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讀本

二二八事件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二二八事件
  • 颱灣曆史
  • 曆史事件
  • 政治事件
  • 社會運動
  • 颱灣研究
  • 曆史讀本
  • 二二八
  • 颱灣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二二八事件」是颱灣曆史上的悲劇,從以往的隱諱而不談,到目前的高居神壇,並已有「政治正確」的詮釋答案,但是颱灣社會仍然缺乏共識。本書齣版的目的,是期望幫助讀者瞭解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原因、來龍去脈及後來影響。全書分為「二二八事件的過程」、「爭議的問題」及「因素的探討」三大部分。希望透過本書,能夠讓二二八事件迴歸平淡、理性解讀,並真誠對待處理,從中得到教訓,以使這個曆史傷痛能夠真正癒閤,颱灣社會得以和諧迎嚮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亞中


  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現任孫文學校總校長、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常務理事、中華人間佛教聯閤會常務理事、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已齣版專書二十餘冊。

  長期關注曆史文化教育與兩岸關係,不僅著書立說,亦長期推動社會教育與政治理想,在阻擋颱灣「去中國化」,深耕中華文化、弘揚孫文思想、推動兩岸和閤等工作上投入大量心力。
 

圖書目錄

序∕前言:重新理解二二八事件  i
 
序麯:颱灣光復  1
 
第一章  二二八事件的過程  9
一、查緝私菸引發抗議階段  10
二、本省人暴動殘殺外省人階段  15
三、民兵武力接管政府機關的政變階段  28
四、政府軍的平亂綏靖階段  112
五、恢復秩序階段  140
 
第二章  二二八事件爭議的問題  149
一、二二八事件是大屠殺?  150
二、二二八事件的外省人遭遇?  158
三、二二八事件是官逼民反?  168
四、二二八事件的元凶是蔣介石?  179
五、二二八事件的性質?  192
六、二二八事件的謊言有多離譜?  202
 
第三章  二二八事件因素的探討  227
一、經濟民不聊生?  228
二、外省人壟斷權位?  233
三、國民政府對颱灣進行物資榨取?  235
四、長官公署貪汙腐敗與苛政?  238
五、日産糾紛?  244
六、政治因素?  246
七、社會因素?  258
八、身分認同?  263
九、陳儀個人因素?  273
 
結語:請讓二二八事件走下神壇  281
 
參考書目  295

圖書序言

前言

重新理解二二八事件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發生在颱北的緝查私煙事件,引起全颱性的暴亂,史稱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在兩蔣時期政策性的隱晦不談,時為二二八事件曆史禁忌時期。後蔣經國時期到前李登輝時期,隨著解嚴,二二八非但不是禁忌,而且透過學者的呼籲、民代的力爭、行政院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二二八事件的政府檔案也全部公開。

  真相原本在史料公布後應得以還原,亡者可安、生者可慰,但是這一時期卻不幸的訴諸悲情,在有意識形態學者及政治人物的官民聯閤大操作之下,二二八事件登上瞭神壇,在颱灣成為必須被「政治正確」解讀的事件。

  杜正勝在一九九七年的文章〈一個新史觀的誕生〉中,詮釋他主張的「同心圓史觀」為「以颱灣為中心,一圈圈往外認識世界,認識曆史」,「由內到外,從鄉土史、颱灣史、中國史、亞洲史到世界史,循序漸進」,並錶示,「新史觀」要「擺脫大中國意識的籠罩,努力建立颱灣的主體意識」,「不論颱灣國或在颱灣的中華民國,都是獨立的政治實體」。從一九九七年迄至二○一八年,無論杜正勝是不是教育部長,也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同心圓史觀」始終是中學曆史課綱與教科書修訂的最高指導原則。一直到蔡英文上颱後,乾脆把「中國史也打碎,併入東亞史,這個「同心圓史觀」不再有中國這個圓,「颱灣史、東亞史、世界史」成為颱灣曆史敘事的脈絡。

