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2008年11月1日,一位署名為Satoshi Nakamoto(中本聰)的電腦程式設計師,在密碼學郵寄清單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聲稱他發明了一種「完全點對點式,不須第三方認證的新電子現金系統」。他複製了論文摘要來解釋這項設計,並且將連結放上網路。在本質上,比特幣為自己的原生貨幣提供了支付網路,並使用複雜的方法讓會員認證所有交易,而無需信任網路上的任何單一會員。此電子貨幣會以預定匯率發行,以酬謝耗費運算能力來計算交易區塊的用戶,等於是在為這種工作提供回報。而關於此項發明的最奇特之處,便在於相較之前對於發明數位貨幣的各種企圖而言,只有它真正成功了。
雖然是聰明且精簡的設計,不過這樣古怪的實驗產品,並不太能吸引數位貨幣技客圈以外的人。比特幣在前幾個月的情況真的是如此,全世界大概只有幾十個人加入比特幣社群,進行挖礦,並將挖得的比特幣寄給彼此,當成數位形式的收藏品。
不過在2009年10月,一項網路交易以5.02美元賣出5,050比特幣,其交易價格等於1美元兌換1,006比特幣,亦即登錄了比特幣的第一筆金錢交易。此項價格是經由計算產生1比特幣所需花費的電力價值而得。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個開創性的時刻,可以說是比特幣生命週期中最重要的時刻。
比特幣從此不再只是一個程式設計師的邊緣社群裡所玩的數位遊戲,它開始成為市場上的有價貨物,代表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積極的為它估值。接著在2010年5月22日,有人付了10,000比特幣買了市價25美元的兩個披薩,這也是比特幣第一次做為交易的媒介,從市場貨物變成交易媒介,一共花了七個月的時間。
從那時開始,比特幣網路在會員與交易數量上逐步成長,加上處理能力的貢獻,它的貨幣價值飛速成長,在2017年11月突破每比特幣$7,000美元的行情。經歷八年,證明比特幣的發明不再只是一場線上遊戲,而是一項技術,可以透過市場考驗並應用在真實世界的許多用途上,其匯率圖表也經常出現在電視、報紙與網站上,跟著國際貨幣匯率一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