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

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傳記
  • 軍事曆史
  • 徐蚌會戰
  • 劉峙
  • 國民政府
  • 抗戰
  • 日記
  • 戰爭迴憶錄
  • 軍事人物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The Battle of Huaihai 1948/49:General Liu Zhi's Wartime Diary
◆ 珍貴第一手史料,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

  國民黨為何輸掉國共戰爭最關鍵的徐蚌會戰?
  誰該負起損失五十萬將士的最高責任?

  ◆ 徐蚌會戰最高指揮官劉峙戰時日記,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

  一九四八年底爆發的徐蚌會戰,是國共戰爭中最關鍵的戰役。徐蚌會戰,國軍眾不敵寡,損失五十萬精銳,澈底改變瞭戰爭的天平,更種下國府敗走颱灣的因子。劉峙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在中山艦事件、北伐戰爭及中原大戰諸役獲勝連連、屢立戰功,甚得蔣中正器重,被譽為「常勝將軍」及「五虎上將」。一九四六年國共戰爭全麵爆發,一九四八年六月,蔣中正任命劉峙為「徐州剿匪總司令」,為徐蚌會戰的最高指揮官,他在戰敗後受到許多責難、更在戰史上留下「無能」的汙名。

  本書是劉峙從未公開發錶過的戰時日紀,是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記錄徐蚌會戰期間諸事,透露齣政治乾涉軍事、指揮官無實權、布署及指揮失調、戰略舉棋不定、後勤補給不足、黨員精神渙散、諂媚領袖之風,各種導緻國民黨全麵潰敗的原因。對於民國史及國共戰爭史皆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

  「軍事之機微係於一念,政治牽製軍事固不可,而最高統帥不予前方指揮官以獨斷之權尤為失敗之根源。……國防部戰略舉棋不定,政略與戰略失調為大錯誤,徵兵之遲緩與補給之不足尤為缺乏戰鬥力主因。」──劉峙

本書特色

  1.徐蚌會戰最高指揮官劉峙戰時日記,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2.珍貴第一手史料,記錄國民黨在徐蚌會戰潰敗之主因!

名人推薦

  國立中正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楊維真、國史館修纂處助修蘇聖雄,專序推薦!

 
《烽煙中的抉擇: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高階幕僚的隱秘視野》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場具體的戰役或某一位將領的個人傳記,而是以宏觀的視角,深入剖析瞭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軍事決策層內部的運作機製、戰略博弈以及幕僚群體的復雜心路曆程。通過梳理大量第一手的檔案資料、高級幕僚的私人信函與迴憶錄,本書試圖還原一個被曆史敘事簡化瞭的“高層”,展示他們在民族存亡之際,如何麵對錯綜復雜的政治角力、匱乏的戰略資源,以及日軍的強大攻勢,進行艱難的戰略研判與日常政務處理。 全書圍繞抗戰中後期國民政府的“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細緻描繪瞭從軍事委員會到各戰區司令部的決策鏈條。我們不再關注前綫的炮火,而是將目光投嚮後方的會議室,那裏充滿瞭關於兵力調配、物資分配、情報分析以及外交斡鏇的激烈辯論。 核心章節與內容側重: 第一章:遷徙與重塑——戰時行政中樞的“應變管理” 本章著重考察1937年至1939年間,國民政府從南京、武漢嚮重慶的戰略性後撤過程。這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遷移,更是一場涉及國傢機器、軍事指揮係統和核心人纔的整體“遷徙”。重點分析瞭在極端壓力下,政府如何迅速建立起一套適應西南大後方的行政與軍事指揮結構。我們探討瞭高級幕僚在保障政府連續性、維護軍隊編製完整性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們如何處理人員的安置、關鍵物資的搶運,以及如何在新環境下重新構建信息傳遞與決策反饋的體係。其中,對地方勢力與中央權力平衡在遷都過程中的微妙變化,進行瞭深入的考量。 第二章:資源睏境與戰略平衡——後勤博弈的“無聲戰爭” 抗戰後期,國民政府麵臨的最大挑戰是持續的資源枯竭。本章聚焦於軍事委員會後勤部門的日常運作,及其與各戰區、各派係之間的資源分配矛盾。通過分析當時的軍餉發放記錄、彈藥庫存報告以及外援物資的接收清單,本書揭示瞭“有限資源下的最優配置”這一永恒難題。不同將領對資源的訴求,往往摺射齣其所代錶的政治派係和戰區戰略側重。我們詳細考察瞭“以工代賑”、“以糧代餉”等非常時期的經濟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如何間接影響瞭前綫部隊的士氣與作戰能力。 第三章:情報的迷霧與決策的盲區——信息戰中的“多重噪音” 戰爭決策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的準確性。本章深入探討瞭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情報係統,包括軍統、情報局以及各戰區自建的情報網絡。本書指齣,高層決策者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經過多層過濾、甚至夾雜著政治意圖的“半成品”。我們分析瞭幾個著名的情報失誤案例,探討瞭情報人員在戰時環境下,如何平衡“嚮上級報喜”的心理壓力與“客觀匯報事實”的職業操守。對於日軍戰略意圖的誤判,以及對日僞軍內部情況的認知偏差,構成瞭決策“盲區”的重要部分。 第四章:政治角力與軍事統閤——高層內部的“看不見的戰綫” 抗戰勝利需要跨黨派、跨區域的閤作,但這並不意味著內部矛盾的消失。本章側重於國民政府高層內部的政治張力,特彆是中央軍、地方實力派以及不同派係(如黃埔係、政學係等)在軍事指揮權、人事任命上的爭奪。高級幕僚們不僅是政策的執行者,更是派係利益的維護者和調和者。本書通過分析重要人事調動背後的政治邏輯,揭示瞭在最高決策層,軍事能力往往需要服從於政治平衡的現實。 第五章:戰時外交與國際斡鏇——幕僚視角下的“大棋局”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野擴展至戰時外交領域,但視角依舊是“幕僚的日常介入”。我們關注的不是高層領導人的國際會晤,而是負責具體聯絡、文件起草和細節協調的高級參謀和外交次長。他們如何在有限的對美、對英外交空間中,爭取軍援、穩定國際預期?本章詳細分析瞭中美、中英軍事閤作框架下,國民政府內部對於“外援依賴度”的爭論,以及在壓力下,一些幕僚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初步設想。 總結:曆史的重量與個體的尺度 本書旨在還原抗戰決策層一個更具復雜性和人性的側麵。這些高階幕僚,身居高位,卻時常處於信息不對稱、資源極度匱乏的境地,他們的每一份報告、每一次建議,都承載著無數士兵和民眾的命運。本書試圖提供一個審視那個時代復雜性的獨特框架,強調曆史的進程並非簡單的英雄史詩,而是無數次在資源枯竭與政治壓力下的艱難“抉擇”疊加的結果。它揭示瞭在宏大敘事之下,決策層日常的焦慮、權衡與掙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劉峙(1892-1971)


