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

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南宋
  • 士大夫
  • 文化史
  • 政治史
  • 人際關係
  • 文化活動
  • 宋代文學
  • 宋代社會
  • 曆史學
  • 文化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南宋,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本書採全新觀點及視界,開展南宋新形象──
  以藝文交流為根基,廣闢人脈網絡;
  透過藝文活動,建構專業知識社群,
  茁壯秀異的文化力、社會力、生命力。
  南宋讀書人,交揉知性與感性,
  在群強環伺的半壁江山,不僅持妥政局,
  更為曆史寫下驚奇的轉摺。


  南宋偏安積弱?錯!
  揭開文弱假象,
  南宋以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奠定往後一韆年各朝代發展的雛形。
  南宋文人絕非低吟淺唱的書生,
  他們有見識、有個性,
  視藝文素養為關鍵能力。
  在動盪的時勢中,
  以多元的人際關係,穩定政局;
  在藝文中包容政治,而非排斥。
  他們專業分工、著書立說、關懷鄉裏,
  形成獨特的「社群力」,
  開啓社會多麵嚮發展的新樣貌。

  南宋立國,既承襲北宋,亦有所創新。此時期所形塑的政治與社會文化傳統,影響中國以後的韆年曆史,其中士人群體更扮演引領發展的關鍵角色。本書作者黃寬重教授,長期耕耘南宋史學,卓越超群。此次匯集近十年來探討南宋政治與文化連結性之研究,嘗試從跨領域視角觀察南宋曆史的多元麵貌,開啓南宋史學的新裏程。

本書特色

  1.首以〔緒論〕闡述南宋特殊的立國形勢與隨之衍生的政治文化轉變,協助讀者掌握南宋一朝的概略認識。
 
  2.〔議題編〕跳脫傳統單一事件或領域的視角,整閤南宋史各領域的成果,關注政治與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尤其強調南宋晚期的重要性,希冀對南宋曆史發展提齣較宏觀的論點。

  3.〔研究編〕各篇雖有側重的主題,但主要都在呈現士人群體促成的社會力與文化力滋長:
  (1)藉由士人間的藝文交流,得知世傢大族如何以藝文建構傳承、拓展人際關係。
  (2)分析士人群體以鑑賞珍稀文物作為交流媒介,如何由藝文活動發展為專業知識建構。
  (3)以劉宰為個案,討論在政治與社會環境變化下,南宋士人在廟堂之外追求的生命意義。

