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醫學(4版)

輸血醫學(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輸血醫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教育
  • 血液學
  • 輸血
  • 血液成分
  • 免疫學
  • 臨床檢驗
  • 醫學教材
  • 醫學參考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輸血醫學促成瞭現代醫學的發展,成功的醫療維係在安全的輸血,而安全的輸血有賴於建全的醫院血庫作業、正確的醫療用血,以及健全的捐血係統。

  本書集閤瞭許多優秀的輸血工作人員及專傢學者撰寫而成,內容涵蓋重要的輸血議題:各種血型及相關的抗體、本土血型的基因研究、實質醫院的血庫檢驗作業、包含小兒的輸血、輸血反應、血小闆的輸血、捐血機構的作業、血庫的品質管理、親子鑑定、HLA以及颱灣族群基因的研究。
  
  本書適用於大專院校生物相關科係、醫學係及醫技係的教學、醫院血庫工作人員的參考書,及醫院醫師輸血時的參考。

本書特色

  1. 集閤所有和輸血相關的資訊,既實際,也有理論。
  2. 大部分為颱灣本土資料。
  3. 附錄有豐富的颱灣本土資料,包含:

  •馬偕紀念醫院的颱灣各族群之血型、HLA、STR、mtDNA、Y-SNP頻率。
  •颱灣血液基金會捐血人的各種血型頻率及血型抗體頻率。
  •慈濟骨髓乾細胞中心的捐髓者HLA基因頻率。
 
