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蜜蜂拯救的女孩:失落、勇氣,以及外公傢的蜂蜜巴士【博客來獨傢限量書衣】

被蜜蜂拯救的女孩:失落、勇氣,以及外公傢的蜂蜜巴士【博客來獨傢限量書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eredith May
圖書標籤:
  • 成長
  • 療愈
  • 親情
  • 蜜蜂
  • 自然
  • 失落與找尋
  • 勇氣
  • 迴憶
  • 童年
  • 傢庭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19年Amazon四月選書】

  幼時被父母遺棄的女孩,由養蜂人外公收養,
  人生徬徨之際,蜜蜂的忠誠、勇敢、閤作和努力,
  給瞭她麵對世界的啓示和力量。

  「外公要我用養蜂人的世界去看萬物,溫柔對待我遇到的生命。」
  無所不在,也從未消失。外公的蜜蜂課永遠不會結束~


  第一次有蜜蜂爬到她手上,梅若蒂纔五歲。那一年,因為父母離異,一夜之間,她就跟著媽媽和弟弟從美國東岸飛到西岸,投靠外公、外婆。外公是個特立獨行的養蜂人,在自傢後院的廢棄軍用巴士上採收蜂蜜。第一次跟蜜蜂近距離接觸,對梅若蒂來說是既可怕又興奮的一次經驗。她也因此發現,她對生命和傢庭的種種疑問,答案其實近在眼前,就藏在蜜蜂的神祕世界裏,等著她去挖掘。

  為瞭逃離痛苦糾結的現實,梅若蒂一頭栽進養蜂的世界,跟著外公學習如何照顧蜜蜂。另一方麵,母親卻陷入無止境的憂鬱,多數時候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足不齣戶。梅若蒂就在童年遭逢巨變的這段期間學會照顧自己,與外公建立密不可分的深厚感情,也敞開心房看見瞭大自然蘊藏的魔法與智慧。

  蜜蜂成瞭梅若蒂生命中的指引力量,蜂群也引導她深入思索傢庭、群體、忠誠、存活,以及母親與小孩之間難以切割的關係。這本書是迴憶錄,也是養蜂人的探索之旅。作者在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瞭傢的溫暖,也因為一般人甚少理解的小昆蟲而重獲新生。

本書特色

  ★跨越三十年歲月的成長故事,詳述作者與蜜蜂邂逅的過程,以及蜜蜂帶給養蜂傢族無價的生命之課,完美結閤勵誌與生態保護議題。

  ★不單是隔代教養的傢族故事:對照母親的缺席或忽視,外祖父扮演瞭催化、指引的角色,藉助大自然、生物的運作,展演蜜蜂生命哲學中各種解套的求生方法。

  ★這部迴憶錄談的是,為什麼嘗試與放棄隻有一綫之隔。麵對傢庭失能,有些孩子堅忍不拔、破繭而齣;有些卻徬徨迷失。傢庭的意義在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浮現,而小小的身軀竟能扮演導師的角色,讓女孩認識生存與認輸之間的差異。

  ★內含16頁傢庭成長及養蜂實況彩照。

名人推薦

  番紅花 作傢
  潘翰聲 樹黨國際祕書/颱北市國小學生傢長會聯閤會第14屆理事
  蔡明憲 城市養蜂Urban Beekeeping創辦人/社大養蜂計畫發起人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傢
  甜蜜推薦

各界佳評

  養蜂女孩工筆描繪傢族史來療傷,跳齣人蜂之間的親密舞步。解開蜜蜂消失之謎,修復工業文明所糟蹋的脆弱地球,踏上人類自我救贖之道。──潘翰聲,樹黨國際祕書/颱北市國小學生傢長會聯閤會第14屆理事

  即使生活中不斷有「意外」考驗梅若蒂,她也能一再迴到「蜂群思維」裏,用獨特的邏輯搭建心靈的避難所,逐漸成為一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人。──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傢

  在作者與外公的心裏,蜜蜂與人跟自然之間,充滿瞭規律、精巧與和諧,而蜜蜂一代又一代地不斷繁衍,就像外公把對蜜蜂的愛與知識傳承給瞭他的孫女。──蔡明憲,城市養蜂Urban Beekeeping創辦人、社大養蜂計畫發起人

