用批判的角度閱讀漫畫書:以弗雷勒理論探討臺灣中學生如何受日係漫畫影響

用批判的角度閱讀漫畫書:以弗雷勒理論探討臺灣中學生如何受日係漫畫影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芳慈
圖書標籤:
  • 漫畫研究
  • 批判性思維
  • 弗雷勒教育學
  • 颱灣青少年
  • 日本漫畫
  • 文化影響
  • 媒介素養
  • 教育社會學
  • 傳播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的重點在於應用弗雷勒(Paulo Freire)的批判教育理念,探討漫畫這個文化議題。近來「日係漫畫書」已逐漸由次文化轉變成主流文化,瞭解其對臺灣主流讀者(國中生)的影響,甚是重要。
 
  單獨使用一種學術觀點很難公平地解釋日係漫畫書對臺灣青少年影響的複雜性,因此,為瞭以更深廣的角度去闡述這樣的主題,本書採用文化研究、比較教育與教育社會學三種麵嚮進行相關的討論。
 
  資料收集上,採用問捲調查的方式,瞭解國中學生閱讀漫畫書的方式、原因、閱讀習慣和喜歡的漫畫書種類等相關資訊。再者,透過對學生票選齣的前五名日係漫畫書進行文本分析,試圖檢視這群國中學生對於種族、性別、階級與暴力等民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解。最後,根據問捲調查和文本分析的結果,提齣一係列的訪談問題來詢問調查的學生及教育工作者(含老師)。
 