《現代腫瘤學原理與實踐》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全麵、深入、緊密結閤臨床實踐的腫瘤學綜閤性專著,旨在為腫瘤內科、放療科、外科、病理科及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前沿的理論指導和實用的診療規範。全書內容涵蓋腫瘤生物學基礎、病因學、流行病學、分子診斷、腫瘤篩查、腫瘤的綜閤治療策略(包括化療、靶嚮治療、免疫治療、內分泌治療、粒子治療等),以及特定器官係統腫瘤的詳細診療路徑。 第一部分:腫瘤學基礎與分子生物學 第一章 腫瘤的生物學本質與癌癥基因組學 本章係統闡述腫瘤的起源、演進和多階段發生發展理論。深入剖析細胞周期調控、凋亡機製失常與永生化。重點介紹癌癥基因組學的前沿進展,包括體細胞突變、基因組不穩定性、拷貝數變異(CNV)的臨床意義。詳細論述腫瘤微環境(TME)在腫瘤生長、侵襲和轉移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特彆是腫瘤相關成縴維細胞(CAFs)、免疫細胞浸潤與血管生成網絡。 第二章 腫瘤的病因學與風險評估 本章詳細梳理已知的人類緻癌因素,包括化學緻癌物(如多環芳烴、硝基化閤物)、物理緻癌因素(如電離輻射、紫外綫)的分子作用機製。探討病毒緻癌(如HPV、HBV/HCV、EBV)的整閤與緻癌蛋白功能。闡述遺傳易感性與種係突變在癌癥發生中的作用,例如BRCA1/2、Lynch綜閤徵相關基因的篩查與管理策略。 第三章 腫瘤流行病學與預防 分析全球及區域性主要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趨勢及影響因素。深入探討一級預防(如健康教育、疫苗接種)和二級預防(早期篩查)的循證醫學依據。詳細介紹高危人群的界定標準、篩查工具的選擇(如液體活檢在早期發現中的應用潛力)和篩查結果的臨床管理流程。 第二部分:腫瘤的診斷與病理評估 第四章 腫瘤的分子病理診斷 本章強調分子檢測在現代腫瘤診療中的核心地位。詳述免疫組織化學(IHC)在腫瘤分型中的應用,尤其是在鑒彆診斷中的價值。深入講解分子病理技術,包括熒光原位雜交(FISH)、聚閤酶鏈反應(PCR)、高通量測序(NGS)在驅動基因、耐藥標誌物檢測中的標準化流程與數據解讀。重點闡述伴隨診斷(CDx)在指導靶嚮治療中的作用。 第五章 腫瘤分期與影像學評估 係統介紹TNM分期係統的最新版修訂內容及其在臨床決策中的應用。詳細闡述影像學在腫瘤診斷、療效評估和監測中的技術選擇:包括多層螺鏇CT(MSCT)、磁共振成像(MRI)的序列選擇與僞影識彆,以及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在全身代謝評估中的優勢與局限性。強調基於反應評估標準(如RECIST 1.1)的客觀療效評價。 第六章 腫瘤支持治療與姑息照護 本部分關注患者整體生活質量的管理。深入討論癌癥相關性疼痛的階梯式治療方案,包括阿片類藥物閤理應用與副作用管理。詳述惡病質、貧血、呼吸睏難、神經病變等常見並發癥的防治策略。全麵介紹腫瘤姑息治療與臨終關懷的理念整閤,強調跨學科團隊閤作(MDT)在改善患者體驗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腫瘤的係統性綜閤治療 第七章 細胞毒性化療與藥物藥代動力學 迴顧經典細胞毒性藥物的作用機製、劑量設計與毒性譜。深入探討抗代謝藥、烷化劑、拓撲異構酶抑製劑等不同化療藥物的聯閤方案(如FOLFOX, R-CHOP)。重點闡述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藥效學(PK/PD)模型在個體化劑量調整中的應用,以及如何管理骨髓抑製、手足綜閤徵等劑量限製性毒性。 第八章 靶嚮治療與分子內科 本章聚焦於靶點發現與新型靶嚮藥物的臨床轉化。詳細介紹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單剋隆抗體(mAb)在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腎細胞癌等中的應用。深入分析耐藥機製的齣現(如T790M、C797S突變)及其應對策略。探討小分子藥物與大分子藥物在生物利用度和給藥途徑上的差異化管理。 第九章 腫瘤免疫治療的革命 全麵覆蓋腫瘤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深入解析免疫檢查點抑製劑(ICI)的作用機製,包括PD-1/PD-L1、CTLA-4抑製劑。係統梳理不同癌種中ICI的應用指徵、療效預測生物標誌物(如TMB、MSI/dMMR)及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的識彆與處理方案。闡述CAR-T細胞療法在血液腫瘤及實體瘤研究中的進展。 第十章 放射治療的精準化 本章聚焦於現代放療技術。詳細介紹三維適形放療(3D-CRT)、調強放療(IMRT)和容積鏇轉調強放療(VMAT)的技術原理與臨床優勢。重點闡述立體定嚮放療(SBRT/SRS)在早期肺癌、骨轉移竈的局部控製中的應用。強調劑量學優化、危及器官(OARs)的防護策略及自適應放療(ART)的實施流程。 第四部分:特定器官係統腫瘤的診療路徑 第十一章 肺部腫瘤的個體化管理 詳細闡述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臨床路徑,從腺癌、鱗癌的組織學和分子分型開始。整閤肺癌篩查、早期診斷、手術治療的原則。深入分析晚期NSCLC的係統治療選擇:EGFR、ALK、ROS1、KRAS突變等不同分子分型的標準一綫及二綫治療方案。討論小細胞肺癌(SCLC)的敏感性/耐藥性管理。 第十二章 消化係統腫瘤的MDT模式 涵蓋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胰腺癌的診療。針對胃腸道腫瘤,重點論述多學科團隊(MDT)在決定新輔助治療、手術時機和輔助治療策略中的協調作用。深入討論肝細胞癌(HCC)的綜閤管理,包括局部消融、TACE(經動脈化療栓塞術)與係統治療的銜接。強調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指導結直腸癌免疫治療的決策。 第十三章 乳腺癌與婦科腫瘤 本章重點關注激素受體狀態、HER2錶達狀態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決定性作用。詳述乳腺癌的保乳手術指徵、新輔助內分泌治療與化療的序貫方案。對於卵巢癌和宮頸癌,著重闡述鉑類敏感性與鉑類耐藥的判定,以及PARP抑製劑在BRCA突變攜帶者中的應用。 第十四章 泌尿係統與頭頸部腫瘤 前列腺癌的風險分層(Gleason評分、PSA動態變化)與治療選擇(主動監測、根治術、放療、新型激素治療)。膀胱癌的內鏡診療與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綜閤治療。頭頸部鱗癌的放化療敏感性及HPV相關性腫瘤的特殊性。 附錄:臨床指南速查與藥物劑量參考 收錄NCCN、ESMO等國際權威指南的關鍵流程圖。提供常用抗腫瘤藥物的靜脈注射速率、滲透壓、配伍禁忌等實用信息,便於臨床快速核對。 本書特色 本書的撰寫嚴格遵循循證醫學原則,所有治療方案均基於大型III期臨床試驗的證據。全書結構邏輯清晰,從基礎機製到個體化治療,層層遞進,特彆注重將復雜的分子信息轉化為可操作的臨床決策。大量精選的臨床病例討論和流程圖,極大地提高瞭本書的實用性和教學價值,是腫瘤科醫生、研究人員及醫學生案頭必備的權威參考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榮熾


  現職
  國立颱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教授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博士

  經曆
  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科輸血醫學研究室研究員

王昌玲

  現職
  颱北馬偕紀念醫院血庫資深醫檢師

  學曆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醫事技術科

  經曆
  新店耕莘醫院醫檢師
  颱北馬偕紀念醫院血庫組長

硃正中

  現職
  馬偕紀念醫院醫研部免疫基因組研究員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生化科學所博士
  國立颱灣大學生化科學所碩士

  經曆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所博士後
  馬偕紀念醫院醫研部副研究員

硃誌芬

  現職
  颱北馬偕紀念醫院醫血庫資深醫檢師

  學曆
  中颱科技大學醫事技術科

  經曆
  馬偕紀念醫院輸血委員會祕書
  馬偕紀念醫院醫血庫組長

硃芳業

  現職
  亞東紀念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
  亞東紀念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
  亞東紀念醫院傢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學曆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係學士
  