  字經扶,江西吉安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中日戰爭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蔣中正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綫擊敗。1954年到颱灣,1971年病逝颱中。

編者簡介

劉滌宏


  劉峙四子,颱灣大學法律學係畢業,德國柏林大學法學博士。著有《從國際法看颱灣人民的自決權》、《現代國際法》(閤著)。
 

圖書目錄

推薦序/楊維真
推薦序/蘇聖雄
編者前言

一九六六:戰後迴憶
 義不容辭跳火坑:徐蚌會戰經過
 徐蚌作戰的檢討
 感慨、反省、期望

一九四八:戰時日記
 一九四八年五月
 一九四八年六月
 一九四八年七月
 一九四八年八月
 一九四八年九月
 一九四八年十月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
 一九四九年一月

附錄
 劉峙將軍自傳(包括對徐蚌會戰的再次迴顧)
 我們在大陸是怎樣失敗的?/劉峙

編者後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節錄】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國軍第七兵團黃伯韜部掩護友軍放棄海州(連雲港),兼程轉進徐州途中,遭中共人民解放軍重重阻截,睏守碾莊待援,正式拉開國共內戰決定性一役──徐蚌會戰(共方稱之為「淮海戰役」)的序幕。國軍主帥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集結國軍精銳五十萬兵馬,與共方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六十萬人眾(另動員大量民兵)鏖戰三個月(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一九四九年一月),最後國軍澈底慘敗,幾遭全殲,黃伯韜及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力戰殉國,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團司令黃維被俘,劉峙則僅以身免。此役國軍犧牲慘重,大量兵力耗損,尤其杜聿明、邱清泉等國軍重要戰將或被俘或成仁,軍心士氣大為震盪;加之解放軍擊敗國軍據有淮河流域後,兵鋒直逼江北,京滬人心惶惶,對於國共內戰形勢影響甚钜。而劉峙從此背負「敗軍之將」的罵名,成為終身的恥辱。今年(二○一八)適逢徐蚌會戰七十周年,劉峙之子劉滌宏整理其先人遺留日記,將劉峙徐蚌會戰期間日記(一九四八年五月-一九四九年一月)交秀威資訊科技公司齣版,並節錄劉峙迴憶錄──《我的迴憶》徐蚌會戰部分一併刊行,這對民國史及國共內戰史而言,毋寜是件深具曆史意義的盛事。

  劉峙(一八九二-一九七一),字經扶,江西吉安人,保定軍校第二期步科畢業。一九二四年黃埔軍校創辦,任兵學教官兼校本部參謀處科長,並擔任教導團第一團第二營營長,從此輔佐校長蔣中正治校建軍,成為蔣的重要親信,被譽為「五虎上將」之一。一九二五年蔣中正發動兩次東徵,劉峙戰績彪炳,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蔣中正)第一師第一團上校團長。一九二六年二月,第一軍第二師編成,任副師長兼參謀長;師長王懋功鏇因親俄嫌疑被蔣中正撤職,由劉峙接任。同年三月中山艦事件爆發,蔣中正宣布廣州戒嚴,劉峙率第二師搜捕共黨份子,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贏得蔣的充分信任。北伐期間率部齣徵,屢立戰功,曆任第一軍軍長、第一集團軍第一軍團總指揮等職。北伐完成後,劉峙以討逆第二路軍總指揮身分,討平各地反蔣派,獲勝連連,被譽為「常勝將軍」,並於一九三○年齣任駐豫綏靖公署主任兼河南省政府主席,使河南成為南京中央插足華北的灘頭堡。此外,因圍剿鄂豫皖蘇區有功,蔣中正曾令河南新集改名「經扶」縣。抗戰期間,曆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重慶衛戌司令、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國共內戰時期,先是齣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並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錶,一九四八年六月奉委徐州剿匪總司令,徐蚌會戰失利遭撤職,轉任總統府戰略顧問。一九四九年大陸陷共後先赴香港,後轉赴印尼。一九五三年奉準來颱,定居颱中,曆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一九七一年病逝。

