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

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橫光利一
圖書標籤:
  • 兒童文學
  • 繪本
  • 春天
  • 馬車
  • 田園生活
  • 幻想
  • 新版
  • 故事
  • 治愈
  • 溫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反傳統。文學革命。 「新感覺派」的心髒和靈魂 直感觸發,連結生命與現實 捕捉縴細微妙的瞬間 客觀世界之極緻延伸 互融美術與音樂般絕美聲影 橫光利一「發光的純粹文學」代錶作 「橫光利一成立瞭一個文學流派,開創瞭一個文學時代,鑄成瞭一段文學曆史。」──川端康成 貧病、封閉、孤單、荒蕪、枯寂的日子,總會有絢爛華麗的撫慰。 海濱的病院中,窮睏潦倒的年輕作傢一邊寫作,一邊照顧著身罹絕癥的妻子。日子是無盡的陰鬱、灰沉、無望又無助…… 這天,一位朋友帶來一束香豌豆花,長久以來,寒風蕭瑟的屋子第一次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骨瘦如柴的妻子問他,花從哪兒來的? 「這些花乘著馬車而來,它們要從這片海灘開始,慢慢把春天撒嚮人間。」他說。 妻子蒼白的臉淹沒在明麗的花束之下,就這樣迷濛地閉上瞭雙眼。 大正十五年六月,橫光利一的妻子罹患肺結核去世。他們隻共同生活瞭三年。而此後,他步上文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橫光利一


  一八九八年生於日本福島,卒於一九四七年。於一九一六年進入早稻田大學就讀,後因病和長期缺課而休學。一九二二年在菊池寬創辦的《文藝春鞦》上發錶的〈蠅〉,以及《新小說》上發錶的中篇小說〈太陽〉,一舉為他奠定文壇的地位。他的作品跳脫事物外錶,捨棄僵化的文體和言語,以獨特的修辭和絢麗的詞藻,將內在感性藉由外物直觀地流露齣來。這種大膽嘗試很快地引發日本文學史上的一次革新。一九二四年,橫光利一與川端康成等14人創辦《文藝時代》,推動新感覺派文學,且與川端康成並肩成為新感覺派雙璧,橫光本人也成為日本文學界公認的「新感覺派的心髒和靈魂」。其長篇小說《上海》則成為新感覺派集大成之作。

譯者簡介

王海


  日文本科齣身,曾從事過日語編輯工作,醉心於日語文史領域,悠遊於翻譯之海,自得其樂,且期望能為中日文化交流做橋樑,譯著數量眾多。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導讀

亂世亂離中的「感覺」盛宴

許秦蓁

  .重新「感覺」橫光利一(1898-1947)


  橫光利一來自日本福島縣,1916年入早稻田大學就讀預科,世界經曆戰爭災變,知識份子的人文精神價值因受到環境衝擊而翻轉瞭,除瞭開始反思科技文明與人生重要課題之外,亦麵臨到現實生活的考驗,橫光在肄業離校後,決定踏上瞭他文學創作的終極人生,而這段充滿荊棘的文學曆程,反而讓他的作品得以不朽。

  重返曆史現場,迴溯世界文學潮流,可想而知的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慘狀:殘破的城市、荒涼的街景、傢破人亡與亂世中的流離失所,歐洲知識份子麵臨戰後災後重建的重大危機,於是,詩人們不再信奉任何主義或教條,那些國傢民族與大眾的信仰一時被瓦解瞭,具有內心自我意識的現代派隨之興起,其中包含憤怒、心靈空虛、反對戰爭,厭倦現實生活和都市文明的情緒,來自羅馬尼亞的法籍詩人崔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1896-1963)提倡瞭除瞭藝術與生活之外否定一切意義的達達(Dada/Dadaism)主義,一趟屬於感覺美學的文學風嚮球開始移動著,順著西風東漸的路綫,達達主義東移,來到二零年代慘遭關東大地震的日本,日本作傢們興起「新感覺運動」作為對於城市文明的反動。

  而接收到這世界文學新潮流的橫光利一,開始在文學風格上有瞭新嘗試,他不隻採用瞭不同於自然主義的文學寫作技巧,甚至因為他個人的特殊經曆,選擇瞭更多苦悶的心靈與感覺活動的多元因素來從事文學創作。〈春天乘馬車來〉其實就是他最初詮釋新感覺寫作手法的代錶作,評論者甚至將〈春天乘馬車來〉、〈飛蛾〉與〈花園的思想〉這三篇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三個短篇小說,歸類為「病妻物語」係列。

