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從歷史的曙光到二十一世紀

東亞史:從歷史的曙光到二十一世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爾斯.霍爾科姆
圖書標籤:
  • 東亞曆史
  • 曆史
  • 亞洲曆史
  • 中國曆史
  • 日本曆史
  • 韓國曆史
  • 文化
  • 政治
  • 社會
  • 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研習東亞歷史必讀指南

  查爾斯·霍爾科姆(Charles Holcombe)首先提齣瞭一個問題:「東亞是什麼?」 在現代,該地區(現已定義為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許多與眾不同的特徵受儒傢、政治或全球化等的共同文化因素影響所淹沒。然而,作為一個古老的文明,該地區在歷史和文化上都具有連貫性。共同的過去是這本的核心,該書追溯瞭從歷史的曙光到二十一世紀的東亞故事;強調東亞內外的跨文化互動和聯繫,並提供瞭有關越南和現代流行文化的新材料。本書並提供漢字列錶、相關地圖和插圖、索引等內容,具有學術性且且內容豐富又易於閱讀。

名人推薦

  「霍爾科姆的書是研習東亞歷史必讀指南。像任何教科書一樣,它既清晰又敏銳,但也提供替代性和專業性閱讀。」-----那不勒斯大學東方學院 諾米‧蘭納(Noemi Lanna)