  經曆
  國傢輸血實驗室研究進修
  省立桃園醫院實驗診斷科主治醫師
  省立桃園醫院實驗診斷科副主任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臨床病理科∕檢驗科主任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菁英領導班進修

何國維

  現職
  颱灣血液基金會颱南捐血中心醫務組醫師

  學曆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係學士

  經曆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放射綫診斷部醫師

林冠州

  現職
  颱灣血液基金會業務處處長

  學曆
  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碩士
  中國醫藥大學醫技係理學士

  經曆
  高雄捐血中心技術、業務組組長、檢驗課課長
  颱北捐血中心資訊、檢驗、採血課課長、成分課副課長、站長

林媽利

  現職
  馬偕紀念醫院名譽顧問醫師

  學曆
  美國(CAP)及颱灣臨床病理、解剖病理專科醫師
  高雄醫學院

  經曆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病理科助教、講師、副教授
  馬偕紀念醫院檢驗科主任、醫學研究部輸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颱灣輸血學會理事長、榮譽理事長
  國際輸血學會理事、國際輸血學會西太平洋區1999年大會會長及2011年大會榮譽會長

塗玉青

  現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係暨研究所副教授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生化科學所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檢驗學係學士

  經曆
  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科研究助理
  國立颱灣大學生化科學所博士後研究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博士後研究
  BC Cancer Research Agency博士後研究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係助理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係副教授

張小琳

  現職
  馬偕紀念醫院血庫資深醫檢師

  學曆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事技術科

  經曆
  颱大醫院血庫研究助理

張鳳娟

  現職
  颱北馬偕紀念醫院血庫資深醫檢師

  學曆
  中颱科技大學醫事技術科

  經曆
  颱北馬偕紀念醫院檢驗科血庫組組長
  颱灣輸血學會理事
  颱灣輸血學會血庫工作人員在職訓練班講師

陳定平

  現職
  長庚大學生技係兼任副教授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檢驗醫學科教學醫檢師

  學曆
  長庚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

陳冀寬

  現職
  馬偕紀念醫院醫事檢驗科主任
  馬偕紀念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精準醫療生技中心主任
  馬偕醫學院醫學係病理學科主任、部定助理教授
  基因診斷試劑核心實驗室計畫主持人
  北醫聯閤人體試驗委員會委員,聯閤人體生物資料庫委員

  學曆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係醫學士

  經曆
  馬偕紀念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執行祕書
  TFDA醫療器材臨床試驗專傢
  ISO 13485主任稽核員

陳瀅如

  現職
  颱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輸血醫學科醫事檢驗師
颱灣輸血學會監事

  學曆
  國立陽明大學醫事技術學係學士

陸中衡

  現職
  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研究助理

  學曆
  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生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碩士
  東海大學生物學學士

  經曆
  經濟部生技醫藥産業發展推動小組經理
  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約聘研究員
  行政院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黃仰仰

  現職
  全國認證基金會(TAF)醫學領域評審員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醫技係學士

  經曆
  颱北國泰綜閤醫院檢驗科主任
  新竹國泰綜閤醫院檢驗科主任
  颱灣醫事檢驗學會常務理事
  颱灣輸血學會理事、監事
  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UAB)醫學中心血庫進修

楊孟樺

  現職
  颱灣血液基金會研究處技正

  學曆
  國立陽明大學遺傳學研究所碩士
  颱北醫學院醫事技術學係學士

  經曆
  颱北捐血中心技術組技正

萬祥麟

  現職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颱北慈濟醫院檢驗科主任,血液腫瘤科醫師

  學曆
  University of Alabamaat Birmangham (UAB), MSCLS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經曆
  三軍總醫院臨床病理科、內科、血液腫瘤科醫師

詹詠絮

  現職
  馬偕紀念醫院血庫資深醫檢師

  學曆
  中颱科技大學醫事技術科

經曆
國立颱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助理

蔡欣怡

  現職
  馬偕醫學院醫學係助理教授
  馬偕紀念醫院醫事檢驗科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教學主治醫師
  馬偕醫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閤聘助理教授

  學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碩士

  經曆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訪問學者
  颱灣血液基金會諮詢醫師

黎蕾

  現職
  颱灣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
  中華捐血運動協會宣傳組長
  颱灣輸血學會理事

  學曆
  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分子醫學組博士

  經曆
  颱北捐血中心品保組長,技術組長,供應課長,檢驗課長
  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係講師

羅仕錡

  現職
  颱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檢驗醫學科助理教授
  颱灣輸血學會理事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博士

  經曆
  颱大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
 

圖書目錄

第1章 紅血球的抗原抗體反應   
1.1 血型抗原
1.2 血型抗體
1.3 補體及血庫作業
1.4 紅血球的抗原抗體反應

第2章   ABO、Hh、Lewis血型係統
2.1 ABH及Lewis抗原的構造
2.2 ABO血型抗原
2.3 ABO血型抗體
2.4 ABO
2.5 後天ABO血型的改變
2.6 H抗原缺乏的血型
2.7 颱灣ABO亞血型及H缺乏血型的頻率
2.8 Lewis血型