  4.〔評述編〕二篇,其一評述當代重量級唐宋史學者鄧小南教授所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其深度非一般的書評可比擬;其二闡述已故中國社會史學者陶希聖先生思學曆程與其禮、律研究之貢獻。
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 一部深入探究南宋士大夫階層文化生態與權力運作的力作 本書以南宋(1127-1279年)為曆史坐標,聚焦於這一特殊時期內,士大夫階層如何通過其豐富的文化活動,構建復雜的社會網絡,並最終影響和參與到政治實踐之中。它不是一部傳統的政治史或思想史著作,而是試圖從“文化”這一中介視角切入,剖析精英群體內部的互動邏輯、價值取嚮以及權力更迭的深層動力。 南宋政權在軍事上長期處於偏安一隅的窘境,這使得文官集團的地位和作用愈發凸顯。在外部壓力與內部轉型的雙重作用下,士大夫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他們發展齣瞭一套精妙的、植根於雅緻文化之上的生存與競爭策略。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文化活動——無論是詩歌唱和、書畫鑒藏、還是理學講學——都是南宋士大夫進行政治結盟、排除異己、塑造自身道德權威的有效工具。 全書結構清晰,層層遞進,旨在還原一個立體而生動的南宋士人社會圖景。 第一部分:文化作為身份的徽章與界限的劃分 本部分著重探討文化活動在士大夫階層內部形成“圈子”和區分“等級”的作用。 1. 雅集與社團的政治學: 南宋士人熱衷於各種形式的雅集、詩社和文會。本書超越瞭對這些活動的浪漫化描繪,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功能。例如,通過對特定時期、特定地域(如臨安的“江湖之遠”社群與颱州學派的圈子)的文獻考察,揭示瞭哪些人能被邀請參與核心雅集,哪些人被排斥在外。這些集會不僅是文學交流的場所,更是非正式的政治協商平颱,是新舊派係互相試探、鞏固同盟的關鍵場閤。詩人與書法傢的地位,往往與其所依附的政治派係緊密相關。 2. 審美趣味的意識形態化: 南宋時期,審美趣味日益精微化和專業化。本書探討瞭“尚簡”與“尚華”兩種審美傾嚮如何在文人士大夫中引發論戰。這些關於“真”、“雅”、“氣”的品評,並非純粹的藝術標準之爭,而是對治國方略、對待異族的態度的隱晦錶達。例如,對“瘦硬”筆法的推崇,有時被解讀為堅持恢復舊製的堅韌精神,而對“豐腴”風格的批評,則可能指嚮對妥協政策的不滿。 3. 書畫收藏與權力展示: 珍貴文物和古代經典成為士大夫炫耀學養、彰顯傢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資本。本書細緻分析瞭官宦人傢藏書、藏畫的流轉路徑,以及這些藏品如何在官員的升遷過程中扮演瞭“人情”或“饋贈”的角色。收藏的稀有性,直接轉化為其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和道德製高點。 第二部分:師承與學派:知識傳承中的權力布局 士大夫的政治資本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知識傳承的閤法性之上。本部分著眼於宋代理學內部的流派紛爭,以及這種學術爭論如何外化為官場鬥爭。 1. 理學流派的政治投射: 硃熹理學形成後,其影響滲透到官僚體係的方方麵麵。本書對比分析瞭以硃熹為代錶的“道學”與當時其他思想流派(如陸九淵的心學傾嚮或陳亮的主戰派思想)在朝堂上的興衰。學說的爭辯不再是純粹的義理之辨,而是關乎誰擁有解釋“天理”和“人心”的最終解釋權。誰的學說被列為官方教材,誰的門生就更容易進入中樞。 2. 師生網絡與朋黨政治的結構性關聯: 師生關係是南宋士大夫網絡中最核心的紐帶。本書勾勒瞭關鍵學者與朝中重臣之間的“學術-政治”共同體。通過分析士人履曆,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官員的政治生涯往往受益於其師承。當政治風暴來臨時,這些師生成為瞭互相庇護和共同進退的基礎。這種網絡結構,既保障瞭精英知識的延續性,也為黨爭提供瞭組織基礎。 3. 編纂活動與曆史書寫權: 官方和半官方的文獻編纂(如《宋史》的早期籌備、地方誌的修撰)是士大夫參與塑造曆史記憶的重要手段。本書揭示瞭不同派係如何通過爭取對重要史料和官方文獻的修訂權,來鞏固自身的政治閤法性,同時對政敵的學術成就進行微妙的貶低或規避。 第三部分:人際關係的藝術:交往、書信與政治運作 南宋士人的日常交往充滿瞭復雜的政治計算。本書通過解讀大量的私人書信、墓誌銘和彆集序跋,重建瞭士大夫間微妙的人際互動模式。 1. 書信往來的“潛文本”: 書信是南宋士人最主要的通訊方式。本書精選瞭一批具有代錶性的信劄,分析其用語的得體與分寸。例如,如何措辭纔能既錶達對上級的敬重,又不顯得諂媚;如何嚮同僚求助,同時不暴露自己的政治睏境。這些書信中的稱謂、問候語、詩文引用,都構成瞭高度編碼的政治信號。 2. 贈序、誌銘與互助網絡: 為同僚或上級撰寫序言、墓誌銘、傳記,是士大夫間鞏固友誼和進行政治標榜的常見手段。撰寫這些文字不僅體現瞭作者的文采,更重要的是,它公開確認瞭受贈者在士林中的地位,從而為受贈者在官場上爭取更佳的職位提供瞭隱性的社會資本。這本書詳細考察瞭特定人物為多位政壇要角撰寫銘文的情況,以揭示其在不同政治集團中的斡鏇能力。 3. 幕僚製度與權力中介: 地方大員和中央宰相身邊充斥著大量幕僚。本書關注這些“非正式”的權力參與者如何利用其與主公的親近關係,充當不同派係之間的中介,從而將文化影響力轉化為實際的政治資源調動。 結論:文化迴流與政治韌性 本書最後總結瞭南宋士大夫文化活動與政治實踐之間的相互塑造關係。在“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下,文人的文化資本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高度的文化內捲化,既是南宋文化繁榮的內在驅動力,也是其政治體係在外部危機麵前錶現齣高度韌性的體現。士大夫們通過對“雅”的共同追求和對“道”的闡釋權力的爭奪,確保瞭自身在國傢機器中的核心地位,即便朝局動蕩,精英階層內部的文化共識和人際網絡也未曾徹底斷裂。 本書的研究方法立足於紮實的文獻考證,參考瞭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私人文集、地方誌以及官修史料的空白之處,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兼具思想深度與社會細節的南宋精英世界圖景。它挑戰瞭將文化與政治截然二分的傳統史學視角,強調瞭在精英社會中,詩酒風月與朝堂爭鬥往往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寬重


  颱灣宜蘭人。現任長庚大學醫學係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青年時期有誌於社會改革,後感於體製改造有賴於社會文化的潛移默化,遂投身學術研究。長年耕耘曆史學,緻力推動人文學跨領域整閤與跨域閤作;近年關注南宋士人群體的多元性,以及社會文化與政治發展在不同領域、麵嚮的交互作用。著有《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等書。習史近五十年,眷戀南宋;樂於優遊史料間拾掇新議題,年屆古稀,猶興味盎然,不知老之至矣。

 

圖書目錄

導讀:南宋曆史的新認識
Introductory essay: A new perspective on Southern Song history

代緒論:南宋政治、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Introduction: Political Developments,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he Southern Song

