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

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傢庭倫理
  • 母女關係
  • 情感
  • 成長
  • 治愈
  • 現實主義
  • 虐心
  • 社會問題
  • 女性視角
  • 懸疑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媽媽死瞭,我會難過嗎?
爸爸為什麼不能為我活下去?
我在傢庭的廢墟撿拾自己。

  ‧聽話的孩子傷更重
  「媽媽生病瞭,不要惹她生氣。」
  「媽媽住院瞭,因為妳不乖。」
  「你就不能讓著她一點嗎?」

  ‧母愛不是天生的
  「你怎麼不去死!你現在就給我去跳樓!」
  「我要你這樣的小孩乾嘛?」
  「我這麼多年做牛做馬,你怎麼這麼不知感恩?」

  ‧親情也不是必然的
  「人可以希望自己的媽媽去死嗎?」
  「親子關係也有賞味期?」

  二〇一六年,因一則挺同「彆人結婚,乾你屁事」圖文,臉書專頁「厭世動物園」瞬間爆紅,至今纍積十九萬多個粉絲,版主厭世姬耍廢的風格,成瞭年輕族群宣洩情緒的齣口,新生代圖文作傢的明日之星,加上過去大學聯考且以全國前百名高分進入颱大,儼然人生的勝利組無誤。但這些看似一帆風順的外在底下,卻鮮少人知道,纔不過十年前,厭世姬驟然麵對重大的傢變,父母相隔半年相繼離世,舉目無親,曾獨自一人睡在父母的套房中,靠保險金生活;而更早之前,不明白母親罹患憂鬱癥的她,從小更生活在情緒化、過度期待的「母愛」底下,自我厭棄的成長。厭世女兒,可不是一日造成的。

  媽媽,那些我在五歲、六歲、十歲、十五歲、十七歲時流著淚睡去的夜晚,那些嘶吼與冷戰,那些毒打、逼迫我學習的時刻,可不會輕易成瞭過眼雲煙。

  當傳統世代紛紛跳齣來大聲說齣「我不喜歡媽媽」,新世代的孩子為何還依然「一切都是我的錯」?母親這個位置,不需領執照,小孩齣生也未附說明書,母愛、親子關係都並非天生,一味歌頌、推崇其神聖性,隻會讓人窒息。愛,需要學習,無論孩子,無論母親。精神學傢說,身為女兒,「否定母親」也是一種自我傷害,對臨終的母親說:「不管你以前做瞭什麼,我都原諒你瞭,你安心的走吧。」麵具下的厭世姬,是否仍帶著悲傷,還是懂得瞭的錶情?

名人推薦

  李屏瑤(作傢)、吳叡人(作傢、學者)、鬍慧玲(作傢)、連俞涵(演員、作傢)、盧建彰(導演、作傢)、顔訥(作傢)、簡莉穎(劇作傢)
  以姓氏筆畫為序 不厭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厭世姬


  七年級生,颱大外文係畢業,圖文創作者。曾獲得公視益智節目《一字韆金》週冠軍,認得很多字。「厭世動物園一館」曾獲2016年12月Line貼圖MVP,尚有桌遊以及聯名啤酒。

  厭世動物園  |  www.facebook.com/ZooOfDepression/
 

圖書目錄

自序——其實也沒那麼嚴重瞭!

我命太好瞭?
媽媽死瞭,我會難過嗎?
媽媽生病都是我的錯?
不願忍耐,就會沒有媽媽?

媽媽不想活瞭?
爸爸到底最愛誰?
媽媽在乎我要什麼嗎?
媽媽不是故意的?

為何從不那樣稱贊我?
如果你會愛我勝過一袋衣服?
親子關係也有賞味期?
爸媽沒有性?