  颱獨學者李筱峰明確地指齣,從整個颱獨運動史的觀點來看,二二八事件之前,早就有颱獨運動,隻是各有不同的主張、內涵和動機,但是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使得「颱獨運動進入新的階段,而建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傢,纔是現階段颱灣獨立的意義」。當然還有更激進的颱獨者,刻意以「狗去豬來」為書名來強化二二八事件所帶來的仇恨。

  在這個以「去中國化」為目的的曆史敘事中,二二八是一個關鍵的事件,也是新颱獨運動的一個最佳切入點。近一、二十年來,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敘事都在這個目的中逐漸演變,從一個單純的警民衝突,演化為「大屠殺」、「官逼民反」,再來是將民國政府與國民黨詮釋為「外來政權」的惡行,而最終上升到蔣介石是整個事件的「元凶」。

  二二八事件中。陳儀政府未能防止事端發生,又未能及時化解衝突,當然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是事情是否如此單純?僅用政府迫害人民一語就可以完全解釋?

  扭麯二二八史實者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一是早期經曆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年代的中共地下黨人或老颱共;一是在二二八事件後逃往海外,後來颱灣實行土地改革,有些人就變賣保留土地及公司股票,移民至日本及美國,參加颱獨運動;一是在颱灣反對國民黨威權統治,或視民國政府為外來政權的一群人;一是受害者的關係人、「見證人」,以「口述曆史」、「迴憶錄」、「訪談」方式來迴顧過去。這些立場迥然不同的四種人,有一個共通的論點,即均以國民黨政權凶殘壓迫颱灣人民為陳述的主軸。

  從解嚴前,二二八事件的坊間論述就充滿著扭麯與謊言,由於政府避諱談此事,謊言也就越來越怪誕。「大屠殺」的數字從數萬到十多萬,外省軍人屠殺本省百姓的方式是從手掌或鼻中穿鐵綫,然後集體丟入基隆河或高雄愛河。任何人聽到這些故事,絕對不會對當時的政府有任何好感。

  當「大屠殺」的印象已經深植人心,以後所有的論述就方便往下推瞭。在價值認知上,我們認為即使一個人冤死都不應容許,並應還其公道,但是刻意誇大或謊言死亡人數來製造仇恨,卻是更為不道德。

  為何會有上萬人或十餘萬人死亡之說?連清朝時期的林爽文事件、日本殖民時期的餘清芳事件,現在都還找得到集體的埋葬地點,二二八事件如果真的有上萬人死亡,為何卻連一處集體埋葬地點都找不到?國內外記者竟連一張照片都沒拍到?這些找不到屍體和戶口的死亡數字從何而來?

  事後證明,這些上萬、數萬或十多萬死亡人數之說,若不是刻意造假、有心編撰,就是道聽塗說。由颱灣納稅人齣資金,由二二八傢屬代錶組成的「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截至二○○五年(民國九十四年)底認定:本省人死亡人數六八一人,失蹤人數一七七人,羈押判刑人數一三九五人,受難人數閤計二二五三人。每位死亡或失蹤者的傢屬可以領到六百萬元。雖然真實的死亡數字已經大緻齣現,但是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扭麯,誇大上萬死傷人數,仍舊是政治人物口中或網路上的「政治正確」。

  而另一方麵,對當時在二二八事件中死亡的數百名外省人,迄今為止,包括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在內所有的政府和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從未主張過賠償。但是,一位日本人在基隆被政府軍隊誤傷後傷重死亡,卻可以獲得六百萬元的賠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是非公義?這也是二二八事件帶給我們另一個重要的反思。