  一部動人的迴憶錄……引人入勝,充滿希望,關於傢庭、蜜蜂,以及「孩子就算陷入絕望,也會知道大自然就是避風港,自有方法保護他們遠離傷害。」——《科剋斯書評》

  一部感人肺腑的迴憶錄。——《書單雜誌》

  強而有力……感人,發人深省。——《齣版者週刊》

  這本書有如陽光下的溫熱蜂蜜,美麗、優雅,充滿希望和智慧。書中呈現瞭大自然,甚至蜜蜂是如何教導我們、治癒我們,隻要我們願意打開心房。讀完之後久久難以忘懷,即使不是愛蜂人也會深受感動,不可多得的好書!我把這本書推薦給我認識的所有人。——史黛西‧歐布萊恩(Stacey O’Brien),《紐約時報》暢銷作傢

  令人著迷、驚艷……若你不幸被蜜蜂螫過,就會馬上忘瞭蜜蜂的毒液,想起這本神奇之書中甜美蜂蜜的可愛之處,還有牠們為人類帶來的救贖。——塞‧濛哥馬利(Sy Montgomery),《紐約時報》暢銷作傢

  如果這本書隻是一本描述蜜蜂行為的書,我很快就能看完,因為作者的文筆優美、細緻,很快地讓你沉入文字之中。但這本書不僅止於此,而是一部在孤單之中尋找救贖的成長故事。美麗而勇敢。——朵敏妮嘉.露塔(Domenica Ruta),《紐約時報》暢銷作傢

  傷痕纍纍的母親,缺席的父親,因為蜜蜂而和解的親子關係。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長大成人的艱辛旅程。透徹、幽默,真情至性。《被蜜蜂拯救的女孩》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卻又不僅止於此。如果你也曾是個寂寞的孩子,或希望世界變成更寬容的地方,這本書是最佳選擇。——拉琳‧波爾(Laline Paull),《蜂》(The Bees)的作者

  難得的傑作,有紮實科學根據的精采故事。看完這本書的人,都會對蜜蜂、人類,以及兩者間的厚實情感更加瞭解。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成長故事。——諾亞‧威爾森-裏奇博士(Noah Wilson-Rich)

  讀完書中的蜜蜂傢族和作者傢族的故事,心力會更加強大。具備瞭好故事的所有元素。——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梅若蒂‧梅依(Meredith May)


  在《舊金山紀事報》任職多年的記者,多次獲奬,包括美國筆會文學奬(記者奬)。此外,關於一名在二次波灣戰爭中受傷的伊拉剋男孩的係列報導,曾入圍普立茲奬。

  第五代養蜂人,長年推廣養蜂文化,以有機的方式在舊金山都會區養蜂。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圖書目錄

推薦文一:將成長的痛變成蜜糖,你自己就可以/羅怡君
推薦文二:探索蜜蜂,探索人生──傳承、初心與平衡/蔡明憲

序 連蜜蜂都需要媽媽
1她在三萬呎的高空放棄瞭母親身分
2 與蜂蜜巴士第一次相遇
3 牠們互相需要,也因此而強大
4 不自憐自艾,也不輕言放棄
5 蜜蜂來到世上的唯一目標就是守護傢庭
6 養蜂人的承諾
7 真正的外公
8 如果房子不對勁,牠們會去找更好的住處
9 被兩股力量強力拉扯
10 我沒想到蜜蜂會生病
11 「等你們長大一點,就可以自己生活瞭。」
12 付齣和收獲應該取得平衡
13 蜜蜂採花粉,要先學會飛
14 為瞭達成目標,拚瞭命地跳舞
15 媽媽原本可能的模樣
後記 無所不在,也從未消失

作者的話
緻謝
推薦書單

圖書序言

推薦文一

將成長的痛變成蜜糖,你自己就可以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傢、《愛,我的內嚮小孩》等書作者)


  許多重要的事情産生變化時,幾乎沒人有辦法察覺,像是空氣中的一股惡臭無聲無息蔓延擴散,氣味撲麵而來時隻能靜候飄散,或者習慣麻木而不覺其味,當然可以的話最好逃離現場;這三種選項拿來比對書中主角梅若蒂的人生,簡直適當得令人心酸。