  綜觀劉峙半生戎馬,不論是中山艦事件迅赴機先,北伐、討逆諸役屢立戰功,甚至國共內戰兵敗徐蚌,均與民國命運息息相關,但學界對其之研究似不多見。本人曾指導國立中正大學曆史係碩士張嘉皜撰寫碩士論文〈建國與備戰──劉峙在河南的治理(一九三○-一九三五)〉(二○一一),這大概是當前學界對劉峙研究的代錶作,但仍僅聚焦於抗戰前劉峙主政河南的政軍建設等作為。劉峙為學界所忽視的原因有二:一為其前半生雖戰功彪炳,但抗戰以後即無突齣錶現,內戰更背負徐蚌敗戰的責任,「敗軍之將,何敢言勇」,這是影響劉峙曆史評價的主因。二是相關研究資料不足,劉峙來颱後,迴首前塵往事,雖曾撰有前述《我的迴憶》一書,但敘事簡略,發行量亦不多。今其徐蚌會戰戰時日記將正式發行,當對資料不足限製有所改善。事實上,近年來隨著陳誠、鬍宗南、王世傑、徐永昌、錢大鈞、王子壯等眾多國民政府黨政軍要人日記陸續整理齣版,民國史研究不僅取得重要的進展,更豐富瞭曆史研究的多元色彩。日記本為個人私密記載,除少數例外(如《鬍適日記》),大多數日記的主人翁從無意公開發錶,所以一般研究者均將日記視為「無意史料」,其可信度較高,史料價值遠在政府檔案、官方文書等「有意史料」之上。

  以劉峙徐蚌會戰戰時日記為例,其平日內容雖多記載日常活動、來往人物等瑣事,但每個星期「上星期反省錄」及每個月「上月反省錄」卻頗有可觀。如一九四八年十月九日「上星期反省錄」,即對蔣中正的指揮風格大不以為然:

  軍事之機微係於一念,苟有一念之差為政治無窮之憂。政治牽製軍事固不可,而最高統帥不予前方指揮官以獨斷之權尤為失敗之根源。日喊主動機動而事事乾涉掣肘,豈非縛其兩腳而令其賽跑決勝耶,甯有此理。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徐州國軍突圍失利,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殉國,徐蚌會戰以國軍大敗告終。麵對此難堪結局,劉峙在一月三十一日「上月反省錄」中稱:

  擔任徐州剿匪總司令計自去歲六月十四日起至本年一月廿日止為時七個月又六日,其間經豫東、兗、濟、徐、蚌各次會戰,損失武裝兵員達五十餘萬,是誰之過歟。國防部戰略上舉棋不定,政略與戰略失調為大錯誤。各部隊長不能練兵、用兵,反私而忘公,而徵兵之遲緩與補給之不足尤為缺乏戰鬥力主因。加以餘之威望難孚,纔輕低能緻遭此空前大敗,愧憤欲死,盱衡世局大難未己,今後誓必藏拙,不願再負重任,得為一升鬥小民足矣。

  凡此種種,俱可見劉峙身為徐蚌戰場最高指揮官,對國共戰局的剖析與感懷。最後,本書附錄二文:〈劉峙將軍自傳〉、〈我們在大陸是怎樣失敗的〉,均對徐蚌會戰失利進行深入分析。尤其〈我們在大陸是怎樣失敗的〉一文寫於劉峙來颱之前(一九五一年八月於印尼茂物),對於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及蔣中正的責任更是直言無諱,擁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值此《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即將付梓之際,爰贅數語以為之序。
 
楊維真(國立中正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

推薦序【節錄】

  一九四八年底爆發的徐蚌會戰,中共稱淮海戰役,是國共內戰中的一場關鍵會戰,時濟南會戰及遼西會戰皆已結束,國軍大敗,國共形勢已然逆轉。國軍於徐州、蚌埠間集結部隊,嚴陣以待共軍之來攻,大軍由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指揮,副總司令為杜聿明,主力有邱清泉、黃伯韜、黃維、李彌、孫元良等兵團。會戰自十一月六日開始,共軍正規軍加上百萬民工,採「圍點打援」之戰法,先圍東路黃伯韜兵團,阻擊來援之邱清泉兵團,然後將黃兵團殲滅,同時包圍南路黃維兵團。十一月三十日,國軍放棄徐州,劉峙南退蚌埠。杜聿明、邱清泉率徐州大軍嚮西南突圍,謀解黃兵團之圍未果,而黃兵團已於十二月十五日遭到全殲。杜、邱大軍亦遭共軍及民工所掘壕溝圍睏,寸步難行。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在天寒糧絕之下,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戕,所部全滅,蚌埠亦不戰而下。曆時兩個多月的大決戰,至此結束,國共內戰結果幾已確定。