議題編   Part One, Topics
壹、 南宋政治史研究的三重視角 
1. Three Views in the Study of Southern Song Political History
貳、「嘉定現象」與南宋政治、社會研究芻議   
2. The “Jiading Phenomenon”: A Proposal for the Study of Southern Song Politics and Society

研究編   Part Two, Studies
壹、中興繼統下的南宋藝文風尚   
1. Artistic Fashions in Official Circles during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Southern Song
貳、樓鑰傢族的文物蒐藏與傳承   
2. Lou Yue’s Family Art Collection and its Transmission
參、 樓鑰的藝文涵養養成及書畫同好 
3.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Lou Yue and His Friends in the Arts
肆、 劉宰的人際關係與鄉裏公益 
4. Liu Zai’s Social Circle and the Local Public Weal
伍、 南宋中期士人的〈蘭亭序〉品題 
5. Mid-Southern Song Colophons on the“Orchid Pavilion Preface”
陸、南宋與元代士人的蘭亭雅集   
6.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s in the Southern Song and Yuan

評述編   Part Three, Perspectives
壹、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評述  
1. An Evaluative Introduction to Deng Xiaonan, Zuzong zhi fa: Bei Song qianqi zhengzhi shulüe
貳、 陶希聖的中國社會史研究曆程    
2. The Development of Dr. Tao Xisheng's Research on Chinese Social History

餘論:從士人藝文交流到移動社會的知識建構 
Conclusion: From Literati Artistic Intera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a Mobile Society

後記  Postscript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索引  Index

圖書序言

導讀

南宋曆史的新認識

方震華/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


  談到南宋的曆史,讀者心中不免浮現「重文輕武,積弱不振」的印象。史傢以「文」與「弱」來描述南宋一百五十年曆史發展的特色,不僅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研究者要舉齣相關的例證,也不睏難。此種既定印象既由來已久,難免使人覺得南宋是中國曆史上不甚光彩的時代,或認為在理學之外,南宋沒有太多值得注意之處。受此影響,即使是以宋史為研究專業的學者,在選題上多以討論北宋為主。本書作者在四十多年前開始投入南宋史研究時,所麵對的學術環境大緻如此。因此,如何凸顯南宋曆史的意義與特色,無疑為其研究的首要目標。
    
  作者早期的研究以政治、軍事為主,透過討論南宋朝廷收大將兵權、接納北方歸正人來歸、建立地方性軍隊以弭平內亂、與高麗的交往互動等議題,呈現南宋曆史的特殊性。這些研究都要從零散的文獻中蒐集齣龐雜的史料,特彆是利用數量眾多的南宋詩文集,需要極大的精力和耐心,在當年實屬少見,遂能逐步建立個人的研究特色。但是,在此過程中,作者也敏銳察覺到整體史學研究潮流的轉嚮。一九八○年代以降,中國社會史研究成為顯學,政治、軍事史受到的關注減少。為瞭與更多的學者對話,作者開始進行南宋士人傢族的研究,並結閤之前對南宋地方武力的研究,呈現官方與民間力量在基層社會中既閤作又對抗的互動關係。研究者不能閉門造車,自外於曆史學的新發展,但也要避免落入跟風搶進的陷阱。如何因應趨勢演變,並兼顧自己的學術興趣與特長,作者的學術發展曆程也許可供其他史學工作者參考。
    
  近二十年來,史學研究又經曆一波新的發展,文化史研究蔚為風潮,産生諸多影響。其中之一是促成以研究實物、視覺材料為主的藝術史蓬勃發展,進而獨立成為一門新的學科。本書〈研究篇〉的六章,是作者立基於過去的研究,參考藝術史的議題、史料與方法,從中發掘南宋藝文活動中的社會、政治、文化意義。這不僅代錶作者在研究上的另一次轉摺,對未來南宋史研究的開展也都極具意義。就我個人觀察,作者的貢獻大緻可分從四個層麵來分析。首先,文藝活動對於南宋君主與文臣的重要意義。宋代立國之後積極崇尚文治,除瞭廣納文士進入政府,圖書與文物的典藏也成為展現趙宋皇室「右文」的象徵。統治者也深信書籍傳達的知識有益於治國,乃將藏書豐富的三館祕閣視為儲材之地。靖康之難後宋室南遷,昔日的典藏盡失,以各種方式重新蒐集文物、圖書,不僅具有象徵王朝中興的意義,文藝活動也是君臣之間互動的重要方式。在此情況下,文藝活動成為統治階層日常生活的一環。由於趙宋皇室特彆喜好東晉王羲之(303~361)父子的書法,遂使〈蘭亭序〉成為宋代流行最廣的帖本,仿效王羲之等人「修祓褉事」的蘭亭雅集也成為南宋文士熱衷的聚會形式。本書利用與〈蘭亭序〉、蘭亭雅集相關的史料,呈現文藝收藏與相關聚會活動對於文士交遊的重要性。這有助於改變過去以儒學為中心,來觀察南宋知名學者生平的習慣。在現代學術專業分工的背景下,史學傢往往忽略瞭宋代的知名學者皆為「通儒」,具有廣泛學養和興趣,琴棋書畫、賞玩古物都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許有時他們會稱書法等技能為「小道」,卻未必真有輕視之意;很可能是因為這些是士人必備的基本素養,纔稱之為「小」。因此,藝文活動與南宋士人文化的關係值得進一步探討。
    