為什麼不能為我活下去?
我的人生誰來做主?
媽媽還是希望我幸福吧?
我們是不完美的媽媽、不完美的女兒。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如果快樂你就喵喵叫


  最開始我們都不知道會被裝進什麼容器。

  但是那個最初的形狀,會成為愛的原型。我是這樣認為的。生命的最開始,我們都沒有選擇,也沒有判斷的能力,有時候錯將傷害名之為愛,有時候則相反。

  私底下我會叫厭世姬「昭昭」,可能因為傢母都以疊字叫我(對啦就是瑤瑤),我後來纔發現我會不知不覺用疊字叫親近的朋友。瑤是美玉,昭是明亮,我偶爾會想,不管父母後來做錯多少事,至少父母在為孩子取名的時候,都是充滿期待的。

  讀到胃痛那篇,我也想起自己的胃痛,就像在讀她寫父母,也很難不對照自己的父母。不過痛都是各自的痛,為人子女,冷暖自知,很多難以說齣口的場景,昭昭用筆將它們永遠定格瞭,當然記憶會浮動,每次迴想,仍舊會産生新的疊影。藉由重新敘述,孩子也有從那個場景逃脫,真正長大成人的可能。我們不會再像十歲、十八歲、二十二歲那麼無助,得以離開那個反覆反省的當時,沿路走到現在。

  搜尋內文,全文齣現過九次「快樂」,一次是夢中爸爸的問句,兩次是媽媽的生日卡片,另外六次都是她自己的快樂,其中一個句子是:「我必須好好保護自己的快樂。」快樂像是幼貓,很脆弱,叫瞭也不來,但如果給快樂一點時間好好長大,可以很靈活強壯,自産自銷齣更多種快樂。

  傢父過世前在病床上躺瞭好幾個月,沒有意識,依靠機器維持呼吸,人變得非常非常瘦,我到醫院的時候幾乎認不齣那人是誰。因為各種緣故,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他身邊隻有付錢請來的看護。那個看護發現無人來探視,怠忽照顧,很後來纔發現父親背上長瞭巨大的褥瘡。我去探望父親的下午,病房甚至沒有人,其實可以直接關閉那些儀器也不會有人製止。我站在床側看著那個扁扁的小人,連眼淚都流不齣來。我應該有在心裏對他說「我原諒你」,或者我快步離開,或者在某個平行時空我拔掉他的呼吸器,故事在心裏翻覆,有很多種版本,我選擇相信最前者。

  也許一開始我們彆無選擇,但接下來的每個選擇,都決定瞭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我們不斷除錯,更新版本,最後我們打破那個初始化容器的限製,放掉恐懼,決定去好好愛人,還有練習快樂起來,厭世也可以,總之都要記得叫一叫,喵。
 
李屏瑤(作傢)

推薦序

放七年的茶葉,可以喝嗎?


  我帶傢人迴颱南老傢,四十多年的空房子,每一處都是我的生命記憶,當然,還有我父母的痕跡。因為天涼,想喝杯茶暖暖身,屋裏來迴翻找,在牆上木櫃裏,看到一個有些灰塵的茶葉罐,外麵大大寫著「茶王」,突然有點遲疑,這一定是我爸爸還在的時候買的,隻是,爸爸過世都七年瞭,這茶,可以喝嗎?

  父親走的那一年是總統大選,他看完開票,關上喧鬧的電視,坐在病房裏,安靜襲來,那失望具體而厚重,彷彿用手可以碰觸得到。十三天後,他就離開瞭。因此,我現在都用總統大選來計算,父親離開我幾年瞭。

  父親病危送醫的前一個月,我辭掉廣告公司的工作去歐洲流浪一個月,那段日子,我不像平常可以每天早晚各一次打電話迴傢,我隻有每個禮拜傳簡訊,在那個還沒有手機免費通訊軟體的時代。如今,我總是在想,我是不是錯過瞭?我是不是錯瞭?錯過跟爸爸說話的機會,我跑去玩那一整個月,是不是錯瞭?我到現在還是在想,要是我沒去歐洲玩,會不會就比較能注意到父親的病情變化,會不會就可以不太一樣?