  任何一個人無辜的死亡都是不幸。如果以二二八事件死亡人數的標準來看,日據時期被殘殺的颱灣人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依據《警察沿革誌》日本官方檔案中的紀錄,日據時期,光是警察在颱灣處死的人數就超過十六萬人,單一事件超過韆人受難者比比皆是,被日本殖民政府徵召去當慰安婦的颱籍婦女就約有約一韆二百人,可是迄今為止,沒有看到政府與那些二二八、颱灣史學者有什麼大力譴責日本殖民政府暴行的言論文章,也沒有為日據時期受害的颱灣人討迴公道,還原他們的名譽,為他們立碑、建紀念館。這何嘗不也是二二八事件帶來的反思。颱灣島上人們的核心價值信仰是什麼?「政治正確」真的可以超越「是非黑白」嗎?

  二二八事件應該可以理性討論、感性撫傷,但是當二二八事件已成為一個「政治正確」時,特彆是一些學者政客可以拿來做為打擊國民黨與民國政府為外來政權、欺壓颱灣人、不正義的工具時,又豈會輕言放棄?

  舉例來說,由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委託曆史學者張憲炎、黃秀政、陳儀深、陳翠蓮、李筱峰及何義麟等七人共同撰述,於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二月齣版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就是一個為「政治正確」而服務的政治報告。這份研究報告的結論是:蔣介石為二二八事件「元凶」。陳水扁親臨新書發錶會,大力贊揚「真相大白」。綠營及獨派人士立刻主張,要對國民黨提起訴訟,求償新颱幣五十億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立論偏頗,可議之處不少,但是為瞭讓他們認定的「政治正確」成為「曆史正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曾特彆拜會內政部部長,要求將該研究報告列為官方文件,俾便教科書得以引據。

  二○一八年二月二月二十八日,舉辦二二八事件七十一周年「中樞紀念儀式暨紀念活動」時,二二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說,「二○一八年是轉型正義元年」,基金會將配閤蔡英文政策,盡速協助完成「二二八轉型正義報告」。

  「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政治正確」三者的關聯性是逐漸演化的。當二二八事件與「轉型正義」掛勾,成為一件必須有「政治正確」認識的事件時,所有的政治人物都不敢質疑其正確性與神聖性,二二八傢屬或相關者在颱灣也成為政治正確的身分證明。早在二○一四年(民國一○三年),擔任颱北市長的柯文哲錶示其祖父也被「羈押」過,所以他自稱是「羈押受難傢屬」,在次年二月的二二八紀念活動上,跟著大哭一場。其實柯文哲的祖父是參加過日本皇民化登記的本省人,因為曾登記為「日本皇民」身分,二二八事件過後很久,被警察機關羈押訊問三天後飭迴,經過七年纔死於肺結核,跟二二八事件完全無關。我們也看到馬英九不僅多次與受難傢屬座談,並公開推崇李登輝、陳水扁對事件的平反與貢獻,公開錶明國民黨對事件認錯的時間太晚,定期穿黑西裝、黑領帶去參與二二八紀念活動。馬英九是希望能夠撫慰二二八事件造成的社會裂痕,但也代錶著馬英九嚮二二八事件所塑造的「事實」及所代錶的政治符號完全屈服。

  絕大部分的讀者與我一樣,從來沒有經曆過二二八,但是那一些人對二二八的記敘,的確影響瞭我們每一個人。還記得一年前,曾任立法委員的謝啓大女士親口告訴我,她以前從來不敢談二二八,因為所接受到的資訊,完全是當時國民政府對颱灣民眾的暴政大屠殺。而現在,在瞭解真相後,她敢於與任何人討論二二八事件。謝啓大委員是一位剛直有正義感的律師,她多年前都會有這種認識與感覺,何況你我?

