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林:民國的《世說新語》

新語林:民國的《世說新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寫盡時人之事,幾無一字無來曆!

  袁世凱文膽
  張學良祕書
  ──陳灨一以生動文筆,記錄清末民初政界名流人物!

  《新語林》內容皆為清末民初的政界及社會名流的人物軼事,以「時人而寫時人之事」,所寫的人與事,都是作者親見親聞的,而「所作多獨得之秘」,從「未經人道破者」頗多。

  仿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之體例,全書分為八捲,一為德行,二為言語、政事,三為文學、方正、雅量,四為識鑒、賞譽、陽藻、規箴,五為捷悟、夙慧、豪爽、容止、自新,六為企羨、傷逝、棲逸、賢嬡、術解,七為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悱調、輕詆,八為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猖、讒險、寵悔、紕陋、惑溺、仇隙。且於每則故事之下,附有所記人物之小傳。

  敘事生動,當時情境宛若浮現眼前。

  「凡所述固以不掩其真為主,而行文尚多不欲盡吐之言,
    非以恩怨為褒貶,非以好惡定是非。」
  ── 陳灨一

本書特色

  ★「時人而寫時人之事」,所寫的人與事,皆為作者親見親聞。
  ★以生動文筆,記錄其所見所聞,揭露不為人知的「獨傢內幕」。
  ★珍貴史料精彩重現,文史專傢蔡登山專文導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灨一(1892-1953)


  又作甘簃,字藻青,號穎川生,彆號睇嚮齋主人。齣身科舉世傢,其祖上有一門七進士的顯耀背景,受傢庭環境薰陶,少承舊學,喜好古文。與民初中樞顯宦楊士琦(杏城)有錶親之誼,後為其引薦入袁世凱幕中從事文案工作。青年時在天津為各大報紙撰寫政論文章,受到張學良的賞識,1925年被張學良羅緻入少帥幕府,擔任機要秘書。1932年赴上海創辦瞭《青鶴》雜誌,直到全麵抗戰爆發。1937年後隱居北平。1948年舉傢遷至颱灣。晚年境遇淒慘,以算命賣字為生,1953年去世。

  其主要著作有《睇嚮齋秘錄》、《睇嚮齋逞臆談》、《睇嚮齋談往》、《睇嚮齋隨筆》、《睇嚮齋聞見錄》、《新語林》、《懷遠錄》、《曆史人物觀》、《甘簃詩文集》、《辛亥和議之秘史》等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傢,曾製作及編劇《作傢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颱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曆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導讀】 陳灨一的《新語林》及《晚清民國聞見錄》/蔡登山
楊序/楊士琦
楊序/楊士晟
自序
例言

│捲一│
德行

│捲二│
言語
政事

│捲三│
文學
方正
雅量

│捲四│
識鑒
賞譽
品藻
規箴

│捲五│
捷悟
夙慧
豪爽
容止
自新

│捲六│
企羨
傷逝
棲逸
賢媛
術解

│捲七│
巧藝
寵禮
任誕
簡傲
排調
輕詆

│捲八│
假譎
黜免
儉嗇
汰侈
忿狷
讒險
尤悔
紕陋
惑溺
仇隙

 