  劉峙身為總司令,親自主導此一大戰,所留下的資料,必定有可觀之處。本書將劉將軍與徐蚌會戰有關的日記及迴憶錄集結一起,於徐蚌會戰七十週年之際齣版,對於學界及對此一史事有興趣之大眾,著實有重大貢獻。雖然劉峙日記之內容,以記行程為主,對於作戰部署、戰局分析判斷甚少交代,惟其日記反省錄之欄位,仍有相當研究價值。至於另收入之部分劉峙迴憶文章,更使本書生色不少。

  本書對曆史研究之助益,可由劉峙緣何齣任徐州剿匪總司令來觀察。史籍談及徐蚌會戰,除瞭述及蔣中正的部署,往往強調副總司令杜聿明的作為,以為其掌握指揮實權,至於總司令劉峙,其作用並未突顯,甚至被視為戰敗原因之一。時任國防部第三廳中將廳長的郭汝瑰,於迴憶文章提到,劉峙是有名的「福將」,此一詞匯在當時並不正麵,係國軍譏諷昏庸糊塗的代名詞。郭並指齣,在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成立前,本有以白崇禧統一指揮中原各軍之議,後因蔣中正、陳誠、顧祝同等不放心齣身桂係的白崇禧,所以另設徐州剿匪總司令部,任劉峙為總司令,以分白之兵權。據說劉峙之任命發布後,國民黨內部議論紛紛,嘲笑說:「徐州是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手;不派一虎,也應派一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眼看大門會守不住。」

  若劉峙真的昏庸糊塗猶如一隻豬,想必蔣中正必有所聞,其何以派劉齣任如此重要地區的指揮官呢?此間派任過程為何?劉峙心中是怎麼想的?本書提供瞭劉個人視角的說法,甚具價值。

  另外,閱讀劉將軍的日記,可以發現其與達官貴人酒宴酬酢甚多,於軍界有廣泛人脈。此或為蔣任命劉擔任方麵大員之另一可能原因,即其「資曆」。據國軍資深將領張發奎於迴憶錄指齣,資曆與名望是中國軍事要職的一項極重要因素,教育背景則屬次要。至於怎樣纔算資深?最重要的是經驗與紀錄;人們往往隻將某人的資曆同另一人相比。誠如張發奎所言,蔣中正任命方麵大員,除瞭軍係背景、作戰能力,資曆的確是重要考量因素。徐州剿匪總司令之職,蔣中正原安排蔣鼎文就任,其於軍界便極為資深,抗戰時長期擔任方麵大員。至於劉峙,畢業於保定軍校第二期,曆經東徵、北伐、討逆、剿共、抗戰諸役,勞績頗著,此時五十六歲,任陸軍二級上將,在軍界十分資深,顯為受命負責徐蚌之關鍵因素。

  以上所述劉峙齣任徐州剿匪總司令之相關課題,確可自本書獲得部分解答。至於其他如高級將領的日常活動,國軍軍政關係,或是國民黨何以失去大陸等問題,皆可由本書略窺一二。本書無疑為學術研究的基本史料,亦為以史為鑒的重要素材,值得推薦,是為序。

蘇聖雄(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編者前言

  一九四八、四九年國共內戰中的徐蚌會戰(大陸稱「淮海戰役」,與平津及遼瀋並稱「三大戰役」)過去近七十年瞭,但在颱灣選戰辯論中卻仍然經常提及,常用於攻擊形容國民黨當時在大陸的腐敗無能。徐蚌會戰看來可以與拿破崙的滑鐵盧和希特勒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相提並論,以慘敗留名後世。

  講到徐蚌會戰,免不瞭會提及時為掛名總司令的先父,他在這場會戰中應負的責任應該讓史料說話。一九八五年大陸政協編寫瞭一本《淮海戰役親曆記:原國民黨將領的迴憶》(北京文史資料齣版社一九八六年版,六一一頁),其中文章無非是講述自己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如何「就殲」經過,身陷囹圄唯恐得罪當道,言不由衷,我們設身處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二○一九年元月是徐蚌會戰結束七十週年,大陸方麵肯定會大肆紀念,颱灣方麵理應提供一些不同角度親身經曆的資料,不能讓中共禦用史學者一手遮天。這是我發錶先父從一九四八年五月「定在徐州方麵任職」直至次年元月會戰結束日記的初衷。

  根據我所見到的有限資料,徐蚌之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蔣介石以政治理由,堅拒先父與徐州剿總參謀長李樹正「棄點守麵」的戰略,將伸齣的五指收為緊握的拳頭,與敵血戰一爭勝負。先父生前曾提及為此覲見蔣介石並遭其訓斥,稱「放棄城市,我的總統顔麵擺到哪裏去瞭。」事後顧祝同好言相勸,稱這都是他(蔣)的傢當,何必代人操心。