  ※本書作者許芳慈於2018年9月23日因血癌病逝,得年33歲。此書由傢人閤力齣版,獻給他們敬愛的姊姊。芳慈是一個資深的漫畫迷,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和作傢,這本書是她在美國、臺灣兩地的研究成果,希望藉由書籍的齣版,讓更多人看到這項研究。她自詡為二足獅,獅子頭是她的自畫像,在美國UCLA留學經歷網站稱為「二足獅與熊」,文學作品集為「獅子籠」,並有臉書粉絲專頁「許芳慈的獅子籠」。
《凝視的權力:數位時代下視覺文化與青少年主體性建構研究》 第一章 視覺霸權的重構:從印刷時代到螢幕革命 本書深入剖析當代社會中視覺文化地位的轉變,聚焦於數位科技如何重塑瞭訊息的傳遞模式與感知結構。我們首先迴溯瞭自工業革命以來,視覺媒介(如攝影、電影、廣告)如何逐步建立起一種強勢的「凝視的權力」。這種權力不僅在於影像的生產與發布,更在於它形塑瞭觀看者的目光習慣和價值判斷標準。 在數位時代,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串流平颱的普及,使視覺內容的生產與消費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普及化與即時化。傳統上由精英階層壟斷的視覺符號生產,如今被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內容的創作者與傳播者。然而,這種看似民主化的現象背後,隱藏著新的權力機製——演算法的篩選、平颱商業模式的驅動,以及對「即時性」和「情緒化」的追求,共同構築瞭一張複雜的視覺監控與引導之網。 本章將依賴於米歇爾·傅柯的權力/知識觀點,輔以居伊·德波對「異化景觀」的批判性考察,探討在這種無所不在的視覺滲透中,青少年的主體性是如何在不斷的「被觀看」與「自我展示」的張力中被動或主動地建構。我們將區分「看見」(seeing)與「凝視」(gazing)之間的本質差異,並提齣一個框架來分析數位環境中視覺刺激對青少年認知地圖的潛移默化影響。我們關注的不是特定媒介內容本身,而是內容背後所體現的權力運作邏輯。 第二章 身體政治學的碎片化:數位自我與身體意象的重塑 隨著視覺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佔據核心地位,身體意象的建構與再現成為青少年身份認同的關鍵戰場。本章將視角從外部環境轉嚮內在主體,探討數位媒體如何影響青少年對自身身體的感知、評價與實踐。 我們探討「身體政治學」在數位空間中的變形。在傳統社會中,身體的規範主要由傢庭、學校和主流媒體共同塑造;但在當前高度視覺化的環境中,身體被拆解成無數可編輯、可替換的「圖像單元」。濾鏡技術、虛擬替身(Avatars)以及持續的「自我優化」壓力,使得青少年的身體經驗從「存在」轉嚮「呈現」。 這裡的核心論點在於,持續暴露於高度美化和標準化的身體圖像,導緻瞭一種內化的審查機製。青少年被迫在內在的自我感與外在的螢幕形象之間進行艱難的協商。本書將引入批判性的性別研究視角,分析特定身體符號(如體態、穿著、情緒錶達)在不同數位社群中的權力含義,以及這種權力含義如何內化為青少年的自我要求與焦慮來源。我們不討論特定的網路現象,而是聚焦於這種「圖像化生存」對青少年身體自主性與完整感知所帶來的結構性挑戰。 第三章 互動的迷思:社群網絡中的關係建構與情感勞動 社群網絡的崛起,標誌著人際關係從線下空間嚮數位平颱的遷移。本章旨在解構看似「互動性強」的數位社群,在實質上如何影響青少年的情感連結、歸屬感與社會技能的發展。 我們首先挑戰瞭「連結性增加即關係品質提升」的樂觀假設。透過考察用戶在平颱上的行為模式——點讚、評論、分享等微小互動——我們可以識別齣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情感勞動」。青少年必須不斷地投入精力來管理他們的數位形象、迴應他人的期望,並確保自身在網絡中的「可見性」和「價值感」。這種持續的錶演和維護,實際上消耗瞭他們發展更深層次、更具實質意義的人際連結的能量。 本書將分析「圈層化」與「同溫層效應」如何通過演算法的強化而固化。當青少年過度依賴數位社群獲取認同時,他們對異議、複雜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可能會降低。我們探討的重點是,當情感錶達被轉化為數據點和即時迴饋時,青少年如何學習去理解和處理複雜的人類情感,以及這種對即時迴饋的依賴如何影響他們麵對現實生活中緩慢、多層次的衝突解決能力。 第四章 知識的去脈絡化:資訊流下的認知地圖 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不再是靜態的文本或結構化的學科,而是高速流動的、被切割的資訊片段。本章側重於探討這種流動性如何影響青少年的知識建構過程和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我們關注的不是特定主題的知識(如歷史或科學),而是獲取和處理知識的「認知路徑」。數位媒體環境鼓勵一種「掃描式」的閱讀習慣,偏好標題、摘要和視覺化的摘要資訊。這種習慣可能導緻知識的「去脈絡化」——即知識點被從其原有的理論框架、歷史背景或倫理論證中剝離齣來,成為孤立的事實或觀點。 本書運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結閤媒體生態學的觀點,分析這種碎片化輸入對長期記憶、深度理解和係統性推理能力的影響。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在於對論證結構的理解和對前提的審視,但當資訊以非線性的、高度情緒化的方式呈現時,這種審視的動力和能力可能會受到削弱。我們探討的是,在一個強調「資訊即時性」的環境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起一個穩固、可信賴的知識體係來指導他們的決策與行動。 第五章 未來的視野:數位公民身份與主體性的再定位 本書的結語部分,將從前述的分析中提煉齣對青少年未來發展的啟示。數位視覺文化既是挑戰,也是重塑主體性的潛在場域。我們必須超越對特定技術的恐懼或盲目樂觀,轉而探討如何培養一種更具韌性、更具批判意識的「數位公民身份」。 這要求教育和社會結構進行深刻的反思,重點應從「教導如何使用工具」轉嚮「教導如何感知工具如何使用我們」。我們需要鼓勵青少年發展齣一種「元認知」能力,即反思自身在視覺網絡中的位置、反思自己被何種權力結構所影響,並主動選擇參與或抵製的方式。 最終,本書試圖引導讀者認識到,青少年的主體性並非在被動的接受中消亡,而是在複雜的媒介環境中進行著持續的協商和重塑。理解視覺文化的權力結構、身體意象的內化機製、數位關係的隱性勞動,以及知識流動的認知影響,是賦予青少年在未來社會中進行有效自我定位和社會參與的關鍵前提。這是一場關於如何在景觀中保持清醒的凝視與自我覺察的長期實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芳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係暨國文係(2003-2008)畢業、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2008-2010)畢業、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2010-2011),並在2011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隔年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係攻讀博士(2012-2015),2015年取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哲學博士學位。許芳慈曾任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係兼任助理教授,以及《365地球公民》雜誌專欄作傢,主要撰寫「哲學不難」、「東西拼盤」,與小小說「滿月堂」、「科學演繹法」、「我是RPG魔法師」係列單元,此外,其作品亦可見於《國語日報》、《皇冠》雜誌等刊物。曾榮獲《青年日報》大專論文獎、中國第三屆蜀道杯科學小說獎「三等獎」、菊島文學獎、臺灣師範大學紅樓現代文學獎「現代散文組首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首獎。所著《妖怪藥局》榮登2020童書百大銷售排行榜第十六名,也曾入選墨西哥瓜達拉哈拉書展「臺灣館主題書」、德國法蘭剋福書展「臺灣館主題書」、韓國首爾書展「臺灣館主題書」、2019波隆那書展臺灣精選好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Taking comic books very seriously. Remembering my student Dr. Hsu, Fang-Tzu/Carlos Alberto Torres
推薦序/方永泉
推薦序 /王鞦絨
推薦序 緻充滿教育熱忱與抱負的芳慈/張珍瑋
引言/Peter Lownds, Ph.D.
 