第3章 Rh血型係統
3.1 D抗原
3.2 颱灣病人輸血前做常規RhD篩檢之評估

第4章 MNS血型係統   
4.1 簡述
4.2 抗原結構
4.3 抗體
4.4 米田堡血型係列(The Miltenberger series)

第5章 P1PK血型係統與相關抗原∕I血型係統與i抗原   
5.1 P1PK血型係統與相關血型係統及抗原
5.2 I血型係統、i抗原與冷凝集

第6章 其他血型係統(Kell、kidd、Duffy、Diego等)
6.1 Kidd血型係統
6.2 Duffy血型係統
6.3 Kell和Kx血型係統
6.4 Diego血型係統
6.5 Lutheran血型係統

第7章 紅血球自體抗體及多重凝集   
7.1 紅血球之自體抗體
7.2 冷自體抗體
7.3 溫自體抗體
7.4 藥物引起的免疫溶血性貧血
7.5 紅血球之多重凝集及Lectin在免疫血液學的應用

第8章 配閤試驗   
8.1 病人血液檢體
8.2 配閤試驗發展
8.3 血清學測定
8.4 交叉試驗及解釋
8.5 颱灣的異體抗體(不規則抗體)

第9章 新生兒溶血癥   
9.1 ABO血型與新生兒溶血癥
9.2 異體抗體與新生兒溶血癥
9.3 近10年的HDNB
9.4 新生兒溶血癥的治療
9.5 颱灣人成長過程中Lewis血型的發展及改變

第10章 人類白血球抗原   
10.1 HLA system簡介
10.2 HLA抗原分布、生化特性及立體結構
10.3 HLA生理功能
10.4 HLA遺傳學
10.5 HLA分型及抗體檢測
10.6 HLA命名係統
10.7 颱灣族群HLA基因頻率及單倍型頻率
10.8 HLA與輸血相關事件
10.9 HLA檢驗與移植
10.9.2 乾細胞移植配對 
10.10 HLA分型在其他臨床應用

第11章 血小闆與顆粒球輸注
11.1 血小闆抗原係統
11.2 非HPA抗原係統之其他抗原
11.3 血小闆輸注無效
11.4 胎兒與新生兒異體免疫血小闆減少癥
11.5 輸血後紫瘢癥
11.6 自體免疫性血小闆減少
11.7 藥物引起之血小闆抗體及其檢測方式
11.8 血小闆抗體檢測方法
11.9 人類中性球抗原係統
11.10 異體免疫新生兒中性球缺乏癥
11.11 自體免疫中性球減少癥
11.12 顆粒白血球抗體檢測方法
11.13 顆粒白血球輸血治療

第12章   輸血反應   
12.1 溶血性輸血反應
12.2 非溶血性輸血反應
12.3 輸血反應的探討
12.4 輸血前給藥與輸血反應

第13章   親子鑑定   
13.1 親子鑑定的原理及前言
13.2 以馬偕紀念醫院為例,颱灣親子鑑定檢查的發展過程
13.3 親子鑑定的邏輯:否定法(Exclusion)
13.4 親子鑑定的邏輯:包含法(Inclusion)
13.5 其他親屬關係的演算邏輯
13.6 親子鑑定STR套組的其他應用
14 颱灣的族群   
14.1 前言
14.2 颱灣高山原住民
14.3 非颱灣高山原住民
14.4 結語

第15章 捐血機構作業
15.1 捐血人資格篩選
15.2 全血收集與血品製備
15.3 分離術血品收集
15.4 感染性疾病篩檢
15.5 血品供應與調節

第16章 血液的成分及輸血療法   
16.1 減除白血球之紅血球濃厚液
16.2 血小闆的輸血
16.3 濃縮第八因子
16.4 濃縮第九因子
16.5 白蛋白與血漿蛋白成分
16.11 緊急輸血
16.12 血袋的加溫
16.13 輸血的時間限製
16.14 輸血的速度
16.15 輸血時其他點滴溶液的輸注
16.16 輸血過濾器
16.17 輸血裝置
16.18 治療性的血液成分移齣術

第17章 血庫檢驗方法   
17.1 血庫凝集試驗操作要領與價數判讀
17.2 抗球蛋白試驗
17.3 輸血前檢查
17.4 其他血庫檢驗方法

第18章 血庫檢驗與作業的品質管理   
18.1 組織與職責
18.2 以顧客為中心
18.3 場所與安全
18.4 人員品管
18.5 試劑耗材的驗收與庫存管理
18.6 儀器設備管理
18.7 檢驗前流程
18.8 檢驗與作業流程
18.9 血庫檢驗與作業的品質保證
18.10 檢驗後流程
18.11 檢驗結果的報告與釋齣
18.12 資訊管理
18.13 不符閤事項管理
18.14 持續品質改善
18.15 稽核
附錄A   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相關生物統計資料
附錄B 颱灣血液基金會捐血人血型抗原及血型抗體資料   
附錄C 慈濟骨髓乾細胞中心自願捐髓者HLA的資料  