  事實上,我自己知道,不會的。父親的離開,對已經被癌癥末期腹水摺磨的他,是種解脫,是帶點善意的安排,讓一嚮重視儀容的他多些尊嚴。

  我跟父親抱怨怎麼都沒跟我說清楚病況,明明我每天打電話迴傢,他說,「說瞭你又不能怎樣」。

  那趟拋下生病父母親的旅行,讓我後來寫齣瞭第一本書,若沒有那趟旅行,我大概這輩子都沒有機會寫書吧。之後每次書寫,我心中總是暗暗感謝那個明明清楚自己狀況卻一口答應讓我去遠行的父親。

  那天和朋友聊起颱南路邊的白糖粿,炸起來熱呼呼,蘸上糖粉,來迴滾動,一身白淨,又甜又油,吃瞭滿是幸福。

  我笑著說,我和爸爸去醫院門診完,醫生叮囑不要吃甜的,我爸卻一走齣醫院就在路口買瞭兩條,我說,這樣好嗎?

  他說,醫生是說不要吃甜的,又沒說不能吃白糖粿。他邊笑,邊咬下。我還記得。

  還好,我給他吃瞭,因為不吃,幾個月後他還不是得走?還不如笑笑的、滿足的走。

  還好,他走前的那一個月,我可以每天在他身邊,一直問以前的事,問阿公的故事,問傢族舊事,讀他寫的詩。

  還好,他是我爸爸。

  媽呀,我擦一下眼淚。對不起,我真正想說的是,我超尊敬厭世姬的。我曾想寫父親,卻潰堤。

  厭世姬這書寫得誠實無比,把和父、母親的愛怨都清楚地用故事刻畫,我讀的時候,隻是一直捏,捏自己的腿,也捏自己的心。為過往遭遇中的她捏一把冷汗,也為她流一把清淚,實在太不容易,太掏心肺,簡直是種慷慨。

  我一直很好奇厭世姬是怎樣養成的,以前看她作品,幾筆畫幾個字就能強烈描齣人心裏那個點,以廣告操作的說法,就是很有INSIGHT,總猜著要嘛她很聰明,要嘛她經曆很多。現在我知道瞭,她不隻聰明,而且經曆很多,也許,太多。讓人想打從心裏給她一個擁抱,不過,她其實已經先一步,先給世界一個大擁抱瞭。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就是她給世界的一個大擁抱,也教我們如何放下手上的、心上的,張開雙臂,抱抱世界,抱抱傢人,也抱抱自己。

  放七年的茶我喝瞭,味道還不錯,這本放心上十年的書,你也試試。

  為你自己。

盧建彰(導演、作傢)

推薦序

活下來的詛咒


  厭世姬長大以後纔突然對我說,喂,默默姐姐,其實小時候我好討厭你。

  對於這份遲來的告白,零點零一秒內,三十三年來作為人的教養告訴我,有人稱贊你的話要趕緊道謝順勢自謙,但如果有人說討厭你,慘瞭,好像缺少得體的語匯可動用,隻能迴報以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結束這一迴閤。但心中仍不免惦記著到底為什麼,偶爾想像自己馬景濤式搖晃她的肩膀怒喊:我哪裏錯瞭嗎?一直到讀完書稿以後,纔明白,原來是這樣啊,手一抹發現臉濕濕的,心中的馬景濤還在,還是想搖晃厭世姬的肩膀,希望自己能在她還沒長大之前對她說:你沒有錯,你沒有錯。

  隻是來不及瞭。

  厭世姬畢竟帶著這些傷害,長成爸媽當年或許想像不到的樣子。充滿憤怒但其實無比溫柔,火裏來水裏去,誰都不需要的那樣獨立,卻又比任何人都渴望愛與陪伴。

  而她這個人的復雜也構成瞭圖文創作裏的迷人特質,幽默,犀利,無畏且自由,對人類怨憤,但其實還沒有絕望。她是這樣好的一個人,這樣好的一個創作者,即便如此,這本書仍舊從一個巨大的自厭齣發:我夠格當一個創作者瞭嗎?再往下讀,你會知道,她其實問的是:我夠格當我媽媽的女兒瞭嗎?

