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代廣告業與新消費文化的興起 1885—1929

美國現代廣告業與新消費文化的興起 1885—19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韶傑
圖書標籤:
  • 美國廣告史
  • 現代消費文化
  • 廣告與社會
  • 消費主義
  • 文化史
  • 商業史
  • 19世紀美國
  • 20世紀早期美國
  • 大眾文化
  • 媒體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美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以流水線和標準化生產為代錶的生產模式給社會提供瞭豐富的商品,此外,伴隨著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新型支付模式的齣現、郵寄服務的發展,美國社會的消費環境大幅改善,新消費文化悄然興起。

  在影響人們消費習慣的眾因素中,美國現代廣告業起著積極的宣傳、鼓動作用。在鄉村,以郵購業務為主的廣告宣傳刺激著農民的消費意願,改變瞭鄉村居民的消費習慣;城市裡,以報紙期刊等為載體的廣告成為城市生活的獨特風景,並成為人們消費和生活的重要幫手。在新消費群體中,女性消費者以其獨特的傢庭角色與消費特點,在廣告宣傳的誘導下,成為新消費文化的主要參與者,引領社會新的消費潮流。
 
繁榮的彼岸:美國都市文化變遷與媒介景觀的重塑(1890-1930) 本書深入剖析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城市社會結構、大眾文化形態以及新興媒介技術之間復雜交織的互動關係。這段時期,恰逢美國從一個相對傳統的農業社會嚮現代工業和商業強國的關鍵轉型期,城市化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深刻地改變瞭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乃至精神麵貌。 全書圍繞城市空間體驗的劇變、大眾娛樂的興起與規訓、早期大眾傳播媒介的構造及其對社會認知的重塑這三大核心議題展開論述,旨在描繪一幅生動而立體的“現代性”圖景,尤其關注那些在主流曆史敘事中常被忽視的社會底層、邊緣群體,以及新興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張力。 第一部分:都市拓撲學與新空間的生産(1890-1910) 本部分聚焦於189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大都市的物理形態和人口構成的劇烈變化。 一、垂直的勃興與水平的蔓延:城市形態的重構 我們首先考察鋼結構建築和電梯技術如何解放瞭城市的天際綫,催生瞭摩天大樓這一現代性的標誌。通過對芝加哥和紐約案例的研究,本書探討瞭商業區(Loop)的垂直化如何與郊區化(Streetcar Suburbs)的水平擴張形成對照,以及這種空間上的二元性對不同社會階層可達性與生活質量的影響。我們將分析“城市規劃”這一概念如何從技術層麵上升為一種社會治理的工具,用以應對擁擠、衛生和交通的挑戰。 二、移民洪流與城市族裔的地理隔離 19世紀末的移民潮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湧入東海岸和中西部工業中心。本書詳細梳理瞭“族裔飛地”(Ethnic Enclaves)的形成過程,例如意大利裔聚居區、猶太人聚居區等,並分析瞭這些空間如何成為文化保留、社會互助以及階級流動的復雜場域。重點探討瞭不同族裔群體在城市公共空間,如公園、劇院和市場中的摩擦與融閤,以及“美國化”過程的地域差異。 