圖書序言

四版序

  自2005年齣版第三版的《輸血醫學》到現在已過瞭13年,到瞭急需改版的時候,但因為這些年我為瞭「颱灣族群來源」的工作非常忙碌,需要藉助彆人來完成改版,因此我把原本第三版的14章分彆交給現今活躍在輸血醫學的新秀改寫,再增加新的四章:1.米田堡血型及其單株抗體和MNS血型係統;2.捐血機構作業;3.血庫的品質管理;4.颱大生化研究所所長餘榮熾長期研究的「P1PK血型係統∕I血型係統與i抗原」,而成為第四版的《輸血醫學》,這版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把原本血型的免疫血液學提升到分子生物學。希望以後的改版也用這樣的模式下去,把颱灣新的發現繼續放進去,讓這本書變成大傢的書,讓我寫這本書的原始初衷:「讓醫學院學生的臨床輸血醫學、醫技係學生的免疫血液學及醫院血庫的工作人員有一本易懂的中文資料」,得以繼續下去。

  1981年我從美國學成迴颱後,因應當時馬偕醫院是血庫與鏡驗同時作業的情況,我最初的挑戰是思考如何教導唯一的血庫醫檢師在從事原先的玻片交叉試驗及「血牛」抽血工作外,教她如何正確的進行試管交叉試驗及如何正確的搖試管。爾後有英國的宣教師血庫專傢鮑博瑞(Richard E. Broadberry, FILM)1983年在祈禱中上帝呼召他到颱灣的馬偕醫院血庫工作,因此我得到從天而降的幫助,下來的幾年我們有瞭許多重要發現,發現颱灣人有B3血型、亞孟買血型、米田堡血型及稀有血型,而我們發現的B3血型竟然是華人世界第一次發現的亞血型。因為1980年代以前的颱灣是一個開發中的國傢,有關輸血的資料,差不多隻有ABO及Rh血型的頻率,與已開發的國傢歐、美、日相差一大節,當時我努力把颱灣的新發現寫成論文,刊登在國際知名的刊物如Transfusion、Vox Sanguinis,讓國際知道颱灣的新資料,也同時整理新的發現在1990年寫成瞭初版的《輸血醫學》。後來我們馬偕醫院和其他醫院有更多新發現,隨後我們在輸血醫學加入血小闆、HLA及親子鑑定,在1996寫成第二版及2005年第三版的《輸血醫學》。

  颱灣醫院的血庫在1980年代初充斥著賣血的「血牛」,因為捐血不足,輸血醫學中重要的安全供血「捐血」,變成全颱醫療上最重要的課題,孫建峰、李正華、林媽利及後來成立的中華民國輸血學會(後改名颱灣輸血學會),在1980年代協助當時的衛生署建立颱灣的國傢血液政策,包括健全捐血係統及統一全颱醫院的醫院輸血作業,我把經過過程發錶在「中華民國颱灣的國傢血液政策The national blood program of Taiwan ROC, Vox Sang 1994; 66:299」,內容如下:

  在1980年初,有價供血提供瞭國內大部分的需要,當時的捐血係統並沒有企劃單位做有係統開拓血源的規劃,且捐血係統是由內政部所管轄,而不是在衛生署監督之下。

  然而,因為颱灣民眾B型肝炎的帶原率非常高,且因B型肝炎的病毒感染與颱灣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肝癌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發展一個健全的捐血係統以提供安全的血液,變成是國傢醫療政策的一個重要方嚮。

  颱灣血液方案的成功有賴於許多人的努力,包括國策顧問李國鼎先生、已過世前衛生署長許子鞦先生和現任的衛生署長張博雅先生,還有許多衛生署的同仁、颱灣醫界的同仁,及捐血機構的同仁都對發展颱灣的國傢血液政策投入很大的心力。

  另一方麵,當時國內醫院血庫輸血前的配閤試驗,發現需做很大的修改,而且全國血庫作業也需要有統一及標準的作業。在1984年我們發現manual Polybrene不加做免疫球蛋白試驗的方法是最適閤國人的作業,這種方法快速可節省人力、敏感可增加輸血的安全,同時因能自行泡製試藥,不必仰賴昂貴的進口試藥而降低瞭醫療成本。我們同時也開始著手做血庫醫檢師的在職訓練,包括為期一星期的講課與實際操作,藉由此訓練教導manual Polybrene法,而促成現在國內血庫的統一作業。同時也進行醫師的在職訓練,使捐贈的血液取代有價供血,並介紹血液成分治療的觀念。繼而做血庫醫師的在職訓練,並舉辦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及血小闆的交叉試驗的研討會。

  在1985年開始做醫院血庫的評鑑,以確定適當的血液貯存設備及正確的輸血前配閤試驗。捐血機構的評鑑也跟著開始。隨後,醫院血庫的評鑑逐漸變成衛生署醫院評鑑的主要項目之一,評鑑的重點包括醫院血液成分的使用情形,使用捐血而不使用有價供血的血液,醫院輸血委員的成立及功能,及從1988年開始的全國血庫精確度調查的結果。因評鑑的結果影響醫院的保險給付高低,所以評鑑促使醫院改進輸血作業及各種血液成分的使用,同時也有助於消滅有價供血。

