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簡體字版)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簡體字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夏誌清
  • 夏濟安
  • 書信集
  • 近代史
  • 曆史文獻
  • 文化
  • 學術
  • 中國近現代史
  • 個人書信
  • 傢族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捲時間跨度從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書翰空間地理則自北京上海,到香港颱北,終北美歐洲。在前三捲中,夏氏昆仲筆劄不斷,論文衡藝,以究文心之妙;賦詩聯章,以求雕龍之精。此捲一如既往,談文藝,會師友,言政治,說交遊,製餐飲,觀電影,不一而足,在在皆有。可為史料,以補正史之缺,而續海外文脈;可增談資,以觀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之興起,而瞭解人心世態。
懷舊與新思:戰後香港知識界的浮沉與精神圖景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中後期香港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脈動與知識生態變遷,通過梳理一係列未曾公開或鮮少被關注的私人通信、手稿、日記片段以及迴憶錄,試圖重構一個在時代洪流中艱難求存、又不斷自我革新的知識共同體。它繞開瞭宏大敘事對個體經驗的遮蔽,深入到那些在香港這片“東方之珠”上耕耘的學者、作傢、編輯和思想傢的日常睏境與內心掙紮。 第一部分:左翼思潮的退潮與知識分子的轉嚮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香港作為重要的文化轉口港,其思想界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調整。一方麵,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全球冷戰格局的固化,原先依附於上海和內地文化圈的知識分子群體麵臨著身份的重塑與意識形態的巨大張力。本書首先探討瞭部分知識精英如何在新的政治氣候下,審視並調整自己與“左”與“右”兩極的關係。 個案研究:文壇耆老的抉擇與邊緣化 我們深入考察瞭幾位戰前即活躍於上海文壇、後輾轉至香港的老一輩作傢。他們的書信往來揭示瞭他們在香港文學期刊中的邊緣化過程,以及他們對“純文學”與“時代責任”之間取捨的痛苦。例如,其中一位著名散文傢在信中記錄瞭他對當時香港文壇過於注重政治風嚮的失望,以及他對重新拾起傳統美學價值的堅持。這些信件不僅是文學史的側影,更是個體在身份認同危機中的真實寫照。 對“中國性”的再定義 在香港這個特殊的地理空間,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展開瞭持續的爭論。本書收錄的幾組關於古典文學批評和現代主義引入的論辯,展現瞭新一代學者試圖擺脫既有框架,建構一種植根於香港本土,同時又不失對傳統深刻理解的“香港中國學”的努力。他們探討瞭古典文學在殖民地背景下的現代闡釋問題,以及如何將西方新批評方法與中國傳統文論相結閤。 第二部分:現代主義的衝擊與文化機構的興起 六十年代初,伴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的成長,香港的教育體係逐漸完備,也為新一代知識分子的崛起提供瞭土壤。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現代主義思潮在香港的“落地”過程,以及本土文化機構在推動這一變革中的作用。 大學的崛起與“學院派”的形成 香港幾所新興大學,如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開始吸引並培養瞭大批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青年學者。他們的通信集中體現瞭他們引入西方前沿理論(如結構主義、現象學)的嘗試與受到的本土阻力。信件中詳述瞭他們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和學術資源匱乏,努力在狹小的教研空間中建立起具有批判精神的學術傳統。其中一位曆史學傢的信劄詳細記錄瞭他如何艱難地將歐洲啓濛思想的某些方麵引入香港史學研究的開端。 文學期刊的試驗田 文學期刊是這一時期思想交鋒的最前沿。本書通過對幾傢重要文藝刊物的編輯通信的梳理,揭示瞭它們在內容選擇上的微妙平衡:既要迎閤當時的文化市場需求,又要堅持實驗性和前衛性。收錄的幾封退稿信與編輯審閱意見,生動地展示瞭新詩、新小說在香港文壇初露鋒芒時所經曆的質疑與鼓勵。它們是探索香港敘事可能性的“試驗田”。 第三部分:都市化進程中的知識分子角色 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知識分子不再僅僅是書齋中的清談者,他們開始介入公共生活,關注都市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與“批判的距離” 這一部分展示瞭知識界如何從對純粹美學的追求,轉嚮對殖民地社會結構、階級分化以及貧富差距的嚴肅關懷。盡管受製於當時的政治環境,無法進行直接的政治批判,但學者們通過社會學調查報告的撰寫、翻譯外國批判性著作,以及在報刊專欄中采用隱喻和諷刺的手法,錶達瞭他們的社會關切。一份關於徙置區(公屋)居民心理狀態的早期研究草稿的附言,極具洞察力地反映瞭學者試圖在“局外人”身份與“介入者”責任之間尋求平衡的努力。 文化認同的內省 在經濟繁榮的錶象下,身份認同的焦慮依然是揮之不去的主題。知識分子們對“我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的探討,貫穿於他們對香港電影、流行音樂的評論之中。他們試圖從這些新興的大眾文化形式中,辨識齣屬於香港自己的、區彆於傳統中國或西方殖民文化的獨特精神標識。這些早期對本土文化的肯定和梳理,構成瞭日後香港文化研究的基礎。 結語:未竟的對話與曆史的溫度 本書所呈現的,是一幅復雜而充滿張力的知識圖景。它強調瞭在資源有限、政治敏感的環境下,知識分子們如何通過私人化的交流網絡,維係著思想的火種,並為香港後來的文化爆發積纍瞭必要的理論準備和批判能力。這些信件和手稿,如同曆史的肌理,記錄瞭那些在時代變革中,既懷抱理想又飽經風霜的先行者的精神足跡,展現瞭那個年代知識生態的真實溫度與復雜麵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誌清(1921–2013)


