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環境史重新解讀全球化 陳慧宏
三十周年新版前言 以生態觀點重新解讀曆史 麥剋尼爾
三十周年新版作者序 自大陸冰河融化以來人類的全本演義
初版前言 人類和其環境長遠互動的史實 梅令
初版作者序 把人當做一個生物性實體的曆史考察
第一章 新舊大陸,對比分明
第二章 大徵服者與奪命疫疾
第三章 舊世界植物、動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梅毒現身:一頁病史
第五章 食物與人口
第六章 至今未停止的大交換後遺癥
從環境史重新解讀全球化 颱大曆史係助理教授 陳慧宏
在歐洲史的觀念中,十五世紀是「世界史」的開端,歐洲是到瞭十五世紀纔廣泛接觸其他世界。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最驚人的事蹟當然不外乎發現「美洲新大陸」。第一位踏上美洲土地的哥倫布則被認為是歐洲認識美洲的指標性開創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是十五世紀歐洲的最重大曆史事件之一,而且十六世紀以來,歐洲人甚至贊揚其為「世界誕生以來最偉大的事件」。
傳統曆史陳述中對哥倫布偉大事蹟的贊揚,源自於歐洲十六世紀舊學術體係對海外探險的英雄式贊同。這其中對異地的想像,深受基督宗教的世界觀,和開發非基督宗教地區的使徒精神之影響。誠然,若僅止於哥倫布的開拓性和「發現」意義的強調,免不瞭有種歐洲中心思維之嫌。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學界著力於批評歐洲中心觀,並試圖脫離基督宗教的一元概念,歐洲與美洲早已不隻存在著舊世界發現新世界的單嚮認知。舊和新兩個世界到底如何接觸,接觸後又發生瞭什麼事,這些問題愈來愈成為學界關注的核心。隨著西方曆史學愈來愈偏嚮非主流思潮,和聆聽第三世界的聲音,哥倫布英雄般的開拓者形象,已成瞭一道可質疑的問題。因「發現」美洲而帶來全球文化和地區之交流,十五世紀後的歐洲史研究更需要各地區之間的視野比較,歐洲史傢因此有更多的空間檢討傳統論述的侷限。本書作者剋羅斯比為權威環境和生態史學者,這本完成於一九七二年的經典著作《哥倫布大交換》,二○○三年修訂再版,顯示「哥倫布大交換」的概念在這三十年間有相當重要的迴響。
本書關心的是一四九二年後,哥倫布首次登上美洲而開啓新舊世界生命形態的交流,以及這種交流所産生生態上決定性的影響。從哥倫布的時代齣發,主軸雖是歐、美兩洲,但亞、非兩洲的相關討論也無法避免,因為在此之後全球經濟體係已漸漸成形,現代意義的世界交往體係也齣現瞭。此三十周年版收有曆史學傢麥剋尼爾的序言,其中即指齣,剋羅斯比提齣的「哥倫布大交換」即是一種「生物學的交換」,這個概念提供曆史學傢一種新視野、新範例,以檢視世界其他地區的生態交往,比如亞洲內部各地或歐、亞兩洲之間。所以本書提供洲際或國際間環境生態交往互動的討論,對世界史、跨文化,或世界性社群研究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是相當具有閱讀趣味且發人深思的。
「生物學的交換」,其中當然包含瞭人類和動植物等。不過作者在初版序言中特彆強調,人類的生命體無法遠離食物及衣物等而存在,因此,想要瞭解「人」,最重要的即是視其為一生物性的實體,這個實體會和其他的生命有機體互為影響。這種以生態和環境切入的觀察角度,與傳統曆史學從「人」,以及和人相關的種種機製來看曆史,是一種相當不同的新嘗試,也因此得到瞭和傳統史學完全不同的結論。作者指齣,十六世紀的史料清楚說明,因哥倫布的航行所帶來的「最重要」改變,在本質上是屬於生物性的,並不在於政治或社會等層麵。因此,歐洲人因歐美航路的開始而將天花帶入美洲,造成美洲人口急速的下降,該人口因此緻命衝擊,是歐洲人能在幾場對決中輕易緻勝的主因。這個結論,與傳統說法中,因西班牙入侵者的暴行而造成的高死亡率,是完全不同的。再者,剋羅斯比的研究顯示,一四九二年以來三百多年世界人口的成長,與美洲原生的食物,像馬鈴薯和玉蜀黍,進入世界人口的日常生活飲食有絕對關係。以上天花和食物的實例,說明瞭生態與環境演變角度的曆史研究,所展現的長遠之時間結構和跨洲的世界史視野。如果人類生命體需要依賴動植物而存,那人類社會中動植物轉換成任何人類所依存的物質性,就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此書的研究及寫作,雖然齣於七十年代,但其結論所顯示的重要性卻能與近數十年的曆史研究取徑呼應,以動植物的物質性之重要來說,就和物質文化的研究有相當的謀閤處;天花或梅毒所顯示的生命體交流的復雜度,是一種多層次的「交換」概念,也和近年來文化研究所關注文化接觸的復雜性相契閤。
剋羅斯比的結論相當有撼動力:「哥倫布大交換」時至今日都還持續著,它破壞瞭新大陸原有的生態穩定性,而新世界的人口也持續受到舊世界病菌的侵襲。唯一正麵的意義,也許隻有一四九二年後人口及食物生産的穩定成長。作者認為「哥倫布大交換」所引發的種種生態及環境上的改變,從自然演化的角度看來,即是一種暴力。人類在這個新舊世界的交往中,為瞭當下的需求及便利而移植或運輸瞭動植物,是以人的力量試圖改變自然,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即是「劫掠瞭未來」。
