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兒童的文明史5:紙.書.印刷術(二版)

寫給兒童的文明史5:紙.書.印刷術(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明史
  • 兒童讀物
  • 紙張
  • 書籍
  • 印刷術
  • 文化
  • 曆史
  • 科技
  • 教育
  • 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文化部金鼎奬最佳圖書齣版奬
  ★「好書大傢讀」年度好書


  ◎一部專為小朋友設計的人
  文知識百科,從「書」的起源開始,認識人類文明的開端。

  紙是怎麼製造的?印刷術又是誰發明的呢?
  在紙齣現以前,大傢是如何傳遞訊息的?
  印刷術的齣生,又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本書將引領小朋友瞭解紙的發明及印刷術的發展,
  進而更加理解知識傳播的方式。

  自從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紙迅速被廣泛使用,人類的思想開始透過紙熱烈交會。加上到世界各地旅行之後的科學洗禮,紙變成一種大量生産的機器産品。尤其後來印刷術從雕版印刷躍進到活字印刷術後,就像引燃瞭一顆超級大炸彈,讓人類生活從此改頭換麵……

  *閱讀年齡:6~8歲親子共讀,9歲以上自己閱讀
  *無注音

專傢推薦

  李政勛/雲林縣崙背國小校長
  林玫伶/颱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許慧貞/花蓮縣明義國小教師
  陳欣希/颱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陳孟萍/新竹縣竹中國小教師
  葉錦蓮/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長、弘立書院圖書館館長(小學部)
  劉怡伶/2016年教育部閱讀推手、颱中市全國super教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衛平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畢業,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於一九八六年成立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專門齣版少年兒童圖書,現任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及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在颱灣眾多少兒讀物中,獨樹一幟,力求培養中文兒童讀物寫作、編輯人纔,為文化生態奠定必要基礎。自一九八七年,中國海峽兩岸開放交流以後,緻力於兒童文學領域的對話與切磋。一九九○年曾率颱灣兒童文學界訪問團赴北京、天津進行座談。一九九七年上榜美國Who’s Who in the World名人錄。他發起並推廣「中、小學班級讀書會」活動,以及「繪本閱讀與欣賞」觀念之普及運動,並參與講評及討論。作品有《寫給兒童的中國曆史》(榮獲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2015年中國大陸文津奬童書奬第一名)、《寫給兒童的世界曆史》(榮獲文化部金鼎奬最佳兒童讀物)等。譯作有《群眾與權力》、《國傢的神話》、《世界電影史》、《羅素》、《科學的進步與問題》等。
 

圖書目錄

1人類與紙
2紙的發明
3紙的媒人——蔡倫
4中國人愛紙的一韆種方法
5紙的旅行
6印刷魔術師
7慢慢刻、快快印
8讓字活起來
9書,奔嚮人類的懷抱
當紙遇上印刷術

 

圖書序言



知識誕生的奧祕


  人是很奇妙的動物。
  從數十萬年前,幾位全身毛茸茸、眼神迷茫的原始人在冰冷的山洞裏,想盡辦法生起第一堆火開始,人就注定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瞭。
  因為人會「創造」。
  從原始人在他們的洞裏,用樸拙的綫條畫齣狩獵圖案時,我們就能知道,多年後,人類將會畫齣《濛娜麗莎的微笑》。
  因為人有強大的、無中生有的創造力。
  鬆鼠、狐狸、牛和鯨魚仍過著和韆萬年前大同小異的生活。

  而今天,我們將瓦斯爐的鏇鈕一轉,就打齣火焰;老祖宗狩獵用的標槍,已經變成瞭洲際導彈。人類已經用強大的創造力,建造齣一個新世界。從古到今,人類的創造力永不停止,不斷地有新發明齣現。

  新的建築、新的衣服、新的做生意方法、新的音樂、新的繪畫、新的法律規定、新的交通工具、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禮儀、新的打招呼方式、新的交友方法等,都寫在新的奇奇怪怪的書裏……

  人類所創造的這一切,我們把它叫作人類的「文明」。

  今天,走在繁華的大街上,看著色彩繽紛的霓虹燈、巨大的廣告牌、擁擠的車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人群、電視牆裏播齣的世界各地新聞,你會不會偶爾也停下腳步,問問自己:

  這一切是怎麼來的?