  比如說父母感情的變化,何時開始齣現的裂縫已不可考,梅若蒂和弟弟馬修隻能迅速接下這個殺傷力極強的變化球;比如說學校裏人際關係的挪移,看似一夕風雲變色的闆塊,事實上早已醞釀多時……

  一個傢的崩壞,就如海嘯般不分好壞地清掃每天的日子,梅若蒂跟隨著放棄母職、足不齣戶的母親逃迴外婆傢,缺乏資源與時間的外婆,隻能用最低限度的方式照看這對姊弟;情況愈變愈壞,父親再娶的打擊讓母親情緒失控,傢暴的隱性威脅正式浮齣颱麵,而逐漸長大的梅若蒂,也意外發現母親驚人的童年曆程。

  在讀《被蜜蜂拯救的女孩》時,我不隻一次希望這是一位文采洋溢的作傢編寫的成長小說,然而主角名字每齣現一次就不斷提醒我,和作者同名並非刻意巧閤,梅若蒂的真實人生正如蜂螫帶來的疼痛一般凶狠難忘;開場的序裏記錄她小時候忍受蜜蜂叮咬的過程,外公曾不解地問她:「為什麼不大聲叫我?」

  當下的梅若蒂也不知道為什麼,但透過「長大後的梅若蒂」追溯這段迴憶,纔有機會剝下層層意識,爬梳自己內心,重新理解當時感到恐懼的小女孩,因為瞭解蜜蜂為瞭保護蜂後、擔心傢園被摧毀的攻擊行為,與她對「完整的傢」的渴望竟如此一緻,難以用言語解釋的同理感,讓蜂螫像是一種印記般,證明她也和蜜蜂一樣:需要媽媽(蜂後)的存在!

  我們正是這樣隨著梅若蒂,從五歲時傢庭嚴重失和的記憶,開始迴溯之旅,跟著小梅若蒂一同經曆重大的轉摺變化與失落不解,也跟著大梅若蒂的文筆暫時抽身,迴頭循著長大後纔知道的脈絡綫索,陪著她重新釐清、詮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國外眾多研究已確信,童年時期長期的逆境經驗,若是遠超過孩子能理解的範圍,就會對大腦發展産生「毒性壓力」。這種壓力讓孩子經常處於高度警戒的狀態,像是隨意就啓動警報係統一樣,對周遭環境與人高度敏感,「非戰即逃」的反應機製,讓孩子判斷失準、行為失常,處處對人提防抗拒。

  可是梅若蒂沒有,她是怎麼做到的呢?幸好有蜜蜂和外公,像連結戲偶的細細棉綫,把梅若蒂撐瞭起來。

  身為養蜂人的「繼」外公,將無處可躲的她帶在身邊,引領她與大自然相遇;蜂群看似混亂卻極有秩序的世界,重建梅若蒂的安全感,隨著外公更深入理解蜂群的運作,也對自身生命的無常與變化有瞭新的體悟,例如:蜂後的死亡與誕生、如何保護蜂巢運作、如何另闢新地重啓傢園、偵察蜂為什麼會跳舞……即使生活中不斷有「意外」考驗梅若蒂,她也能一再迴到「蜂群思維」裏,用獨特的邏輯搭建心靈的避難所,逐漸成為一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人。

  這正是生命最動容之處。事實上,蜜蜂對人類存亡有著關鍵性影響,直到近年來數量銳減,纔因生態失衡引起關注;平常不起眼的生命背後,竟有著如此驚人的運作係統,外公傳授梅若蒂有關蜂群的知識,都一一成為轉換痛苦的暗喻啓示;梅若蒂與蜂群的互動,暗喻著人類與大自然並非我們認知的供需關係而已,隻要願意與萬物連結,大地之母隨時都準備給予。

  毫無血緣關係的養蜂人外公,因為陪伴而成為梅若蒂與蜂群的橋梁,與其說是無私的愛拯救瞭她,我更認為梅若蒂的「自我覺察」纔是真正關鍵。最重要的是,外公透過蜂群的生命週期,也不斷地鼓勵梅若蒂,看嚮遠方未來的自己,為總有一天到來的長大做準備,像蜜蜂一樣不斷練習,然後勇敢離開。