三、公共空間與私人生活的邊界消融 隨著傢庭結構的小型化和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公共生活空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章深入研究瞭新式百貨公司(Department Stores)的誕生——它們不僅僅是購物場所,更是中産階級女性“閑逛”(Flânerie)和展示社會地位的“室內廣場”。同時,對早期公共娛樂場所,如遊藝場(Amusement Parks)和五分錢影院(Nickelodeons)的分析,揭示瞭勞動階層和年輕一代如何在這些新空間中尋求短暫的逃離與身份的確認。 第二部分:從“閑暇”到“體驗”:大眾娛樂的工業化(1900-1920)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新興的娛樂工業,探究閑暇時間如何被商品化,並成為社會控製與文化建構的重要力量。 一、舞颱的轉移:從歌舞雜耍到舞颱劇 本書係統梳理瞭1900年前後Vaudeville(歌舞雜耍)的衰落與百老匯(Broadway)的成熟。我們分析瞭Vaudeville作為一種文化混閤體,如何融閤瞭種族模仿、本土喜劇和歐洲雜技,以及它如何成為社會階層交流的灰色地帶。隨後,我們將考察舞颱劇(尤其是嚴肅戲劇)如何開始介入社會議題,反映進步主義時代對社會不公的關注。 二、體育的儀式化與民族身份的構建 職業體育,特彆是棒球和拳擊,在本時期完成瞭從街頭消遣到國傢級産業的轉變。本章分析瞭體育賽事如何被媒體包裝,成為超越地域和族裔的“共享體驗”。通過對棒球明星形象的構建,探討瞭體育如何被用作塑造理想化的“美國陽剛之氣”和集體榮譽感的工具。 三、印刷文化的轉型:雜誌、漫畫與通俗小說的統治 雖然廣告業是本書的背景設定,但我們更側重於圍繞著商品的“敘事”本身。本章考察瞭“大眾雜誌”(Mass-Market Magazines)的崛起,如《薩特日郵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的黃金時代。這些雜誌如何通過連載小說、名人訪談和大量插圖,創造齣一種標準化的“中産階級生活範本”,並如何對讀者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和審美教育。特彆關注瞭早期漫畫(Comic Strips)如何開始塑造城市俚語和幽默感。 第三部分:媒介技術與社會認知的微調(1910-1930) 本部分將重點放在新興的電子媒介——電影和無綫電——如何重塑美國人的感知世界和時間觀念。 一、電影的魔力與敘事空間的擴張 本書將電影的早期發展視為一場關於“時間壓縮”和“情感泛化”的社會實驗。在分析電影的早期敘事結構時,我們側重於探討電影如何超越地理障礙,將遙遠的異國情調和曆史場景帶入昏暗的影院。同時,考察瞭針對電影的審查製度(Censorship)的齣現,反映齣社會對新興媒介所攜帶的“不受控製的想象力”的擔憂。 二、聲音的侵入:無綫電與“傢”的重定義 無綫電廣播在20年代初的爆發式增長,是本書關注的另一重點。我們論證瞭無綫電如何第一次打破瞭地域限製,使全國範圍內的聽眾能夠同步接收信息和娛樂。本章深入分析瞭商業贊助廣播的早期模式,以及廣播節目如何開始統一(或至少是同步)傢庭內部的活動。重點關注瞭廣播在危機時期(如自然災害或政治事件)作為一種即時信息傳遞工具的潛力。 三、城市經驗的符號化與“新女性”的形象 最後,本章探討瞭電影和雜誌如何共同塑造瞭“摩登時代”(The Jazz Age)的文化符號,特彆是對“新女性”(The New Woman)的描繪。我們分析瞭“Flapper”形象的復雜性——她既是消費主義和個人解放的象徵,也常常被主流話語塑造成道德敗壞的警示。通過文本和圖像分析,揭示瞭現代都市文化中對自主性與傳統規範之間持續拉鋸的深刻反映。 通過對上述領域的細緻考察,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更宏大、更側重於文化、空間和社會心理維度的敘事,理解1885至1929年間美國社會在經曆工業化、城市化和媒介革命後,所形成的獨特文化景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韶傑


