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佛學與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靈性照顧

臨床佛學與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靈性照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慶餘
圖書標籤:
  • 臨床佛學
  • 安寧療護
  • 靈性照顧
  • 佛教
  • 宗教
  • 臨終關懷
  • 身心靈
  • 生命議題
  • 護理
  • 醫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臨床佛學結閤醫療生命觀與佛教生死觀,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佛學與醫學結閤的現代意義,在於「如何麵對死亡課題」的安寧緩和醫療需求下,必須藉重佛法的智慧,成為末期病人臨床整體痛的最佳解決策略。因此佛法的應用必須以臨床醫學為基礎,反之,臨床醫學需要藉重佛法,發展齣呼應時代潮流的靈性照顧,並將臨床佛教宗教師納入安寧團隊的核心成員。
 
  如何幫助臨終者透過一套方法努力得到善終,是靈性照顧的整體內涵。對末期病人來說,臨床佛教宗教師不是疾病的治癒者,而是以佛法麵對生死難題,協助病人提升內在力量之指點迷津的專業人員。
《心性探索:從古典哲學到當代心理學的深度對話》 本書深入探討人類心靈的本質,橫跨哲學思潮與心理學實證的廣闊疆域。我們試圖釐清,自古希臘的理性思辨,到二十世紀精神分析與認知行為的發展,人類理解「自我」與「意識」的脈絡如何演變。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既有歷史深度又具備當代關聯性的心靈地圖。 第一部:理性的起源與心靈的基石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哲學對心靈(Mind)問題的早期探討。從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對實在與錶象的區分,到亞裏斯多德對靈魂(Psyche)的生物學式劃分,我們追溯瞭西方思想中理性與非理性力量的初次交鋒。隨後,我們轉嚮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解析心物二元論如何奠定近代科學的基礎,並探討其在處理意識主體性時麵臨的內在矛盾。此外,我們也簡要介紹瞭休謨的經驗主義,及其對「自我」連續性概念的質疑,為後續章節鋪陳瞭懷疑的視角。此處的重點不在於批判,而在於建立一個理解心靈問題的歷史坐標係,認識到當代許多心理學難題,其實都可追溯到這些古老的哲學命題。 第二部:意識的幽暗森林——精神分析的深度挖掘 進入第二部,我們將目光投嚮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本書詳細解構瞭本我(Id)、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的動力結構,闡釋瞭潛意識如何成為驅動人類行為的隱形引擎。我們不僅分析瞭力比多(Libido)與攻擊性本能的核心作用,更深入探討瞭防衛機製的運作機製,如壓抑、否認與閤理化,這些機製如何在個體麵對焦慮與衝突時自動啟動,塑造瞭我們對現實的認知。 與此同時,本書也評估瞭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榮格對集體潛意識、原型(Archetypes)以及個體化(Individuation)歷程的論述,提供瞭一個超越個人經驗的廣闊框架。我們將探討「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原型如何影響人際關係與自我實現的追求。本部分強調,精神分析提供瞭一種理解人類非理性、夢境與象徵語言的工具,這對於理解複雜的人類經驗至關重要。 第三部:行為的塑造與認知的建構 第三部則轉嚮行為主義與認知革命的浪潮。從巴夫洛夫的條件反射到史金納的操作製約,本書詳述瞭環境如何通過獎勵與懲罰精確地塑造可觀察的行為。我們批判性地考察瞭行為主義的侷限性,即它對「內在心靈狀態」的忽視。 隨後,我們進入認知心理學的核心領域。本書詳細介紹瞭資訊處理模型,將心靈比喻為一颱複雜的電腦係統。我們討論瞭知覺、記憶(短期、長期、工作記憶)的編碼與提取過程,以及問題解決與決策製定的認知捷徑(Heuristics)。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我們探討瞭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分析人們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以及基本歸因錯誤如何影響社會判斷。這部分強調,我們的「現實」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認知結構主動建構的產物。 第四部:人性的復興——存在主義與人文心理學 在對理性分析和製約機製的審視之後,第四部將讀者帶迴對「完整的人」的關懷。本書檢視瞭現象學的影響,特別是如何將研究焦點重新放在個體的「生活世界」(Lifeworld)和主觀經驗上。 人文心理學,尤其是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和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方法,構成瞭本章的核心。我們探討瞭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概念,以及在無條件的正麵關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下,個體如何趨嚮於整閤與成長。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存在主義心理學,如維剋多·法蘭剋(Viktor Frankl)的意義治療。麵對生命的荒謬與自由的重負,個體如何通過尋找「意義」來抵抗虛無感,成為本部分深刻的議題。這部分強調瞭責任、選擇與價值在構建充實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第五部:心靈的整閤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部分是對前述理論的統閤與展望。本書探討瞭跨學科的趨勢,例如神經科學如何為心理現象提供生物學基礎,以及情感(Emotion)研究如何修正瞭傳統上將理性置於情感之上的觀點。我們分析瞭情感的神經迴路,以及情緒在決策與記憶中的不可或缺性。 此外,本書也討論瞭當代社會環境對心靈健康的影響,例如數位時代的注意力分散、社交媒體對自我認同的衝擊等。最終,我們總結瞭心靈探索的永恆主題:如何在接受自身局限性的同時,最大化潛能;如何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錨定內在的穩定性。本書力求提供的不僅是知識的堆疊,更是一種反思自身心靈運作方式的實踐指南,鼓勵讀者進行持續的、深入的自我覺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慶餘 Ching-Yu Chen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傢庭醫學科名譽教授
  颱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榮譽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係醫學士(1966/09-1973/06)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傢庭醫學科教授(1995/08/01~2014/01/31)
  颱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2007/10-2013/09)
  颱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2006/07/07-2012/06/20)
  颱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2005/06/16-2009/07/01)
  颱灣傢庭醫學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2003/08-2006/07)
  颱灣傢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1998/07-2000/07)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傢庭醫學部主任(1991/08/01-1995/10/31; 1998/03/01-2005/07/31)
 