  離開是為瞭什麼呢?當我讀到梅若蒂寫的:「就在那個時候,我決定瞭自己不再是她的小孩。這個念頭一浮現,一道溫暖的光綫就穿破黑暗,直抵海底,溫暖瞭我的全身肌膚。我自由瞭。她想怎麼對我都無所謂瞭。我屬於我自己,再也不屬於她瞭。如釋重負的感覺像繭一樣把我包圍,我再也不需要因為她是我媽就一定要愛她。」離傢的意義與目的,不僅是保護自己,而是真實地感受自己成為一個獨立個體,從那時開始,一步步遠離原生傢庭帶給我們的影響。

  我們常在一項習慣、一個小動作、一種熟悉氣味、一句常說的話裏被過去成長的痛苦迴憶偷襲,然而成長裏沒有白受的苦,沒有白走的路,誠如梅若蒂所言:「我可以像媽媽一樣,繼續用自己欠缺的一切來定義我的人生,也可以因為自己奇蹟般獲得瞭拯救而心懷感激。外公和他的蜜蜂指引我度過失去父母的童年,給瞭我安全的避風港,也教我怎麼成為一個好人。」梅若蒂長大後,用書寫接手撐住自己的力量,成為自己想依靠的那種大人,甚至最後不負臨終外公的託付,延續大自然與人類繼續修復的關係。

  《被蜜蜂拯救的女孩》一點也不想遮掩成長的傷痛或美化難被諒解的親子關係,梅若蒂就像是人類中的蜂群代錶,這本迴憶錄嚮我們示範的是:如何將痛苦化為蜜糖的人生祕笈,身為大自然的孩子,我們自己也能做到。

推薦文二

探索蜜蜂,探索人生──傳承、初心與平衡

蔡明憲(城市養蜂Urban Beekeeping創辦人、颱北市産發局社區園圃推廣中心顧問、社大養蜂計畫發起人、養蜂課程講師)


  還記得自己剛接觸蜜蜂的那一年,某個週末的下午,一個人在學校的養蜂場掃地,低頭看見蜜蜂後腳攜帶花粉團,搖搖擺擺地從外頭爬迴巢的可愛模樣,那一份對蜜蜂的喜愛,從此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二十年來不曾忘記。

  從事養蜂教學的第一年,學期末最後一堂課,我的一位學生是爸爸,帶著兒子一同到養蜂場上課。當這位爸爸引領孩子觀察蜜蜂時,我可以感受到親子關係的緊密。多數的傢長愛子心切,很害怕孩子受傷,這位爸爸卻帶著孩子觀察蜜蜂,教孩子如何與蜜蜂互動。因為這件事情,小朋友會知道爸爸曾經喜歡蜜蜂;而爸爸因為帶瞭孩子來,這個孩子將來不會因為看到蜜蜂就輕易打電話請人摘除、撲滅蜜蜂。透過我們精心設計的教材、教案,不但保護瞭蜜蜂,讓牠們有更多被延續下去的可能性,也讓親子關係有瞭建立的媒介。

  這本書中描述的是一位五歲的小女孩,在父母離異後,父親缺席,母親放棄瞭自己的角色,是如何在破碎的傢庭中,透過外公的陪伴接近蜜蜂,從蜜蜂身上重獲生命力量的故事。看瞭這本書,也讓我想起瞭上述親身經曆的兩件事。作者一開始對蜜蜂的反應,就像多數不瞭解蜜蜂的人一樣感到害怕,但在外公的帶領下,不但翻轉瞭過去對蜜蜂的刻闆印象,甚至感受到微小如豆的蜜蜂,有著豐沛的生命脈動。事實上,我們在從事蜜蜂生態教育的過程中,最能感受到體驗教育帶來的改變,隻要我們願意接近蜜蜂,就會發現原來害怕多半是來自於我們對牠們的不瞭解,或是用瞭錯誤的方式對待牠們,造成牠們的反撲。刻闆印象是根深柢固的,有時候會把個案當成通案,甚至放大我們的恐懼,但即使蜜蜂會螫人,我們也應該學習用正確的方式去麵對牠們。教育可以使人以適當的方式麵對問題,如同刀子固然會傷人,卻也是有利的工具,瞭解蜜蜂的習性,就能夠與牠們和平共處。

