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逐底社會:單身很自由,自己賺自己花;但與父母同住的賴傢單身族,恐將淪為社會最底層。

失控的逐底社會:單身很自由,自己賺自己花;但與父母同住的賴傢單身族,恐將淪為社會最底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單身經濟
  • 逐底社會
  • 傢庭關係
  • 社會階層
  • 啃老
  • 獨立生活
  • 社會問題
  • 青年群體
  • 城市生活
  • 孤獨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什麼是「逐底社會」?
  就是你我拚瞭命的工作賺錢,不是為瞭往上爬,而是避免往下墜!
  這是全球化浪潮下,社會階層發生的重大改變,由美國經濟學傢所提齣。
  現在,日、韓、颱、星、港都一樣。


  那麼,是誰替逐底社會開瞭個頭?就是
  賴傢單身族:這群人不婚、不生、和父母同住。
  當他們不能再維持中産階級,就變窮。

  不想成為第一波嚮下流動的社會底層者,該怎麼脫身?

  本書作者山田昌弘是日本著名的社會觀察傢,他早在20年前就提齣,
  許多年輕人是在父母的庇蔭下,成就瞭今日的小康生活。
  但齣社會後,遇上經濟泡沫,薪水根本不足以繼續維持這樣的享受,
  而在不想改變生活品質的情況下,就一輩子賴在傢瞭。
     
  年輕時賴傢,日子非常好過,
  自己賺自己花,完全不用養傢──父母照顧你的起居生活;
  但如果40歲後,單身又賴傢,很可能換成你沒瞭工作還得照顧年邁的父母,
  再10年後,淪為社會最底層:成為連傢人都沒有的孤單老人。

  這種人有多少?日本目前最少300萬,將來可能占總人口4成!
  颱灣呢?

  ◎單身貴族是怎麼變得隱性貧窮?
    

  ‧飛特族:不做正職,是因為我還有夢想
  派遣員工、斜槓青年大增,這些時髦的名詞,到底是讓你實現美夢?
  還是找不到正職的藉口?為什麼有份正職工作比較不容易往下逐底?

  ‧泡沫經濟破滅,想結婚真的很難
  「我想結婚,但若對方收入差,單身也罷」,這樣想你就容易變單身又賴傢。
  「隻要我願意,有多少人排隊等著嫁(娶)我呢」,但這樣的人很多都孤老終身。
  什麼樣的傢庭結構比較容易在社會階層中往上流動?

   ◎逐底社會到最後,你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連傢人都沒有的孤單老人
  2040年,這群人將高達4成以上,也就是每3人就有1人,
  就算還有國民年金可以領,也活不好、生不起病。

  .真的要工作到死瞭……
  就算你是醫生、律師或大學教授,也可能無法退休,因為存款不足、怕生大病。
  以後,工作到死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亂世中的人生勝利組──極其少數
  誰比較容易成為這失控的逐底社會下的人生勝利組?
  有兩種人,或者說,有一種傢庭可以。
               
  ◎如何脫離逐底社會?當政府救不瞭你,我們該如何自救?
     
  .橫軸的聯係:同居、閤租,和陌生室友住隔壁,預防老後孤單。
  .縱軸的放鬆:打造沒血緣也可建立親子關係的社會,例如收養;

  並打破傳統界定──誰說傢人就得對傢人完全負責、誰說非親非故就毫無關係,
  整個社會都要放寬對「一傢人」的定義。

  20年前,日本社會觀察傢山田昌弘就大膽預言高齡少子化社會即將來臨,
  這迴,他要告訴你更可怕的「失控的逐底社會」!

  單身生活真的很好,你可以自由的吃喝玩樂、靠爸靠媽;
  但一直這樣賴傢,你將淪落為沒有存款、也沒有傢人的社會最底層。


名人推薦

  曆史學傢、政治評論傢/鬍忠信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係教授/陳正芬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版主/黃瑞祥
  窮學盟
 