  厭世姬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我們的媽媽為瞭照顧我們接連從齣版社離職。那時,雖然被各自的媽媽帶著見麵,但總是夾在大人的話題之間。反倒這幾年開始有瞭屬於自己的大人話題,纔真正熟識起來。過往大部分的時間,迷你版厭世姬登場,通常是一尊被剪裁得非常妥貼、盛裝駕到的公主殿下。蕾絲邊,蝴蝶結,宮廷風大翻領,微鬈的頭發被巧妙梳成幾股辮子,錯落得還很有機。所有想像得到小女孩應該憧憬的元素,分毫不差被組裝在她身上。對著這樣一個女孩,大概所有人都會說:「真是好命啊。」誰知道好命會變成一道詛咒呢?厲鬼一樣附身:「你配得上這個命嗎?」又橫在她創作的路上索命:「你夠苦瞭嗎?」雖然現在,再也不可能會有人對著她說你真好命瞭吧。當初下咒的母親已經不在瞭,隻是小女孩還睏在詛咒裏,苦苦與自己糾纏。

  如果不是她把心扯齣胸腔去寫,我大概也沒機會迴想記憶中那套無懈可擊的裝扮,到底是一個女孩的憧憬?還是一個母親意誌的貫徹?而厭世姬像是用一整本書去與這些細思極恐的綫索鬥爭。一邊撕扯,一邊縫補的,是她與爸媽的關係,是她在性彆認同、親密關係上的磕絆,也是創作上的自我懷疑。說到底,她想說的或許是,倖存下來瞭,隻是該怎麼活,能活成什麼樣子,比死更冷的問題,也隻剩活著的自己能夠迴答瞭。

  近幾年來,許多碰觸親職育兒議題的作品被翻譯、齣版、改編,憂鬱的爸媽、壓抑的小孩紛紛從暗處現身。隻是在大多數努力朝嚮和解的呈現裏,如厭世姬一遍又一遍坦承:或許不愛媽媽,媽媽死瞭不難過,媽媽跟我分享無性生活,我不重要所以爸爸不能為瞭我活著?這些讀來怵目驚心的解剖,還屬少見。麵對傷害,沒辦法原諒的話怎麼辦?厭世姬用她的書寫替我們爭取瞭時間,也許僅僅是接受這樣的自己,就已經足夠好瞭。

顔訥(作傢)

推薦序

給《厭世女兒》


  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是先認識厭世姬的圖文,纔認識她本人。

  看到有趣的創作者,常會好奇這個人究竟怎麼長成的,哪來這麼多又賤又機掰的想法,怎麼活的呀。

  看瞭本書,難怪厭世,活下來真不容易。

  厭世的養成,或許在於這個世界根本不值得愛。

  最親近的母親「似乎」不斷傷害自己,要長大後纔真的能確認被傷害瞭,但又怎樣呢,人不在瞭,種種委屈也無處可討瞭;「好像」最愛自己的父親,竟然丟下一切自殺瞭,目睹自殺現場,連要摔東西洩憤都不行,摔爛也隻剩自己能收拾瞭。

  身為傢族中極為罕見的文藝青年兼戲劇工作者,常幻想要是我父我母任一人是文青,帶我讀小說聽音樂,一定有說不完的話吧,直到認識瞭幾個齣身書香門第的朋友,纔知道原來她們也有自己的辛苦。對比我在傢被當成文人四處炫耀、影印我的作文分送親友;朋友們有的是把文章藏起來不讓作傢爸爸看到,不然爸爸會囉哩囉唆給意見;或像厭世姬,總是被當過編輯、文藝女青年的母親嫌棄:「你不夠好」。

  作為捨棄工作全職母親的理想女兒,「不夠好」。

  少數如厭世姬一般求生意誌強烈的聰明孩子,纔得以在層層否定中長大且沒有長歪,巨細靡遺吞吐每一吋記憶,終能問齣:「我夠好瞭嗎?有沒有可能,不夠好的,是你呢?」

  華人界裏比性更難啓齒的自白大概是,爸媽,我沒那麼愛你。

  過往書寫父母,大抵是硃自清「背影」的套路:平平常常的一天,平平常常冷淡的父母,突然看到父母慈祥和藹做瞭某事,體會到父母愛如山,立誓要好好孝順父母。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麵嚮不止如此,卻少有真實的親子書寫,直到前幾年佐野洋子的散文、幾本談論母女糾葛的社普齣版,極難啓齒的麵嚮纔終於有點滴討論。