  二、雜牌軍陣前叛變,撕裂防綫。

  三、南京國防部參謀次長、桂係的劉斐,據長期潛伏在鬍宗南左右的共諜熊嚮暉所述,一九三○年代開始就是中共的地下黨員,作戰計畫全露,共軍對國軍的行動瞭如指掌。第三廳(作戰)廳長郭如瑰也是共諜,不但嚮共方洩漏瞭百餘件絕密軍事計畫,而且還暗地進行策反工作並提供蔣介石虛假情報,對國軍傷害極大。

  四、友軍救援不及時,緻大軍陷入共軍包圍。

  五、蔣介石越級下令,跳過總司令另立杜聿明領導的前進指揮部,指揮係統混亂,先父無調兵之權,隻有乾著急(參見一九四八年七月六日日記)。又有甚者,連小部隊的行動都得請示南京,不予前綫指揮官隨機應變之權,更是緻命大錯。

  一九四八年國民黨在大陸是「民心不附,軍心不固」,人心思變、大勢已去,就算贏得徐蚌之戰,全麵崩潰也隻是時間問題。所有曆史資料都可以證明當年的劉(伯承)鄧(小平)大軍並非古希臘馬其頓的亞曆山大、以寡擊眾無堅不摧,而是勝之不武,撿瞭一個爛蘋果。

  研究曆史的方法,大傢都知道最基本的是要對所有能收集到的資料給予正確的詮釋,而這首先要確定史實。對曆史經過的評價可以見仁見智,但是絕不應想當然地無中生有歪麯事實。將先父的戰時日記(加上其一九六六年和一九七○年對會戰的兩次迴顧)付梓是想提供關鍵當事人親身經曆的一手資料,作為將來嚴謹的史學傢寫作信史的參考依據;兩韆年前羅馬凱撒以第三人稱寫的《高盧戰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徐蚌戰場上的硝煙早已消散,現在應該是史學傢發錶意見的時候瞭。可惜的是大陸依然政治掛帥,把曆史經過都看成「可以隨便塗抹打扮的小姑娘」,宣傳灌輸當年紅軍的光榮事蹟,往往不惜歪麯事實、大貶小褒給敵人抹黑(小褒的作用則是用以反襯大貶立論的公正不阿)。例如先父母的傢庭私事,很多都是捕風捉影、子虛烏有。更奇特的是可以臆造情節,稱先父在一九四一年重慶校場口防空洞大慘案中,派人搜颳遇難者的財物,「以小汽車往劉峙傢運瞭三次」(見王成斌、劉炳耀等主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北京解放軍齣版社一九九九年版,捲二,頁五十六)。其實事發當天先父正與何應欽、白崇禧在外視察國防工事,第二天晚間纔迴重慶任所。由於大陸的這種治史手法,我衷心希望颱灣的曆史工作者挺身而齣,做撰寫《三國誌》的陳壽,讓大傢知道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中的關二爺與正史中的關羽不是一迴事。

  日記原稿現存颱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但毛筆草書字跡難認,加上屢遭蠹蟲蠶食、已有部分頁數散失,整理工作不易。日記中提及的很多人,僅有字或號,並無原名。除當時著名的人物外,其他均無可考,而且可能有誤。另凡日記中已提及有官階職稱者,一般均不加注解。

  先父在民國史上的地位

  兩岸坊間書報中常見有人炒黃色舊聞,稱先父為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頗類舊時文人寫《封神榜》的筆法,實不足論。先父在民國史上官雖不大,但地位卻真有些特殊:

  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創立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副主任,先父則是戰術教官。按照黃埔尊師重道的傳統,黃埔各期學生無論是以後當上瞭上將元帥,見麵時都得叫一聲老師,黃傑、陳大慶等在颱的大官都是如此。

  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先父指揮第一軍總預備隊,參謀長則是以後鼎鼎大名的葉劍英元帥。

  一九二九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三屆全代會中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除蔣介石、何應欽外,先父是黃埔將領中的第一人。

  一九二九年討西北軍馮玉祥,次年討伐汪精衛(聯閤晉豫反叛中央),在先父麾下的有蔣鼎文、陳誠、顧祝同、陳繼承、張治中、周至柔等將領,以後都成瞭南京國民政府軍界政壇的名人。

  一九三○年代主政河南,剿匪有功,中央特將收復的縣名改為經扶縣(先父字經扶),獲得以人名為地名的殊榮,這在當時頗不多見。

  毛澤東在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五日〈國民黨進攻真相〉一文中說,豫鄂兩省共軍被以先父為剿共總指揮的大軍四麵包圍,打得李先念、王樹聲等部無處存身。據我說知,這是毛澤東在國共內戰中,絕無僅有的一次公開承認吃瞭敗仗。

  先父戎馬一生,齣生入死,也隻換來瞭國民黨在大陸二十一年錶麵統一的政權。拿破崙徵戰一生,法國領土沒有增加一尺,但他卻給世人留下瞭一部《拿破崙法典》、中央銀行和現代文官製度,加上政教分離的政策,影響深遠。民國史上國共兩黨各自在蔣、毛兩氏的領導下鏖戰經年,最後給中國人民留下瞭什麼?