  真實生活中橫光利一的病妻,名為小島君子。1920年,他與友人小島勗的妹妹小島君子,在雙方傢庭堅決反對的聲浪中仍舊談起瞭戀愛,甚至在1923年6月與當時17歲的小島君子結婚,1924年9月,橫光利一甚至因為妻子罹患肺病而移居到富山縣多摩郡,1925年1月,橫光母親逝世,同年10月,他偕妻搬遷到神奈川縣森山湖山町,讓妻子接受肺病治療,1926年6月24日,時年23歲的小島君子死於肺病。

  橫光利一在真實人生中遭遇瞭殘酷的亡妻經曆,對於創作,即使書寫「死亡」,他的筆法仍舊帶著多重感覺因素的唯美,包括情感豐富的視覺畫麵、嗅覺的芳香、真實手感的觸覺,以及情感的身體感知:

  附近的海麵上,片片白帆日漸增多,海邊上那條白色路上也一天比一天熱鬧起來。某日,一個朋友意外地繞過岬角來到他的住所,還帶來瞭一束香豌豆花。

  因為這束花,長久被寒風蕭瑟的屋子裏纔第一次感受到瞭春的氣息。
  他用沾瞭花粉的雙手,畢恭畢敬地捧著那束花走進瞭妻子的房間。
  「春天終於到來瞭。」
  「呀,真美啊!」妻子微笑著,骨瘦如柴的雙手伸嚮花束。
  「是啊,妳瞧這花多美啊!」
  「哪兒來的?」
  「這些花乘著馬車而來,它們要從這片海灘開始,慢慢把春天撒嚮人間。」
  妻子接過花束,用雙臂把它緊緊抱在胸前。
  她蒼白的臉淹沒在明麗的花束之下,就這樣,她迷朦地閉上瞭雙眼。

  .移動「感覺」的路綫──法國.日本.上海

  關於橫光利一與新感覺派與的關連性,不乏學者曾為文探討,然而筆者更願意從三位重要人物的另一視角切入,這三位人物包括法國保爾.穆杭(Paul Morand,1888-1976)、日本橫光利一(1898-1947)與身為颱灣人,卻是上海新感覺派文學推手的劉吶鷗(1905-1940)。

  劉吶鷗和橫光利一的共同性,還包含共同經曆瞭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劉吶鷗當時仍是就讀於青山學院的學生,校捨全數倒塌,由於城市重建而暫時返颱,橫光利一對於地震的描述是「天地都破瞭。當然這是沒用的,地球被認為已經毀瞭」。

  關東大地震後,橫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岡鐵兵等作傢決心創造新的文體,刺激讀者的感覺,而此時在東京就學的劉吶鷗其實正好經曆瞭日本文壇的這項文學改革運動,1924年橫光利等人創辦《文藝時代》為同人發聲,日本文藝批評傢韆葉龜雄針對發錶在《文藝時代》的作品發錶瞭〈新感覺派的誕生〉一文,將這些作傢的作品命名為「新感覺派」,所謂的「新」,除瞭是具體城市的重建,也是抽象人生價值的再反思、更深思。

  堀口大學(1892-1981)是劉吶鷗關注的日本作傢之一,而他也是最早於日本翻譯保爾.穆杭作品的作傢,因而將重視「感官、感覺主義」、的保爾.穆杭與橫光利一的日本新感覺派、劉吶鷗的上海新感覺派連綫瞭起來。

  1927年5月20日,因四一二政變從上海返迴颱南避難的劉吶鷗,經由母親的同意得以動身前往日本,5月26日抵達東京,居留於東京洗足一帶,一直到9月8日再度前往上海這段期間,劉吶鷗陸續閱讀當時能夠取得的中國文學與日本文學作品,從日記中所獲得的第一手綫索,得知他的日本文學閱讀記錄包括:5月,《東洋文藝十六講》(高須芳次郎);6月9日,閱讀《新潮》片岡氏(片岡鐵兵)的小說〈關於金錢〉、新居氏(新居格)〈榖崎論〉,大學氏(堀口大學)〈西班牙的夜〉;6月24日,閱讀夏目漱石〈修善寺日記〉;6月28日閱讀七月號《改造》;7月18日閱讀青木氏(青木正児)〈文藝論藪〉的筆記;7月11日讀完裏見氏(裏見弴)〈大道無門〉;7月的讀書記錄,還包括橫光利一〈春天乘馬車來〉、近鬆鞦江的私小說《黑發》、德田鞦聲〈重歸故枝〉等等。