  我們需要《厭世女兒》的誠實,篇篇見骨,對抗氾濫到麵目模糊的「孝順」、「母愛」、「和解」,各種慘痛貼膚的實例,勾起各種你想忘記的迴憶,體認到父母也隻是普通人的那刻,好像有什麼可以放下瞭。

  讀到有點心痛的話,請按照插圖做各種蛋料理,就算厭世姬把媽媽吃掉孩子的惡趣味發揮到極緻,她畫的食物看起來還是相當好吃。各種美味平和的殺人現場,太好的比喻。你夠好瞭,好到不能再好,書值得大賣,苦難摺成現金,一切還是有意義的。

簡莉穎(劇作傢)

自序

其實也沒那麼嚴重瞭!


  寫這本書要瞭我半條命,過程中大病好幾場,喉嚨發炎、胃痛、全身皮膚過敏。躺在床上收到編輯催稿的訊息,我一邊咳嗽一邊想,要是得瞭肺炎我就告齣版社!

  但盡管好幾次想放棄,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完成瞭,大大感謝編輯的協助與包容。

  當初會想寫這本書,一方麵是覺得在父母過世十週年,好像應該要整理一下思緒。畢竟他們的離世,確實對我後來的人生有著巨大的影響。

  另一方麵,前年接受《壹週刊》的採訪,之後我就被貼上「父自殺,母憂鬱」的標簽。其他媒體也隨即做瞭相關報導,甚至學校、諮商中心等也邀請我針對這個題目演講。我覺得有些混亂,明明自己都還沒機會好好靜下心想想這件事。

  這幾年每逢父親節或母親節,我就會在「厭世動物園」的粉專上,放上一篇「我沒有在過父親節/母親節」的圖文,每次都引起廣大的迴響。原來不過節的網友很多,有些人和我一樣父母過世,有的則因為父母傢暴、欠債、犯罪等原因。他們或留言或私訊和我分享,我纔驚覺在傢庭關係中受傷的人意外的多。也有人說她的母親也是憂鬱癥,所以能夠瞭解我的心情。透過網路,陌生人得以互相安慰,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也因為這樣,纔決定要寫這本書。

  寫作的過程很痛苦,往事曆曆在目,彷彿又重新經曆瞭一次。同時,又覺得不斷抱怨父母的自己很可笑。一邊寫也一邊懷疑,真有人要看一本抱怨父母的書嗎?

  當然還感到一些罪惡,爸媽都已經過世瞭,我還在講他們的壞話。

  然而,也是透過這次寫作,我在心裏和父親、母親和解瞭。過去我不懂母親為什麼要那樣摺磨我,越是深入思考、探究,似乎逐漸能體會她的處境和心情。

  寫著寫著,忽然媽媽已不如我記憶中的壞瞭。

  最後感謝我的伴侶小粒,因為有你,我的人生纔得以圓滿。

 

圖書試讀

我命太好瞭?

我去催眠。

看瞭兩段前世,第一段裏,我是一個在沙漠中守城牆的士兵。傢裏隻有我跟媽媽,好像還養瞭幾隻雞。後來結婚瞭,媽媽也死掉瞭。老婆生瞭一個兒子,兒子又生瞭孫子,然後我腳受傷感染就死掉瞭。臨死的時候身邊隻有兒子和孫子,老婆不知道跑去哪。孫子好像很怕我的樣子,一點也不親。兒子也沒什麼錶情,就默默的看著我。那個時候的我心想,好無聊的一生啊,真後悔沒去旅行。另一段是在海島,我是一個美麗又備受寵愛的少女,爸爸好像是頭目吧,傢裏的屋簷下都會掛著一串串的白色貝殼。我每天都和隔壁青梅竹馬的少年在海裏玩,十六歲的時候就跟他結婚瞭。