劉滌宏
二○一七年十二月

圖書試讀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本月大事預定錶(十一月份)

一、檢視本部補訓總隊
二、主持第二兵團乾訓班開學典禮
三、主持戰地參謀教育隊第二期開學典禮
四、檢查重迫炮十三團、鐵甲車第二總隊、通三團內務
五、主持本部部務會議
六、主持本部作戰會報
七、主持本部週會
八、到空中視察並與煥然通話
九、赴前綫視察
十、到各醫院慰問負傷官兵
十一、對第39軍官兵訓話
十二、歡迎中外記者團及第一、二慰問團到徐,並緻辭
十三、與各將領商軍事部署
十四、由徐飛蚌指揮
十五、接見蚌埠地方官紳

▍十一月一日、星期一(朔)(日金食)、上午晴、下午陰、60°、民國三十七年

一、檢視本部補訓總隊
二、主持二兵團乾訓班開學典禮

八時五十分率吳處長劍鞦、葉課長明德等赴補訓總隊檢視,並對上尉官佐點名全體問答及訓話至十時廿分返。十一時邱清泉、李正先、鬍長青來見商軍隊部署事並邀樹正參加,鏇與顧總長通話。十二時十分邀劉副司令紫劍、政工處專員蔡林、王任孟、吳傢琛四員共進午餐。十五時十分接見楊蔚後赴中山堂主持第二兵團乾訓班開學典禮(實到學員一五○員,學生一八六八名),至十五時五十五分返部。十六時十五分張子春、張善俊,繼接見蕭傑。十七時接見山東警保處長史耀東、專員王共九、晁廣順、平安國、張棹材、硃世蘭。

▍十一月二日、星期二、晴、60°、民國三十七年

一、主持戰地參謀教育隊第二期開學典禮
二、接見邵鴻基、邱維達、韓振聲等

八時十分偕吳劍鞦、徐之重等到乾訓班主持該班參謀教育隊第二期開學典禮,至八時五十分禮成。繼赴九裏山視察工事並在其以南勘察機場情形,至十時十五分返部。十時廿分邵鴻基來見,繼劉雨民、任邦來見。十一時廿分邱維達、李仁俊、張梓材、硃世蘭、張之春、楊蔚共進午餐。十五時零五分於兆龍來見,繼韓振聲來見。十七時主持本部作戰會報。

▍十一月三日、星期三、晴、61°、民國三十七年

一、檢查重迫砲十三團、鐵甲車第二總隊、通三團內務
二、主持本部第十八次部務會報

用户评价

评分

《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一場意想不到的變革。我原本以為這是一部嚴肅的軍事曆史著作,但它以一種極其個人化、極具畫麵感的敘事方式,將我拉入瞭徐蚌會戰的真實戰場。書中的主人公,一名“高級傳令兵”,他的視角是如此獨特而珍貴。他不是運籌帷幄的將帥,也不是浴血奮戰的衝鋒者,而是穿梭於戰壕、指揮部和前綫之間的信息傳遞者。他的每一次奔跑,都可能承載著改變戰局的關鍵信息,也意味著將自己置於最危險的境地。日記的形式,賦予瞭這本書一種天然的真實感。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渲染戰爭的殘酷,而是用最樸素、最直接的語言,記錄下瞭傳令兵們所經曆的一切:刺骨的寒風,泥濘的道路,敵我雙方的炮火,以及戰友的犧牲。我仿佛能夠感受到傳令兵內心的掙紮,他們在恐懼中如何保持鎮定,他們在絕望中如何尋找希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戰爭中被忽略的群體,看到瞭那些默默奉獻、冒著生命危險執行任務的士兵。它讓我對徐蚌會戰有瞭更立體、更人性化的理解,不僅僅是宏大的戰略博弈,更是無數個體生命在曆史洪流中的悲歡離閤。

评分

《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是一部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作品。它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揭開瞭徐蚌會戰的神秘麵紗,讓我們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一名基層傳令兵的視角——去審視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大決戰。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這一點。它沒有大談特談戰略部署和政治角力,而是將焦點放在瞭最基層、最普通、卻又承擔著至關重要使命的傳令兵身上。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經曆,他們的所見所聞,構成瞭這本書最核心的內容。我仿佛看到瞭那個年輕的傳令兵,在冰天雪地裏,冒著槍林彈雨,將一道道命令傳遞下去,將前綫的戰況匯報上去。他的每一次奔跑,都可能關係著數韆士兵的生死。書中的描寫細緻入微,從對戰役初期部隊的士氣、裝備的描述,到戰場上彌漫的焦灼氛圍,再到戰役後期,部隊的睏境和士兵的絕望,都通過傳令兵的眼睛,以一種極為個人化、卻又無比震撼的方式呈現齣來。這種“旁觀者清”的視角,加上日記體帶來的 immediacy,讓讀者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親曆瞭這場宏大悲劇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它不僅僅是曆史記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人文關懷,讓我們看到瞭戰爭中那些被忽略的麵孔,那些被曆史遺忘的聲音。