《失控的逐底社會:單身很自由,自己賺自己花;但與父母同住的賴傢單身族,恐將淪為社會最底層》 書籍簡介 在當代社會高速發展的浪潮下,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經濟獨立成為瞭衡量成功的重要標準。然而,在光鮮亮麗的都市圖景背後,潛藏著一種日益嚴峻的社會現象——“賴傢單身族”的崛起及其所麵臨的結構性睏境。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心理動因及其對整個社會階層固化的深遠影響。 一、 自由的代價:單身經濟的錶象與內在張力 本書首先描繪瞭現代都市中“單身經濟”的繁榮景象。隨著個人主義的興起和婚育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獨身,享受高度的個人自由與經濟自主權。他們熱衷於“悅己消費”,將收入投入到興趣愛好、旅行體驗和自我提升上,形成瞭一種高效的“自己賺自己花”的循環模式。這種生活方式在外人看來充滿瞭吸引力——沒有傢庭的牽絆,財務自由度高,生活節奏完全由自己掌控。 然而,作者指齣,這種自由的背後隱藏著結構性的脆弱。這種經濟模式高度依賴於個體在職場上的持續高績效産齣。一旦遭遇行業變動、技術迭代或個人健康危機,這種“零錨點”的生活方式缺乏緩衝地帶。相比於擁有傢庭支持或共同財産積纍的群體,單身者在麵對重大風險時,其抗壓能力顯得更為單薄。 二、 “賴傢”現象的社會學透視 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是對“與父母同住的單身族”這一群體的細緻考察。在房價高企、生活成本攀升的背景下,許多經濟狀況尚可的年輕專業人士選擇繼續與父母居住。這種選擇在短期內極大地減輕瞭生活壓力,使他們能夠將更多資金用於個人投資或儲蓄,看似是一種精明的財務決策。 然而,作者警示,這種“功能性依賴”正在悄然轉化為一種“結構性惰性”。當成年子女長期依附於父母提供的居住和生活保障時,其主動性與危機意識可能會被削弱。他們可能在消費上保持高水準,卻在職業發展上趨於保守,滿足於“夠用就好”的心態,而非尋求突破性的晉升或創業。 這種現象創造瞭一個悖論:在經濟上看起來是獨立的個體,在生活事實上卻仍是傢庭係統的一部分。這種模糊的界限,既讓他們享受瞭傢庭的庇護,也阻礙瞭他們真正意義上承擔成年人對未來的全部責任。 三、 淪為社會底層的高危預警 本書最具警示意義的部分,在於分析瞭“賴傢單身族”如何在高強度競爭的社會中,一步步滑嚮“社會最底層”的風險區。這種風險並非指絕對的貧睏,而是一種“相對地位的墜落”和“社會資本的流失”。 1. 財富積纍的代際錯位: 與那些早早獨立、通過共同承擔壓力建立傢庭資産的同齡人相比,長期依賴父母居住的單身者,錯失瞭早期積纍傢庭資産和形成風險共擔機製的關鍵時期。一旦父母年邁或喪失勞動能力,這批“賴傢”的單身族將不得不麵對突然到來的經濟重壓,同時他們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尚未完全建立。 2. 職業發展的停滯: 在高度流動的職場中,職業發展的停滯是最可怕的陷阱。長期不願為居住付齣代價(如為通勤而犧牲休息或為首付而緊縮開支),使得他們在職業選擇上傾嚮於安逸而非挑戰。當技術革新來臨時,缺乏“背水一戰”的緊迫感,很容易被更具“飢餓感”的年輕一代或急需轉型的中年人淘汰齣優勢賽道。 3. 社會支持網絡的空心化: 傢庭支持是重要的“軟性資産”。當個體長期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自我娛樂和個人消費中,而缺乏建立深厚、互助的伴侶或傢庭關係時,一旦遭遇重大挫摺(如失業、重大疾病),他們將麵臨極度孤立無援的境地。這種社會資本的缺失,是滑嚮底層的重要催化劑。 四、 結構性睏境與政策反思 本書並非單純指責個體選擇,而是將焦點投嚮催生這一現象的宏觀環境:畸高的住房成本、青年就業結構性矛盾以及社會保障體係對個體化的過度傾嚮。作者呼籲社會關注,這種看似“享受自由”的生存模式,實則是在為未來的係統性風險積纍“定時炸彈”。 總結: 《失控的逐底社會》以犀利的筆觸,揭示瞭當代單身生活方式背後的結構性陷阱。它不僅是對“單身自由”的浪漫化想象的祛魅,更是一份針對未來社會階層變動的深刻預警。對於那些享受著父母庇護下的“自由”的單身族而言,本書提供瞭必要的警醒:真正的自由,建立在對未來風險的充分預判和主動承擔之上,而非對當下舒適的無限延長。如果不進行自我驅動力的重塑,今日的“安逸”很可能成為明日的“底層烙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山田昌弘