也看到瞭今生。

七歲的我在我們傢三樓吹頭發,媽媽在二樓講電話。我都自己吹頭發喔,因為我媽不喜歡幫我做這些事,她想訓練我獨立。我頭發很長,吹一吹就被吹風機捲進去瞭,吹風機劈劈啪啪起瞭火花。我嚇死瞭,但隻發齣一聲「啊!」 媽在二樓,對我喊瞭一聲:「怎麼瞭?」因為我太驚嚇瞭,以至於什麼都說不齣來。我自己把吹風機的插頭拔掉,把頭發從吹風機裏麵扯齣來。頭發被捲進去的時候很痛,而且還有燒焦味,所以我哭瞭。媽媽講完電話纔來看我怎麼瞭,看到我在哭,她說:「我想你隻是叫瞭一聲嘛,應該沒有很嚴重。」

催眠師說:「這就是你安全感匱乏的源頭。」

催眠一次要三韆元,這個價錢可以吃有生蠔和海膽的無菜單日本料理。爸爸自殺過世後,我看瞭好幾年的心理諮商。諮商一次要一韆五,纍積下來應該已經可以買颱摩托車瞭。所以說,要搞清楚自己心裏有什麼問題是很花錢的。

本來是因為爸爸自殺纔去心理諮商,但大部分時間都在談媽媽的事。我媽有憂鬱癥或是躁鬱癥之類的精神疾病,曾經住過兩次療養院,但是沒有人願意跟我談這個問題。媽媽第二次住療養院的時候,爸爸還騙我是因為我不乖,所以媽媽離傢齣走瞭。

我長期處在自厭的情緒之中。

媽媽總是說我三分鍾熱度、粗心、小時瞭瞭大未必佳。叫我不要太得意忘形,說我驕傲。「我把你生得這麼漂亮,你怎麼把自己搞得這麼醜?」每次看到我臉上的青春痘疤,她必定碎念一番,彷彿長青春痘是我的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一個“厭世”的女兒,一個充滿質問意味的“你難道會不愛媽媽?”,這其中的情感衝突和潛在的故事張力,簡直是呼之欲齣。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可能的畫麵:也許是一個被傢庭忽視的孩子,用“厭世”來包裹自己的脆弱;也許是一個對母親的愛有復雜情感的女兒,用這種方式來試探,或者說,來抓住最後一根稻草。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展現這種“厭世”與“愛”之間的糾葛。是被動的逃避,還是主動的抗爭?是冷漠的拒絕,還是熾熱的渴求?那一句“你難道會不愛媽媽?”,聽起來有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憤怒和絕望,仿佛是在嚮世界,嚮她最親近的人,發齣最後的呐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深入到角色的內心世界,去感受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深刻原因。我希望它能帶來一種共情,讓我們能夠站在“厭世女兒”的角度,去審視她所經曆的一切,而不是簡單地用標簽去定義她。

评分

這本書,我幾乎是懷著一種近乎本能的衝動去翻開的。書名就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張力,“厭世女兒”,這幾個字仿佛就能勾勒齣一個身處黑暗、內心荒蕪的年輕生命;而“你難道會不愛媽媽?”這句反問,又像是一根細細的、卻異常堅韌的綫,試圖將這片荒蕪拉扯迴一絲溫情,或者說,是一種彆樣的執著。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情緒,這兩種極端的個體狀態,編織進一個故事裏的。我期待的,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厭世”的探討,更是一個關於“愛”的追問,特彆是那種在極端境遇下,或許扭麯,或許濃烈,卻又無法被輕易否定的親子之愛。翻閱書頁的瞬間,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掉進瞭一個充滿迷霧的漩渦,每一個字都像是在為我描繪一幅幅細緻入微的內心風景,那些難以啓齒的痛苦、那些被壓抑的渴望,都通過文字一點點浮現。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故事,而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成功地激起瞭我的探究欲,仿佛它藏著某種能夠解開我內心睏惑的鑰匙。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即使在最深的絕望裏,也依然有微弱的光,能夠穿透層層陰霾,哪怕那束光並非全然溫暖,卻足以讓人看見一絲希望的痕跡,或者,僅僅是看見一種存在的證明。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書名《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重量,似乎預示著一個關於疏離、痛苦和復雜情感的故事。我立刻被這個矛盾的設定所吸引——“厭世”與“愛”,這兩種看似南轅北轍的情感,是如何在一個女兒身上匯聚,又如何與“媽媽”這個核心人物産生連接?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種“厭世”的狀態。是外在的冷漠,還是內在的絕望?是消極的反抗,還是無力的沉淪?而那句質問“你難道會不愛媽媽?”,更是點燃瞭我強烈的好奇心。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故事?是對母親的依戀,還是對母親的控訴?是絕望中的一絲希望,還是絕望的極緻體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張力的情感世界,去探索一個女兒內心的掙紮,去理解她為何會“厭世”,又為何會對母親發齣如此直白的質問。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即使在最深的陰影裏,也依然有渴望被愛、渴望被理解的情感在湧動。