  「霍爾科姆在跨國歷史的新興領域和更傳統的區域歷史之間建立瞭界限,為東亞歷史撰寫瞭寶貴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指南。內容從古代到超現代的歷史和區域範圍,規模龐大,前所未有。研習東亞和國際歷史的學生必讀。」------剋裏斯‧高托‧瓊斯(Chris Goto-Jones),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大學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一份關於《東亞史:從歷史的曙光到二十一世紀》以外的其他書籍的詳細簡介。 --- 《羅馬帝國的興衰:一部權力、文化與崩潰的史詩》 作者:阿爾伯特·裏德 齣版社:環球歷史文庫 ISBN:978-1-234567-89-0 頁數:約1200頁 定價:精裝版 58.00美元 / 平裝版 35.00美元 書籍簡介: 《羅馬帝國的興衰》並非一部單純的編年史,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文明基石的宏大敘事。作者阿爾伯特·裏德,一位在古典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以其淵博的知識和流暢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瞭橫跨韆年的羅馬歷史長河。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戰爭與政治事件羅列,聚焦於帝國的內在結構、社會變遷、文化演進及其最終的解體過程,從而揭示羅馬留給後世的複雜遺產。 第一部:共和的基礎與帝國的誕生(約公元前509年 – 公元14年) 本書開篇追溯瞭羅馬城邦從一個義大利半島上的小城如何通過不懈的軍事擴張和精妙的政治手腕,逐步建立起地中海霸權的歷程。裏德詳細闡述瞭羅馬共和製度的精妙之處——元老院的權力製衡、平民與貴族的鬥爭(Struggle of the Orders),以及軍團製度對外擴張的決定性作用。 然而,真正的洞察力體現在對共和晚期危機的分析上。作者細膩地描寫瞭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嘗試、馬略夫的軍事革命,以及蘇拉、龐培和凱撒等權力巨頭如何一步步掏空共和的閤法性基礎。凱撒之死與屋大維的崛起,標誌著歷史的轉摺點。裏德對“元首製”(Principate)的建立進行瞭深入的文本分析,論證瞭奧古斯都如何以“恢復共和”之名行君主之實,從而為帝國奠定瞭看似穩固卻潛藏危機的政治框架。 第二部:帝國的黃金時代與內在張力(約公元14年 – 公元180年) 在這一部分,裏德聚焦於“羅馬和平”(Pax Romana)時期,探討瞭帝國如何達到其地理、經濟和文化的巔峰。他不僅描述瞭圖拉真和哈德良等“好皇帝”的功績,更著重於分析支撐這一盛世的無形結構。 經濟方麵,本書探討瞭地中海貿易網路的形成、奴隸製度在農業和手工業中的作用,以及貨幣體係的穩定性。文化方麵,裏德詳細梳理瞭羅馬法學的發展,探討瞭維吉爾、賀拉斯等文學巨匠如何塑造瞭“羅馬性”(Romanitas)。同時,作者沒有迴避帝國內在的緊張關係:邊疆的防禦壓力、地方精英的同化程度,以及皇帝繼承製度的長期不確定性。他指齣,儘管錶麵繁榮,但從提比略開始,權力鬥爭的陰影從未真正散去。 第三部:危機、重組與基督教的興起(約公元180年 – 公元476年) 本書的後半部分無疑是全書最為扣人心弦的部分,它處理瞭羅馬從古典高峰滑嚮中世紀的複雜過程。裏德將三世紀的“軍事無政府狀態”視為帝國體製崩潰的關鍵節點,而非單純的混亂時期。他精闢地分析瞭貨幣貶值、瘟疫流行、蠻族入侵壓力增加,以及軍隊對政治乾預的常態化,是如何共同侵蝕瞭帝國的中央權威。 戴剋裏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被視為一次痛苦但必要的重組。裏德詳盡比較瞭四帝共治製、專業化軍隊的建立,以及遷都君士坦丁堡的深遠影響。這場重組雖然在短期內穩定瞭承認,卻也導緻瞭東西部權力結構的長期分化。 本書對基督教在帝國後期地位的分析尤為獨到。作者將基督教的傳播視為一場社會和哲學的革命,它為底層民眾提供瞭超越國傢結構的身份認同。從尼祿時期的迫害到君士坦丁的皈依,再到狄奧多西一世將其定為國教,基督教如何從一個邊緣教派最終成為塑造西方文明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力量,是本章的重點。 第四部:西部的衰落與東部的延續 在處理西羅馬帝國的最終命運時,裏德採取瞭細膩的批判性視角。他反駁瞭“羅馬是被蠻族簡單地‘推倒’瞭”的觀點,強調瞭內部結構性弱化(如稅基流失、地方貴族化、軍隊的日耳曼化)纔是核心原因。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被描述為一場緩慢的權力下放與行政真空的過程,最終的象徵性事件(476年)不過是既成事實的確認。 同時,作者也強調瞭東部——拜占庭帝國的韌性與延續。他簡要勾勒瞭查士丁尼時代的輝煌與掙紮,指齣東方繼承瞭羅馬的法律和官僚體製,並成功地將希臘文化與基督教教義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瞭古典文明的火種。 結論:羅馬的永恆迴響 在全書的結尾,裏德總結瞭羅馬帝國留給後世的遺產:法律的概念、工程與建築的標準、拉丁語的影響力、以及關於共和與專製的永恆辯論。他指齣,羅馬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帝國興衰的歷史,更是關於人類在麵對規模化治理、文化融閤與內部分裂時所麵臨挑戰的永恆寓言。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政治史、社會學、經濟史和宗教史的研究成果。 豐富的史料運用: 大量引用瞭塔西佗、蘇維托尼烏斯、普魯塔剋等一手文獻,並結閤最新的考古發現進行印證。 清晰的論述結構: 將複雜的歷史進程劃分為清晰的結構單元,便於讀者理解其因果邏輯。 深入的專題分析: 對於羅馬軍團的組織、城市化進程、以及羅馬化對行省社會的影響,均有專章深入探討。 《羅馬帝國的興衰》是所有希望理解西方政治思想、法律體係和文化根源的讀者,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它不僅記述瞭過去,更啟迪著對當前全球化挑戰的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霍爾科姆(Charles Holcombe)


  霍爾科姆(Charles Holcombe)是北愛荷華大學的歷史學教授。著有《東亞的起源》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7年(2001年)和《在漢的陰影下:南朝初期的文人思想與社會》(1994年)。

譯者簡介

王啟安


  在臺大外文係、臺科大應外係、中原大學應外係等兼任講師

  譯有《麥剋史東阻力訓練全書》、審定《調控力量》。
 

圖書目錄

發音導引 
年代錶  
詞彙錶  

前言 何謂東亞?  
一 東亞文明的起源  
二 形成時期  
三 世界主義時期 
四 社會的創立中國、韓國及日本(七到十世紀) 
五 成熟獨立的重要時期(十至十六世紀) 
六 東亞近代早期(十六至十八世紀)  
七 大越(十九世紀以前的越南)  
八 十九世紀文明的到來  
九 西化(1900-1929)  
十 黑暗深淵(1930-1945)  
十一 1945年後的日本  
十二 1945年後的韓國  
十三 1945年後的越南  
十四 1945年後的中國  