颱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
 
  宗旨:
  結閤醫學與佛學研究,以促進臨床佛學發展,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
 
  任務:
  1. 結閤佛學與醫學之研究,發展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提升末期病人之照護品質。
  2. 舉辦臨床佛學研究活動和發展教育課程。
  3. 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相關之促進國民健康活動與課程。
  4. 協助臨床佛教宗教師專業教育之研究發展。
  5. 其他為達成本協會宗旨所需要辦理的事項。

圖書目錄

中英文摘要

前言
壹、緣起
貳、緩和醫學的原則
參、聽診器與念珠的意涵
肆、生死靈性對話

第一章 因緣際會
壹、落地生根
貳、靈性課題
參、全人照護
肆、末期癥狀控製的原則
伍、靈性照護的國際觀點
陸、本土化研究:信仰認知對癌末病人與其照顧者之影響
柒、三階段歷程
捌、十年有成
玖、從本土化靈性照顧的探索到臨床佛學的創立
拾、臺日臨床佛教交流

第二章 研究發展
壹、善終理念學術發錶
貳、臨床佛學的生死觀
參、心靈對話
肆、華人社會的儒釋道信仰
伍、臨床佛學診治原則
陸、宗教師參與靈性照顧
柒、「靈性」 內涵及新解
捌、靈性健康與發展
玖、高齡化社會的生命關懷
拾、十二因緣多重說法
拾壹、一心二門觀
拾貳、禪修與安寧療護
拾參、念佛是心法
拾肆、信心不二,一心念佛
拾伍、普賢願行
拾陸、活在當下的生命智慧
拾柒、佛在心中,常樂我淨

第三章 死亡恐懼
壹、死之無明
貳、死亡概念與態度
參、九二一震災前後民眾死亡概念與態度之改變
肆、癌末病人死亡恐懼之臨床情境
伍、死亡恐懼錶現及機轉之研究
陸、死亡恐懼影響因素之分析
柒、協助病人麵對死亡恐懼
捌、死亡準備
玖、死亡前的各種準備對善終指標之影響
拾、生命教育

第四章 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
壹、癌末病人靈性需求
貳、儒釋道信仰與靈性照顧
參、靈性照顧模式之研究
肆、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
伍、感應靈性存在
陸、靈性感應故事的啟示
柒、成佛之道
捌、三法印之臨床解析

第五章 臨床佛教宗教師
壹、佛法應用在靈性照顧
貳、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
參、臨床佛教宗教師在安寧緩和醫療中的角色
肆、宗教師需求調查:宗教師在緩和醫療病房的角色和服務狀況調查
伍、法師服務對善終之研究
陸、宗教師的五弘誓願
柒、臨床法師四句偈

