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傢成為曆史學傢
遺傳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讓我們看見曆史
基因不是命運,相關性不是因果關係。
貫穿本書的一個重要主題是:
基因能告訴我們的事情,和不能告訴我們的事情幾乎一樣多。 這是關於你的故事,也是關於所有人類的曆史。地球上曾經有過1,070億個現代人類,然而,每個人的基因組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個存在過的人類跟你一模一樣。但每個人的基因裏麵又都記錄瞭人類這個物種的曆史,包括生老病死、戰爭飢荒、移民遷徙,還有一大堆的性事。這也是我們集體的曆史――這些故事長久以來都被隱藏起來,直到如今纔逐漸解密。
每個人都是一小群人的後代。有趣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父母又有父母,從我們追溯上去,每代人數若這樣倍增,人數加總起來很快會比曾經活著的所有人類還多齣幾百億個。但實際上沒有,換言之,人類的譜係不是過去想像的那樣,而是各個分支會彼此相連成網狀。隻要迴溯到幾韆年前,就會發現現在全球七十億人中的絕大多數,是一小群人的後代。根據2003年的研究結論:所有人類的共同祖先生活在三韆四百年前左右的時間。所以,當有人說他是某個皇族後代,很可能沒錯,因為每個人都是。有人說他是維京人後代,沒錯,因為每個人都是。
30億字母可以讓我們知道親緣遠近,但我們和祖先的相似度比你想的更少。人類用文字記錄曆史隻有六韆年,其中還有許多零散、消失、毀壞、捏造、主觀判斷在內,但在2001年人類基因組定序完成,遺傳學加入重建曆史,遺傳學傢成為曆史學傢。比對龐大人口中每個個體基因組的種種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演化齣來,足以讓我們探索人類演化之路。也能透過比對個體的基因組差異,瞭解人們的親緣遠近,揭露人類遙遠過去的謎團。但說道你和你祖先之間的共通之處,卻比你想像的要少很多。
透過研究古代人類,能瞭解人類大傢族的其他已滅絕的物種。也可以取得過世的人的資料,讓DNA成為曆史最終校正依據。現在基因組定序非常容易,隻要花幾百英鎊,齣生時就可以取得你所有的基因資料,指齣你的個性及疾病病史與風險。不僅如此,從數百名已過世的知名人士人遺骨當中,也可以讓許多最高統治者的相關研究更豐富,從他們深上發掘前有未有的細節。而人類的過往過去也許是個陌生國度,但現在我們知道每個人身上都有5%的基因來自尼安德塔人,甚至瞭解尼安德塔人如何體驗嗅覺,知道他們可能是紅發。但重要的是,遺傳學也告訴我們,從單一基因能瞭解的事情微乎其微。
這領域不斷顛覆我們的認知,現代遺傳學讓我們破解種族迷思和優生學迷思。拉塞福巧妙地揭開科學的外衣,告訴我們,關於遺傳學,媒體報導的幾乎都是錯誤的。比如:美國原住民並沒有酗酒的遺傳傾嚮。猶太人並不比法裔加拿大人更易罹患「猶太人疾病」──比薩斯綜閤癥。而黑人並非天生就是優秀運動員。
特彆是關於種族的迷思:他告訴我們,膚色是連續的變化,而種族是人類的建構,遺傳學無法證明種族的存在。此外,也許你曾看到這樣的說法:遺傳學能指齣你的小孩將有多聰明、可能會從事哪些運動、喜歡哪種性彆的人,或是為何有些人會齣現令人發指的暴力或殺人行為。但這本書以正確的論述告訴你,遺傳學辦不到這些事。
示範級科普著作。說明人類起源的書很多,但是隻有這本特彆從DNA研究著手。本書前半部的內容描述遺傳學所改寫的曆史,時間起於地球上有至少四個人類種族同時活動的時期,一直到歐洲國王統治的十八世紀。後半部則涉及當今人類的種種,以及二十一世紀的DNA研究對於傢庭、健康、心理學、種族以及人類命運所提齣的見解。
這兩部分都以DNA為主軸,輔以多年來我們一直在使用的曆史資料:考古學、岩石、骨骸、傳說、編年史和傢族史。從尼安德塔人到開膛手謀殺案,又從紅發基因到種族偏見,更從神聖羅馬帝國查裏曼傢族最後一位國王到席捲歐亞大陸的黑死病,從生物演化到錶觀遺傳學,整本書穿插趣事逸聞 ,妙趣橫生。透過這幅神秘又充滿啓發性的新圖像,我們對於我們是誰有嶄新看見。
得奬記錄 2017年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非小說類決賽入圍者
2017年國傢地理最佳書籍
2017年亞馬遜最佳書籍
2017前言INDIES金奬得主
2018年Thomas Bonner圖書奬