  另一位為二二八事件研究投入全部心血的武之璋先生,他原來對二二八事件的認識是:「那時候我完全不相信國民黨的說法,一廂情願的相信颱獨人士黨外的說法:二二八是國民黨腐敗造成的『官逼民反』、是國傢大屠殺。」「到瞭李登輝時代,二二八資料大公開,有關二二八的書籍大量齣版,首先令我驚訝的是把二二八跟現實政治掛鈎,作為操弄族群的籌碼,所有二二八的論述,其文章或書籍總是公式化地歸結到如何追隨先烈繼續為颱獨奮鬥。二二八是曆史事件,研究曆史豈能有現實的政治目的?」這樣的質疑,促使武之璋在經商成功後,緻力於研究二二八事件,並齣版多本著作。

  二○一八年中,武之璋告訴筆者,他研究二二八事件多年,得齣一個看法:「最壞的就是那些學者」。他說:一般人,包括政治人物與青年在內,都是透過書籍與媒體去瞭解事實的原貌,但是由於「那些學者們」刻意選擇史料,或麯解史料,使得一般人無法正確的認識二二八。

  的確,太多人被誤導或被謊言所欺,因而不能正確地認識二二八事件,即使是我自己,如果讀瞭那些早期齣版有關的書籍,隻看那些學者們做的「研究報告」,也自然會有偏見。以往政府在麵對二二八事件是選擇噤聲,因而錯誤百齣的文字謊言誇大陳述充斥坊間(請參考本書第二章「二二八的謊言有多離譜?」),已經誤導年輕人。在史料已經公布後,學者們仍然依附在政治力量上,麯解史料,把原本已是悲劇的二二八事件無限上綱,製造仇恨,誤導青年跟進;有些政治人物為瞭自己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利益,將二二八事件做為鬥爭工具使用。因此,我們在二二八事件中,看到的總是「要求道歉、要求賠償、要找元凶」,而看不到「呼籲慈悲、呼籲寬容、呼籲自省」。

  二○一七年的二二八紀念研討會上,颱大社會所的研究生林邑軒及吳駿盛,以新的人口統計方式,計算齣二二八死亡人數在一三○四至一五一二人之間,當場即被受難傢屬猛烈抨擊,李筱峰等學者也立刻錶示不認同這個研究成果。

  不僅如此,早在二○一二年(民國一○一年)第八屆立委任期中,民進黨籍提案人陳其邁、李俊浥等十八位立法委員等人推動「否認二二八事件罪」,提齣的「二二八事件及賠償條例第六條之一」修正案,要對「宣揚否決或粉飾二二八事件者、贊美或正當化二二八之專製統治者」,處五年以下有前徒刑。

  本書寫作的動機就是希望幫助讀者能夠認識二二八事件的原貌。由於二二八事件的資料都已全部公布瞭,本書不是以新發現的資料撰寫,而是將現有的資料做客觀與中性的整理,本書的定位並非「學術研究」,而是「基本讀本」,讓讀者能夠簡易地瞭解事件發生的經過與來龍去脈。

  西方英美法係國傢的法院有陪審製度,也就是讓人民在瞭解訴訟案件的原貌後能夠做齣判決,而非交由法官所獨斷。社會是多元的,人也各有看法,對同樣的事情會有不同的解讀。本書希望讀者們能夠迴到當時的時空,像個參加陪審團的一員,思考一下,假如您處在當時的情境,會如何處理,會如何反應。請不需以「高瞻遠矚」、「智慧過人」的態度看這段曆史,而是與當時那些人一樣,用「普通人」的立場來評斷這段曆史。

  在本書還沒有開始前,先提供幾個情境供大傢思考:

  如果你是林江邁,就是二二八事件導火綫中的那位女士,妳會因為這件事而仇恨外省人嗎?讀者或許會有自己的選擇,但林女士的選擇是,把女兒嫁給瞭當時來颱的外省籍軍人。在她心中,早已沒有省籍、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問題。

  如果你是那六位緝煙的警員,因為執行公務引發群眾暴動,就被送進憲兵隊看管,並以手銬腳鐐對待,群眾還要求立刻處死;其中一位原先還因為執行公務,不幸傷人緻死,但在初審時被判死刑,後來改判十年,你會如何想?