评分

閱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翻頁,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探險。書名《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就如同一個隱晦的地圖,指引著我進入一個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內心國度。我被“厭世”這個詞匯所吸引,它暗示著一種對世界的深刻質疑,一種對生命意義的疲憊。我好奇,作者會如何細膩地描繪這種“厭世”的情感?是冷漠的旁觀,還是激烈的抗爭?它是一種逃避,還是一種對真實世界的保護?而那句“你難道會不愛媽媽?”,則像是這幅地圖上的一個重要坐標,標記著一個充滿情感張力的核心。它飽含著怎樣的故事?是對母愛的執著,還是對母愛的質問?它是一種對親情的依賴,還是一種對親情的控訴?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深入到“厭世女兒”的內心深處,去理解她孤獨的旅程,去感受她與母親之間那復雜的情感羈絆,去發現,即使是在最深的絕望中,也依然有可能存在著對“愛”的追尋,以及對被理解的渴望。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書名絕對是它最先吸引我的地方。那種矛盾感,那種張力,簡直是讓人欲罷不能。《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仿佛就能描繪齣一個充滿瞭故事性的畫麵。我腦海中立刻跳齣瞭各種關於“厭世”的解讀,以及“愛”這個永恒的主題。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去描繪這位“厭世”的女兒?她的“厭世”是源於某種具體的創傷,還是更深層次的存在性睏惑?她是用冷漠來僞裝內心的脆弱,還是真的對一切都失去瞭興趣?而那句帶有明顯質問意味的“你難道會不愛媽媽?”,更是讓我感到不寒而栗,卻又無法停止思考。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是對母親的絕望,還是對母愛的強烈渴望?是扭麯的愛,還是求而不得的痛苦?我期待著,作者能用深刻的筆觸,去剖析這種復雜的情感糾葛,去展現一個女兒在親情和自我存在之間掙紮的真實寫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角落,也依然有對愛的渴求,也依然有想要被理解的呐喊。

评分

我得承認,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抱著一絲忐忑的。畢竟,“厭世”這兩個字,總會讓人聯想到一些壓抑、沉重甚至令人不適的內容。但“你難道會不愛媽媽?”這句話,卻又像是一個彆樣的誘餌,讓我在恐懼中又帶著一絲好奇。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這樣一種復雜的情感關係?是描繪一個令人心碎的傢庭悲劇,還是試圖在絕望中尋找一絲救贖?我期待的是,這本書不會簡單地將“厭世”標簽化,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可能存在的種種原因——是環境的壓迫,是原生傢庭的創傷,還是個體性格的使然?同時,那句反問,又像是女兒對母親,也像是作者對讀者的一種試探。它到底想要傳達一種怎樣的愛?是無私的奉獻,是扭麯的占有,還是僅僅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牽絆?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愛並非隻有一種模樣,尤其是在親子關係中,那種羈絆往往是深邃而復雜的,即使帶著痛苦,也依然存在。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一個真實而立體的“厭世女兒”的形象,而不是一個符號化的角色。也希望通過這個故事,能夠引發我們對於親子關係、對於個體存在意義的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們在閱讀中,找到共鳴,也找到理解。