  值得一提是,劉吶鷗所使用的日記本非常特彆,算是一本以介紹作傢為主題的筆記書,裏麵穿插記載著1926年活躍於日本的作傢簡介,換言之,對照劉吶鷗的閱讀記錄看來,他的確參考瞭作傢簡介的指引來選書。

  筆者認為劉吶鷗在七月份所閱讀的〈春天乘馬車來〉,當時刊登於1927年1月的《改造》,而《改造》也一直是劉吶鷗閱讀的重點書目,對於這篇小說本身,劉吶鷗並沒有特殊的評論,反而評論起橫光利一的再婚:

  再婚絕不幸福,因為前妻的陰魂仍然不散。(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七月的讀書」)

  1927年2月,在菊池寬(1888-1948)的引介下,橫光利一再婚瞭,當時劉吶鷗對於日本文壇的時事時常有些意見,包括在1927年7月24日芥川龍之介(1982-1927)自殺的隔日,劉吶鷗在日記中提到,芥川應該是和他一樣受到神經魔的糾纏纔留下遺書自殺瞭,雖然劉吶鷗日記中隻提到讀過他的〈沙羅之花〉,卻把自己依賴安眠藥纔能入眠的神經痛當成理解芥川自殺的同理心。

  不過,劉吶鷗當時完全沒想到,經過很多年之後,也就是在1940年4月,他竟然有機會開著私傢轎車迎接前往上海進行文藝交流的作傢菊池寬,並於當晚招待他為其接風(菊池寬《昭和十五年・話の屑籠》)

  1972年9月,橫光利一發錶具有新感覺派都會色彩的作品〈七樓的運動〉,該短篇小說被劉吶鷗翻譯成中文之後,收錄於劉吶鷗的翻譯練習《色情文化》裏,筆者更願意相信日記書寫以及當年的文學閱讀是他練習中文的管道之一,他所翻譯的文字雖然仍帶有日語文法的色彩,但至少已經跨齣瞭他個人語言侷限的一大步,日記中混雜的日語、颱語語法,正顯示齣劉吶鷗多元文化背景的獨特性,1927年11月,他的閱讀書單竟然第二次齣現橫光利一的作品,是他發錶於《改造》的〈皮膚〉,劉吶鷗的閱讀心得依舊帶有批評色彩,他提到「隻可看Style,內容是nonsence」,意思是隻能接受作品風格,作品內容則顯得空洞。

  1927年9月2日,即將從東京前往上海的劉吶鷗,臨行前刻意抽空到丸善買瞭一些書,他購買的部分書單包括:保爾.穆杭的《Lewis et Irene》和他的詩集《Poèmes》(1914––1924),而他在十月份的讀書,記錄瞭他閱讀保爾.穆杭的《Poèmes》。

  與其從「影響與接受」的關係來看待此三人的文學關聯性,不如從世界文學潮流遇上不可預期的亂世亂離而走上背離普羅文學發展之路的必然性,來解釋這充滿感覺色彩的文學現象,從歐洲、日本甚至上海,這屬於文學感覺運動的曇花一現,全然是作傢關注與全身投入文學創作之後的重大轉型。

  .與世界同步的新感覺氣息

  劉吶鷗帶著與日本當時文壇同步的「新感覺氣息」來到上海,根據施蟄存迴憶:

  劉吶鷗帶來瞭許多日本齣版的文藝新書,有當時日本文壇新傾嚮的作品,如橫光利一、川端康成、榖崎潤一郎等的小說,文學史、文藝理論方麵,則有關於未來派、錶現派、超現實派,和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文藝論著和報導。在日本文藝界似乎這一切五光十色的文藝新流派,隻要是反傳統的,都是新興文學。(施蟄存〈最後一個老朋友—馮雪峰〉)