  順此脈絡,作者接續討論文藝活動如何協助人際關係的建構。作者透過對樓鑰(1137~1213)、尤袤(1127~1194)、王厚之(1131~1204)、瀋揆、汪逵(1141~1206)等人的文藝收藏與生平活動,說明纍世仕宦的名門緻力培養子弟對書畫、古物的鑒賞能力,也憑藉資財進行大量的藝品文物收藏。藉由延請知名士人為自己的藏品作評論或撰寫序跋,藝文鑑賞成為擴張人脈的重要媒介。尤其文官在仕途受挫時,得以藉此排遣寂寞,並繼續維係聲望與人際交遊。作者注意到,透過藝文活動或興趣所建立的人際網絡有其特性;由於不建立在追求權力或利益的基礎上,此種情誼的維持往往不受外在政治環境的影響。多數宋代文士由於追求仕宦,不免因政策歧見或權力之爭而陷入黨派對立。相對的,士人藉文藝聚會與活動所構成的網絡,往往可以超越政治立場的分歧,減緩政治鬥爭造成的緊張,紓緩不同黨派之間的對立。如此一來,南宋雖然政爭迭起,卻不緻於衍生長期或大規模的政治迫害,這一點是討論南宋政治時必須注意的。
    
  藝文活動既可建立友誼,作者進而呈現「朋友關係」在南宋時代發揮的影響力。作者指齣,許多南宋士人麵對復雜的政治局勢,會力圖建立多元的朋友關係,在遭遇政爭時可藉以趨吉避凶。至於劉宰(1167~1240)的個案,則顯示「友誼」所建構的人際網絡,能夠使一位賦閑鄉居的文官糾集官府與民間的資源投入當地的賑災,進而取得全國性的聲譽,産生廣泛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劉宰因長期拒絕齣仕,從未身居要津,但當朝的文、武官員對他的揄揚,使其得以成為具有全國性聲望的「名賢」,不同時期的執政者皆有意延攬,以求展現朝廷「禮賢」的決心。這不僅使我們對宋代鄉居文官的角色有瞭新的認識,更顯示「友誼」造成的廣大影響。在中國傳統社會的「五倫」關係的討論中,「朋友」一嚮較受忽略。這可能是因為相對於其他的「四倫」,朋友關係幾乎不受特定法律或習俗的約束,研究者無法像分析「父子」、「君臣」、「夫妻」或「長幼」關係那樣,從曆朝的律令規範或儒傢經典注疏入手。再加上建立朋友關係的建立方式十分多元,「友誼」的內涵也很復雜,常令研究者有無從下手之感。本書雖未能係統性討論南宋時代的朋友關係,卻藉由劉宰、樓鑰等人的社交活動,具體呈現人際網絡對於士人生涯發展的重要影響。由此看來,「朋友關係」在未來具有很大討論的空間,是中國史研究上極具開展性的課題。
    
  劉宰的生平既顯示朋友關係的影響力,也可促使學者重新思考基層社會研究的取徑。傳統的社會史研究,傾嚮將「政府」與「民間」、「中央」與「地方」當成二元對立的關係來看待。流行於美國學界的南宋士人「地方化轉嚮」(local turn)之說,正是此種研究方式的代錶。此說主張多數南宋士人開始疏離中央政府,緻力投入地方事務,藉由在傢鄉建立的人脈與影響力,長期維係傢族發展。就劉宰而言,他長期拒絕齣仕,卻積極投入地方公益活動,整閤地方上精英的力量,共謀造福百姓。又修撰《京口耆舊傳》,建立傢鄉先賢的曆史,形塑鄉裏意識與地方認同。據此,劉宰當視為「地方」或「民間」力量的代錶,是「地方化轉嚮」的例證。問題是,劉宰在鄉居期間,與當朝的文、武官員保持良好關係,擁有全國性的聲望,朝中執政者幾度想加以召用。他也藉書信嚮當權者提齣建言,甚至明白建議權相史彌遠(1164~1233)辭官返鄉,而不懼直言招禍。由此看來,劉宰身居鄉裏,卻未曾「疏離」朝廷,因而同時擁有地方性與全國性的影響力,這一點正顯現中央執政者對地方社會力量的包容與吸納。因此,「政府」與「民間」的對立關係,或「中央」與「地方」的二分概念,實難以適用於劉宰的身上。這是否代錶在討論南宋基層社會時,中央政府與地方民間力量之間既有矛盾,又相互閤作的史實應更為平衡地來看待?本書作者目前正針對劉宰及其時代進行更為全麵的研究,未來當可對此提齣更深入的詮釋。
    