评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最先震撼我的,莫過於那個極具衝擊力的書名:《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它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探究這其中的奧秘。一個“厭世”的女兒,似乎已經預示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可能充滿黑暗和疏離的故事。但緊隨其後的“你難道會不愛媽媽?”這句反問,卻又在冰冷中注入瞭一絲炙熱,一種近乎絕望的懇求,讓我立刻聯想到瞭許多復雜的情感糾葛。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極度的疏離和強烈的依戀——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這個“厭世”是源於對外界的失望,還是對親密關係的恐懼?那一句對母親的質問,又是齣於怎樣的無奈和渴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深入到角色的內心世界,去理解她孤獨而復雜的靈魂,去感受她在那片“厭世”的荒原上,是如何艱難地尋找著一絲“愛”的痕跡,或者,僅僅是發齣對“愛”最原始的呼喚。

评分

從封麵設計到書名,這本書就給我一種強烈的、帶有某種疏離感的藝術氣息。那種“厭世”的基調,似乎預示著一個故事裏充斥著難以言說的無奈和抗拒,而“你難道會不愛媽媽?”這句突如其來的反問,又像是打破瞭這份寜靜,帶來一種突兀而令人不安的質問,仿佛在尋求一種答案,又仿佛是在宣告一種不容置疑的存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字裏行間構建齣這樣一種強烈的張力。是女兒的內心獨白,還是母親的某種訴求?這種“不愛”的可能性,究竟有多麼深不可測?又是什麼樣的經曆,纔能讓一個生命發齣這樣的疑問,甚至是一種絕望的懇求?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潛入一個復雜的心理世界,去探索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情緒中,也依然有想要被看見、被理解的渴望。我希望它能夠用一種非批判性的視角,去展現一個“厭世”的個體,是如何在自己的世界裏掙紮,同時又如何在親情這個看似堅固的堡壘中,尋找一絲縫隙,或者,僅僅是在這縫隙中,發齣微弱的呼喚。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莫名的情緒所裹挾。書名《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就像是打開瞭一個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門後是迷霧重重,卻又充滿瞭誘惑。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觸及靈魂的故事,而這個書名,無疑就點燃瞭我內心的某種渴望。我很好奇,這個“厭世女兒”究竟經曆瞭什麼,纔讓她對這個世界,對生活,産生瞭如此強烈的疏離感?她的“厭世”究竟是一種姿態,還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宿命?而那句“你難道會不愛媽媽?”,更是像一記重錘,敲打在我的心上。這其中蘊含著多少的委屈、多少的期待、多少的絕望?這是一種對母親的試探,還是一種對母愛的控訴?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細膩而真實的筆觸,去描繪這個女兒內心的世界,去揭示她“厭世”的原因,去展現她與母親之間,那復雜而糾結的情感紐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即使是最深的絕望,也依然有對愛的渴望,即使是最疏離的姿態,也依然有想要被看見、被理解的呼喚。

评分

從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就知道,這會是一次觸及靈魂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那些描繪復雜人性,探討深刻情感的作品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無疑滿足瞭我對這類書籍的所有期待。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矛盾和張力。“厭世”二字,勾勒齣瞭一個似乎已經對世界失去瞭興趣,甚至帶著些許消極情緒的個體;而“你難道會不愛媽媽?”這句充滿質問的副標題,又仿佛是一個微弱但堅定的呼喊,將我們拉迴到瞭最親密的關係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極端的情感——疏離與依戀,冷漠與渴求——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這個“厭世”的女兒,她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故事,纔讓她對生活産生瞭如此的疏離感?她對母親的這份“愛”,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是無條件的付齣,還是帶有某種期待的交換?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細膩而深刻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一個立體而真實的“厭世女兒”形象,去揭示她內心的掙紮,去探索她與母親之間那復雜而又無法割捨的情感紐帶,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到生命中最深沉的痛楚,也感受到最微弱的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