  如果你的傢人是遠在桃園大溪國小教書的外省籍女教師,卻無辜地被本省籍暴民率眾輪姦,徹夜裸體,幾乎凍死,你會如何想?如果你的傢人是那位與本案一點關係也沒有,人在颱中的專賣局科員劉青山,在被群眾圍毆重傷,送往颱中醫院治療後,仍被暴徒衝進醫院,割去耳、鼻後,又挖齣雙眼,再予以猛擊而死。你會如何感覺?他們被害的原因隻有一個,就因為他們是「外省人」。如果知道竟然沒有一個人為劉青山事件受到法律製裁,又會如何想?不僅是劉青山一人,還有數百名的外省人在這次事件中遇害,但是因為他們有的是來颱的商務旅客,在颱沒有親人,死瞭就死瞭,即使有名有姓的人,在幾十年後,仍然沒有人為他們討公道,政府也沒有錶示過哀悼。你覺得這樣的政府,不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政府,有資格講正義嗎?

  事過境遷,幾十年後,如果你是現在的政府官員,你會否同意對當時保護外省人的本省人奬勵,以感謝他們在那個時間點,有勇氣救人的義行,給二二八事件添加些人性的善良與光輝?為何政府從來不做?

  如果你是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長官,當民眾已經號召起義,在全省發動攻擊,到處打殺搶劫,你會如何處理?當有組織的團體,要求你解除全颱各地政府軍武裝,交齣武器,以方便他們接管政府,你會如何處理?

  如果你是當時在高雄的要塞司令,在麵對暴徒要求談判,並以槍脅迫你繳械時,你會如何處理?如果高雄已混亂,你若做為當地的司令,會否立刻處理?

  如果你是當時在南京的中央政府,當颱灣局勢已經一片混亂,而當地長官要求你派兵平亂時,你會如何處理?

  如果你是……,如果你是……,如果你是……,

  這些都是二二八事件中一些簡單的問題。人不是聖人,都會有情緒,都會有反應不一定得當的情形。「錯則要追責,對則要肯定」,這是一般老百姓會有的想法,不過,如果對於那些有心要利用二二八事件的人,反應的態度必然會完全不同。

  二二八事件的性質是什麼?是伺機而起的暴動,是為瞭改變政權的起義或革命?是為瞭推動「高度自治」的政治改革?還是不分是非,將其簡化為國傢使用暴力對抗人民的事件,因而所有受害者均是無辜者,不論他們是在攻擊政府要地被擊斃、在軍隊與民兵武力衝突中而戰死、結閤美國推動颱獨、為共産黨做地下工作、或純粹就是趁機暴動的暴徒,不論死亡原因為何,均一律得到相同金額的「賠償」。請瞭解,是「賠」償而非「補」償。

  政權不是不可推翻,但革命就是權力的較量。太平天國死亡的後人,大概不會想到要嚮清廷要求賠償或補償。如果革命沒有成功,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可能也不會被追謚為烈士。目前已發現,獲賠償的二二八受難者名單中有至少三十餘名在北京西山中國共産黨的國傢英雄碑上,被當做英雄烈士對待。如果隻是為瞭追求政治改革,為何要攻打手無寸鐵的學校,毫無防備的醫療所?如果認為政治改革的目的是為瞭追求「高度自治」,那麼在肯定二二八受難者的義行時,是否以後也會對用武力追求「高度自治」的「一國兩製」的「暴民」也給予同樣的肯定?

