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 Simulation基礎培訓教材〈繁體中文版〉(第二版)

SOLIDWORKS Simulation基礎培訓教材〈繁體中文版〉(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Dassault Systèmes SolidWorks Corp.
圖書標籤:
  • SOLIDWORKS Simulation
  • 有限元分析
  • 仿真
  • 工程力學
  • 結構分析
  • SOLIDWORKS
  • 培訓教材
  • 機械設計
  • 仿真模擬
  • 工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SOLIDWORKS Simulation基礎培訓教材〈繁體中文版〉(第二版)是依據DS SOLIDWORKS公司所齣版的《SOLIDWORKS:SOLIDWORKS Simulation》編譯而成的書籍。本書著重於介紹使用SOLIDWORKS Simulation 軟體的基礎技巧和概念,以進行有限元素結構分析,包含從SOLIDWORKS零件和組閤件模型開始、網格分析、橫樑元素、熱應力、疲勞分析...等。

  本套教材不但保留瞭英文原版教材精華和風格基礎外,同時也按照颱灣讀者的閱讀習慣進行瞭編譯審校,最適閤企業工程設計人員和學校相關專業師生使用。
《高級有限元分析原理與應用》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數學模型 第一章:引言與有限元方法概述 本章將為讀者建立對現代工程仿真技術——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的全麵認識。我們將從工程力學中的連續體問題齣發,闡述將其轉化為可求解的離散代數方程組的必要性。內容將涵蓋FEM的發展曆程、核心思想(變分原理、伽遼金法、最小勢能原理等)以及在結構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等不同物理場中的適用性。我們將深入探討FEM的優勢、局限性,並介紹求解流程的各個階段,包括前處理、求解和後處理。特彆關注工程實踐中對模型精度和計算效率的權衡。 第二章:變分原理與弱形式的建立 本章聚焦於FEM的數學基石——變分原理。我們將詳細推導彈性力學問題(如綫彈性靜力學問題)的最小勢能原理,並基於此原理推導齣偏微分控製方程的弱形式(Variational Formulation)。內容包括拉格朗日函數、泛函的變分、邊界條件的引入(自然邊界條件與本質邊界條件)。對於更復雜的物理問題,如非綫性問題,我們將介紹增廣拉格朗日函數和KKT條件在弱形式構建中的應用。通過具體的二維問題示例,讀者將掌握如何將物理定律轉化為易於數值求解的積分形式。 第三章:形函數與插值理論 形函數(Shape Functions)是有限元方法的靈魂,它們決定瞭單元內解的近似精度。本章將係統介紹不同類型單元的形函數構造方法,包括常數形函數(零階)、綫性形函數(一階,如三角形、四麵體單元)和高階形函數(如二次、三次單元,引入中點節點)。我們將深入探討形函數的必要性質:形變兼容性(Compatibility)、收斂性(Convergence)和一緻性(Consistency)。此外,本章將詳述單元的映射技術,特彆是父單元(Parent Element)與自然坐標係(Natural Coordinates, $xi, eta, zeta$)到物理坐標係的映射過程,以及雅可比矩陣(Jacobian Matrix)在計算積分和剛度矩陣中的關鍵作用。 第四章:單元剛度矩陣與裝配 本章是結構力學仿真中數值計算的核心。我們將詳細推導綫彈性單元的局部剛度矩陣 $[k]$,包括杆單元、梁單元、平麵應力/應變單元以及三維實體單元(四麵體和六麵體)的剛度矩陣。推導過程將嚴格遵循虛功原理或能量原理。隨後,我們將介紹全局係統剛度矩陣 $[K]$ 的裝配過程,包括節點編號、自由度映射和直接剛度法。本章還會探討如何處理約束條件和邊界載荷,最終形成標準的綫性代數方程組 $[K]{U} = {F}$。 第五章:非綫性問題與迭代求解 現代工程問題往往涉及材料非綫性、幾何非綫性和接觸非綫性。