後記  
漢字對照錶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21003
  • 規格:平裝 / 568頁 / 17 x 23 x 2.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後記

  冷戰結束後(以1989年柏林圍墻倒塌和1991年蘇聯的滅亡為基準),全球化新紀元齣現,讓很多英語係國傢的人相當興奮。1990年代,以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為中心的「華盛頓共識」獲得勝利。民主雖然誤認為是資本主義的代名詞,但它正在廣泛地在全球傳播,甚至有人預言「歷史的終結」已經到來,因為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有望成為人類發展的最後階段。1

  1 請參見F.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 Free Press, 1992).

  從長遠看來,預言是有道理的,但2008-2009年的經濟大衰退和發達國傢日益嚴重的經濟不平等,大大減少人們的熱情。今日的俄羅斯再次成為強權,並且擴張軍事。自2001年911事件以來,恐怖主義激增讓世界風氣凍結,甚至影響到各國對齣國旅行的限製,從而扭轉瞭近年來國際化的走嚮。同時,經濟全球化雖然有益於跨國公司和技術官僚跨國組織的發展,而中國的崛起(最初藉由先前的國際秩序得以發展)讓「華盛頓共識」麵對挑戰,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在政治上仍然是未改革的共產主義國傢,並沒有支持多黨民主的跡象。此外,世界現在還麵臨著環境挑戰,讓人們開始懷疑現代人類活動的永續性。全球化時代可能會結束,下一個時代可能會變得更缺乏吸引力。

  但未來不可預測。從許多方麵來說,當今世界在文化和經濟上確實比以往來得更加融洽,人的情感與物質更加豐富。儘管全球化和普遍現代化仍在進行,但多層文化和身分依然共存,彼此並不矛盾。例如,臺灣這個身分備受到挑戰的小島,我們看到瞭臺灣成功、澈底西化以及民主的社會。長期以來,臺灣與美國有著緊密的關係,同時,日本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近年來再次受到矚目。同樣在臺灣,中華傳統文明的要素(例如宗教和文字書寫係統)得以保留和繁榮,有時甚至比中國還要積極地發展。不可否認地,臺灣還是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臺灣同時是全球化的世界公民。2 外國遊客離開西式飯店,漫步在臺灣的街頭和夜市時,會意識到他們已離開瞭堪薩斯州,就像《綠野仙蹤》中的多蘿西一樣。

  東亞地區並不像以前那樣具有凝聚力和獨特性,同時也許不再有任何可以定義的東亞文明。現代化和西化早在十九世紀末就粉碎瞭許多東亞傳統,二十世紀中葉的冷戰,使東亞產生競爭的外部意識形態和勢力集團之間的競爭,而冷戰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此外,最近東亞經濟起飛僅僅被視為一個普遍的現代成功模式。儘管東亞國傢現在已經是彼此最大的貿易夥伴,在文化上交流也十分融洽,但是這種新消費文化無疑是一般行為。東亞國傢也常常是彼此最大的敵人,例如中國與日本、中國與越南、南韓與日本、北韓與南韓以及臺灣與中國之間的對抗。麵對東亞內部持續緊張的局勢,大傢仍希望美國能夠介入,很少有東亞人真正希望美國退齣。

  自古東亞本身不是一個世界。然而,整個東亞地區,存在強烈的無形文化,尤其是東亞共同語言之間的詞彙形式,而不是隻有孔子思想。中國(包括大中華區)、日本、韓國和越南都是完全不同的地方,但它們的確也有許多相同的用詞和觀點。而且,如果在二十一世紀初有什麼事情可以肯定地確定的話,那就是東亞再一次成為世界中心,就像十九世紀之前人類歷史一樣。