  中華民國輸血學會(颱灣輸血學會)在1987年成立。輸血的諮詢實驗室是在1988年由衛生署委託成立於馬偕醫院血庫,是用來幫助國內醫院解決輸血遇到的睏難。

  衛生署的國傢血液科技諮詢小組成立於1988年,以製定國傢的血液政策。這個小組的成員是由醫院的血庫主管及大型教學醫院的血液專傢組成。1989年這個小組製定瞭捐血機構的設置標準,且在1990年捐血機構因衛生署的要求與諮詢小組的建議而改組,中華血液基金會(颱灣血液基金會)於是自中華民國捐血運動協會成立,並由衛生署監督,同時中華血液基金會所屬之捐血中心遂有開拓血源的企劃課成立 。

  我們已成功的逐漸建立瞭颱灣的國傢血液政策,這點可由1992年捐血的數量達1,180,463單位,捐血人的比率占全國人口的5.72%看到,捐血提供瞭近百分之百國內醫院用血的需要。

  1992年颱灣的捐血提供全颱醫院所需要的用血,消滅瞭血液的買賣。颱灣的成就受到國際肯定,1996年颱灣捐輸血的成就以「颱灣」之名刊登在「已開發國傢的血液政策National blood program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ransfusion 1996; 36:1019~1032」,與美、英、法、日等15個已開發的國傢並列、評比。最後讓我們互相勉勵,繼續努力,天祐颱灣。

林媽利

圖書試讀

第1章紅血球的抗原抗體反應
 
學習目標
 
瞭解血型抗原及命名係統。
 
瞭解血型抗體。
 
3. 瞭解血庫有關的免疫反應。
 
4. 瞭解補體及血庫作業。
 
血庫有關的免疫反應
 
人類在齣生前沒有多少抗體的産生,無菌室中的動物亦然,所以可想像抗體是因為抗原刺激以後纔發生的。自然而然發生的抗體(natural occurring antibody)並不是意味著沒抗原刺激就産生的抗體,而是錶示抗體的産生並不是經過輸血或懷孕等已知的免疫刺激所引起的。人體可因以下三類抗原的刺激而産生抗體:(1)異種抗原,即其他種類的抗原,如細菌。(2)異體抗原(alloantigen),彆人的血型抗原(自己的血球並不含有)。(3)自體抗原(autoantigen),即自己本身(如血球)的抗原,可能是自體抗原經藥物或病毒引起稍微的改變,以緻不被認為是本身的抗原所引起。
 
抗體的産生過程可分為原發及繼發兩個階段,原發反應是個體第一次接觸到抗原,在7~14天內可以測到低力價的IgM抗體。繼發反應是個體再接觸到同樣抗原時,在一星期內齣現高力價的IgG抗體。血型抗體的産生過程也是如此。
 
1.1.2 免疫耐力
 
個體對抗原的刺激不引起抗體的産生稱免疫耐力,原因之一為個體是無反應者,如RhD陰性的女人雖然經過幾次500 ml RhD陽性血液的免疫,有三分之一的白種人並不産生RhD的抗體(anti-D),即無反應者。颱灣RhD陰性者帶anti-D的機會為0.13%(7/5433),錶示颱灣大部分RhD陰性者對D抗原的免疫並不反應,也不産生抗體,所以屬於無反應者。
 
1.2 血型抗體
 
1.2.1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和血庫工作有關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M及IgA,但以IgG及IgM為主要的免疫球蛋白,相關的資料記於錶1-6及1-7。
 
1.2.2 異體抗體(不規則抗體,irregular antibodies, alloantibodies)
 
異體抗體是對抗彆人紅血球抗原(自己不帶該抗原)的抗體。紅血球的異體抗體可能:(1)自然發生,人類自然發生的血型抗體anti-A、anti-B等,是因A或B血型抗原的構造和消化道中細菌的構造很接近,所以人類在嬰兒時期血漿中即齣現ABO的血型抗體;(2)經輸血免疫;(3)由胎兒的紅血球免疫(在懷孕時或生産時發生)。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輸血醫學(4版)》這本書時,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更新”。因為醫學領域日新月異,尤其像輸血醫學這種與生物技術、免疫學緊密相關的學科,老版本的知識體係可能已經跟不上臨床實踐的步伐。我是一名正在攻讀輸血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學生,對於最新的研究動態和前沿技術有著強烈的渴求。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詳細介紹瞭近年來在基因工程、細胞治療、甚至CRISPR技術在輸血領域的潛在應用。例如,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生産“通用型”紅細胞方麵的研究進展,或者體外培養造血乾細胞用於替代輸血的最新突破,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我也希望書中能有關於罕見血型抗原檢測和鑒定的最新方法介紹,以及在復雜血型不閤情況下的輸血策略。此外,對於免疫耐受的機製及其在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中輸血應用的最新研究,我也希望能從中獲得啓發。這本書的第四版,我期待它能為我提供一個堅實的研究基礎,並能激發我在文獻研究和實驗設計方麵的新思路。它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應該是一份對未來輸血醫學發展方嚮的展望,一份指導我們這些年輕研究人員探索未知領域的燈塔。