本章專注於處理這些非綫性問題。材料非綫性部分將涵蓋彈塑性模型(如Von Mises屈服準則、應變硬化)、超彈性本構關係以及黏塑性效應。幾何非綫性將探討大變形理論中的Green-Lagrange應變和Kirchhoff-Love薄闆理論。對於非綫性方程組,我們將詳細闡述牛頓-拉夫遜法(Newton-Raphson)及其收斂性,以及綫搜索技術、修正牛頓法和步長控製策略。接觸算法將引入罰函數法、增廣拉格朗日法和懲罰法的實施細節。 第二部分:高級分析技術與專業應用 第六章:瞬態動力學分析 本章深入研究依賴於時間的動態響應問題。內容涵蓋一階和二階常微分方程的時間積分方法,包括顯式積分(如中心差分法)和隱式積分(如Newmark-beta法、HHT法)。我們將詳細分析質量矩陣 $[M]$、阻尼矩陣 $[C]$(包括Rayleigh阻尼)與剛度矩陣 $[K]$ 的形成。對於自由振動分析,本章將介紹模態分析(Modal Analysis)的原理,包括特徵值問題的求解,以及如何利用模態疊加法(Mode Superposition)進行瞬態響應分析,以提高計算效率。 第七章:屈麯與穩定性分析 屈麯是結構設計中的關鍵失效模式。本章將介紹綫性和非綫性屈麯分析的理論基礎。在綫性屈麯分析(Eigenvalue Buckling)中,我們將推導幾何剛度矩陣 $[K_G]$,並求解廣義特徵值問題,確定臨界屈麯載荷和屈麯模態。對於後屈麯行為,我們將討論幾何非綫性和初始缺陷對結構承載能力的影響,重點介紹弧長法(Arc-Length Method)在跟蹤非綫性平衡路徑中的應用。 第八章:傳熱學與流固耦閤(FSI) 本章擴展FEM的應用範圍至能量傳遞問題。在穩態與瞬態傳熱分析中,我們將推導熱傳導方程的弱形式,建立單元熱導剛度矩陣和熱容矩陣。內容還將包括對流、輻射邊界條件的處理以及耦閤傳熱問題。流固耦閤部分,將介紹分區(Partitioned)和單嚮/雙嚮耦閤策略,探討流體動力載荷對固體結構的影響,重點關注耦閤界麵處的協調性處理和數據傳遞機製。 第九章:損傷力學與疲勞分析 結構耐久性是評估産品壽命的關鍵。本章將探討材料損傷的數值模擬。在損傷力學方麵,我們將介紹連續介質損傷力學(CDM)的基本框架,以及如何將損傷變量引入本構關係,模擬材料性能的退化。疲勞分析部分將側重於應力/應變壽命法(S-N/E-N麯綫)和斷裂力學方法(如能量釋放率$G$和應力強度因子$K$的計算)。我們將詳細討論通過FEM計算這些關鍵參數的數值技術,並介紹基於疲勞損傷纍積的壽命預測模型。 第十-:網格技術與後處理優化 高質量的網格是準確仿真結果的前提。本章將深入探討網格劃分技術,包括結構化網格(Structured)與非結構化網格(Unstructured)的生成,以及局部網格細化(Mesh Refinement)的策略。對於網格質量評估,我們將使用長寬比(Aspect Ratio)、畸形因子(Warping Factor)等指標。後處理方麵,本章將側重於結果的工程解讀,包括應力奇異性(Stress Singularity)的識彆與處理、應變梯度分析、以及如何通過等值綫圖、嚮量圖和切片圖有效地可視化復雜的場變量分布,確保仿真結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00章 FEA介紹
0.1 什麼是 SOLIDWORKS Simulation?
0.2 什麼是有限元素分析?
0.3 建立數學模型
0.4 建立有限元素模型
0.5 求解有限元素模型
0.6 解析結果
0.7 FEA的誤差
0.8 有限元素
0.9 自由度
0.10 有限元素分析計算
0.11 FEA結果的解釋
0.12 尺寸的單位
0.13 SOLIDWORKS Simulation的限製
0.14 總結

第01章 分析流程
1.1 分析流程
1.2 案例分析:平闆應力
1.3 SOLIDWORKS Simulation選項
1.4 前處理
1.5 網格
1.6 後處理
1.7 多個分析研究
1.8 報告
1.9 總結
練習1-1 支架
練習1-2 壓縮彈簧的剛性

第02章 網格控製、應力集中與邊界條件
2.1 網格控製
2.2 案例分析:L型支架
2.3 案例分析:有圓角的支架
2.4 案例分析:焊接的支架
2.5 邊界條件與模型簡化的影響
2.6 總結
練習2-1 C型支架的靜態分析
練習2-2 骨型扳手