  二二八事件是「大屠殺」?是「官逼民反」?「蔣介石是元凶」?這些都是必須認真思考,嚴肅客觀麵對的問題。如果一些「謊言」隻是為瞭粉飾瑕疵,讓社會更為和諧,我們不妨給予包容與體諒,但是如果謊言已成政治正確,為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與少數人而服務,造成社會的分歧或仇恨,我們就應還原其真正原貌,讓社會瞭解事實的真相,不讓謊言繼續傷害下一代。

  我並不是當時的見證者,記述二二八事件也一定會有疏漏或不足之處,但是本書資料應已足夠供讀者研判瞭。讀者與我一樣,都是在同樣的文化圈裏長大的,從小受同樣的是非善惡對錯的價值教育,應有基本的判斷分析能力,應該很容易看齣整個二二八事件的道理在哪裏。這是寫作本書最大的動機。請有特殊政治目的的政客、學者們不要再謊言、消費、利用二二八事件。讓颱灣的社會不要再因二二八事件産生認同歧異,可以祥和相處,是齣版本書最大的期盼。

  本書要特彆感謝蔡正元先生及武之璋先生在寫作過程中提供諮詢及資料,也感謝孫文學校師長、同學及朋友的鼓勵,使得本書得以完成。下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如何讓颱灣社會重新理解二二八事件,讓其迴歸到應有的曆史軌跡,理性看待、感性撫傷,和諧團結地迎嚮未來。

孫文學校總校長
張亞中  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掩捲《二二八事件讀本》,我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悲愴與沉思。作者的敘事方式,並非一味地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種冷靜而深刻的筆觸,將事件的殘酷真相剝繭抽絲般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驚嘆於作者對於史料的駕馭能力,那些散落在時間長河中的零碎信息,在他的手中被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清晰而完整的曆史畫捲。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當時社會的民生凋敝,民眾的生存睏境,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語言隔閡和文化衝突,都讓我對事件發生的背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些並非是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構成事件發生的基礎,是推動曆史車輪滾動的無數個微小齒輪。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個體命運時,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塑造成英雄或受害者,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奈、掙紮與選擇。這些充滿人性的刻畫,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真切的感知。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事件的發生,從來都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教會我,在評價曆史時,需要保持一種審慎和客觀的態度。它也讓我對“真相”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真相的追尋,需要勇氣,需要耐心,更需要對曆史負責的態度。

评分

拿到《二二八事件讀本》這本書,我懷著一種復雜的心情,它似乎預示著一段沉重而艱難的閱讀旅程。作者的文筆,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不動聲色”的力量。他沒有過多的煽情,沒有激烈的辭藻,卻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事件的殘酷與復雜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被書中對細節的描繪所吸引,那些日常生活的瑣碎,那些街頭巷尾的聲音,那些人物微小的錶情變化,都構成瞭曆史的肌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他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考古學傢,一點點地挖掘被時間掩埋的真相。書中對於社會經濟背景的分析,對於政治環境的梳理,都做得非常到位。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並非是單一因素的結果,而是多種復雜力量交織作用的必然。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受難者傢屬的采訪所打動,那些沉默瞭多年的悲痛,那些難以言說的傷痛,通過作者的筆觸得以重新被喚醒。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記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官方的敘述,更是無數個體生命體驗的總和。它提醒著我們,過去的苦難不應該被遺忘,更不應該被重復。它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陰暗麵,也讓我思考如何纔能走嚮更光明的未來。

评分

《二二八事件讀本》這本書,像是一本打開瞭塵封已久的日記,裏麵記錄著一段令人心痛的曆史。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將枯燥的曆史事實,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曆史人物的刻畫,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僵化的符號,而是擁有復雜情感和真實動機的個體。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嘗試去理解他們,去還原他們行為背後的邏輯。書中對於事件發生前後的社會氛圍的描繪,也十分到位。那種山雨欲來的壓抑感,那種積蓄已久的不滿情緒,都通過作者的筆觸清晰地呈現齣來。我讀到瞭一些令我深感震撼的片段,那些普通人在麵對不公時的抗爭,那些在絕望中閃爍的希望之光,都讓我為之動容。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進程,是由無數個個體的命運交織而成的。每一個被載入史冊的事件,背後都隱藏著無數個普通人的故事。它讓我對“勇氣”和“良知”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反思,在任何時代,我們都應該堅持正義,守護良知。它不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堂關於人性、關於曆史、關於社會深刻的教育課。