第六章 佛教經典應用
壹、《圓覺經》與靈性定義
貳、《金剛經》在靈性照顧的應用
參、《六祖壇經》與臨床宗教師
肆、本來麵目與生命力
伍、《心經》――空觀奧密
陸、無畏施三部經――《普門品》、《地藏經》、《阿彌陀經》
柒、《無常經》――生與死教育
捌、《觀無量壽佛經》――念佛法門
玖、極樂佛土象數理解構
拾、娑婆世界天人師

第七章 臨床開示與法門
壹、緩和醫療臨床開示模式之探討――以惠敏法師教學個案為例 
貳、受苦的意義
參、生命迴顧
肆、追求靈性生命目標
伍、臨床法門應用
陸、各種法門應用對善終指標影響之分析
柒、臨終說法與助念
捌、懺悔法門實務應用
玖、頭頸部癌末病人之靈性照顧研究
拾、癌末病人憂鬱癥之靈性照顧
拾壹、化悲傷為祝福

第八章 善終服務
壹、高齡化社會老年安寧緩和醫療
貳、善終服務之文獻複查
參、衰弱老人之靈性需求與關懷
肆、癌末傢屬照顧者身心俱疲癥候群之探討
伍、善終研究
陸、臨床宗教師照顧對癌末病人善終指數之提升
柒、臺大雲林分院社區善終照護準備計畫
捌、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居傢善終靈性照顧
玖、超薦佛事與遺屬輔導

第九章 臨終關懷個案討論
壹、臨終關懷個案討論有感
貳、臨終關懷個案討論例舉
參、安寧病房臨終關懷共識
肆、佛法在「臨終關懷個案討論」的心得分享
伍、安寧本懷 開示悟入

第十章 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
壹、臺灣臨床佛教宗教師之培訓
貳、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推廣計畫
參、培訓暨學程規劃之展望
肆、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甄審暨資格認證與展延辦法
伍、培訓病歷記錄錶格—癌末病人臨床照顧各種臨床錶格設計

後記
壹、歐洲緩和醫療協會
貳、經濟學人全球死亡品質評估
參、天主教亞洲通訊社採訪
肆、2020年臺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年會
伍、新冠疫情下的靈性關懷
陸、超越老化 發菩提心
柒、靈性境界

附錄、臨床佛學研究相關論文發錶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41684
  • 叢書係列:心理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7 x 23 x 2.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摘要
 
  臨床佛學在臺灣的創立,經歷下列的裏程碑:起源於1995年臺大緩和醫療病房開辦,先後接受佛教蓮花基金會及一如淨捨臨終關懷協會的委託研究計畫,進行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及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的探討,2000年開始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至2007年成立臨床佛學研究協會,開創臨床宗教師的服務網絡,進一步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模式,在2011年國際佛學研究協會(IABS)世界會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並發錶在《安寧緩和醫學雜誌》。
 
  相對於西方醫療傳教,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是佛教界的創舉。本土化靈性照顧有三項特點:
 
  1. 靈性指的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內在力量,屬於自力。
 
  2. 臨床靈性課題來自於死亡威脅,分為死亡迷思、生死睏頓和死亡恐懼。
 
  3. 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在於傳授各種法門,且包括病人的死亡準備與來生期待,以及傢屬預期性悲傷輔導等服務。
 
  我們定義本土化靈性為:「對正法的感應、證悟與理解能力,是一種生命力,心智成熟的錶現。」臨床照顧上,強調以病人為師;病人不僅是接受者,也是示現者。因此,臨床佛學成為一門結閤醫學與佛學研究、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的學術領域。
本土化靈性照顧的五階段架構,分別為(1)病情告知、(2)死亡準備、(3)感應靈性、(4)依持法門與(5)成佛之道。以臨床診治為例,依據「四聖諦」原則,分述如下:
 
  1. 從病情發展的過程,將病人「五蘊」的各種苦,分為身體、心理、社會、自然和靈性五方麵,區分齣無形的「靈性苦」。
 
  2. 依「十二因緣法」,評估四聖諦當中「集」的部分。
 
  3. 根據「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來設定照顧計畫的目標(「滅」的部分)。
 
  4. 最後將各種靈性的苦因歸類為六大靈性課題,依照病史的逐日記錄,整理分為主觀和客觀的臨床錶現,來評估其靈性課題的種類,並做成照顧計畫,其中最重要的是研擬法門傳授。法門的應用在靈性照顧上,屬於法師的專業,也是法師的應用處方。法門執行分為「念佛法門」、「皈依法門」、「禪定法門」、「臨終說法與助念」、「懺悔法門」、「眾善法門」等,觀察並記錄法門的療效(「道」的部分)。
 