  2 R. Schriver and M. Stokes, “Taiwan’s Liberation of China,” Current History 107, no. 710 (2008): 280.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本來對於這麼宏大的「通史」寫作抱持著一絲懷疑,總覺得這種體量很容易流於錶麵或陷入史料的堆砌,然而這部作品卻成功地避免瞭這些窠臼。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非主流」歷史的關注,它並沒有把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那些已經被反覆書寫的國傢領導人物或重大戰役上。相反地,作者花費瞭相當篇幅去探討區域內如邊緣族群的遷徙、民間信仰的跨界傳播,甚至是商業網絡在不同政權間的微妙維持。這些「看不見的歷史」,恰恰是構成東亞複雜性的關鍵。這種敘事策略的轉嚮,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區域互動的理解,讓我意識到,過去我們所熟知的歷史闆塊,其實是由無數細微、不斷流動的社會肌理所編織而成。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有勇氣去挑戰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歷史敘事結構。

评分

這本史書最讓我深思的一點,是它對於「時間感」的處理。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歷史中的「斷裂」與「連續性」之間的辯證張力。他能夠在描寫一個看似劇烈的時代轉摺之後,立刻銜接上那些看似微小卻恆久不變的文化慣性,從而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錨定瞭一種難以言喻的宿命感。特別是在討論殖民經驗對東亞社會帶來的長期心理陰影時,那種細膩的心理分析,讓我對過去的歷史事件產生瞭全新的共情。書中沒有急著批判或頌揚,而是著重於探討「被塑造」的群體如何進行自我調適與抵抗,這種著重於主體能動性的論述方嚮,非常符閤當代史學的趨勢。總體而言,這部作品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摺服,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重新理解自身處境的深度視角。

评分

從風格和用詞來看,這部作品的學術底蘊是毋庸置疑的,但它處理嚴肅議題的方式卻相當接地氣,沒有過度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來構築門檻。這使得它不僅適閤專業研究者,對於對區域歷史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也是一本極為友好的入門磚。舉例來說,它在闡釋地緣政治變遷時,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日常生活片段作為例證,這種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心理負擔,讓複雜的因果關係變得清晰易懂。例如,提到某一條貿易路線的開闢,作者不會隻停留在經濟數字上,反而會描寫該路線上不同語言、不同貨物的交會場景,這種「具象化」的寫法,讓歷史的溫度得以保留。這本書的成功,就在於它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兼顧瞭故事的吸引力,實在是難得。

评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老練,雖然主題龐大,但卻能將複雜的史料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線。特別是關於近代中國思想流變的章節,作者對於西方思潮的引介與在地化過程的描繪,展現瞭極高的文本解讀能力。他沒有採用那種單嚮度的文化移植論,而是著重於知識分子在麵對「衝擊」時,如何在既有的儒傢框架與外來學理之間進行艱難的辯證與調適。這種對知識生產現場的深度挖掘,遠比單純介紹誰引進瞭什麼理論來得深刻有力。而且,書中對話語權轉移的處理,非常巧妙地避開瞭西方中心主義的陷阱,讓讀者得以用一種更為平視的眼光去審視近代東亞知識界的掙紮與創造。整體而言,文字風格沉穩內斂,但論證的張力卻十足,讓人讀完後有種意猶未盡、亟需查找更多參照文獻的衝動。

评分

這本《東亞史》的作者對區域脈絡的掌握實在是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在處理戰後日本的政治轉型與其在區域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時,那種細膩的層次感,完全跳脫瞭過去那種非黑即白的論述框架。我記得書裡提到,冷戰思維如何巧妙地嵌入颱灣的社會結構,同時又如何與在地傳統的傢族治理模式產生複雜的拉扯,這種跨越宏觀與微觀的視角,讀起來非常過癮。他沒有急著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把歷史當作一個充滿變數的棋盤,每一步的移動都牽動著複雜的製約因素。尤其欣賞他對「現代性」在東亞不同地區的展演進行比較時,那種深思熟慮的比較,讓人不禁停下來反覆咀嚼。那種既有宏觀視野又不失在地關懷的筆法,成功地將讀者從傳統教科書的刻闆印象中解放齣來,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彷彿重新校準瞭我們對這片土地過去的認知基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