评分

我一直覺得,輸血醫學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領域。每一次成功的輸血,不僅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生命延續的希望。這本書,我看到“4版”這個字眼,就明白它承載瞭多年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智慧。作為一名在基層醫院工作的醫生,我接觸到的輸血病例雖然不像大型綜閤醫院那樣復雜多樣,但每一次輸血都需要謹慎再謹慎。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在輸血前評估方麵給齣更接地氣的指導,比如如何更準確地判斷患者是否真正需要輸血,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製定最經濟、最有效的輸血方案。尤其是在一些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平衡輸血的獲益與風險,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還對書中關於貧血原因的鑒彆和治療性輸血的適應癥有濃厚的興趣。有時候,貧血的原因多種多樣,正確的診斷和處理纔能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或者為患者提供更根本的治療。此外,書中對於圍手術期輸血管理的建議,以及如何應對術中齣血的策略,我也非常期待。我知道,第四版一定包含瞭最新的臨床指南和循證醫學證據,希望它能幫助我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在每一次輸血決策中,都能做齣最安全、最閤適的選擇。

评分

這次入手《輸血醫學(4版)》,主要是因為我所在的醫院最近在進行輸血管理規範的升級,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最新、最權威的參考書來指導我們的工作。作為一名輸血科的質控員,我深知輸血安全與質量的重要性,而一本更新到第四版的教材,往往代錶著最新的臨床指南、最前沿的技術突破和最成熟的實踐經驗。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血液製品管理流程的詳細闡述,包括庫存管理、有效期控製、溫度監測以及院內調配等環節,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優化現有流程的建議。同時,對於輸血並發癥的診斷和處理,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更詳細的鑒彆診斷思路和最新的治療方案。尤其是那些比較少見但又可能十分凶險的並發癥,例如非免疫性發熱性輸血反應、輸血相關性循環過載(TACO)等,期待書中能有更清晰的描述和更具操作性的處理方法。另外,對於一些新興的血液製品,比如冷沉澱、血小闆濃縮液的特殊用途,或者基因重組因子在止血中的應用,我也想從書中瞭解其最新的進展和臨床價值。此外,書中對於輸血前、輸血中、輸血後的監測和評估,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製定個性化的輸血方案,我也希望能夠有更係統、更深入的講解。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學習這本書,能夠為我們醫院的輸血工作帶來切實的提升,確保患者安全。

评分

這本《輸血醫學(4版)》,對我來說,是一次對知識體係進行“洗禮”的機會。我是一名常年在一綫工作的輸血科護士,日常工作中,我最直接地麵對的就是輸血前的核對、輸血過程的觀察以及輸血後患者的反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更多關於輸血技術細節的講解,例如各種輸血器械的正確使用方法,不同類型血液成分的輸注速度和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有效預防輸血相關的機械性溶血。我還特彆想瞭解書中關於輸血不良反應的識彆和緊急處理流程。雖然我們有相關的培訓和SOP,但一本權威的教材,能夠提供更詳盡的病理生理機製的解釋,以及更豐富的臨床鑒彆要點,這對於我們快速準確地判斷和應對突發情況至關重要。例如,對於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過敏性輸血反應,甚至是輸血相關性急性肺損傷(TRALI),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更深入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導我的日常護理工作。此外,書中關於儲存和處理血液成分的規範,以及如何確保血液安全性的各個環節,我也希望能夠詳細學習,將最新的安全理念融入到我們的實際操作中。

评分

這本書,我抱著極大的期待購入,畢竟是“輸血醫學(4版)”,這名字本身就透著一股專業和權威。拿到手沉甸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一看就知道是學術類的硬核讀物。作為一名臨床工作者,我一直覺得輸血醫學是一個既重要又充滿挑戰的領域。每一次輸血,都關乎著患者的生命安全,背後是復雜的免疫學、血液學、微生物學乃至倫理學等多方麵的考量。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關於血液成分的製備、保存和適應癥的最新進展。畢竟,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能應用的血液成分種類越來越多,如何最優化地使用它們,最大程度地減少並發癥,一直是我的工作重點。比如,在處理疑難病例時,對於一些特殊抗原的匹配,還有免疫球蛋白的應用,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更係統、更深入的指導。這本書的版次更新也意味著內容的更新,我期待看到一些過去可能存在的爭議或技術上的瓶頸,在新版本中是否有瞭更明確的答案或者更成熟的解決方案。比如,在新生兒溶血病、器官移植中的輸血管理、以及腫瘤患者的輸血支持等方麵,我希望都能有更細緻的闡述。此外,我個人對輸血相關並發癥,如輸血傳播性疾病、免疫性並發癥(如TRALI、TA-GVHD)的預防和處理策略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從中學習到更前沿的防治經驗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本書的篇幅應該不小,我預計它會涵蓋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的方方麵麵,相信它能夠成為我案頭常備的重要參考書。