评分

初讀《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我以為會是關於高級將領的軍事迴憶錄,但實際內容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這本書將視角下沉,聚焦於普通士兵,更具體地說,是傳令兵,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曆史挖掘。通過一名“高級傳令兵”的戰時日記,徐蚌會戰不再是教科書上那些冷冰冰的戰役節點和戰略圖,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生命的重量。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記錄下瞭傳令兵們在戰場上的日常:惡劣的天氣,艱苦的行軍,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瞬間,以及戰友犧牲時的悲痛。這些瑣碎卻真實的記錄,比任何宏大的曆史分析更能觸動人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比如傳令兵們如何解讀命令中的每一個字,如何評估傳遞命令的風險,如何在混亂中保持判斷力。這些細節展現瞭他們作為“高級傳令兵”的專業素養和所承擔的巨大責任。他們是連接指揮部和前綫的橋梁,是信息流動的生命綫。當戰況膠著,信息傳遞稍有延誤,都可能導緻戰局的失控。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場戰爭的背後,都有無數個像這些傳令兵一樣,默默無聞卻又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付齣。它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也更加人性化,不僅僅是勝利者和失敗者的故事,更是無數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曆史讀物,名為《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它沒有落入一般軍事史的窠臼,而是選擇瞭一個極為刁鑽卻又至關重要的切入點——一名基層傳令兵的視角。通過他的戰時日記,我得以窺見徐蚌會戰這般宏大的曆史事件,是如何被微觀的個體經驗所摺射。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無可辯駁的真實感,以及對戰爭細節的生動描繪。傳令兵的職責,看似簡單,實則生死一綫。他們是戰場上信息傳遞的生命綫,一個錯誤的指令,一次短暫的延誤,都可能導緻整個戰役的崩盤。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筆觸,展現瞭傳令兵們如何在炮火連天中穿梭,如何在惡劣天氣下跋涉,如何在信息混亂中保持清晰的判斷。我讀到的是他們內心的恐懼,身體的疲憊,以及在絕望中爆發齣的驚人毅力。書中對戰爭環境的描寫,如刺骨的寒冷、泥濘的土地、簡陋的裝備,都讓我身臨其境,感受到那個年代士兵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史料,更是一部關於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生存、責任與犧牲的記錄。它讓我對徐蚌會戰有瞭更深刻、更人性的理解,看到瞭那些在曆史巨輪下被忽略的個體生命所付齣的巨大代價。

评分

我抱著極大的興趣翻開瞭《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嚴肅的軍事史著,然而,它帶來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這本書巧妙地避開瞭許多史學著作的枯燥和宏大敘事,而是將視角鎖定在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傳令兵。通過一位“高級傳令兵”的戰時日記,我們得以窺見徐蚌會戰這一關鍵戰役的另一張麵孔。我尤其被書中對戰爭日常的細緻描繪所打動,那些在史書中寥寥幾筆帶過的行軍、宿營、糧草補給,在傳令兵的筆下卻變得生動而具體。想象一下,在隆隆的炮火聲中,傳令兵們如何在泥濘的戰壕裏穿梭,如何在敵人的火力網下奔跑,如何將一句簡單的命令,卻承載著無數生命希望的指令,準確無誤地送達。書中不乏緊張刺激的段落,描繪瞭傳令兵們如何在生死一綫傳遞情報,如何在混亂的戰場上保持冷靜,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更讓我觸動的是,這些日記展現瞭普通士兵在戰爭中的情感世界。他們的恐懼,他們的疲憊,他們對傢人的思念,以及在殘酷的戰爭中,他們如何維持著人性的光輝,如何展現齣驚人的勇氣和犧牲精神。這本書記載的不僅僅是軍事行動,更是戰爭對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是對普通人生存狀態的真實記錄。它讓我們重新思考,曆史的宏大敘事背後,究竟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在默默付齣,又承受著怎樣的痛苦。

评分

這本《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料,從一個基層傳令兵的視角切入,為我們展現瞭徐蚌會戰這一波瀾壯闊曆史事件的另一麵。通常我們閱讀曆史,多是從宏觀戰略、政治博弈的角度,關注的是將帥的決策、部隊的調動,以及最終的勝敗走嚮。但這本書卻將目光下移,聚焦於最直接、最辛苦、也最容易被曆史洪流淹沒的普通士兵。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親曆瞭傳令兵們冒著槍林彈雨傳遞軍令的驚險,感受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堅韌。日記體的形式,更是賦予瞭這本書一種天然的真實感和緊迫感。每一個記錄都仿佛是鮮活的瞬間,沒有後世的粉飾,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有最直接的觀察、最樸素的感受。傳令兵的職責,看似簡單,實則關乎著整個戰役的成敗,一個遲到的命令,一次錯誤的傳達,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作者通過細緻的描寫,讓我們看到瞭這些“高級傳令兵”們所承擔的巨大壓力,他們不僅是信息的傳遞者,更是戰場意誌的執行者,是連接前綫與後方、將帥與士兵的關鍵紐帶。書中對戰場細節的描繪,如寒風中的刺骨,雨水中的泥濘,敵我雙方交火時的震耳欲聾,以及戰友犧牲時的悲慟,都力求真實,讓讀者身臨其境。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讓宏大的戰爭場麵變得更加具象化,更具人情味,也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責任與犧牲的書。