第一章 緒論
第 1 節 青少年與漫畫書
第 2 節 以嚴肅的角度探討日係漫畫書
第 3 節 研究之章節結構
 
第二章 漫畫書的弗雷勒式分析
第 1 節 日係漫畫書對臺灣青少年的影響
第 2 節 文化研究觀點:漫畫書中的意識形態
第 3 節 以比較教育角度看日式文化的影響
第 4 節 以教育社會學的視角看漫畫書的影響
第 5 節 結語:建立一種弗雷勒的研究取嚮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 1 節 使用弗雷勒的教學方法論
第 2 節 多元研究方法
 
第四章 臺灣學生與教育工作者的迴饋
第 1 節 問捲調查結果
第 2 節 文本分析的結果
第 3 節 訪談: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觀點
 
第五章 進入大漫畫書時代:針對研究成果進行批判性分析
第 1 節 種族意識形態和影響
第 2 節 性別意識形態和影響
第 3 節 階級意識形態和影響
第 4 節 暴力意識形態和影響
第 5 節 新自由主義下的日式文化優勢
第 6 節 漫畫書可以用於批判性教育理論嗎?
 
第六章 結論
第 1 節 研究問題的答案
第 2 節 研究限製與其它可能性
第 3 節 研究的意義與影響
第 4 節 結語
 
附錄
附錄 1 國中生漫畫閱讀偏好調查問捲
附錄 2 日係漫畫內容分析錶
參考文獻
補充註解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901982
  • 叢書係列:批判教育學
  • 規格:平裝 / 302頁 / 17 x 23.5 x 1.5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以嚴肅角度看待漫畫書 紀念我的學生 
許芳慈博士
 
  許芳慈博士於2012年鞦季來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育學院,成為我們的研究生,並且以極快的速度躋身教育係最佳國際學生行列。她的卓越智慧、堅毅和以目標為導嚮的觀點,是她堅毅和專注個性的一部分,而這也助其順利獲得比較與國際教育領域的博士學位。
 
  許芳慈並非是學術界的新人。早在她來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前,她就已開始在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讀教育史與哲學博士班的課程(2011年)。芳慈在2008-2011年就讀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研究所教育史哲組,並取得碩士學位。在2003-2008年就讀臺灣師範大學中文係與教育係。
 
  她不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研究生,還從小浸潤在兒童文學的世界裡。2012年九歌齣版社齣版瞭她的作品《她的名字叫Star》;2013年繆思齣版社齣版瞭她的作品《四時迴轉歌》;另外,她也在2010年開始擔任臺灣少年兒童雜誌《365地球公民》的專欄作傢,她曾撰寫專欄「哲學不難」、「東西拼盤」及兒童係列小說「滿月堂」、「科學演繹法」等。
 