评分

我的職業生涯與輸血醫學結下瞭不解之緣。作為一名專注於血液病研究的學者,我一直認為《輸血醫學》這本書,尤其是更新到第四版的版本,是瞭解血液成分及其在疾病治療中應用的“百科全書”。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同種免疫和異種免疫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這些免疫機製在輸血反應中的作用。我希望書中能對近年來在抗體鑒定、交叉配血技術方麵的突破進行詳細介紹,例如單剋隆抗體在血型檢測中的應用,以及利用基因測序技術進行個體化血型匹配的最新進展。此外,對於輸血相關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預防和治療,我也希望能夠從書中獲得更前沿的知識,例如輻照血液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以及在免疫缺陷患者中輸血的特殊考量。我還對書中關於細胞治療(如CAR-T療法)與輸血醫學交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滿好奇,期待能瞭解這些新興療法在血液病治療中如何與傳統的輸血支持相結閤。這本書的第四版,我預估它將提供一個全麵的學術視野,為我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嚮和靈感。

评分

我是一名在血液病醫院工作的年輕醫生,輸血是我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於《輸血醫學(4版)》這本書,我帶著極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成為我學習和實踐的“寶典”。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輸血適應癥的最新界定,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如血紅蛋白水平、貧血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活動性齣血等,來製定個體化的輸血方案。我希望書中能有更清晰的指南,幫助我區分哪些情況必須輸血,哪些情況可以暫時觀察或通過其他治療來改善。我還對書中關於貧血性疾病與輸血的關聯性有深入的瞭解需求,比如在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疾病的治療中,輸血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以及有哪些長期的並發癥需要我們關注。此外,書中關於兒童輸血的特殊性,例如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性輸血、早産兒的輸血策略等,我也是非常期待的。我相信,這本書的第四版,一定能為我提供一個紮實的理論基礎,讓我能夠更自信、更專業地為患者提供輸血治療。

评分

當我決定購買《輸血醫學(4版)》這本書時,我的內心充滿瞭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專業的敬畏。作為一名在教學醫院工作的輸血科醫生,我深知輸血醫學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最新、最全麵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指導。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輸血相關的免疫學機製的詳細闡述,例如HLA配型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以及HLA抗體在輸血反應中的病理生理過程。我還對書中關於基因技術在血型鑒定和血小闆抗原檢測方麵的最新應用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瞭解這些前沿技術如何改變我們對血液的認識和應用。此外,書中對於輸血傳播性疾病的篩查和預防的最新進展,以及針對HIV、HBV、HCV等病原體的檢測策略,我也希望能夠深入學習。我更希望的是,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而是能夠啓發我對輸血醫學的思考,引導我在臨床工作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最終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輸血服務。第四版,它代錶著最新的學術成果,是我追求專業卓越的重要裏程碑。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的是“第四版”這個標識。這代錶著經過時間的沉澱和學界的不斷更新,這本書的內容一定已經是“精華中的精華”瞭。我是一名醫學生,目前正在接觸臨床,輸血醫學對我來說,既有學習的壓力,也有探索的樂趣。我總覺得,這本書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應該是一本能夠引導我思考、激發我探究的工具。我特彆想瞭解書中對於血液安全性的最新保障措施,比如核酸檢測技術的應用、血液篩查策略的演變等等。畢竟,血液安全是輸血醫學的生命綫。我還好奇書中是否對一些臨床上常見的誤區進行瞭糾正,或者對一些模棱兩可的臨床問題給齣瞭權威的解答。比如,關於孕婦輸血的禁忌癥和注意事項,或者針對老年患者的輸血方案,我希望書中能有更明確的指導。我也會仔細翻閱書中關於不同血型係統,特彆是稀有血型的識彆和臨床意義的介紹。瞭解這些,對於處理復雜病例,提高輸血的精準度至關重要。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通過真實的臨床場景來闡釋輸血原則和決策過程,這樣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理解起來會更加直觀和深刻。畢竟,理論知識再豐富,也需要與實際操作相結閤纔能真正發揮作用。這本書的厚度,我感覺它一定能提供足夠豐富的視角,讓我對輸血醫學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輸血醫學(4版)》,是我職業生涯中的一位“老朋友”瞭。我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輸血科主任,多年的臨床實踐讓我深知這本書的重要性。每一次版本更新,都意味著醫學的進步,也為我們的臨床工作帶來瞭新的指導。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關於血液製品閤理使用的最新倫理和經濟學考量。在醫療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如何提高血液利用率,是我們需要不斷思考和實踐的問題。我希望書中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策略,例如關於減少血小闆輸注頻率的建議,或者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何利用藥物替代輸血。此外,對於一些特殊人群的輸血管理,例如器官移植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接受大手術的患者,我希望書中能有更細緻的、基於最新證據的指導。我也期待書中能對輸血質量控製體係的建立和維護提供更深入的講解,如何通過科學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最大程度地保障輸血安全。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知識的來源,更是臨床決策的“定盤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