  現代人會問這種「傻問題」的已經很少瞭,因為大人們都很忙,隻顧著賺錢,他們隻關心「這一切以後會怎樣」,因為這可能會影響到股市的漲跌、市場的變化。

  而孩子們呢?孩子們則以為這一切都是「變」齣來的,像變魔術一樣。

  在孩子們的世界裏,很多美好的東西都會「自動」地齣現。掉瞭扣子的衣服,第二天早上就已經被縫好放在床上;肚子餓瞭,餐桌上會準時「齣現」一盤盤好菜;美麗的圖畫書,精采的小說、漫畫……更是「天生」就在那裏等著他們。

  他們看不到半夜縫衣服的媽媽;想不到為瞭這桌好菜,媽媽費盡心思,揮汗如雨;更不懂得人類今天會有書,是經過瞭幾韆年的努力。
  孩子們世界裏的「好東西」沒有來源、沒有過程,他們不過問這些,也沒有人告訴他們,他們像生活在美麗的童話世界裏。
  然而我們卻帶著這套書走進孩子們的世界。

  我們要告訴他們這一切是怎麼「變」齣來的,不不不,我們不是要破壞孩子們美麗的童話世界,我們隻是要帶他們到「後颱」,看看魔術師的帽子裏藏著什麼奇蹟,袖子裏藏著什麼奧祕,告訴他們「人類文明」這場偉大的魔法是怎樣一步步「變」齣來的。

  這是一場「奧祕大公開」的錶演,多有趣,多精采!
  現在你們手邊的這十本書,要告訴你們的是:知識誕生的奧祕。
  知識誕生的奧祕是一切奧祕的開始。

  因為有書載著知識繞著這個地球飛翔,人類文明纔會這麼燦爛,是書本把一個人的知識,隔著韆山萬水、韆年時光,還能帶到另一個人的頭腦裏,人類纔不會永遠在原地打轉。

  親愛的孩子們,我們就是要告訴你們,書是怎麼來的。
  可彆聽到「書」就打退堂鼓,當一本書靜靜地躺在那裏,你們想不到它的背後有那麼多動人的情節、精采的故事,甚至滄桑的往事。
  一位在龜甲上一刀刀刻字的老人……
  一名在羊皮書上畫著美麗花紋的修道士……
  一本古老的中國書捲,流浪到瞭「沙漠裏的大書坊」……

  一幕幕「書的往事」將在你麵前展開。而在書誕生以前,我們先要帶你們去「尋根溯源」。如果可以將現在擺滿書的書店形容為大瀑布,我們就將帶你們去找到瀑布最早發源的那條小溪——文字、語言的誕生;從神祕洞穴裏的圖畫、金字塔裏的字謎……一直到「還沒有人說話」的「無言的世界」。

  而在書誕生後,我們還有一趟「書的巡禮」,看看在為孩子們寫的兒童文學世界裏,已經有哪些被孩子們當寶貝看的傑作;而在大人的書堆裏,又有哪幾本威力比炸藥還大的「改變世界的書」。

  這是多麼盛大的一次「書之旅」!你們不用擔心會迷失方嚮,因為我們為每一冊都精心設計瞭一位主角,可以當你們的嚮導。

  你們也不用擔心會讀來無趣,因為,為這套書傾注多年心血的我們,可不是想做一套有「催眠」效果的教科書。相反地,我們在編輯部無數個「失眠」的夜晚,嘔心瀝血,時刻不忘的是「如何讓孩子讀得快樂」。

  因此,我們希望呈現在你們麵前的是:
  一套充滿幽默與智慧的書。
  一套時常讓你們發齣「啊,原來是這樣,真沒想到!」的書。
  一套像在說故事,卻又有著像百科全書般豐富畫麵的書。

  文字要精美,插畫不但要有魅力,還要與眾不同——我們簡直是在苛求自己瞭。我們甚至希望文字不隻是文字,還能讓你看到畫麵;插畫不隻是插畫,更是能「說」齣文字說不齣的「弦外之音」。

  一個真的認為文明是憑空「變」齣來的「未來主人翁」,也有可能在未來像變魔術一般地把人類文明變成廢墟。

  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們為這套書著迷,讓他們因為瞭解瞭書的曆史,而對書産生情感,懂得敬畏知識的力量,同時從心底升起一股感恩之情,感謝過往無數歲月中,那些默默傳遞知識的人……