圖書序言

導讀

陳灨一的《新語林》及《晚清民國聞見錄》

蔡登山


  陳灨一(一八九二-一九五三),又作甘簃,字藻青,號穎川生,彆號睇嚮齋主人(「睇嚮齋」,原是陳灨一父親陳叔彞的書齋名,時逢戰亂,陳宅毀於一旦。陳灨一獲悉,「幾不知涕泗之何從」。),江西新城(今黎川)人。齣身科舉世傢,其祖上有一門七進士的顯耀背景,受傢庭環境薰陶,少承舊學,喜好古文,「灨一甫五歲受四子書,十四歲畢十三經,雖奧賾未喻而劬勞可念也」。十四歲應縣試,居第一。與民初中樞顯宦楊士琦(杏城)有錶親之誼,後為其引薦入袁世凱幕中從事文案工作。青年時在天津為各大報紙撰寫政論文章,受到張學良的賞識,一九二五年被張學良羅緻入少帥幕府,擔任機要祕書。一九二七年進入京師禮製館。一九二八年在北平、天津學校教書。一九三二年赴上海創辦瞭《青鶴》雜誌,直到全麵抗戰爆發。一九三七年後隱居北平。陳灨一交遊甚廣,與近世名傢章太炎、夏敬觀、楊雲史、葉恭綽、陳三立、袁剋文、吳湖帆、錢基博、章士釗、於右任、溥心畬等皆有往來。一九四八年舉傢遷至颱灣。晚年境遇淒慘,以算命賣字為生,一九五三年去世。其主要著作有《睇嚮齋秘錄》、《睇嚮齋逞臆談》、《睇嚮齋談往》、《睇嚮齋隨筆》、《睇嚮齋聞見錄》、《新語林》、《懷遠錄》、《曆史人物觀》、《甘簃詩文集》、《辛亥和議之秘史》等,一九九八年大陸收集整理齣版瞭其生前的文章集,名為《甘簃隨筆》。

  《青鶴》雜誌是由陳灨一獨立齣資創辦並擔任總編纂,於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齣版發行的半月刊,年齣一捲二十四期,曆時近五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第五捲十八期齣版,在第十九期即將付印之際,上海發生「八一三事變」,刊物毀於炮火,無奈之下隻得停刊,共發行瞭一百一十四期。根據陳灨一的〈青鶴之命名〉一文知道:《青鶴》之名,齣於《拾遺記》的記述:「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鳴之禽名青鶴。世語曰:青鶴鳴,時太平。」刊物取名《青鶴》,即寓意吉祥之禽鳥能「喚醒並世士大夫之迷夢」,亦期望人人皆有「太平之心」。陳灨一力主延續傳統、發揚國故,宣稱「本誌之作,新舊相參,頗思於吾國固有之聲名文物,稍稍發揮,而於世界思想潮流,亦復融會貫通,勤求理論,不植黨援,不畫畛域,不納貨利,不阿時好」。(陳灨一〈本誌齣世之微旨〉)雜誌分論評、專載、名著、叢錄、文薈、詞林、考據、雜纂、小說(劇本)等欄目,為研究晚清近代的政事、經濟、思想、文學、學術等提供瞭翔實的材料。

  陳灨一的《新語林》可說是民國的《世說新語》。他是模仿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之體例,全書分為八捲,一為德行,二為言語、政事,三為文學、方正、雅量,四為識鑒、賞譽、陽藻、規箴,五為捷悟、夙慧、豪爽、容止、自新,六為企羨、傷逝、棲逸、賢嬡、術解,七為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悱調、輕詆,八為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猖、讒險、寵悔、紕陋、惑溺、仇隙。且於每則故事之下,附有所記人物之小傳。

  陳灨一的自序說:「凡所述,以不掩其真為主,非以恩怨為褒貶.非以好惡定是非,閱時三十有八月。其聞人事牽掛,濡滯幾兩越寒暑,復攖病擱置久之。顧不佞纔疏膽弱,未敢求速,稿凡數易,僅成茲篇,事取其高潔,義取其公正,言取其雋永。」袁思亮稱其文謂:「其所紀述,盡當世人,言行美惡,務存其真。又其辭淵雅雋永,能使人消釋鄙吝,曠然有絕塵齣世之思,與記瑣閑談神怪者異矣。」

  《新語林》全書內容,大都是清末民初的政界及社會名流的人物軼事。但它與前人所寫的「語林」體的書籍,有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陳灨一在自序所說的以「時人而寫時人之事」,也就是他所寫的人與事,都是他親見親聞的,這與其他人靠文獻或傳聞以「今人而寫前人之事」者,可說是大異其趣,這也是其他同類作品所難以企及之處。陳灨一因齣身世宦之傢,又長期隨侍於清末民初權力中心的中樞人物如楊士琦幕中,因此所述之人與事「幾無一字無來曆」。而「所作多獨得之祕」,從「未經人道破者」頗多,也就是「獨傢內幕」相當多,這也是本書精華之所在,也是治史者不可多得的材料也。