  在同一文學場域生活過的劉吶鷗和橫光利一,對於世界文學的接受其實是同一來源,而當時的世界文學潮流也是流動的,1928年4月,橫光利一搭乘劉吶鷗也經常搭乘的「長崎丸」來到上海,並在上海停留一個月,因而於日後完成作品《上海》,同年10月25日,劉吶鷗於同人雜誌《無軌列車》第四期發行「保爾.穆杭專號」,劉吶鷗同時發錶譯作〈保爾.穆杭論〉,這些具有新感覺意識的作傢們,無論其發源地為何,至少在文學新潮流的浪潮裏,跨越瞭國族的界綫,皆同步趕上瞭一場屬於文學的「感覺盛宴」。

推薦序

東亞現代主義的旗手橫光利一

謝惠貞


  1930年代席捲東亞的現代主義旗手,橫光利一。他是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川端康成的文學夥伴,也是被譽為「文學之神」的傳奇作傢。橫光利一的文學成就,莫過於在文體上緻力於創新,其鑄造文學技巧的實驗,皆有留名文學史的超凡之作。除瞭引領日本文壇之外,更啓濛瞭東亞盡現代現代主義文學,有著卓著貢獻。

  例如,在颱灣,日治時期由於壓抑漢語使用的政策使然,日語寫作漸次顯著,立誌從事文學創作的巫永福、鍾理和、龍瑛宗等,特彆關注橫光等日本「內地」文人的動嚮,以其為養分,而創生齣殖民地的日語文體。

  而其中一位颱灣人劉吶鷗,留日時期接觸瞭橫光作品,驚艷之餘,其後轉進上海,不忘譯介橫光的〈七樓的運動〉等,更繼而模仿其文體,創作中文小說《都市風景綫》,影響瞭穆時英、施蟄存等人,開創瞭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現代主義流派。而橫光足居祖師爺地位。

  且在韓國,最早的現代主義結社「九人會」之成員李箱、樸泰遠,也曾戲仿橫光之作。前者的藝術成就頗受肯定,如今「李箱文學奬」已是韓國最具權威的文學奬。

  綜觀橫光利一的文體變化,大緻上可分為四期,初期師法誌賀直哉,並開始思考象徵手法的藝術性。如收錄於本書中的〈火〉〈被嘲笑的孩子〉〈蠅〉〈太陽〉〈禦身〉〈紅衣裳〉便是此時作品。

  〈火〉(1919.8)是橫光歿後,由川端康成加以解說而公諸於世的作品。描述主角阿米隱約感覺到,單親母親和藉住傢中的刺綉師傅有所曖昧,齣於對母親的戀慕所産生的心理變化。刻畫兒童的焦躁感,十分細緻而老成。

  〈被嘲笑的孩子〉(1922.5)中,阿吉埋頭雕刻麵具,傢人很是擔心他的就業問題。夢中被麵具嘲笑的阿吉,彷彿被詛咒般,最後果真順瞭傢人的意,成瞭木屐匠。這是受到誌賀直哉〈清兵衛與葫蘆〉影響的習作作品,也是橫光轉而與之訣彆的分水嶺。

  〈蠅〉(1923.5),以留名文學史的蒼蠅視角,觀看各路人馬共乘一部馬車,卻殊途同歸的過程。這個視角,既入世,又有如上帝之眼齣世,嘲諷著命運的不可確定性。筆者曾在〈越境的語言和Camera Eye——鍾理和〈蒼蠅〉和橫光利一〈蒼蠅〉〉(《颱灣日語教育學報》、25期)中,剖析此作如何啓發瞭鍾理和,藉此對人世做「冷眼的觀察」。

  〈太陽〉(1923.5)是根據中國的《魏誌倭人伝》記載之邪馬颱國(小說中的耶馬颱國)所創作的。描繪為瞭女王卑彌呼的美貌,各國君主互相殺戮,從中卑彌呼逐漸掌握權力,卻也接連失去良人。曾被改編為戲劇和電影,與〈蠅〉並列文壇正式齣道之作。

  〈禦身〉(1924.5)則是令人備感溫暖的作品。描寫年幼天真,充滿愛心的主角末雄,得知姐姐産下外甥女幸子的雀躍和擔心。對於男女情愛尚為懵懂的末雄,其鍾愛外甥女的錶現,直率而純潔。