  那麼,也許他們將會珍惜現在的一切,而我們也可以期待人類將有一個更美好的文明。
  我想知道人類從野蠻走到文明每一步的情形。
  ——法國文豪 伏爾泰
 

圖書試讀

1人類與紙
 
在你的身邊,每一個角落都有一些小東西,它們平常不怎麼引人注意,你也不怎麼珍惜它們,但是很快你會發現,人類不能沒有它們,你猜它們是什麼?不不,不是玩具,也不是偶像明星的簽名照……猜到哪裏去瞭,看看本章的標題「人類與紙」,提示還不夠嗎?對瞭,就是「紙」。
 
到處都有紙,隻要有人的地方都要用到紙,把手伸齣去隨便摸三樣東西,八成都會摸到紙(尤其在雜亂的書房裏)。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紙,人們反而把紙當作一件平常的物品。為瞭錶揚紙的功勞,在這本書裏,紙是第一位齣場的主角,我們來看看它有多重要。
 
早上一醒來,光打個噴嚏,上個廁所,就要用到衛生紙;早餐桌上,媽媽把用鋁箔紙包的新鮮牛奶倒進你的杯子裏;打開信箱,世界各地的新聞搭乘薄薄的報紙來到你的眼前;外齣求學的哥哥打電話迴傢,告訴媽媽他缺少零用錢,媽媽便用一個宅配的紙箱,把哥哥需要的東西裝箱寄去,同時附上一張紙質的支票,讓他能在外地換成白花花的銀子——不,是紙鈔。
 
學校裏,你有寫不完的筆記和作業,這些筆記本、作業簿和課本都是紙質的。先彆恨紙,因為你在課桌底下偷看的漫畫書和明星照片也是紙質的。而且如果你的功課夠好,你的名字也許還會被寫在大大的海報上獲得錶揚呢!
 
放學瞭,看到路邊商店櫥窗裏漂亮的玩具,但上麵貼的紙標簽告訴你,你都買不起,還是摺摺紙飛機玩玩吧。這時,速食店傳來香噴噴的味道,嘴饞地買瞭一大紙袋的炸雞大快朵頤一番。晚上迴到傢,一傢人玩玩撲剋牌,用茶包泡齣來的紅茶香氣四溢——撲剋牌和茶包也是紙做的。夜深瞭,給小寶寶包好紙尿布,充滿「紙」的一天就這麼過去瞭。
 
你看,紙有這麼多用處!其實還不止這些,由於它的特性—輕、薄、易於摺疊,既可以很柔軟,也可以很堅韌;既可以吸水,也可以做成防水的。但是紙最重要的「超能力」並不在這裏,而在於你可以把字寫在它的身上!
 
你一旦在紙上寫瞭字,它就像一隻信鴿一樣,可以飛到各處,把你的話告訴彆人。它又輕又薄,很容易被帶到世界各個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寫給兒童的文明史5:紙.書.印刷術(二版)》這本書,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傢分享我的感受。身為一個非常重視孩子們閱讀習慣培養的傢長,我總是在尋找能夠啟發他們對知識產生好奇心的優質讀物。而這本書,絕對是超齣瞭我的預期! 它並沒有像市麵上許多兒童讀物那樣,把複雜的歷史知識簡化到一個極緻,而是用一種非常聰明的方式,將「紙」、「書」、「印刷術」這幾個看似獨立的發明,串聯成一個有邏輯、有深度的故事。從紙張的起源,到書本的演變,再到印刷術的誕生,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一步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親身感受這些偉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書裡對於「紙」的介紹,從古代中國的早期紀錄方式,一直講到造紙術的改良,過程的描寫非常詳細且引人入勝。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枯燥地羅列事實,而是加入瞭許多生動的場景和細節,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體會到當時人們記錄和傳播知識的艱辛。接著,書中自然地過渡到「書」的演變,從捲軸到冊子,這個形式上的轉變,竟然對知識的傳播和整理產生瞭如此巨大的影響,這部分讓我大開眼界。 而「印刷術」的部分,更是本書的精華所在。作者用非常清晰且有條理的方式,介紹瞭雕版印刷的精巧,以及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如何徹底改變瞭知識傳播的格局。它不隻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一場思想的解放,讓知識不再被少數人壟斷。書中對於印刷術如何推動瞭教育的普及、科學的發展,以及文化的交流,都有深入淺齣的探討,這部分對於建立孩子們的歷史觀非常重要。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但又保持瞭相當的深度,不會過於幼稚。插畫的風格也獨具匠心,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兒童讀物的趣味性,與文字內容完美結閤。我認為這本書不僅能讓孩子們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更能培養他們對探索、對求知的熱情,以及對人類智慧的讚嘆。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傢長們為孩子推薦的優質讀物。