评分

《二二八事件讀本》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它像一把銳利的刀,毫不留情地剖開瞭曆史的傷口,同時也展現瞭人性深處的復雜與矛盾。我從未想過,一段曆史事件的發生,能夠牽扯齣如此多的社會矛盾、階級衝突以及個體命運的沉浮。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善於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捕捉那些微小的人物片段,並將其放大,形成極具衝擊力的畫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心理描繪,那些在權力漩渦中的掙紮,那些在道德睏境中的抉擇,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讀這些部分時,我常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令人窒息的環境之中。同時,作者也展現瞭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他們在麵對壓迫時可能錶現齣的恐懼與沉默,但在關鍵時刻,他們也會爆發齣驚人的勇氣和反抗精神。這些普通人的故事,纔真正構成瞭曆史的底色,也最能觸動人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敘述絕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充滿瞭灰色地帶,充滿瞭難以言說的無奈。我開始思考,作為後人,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和評價這段曆史,我們又應該從中吸取怎樣的教訓。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曆史事件的講述,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和對社會的反思。它讓我對“公義”和“人性”這兩個詞有瞭更深的體會。

评分

拿到《二二八事件讀本》這本書,我懷著一種復雜的心情開始閱讀。一方麵,我對那段曆史充滿瞭好奇,另一方麵,我也預感到它將是一段沉重而壓抑的閱讀體驗。事實證明,我的預感是準確的。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現瞭事件發生的殘酷與血腥。但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他並沒有停留在對暴力本身的描繪,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這一切的深層原因。書中對於當時社會環境的細緻描寫,對於不同族群之間誤解和隔閡的呈現,都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問題時的審慎態度。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某一方描繪成絕對的加害者,而是試圖呈現事件發生的多種視角和復雜性。這種客觀的態度,反而讓我更能體會到曆史的沉重和無奈。書中關於一些事件細節的還原,比如當時街頭的混亂景象,民眾的恐慌情緒,以及一些令人心痛的個人遭遇,都讓我感到身臨其境。這些細節,讓曆史不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鮮活的、觸動人心的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曆史的每一次變革,都伴隨著無數個體的悲歡離閤。這本書讓我對“和平”的珍貴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開始反思,在任何時代,我們都應該警惕和避免極端化的情緒和行為。它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陰暗麵,也讓我思考如何纔能走嚮更光明的未來。

评分

閱讀《二二八事件讀本》的過程,就像是穿越瞭一段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時光隧道。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宏大的視角,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被曆史洪流席捲的普通人身上。我被書中對於個體命運的細緻描摹所打動,那些在動蕩年代裏,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無奈與抗爭,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眼前。作者的語言樸實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帶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常常會在讀到一些令人心碎的片段時,陷入深深的沉默。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曆史的殘酷性,不僅僅體現在那些大規模的衝突和政治事件中,更體現在無數個體的生命被無情地碾碎。同時,我也看到瞭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那些在黑暗中伸齣的援手,那些在絕望中傳遞的希望,都讓我看到瞭人性的韌性和美好。這本書讓我對“記憶”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腦海中的信息,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情感,是刻在骨子裏的印記。它提醒著我,曆史的教訓不能被遺忘,對生命的尊重,對公義的追求,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課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是《二二八事件讀本》,我帶著對那段沉重曆史的敬畏和好奇翻開瞭它。一開始,我便被書中描繪的宏大時代背景所深深吸引。那個年代,社會轉型期的陣痛,民眾內心積壓已久的不滿,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復雜情感,都被作者以一種不動聲色的筆觸勾勒齣來。書中的語言雖然樸實,卻帶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夠穿越時空,將我帶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人物的刻畫,無論是站在權力頂端的官員,還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民眾,他們都栩栩如生,擁有復雜的內心世界。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展現瞭人性的多麵性。讀著讀著,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思考在那樣極端的情況下,我會如何選擇,又會承受怎樣的煎熬。書中的細節描寫也十分到位,那些生活中的瑣事,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都如同電影鏡頭一般在我腦海中迴放,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生活有瞭更真切的感受。比如,書中對當時食物的描寫,對衣著的細節,對街頭巷尾的市井氣息的刻畫,都顯得格外生動。這些細枝末節,恰恰構成瞭曆史的肌理,讓冰冷的曆史事件變得有溫度,有血有肉。我甚至能夠想象到,在那些動蕩的日子裏,人們是如何在艱難中尋找一絲慰藉,如何在絕望中堅持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曆史事件,更是在探討人性的光輝與黑暗,探討曆史的殘酷與溫情。我從中感受到的,遠不止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對曆史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反思。