  以上的討論著重於闡述本書在開創新議題上的貢獻。迴顧近二十五年史學研究重大變化,除瞭議題的推陳齣新外,研究方法的變化更是明顯。受益於數位化資料庫的不斷建立,研究者藉由檢索工具,可以快速取得大量的文獻資料。與此同時,諸多古籍經典點校齣版,使得部分研究者隻使用點校本,不再注意文獻的成書時間、版本流傳等問題。《全宋文》的編成齣版,更加速此一發展。一些研究論文不再引用個彆的文集,隻使用《全宋文》,儼然將其視為宋代文集最佳且唯一的版本。針對文獻使用上的問題,作者在〈議題編〉中反覆舉例,強調研究時必須注意文獻的性質、成書脈絡與版本流傳;引用墓誌、行狀等傳記文獻,必須多方比對,不可輕信記錄者的一麵之詞。唯有留意分析文本産生的時間背景、作者與傳主之間的關係、傳主生前的人際網絡等事項,纔能較為確實地掌握史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指齣的書寫時的避諱與評價前後不一等問題,在古代中國的各個時期都曾發生,隻是南宋傳世文獻的數量遠大過前代,不同文本間的矛盾更容易被比對齣來。因此,作者對研究者的箴言,值得所有史學工作者警惕。顯然,高品質的史學研究無法隻靠快速翻閱或利用關鍵字檢索來達成,利用傳記資料庫固然可以得齣量化數字,或繪製齣復雜的人際網絡綫圖。但是,若要呈現這些數字或綫圖的具體意涵,仍必須迴到具體的事例之上。讀者透過閱讀本書,當能感受到作者引用史料的豐富與分析的細緻,從而理解為何作者要反覆強調深讀、細讀宋代文獻,而非先有想法,再尋求快速在史料中尋找支持想法的證據。
    
  〈議題編〉的另一貢獻是指齣南宋中後期研究的可行方嚮。從政治和軍事的角度來觀察南宋中後期的曆史,不免認為這是一個政局動盪、外患嚴重的時代。這是因為南宋自嘉定十年(1217)起,先後與金及濛古政權交戰,直到亡國而後已;國內政壇則因皇位繼承與對外政策造成爭議迭起,當權者箝製異議,打壓政敵,持續造成朝廷人事的動盪不安。但是,這樣的印象卻未必符閤當時士大夫的實際感受。作者指齣,寜宗嘉定(1208~1224)以後,雖麵臨外患與政爭的問題,但對於江南地區士大夫生活的影響不大。這是因為南宋政府在邊境大量修築城堡,使得多數的時間裏,戰火被有效限縮在長江以北的地區。至於政爭雖造成朝廷人事的不斷更迭,卻未造成大規模的政治迫害。在此環境下,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士大夫受惠於此,得以繼續投入藝文與學術活動,造成新知識的建構有顯著發展。本書的〈餘論〉即針對這一點,提齣對南宋學術的新觀察。作者指齣南宋社會的移動性超過前代,行旅往來的見聞為士人提供新知,進而衍生齣係統性知識的建構。書寫各種實物的「譜錄」,將各色物品結閤飲食、繪畫,形成以「物」為中心的知識體係。此種傾嚮也反映在士人對書畫文物的掌握上,關於特定文物的真僞鑑彆與研究論辯,成為南宋時期士人藝文交流的顯著特徵,這對其後的士人文化發展有奠基之功。由此可以看齣,本書側重說明南宋時期在學術與文化上的新發展,強調南宋對於元、明時代的影響;而作者早年研究則是從政治、軍事措施來闡述南宋史的特殊性,著重於凸顯與北宋傳統間的差異。盡管側重的層麵前後有彆,作者的意圖都是希望脫離對南宋政治史的刻闆印象,引導讀者關注此時期曆史的多元風貌。
    
  以上對本書的討論都是從專業史學研究的角度齣發,部分的讀者可能隻想要對南宋的曆史有概括性的理解,而無意於詳讀專題式的論述。我會建議此類讀者閱讀本書的〈代緒論〉。這一章是作者藉由匯整近年來重要的研究成果,提齣自己對南宋曆史的特色的看法。全篇先以南宋立國情勢與政局發展為背景,接著鋪陳齣當時士人的社會活動與群體意識,最後以士人在文學與藝術上的多樣風貌作結。作者處理宏觀議題的能力與視野於此展現無遺,也讓讀者一窺南宋文化所具有的承先啓後特性。至於本書的〈評述編〉是對陶希聖(1899~1988)、鄧小南(1950~)這兩位著名學者的學術內涵進行介紹與評論。陶希聖是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重要推動者,尤其是創辦和經營《食貨》雜誌,提供學術發錶的平颱。作者因長期協助《食貨》的編輯,得以根據親身的觀察,對陶先生的為人與貢獻進行詳細描述。鄧小南對於宋代「祖宗之法」的研究,是廣受重視的作品,作者與鄧先生相交多年,在四次細讀全書後,對於本書的內容與貢獻,作齣詳細的介紹與評論,其深度非一般的書評可比擬。事實上,一位學者研究風格的形成,固淵源於自身的性情、關懷與努力,也與師友的引導與砥礪密切相關。透過〈評述編〉,讀者不僅可對陶、鄧兩位的學術有所理解,也能對本書作者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簡而言之,本書的貢獻是多方麵的。不僅南宋曆史的整體脈絡進行介紹,也有細緻的專題研究,更對研究方法提齣獨特的見解。讀者可依自身的興趣與需求進行選擇。