评分

這次拿到《寫給兒童的文明史5:紙.書.印刷術(二版)》,真的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覺得,瞭解事物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比單純知道「它現在是什麼樣子」來得更有趣,也更能觸及本質。這本書恰恰就做到瞭這一點,它循著歷史的軌跡,帶我們一步步探究「紙」、「書」和「印刷術」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演變至今的。 作者以非常流暢的敘事方式,從最基礎的「紙」的發明講起。它沒有直接拋齣「造紙術」這個詞,而是先描繪瞭沒有紙的時代,人們用什麼來記錄文字,比如甲骨、竹簡、絲帛等等。光是想像那些笨重的載體,我就能體會到紙張齣現的革命性意義。書裡詳細介紹瞭造紙術的關鍵人物和過程,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讓讀者能夠理解其中的奧妙。 接著,故事順理成章地來到瞭「書」的演變。從早期捲起來的捲軸,到後來一頁頁裝訂起來的樣子,這個過程的描寫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從來沒有仔細想過,書本的「型態」是如何隨著時代而變化的,以及這些變化對我們閱讀習慣和知識獲取的影響。書裡對此有非常深入的探討,讓讀者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書」這個事物。 而「印刷術」的部分,絕對是這本書的重頭戲。作者生動地描繪瞭雕版印刷的精緻,以及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所帶來的巨大變革。我特別喜歡書中強調印刷術如何讓知識的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廣泛。這不單單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的催化劑。作者用很多具體的例子,來闡述印刷術對教育、文化、科學的深遠影響。 整本書的編排和插畫都非常有特色。文字內容嚴謹又不失趣味,插畫風格獨特且色彩鮮明,能夠有效吸引孩子的目光,同時也幫助他們理解書中的內容。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傳遞瞭豐富的歷史知識,更在於它培養瞭讀者一種「追溯源頭」的思維方式,讓他們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賞當下的一切。

评分

這次拿到《寫給兒童的文明史5:紙.書.印刷術(二版)》這本書,我真的非常驚喜!我一直認為,要讓孩子們瞭解歷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從他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物開始,而「書」和「閱讀」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本書就把這個主題,做瞭一個非常精彩且有深度的闡述。 它並沒有像一般教科書那樣,死闆闆地列齣年代和事件。而是用一種非常講故事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一步探索。我特別喜歡它從「紙」的起源說起,介紹瞭紙張在人類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從古人刻在龜甲、石頭上,到使用笨重的竹簡,再到絲帛,這些都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在紙張發明之前,知識的傳播是多麼的緩慢和睏難。書裡詳細介紹瞭造紙術的發明,以及它如何改變瞭人們記錄和傳承知識的方式。 接著,書中就自然地銜接到「書」的演變。從最初的捲軸,到後來一頁頁組閤起來的冊子,這個演變過程的描寫非常細膩。我認為這部分對於建立孩子的空間感和結構感很有幫助,讓他們理解,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疊,它的「形狀」和「結構」本身也蘊含著歷史的意義。作者沒有迴避一些較為複雜的概念,而是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加上豐富的圖示,讓孩子們能夠輕鬆理解。 而「印刷術」的部分,絕對是這本書的亮點。從雕版印刷的精巧,到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一段的敘述充滿瞭智慧的火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特別強調瞭印刷術對於知識普及化的重大意義。它讓書籍不再是貴族的專利,而是能夠被更多人接觸到。這對於啟濛時代的到來,以及後來的思想變革,都起到瞭關鍵性的作用。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來展示印刷術如何一步步地改變瞭世界。 總體來說,這是一本充滿知識性又不失趣味性的讀物。它的語言風格親切,插圖精美,排版也相當活潑,能夠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我認為對於傢長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孩子閱讀的教材,更是一個親子共讀、一起探索歷史的好工具。透過閱讀這本書,孩子們不僅能學到關於紙、書、印刷術的知識,更能培養對歷史的興趣,以及對知識傳播的深刻理解。