评分

讀《二二八事件讀本》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尋。作者在敘述中展現齣的剋製與理性,讓我印象深刻。他並沒有刻意渲染悲情,也沒有煽動情緒,而是用一種冷靜而客觀的視角,將事件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這種處理方式,反而賦予瞭作品一種更為強大的感染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他一定做瞭大量的史料搜集和考證,纔得以呈現齣如此豐富而翔實的細節。書中對於事件發生的社會經濟背景的分析,對於當時兩岸政治格局的梳理,都做得非常齣色。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復雜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我尤其被書中對受難者傢屬的采訪和記錄所打動。那些沉默瞭多年的悲痛,那些難以言說的傷痛,通過作者的筆觸得以被重新喚醒。我看到瞭傢屬們在漫長歲月裏所承受的孤獨和煎熬,他們對真相的渴望,對正義的追尋,讓我熱淚盈眶。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不應該僅僅是教科書上的枯燥文字,它應該被銘記,被反思,被傳承。它提醒著我們,過去的苦難不應該被遺忘,更不應該被重復。在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思考著“真相”的意義,以及追尋真相所需要付齣的代價。這本書也讓我對“曆史的記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官方的敘述,更是無數個體生命體驗的總和。

评分

《二二八事件讀本》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填充,更是一種情感的滌蕩。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用充滿溫度的文字,講述瞭一段冰冷而沉重的曆史。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於事件親曆者後代的采訪。那些跨越瞭幾代人的傷痛,那些代代相傳的講述,都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和持久的影響。我看到瞭他們在追求真相過程中的堅韌和不易,也看到瞭他們對未來的期盼。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傷痕需要時間和理解去撫平,而真相的追尋,本身就是一種療愈。作者在敘述中,也展現瞭他對不同群體聲音的尊重。他試圖呈現齣事件的多重麵嚮,讓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這種包容性的敘事,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思考,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時代,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曆史事件,它更是在引發我們對人性和社會製度的深刻反思。它提醒著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要珍視和平,要努力去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聲音。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更廣闊的視野,一種更深刻的同情心,以及一種對曆史的敬畏之情。

评分

《二二八事件讀本》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遠超齣瞭對曆史事件本身的理解。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嚴謹,他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深入剖析瞭事件發生的社會根源和復雜背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觀點和聲音的呈現,他並沒有簡單地給任何一方貼上標簽,而是試圖讓讀者自己去理解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敘事,讓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這段曆史。書中對於當時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不同族群之間的誤解,以及政治氣候的變化,都有細緻的描繪。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促成瞭那場悲劇的發生。我讀到瞭一些關於事件親曆者後代的講述,他們承受的壓力和痛苦,以及他們對真相的執著追尋,都讓我感觸良深。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傷痕需要時間去治愈,而真相的揭示,是療愈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社會,如何認識人性的書。它提醒著我,在麵對復雜社會問題時,需要保持一種審慎和包容的態度,需要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也需要用理性的思考去探尋真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