  作者小時候跟傢人的關係非常壓抑且緊張,但不論在傢庭、在學校産生瞭多少衝突與不安,每次作者隻要在外公身邊接近蜜蜂之後,就會感到平靜且重新獲得能量、重新相信愛與包容。從心理學的角度,當一個人將精力完全投注在喜愛的事物、專注當下,就會産生渾然忘我的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s),人的行動與意識會緊密結閤,忘記時間的流逝,感覺不到外在的紛擾,當目標完成後會感到滿足與成就感,對於充滿壓力的人來說,迅速將注意力收迴到當下,還能紓壓放鬆,提升幸福感。我們的教學經驗中,也常常從學生跟蜜蜂的相處得到類似的迴饋。書中那位滿是傷痕的小女孩,因為跟蜜蜂相處和外公的關愛而得到救贖,外公也因為兩位孩子的齣現,有瞭更充沛的生命力。作者深刻地探索人生、探索蜜蜂,尋找人生的齣口,從蜜蜂的生態行為中找到人生的啓示,人和蜜蜂一樣是緊密地生活著,在互相幫助中獲得力量。我們照顧蜜蜂,蜜蜂也照顧我們;這份照顧不隻是蜜蜂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也有著作者與外公之間的愛,以及他們對蜜蜂的愛。

  書中還提到瞭這幾年蜜蜂的處境,反思歐美國傢大規模商業化的蜜蜂養殖方式帶來的警訊。我們太在意把蜂蜜當成商品,追求産量,把蜂産品的産值當成蜜蜂的唯一價值,卻忽略瞭蜜蜂牽動著整個生態體係,以及蜜蜂在自然環境中與其他生物之間復雜的交互關係。每個人對待生物都有其選擇的方式,而作者的外公選擇瞭不想商業養蜂,隻想善待蜜蜂,值得我們深思養蜂人和自然之間的平衡,以及麵對原始飼放養與市場消費需求的矛盾。

  事實上,從業餘愛好者到大規模的商業養蜂,蜂箱數量從十箱、百箱到上韆箱,這中間有許多不同的規模與層次,有些人選擇自然放養,不計較産量多寡,有些人選擇過度壓榨,予取予求;有人隻養一箱蜂群,卻覬覦蜂蜜産量而不當使用藥物,也有職業養蜂人懂得善待土地、善待蜜蜂。我們很難一刀切下去、立判原始放養與職業養蜂的是非對錯;大自然是公平的,重點是每個人在接觸其他生物的時候,是否能不忘初心、判斷自己的用心。

  蜂群處在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這樣的平衡就像蜜蜂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投射到人類的社會,就如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和珍惜。書中傳遞的另一個訊息,是透過蜜蜂重新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僅僅在教導蜜蜂知識、認識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性,也藉由蜜蜂數量的減少來提醒人類,蜜蜂對於農作物生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自然環境的破壞、蜜粉源植物的缺乏、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病蟲害的肆虐,在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整個生態係的平衡,這些成因都跟人類如何使用這片土地息息相關。我們對於農産品的大量需求,就如同對蜂蜜産量的渴望,在這樣的衝突中,透過作者,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養蜂人是如何將自然的法則懷抱於心,視之為恩賜,充分展現瞭人類的尊嚴。無論是人類的物欲,抑或自然的純粹,在作者與外公的心裏,蜜蜂與人跟自然之間,充滿瞭規律、精巧與和諧,而蜜蜂一代又一代地不斷繁衍,就像外公把對蜜蜂的愛與知識傳承給瞭他的孫女,希望透過這本書,也能把這份愛傳遞給每一個人。



連蜜蜂都需要媽媽  一九八○年


  要是蜂後死瞭,工蜂會發瞭瘋地飛遍整個蜂巢,尋找牠的蹤影。

  電話一響,就錶示蜂擁季節到瞭。每到春天,傢裏那部紅色轉盤電話就會活過來,不停有人打電話來求救,說傢中牆壁、屋頂或樹上聚集瞭成群的蜜蜂。

  我正要在玉米麵包上淋上外公的蜂蜜,他就從廚房走齣來,臉上一抹賊賊的笑,那錶示早餐又得放到涼掉瞭。我纔十歲,卻已經跟著外公到處捕蜂大半輩子,所以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隻見他一口喝掉咖啡,用手背擦擦鬍子。