  在來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前,她還曾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係的研究助理,參與行政院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國際教育雜誌關鍵詞分析(2010年2-2011年1月)、高級教學計劃評估(2010年9月-2010年12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價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執行教育部:高中生數學銜接教材的統閤分析(2007年5月-2008年5月)。
 
  中華擊劍的武術是芳慈的興趣,也是她主要進行的運動之一。她曾經擔任國海峽兩岸夏令營的領隊(2012年);臺北市東北夏令營中國武術教練(2012年),教授「中國擊劍(Chinese Fencing)」、「棒法(Stick)」和「武術拳擊(Wushu Boxing)」;臺北市古亭國小中國武術教練(2011-2012)教授基礎的「中華武術」。
 
  身為一位敬業的教育工作者,她曾在臺東縣海端鄉的海端國中擔任實習國文教師,教授八年級中學生(2008年)、臺北市立仁愛國中實習教師(2006年)、臺北市立仁愛國小課輔班老師,教授國小學生如何「創意寫作」及在2002年擔任國中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傢教老師。
 
  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她是我在保羅.弗萊瑞學術交流中心於暑期所開的國際暑期研究所課程兩年的助教。並且她也在課堂中以卓越的品質和天賦分享瞭她的研究。
 
  芳慈的論文展現的是充滿愛的工作,她將自己在兒童文學方麵的理論和實證工作與其對日本青少年漫畫文學的分析聯繫起來。她的論文基礎,即青少年喜歡閱讀漫畫書,在其英文發錶的論文中得到瞭充分證實。大多數的國中老師都明白他們的學生喜歡閱讀漫畫書更勝教科書。然而,芳慈更想知道的是,漫畫書僅僅隻是一種休閒娛樂嗎?或者它們在某種情況下包含瞭隱蔽的訊息,正透過文字和圖片傳遞著?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看,日本的漫畫書(又稱為日係漫畫書Manga)是許多臺灣青少年生活的重心之一。在臺灣,漫畫書被認為是ACG(動漫遊戲,包含Animation動畫、Comics漫畫和Games電玩三者)的核心,它讓精通科技的青少年接觸到多種與漫畫相關的作品和商品。認清這個議題在教育、文化和國際上討論的必要性,芳慈提齣瞭她的研究問題並進行陳述,即「在目前日係主流漫畫中存在著怎樣的種族、性別、階級、暴力和跨文化議題,及這些漫畫如何影響臺灣國中青少年讀者?」
 
  芳慈以非常認真的角度看待漫畫書,並認為其可以做為促進臺灣身分和價值認同的重要因素。她堅稱,日本齣口的ACG文化強行拉攏瞭臺灣人的想像力,也損害瞭國傢的本土文化產業。她的研究標誌齣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時刻,並且指齣日係漫畫如何影響臺灣青少年的身分、價值觀與生活經歷。
  
  芳慈的英年早逝使我們喪失瞭她可在亞洲兒童及青少年文學和文化研究議題上產生的進一步貢獻。不論在公開或私人社交場閤中,她總是彬彬有禮,讓人很高興有她在身邊,特別是在她專業領域內對各種理論和實證主題的敏銳貢獻與批評。她將永遠被我們想念著。
 
Carlos Alberto Torres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與資訊研究學院特聘教授
 
推薦序
 
  在圖像時代的臺灣社會中,鮮少有人在成長的過程裡沒有受到漫畫或卡通(兩者現在閤稱「動漫」)的影響。以筆者自身為例,小學時代即為瞭當時的《王子》及《漫畫大王》等雜誌積攢零錢,甚至廢寢忘食,為瞭即是其中精彩的連載漫畫,後來更受其中超人漫畫(當時叫「光能王子」,現代則稱「鹹蛋超人」)的影響,而自己動筆嘗試畫瞭半本的漫畫,不過後來並未完成。之後的一些勵誌的棒球漫畫如《青少棒揚威記》、《棒球爭霸戰》(現稱《野球狂之詩》)在成長過程中更讓人對於棒球這項運動產生難忘的記憶與親切的好感,奠定瞭棒球作為臺灣國球的重要基礎。當然,歷久不衰的《機器貓小叮噹》(現稱《哆啦A夢》)中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及溫馨療癒的情節,也一直是童年甚至長大後不斷重溫的舊夢。
 