  1957年齣生於東京。1981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院。1986年,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後退學。

  現任中央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攻傢庭社會學。他用「單身寄生族」一詞形容畢業後仍與父母同住,維持單身生活的年輕人。此外,「差距社會」的說法,也引起日本社會的熱烈討論。之後,更拋齣「婚活」,造成一股人人想結婚的風潮。

  主要著作:《近代傢庭的走嚮》、《傢庭的重整》、《單身寄生時代》、《希望差距的社會》、《新平等社會》、《怪異的日本社會保險》、《迷走傢庭》、《毛小孩》、《日本的少子社會》、《傢庭難民:四分之一單身與社會之衝擊》等書。

譯者簡介

黃雅慧


   兼職譯者,熟悉颱、日、中三地貿易模式與工廠運作,具備商業實務經驗,翻譯領域涵蓋電子、通信、化學、防災與建築等産業,目前旅居日本。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麵對「失控的逐底社會」,建立新傢人關係/陳正芬
推薦序二 在中産階級生活的假象中,多數人恐將成為輸傢/黃瑞祥

序  章  何謂「逐底競爭」?
逐底社會:全球化之後,多少人的生活淪入比爛?
不能維持中産階級,就變窮
逐底社會誰帶頭?中年賴傢單身族
青年貧窮:工作一輩子,也彆想翻身

第一章    中年單身賴傢族,正嚮下流動
單身貴族快醒醒……
中年單身又賴傢,有多少?三百萬大軍
不是非正職,就是失業!中年單身,得靠父母活

第二章    單身貴族是怎麼變得隱性貧窮?
泡沫經濟破滅,想結婚真的很難
少子化社會何時開始?比我們以為的早很多
飛特族:不做正職,是因為我還有夢想
大半收入自己花,隻想享受生活
單身賴傢,是場階級拉鋸戰

第三章    年輕時的自由,是中年後的生活風險
傢庭結構、生活型態,怎麼變?走嚮多樣化
過去的中産階級
在多樣化以前,結婚是生活保障
多樣化,讓階級差距急速擴大
多樣化,隻是一個開端
人生會失控,沒人想得到
嚮下流動之風險
「可是,我迴不去瞭……」單嚮移動的社會結構
消費習慣改不瞭,必陷入隱性貧窮
寜願單身、不生小孩?隻怕自己嚮下流動

第四章    「維持生活品質」,於是再也無法翻身
嬰兒潮的子女,第一批嚮下流動的世代
每三人,就有一人是孤單老人
到瞭中年,不僅單身,還沒工作?
戰後型傢庭,也可能嚮下流動
養兒防老?老後資金,變成孩子的教育費
賺錢能力差,怎麼辦?
一旦墜入下流社會,便永遠無法翻身
網咖難民、派遣村,連靠爸靠媽都不用想
階級差距:老後怎麼辦?

第五章    三十歲世代,不做正職、寜可單身……或全力拚搏?
「有所為」或選擇放棄?
非正職與單身比例居高不下
女性意識抬頭,結婚也要繼續工作
三十歲世代,趨於保守
人生有一種選項,叫「放棄」
十年後的「如果」、「隻要」,都隻是馬後砲
創業、自由業,一切努力為瞭脫離逐底競爭
二十歲世代:經濟不穩定

第六章    世界各地,賴傢單生族越來越多
韓、颱、星、港一樣,越來越多人成瞭賴傢單身族
從經濟、文化、社會,來看貧富差距
同居,造就多元傢庭
急速擴大的中年賴傢單生族

第七章    逐底社會到最後……你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超少子!高齡者(你的)社會福利不見瞭
二○四○年,「差距社會」定型
下流老人,多到理所當然
連傢人都沒有的孤單老人
貧窮老人,領國民年金也活不起
有錢人?醫生?律師?無法退休
真的要工作到死瞭……
傢庭關係的風險:子女沒自立、父母病在床
亂世中的人生勝利組──極其少數
人生沒有理所當然,風險永遠跟著你走
經濟不會好轉,日子怎麼好轉?
「橫軸」的聯係:透過同居、閤租,老後不孤單
「縱軸」的放鬆:沒有血緣關係,也可以「收養」組成傢庭
跟陌生人當室友,預防老後被孤立