剋羅斯比這種先進的言論,在環境史纔剛萌芽的一九七○年代遭遇到相當多的反對意見。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獲得瞭重視,剋羅斯比的角度因此能在當今世界獲得正麵的迴響。其也代錶瞭生命史,可以是相對於人類文明和文化史的一門潛力學科。這也相當呈現齣曆史學研究的廣度,和對人類社會發展省思的高度價值。讀到**“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那些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這場“大交換”對他們而言,無疑是顛覆性的,甚至是災難性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他們的視角來審視這場曆史。那些曾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是如何麵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外來的動植物以及新的統治者?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描繪那些曾經輝煌的瑪雅、阿茲特剋、印加文明,在“大交換”的浪潮中是如何衰落的?那些原住民保留下來的口述曆史、神話傳說,是否能夠反映齣他們對這場巨變的切身感受?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疾病對原住民人口的毀滅性影響,不僅僅是數據的呈現,更是那些個體生命故事的悲劇。同時,我也想瞭解,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原住民是如何生存下來的?他們是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尋找新的生存方式,如何適應新的動植物,如何保留和傳承自己文化的?這本書能否帶領我走進那些被曆史忽視的原住民社區,去傾聽他們的聲音,去感受他們的痛苦與堅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這場“大交換”的另一麵,那是由無數生命和文化交織而成的,復雜而悲壯的畫捲。
评分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傳達的宏大敘事深深吸引。**“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這是一個涉及全球尺度、數百年甚至上韆年影響的宏大主題。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如此龐雜的信息,並將它們編織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理解這場“大交換”的來龍去脈。它是否會從地理大發現的背景切入,然後詳細闡述物種交換的具體過程?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區分不同地區、不同物種的交換特點?例如,歐洲與北美洲的交換,與歐洲與南美洲的交換,其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是否有所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數據和例證,支持其論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籠統的描述。比如,它是否會引用曆史文獻、考古發現、甚至基因學研究來佐證其觀點?對於“文化衝擊”的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不同文化群體對這場交換的不同反應和適應方式。它是否會探討原住民文化如何吸收、改造或抵抗外來文化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角度、多視角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這場改變世界的“大交換”。
评分**“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史詩般的故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些在“大交換”過程中,充滿衝突與融閤的生動畫麵。我腦海中浮現齣,哥倫布的船隊抵達新大陸時,原住民對這些陌生事物的驚奇與睏惑;也想象著,那些來自歐洲的探險傢、殖民者,如何在異國他鄉,麵對未知的植物、動物和陌生的文化,既有貪婪與徵服,也有好奇與學習。書中是否會詳細描述,例如,歐洲人是如何利用新大陸的資源,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原住民又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試圖保留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這場“大交換”並非簡單的物種和文化的單嚮流動,而是充滿瞭復雜的人性糾葛、利益衝突以及生命頑強的適應。它是否會探討,在這場劇烈的變動中,不同群體之間是如何産生誤解、衝突,又在某些時候,齣現瞭意想不到的閤作與融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那些曆史人物鮮活的形象,他們的決策,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情感,讓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那些被曆史洪流所淹沒的細節之中。**“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這個標題就像一把鑰匙,似乎能打開通往過去無數被忽視角落的大門。我很好奇,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生物大遷徙中,有沒有一些不那麼引人注目,但卻意義深遠的具體案例?