评分

我非常享受閱讀《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的過程。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獨特的敘事視角。我們常常通過高級將領的視角來迴顧戰爭,關注的是戰略決策、兵力部署,而這本書卻將目光投嚮瞭戰爭中最基層的士兵,特彆是那些肩負著傳遞命令重任的傳令兵。通過一名“高級傳令兵”的戰時日記,徐蚌會戰的宏大戰爭圖景被分解成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微觀場景。書中的描寫,不僅僅是戰役的進程,更是傳令兵們在戰火紛飛中的生活狀態: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傳遞情報,如何在泥濘中跋涉,如何在極度疲憊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目睹戰友犧牲時強忍悲痛。這些細節,雖然瑣碎,卻充滿瞭震撼力,它們讓冰冷的戰史變得有血有肉,有溫度。我仿佛能看到那個年輕的傳令兵,在槍林彈雨中奔跑,將命令送達,他的每一次奔跑,都可能改變戰局的走嚮。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任何一場重大的曆史事件,背後都離不開無數個普通人的付齣和犧牲,而傳令兵,正是這條生命綫上的關鍵一環。它讓我對徐蚌會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是戰術和戰略的較量,更是無數個體命運在曆史洪流中的沉浮。

评分

我必須承認,《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這本書,以一種近乎顛覆性的方式,改變瞭我對軍事曆史的認知。我一直以為,戰爭史的記錄,充斥著冰冷的數據、宏大的戰略和英雄主義的敘事。然而,這本書卻將我們帶到瞭戰爭最不起眼,卻又最不可或缺的角落——一名基層傳令兵的視角。通過他記錄的戰時日記,徐蚌會戰這個曆史書上的名詞,瞬間變得鮮活、真實,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我看到瞭他在槍林彈雨中傳遞命令的驚險,看到瞭他在泥濘中跋涉的艱辛,看到瞭他在目睹戰友犧牲時的悲痛。日記的體例,使得這些記錄充滿瞭即時感和個人色彩,沒有後世的加工,沒有官方的粉飾,隻有最直接的感受和最真實的觀察。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恐懼,也能體會到他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一個傳令兵的每一次奔跑,都可能關乎著一場戰役的走嚮。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戰爭的殘酷,也看到瞭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它不僅僅是一本史料,更是一份關於生命、責任與犧牲的深刻思考,讓我對徐蚌會戰有瞭更深刻、更具象、更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

《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史料價值,給我帶來瞭非凡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那些“幕後英雄”的故事深感興趣,而這本書恰恰將目光聚焦在瞭徐蚌會戰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傳令兵身上。通過一名“高級傳令兵”的戰時日記,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徐蚌會戰。不再是宏大的戰略圖,而是充滿硝煙、汗水和淚水的一綫真實記錄。日記體形式,賦予瞭這本書極強的感染力。每一篇記錄,都仿佛是曆史的瞬間定格,充滿瞭傳令兵們最直接的感受和最真實的觀察。我讀到瞭他們在惡劣天氣下的跋涉,在炮火紛飛中的奔跑,在戰友犧牲時的悲慟,以及在艱難睏苦中對傢人的思念。這些細節,雖然平凡,卻充滿瞭生命的重量。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戰爭的勝利,不僅僅依賴於將帥的謀略,更離不開無數個像傳令兵這樣,默默無聞卻又承載著關鍵使命的基層士兵。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構築瞭戰場上信息傳遞的生命綫。這本書讓我對徐蚌會戰的理解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它不僅僅是一場軍事對抗,更是無數個體命運在曆史巨浪中的沉浮與掙紮。

评分

《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軍事史料的固有印象。我原本以為會是枯燥的軍事術語和冰冷的戰報堆砌,但事實證明,這本齣自“高級傳令兵”視角的日記,充滿瞭震撼人心的生命力。它將我們帶入瞭徐蚌會戰的殘酷現實,卻不是從宏觀戰略層麵,而是從最直接、最危險的基層戰場。傳令兵,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色,卻在戰役的關鍵時刻扮演著生死攸關的角色。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高度的真實性和個體視角。作者通過日記,忠實記錄瞭傳令兵們在槍林彈雨中傳遞命令的驚險,在惡劣環境下艱難跋涉的艱辛,以及目睹戰友犧牲時的悲傷。這些片段,沒有經過後世的修飾,沒有宏大的敘事包裝,隻有最原始的情感和最直接的體驗。我仿佛能聞到硝煙的味道,感受到泥濘中的寒冷,聽到炮火撕裂空氣的聲音。書中對戰場細節的描繪,如飢餓、疲憊、恐懼,以及在絕望中迸發齣的勇氣,都栩栩如生。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讓宏大的曆史事件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戰爭對個體命運的摧殘,以及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這本書讓我對徐蚌會戰有瞭更深刻、更人性化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場軍事較量,更是無數個體命運交織的悲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