圖書試讀

餘論:從士人藝文交流到移動社會的知識建構
 
宋代是傳統中國士人文化高度發展的標誌性時代。此時期社會經濟復甦繁榮,朝廷文治政策帶動瞭教育普及,加之以印刷術發達蓬勃,業舉求宦人數激增,催生齣以知識為身分認同的士人群體。士人所掌握的知識,由傳統典籍擴展至文學、書畫、金石鑑藏等藝文修為,由個人興趣雅好衍生為士人群體互動的重要媒介;不論為官或居鄉,都是士人生活最重要的文化資本。平日無事時,知識、藝文能怡情益性,增進人際情誼;政局動盪時,因知識、藝文交流所搭建的互動網絡則成為緩解緊張局勢或人際關係的可能良方。同時,在趙宋皇室崇尚藝文的風尚引領下,右文好古、重視文物典藏融入有宋一朝的文化政策,朝廷藉由有形的藝文活動展現無形的政權正統;朝野文化活動多元而豐富,政治意識也不時交織於文藝之中。
 
迨至靖康之難,士人群體經曆瞭王朝傾覆危機,維係國傢繼存的使命感愈形強烈。在北宋時期,士人群體間漸次發展齣成熟的跨區域、甚至全國性資訊交流網絡,到瞭南宋時期,國傢政策與人事布局遞嬗難測,士人群體更頻繁利用這些資訊交流網絡,密切關注王朝南渡後的內政外交時務,觀察輿論動嚮。然而,此一網絡不僅承載著士人群體之間的政治溝通,也是知識、藝文乃至情誼交流的載體。藉此網絡載體,士人以知識、藝文為核心交流互動的文化産物,如詩詞書畫、金石鑑藏,得以持續在士人群體中流傳、討論,進而發展為係統性知識。
 
本書餘論將藉觀察士人群體間的文化活動與交流,呈現南宋時期因多國政治格局與社會型態轉變而産生係統性知識建構的文化現象。藉此觀察,一方麵希望能與讀者共同重新理解本書各篇章的曆史意義,另方麵也希望能拋磚引玉,期待學界能對南宋係統性知識建構的文化現象有更多挖掘與討論。
 
一、移動社會與見識新知
 
南宋士人群體藉文化交流逐步建構係統性知識的文化現象,與宋代特殊的社會型態與內外局勢息息相關。在宋代,人群基本生活型態仍以定居農業為主;不過較之漢、唐時期,宋人的移動性特彆顯著—— 移動者性質與因素更為多元、人數更為龐大、頻率也更為繁密——眾多原因促成瞭宋代移動社會的形成,尤以此時期的官僚體係設計、多國競閤的政治格局,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最為關鍵。

用户评价

评分

**八** 《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閱讀興趣。我一直認為,藝術和文學並非是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尤其是在南宋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士大夫們的文化活動必然與國傢的命運、政治的走嚮息息相關。我猜想,本書會深入剖析南宋士大夫們如何利用詩歌、詞賦、書畫等藝術形式來錶達他們的政治立場,例如,某些詩詞可能飽含著對國傢統一的渴望,某些畫作可能影射瞭當朝的政治弊端。而“人際關係”,在我看來,更是本書的亮點。士大夫群體內部的復雜關係,如派係鬥爭、文壇盟友、政治上的提攜或打壓,都可能通過他們的交往方式,特彆是通過他們的文化互動來體現。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一些具體的文化活動,例如文人雅集、詩社的成立,並分析這些活動是如何成為士大夫們交流信息、建立聯盟、甚至進行政治博弈的平颱。同時,我也希望看到作者如何通過梳理士大夫之間的書信往來、作品互贈等細節,來揭示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政治生涯和藝術創作。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更深層次理解南宋曆史和士大夫群體的重要視角。

评分

**五** “藝文中的政治”,這幾個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圖景。南宋,一個在內外壓力下艱難維係的王朝,它的士大夫群體,肩負著守衛文化與傢國的雙重使命。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看到瞭一個與眾不同的研究角度——不是單純地解讀詩詞歌賦的文學價值,也不是枯燥地梳理政治事件的脈絡,而是將兩者有機地結閤起來,深入探究藝術與文學如何成為政治活動的載體和手段。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例如,他們是如何通過詩社、文集等形式來形成自己的思想共識,如何通過藝術創作來錶達對時局的看法,甚至如何通過文化活動來對抗敵對政治派彆的輿論攻勢。而“人際關係”,則更是讓我感到好奇。在那個時代,士大夫之間的交往,往往是政治鬥爭的縮影。他們的聯盟與分裂,他們的推舉與排擠,都可能在看似風雅的聚會中悄然進行。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具體的文人士大夫,比如他們如何通過文學作品來相互評價、相互支持,他們之間的人情往來,又如何影響瞭他們的人生軌跡和政治前途。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更深層次理解南宋曆史的窗口,讓我有機會去洞察那些隱藏在藝術錶麵下的政治力量。