  〈紅衣裳〉(1924.6)裏,象徵女性的紅,與作中男童的死,在謀篇的構圖上形成對比,並成為命運與生活的暗喻。小田桐弘子曾指齣此作與愛倫坡《紅死魔的麵具》之關聯。對照此作和〈禦身〉〈蠅〉可知,此時橫光鑽研「象徵命運的哲學及藝術」,用力頗深。
    
  第二期則是隨著1924年10月與川端康成、片岡鐵兵等人創辦《文藝時代》雜誌後,其新穎文風獲得評論傢冠以「新感覺派」的時期。自此也確立瞭他不朽的地位。創刊號上的〈頭與腹〉,啓發瞭巫永福在〈首與體〉裏,寫殖民地人民掙紮於現代與傳統的分裂狀態。另有代錶作〈拿破崙和金錢癬〉,以及〈春天乘著馬車來〉和〈花園的思考〉等著名的「病妻」係列作品。

  〈拿破崙和金錢癬〉(1926.1),以金錢癬象徵平民齣身的拿破崙的自卑與自尊。為瞭重拾信心而遠徵俄國之舉,正與金錢癬之擴散相互呼應。是為極盡象徵及嘲諷之能事的拍案妙作。颱灣作傢龍瑛宗也撰寫過〈拿破崙和橫光利一〉(《孤獨的蠹魚》、1943)一篇論述,肯定其打破英雄形象的寓意。(見筆者論文〈孤獨的受容――戰爭體製下龍瑛宗對橫光利一的受容〉(《颱灣日語教育學報》、31期)。

  〈春天乘著馬車來〉(1926.8)和〈花園的思考〉(1927.2)則是著名的「病妻」係列作品。曆史上肺結核奪走許多生命,卻也在文學史上留下淒美動人的紀錄。帶有自傳色彩的這2篇作品,描寫主角在海岸邊的醫院裏,照護瀕死發妻的經過。壓抑哀情的主角眼中,眼前花園的景物,都以其生命力,一同參與瞭救護妻子的行動。當諦觀與死亡同降,「為什麼我們隻能把不幸認定是不幸?」的豁達,也救贖瞭生者。對生命的大哉問舉重若輕,是為景物與真情絕美交融的感人傑作。

  1927年5月《文藝時代》停刊後,橫光傾心於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戀愛,如前述的〈七樓的運動〉等作。也可視為新感覺派的一種亞型。與此同時,因受到芥川龍之介的啓發,於翌年探訪上海,寫就長篇小說《上海》(1928~1932),觀察租界的國際關係、身體政治。

  第三時期則是,1930年代初喬依斯等歐美的現代主義文學西風東漸,橫光轉而製作「新心理主義」的時期。代錶作即收錄於本書的〈機械〉。

  〈機械〉(1930.9),以意識流手法,描繪近代自我意識。第一人稱「我」,加入門牌製造廠後,被愛好偵探劇的同事當作竊取企業機密的間諜,期間腦部受劇毒所害,因此精神錯亂。以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手法,精湛地呈現瞭內心小劇場裏的疑心暗鬼。

  同一時期,讀書市場蕭條,純文學餓死論四起,因此他又開始主張兼具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特色的「純粹小說論」,撰寫瞭《天使》(1930.2~7)等作,開啓瞭第四階段、「報紙連載小說」的時代。其後時局進入二戰末期,日本帝國動員文學傢加入戰爭協力,橫光在此時期也開始右傾,於第一迴「大東亞文學者會議」上,代錶宣讀大會宣言。並藉《旅愁》(1937.4~未完)思索,東洋如何超越西洋的物質性近代霸權,惜因病歿未果。而其世界級的文學成就,也在早逝及戰爭的陰影下,尚未得到該有的榮譽。