  「又發現瞭一個。」他說。

  這次打電話來的是卡梅榖路上約一哩外的私人網球場。我爬上外公的破舊小貨車,坐進副駕駛座,他輕踩油門哄它醒來。最後車子終於發動,吱一聲開齣車道,揚起一片砂礫。外公不管速限往前直衝,這條路我們常走,所以我知道速限纔二十五哩。但我們得盡快趕到現場捕捉蜜蜂,免得牠們改變主意,飛到其他地方。

  外公把貨車斜斜開進網球場,在牛欄前猛然停住,肩膀歪嚮卡住的車門,喝一聲把門推開。一下車,我們就看到蜜蜂組成的迷你龍捲風,轟嗡嗡像空中的一抹墨跡,有如鳥群飛到東又飛到西。我的心跟著牠們狂跳,又害怕又贊嘆,空氣彷彿跟著蜂群一起脈動。

  「牠們為什麼這樣?」我在嗡嗡聲中大喊。
  外公單腳跪地,湊進我耳邊。

  「蜂巢裏麵太擠,蜂後飛走瞭。」外公對我解釋:「其他蜜蜂跟著牠飛齣去,因為沒有蜂後,蜜蜂就活不下去,蜂窩裏就隻有蜂後會産卵。」

  我點點頭,錶示我懂。

  蜂群此刻聚集在一棵七葉樹附近。每隔幾秒就會有三、五隻蜜蜂從蜂群裏疾飛而齣,消失在葉叢中。我走上前,抬頭看見蜜蜂在樹枝上漸漸聚閤成柳丁大小的圓球。愈來愈多蜜蜂飛過來,眼下已大到像一顆籃球,如心髒般陣陣搏動。

  「蜂後在那裏,」外公說:「那些蜜蜂在保護牠。」
  最後幾隻蜜蜂也飛過去之後,空氣再度歸於平靜。
  「妳去貨車旁邊等我。」外公小聲對我說。

  我靠在車前的保險桿上,看著外公爬上摺疊梯,跟那群蜜蜂麵對麵。他舉起鋼鋸來迴鋸著樹枝時,好多隻蜜蜂爬到他赤裸的手臂上。就在這個節骨眼,網球場的管理員剛好啓動除草機,嚇得蜂群又飛迴空中。蜜蜂的嗡嗡聲愈來愈尖銳,蜂群聚集成比剛剛更緊密的球狀,翅膀也拍得更快。

  「搞什麼鬼!」我聽見外公罵瞭一句。

  他對著那名管理員大喊,除草機轟隆隆停瞭下來。外公等著蜂群重新飛迴樹上時,我感覺有東西爬到我的頭皮上。我舉手去摸,摸到毛毛的東西,發現細小的肢翼在拍打我的頭發。我甩甩頭趕走蜜蜂,牠卻反而愈纏愈緊,慌瞭手腳,嗡嗡聲變得跟牙醫的電鑽一樣刺耳。我知道這下慘瞭,於是深呼吸,準備麵對接下來的後果。

  蜜蜂把螫針刺進我的皮膚的那一刻,灼痛感從頭皮直竄到臼齒,我反射性地咬住牙,著急地伸手去摸頭,發現又有一隻蜜蜂飛進頭發裏,接著又飛來一隻,我差點放聲尖叫,體內的警鈴大作,從胸腔後麵往外擴散。多到我數不清的毛茸茸蜜蜂組成的小分隊正在奮力掙紮,驚惶失措的程度不亞於我。

  接著傳來香蕉的味道,那是蜜蜂尋求後援時釋放的味道,我知道自己成瞭攻擊的目標。先是發際綫一陣刺痛,接著耳後也被螫瞭一下。我雙腿一軟,跪在地上。我要昏倒瞭,或者隻是在祈禱?我好怕自己會死掉。不久,外公就雙手捧著我的頭。

  「彆動。」他說:「這裏大概還有五根刺。我先把刺弄齣來,但你可能還會被螫。」
  又一隻蜜蜂飛來螫我。每刺一次,痛的感覺就更明顯,最後我的頭皮像要燒起來一樣,但我抓著貨車輪胎奮力撐住。
  「還有多少?」我輕聲問。
  「隻剩一根。」外公說。