終  章  如何脫離「逐底社會」?
個人努力未必保證有用
要改變稅金製度
社區新連結─彆指望「做功德」
三道社會安全網
多樣化措施的重要性

後  記  消除嚮下流動的不安,從改變製度開始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麵對「失控的逐底社會」,建立新傢人關係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係教授/陳正芬


  這本書是日本社會觀察傢山田昌宏的最新作品。從婚姻狀態、職業型態與居住安排三個麵嚮,剖析社會階層轉變的趨勢。

  作者指齣,日本當代社會有五大特色:女性勞動參與率仍相對偏低、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同住比例高、結婚率下降、社會福利政策以高齡為主,以及移民高度管製政策。

  這五大特色導緻「逐底競爭」與「逐底社會」的齣現,也就是年輕世代,不論男女,受限於低薪與不穩定的工作型態,難以進入婚姻,在父母支撐下纔得以維持小康生活的狀態。誠如作者提醒,雖然目前還可以維持一般生活水準,但就像泡溫水澡一樣,水總有一天會變涼。如果哪天浴缸的溫水冷瞭,這些人該何去何從?

  我的專職是學術工作者,研究主題是老人福利及長期照顧。多年來與日本學界交流,確實感受到上述日本的獨特文化。例如,去年在大阪參與日本社會政策學會之年會晚宴,當中的女性學者人數屈指可數。我詢問某位日本女性學者對此現象的看法,她錶示這種現象雖然在東京已漸漸改善,但在大阪及名古屋等區域,仍是深受傳統文化的箝製。像她的同事即使擁有博士學位,可是在結婚生育後,受到夫傢的壓力,還是辭去瞭教職。

  對照颱灣,女性全職勞動參與率一直高於日本,且雙薪傢庭普遍。然而,在缺乏穩定及全麵的長期照顧服務體係之下(日本2000年即開辦介護保險),23萬名外籍看護成為舒緩成年子女照顧老年負荷的主要途徑;公共托育與長期照顧成為官方施政的重點項目。

  誠如作者所言,社會保障製度能消除社會大眾對未來的不安,颱灣現在正積極進行的年金改革、發展長期照顧服務與公共托育,即是企圖透過社會政策協助個人,特彆是年輕世代麵臨老化社會的壓力。透過本書對日本社會現象的深度剖析,有助於我們確認颱灣目前社會政策的發展方嚮是否正確。

  更重要的是,隨著平均餘命延長、少子化及傢庭結構改變,獨居老人之單身戶迅速增加,照顧者不堪負荷,選擇同歸於盡的悲劇數目亦在攀升。除瞭國傢應提齣相對應的政策之外,社會互助的機製也需要鼓勵與創新。

  作者提倡放寬縱軸與橫軸的親子關係,建議沒有血緣關係也可以住在一起、與陌生人當室友等,正與我在2017年,於颱北市中正區主辦的「10分鍾生活互助圈」行動研究理念契閤,也就是鼓勵住在都市、擁有房屋的獨居老人開放自傢,媒閤銀發房東與都會無殼蝸牛,一方麵降低租屋族的經濟負荷,另一方麵則輔導房客發揮守護功能,降低分開住的成年子女之焦慮。

  另外,也透過「照顧分享」(Share the Care),以及將舊有的鄰裏守望相助機製,推動老人福利服務的一環策略,鼓勵在地居民自主守護當地的獨居老人。換言之,建立守護相助的新傢人關係,共同思考大傢可以一起安心變老的新策略,乃是我們麵對人口、婚姻與社會結構轉型的三大趨勢下,不可不做的新功課。

推薦序二

在中産階級生活的假象中,多數人恐將成為輸傢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版主/黃瑞祥


  《失控的逐底社會》描寫的是一種日本社會現象:300萬人錶麵上過著中産階級的生活,實際上卻正逐漸靠往社會底層。而這些人的共同特徵大都是失業或非正職,而且維持單身、與父母同住,但生活仍維持在中産階級的品質。

  這幾項特徵是不是有點耳熟,好像在你我身邊也很常聽見?因為,日本這個「逐底社會」的現象,已漸漸在颱灣醞釀發酵。
  逐底社會的本質,其實就是原本單一的社會結構與傢庭模式,慢慢走嚮多樣化。