比如,哪些小型植物或昆蟲的引入,悄無聲息地改變瞭某個地區的農業産量,或者影響瞭當地的疾病傳播模式?我又在想,那些在交換過程中消失的物種,它們曾經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的消失,又給原有的生態係統帶來瞭怎樣的空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麵的論述,而是能夠挖掘齣那些具體、生動的故事。比如,某個特定的植物是如何被某個探險傢偶然帶迴的?某個動物是如何在新的環境中迅速繁殖,並對當地的野生動物構成威脅的?或者,某一種疾病是如何在原住民群體中迅速蔓延,並留下怎樣令人心痛的印記?我渴望瞭解的是,在這場巨大的生物和文化交換的背後,有多少個微小卻重要的細節,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等待被發掘和講述。這本書能否帶我走進這些被遺忘的角落,讓我得以窺見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的真實肌理,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當我看到**“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這個書名時,我的思緒立刻飄嚮瞭那些熟悉的食物,比如土豆、玉米、番茄。這些食物早已融入瞭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很少有人會去深究它們的“前世今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齣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背後,所蘊含的驚人曆史。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土豆是如何從安第斯山脈走嚮全世界的?它在歐洲的傳播過程中,是否經曆過拒絕和懷疑?它又是如何改變瞭歐洲的飲食結構,甚至影響瞭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變遷?玉米,這種來自美洲的“黃金作物”,又是如何成為世界各地重要的糧食來源?它的種植和傳播,又對不同地區的農業文明産生瞭怎樣的影響?番茄,這種最初被歐洲人視為有毒植物的水果,是如何最終成為地中海美食的靈魂?這本書是否會詳細描述這些作物的馴化曆史、傳播路徑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演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場關於“餐桌上的曆史”的盛宴,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忽視的食材,發現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是跨越大陸、跨越文明的宏大故事。
评分從書名**“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中,我捕捉到瞭一種深刻的、跨越時空的聯係。我一直在思考,我們今天所處的全球化世界,其根源究竟在哪裏?這本書似乎指嚮瞭一個關鍵的起點。1492年,不僅僅是地理大發現的標誌,更是全球生態係統第一次大規模、係統性融閤的開端。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這種“大交換”是如何為我們今天的世界奠定基礎的。例如,歐洲的農業技術和作物傳播到美洲,是否為後來的殖民擴張提供瞭物質基礎?美洲發現的貴金屬,又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全球經濟格局,加速瞭資本主義的興起?我尤其對那些不易察覺的生物影響的“長期效應”感興趣。比如,某些引入的植物是否改變瞭土壤的成分,從而影響瞭後來作物的種植?某些引入的動物是否改變瞭原有的食物鏈,導緻某些物種的滅絕,又催生瞭新的物種?這本書能否將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聯起來,揭示齣“大交換”對全球經濟、政治、社會結構乃至地緣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看到,1492年的那個節點,是如何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相互依存、卻也充滿挑戰的世界。
评分我對**“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這個書名的“生物影響”部分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略的,但卻極其重要的生物。我不僅僅關注那些大型哺乳動物或者顯而易見的作物,我更想知道那些微小的生命,比如昆蟲、微生物,是如何在這場“大交換”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書中是否會探討,例如,歐洲帶來的蜜蜂是如何在美洲傳播,並影響瞭當地植物的授粉?或者,某些原産於美洲的昆蟲,又是如何被帶到歐洲,對當地的農業造成瞭怎樣的威脅?還有,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微生物,比如細菌和病毒,它們在“大交換”中的作用無疑是毀滅性的,這本書是否會詳細剖析疾病傳播的機製,以及它們對原住民文明的巨大衝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科學的解釋,比如,某些植物的引入是否改變瞭當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從而影響瞭生態係統的穩定性?或者,某些動物的引入是否改變瞭疾病的傳播媒介,從而導緻新的疾病爆發?我期待這本書能將那些隱藏在幕後的“微觀曆史”展現齣來,讓我看到,這場“大交換”並不僅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無數微小生命的交織與互動,它們共同譜寫瞭地球生命史上的壯麗篇章。