第03章 組閤件互動分析
3.1 互動/縫隙分析
3.2 案例分析:手鉗整體互動
3.3 使用局部互動的手鉗分析
3.4 總結
練習3-1 雙環組閤件接觸分析
練習3-2 骨型扳手組閤件接觸分析

第04章 對稱和靜平衡組閤件
4.1 零組件之間收縮配閤
4.2 案例分析:收縮配閤
4.3 使用軟彈力來穩定模型
4.4 總結

第05章 附有連接器和網格精細化的組閤件分析
5.1 針對組閤件做網格控製
5.2 案例分析:萬嚮接頭
5.3 第一部分:使用粗略網格進行分析
5.4 第二部分:使用高品質網格進行分析
5.5 總結
練習5-1 鏈扣
練習5-2 鏈扣(第二部分)
練習5-3 升降平颱組閤件
練習5-4 分析包含基座(選修)
練習5-5 點熔接-實體網格
練習5-6 螺栓連接器

第06章 強製/無強製執行接觸邊界之間的共同節點
6.1 強製/ 無強製執行接觸邊界之間的共同節點:結閤互 動
6.2 案例分析:轉子
練習6-1 手鉗

第07章 薄殼分析
7.1 薄殼件
7.2 案例分析:滑輪
7.3 第一部分:採用實體元素產生網格
7.4 第二部分:使用更細小的網格尺寸
7.5 實體和薄殼網格的比較
7.6 第三部分:薄殼元素-中間麯麵
7.7 結果比較
7.8 案例分析:柵欄
7.9 總結
練習7-1 支架
練習7-2 使用上方/ 底部的薄殼網格
練習7-3 邊線熔接

第08章 混閤網格–薄殼與實體
8.1 混閤網格-實體與薄殼
8.2 案例分析:壓力容器
8.3 總結
練習8-1 混閤網格分析

第09章 橫樑元素
9.1 專案說明
9.2 總結

第10章 混閤網格–實體、薄殼和橫樑
10.1 混閤網格產生
10.2 案例分析:顆粒分離器
10.3 橫樑接點:位置
10.4 負載設定
10.5 橫截麵的方嚮1及方嚮2
10.6 彎麯和剪力圖錶
10.7 總結
練習10-1 櫃子

第11章 設計方案
11.1 設計方案
11.2 案例分析:懸吊設計
11.3 Part 1:多重負載
11.4 Part 2:幾何修改
11.5 總結
練習11-1 設計方案

第12章 熱應力分析
12.1 熱應力分析
12.2 案例分析:雙層金屬片
12.3 在局部座標係統中檢查結果(選修)
12.4 總結

第13章 自適性網格
13.1 自適性網格
13.2 案例分析:懸吊支架
13.3 h-自適性求解的方法
13.4 p-自適性研究
13.5 H vs. P元素總結
13.6 總結

第14章 大位移分析
14.1 小位移與大位移分析的比較
14.2 案例分析:鋼夾
14.3 Part 1:小位移分析
14.4 Part 2:大位移分析
14.5 總結

第15章 疲勞分析
15.1 疲勞的概念
15.2 基於應力-生命週期(S-N)的疲勞
15.3 案例分析:壓力容器
15.4 關鍵步驟
15.5 熱研究
15.6 熱應力研究
15.7 靜態應力(Static Pressure)研究
15.8 疲勞術語
15.9 疲勞研究
15.10 固定負載疲勞研究(選做)
15.11 總結
練習15-1 籃框的疲勞分析
練習15-2 拖車掛鉤的疲勞分析

第16章 變化振幅疲勞分析
16.1 案例分析:汽車懸吊係統
16.2 關鍵步驟
16.3 疲勞研究
16.4 總結

附錄A 網格化與求解器
A.1 網格化策略
A.2 幾何準備工作
A.3 網格品質
A.4 網格控製
A.5 網格化階段
A.6 失敗診斷
A.7 使用薄殼元素的技巧
A.8 網格化的硬體考量
A.9 SOLIDWORKS Simulation的求解器
A.10 選擇求解器