  《晚清民國聞見錄》包含有《睇嚮齋秘錄》、《睇嚮齋逞臆談》及《睇嚮齋談往》三本小書,《睇嚮齋秘錄》是發錶在包天笑所主編的《小說大觀》,後來在一九二二年鞦由上海文明書局齣版。所談都是清末民初的人物掌故,確是聞所未聞的實情實事,共計一百一十三則,每則文字不多,或記一事,或記數事,具體而微,生動有趣,可作為清末官場外史來讀。其中亦有不少可資治史者採擷之史料。《睇嚮齋逞臆談》刊於《青鶴》半月刊,有二十六則,主要記民國初年政界要人,如岑春煊、饒漢祥、楊度、熊希齡、康有為、梁啓超、錢能訓、程德全、周學熙、張一麐、趙秉鈞等人軼事及政治活動,間或涉及政壇內幕。《睇嚮齋談往》刊於《青鶴》半月刊,共計六十二則,專記作者在張學良幕中之見聞。對張氏父子及奉係中諸要人名士之軼事,內部派係間之關係,郭鬆齡反奉事件等均有論及,史料價值極高,作者又長於文筆,因此所述之軼事頗具可讀性。
 

圖書試讀

【捲一 德行】
 
陳麓賓、高子益同官京曹,並有令德。傅夢巖曰:「麓賓一介不取,子益一塵不染,清亮純潔,可師可法。」
 
〔陳名宗媯,山東東阿人,庚辰進士。授戶部主事,擢郎中,改度支部,授右參議,三遷至左丞。高名而謙,福建長樂人。由舉人留學法國,佐岑西林幕,纍保道員,授雲南臨安開廣道,擢雲南交涉使,內調外務部左丞,復外簡雲南布政使。入民國,充駐比國公使,任滿歸國,補外交次長。傅名蘭泰,濛古人,乙未進士。由戶部主事曆官至度支部右丞。]
 
瀋子培在官清介,為安徽布政使時,被服蕭然如諸生。有以苞苴謁者,瀋嚴拒之,曰:「吾一日在任,爾輩無望茲事之行也。」眾皆動色,縮手相戒,不可以嘗試,一時歌誦滿皖山。
 
[瀋名曾植,浙江嘉興人,庚辰進士。授刑部主事,擢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外簡江西遺缺知府,調南昌首府,擢鹽法道,再擢安徽提學使,晉布政使,護理巡撫,乞病歸。瀋博極群書,熟遼金元史學、輿地,餘詳見「文學」門。]
 
【捲二 言語】
 
周玉山曰:「資用不節,終必受睏,臨事惜財,亦能誤事。」其子學熙嘗書諸座右,肅然曰:「此阿父名言也。」
 
[周名馥,安徽鞦浦人。由牧令曆階至津海關道,擢直隸按察使,晉四川布政使,移直隸,升授山東巡撫,署兩江總督,調補兩廣。入民國,袁項城遣使強之齣仕,馥笑對使者曰:「餘年已耄耋,不解共和政治,何能作官?」卒不齣。學熙字緝之,初為浙江候補知府,繼以道員指省直隸,曆充要差,以勞積保授四品京堂,授長蘆鹽運使,權直隸按察使。入民國,兩度為財政總長。]
 
範成齋授平榖令,平榖地瘠民貧,鹹視為畏途,同人為之憂,成齋笑曰:「平榖居盤山之麓,饒山水之勝,昔陳六舟願以京兆尹易平榖令,餘何人,敢薄而不為哉?」
 
[範名中倍,山西祁縣人,癸巳舉人。曆官京兆、香河、武清、三河、平榖縣知縣。國變後從事教育,積勞而卒。]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