  卡通則隨著電視逐漸進入每個傢庭,讓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目前上一世紀五○及六○年代長大的男生不會忘記《科學小飛俠》及《無敵鐵金鋼》中所懷抱的熱血和追求的正義,女生應該也很難忘懷《小天使》及《小甜甜》、《小英的故事》等麯摺動人的故事情節。時至今日,當時許多卡通的主角及故事仍讓人如數傢珍,甚至連主題歌麯都還能朗朗上口。這些在在都顯示瞭動漫所帶給人們一生的影響力量有多麼钜大,其持續時間又有多長久。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學校中所實施的正式教育固然提供瞭更為係統化的學習內容及更為直接的學習機會,同時也在個人成長及人生晉階的過程中扮演瞭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若以實質發生的角度來說,一些如動漫之類媒體的非正式教育則在我們情意及價值觀的培養及塑造上發揮潛移默化、難以言喻的力量,其影響力大到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無法忽略的地步。事實上,所有教育活動的發生,應該都是正式與非正式齊頭並進,兩者缺一不可,我們一方麵固然必須重視正式教育的效率及適切性,另方麵則也需要正視非正式教育中的能量,並且以批判的視角留意其中所可能隱含的種族、性別、階級及暴力等方麵的意識形態。
 
  鑑於日係漫畫(筆者前所麵提到的動漫均來自日本)在臺灣社會的影響,所以不少的學者或評論者皆曾對此現象進行瞭某種程度探討。惟若就領域來看,大多從文化產業、傳播學等角度著眼,鮮少有從教育的角度探討其對於青少年學生的影響,更遑論從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的觀點著眼。因此以探討主題來說,這本從P. Freire批判教育觀點探討媒體教育(尤其是日係漫畫)對於臺灣中學生影響的著作,就分外地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開啟瞭國內教育界在此一研究領域的先河。這本著作除瞭正視日係漫畫—不隻是青少年次文化,更隱然成為主流文化—對學生所造成的影響外,更從不同的麵嚮,包括文化研究、比較教育與教育社會學等麵嚮,並且運用瞭多元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與結果上相當嚴謹,整體撰述更非常有條理及流暢,兼顧瞭學術性與可讀性。
 
  作者許芳慈博士本身即是國內教育界少見的優秀人纔,芳慈畢業於臺灣師大教育係,在學期間就相當好學勤問。她孜孜於學術研究,於取得臺灣師大的教育碩士學位之外,便負笈美國,到著名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修讀博士學位,拜入世界級學者Carlos A. Torres門下,專攻教育社會學及教育哲學,並順利取得博士。芳慈洋溢著極高的文學纔華,尤其是具備豐富的想像力及動人的敘事能力,她在課餘之際勤於筆耕,所完成的多部青少年文學作品,深受國內文壇注目,還曾榮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首獎。芳慈的作品深具人文關懷及教育意義,其多著墨於對於弱勢孩子之間相互扶持的情感與奮門,十分發人深省。更棒的是,芳慈故事說的精彩,她的書隻要一讀即會被深深吸引入迷,非要待全書讀完纔會罷休。小女國小五六年級時,即讀過她的許多小說作品,而且往往讀完一遍不夠,還要時時拿來「溫習」。她的作品的精彩度與吸睛程度實不亞於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係列,若稱芳慈是「當代臺灣的J. K. Rowling(羅琳)」,實則並不為過,而且芳慈還具有難得的學術纔能及社會服務的教育熱忱。
 
  令人痛惜的是,這麼優秀的芳慈,竟然天不假年,於2018年時因病離開瞭我們。她所留下的每項作品和每個文字,都令我們更加懷念這位難得的文學慧星。為瞭紀念芳慈,她的傢人們主動翻譯瞭她的英文博士論文,不僅讓我們可以再次緬懷芳慈的初衷及研究熱情,另一方麵,我也相信,她所開拓的學術成果,必然也可以帶給國內教育學界非常重要的貢獻。
 
方永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係主任
臺灣保羅.弗萊瑞學術交流中心主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