附錄B 用戶說明及支援
B.1 SOLIDWORKS Simulation說明
B.2 線上資源
B.3 用戶技術支援網站
B.4 用戶技術電話服務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347889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9 x 26 x 2.5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於教材的「視覺設計」其實也有點要求,畢竟是培訓教材,清晰的圖文搭配絕對是加分項。如果裡麵的螢幕截圖能保持最新版本軟體的介麵,而且圖示的標示線條夠粗、對比度夠高,那在邊看邊操作的時候,眼睛纔不容易花。尤其是在介紹複雜的載入條件或接觸設定時,如果能搭配立體圖示或是流程圖來輔助說明,會比純文字描述有效率得多。我很怕那種圖片解析度很差,或者標註文字跟圖案離得很遠的排版,那簡直是摺磨人。一個優秀的基礎教材應該要盡力減少讀者的認知負擔,讓讀者能夠專注在學習「概念」本身,而不是花時間去解讀排版設計的謎團。

评分

老實說,颱灣市場上這一類的工程軟體教材常常麵臨一個睏境:內容太學術化,或者太過於偏重單一應用。我期望《SOLIDWORKS Simulation基礎培訓教材》在內容廣度上能夠展現齣一定的平衡性。例如,基礎章節固然要紮實,但對於一些常見的應用領域,像是熱傳導分析(Thermal Analysis)或模態分析(Modal Analysis),是否能有專門的單元進行初步的介紹?這對於需要跨領域知識的機械設計師來說非常實用。如果它能像一本「百科全書」的導讀本一樣,在打好基礎的同時,也稍微點齣其他進階分析的可能性與入門方法,那讀者在未來選擇深入鑽研的方嚮時,也能更有頭緒。總而言之,一本好的基礎教材,不該隻是工具書,更應該是激發學習熱情與指引未來學習路徑的指南針。

评分

這本SOLIDWORKS Simulation基礎培訓教材,光是看到「第二版」就知道作者群應該是下瞭不少苦心在修訂與更新的。畢竟軟體迭代的速度很快,如果教材內容跟不上業界的最新發展,那對讀者來說吸引力就會大打摺扣。我猜想,這次改版肯定針對瞭近年來大傢比較常遇到的操作盲點或是新功能做瞭詳盡的補充說明,特別是對於剛接觸結構分析的工程師來說,一本紮實的基礎教材比什麼都來得重要。它必須能把那些看似深奧的有限元素法(FEM)理論,用最貼近實際應用的方式講解清楚,而不是隻丟一堆公式在那邊讓人望而生畏。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在網格劃分(Meshing)的章節有沒有更進一步的優化技巧分享,這部分往往是決定模擬結果準確度的關鍵。畢竟,如果基礎打不好,後續進階的拓樸優化或是非線性分析就更難掌握瞭。一個好的培訓教材,應該要能讓讀者在讀完後,馬上就能在自己的專案中實作齣來,而不是看完一堆理論後,還是搞不清楚該選用哪一種分析類型。

评分

說真的,學軟體類的教材,最怕的就是那種「翻譯腔」很重的文字敘述,讀起來卡卡的,讓人很難進入狀況。我希望這本繁體中文版在翻譯上能做到本土化,用語彙上要符閤颱灣工程界的使用習慣,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纔不會產生溝通上的障礙。想像一下,如果教材裡麵的術語和我們平常用在報告或會議上的詞彙對不上,那學習效率自然會打摺。而且,基礎培訓教材的重點在於「引導」,它得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一步帶領初學者跨過最初始的恐懼感。我期盼內容的編排上能多採用實際的「案例拆解」來輔助說明,例如從一個簡單的鈑金件或是一個機械結構件開始,完整走一遍從前處理、設定邊界條件、求解到後處理驗證的完整流程。如果每一個步驟都能附帶「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邏輯說明,那就太棒瞭,這樣讀者學到的就不隻是操作指令,更是背後的工程思維。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在製造業打滾的老鳥來說,軟體操作或許不是最大的問題,但如何將實驗室的驗證數據(Validation Data)與模擬結果(Simulation Results)進行有效的對比和校正,纔是我們真正關心的。所以,我會特別留意這本教材在「結果驗證與誤差分析」這塊著墨多深。很多基礎教材隻會教你怎麼得到一個看起來漂亮的應力圖,卻很少深入探討當模擬結果與實體測試數據齣現落差時,該從哪幾個方麵去追溯問題的根源,是材料參數設定有誤?還是邊界條件假設過於理想化瞭?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除錯(Troubleshooting)流程,那對我來說,它的價值就不隻是一本基礎教材,而是一本可以隨手參考的工具書。畢竟,模擬的最終目的還是為瞭優化設計,減少實體打樣的成本,而不是畫齣漂亮的彩色圖錶自嗨而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