  本書選譯瞭上述不同時期的短篇傑作,譯文流暢。推薦讀者一窺一代文豪橫光利一的多元風采與藝術心靈。
 

圖書試讀

〈春天乘著馬車來〉
 
海濱的鬆林被鞦風吹得沙沙作響。院牆角落裏,瑟縮著一小簇大理花。
 
他坐在妻子的病榻旁,靜靜地望著水池裏那隻遲鈍的烏龜。烏龜遊動時,水麵上泛起明晃晃的水影,在乾燥的石頭上搖曳。
 
「噯!我說,這陣子鬆葉在陽光下閃爍著,真美!」妻子說。
 
「哦,妳是在看鬆樹嗎?」
 
「嗯。」
 
「我在看烏龜。」
 
兩人又沉默瞭。
 
「妳都在床上躺瞭這麼久瞭,現在就隻想到『鬆葉閃爍著很美』?」
 
「嗯,對啊。我現在什麼都不去想。」
 
「人躺著哪能什麼都不想呢?」
 
「當然,想法是有的。我就巴不得快點好起來,然後去井邊嘩嘩嘩地刷衣服。」
 
「妳想洗衣服?」
 
他覺得妻子的願望好奇怪,忍不住笑瞭起來。
 
「妳這人真怪,長期照顧妳讓我吃盡瞭苦頭,妳倒好,想的卻隻是洗衣服。真有妳的!」
 
「可是,我真的懷念以前沒病的時候嘛!至於你,隻能怪你命不好嘍!」
 
「唔……」他應瞭一聲。
 
妻子的話喚起瞭他的記憶。他想起瞭娶妻前他跟丈母娘傢長達四五年的拉鋸戰,也想到瞭婚後夾在母親和妻子中間的無所適從。後來,母親過世瞭,傢裏隻剩下夫妻倆人,卻不料妻子又突然因為肺病從此臥床不起,這一年多來,傢裏的一切都是他操持著。
 
「是啊!我也想洗衣服瞭。」
 
「哪怕現在就死,我也無怨。隻是,我真希望死之前能多報答你一些。近來,我就總在想這事。」
 
「呃?報答我?妳想怎麼報答我?」
 
「你看,我會敬重你……」
 
「還有呢?」
 
「我還會為你做很多很多事情。」
 
─可是,他知道,眼前這位女士已經治不好瞭。
 
「我對這些倒是無所謂,怎麼樣都行。不過,說實話,我就是想去趟德國的慕尼黑,而且要去下雨的地方,否則就沒意思瞭。」
 
「我也想去。」妻子話音剛落,腹部突然開始劇烈起伏。
 
「彆動,妳要保持絕對安靜。」
 
「不,不嘛!我想走走,你扶我起來吧。來,快!」
 
「不行!」
 
「我,我死瞭倒好些。」
 
「妳可不能死。」
 
「死瞭纔好,死瞭纔好!」
 
「唉,妳不要動瞭。嗬嗬,瞧瞧妳,說到今後一輩子的生活,你就隻想到什麼『鬆葉閃爍』的。」
 
見妻子沉默不語,他站起身來試圖找一個輕鬆的話題,幫妻子轉換心情。

用户评价

评分

「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這本書,老實說,我早就耳聞其名瞭,而且一直放在我的“想讀”清單裏,但總因為各種瑣事耽擱。這次齣版社推齣新版,終於給瞭我一個完美的理由,毫不猶豫地下單瞭。收到書的時候,我還在好奇,這“春天乘著馬車來”究竟是怎樣一個意象?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詩意和畫麵感,讓人聯想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再加上“馬車”這個復古又浪漫的元素,讓我想象的空間一下就打開瞭。翻開書,封麵設計就很討喜,不是那種鋪天蓋地的華麗,而是淡淡的,有留白的雅緻,那種一看就覺得“嗯,這是一本可以好好讀的書”的感覺。我特彆喜歡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紙張的觸感、印刷的字號大小,都讓人覺得很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樣一本書名下,構建齣屬於他的春天、屬於他的馬車,以及它們所帶來的故事。是童話?是散文?是小說?這種未知感,反而勾起瞭我更強烈的閱讀欲望。我開始想象,也許是一個小女孩,在一個明媚的春日,坐在一輛裝飾著鮮花的馬車裏,駛嚮未知的遠方,或者,這是一種比喻,象徵著某種美好的開端,某種久違的喜悅,乘著時間的列車,緩緩駛入生活。總之,光是書名和封麵,就已經為我打開瞭一個充滿期待的閱讀世界。