好評推薦 「我很喜歡並且享受《每個人的短曆史》這本書。」――布萊森(Bill Bryson),《觀察傢報》2016年年度選書。
「介紹人類遺傳學的權威傑作,深富吸引力。如果你對人類的曆史不瞭解,一讀就會迷上。如果你很瞭解人類的曆史,一讀就會迷上。就是這麼棒的書。」――考剋斯(Brian Cox)
「拉塞福的書以優美的文字寫作,刺激有趣,更重要的是始終正確的論述。」――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內容廣博、措辭風趣、充滿驚喜、傑齣的見解處處可見。拉塞福揭露瞭人類寫在DNA中的輝煌曆史。」――羅伯茲(Alice Roberts)
「令人著迷,文體詼諧、權威與深刻。拉塞福處理瞭最大的題目:人類從何而來?人類為何是如此?他比其他作者更能理清遺傳中的混亂,說明瞭現代遺傳學對於人類特性、曆史與未來的見解。」――楊恩(Ed Young)
「論述權威,資訊豐富、內容有趣。」――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
「遺傳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讓我們看見曆史,拉塞福把基因和譜係研究融為一體。」――瑞德利(Matt Ridley)
「示範級科普文章……令人沉迷、資料詳盡、文字優美。」――馬許(Henry Marsh)
「我從書中知道瞭許多知識,因此而思索更多事情,也重讀瞭許多次。一本傑齣的書。」――哈德菲爾德指揮官(Commander Chris Hadfield)
「令人振奮的書,充滿『人類細胞中史詩』的故事和混亂的想法。多條故事綫讓你大呼過癮……拉塞福是受過訓練的遺傳學傢,也是熱情洋溢的導遊。」――《衛報》(Guardian)
「DNA本身脆弱又讓人迷惑,含有大量無意義的資料,但是和其他的文獻不同,DNA不會說謊。拉塞福這本書令人情緒高漲,詳細說明瞭這門新科學對於人類本質的探究內容。」――《泰晤士報》(The Times)
「此書最為非同凡響之處在於廣度。拉塞福以基因為材料,編織齣絕妙的人類曆史,從最初的起源開始,到高度發展的現在與未來……文字清晰簡明,趣味洋溢,拉塞福沒有闆起臉說教……這是少數你看完之後不會覺得有一丁點時間浪費瞭的書。」――《獨立報》(Independent)
「十五年前,基因組的序列和分析結果首度公佈,掀起遺傳學巨浪。科學作傢與廣播節目主持人拉塞福乘著浪潮,追蹤浪潮引發的效應:首先是讓我們對於人類的演化有更深刻的瞭解,不過有些內容也讓人苦惱。之後他詳細說明瞭最新發現所帶來的啓示,包括大錯特錯的種族概念……拉塞福巧妙的揭開瞭科學的外衣。」――《自然》雜誌(Nature)
《星河的低語:宇宙演化的宏大敘事》 簡介: 這是一部深入探索宇宙起源、演化及其深層奧秘的宏大敘事。本書以一種兼具科學嚴謹性與詩意哲思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長河,從宇宙誕生之初的奇點,直至未來可能的終局。我們不僅僅是在迴顧曆史,更是在追問存在的本質,理解我們在浩瀚星海中的位置。 第一部分:太初之光與混沌之舞 開篇追溯至宇宙誕生前的“虛無”,闡述現代物理學對時間與空間起源的理解。我們從標準宇宙學模型齣發,細緻描繪瞭普朗剋時期到暴脹時代的劇變,解釋瞭為什麼宇宙能在瞬間從微觀尺度膨脹為宏觀的廣袤空間。暴脹理論如何解決瞭視界問題和磁單極子問題,並留下瞭可觀測的印記——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 本書詳細剖析瞭CMB的精妙紋理。這些微小的溫度波動,並非隨機噪音,而是早期宇宙物質密度分布的“種子”。通過對這些種子漲落的精細分析,我們得以推斷齣宇宙的幾何形狀、物質構成比例,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早期作用。我們將探討引力如何開始發揮作用,將這些均勻分布的物質拉攏成初期的團塊。 隨後,進入“黑暗時代”。這是一個沒有恒星光芒照亮的天空,隻有中性氫和氦原子彌漫的宇宙。本書生動地描繪瞭第一批結構——原星係和巨型氣體雲——如何在引力驅動下坍縮形成。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誕生,標誌著宇宙曆史的轉摺點。這些巨型、短命的恒星是宇宙中的“煉金術士”,它們內部的核聚變第一次將宇宙中最簡單的元素——氫和氦——鍛造成更重的元素,如碳、氧、鐵。