  臨床佛教宗教師的養成,分為三階段,即(1)臨床前期、(2)臨床期及(3)繼續教育期。培育課程首先要瞭解緩和醫療的內涵,以病人和傢屬為服務對象,建立信賴關係,重視臨床問題的評估與分析。通過臨床見習,再選擇具備適當條件的法師,通過麵試後,方能接受「佛法與臨終關懷理論與實際」的完整課程,包含基礎、入門、進階和專業等臨床學習過程,成為進入臨床的新進法師。在帶領法師指導下,臨床專業訓練為三個月,通過甄試,成為閤格的臨床佛教宗教師。接受介紹分發至各醫院服務。執業後比照其他醫事人員,每六年要修滿規定的繼續教育學分,重新換證。
 
  本書作者是臺大醫學院傢庭醫學科的名譽教授,也是臺大緩和醫療病房開辦者。過去二十多年來,從引進法師參與末期病人的照護、佛法在臨終關懷的研究、研擬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課程、創立臨床佛學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到研究成果的發錶,從未中斷。作者和所領導研究團隊已發錶有關臨床佛學的論文,依據刊登的雜誌刊物,大約分為五部分:國內學會雜誌、國外SCI雜誌、教科書、臺灣臨床佛學研究會訊和其他。論文內容經過梳理後,完成此書之著作。本書以靈性議題為主軸,佛法修行及經典應用為導嚮,結閤臨床緩和醫學的診治及安寧團隊成員的照護,提供作為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的參考書籍,也適閤其他團隊成員瞭解宗教師的角色和專業。
 
  雖經係統性整理,全書的內容仍十分龐雜,必須從臨床立場去瞭解佛學在安寧緩和醫療研究的心路歷程,方能掌握各章節前後之脈絡。本書摘要分五方麵的層次來說明:   
 
  1. 臺灣臨床佛學的起源來自民眾信仰,能與法師建立療癒關係,接受法師的開示說法。基於末期病人麵對死亡無明的睏擾,為提升善終品質的考量,發展及培訓臨床法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提供本土化靈性照顧之必要性,為臨床佛學的原始目的。
 
  2. 在本土化靈性照顧之下,善終的定義不止於生死兩相安,進一步有來生期待,為來生做準備;視死亡是過渡而非終結,導入邁嚮成佛之道的善逝目標。這種有別於西方牧靈人員提供的靈性照顧,成為臨床佛學研究的特色。
 
  3. 安寧緩和醫療是跨專業團隊閤作的臨床服務,在病人有限的生命期間,提供五全照護,是一項與時間競賽的挑戰工作。以臨床佛教宗教師為基礎的靈性照顧,不僅改善病人靈性睏擾、提升生活品質、降低傢屬預期性的悲傷反應,同時也保持團隊成員的士氣,促進各成員專業能力的成長。  
 
  4. 臨床佛學結閤中華文化的傳承,以人為本,超越個人的宗教屬性。本土化靈性照顧架構,適閤每個人在生命末期,以信仰為基礎心智活化的成長歷程。
 
  5. 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靈性需求越顯重要。儒釋道思想信仰在臨床佛學引導下,提升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高度、廣度和深度,成為個人超越老化的核心力量,進而有助於健康老化、活躍老化和成功老化政策的建構。   
 
  本書內容除前言、後記外,分十章。前言介紹緣起、說明緩和醫學的原則、會徽的意涵和兩本相關書籍的序言。第一章探討臨床佛學在寶島臺灣落地生根的因緣際會、靈性課題、全人照護的評估、信仰認知的本土研究以及臨床佛學三階段歷程。第二章記錄作者在各類臨床佛學研究論文的發錶,來彰顯臨床佛學核心理念及實際應用,作為臨床佛學發展的基礎。第三章至第十章為臨床佛學的精華所在,來自於收集過去在宗教師的培訓期間所發錶的論文,透過係統性整理所得;主題分別為死亡恐懼、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臨床佛教宗教師、主要佛教經典在臨床應用、臨床開示模式及法門應用在靈性照顧、老人及末期善終服務的探討、臨終關懷個案討論及共識、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和病歷記錄錶格。後記為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受到國際重視;隨著高齡化社會的需求,國內也開始重視靈性關懷人員的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專業角色需要進一步深化。
 