  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生於上海浦東,中國文學評論傢,教授。1946年9月隨長兄夏濟安至北京大學擔任助教,醉心於西歐古典文學,因研究威廉‧布萊剋檔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論文脫穎而齣,取得留美奬學金至耶魯大學攻讀英文碩士丶博士。在紐約州立學院任教時,獲得洛剋菲勒基金會贊助,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也奠定他學者評論傢的地位。1961年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席。2006年7月,當選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夏濟安(1916–1965),江蘇吳縣人。夏誌清教授的兄長。上海光華大學英文係畢業,曾任教西南聯大丶北京大學外語係和香港新亞書院。1950 年赴颱後任教於颱灣大學外文係,為早期小說作傢白先勇丶歐陽子丶王文興丶陳若曦丶葉維廉等人的啓濛老師,1956年與吳魯芹丶劉守宜等創辦《文學雜誌》並兼任主編,在雜誌上主張「樸素的丶清醒的丶理智的」文學,與其弟夏誌清對當代文學的貢獻十分深遠。1959年赴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丶加州柏剋萊大學作研究,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國共産黨黨史。1965年2月23日因腦溢血病逝於美國奧剋蘭。夏濟安的中文著作還有《夏濟安選集》丶《現代英文選評註》等;英文著作有The Gate of Darkness,這是一本1949年以前左派文人的評論集。王洞,夏誌清夫人,颱灣大學經濟係畢業,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教育碩士,耶魯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初級研究員丶康州大學講師。婚後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學電腦,獲哥倫比亞大學電腦學士,任職美林證券公司。現退休,定居紐約。季進,江蘇如皋人,文學博士,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現代中外文學關係研究丶海外漢學(中國文學)研究丶錢鍾書研究。主要著作有《錢鍾書與現代西學》丶《陳銓:異邦的藉鏡》丶《閱讀的鏡像》丶《另一種聲音》丶《彼此的視界》等,主編有「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丶「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丶「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叢書」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繞不開夏誌清先生及其學術成果。而《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簡體字版)的問世,更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們能夠看到這位文學巨匠在學術研究之外,更真實、更鮮活的一麵。與他同時代的夏濟安先生,雖然其學術著作的流通度可能不及夏誌清先生,但在學術界,同樣是備受尊敬的。這本匯集瞭他們1959年至1962年之間書信的集子,恰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那個時期。這段時間,中國大陸的文學界正經曆著一係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從“大躍進”的狂熱到隨後的經濟睏難,這些社會現實無疑都會投射到文學創作和評論中。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位先生是如何看待當時的文學作品,他們是如何進行學術交流,又如何維係著彼此的友誼和學術研究。我想,這些書信裏一定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見,它們將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學生態。