评分

說實話,當我在書店裏看到“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這本書時,書名就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都很喜歡帶有季節性意象的書籍,特彆是“春天”,它總能讓人聯想到希望、新生和美好的開始。而“乘著馬車來”這個詞組,則增添瞭一種復古的浪漫和一份悠閑的節奏感,仿佛是某種珍貴的事物,正以一種不慌不忙、充滿儀式感的方式,緩緩抵達。我不太確定這本書的內容究竟是關於什麼,但我已經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一幅幅畫麵:也許是關於一個女孩,在春天裏,坐著一輛古老的馬車,去尋找她的夢想;又或者,這是一種比喻,象徵著某種希望的到來,一種生活中的轉摺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溫暖、治愈的感覺,讓我能在閱讀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與希望,即使是在平凡的日子裏,也能發現不一樣的色彩。我喜歡那種能夠引起讀者共鳴,並且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真摯情感的作品,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滿足我的期待。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新版”這兩個字,在我看來,遠不止是重新印製而已。我知道很多時候,“新版”可能隻是換個封麵,或者稍微潤色一下文字,但這次我感覺齣版社在這方麵下瞭不少功夫,而且是那種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改進。我特彆在意書籍的裝幀,包括那種不易泛黃的紙張,以及字體排版的舒適度。拿到“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後,我仔細翻閱瞭一下,發現它的紙張質感比我印象中過去的版本要細膩很多,印刷的清晰度和墨跡的飽滿度也更加齣色,這一點對於長文閱讀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以前讀過一些書,雖然內容很精彩,但排版或印刷問題會影響到閱讀的沉浸感,有時甚至會覺得眼睛疲勞。而這本新版,感覺就非常友善,文字的留白恰到好處,字號大小也考慮到瞭不同年齡層的讀者。而且,我隱約覺得,某些章節的遣詞造句,在保留原意的基礎上,似乎更加精煉或更加貼近現代讀者的語感瞭,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但能明顯感覺到作者或編輯在文字打磨上的用心。這種對細節的堅持,讓我覺得“新版”這個標簽,在這本書上是名副其實的,它不僅僅是內容的更新,更是一種閱讀體驗的全麵升級,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更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那份美好與寜靜。

评分

收到“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的時候,我正經曆著一段有點低迷的時期,感覺生活好像突然失去瞭色彩,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的。我一直相信,閱讀是一種很好的療愈方式,尤其是那些能帶來溫暖和力量的書籍。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書名就立刻吸引瞭我。“春天”代錶著新生與希望,“馬車”則帶著一種復古而寜靜的美感,仿佛能載著人,駛離煩惱,奔嚮美好的遠方。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絲絲的慰藉,也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也許是一種彆樣的視角,讓我能夠重新找迴生活的活力。我喜歡那些能夠喚醒讀者內心深處情感的作品,它們不一定是波瀾壯闊的情節,但一定能在字裏行間,觸碰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春天一樣,悄悄地、溫柔地,一點點融化我內心的冰雪,用它獨特的方式,為我的人生注入新的色彩和力量。我非常期待,作者會如何通過他的文字,描繪齣一個充滿希望和溫暖的“春天”景象,以及這輛“馬車”又將承載著怎樣的故事,最終抵達一個怎樣令人欣慰的終點。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尋找一些能夠帶來心靈慰藉的書籍,偶然間看到瞭“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這個書名,光是念齣來,就有一種特彆的畫麵感和氛圍感。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一輛裝飾著鮮花的馬車,悠悠地駛過,車上或許坐著一位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或者是一位帶著故事的老人。這種意象,給人的感覺是溫暖、寜靜,又充滿希望。“新版”的齣現,也讓我覺得,這一定是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並且值得反復閱讀的作品。我通常喜歡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情感的書籍,它們不一定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一定能在字裏行間,傳遞齣一種深刻的共鳴。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它的名字一樣,為我的生活帶來一絲春天的氣息,驅散一些陰霾,點亮一些希望。我猜想,作者可能會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或者對生活中的美好瞬間進行捕捉和贊頌。這種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溫暖,往往比華麗的辭藻更能打動人心。

评分

“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這個書名就自帶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麵而來。每次看到這個書名,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想象著它的畫麵。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是充滿生機的季節,總讓人心情愉悅。而“乘著馬車來”,則給我一種古典的、浪漫的、甚至是有點童話般的聯想。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一定充滿瞭詩意和溫暖。它或許講述瞭一個關於希望的故事,關於夢想的追逐,又或者,是關於那些在春天裏悄悄萌芽的情感。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它們不一定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一定能在字裏行間,傳遞齣一種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平靜的力量,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和美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春天”的生機與“馬車”的意象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創造齣一個獨屬於這本書的、令人沉醉的世界。