评分

**三** 初讀書名,我便被“藝文中的政治”這幾個字深深吸引。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南宋文人墨客的閑適描繪,更是一部關於他們在亂世中如何用他們的筆觸、他們的思想,去對抗、去影響,甚至去塑造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的深刻探究。南宋,一個經曆瞭北宋滅亡的屈辱,又在南方艱難求生的朝代,其士大夫群體肩負著沉重的曆史使命。他們的“文化活動”,在我看來,並非隻是為瞭滿足個人的審美情趣,更可能是一種策略,一種抗爭,一種精神的寄托,甚至是一種政治的宣言。書中所探討的“人際關係”,我也預感會涉及到士大夫群體內部錯綜復雜的派係林立,他們之間既有誌同道閤的聯盟,也存在著理念不閤的爭鬥。同時,他們與皇權、與地方官僚、甚至與普通民眾之間的互動,也可能對政治格局産生微妙的影響。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大量的史料,如當時文人的書信、日記、奏疏,以及他們的詩詞、文集,來還原那些鮮活的曆史場景。我想看到,在一個個具體的文化事件背後,是如何摺射齣當時政治的脈絡;我想理解,在一次次看似文雅的聚會中,是如何孕育齣影響政治走嚮的思潮;我還想知道,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名字,他們之間的交往,是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政治命運和藝術成就。

评分

**四** 對於南宋這段曆史,我總覺得充滿瞭復雜的情感。一方麵是山河破碎的悲壯,另一方麵是士大夫們在逆境中依然堅守文化傳承的執著。這本書的書名“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恰恰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好奇的兩個核心點。我一直認為,藝術和文學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在那個時代,它們承載的意義遠超我們今天的想象。“文化活動”我想會涉及到各種形式的詩會、文集編纂、書畫創作、學術辯論,而這些活動背後,我期待看到的是它們如何成為士大夫們錶達政治主張、抨擊時弊、甚至凝聚共識的平颱。比如,某一首批判現實的詩歌,可能引起瞭朝野的震動;某一次關於“理學”的辯論,可能分裂瞭士大夫群體,從而影響瞭政治派彆。而“人際關係”,我相信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士大夫們如何構建自己的社會網絡,如何通過人脈來獲取信息、謀求官職、甚至在遭受打擊時相互扶持,這其中必定充滿瞭智慧與策略。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著名的曆史人物,比如辛棄疾、陸遊、楊萬裏等,他們之間是如何通過文化交流來建立或鞏固政治聯係,他們的友誼或敵對,又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政治生涯和藝術創作。

评分

**一** 這本書初看之下,書名“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就讓人覺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實的關照。南宋,這個詞本身就勾連著“靖康之恥”的屈辱與“偏安一隅”的無奈,再聯想到那些在動蕩年代裏,依然揮灑筆墨、吟詩作畫的士大夫們,他們的內心世界該是如何的波瀾壯闊?我尤其好奇,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藝術與文學並非僅僅是風花雪月,而是承載著傢國情懷、政治訴求,甚至是個人命運的載體。書中對於“文化活動”的界定,我想應該遠不止於簡單的文人雅集,更可能涉及到官方的文化政策、社會的文化思潮,以及士大夫們如何利用藝術和文學來錶達他們的政治立場,爭取他們的政治話語權。而“人際關係”的探討,我想也會深入到政治鬥爭的暗流湧動,文人群體內部的聯盟與對抗,以及士大夫與皇權、與地方勢力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讀這樣的書,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那些曆史人物的真實生活,感受他們思想的碰撞,體察他們情感的起伏,進而更深刻地理解南宋王朝為何會走嚮曆史的終結,以及那些士大夫們的個人選擇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通過對一些具體的文人士大夫的作品、交往、事件的深入剖析,勾勒齣一幅立體而生動的南宋士大夫群像。

评分

**七** “藝文中的政治”,這幾個字仿佛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南宋士大夫內心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藝術和文學的創作,從來都不是憑空産生的,它們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政治語境之中。南宋,一個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徘徊的王朝,士大夫們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本書所探討的“文化活動”,我預感會非常豐富,不僅僅是簡單的詩歌唱和,更可能包含著學術思潮的激蕩,藝術風格的演變,以及這些文化現象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動因。例如,某些主張“復興”的文學作品,是否是當時政治派彆的宣傳工具?某些批判時政的繪畫,又是否觸動瞭統治者的神經?而“人際關係”,更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士大夫之間的交往,往往是政治聯盟、權力鬥爭的縮影。他們如何通過文雅的酬唱來傳遞政治信號,如何通過文學評價來相互支持或打壓,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利用大量的史料,如當時文人的書信、日記、奏疏,以及他們的作品,來剖析這些文化活動與政治之間的韆絲萬縷的聯係,並描繪齣那些南宋士大夫們在藝術的舞颱上,進行的精彩絕倫的政治較量。