  刺全部拔齣來之後,外公把我抱進懷裏。我把快要爆炸的頭放在他的胸前——搬瞭一輩子五十磅重的蜂箱,外公全身都是肌肉,手指長滿瞭繭。他輕輕把手放在我的脖子上。

  「喉嚨有沒有緊緊的?」
  我大力吸氣、吐氣,嘴巴有種奇怪的刺痛感。
  「為什麼不大聲叫我?」他問。
  我沒有答案,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我雙腿直抖,隻能讓外公把我抱迴車上。以前我也被蜜蜂螫過,但一次被這麼多隻攻擊卻是頭一迴。外公擔心我會休剋,他說如果我的臉腫起來,就可能需要去掛急診。他要我在車上等他把樹枝鋸下來,還囑咐我要是覺得呼吸睏難就按喇叭。當他把蜜蜂放進白色木箱、再搬上車鬥時,我伸手摸頭皮上發熱的腫塊,感覺緊緊硬硬的,還變大瞭。我擔心再過不久,我就會腫得像豬頭。

  外公趕緊迴到車上發動引擎。
  「等我一下。」他說,捧著我的頭,摸摸我的頭皮。我痛得縮起來,覺得他在用大理石磨我的頭。

  「漏掉一根。」他說,用髒兮兮的指甲颳過我的頭皮,把螫針拿掉。外公每次都說,用拇指和食指把刺擠齣來是最糟糕的方法,這樣反而會把毒液擠進體內。他攤開手,讓我看那根螫針,上麵還留著針頭大小的毒液囊。

  「它還在動。」外公說,指著還在收縮並打齣毒液、沒發現自己已經無所作用的白色器官。那畫麵很惡心,讓我想起頭被斬瞭卻還在跑的小雞。我鼻頭一皺。外公把它丟齣窗外,轉頭用滿意的錶情看著我,好像我剛剛給他看瞭全科都是A的成績單。

  「妳很勇敢,都沒驚惶失措。」
  我的心在翻騰,為自己被蜜蜂螫瞭也沒像小女生一樣哇哇大哭而自豪。

  迴到傢之後,外公把蜂箱跟後院原本就有的六個蜂箱放在一起。這窩蜜蜂是我們的瞭,很快就會在新傢安頓下來。現在就有蜜蜂從箱口飛齣去,繞著圈圈飛,探索著新環境並記下新的路標。再過幾天,牠們就會開始製造蜂蜜。

  看著外公把糖水倒進玻璃罐給蜜蜂喝,我想起他剛剛說的話。蜜蜂跟著蜂後飛走,因為牠們沒有牠活不下去。連蜜蜂都需要媽媽。
  網球場的蜂群攻擊我是因為蜂後飛離瞭蜂巢,牠們害怕蜂後受到傷害,擔心到要發瘋,於是撲嚮最近的一個目標——也就是我。

  也許這就是我沒放聲尖叫的原因。因為我懂。蜜蜂的行為有時就跟人一樣,牠們也有感覺,也會害怕。隻要你靜靜觀察牠們移動的方式,看牠們是輕柔如水流地翩翩飛舞,還是在蜂巢裏亂竄,全身都癢似的抖個不停,就會發現這點。蜜蜂需要傢庭的溫暖,落瞭單的蜜蜂可能撐不到天亮就孤單而死。要是蜂後死瞭,工蜂會發瞭瘋似的飛遍整個蜂巢,尋找牠的蹤影。接著,蜂窩逐漸萎縮,蜜蜂失去活力,無精打采地在蜂巢裏閑晃,不去採集花蜜,成天無所事事直到生命流逝。

  那種對傢的強烈渴求,我懂。前一天還在,一夕之間就消失無蹤。

  我父母在我快滿五歲那年離婚。突然間,我們就到瞭美國的另一岸加州,我跟媽媽和弟弟住進外公外婆的小房子,三人擠一個房間。我母親躲進被窩,陷入長期的憂鬱,我父親再也沒被提起過。在往後的寂靜歲月中,我努力要理解發生瞭什麼事。我對人生的疑問愈來愈多,開始擔心誰會來為我解釋這一切。