  1983年生,河南鶴壁人。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研究方嚮為中世紀史,主要研究領域為中世紀英國教會史、地方史。曾赴英國愛丁堡大學交流學習。在《史學月刊》、《史學理論研究》、《古代文明》等刊物發錶論文數篇,其中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參與國傢社科基金專案多項。
 

圖書目錄

引言 1

第一章 美國社會轉型期新消費文化的興起及特點 1
一 新消費文化興起的社會背景 1
二 美國各階層消費的新特徵 6
三 轉型期新消費文化的總體性特點 17

第二章 美國現代廣告業的興起 21
一 美國現代廣告業的發展歷程 21
二 麵嚮鄉村的廣告 29
三 城市裡迷人的廣告 38

第三章 現代廣告對美國新消費文化的影響 47
一 現代廣告與消費者的消費意願 47
二 現代廣告與商品的品牌效應 53
三 現代廣告對大眾購買行為的實際影響 58

第四章 關於現代廣告與新消費文化關係的反思 67
一 現代廣告對新消費文化影響的再思考 67
二 對當下中國消費文化建設的啟示 70

參考文獻 7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說,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那個帶點復古感的字體選用,很有民國初年那種報紙廣告的氣味。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紮紮實實的「商業史」,聚焦在品牌競爭、廣告媒介的技術革新,像是從報紙轉嚮雜誌,或是早期廣播的運用等等。畢竟「美國現代廣告業」這幾個字就擺在那裡,總讓人聯想到那些教科書裡的經典案例,什麼Pears' Soap或者可口可樂的早期行銷手法。不過,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顯然想談的不隻是廣告「技術」本身,而是它如何像一條看不見的河流,悄悄地改變瞭美國社會的底層結構。那種從個體慾望被係統性地建構、然後透過商業話語進行包裝、最終內化為集體行為的過程,被勾勒得非常細膩。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消費習慣」或「生活方式」,其實都是在那個特定時空下,被一群精明的行銷專傢精心設計齣來的藍圖。讀起來的感受,更像是在看一齣關於「現代性如何被販賣」的社會學田野調查,而不是單純的商業歷史記錄。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是它揭示瞭「自律」與「他律」在廣告作用下的拉扯。在那個時代,社會對「成功」的定義開始變得模糊,傳統的宗教或社群規範力量減弱,廣告恰好填補瞭這個真空地帶,提供瞭一套外在的、量化的、可以隨時購買的「成功標準」。作者在分析一些關於「傢庭健康」或「個人衛生」的廣告時,那種隱藏在溫馨傢庭場景下的焦慮感,簡直讓人不寒而慄。它暗示著,如果你沒有買下這些商品,你就不是一個好父母,或者你無法維持現代生活的基本體麵。這種透過「製造焦慮」來驅動消費的策略,在當時已經被磨練得爐火純青,並且完全融入瞭文化基因。這對照到我們現在滿坑滿榖的社群媒體「人設」打造,簡直是歷史的迴響,讓人不禁思考:我們現在追求的「理想生活」,又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又有多少是某種潛在廣告信息長期灌輸的結果呢?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感到驚喜,它並不像傳統的編年史那樣線性推進,反而是用幾個核心主題,像蜘蛛網一樣嚮外擴張,去涵蓋1885到1929這段關鍵的「前置時代」(Progressive Era)到「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過渡。書中對「效率」和「個人成就」這兩個核心美國夢元素的廣告化處理,簡直是神來之筆。作者細緻地比對瞭愛迪生時代的發明熱潮,如何迅速被廣告商轉譯成「你必須擁有這個最新的電器纔能證明你是進步的公民」,這種將技術進步與消費慾望掛鉤的手法,幾乎是為後世所有消費主義奠定瞭基調。我尤其喜歡它在討論媒介轉型時,對於「視覺語言」發展的分析。那種從文字主導到圖像主導的轉變,背後隱藏的其實是人類認知模式的微小革命,而廣告正是這場革命最前線的實驗室。這種多層次的解讀,讓整本書的厚度遠超齣瞭標題所暗示的範疇。

评分

說真的,要不是這本書,我可能永遠不會意識到,廣告在短短四十年內,如何從一種單純的商品訊息傳遞,蛻變成一種深刻的文化建構力量。作者對於「時間感」的處理也相當高明。早期廣告追求的是產品的「耐用性」和「價值永恆」,但隨著節奏加快,廣告開始強調「新穎性」和「即時滿足」。這種對時間感的重塑,直接影響瞭美國人的生活步調,讓「快速消費、快速遺忘」成為可能。書中對「專業化」的論述也很有啟發性,當廣告人成為一門專業,當心理學被引入行銷策略時,消費者其實已經失去瞭與商業話語對等的談判能力。整本書的論述脈絡清晰,雖然探討的是遙遠的歷史,但其對人性弱點的捕捉和對社會心理的洞察,完全具有當下的穿透力。它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解構現代性如何被包裝齣售的社會密碼本。

评分

老實講,這類探討跨越世紀的文化轉型著作,最怕的就是寫得過於學究氣,堆砌瞭一堆引文和密密麻麻的數據,讓人望之卻步。但這本作者的敘事功力著實瞭得,他非常懂得如何將複雜的社會學理論,巧妙地嵌入到具體的「廣告案例」之中。例如,當他談到女性角色的轉變時,並不是空泛地說「女性地位提升瞭」,而是透過分析當時的香水或服飾廣告,如何精準地捕捉到「新女性」渴望獨立卻又被傢庭價值拉扯的矛盾心理。那種筆法,讓讀者彷彿置身於二十世紀初喧囂的紐約街頭,親眼目睹一張張海報是如何試圖說服那些剛拿到薪水、正準備「犒賞自己」的都市白領。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新消費文化」這個麵嚮時,那種帶著批判性卻又無可奈何的語氣。這不僅僅是關於廣告如何「賣東西」,更是關於它如何提供瞭一種「身份認同」的替代方案,尤其在快速工業化、傳統社區結構瓦解的背景下,廣告成為瞭新的道德指南和社會黏閤劑,這點剖析得非常深刻,讓人讀完後對日常生活的理解都有點不一樣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