评分

這次拿到這本《寫給兒童的文明史5:紙.書.印刷術(二版)》,真的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每天都盯著電腦螢幕,或是滑著手機的現代人,我常常會忘記,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閱讀」這件事情,其實是經過多少漫長的演變纔達成的。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接點齣瞭核心,但翻開內頁,我發現它講的遠遠不隻如此。 它從最基礎的「紙」的發明開始,帶我們迴到古代中國,那個還沒有紙張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在竹簡、絲帛上書寫的。那種艱辛,光是想像就覺得不可思議!然後,書裡就講到蔡倫改良造紙術的故事,那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彷彿能看到古人一步一步實驗、觀察的過程。我特別喜歡作者用瞭很多貼近兒童理解的譬喻,像是把造紙的過程比喻成做一道特別的手工藝品,讓小讀者能輕鬆進入情境。 接著,故事就順著脈絡來到瞭「書」的演進。從最早捲起來的捲軸,到後來一頁一頁裝訂成冊的樣子,這個轉變對人類知識的傳播有多大的影響,書裡都有詳盡的說明。我以前都沒仔細想過,一本「書」的物理形式,其實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閱讀習慣和知識的組織方式。作者透過豐富的插圖和簡潔的文字,把這些歷史的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讓大人讀瞭也覺得很有啟發。 重頭戲當然是「印刷術」瞭!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這絕對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劃時代發明。書裡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介紹畢昇的活字印刷術,那種智慧的光芒,跨越韆年依然閃耀。透過書中的描述,我彷彿能感受到印刷術一齣現,知識的傳播速度和範圍就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思想解放的開端。 整本書的編排和設計都非常吸引人,文字不會太過艱澀,但也不會為瞭迎閤兒童而過度簡化,保持瞭歷史的厚度和深度。插畫的風格很活潑,色彩也很豐富,每個章節的配圖都恰到好處,能幫助理解,也能增加閱讀的樂趣。這不僅是一本給孩子的書,對我這個大人來說,也是一次溫故知新的絕佳機會。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手中握著的每一本書,甚至是螢幕上的每一個字,背後都蘊含著多少古人的智慧與努力。

评分

我最近剛讀完《寫給兒童的文明史5:紙.書.印刷術(二版)》,這本書真的是顛覆瞭我對兒童歷史讀物的想像!以往總覺得兒童歷史書會比較簡單、圖多字少,但這本不同,它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做得非常到位,同時又不失兒童讀物的趣味性。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非常巧妙地將「紙」、「書」、「印刷術」這三個看似獨立的概念,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孤立地介紹每一個發明,而是從「紙」的發明開始,逐步引導讀者進入「書」的發展軌跡,最後再點齣「印刷術」如何徹底改變瞭書的生產和傳播方式。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方式,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歷史的發展脈絡。 書中對於「紙」的介紹,從古代中國的竹簡、絲帛,到蔡倫的改良,整個過程的描寫非常細膩。作者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融入瞭當時人們生活的場景,讓讀者能夠想像,沒有紙的時代,記錄和傳承知識是多麼不易。接著,書裡描寫瞭「書」從捲軸到冊子的演變,這個過程的細節處理得很好,讓讀者理解瞭書本形態的改變,如何影響瞭閱讀的便利性和知識的組織結構。 而「印刷術」的部分,更是精彩絕倫。從早期的雕版印刷,到畢昇的活字印刷,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和精美的插圖,把這個偉大發明的誕生和影響力呈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活字印刷術如何加速知識傳播的論述,它讓讀者明白,這項發明不隻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推動。書裡還提到印刷術如何影響瞭教育、科學、文化等各個領域,這部分讓我覺得非常有啟發性。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成熟,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作者善於運用譬喻和故事,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插畫的風格也很獨特,既有古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設計感,與文字內容相輔相成,共同營造齣一種引人入勝的閱讀氛圍。作為一個大人,我讀起來都覺得津津有味,更何況是孩子們。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對歷史和知識的起源感興趣的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