评分

“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這個書名,真的太有畫麵感瞭,每每看到它,腦海裏就自動播放起一幅幅靜謐又充滿生機的畫麵。我想象著,也許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人們在迎接新年的喜悅中,看到瞭遠遠駛來的馬車,那馬車上坐著的不一定是某個人,可能代錶著希望,代錶著豐收,代錶著一種古老而美好的祝福。又或許,這是一種象徵,象徵著生活中的某個重要時刻,那種突然而至,卻又溫暖人心的改變。我個人比較喜歡帶有這種象徵意義的書籍,它們往往能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也更容易在讀者心中留下長久的共鳴。我很期待作者是如何將“春天”的蓬勃生機與“馬車”的悠閑意境結閤起來,創造齣一個獨屬於這本書的獨特世界。我猜想,裏麵可能描繪瞭自然界的萬物復蘇,花開鳥鳴,也可能講述瞭人與人之間,那種如春風般溫暖的相遇與彆離。我特彆欣賞那些能夠觸及人心柔軟之處的作品,那些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捕捉到細微的美好,然後用文字放大,呈現在我們麵前。這本書名,就給我這樣一種感覺,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情節,而是悄然而至,溫潤人心的力量,就像春天真正到來的時候,你不會聽到驚天動地的宣告,而是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清新與暖意。

评分

我第一次注意到“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名字。“春天”和“馬車”這兩個意象組閤在一起,就足夠吸引我瞭。春天總是與新生、希望、萬物復蘇聯係在一起,而馬車則帶有一種古典的、浪漫的、甚至是童話般的色彩。這讓我充滿瞭好奇,這本書會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是關於一個在春天裏,坐著馬車去旅行的人?還是一個關於在春天裏,某種美好事物到來,就像馬車緩緩駛來一樣,充滿期待和驚喜?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帶有象徵意義的書名,它們往往能夠激發讀者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對書中的世界充滿瞭期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溫暖、治愈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及希望的力量。我喜歡那種能夠讓人在閱讀時,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在美好意境中的作品,我相信這本“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一定能做到。

评分

對於“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春天”本身就充滿瞭生機、希望和新的開始,而“乘著馬車來”則增添瞭一種古典、浪漫,甚至是有些神秘的色彩。這讓我聯想到一些童話故事,或者一些歐洲田園風光的描繪。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構思這樣一個充滿詩意和想象力的書名,並且圍繞它來展開故事的。我傾嚮於認為,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快節奏、強情節的類型,而更偏嚮於一種細膩的情感描繪,或者對生活哲學的探討。我喜歡那些能夠引導我靜下心來,去感受生活細微之處美好的作品。也許,這本書會帶我走進一個寜靜的小鎮,在某個春日的午後,看到一輛古老的馬車緩緩駛過,然後引發一連串的迴憶,或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遠離塵囂的感覺,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暫時忘卻現實的壓力,沉浸在作者所構建的美好世界裏。這種通過文字帶來的心靈的旅行,是我一直以來非常珍視的閱讀體驗。

评分

“春天乘著馬車來(新版)”這個書名,簡直就是為那些渴望生活多一點詩意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拿到書的時候,就忍不住反復品味這個名字。春天,代錶著新生、活力、希望,還有那種萬物復蘇的蓬勃感。而“乘著馬車來”,則又增添瞭一份古典的浪漫,一種不疾不徐的節奏感,仿佛是帶著祝福和故事,緩緩駛入我們的生活。我一直覺得,書名是書籍的靈魂,而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就已經成功地勾勒齣瞭一種美好的意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溫情和治愈的氛圍。它或許不會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但一定會在文字中,細膩地描繪齣生活的點滴美好,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以及那些在不經意間閃耀的溫暖瞬間。我喜歡那些能夠讓我在閱讀時,感受到被理解,被擁抱的書籍,它們就像一位溫柔的朋友,在你疲憊的時候,給你力量和慰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春天”與“馬車”這兩個元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創造齣屬於這本書的獨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