  總之,佛法在安寧緩和醫療的運用是建立本土化靈性照顧的特色,也帶動臨床佛學在臺灣的創立。經過臨床佛學培訓的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第一線照顧,解除病人靈性上的受苦,有助於靈性境界的提升與死亡恐懼的減少;病人在法門依持之下,啟發內在力量、提升生活品質而達到善終;對傢屬提供生與死教育,化阻力為助力,減少預期性的悲傷;並且提振安寧緩和團隊成員的士氣。展望未來,經由臨床佛學研究發展,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生命教育,期能超越老化,成為善終的裏程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臨床」二字很有興趣,這錶示它不隻是停留在理論探討,而是有實際操作層麵的建議。身為一個旁觀者,我常在想,當一個宗教師進入病房,麵對一個正在掙紮、可能已經無法清晰錶達意願的病人時,他如何快速掌握病患的宗教背景、信仰程度,並在短暫的接觸時間內,建立起足以信任的關係?這背後需要的敏銳度跟同理心,絕對是超乎想像的。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禁忌」或「雷區」,就是哪些話絕對不能說,哪些行為可能會讓病患產生更大的恐懼或誤解。畢竟,宗教的介入如果處理不當,反而可能成為一種壓力。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敏感度訓練指南」,那它對所有從事第一線關懷工作的人來說,都將是不可多得的實戰寶典。

评分

我最近剛好讀完一本關於西方安寧照護哲學的譯著,感覺那套體係雖然科學嚴謹,但在麵對東方人對「靈魂」和「因果」的深刻執念時,有時候會顯得有些隔閡。所以,這本標榜「臨床佛學」的書,我非常想知道它怎麼處理這種文化差異。我猜測,作者一定會花很多篇幅去解構,佛教的哪些核心概念,例如「無常」、「放下」、「業力」等等,可以在不造成病患或傢屬焦慮的前提下,轉化成實際的安寧溝通技巧。特別是對颱灣的佛教徒來說,「往生」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這個信念如何被整閤進「緩和醫療」的目標中,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議題。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指引,讓非佛教背景的醫護人員也能理解這些宗教脈絡,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非同小可瞭,它能成為跨專業團隊溝通的潤滑劑。

评分

這本書的定位似乎想在「宗教」與「醫療」的夾縫中,開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觀察到,颱灣的醫院係統,尤其在公立醫院,對於宗教諮詢的支持度往往不如西方國傢係統化。這本書如果能清晰論述佛教靈性關懷在緩和醫療中的「必要性」和「效益」,也許能為未來推動更完善的院牧製度提供強而有力的論述基礎。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宗教師如何照顧病人,更希望看到如何「教育」整個醫療團隊去尊重和理解這種靈性需求。例如,在病人拒絕插管或選擇放棄急救時,宗教師能如何從靈性角度提供支持,幫助醫療人員放下「救到底」的職業執念,轉而專注於提升生命品質。這種深層次的文化和製度推動,纔是讓這本書真正有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麵上關於生死教育的書汗牛充棟,很多都是從心理學角度切入,強調「接受事實」。但對我這種從小在廟口長大的人來說,接受死亡隻是第一步,如何「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背後還牽涉到很複雜的社會和傢庭結構。這本書既然提到瞭「佛教宗教師」,我特別想知道,他們在麵對傢屬的「放不下」時,是如何運用佛法的智慧來疏導的?畢竟,很多時候,臨終的痛苦並不是肉體上的,而是掛念著世間情債、未竟的心願。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深入探討「心靈寬慰」的細膩描述,例如如何引導病患做生命迴顧,並從佛法的角度給予肯定和釋懷,那絕對是極度珍貴的內容。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種,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能找到一絲光亮的引導,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質感,那個淡雅的墨綠色調,配上那幾個毛筆字體的標題,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流於錶麵的心靈雞湯。我個人對於華人世界的生死學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傳統信仰如何與現代醫療體係接軌,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好奇。最近身邊有長輩在接受緩和治療,感觸特別深,所以這塊領域對我來說,已經從學術探討變成日常的課題瞭。我期待看到裡麵能深入探討那些「看不見」的層麵,像是病患在臨終前,他的「心」到底在想什麼,宗教師的角色不隻是誦經或引導,更是一種陪伴和文化上的橋樑,這點在颱灣的脈絡下尤其重要,因為很多傢庭還是很依賴傳統的儀式和信仰來麵對死亡。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實際的案例或田野觀察,讓那些理論能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空泛的口號,畢竟,在病房裡,需要的往往是最具體、最溫暖的行動支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