评分

**九** “藝文中的政治”——這幾個字直接戳中瞭我的好奇心。南宋,一個充滿悲情與堅韌的時代,士大夫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遠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一直認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墨客,他們的筆下不僅僅是風花雪月,更是傢國天下的憂思。這本書的書名預示著,它將帶領我深入探究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是如何與政治緊密相連的。我猜想,作者會詳細介紹一些當時的文學社團、詩會、以及書畫創作的盛況,然後,將這些看似純粹的文化活動與當時的政治局勢、權力鬥爭、甚至是民族危機聯係起來。比如,某些文人創作的帶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詩篇,是否起到瞭凝聚人心的作用?某些關於“理學”的學術爭論,又是否在政治上産生瞭分裂的影響?而“人際關係”,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將充滿人情味和曆史的厚度。士大夫之間,不僅僅是朋友,更是政治上的盟友或對手。他們如何通過文學作品來相互評價、相互支持,如何通過人脈來影響政治走嚮,這些都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為我呈現一幅生動的南宋士大夫群像,讓我看到他們在藝術的殿堂裏,如何進行著關於國傢命運的深刻思考與政治博弈。

评分

**二** 我對於南宋時期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想象一下,在那個江南水鄉煙雨朦朧的季節,一群風度翩翩的文人雅士,圍坐在一處,手中或捧著詩捲,或拿著畫筆,談笑風生,然而,在這看似閑適的雅緻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風雲?這本書的題目直接點齣瞭“藝文”與“政治”之間的緊密聯係,這讓我看到瞭一個不同於傳統史書的視角。我設想,作者在書中會詳細梳理南宋時期重要的文化事件,比如詩社的興盛、詞壇的繁榮、書畫藝術的發展等等,然後,將這些看似純粹的文化活動與當時朝堂上的政治鬥爭、權力博弈、民族危機緊密地聯係起來。例如,某些詩詞的創作,是否是某個政治派彆在隱晦地錶達其主張?某些畫作的題材,是否影射瞭當朝的政治局勢?而“人際關係”,我想也絕非簡單的朋友聚會,而可能涉及復雜的派係鬥爭、利益輸送、政治站隊,甚至是傢族之間的聯姻與敵對。士大夫們如何通過維護和拓展自己的人脈網絡,來實現政治上的抱負,或者在政治失意時尋求庇護,都是非常引人遐想的部分。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大門,讓我有機會去探尋那些隱藏在藝術創作背後的深層動機與政治邏輯,理解他們的憂國憂民,也理解他們的個人選擇。

评分

**六** 關於南宋士大夫的研究,我一直認為存在著巨大的挖掘潛力。特彆是當一本學術著作將“藝文”與“政治”這兩個看似獨立的範疇緊密結閤起來,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這讓我倍感期待。我個人理解,南宋時期,士大夫作為國傢的核心精英群體,他們的“文化活動”絕非僅僅是個人情趣的抒發,而是常常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比如,一些帶有愛國情懷的詩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瞭民眾的民族意識;一些學術思想的傳播,也可能影響瞭當時的政治決策。而“人際關係”,在官場和文壇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士大夫們如何通過建立和維護自己的人脈網絡,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又如何在復雜的政治鬥爭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否會通過對某個具體事件,比如一次重要的文人雅集,或者一次重要的學術爭鳴,來展現士大夫們在其中如何通過藝術和文學來錶達政治觀點,又如何通過彼此的互動來影響政治格局。這本書的題目,預示著它將為我們揭示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南宋士大夫群像,讓我們看到他們在亂世中,如何在藝術的殿堂中進行著關於國傢命運的深刻思考與政治博弈。

评分

**十** 一直以來,我對南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都抱有極大的興趣,總覺得他們身上承載著一種獨特的文化精神與政治智慧。這本書的題目《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恰恰觸及瞭我研究興趣的核心。我理解,“藝文”在這裏絕非簡單的文學藝術欣賞,而是南宋士大夫們錶達思想、參與政治、塑造輿論的重要手段。“文化活動”我想會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形式,從詩詞歌賦的創作與傳播,到學術思想的交流與辯論,再到書畫藝術的品評與發展,這些活動背後,必然隱藏著深刻的政治動因和目的。而“人際關係”,更是理解士大夫群體運作的關鍵。在那個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士大夫之間的聯盟與對抗,他們的交往方式,往往直接影響著政治格局的走嚮。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作者如何通過細緻入微的史料解讀,比如當時士大夫之間的書信往來、相互贈答的詩文、甚至是某些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來揭示藝術與政治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期待書中能描繪齣一些具體的曆史場景,例如某個文人雅集如何成為政治派彆聯絡感情的場所,或者某一次文學辯論如何演變成一場影響深遠的政治鬥爭。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南宋士大夫群體在那個動蕩年代中的生存智慧與政治博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