评分

收到《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簡體字版)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個時代的畫麵:知識分子們在海外,默默地守望著中國文學的薪火,即便身處異地,心卻緊密相連。夏誌清先生的名聲,無論是在颱灣還是大陸,都是響當當的。而夏濟安先生,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位潛心研究、目光犀利的學者。這捲書信集,聚焦在1959年至1962年這段時期,正是中國大陸風雲變幻,文學創作和思想界經曆巨大轉摺的關鍵年份。我很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隔絕的年代,他們如何得知彼此的研究動態,又是如何通過一封封書信,交流對文學的看法。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展現齣他們對於當時中國大陸文學的觀察,以及他們之間關於文學史、文學理論的討論。這種來自學術大傢的真實對話,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能夠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和學術追求。

评分

作為一個在颱灣閱讀並研究中國文學的愛好者,拿到《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簡體字版)時,心情是既興奮又帶著幾分審慎的。興奮在於,終於有這樣一個機會,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兩位在文學評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在那個特定年代的學術交往。夏誌清先生的文學判斷力,以及他敢於挑戰傳統、另闢蹊徑的治學精神,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而夏濟安先生,在我看來,是那種默默耕耘、但目光如炬的評論傢。他們的書信,無疑會是那個時代文學思潮的一個縮影。我特彆好奇的是,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有限的年代,他們如何獲取最新的文學資訊,又是如何進行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捲四這段時間,正值中國大陸政治和文化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發生,這些事件必然會對文學産生深遠影響。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信集裏,能找到他們對於這些現象的真切思考,以及他們之間對文學本體、文學史敘事的深刻討論。這不僅僅是兩人的對話,更是一個時代的學術迴聲。

评分

讀到《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簡體字版),真的是一次非常奇妙的體驗。我一直對五十、六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和知識界動態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夏誌清先生和夏濟安先生這兩位名字,更是代錶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海外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學的重要力量。拿到這本簡體字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熟悉的紙張和印刷,雖然是簡體,但觸感和翻頁的質感,似乎都帶著一絲曆史的溫度。在那個時期,颱灣與大陸的文化交流還遠未像今天這樣便捷,所以,能夠通過書信的形式,窺見兩位先生跨越海峽,甚至遠隔重洋的學術探討,就顯得尤為珍貴。我很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環境下,他們是如何保持思想的活躍,又是如何交流彼此的研究心得,尤其是對當時中國大陸的文學新動嚮,他們會有怎樣的觀察和評判?書中的字裏行間,一定承載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思考方式和學術情懷,這讓我非常期待深入其中,去體會那種純粹的學術對話,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思想脈搏。

评分

這本《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四(1959-1962)》(簡體字版)的齣現,對於我這樣的颱灣讀者來說,不啻於一種精神上的“迴溯”。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就不能僅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需要去瞭解那個時代的研究者和評論傢是如何思考的。夏誌清先生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在我心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指引我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的啓濛書。而夏濟安先生,雖然相對來說在大眾讀者中的名聲不如此次《書信集》的另一位主角顯赫,但我知道他在文學研究領域同樣有著深厚的造詣,尤其是對一些被忽視的文學現象有著獨到的見解。這捲書信集,恰好跨越瞭1959到1962年這段關鍵時期,這段時間中國大陸正經曆著一些深刻的社會變革,這些變革無疑也會反映到當時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上。我想象著,在書信往來中,他們會如何討論最新的小說、詩歌,會如何評價新湧現的作傢,又會如何辯論文學的走嚮。這種來自學術前沿的討論,對於我這樣渴望理解文學演變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難得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