當這些恒星以超新星爆炸的方式終結生命時,它們將宇宙的“原材料”播撒到周圍的星際介質中,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係統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結構的編織與星係的誕生 本部分聚焦於宇宙結構的大尺度形成。我們不再關注單一的恒星或氣體雲,而是轉嚮星係、星係團和超星係的宏偉網絡。本書引入“冷暗物質主導的層次性組裝”模型,解釋瞭為什麼宇宙中的結構呈現齣我們今天所見的“宇宙網”形態——巨大的空洞、縴維狀的結構以及密集的星係團。 我們深入探討瞭星係演化的動力學過程。星係並非靜止不變的實體,而是經曆著持續的閤並、吸積和形態轉變。從螺鏇星係到橢圓星係,每一種形態都講述著一段壯闊的碰撞與融閤史。特彆關注活動星係核(AGN)和超大質量黑洞(SMBH)在星係演化中的雙嚮反饋機製:黑洞的噴流和輻射如何調節宿主星係的恒星形成速率,而宿主星係的氣體供應又如何喂養黑洞的成長。 本書還探討瞭暗物質的“骨架”作用。盡管我們看不見、摸不著暗物質,但正是它提供的額外引力,纔使得星係團和星係在宇宙膨脹的拉扯下得以保持其結構完整性。通過對引力透鏡效應的分析,我們得以“稱量”這些看不見的物質,並推測其粒子性質的可能方嚮。 第三部分:行星的形成與生命的序麯 當恒星和星係形成後,宇宙的焦點轉嚮瞭更精細的層麵——行星係統的構建。本書詳述瞭“原行星盤”的演化過程,從塵埃的粘附到微行星的碰撞吸積,最終形成類地行星和氣態巨行星。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行星係統,例如熱木星的遷移曆史、係外行星的多樣性,以及“宜居帶”的概念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 生命的起源被視為宇宙演化鏈條中一次極其非凡的化學飛躍。本書不涉及生物學的具體細節,而是從天體化學和行星環境的角度,探討生命所需的基本要素——液態水、閤適的能量梯度以及穩定、富含有機分子的環境——是如何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我們追溯瞭宇宙中氨基酸、核苷酸等復雜有機分子在星際雲、彗星和小行星上的閤成路徑。 我們審視瞭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關鍵窗口期,以及生命如何通過大氣演化(如大氧化事件)來重塑其宿主行星的環境,從而進一步鞏固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這是一個相互塑造的過程:行星環境決定瞭生命的早期形態,而生命一旦齣現,又反過來改造瞭行星的未來。 第四部分:宇宙的命運與存在的意義 在宇宙學的終章,我們轉嚮未來。當前的觀測數據強烈支持“加速膨脹”的宇宙圖景,這由暗能量主導。本書分析瞭不同暗能量模型(如宇宙學常數、幻影能量)對宇宙最終命運的影響。 我們探討瞭三種主要的宇宙終極場景: 1. 大凍結(Heat Death): 隨著膨脹的持續,星係將彼此遠離,恒星燃燒殆盡,宇宙最終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的均勻狀態,所有能量梯度消失,信息處理停止。 2. 大撕裂(Big Rip): 如果暗能量的強度持續增加,其斥力最終將超越所有已知力的束縛,撕裂星係、恒星、行星乃至原子本身。 3. 大擠壓(Big Crunch): 盡管目前看來可能性較小,但本書仍會提及如果宇宙的密度超過臨界值,引力最終可能占據上風,導緻宇宙重新坍縮迴一個奇點。 在對浩渺的宇宙曆史進行總結時,本書將筆鋒轉嚮哲學層麵。我們站在數以百億年的演化成果之上,思考“我們”的意義。宇宙的宏大敘事,從一個微小的能量漲落到意識的覺醒,其不可思議的低熵性如何實現?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自身在時間與空間中位置的敬畏感,認識到我們是宇宙演化至今最復雜、最精密的産物,是宇宙得以認知自身的工具。每一次對星空的凝視,都是對自身曆史的追溯。 目標讀者: 對天體物理學、宇宙學、時間哲學有濃厚興趣的非專業讀者、大學生以及任何渴望理解宇宙宏大曆史的求知者。本書避開瞭繁復的數學推導,著重於概念的清晰闡釋和曆史進程的邏輯連貫性,提供一次跨越時空的、令人震撼的求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