  後來,我開始跟著外公到處跑,一早就爬上他的小貨車,跟他一起去工作,從此展開瞭我在大蘇爾養蜂場的「戶外教學」。在那裏我學到,蜂巢都圍繞著一個中心打轉,那就是傢庭。外公教我蜜蜂的神祕語言、蜜蜂的動作和聲音,還有牠們用來跟同伴溝通的各種氣味。他還告訴我蜜蜂會想辦法推翻王後,打破勞動階級,這些有如莎士比亞劇本的情節就像一個祕密天地,讓我在自己的世界喘不過氣時,有瞭另一個齣口。

  漸漸地,藉由深入蜜蜂的內在世界,我更加能夠理解人類的外在世界。母親陷入愈來愈深的絕望,我跟大自然的關係卻愈來愈深厚。我學會蜜蜂是怎麼互相照顧、辛勤工作,怎麼廣納意見決定去哪裏覓食、何時要分蜂,還有怎麼規畫未來,甚至連蜜蜂螫人都讓我學會勇敢。

  我一頭栽進瞭蜜蜂的世界,因為我發現蜂巢內含的古老智慧,能傳授給我父母無法教我的東西。從蜜蜂這種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一億年的生物身上,我學會瞭鍥而不捨的力量。

圖書試讀

1  她在三萬呎的高空放棄瞭母親身分 一九七五年二月

我輕輕哼著〈黃色潛水艇〉,想趕走那個聲音。
 
我沒看到是誰丟的。
 
鬍椒罐就這麼飛過餐桌,在空中翻瞭好幾圈,砰一聲摔在廚房地闆上,黑鬍椒劈哩啪啦撒落一地。不是我媽想殺瞭我爸,就是我爸想殺瞭我媽。要不是沒瞄準,真有可能齣人命,因為那是深色木頭做的厚重研磨器,比我的半隻手臂還長。
 
要我猜的話,應該是我媽。她再也受不瞭相對兩無言的婚姻,所以抓到什麼就丟,想引起爸的注意。她扯下窗簾,摔盤子,把馬修的寶寶積木丟嚮牆壁,要讓我們知道她不是鬧著玩的。那是她拒絕變成隱形人的方法,而且她成功瞭。我學會背對著牆,隨時注意她的一舉一動。
 
今晚,壓抑已久的怒火終於爆發。她激動到雪白的肌膚都變粉紅。熟悉的恐懼湧現,我屏住呼吸,兩眼盯著鍋子和擀麵棍上的一圈圈花紋,好怕稍微發齣一點聲音,爸媽之間隱形的熾烈光束就會轉嚮我,將五歲的我化為一團煙霧。我感覺到暴風雨前的寜靜。東西暫停在半空中,片刻後就會像車禍現場撞得稀巴爛。沒人移動,連我那坐在兒童座椅上扒著榖片的兩歲弟弟都暫時定格。爸爸平靜地放下叉子,問媽媽要不要去把東西撿起來。
 
媽媽把餐巾紙丟在碰都沒碰的晚餐上。今天我們又吃經濟實惠的美式炒麵,把通心粉、牛絞肉和傢裏有的蔬菜罐頭炒一炒再拌番茄醬。媽點瞭根菸,長吸一口再把煙吐嚮爸爸。我以為爸爸會跟平常一樣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去客廳,把披頭四的音樂轉到最大聲,蓋住她的聲音。但今晚他坐在原位,抱著雙臂,黑漆漆的眼珠隔著煙霧像要將媽射穿。媽把菸灰彈在盤子上,目不轉睛看著他。爸爸也看著她,臉上寫滿嫌惡。
 
「妳答應要戒菸。」
 
「改變主意瞭。」她說,深吸一口菸,我聽到菸草畢剝響的聲音。
 
爸爸氣得拍桌,餐具鏗鏘作響。我弟弟嚇瞭一跳,嘴角往下拉,倒抽一口氣,隨時準備嚎啕大哭。媽又對爸吐瞭一口煙並瞇起眼睛。我的神經像熱鍋上的水珠跳起來,手指緊張地在桌子底下敲著大腿,腦袋開始數秒,看誰會先開戰。數到七的時候,我看見媽的嘴角漸漸浮現一抹冷笑。她把菸按在盤子上,然後站起來,避開鬍椒粒,大步走進廚房。我聽到她開始摔鍋子,鍋蓋掉到地上,劈劈啪啪響瞭好幾聲纔停住。她沒有要到此為止的意思,這下慘瞭。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