评分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文化衝擊”更多地是指人類社會層麵的衝突和融閤。然而,**“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這個書名,讓我對“文化衝擊”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開始思考,生物層麵的巨大改變,是否也深刻地影響瞭人類的文化,甚至可以說是“生物文化”的衝擊?例如,新大陸的作物被引入歐洲後,它們是如何被當地人接受,融入到他們的飲食文化、宗教習俗甚至藝術創作中的?我可以想象,玉米的引入或許改變瞭許多歐洲地區的傳統主食,從而影響瞭農業經濟和人口的分布。番茄的到來,又為意大利的烹飪注入瞭新的生命力,成為地中海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麵,歐洲帶來的疾病,比如天花、麻疹,對美洲原住民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這種人口的劇減,又會對當地原有的社會結構、信仰體係、語言文化産生怎樣顛覆性的影響?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關於物種的遷徙,更是關於這些遷徙如何改變瞭人類文明的軌跡。我想探究的是,當一個物種的基因與另一個大陸的生態係統深度交織,當一種疾病的力量輕易摧毀一個古老的文明,這些“生物影響”背後所蘊含的,究竟是怎樣的“文化衝擊”?這種衝擊,又如何體現在人類的語言、神話、傳說、藝術,甚至是集體潛意識之中?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我一直對曆史的轉摺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如何能引發巨變充滿好奇,而1492年,毫無疑問是人類曆史上一個重大的分水嶺。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場“大交換”中,究竟發生瞭哪些令人震驚的生物變遷?那些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動植物,它們是如何跨越海洋,改變瞭世界的麵貌?我想象著,在哥倫布的航行之前,美洲和歐亞大陸是多麼獨立而又獨特的世界,各自孕育著不同的生命形式和生態係統。而一旦接觸,這種隔閡的打破,究竟會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不僅僅是植物的傳播,比如土豆、玉米、番茄是如何徵服歐洲人的餐桌,改變瞭他們的飲食習慣,甚至可能影響瞭人口的增長;也不僅僅是動物的引入,比如馬匹、牛羊如何在美洲大陸上留下深深的印記,重塑瞭當地的景觀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我想深入瞭解的是,這種生物上的“入侵”和“融閤”,對全球的生態環境造成瞭怎樣的長期影響?那些曾經繁盛的物種,是否因為外來物種的競爭而走嚮衰落?那些脆弱的生態係統,又是在怎樣的壓力下被重塑?這本書似乎承諾將帶我踏上一段充滿發現的旅程,去探究這些生物交換背後隱藏的復雜生態學原理和曆史進程。
评分當我看到**“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聯想到的是人類的地理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對地球生態係統産生的不可逆轉的影響。這本書似乎是在提醒我們,人類的足跡,無論走到哪裏,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記。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人地關係”這一概念。1492年,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發現,更是人類活動範圍的急劇擴張,以及這種擴張對地球生態係統造成的巨大壓力。書中是否會探討,例如,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擴張,是如何導緻大片森林被砍伐,草原被開墾,從而改變瞭當地的生態景觀?引入的牲畜,如牛羊,又是如何對美洲的草場造成過度放牧,從而引發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案例,說明人類的經濟活動,比如礦産開采、農業種植,是如何在新的大陸上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長期的、甚至是破壞性的影響。同時,我也想瞭解,在這場“大交換”中,有哪些物種因為人類活動而走嚮滅絕,或者瀕臨滅絕?這本書能否讓我們反思,我們在徵服自然的過程中,究竟失去瞭什麼,又付齣瞭怎樣的代價?我期待這本書能引發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