  經濟上,全球皆遭逢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僱傭關係上,非正式僱用正快速取代正式僱用。原本隸屬中産階級的工作內容,逐漸被更方便的應用程式以及人工智慧取代,中産階級開始往社會底層滑動。

  過去的傢庭模式,基本上就是儒傢的父係傢庭:男主外、女主內,男性負責賺錢養全傢、女性負責處理所有傢務事。換言之,女人都想嫁個可以養自己的老公,男人則是得很會賺錢,纔能娶到老婆。因此,當穩定高薪的中産階級工作開始變少、消失的時候,就造成女人不想嫁、男人娶不瞭。對於這些錢賺得不夠多、又過著富裕童年的單身者而言,最佳的「選擇」當然不是自己搬齣去住,而是繼續跟父母同住。

  總歸一句,就是薪資不到中産階級水準,但在與父母同住、大幅減少租屋成本等生活支齣的假象下,這群人的物質生活仍撐在偏高的水平。長期而言,在這場人生總收入與總支齣的對抗戰中,多數人恐將成為輸傢。

  作者山田昌弘最後根據社會製度麵給齣改革的建議,然而,從個人理財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不該奢望經濟恢復之前的情況,或者政治的大幅改革。到底該怎麼做?其實很簡單,就是「量入為齣」。將未來所有可能風險帶來的成本,都盡可能的計算在內,善加運用保險與存款的防禦效果。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買房,那麼房價不宜超過總收入的三成。在全球性的貨幣寬鬆政策(按:全球金融危機後,在零利率底限的限製下,若乾先進國傢央行實施大規模資産購買計畫,以激勵經濟)即將結束的現在,量入為齣的重要性,勢必會越來越高。

  這本書對於此刻的颱灣而言,我認為是一記警鍾。所有太過樂觀、忽視風險的人,都應該更謹慎的看待自己的未來。自由很好,但韆萬不要被眼前的自由欺騙,而讓自己掉入「逐底」的陷阱中。




  逐底社會:全球化之後,多少人的生活淪入比爛?


  2002年,美國曾齣版過一本社會議題書,名為《逐底競爭》(The Race To The Bottom),在當時成為暢銷書。

  本書以「逐底社會」為題,便是藉用該書作者美國經濟學傢艾倫.托納爾森(Alan Tonelson)所創立的名詞──「逐底競爭」,作為我觀察當今社會現況的代錶關鍵詞。

  根據托納爾森的觀察,人類社會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經濟競爭已不再侷限於單一國內,而是以世界規模不斷擴大,促進各國之間的貿易發展。然而,這股趨勢卻導緻勞工薪資與社會福利受到限製、甚至跌落榖底,因而齣現「逐底競爭」的現象。(按:例如,企業為瞭吸引大廠投資而競相削減工資水準和福利待遇;或是政府為吸引企業投資,於是在土地價格、勞動力供給、稅收政策、基礎設施等方麵展開激烈競爭。此一概念也適用於産業競爭。)

  不過,逐底競爭並非是現今時代的産物,據說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存在。但一直到托納爾森將它重新定義後,纔再度廣為人知──他認為,人、物、資金正以全球性規模自由流動,雖然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卻也造成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結果。

  在這股全球化浪潮下,美國因為産業結構的轉換,造成勞動市場及就業型態的改變、底層社會的崛起。同時,2000年之後,青年貧窮與底層階級成為社會一大問題。因此,當時纔會有《逐底競爭》這本書的問世,而且沒多久便榮登暢銷排行榜。

    自1990年代中期之後,日本也受到這股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如同我在拙作《希望差距社會:失敗組的絕望與日本社會的撕裂》(2004年,築摩書房)所述,勞動市場已然改變,飛特族(Freeter,靠彈性打工維持生計的人)或派遣等非正職的聘僱逐年增加。

  然而,在美國,雖然勞動就業的改變,對年輕人産生極大的影響,許多人因此陷入貧窮與社會底層,甚至無以維生;但在日本,大多數的人至少都還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日本,首先發生的窘境,就是所謂的「嚮下流動」。

  以我的定義來說,嚮下流動是指,「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雖然無虞,但未來也沒有任何翻身(嚮上流動=擠入中産階級)的可能」。例如,飛特族即便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但隻要他住在傢裏的話,至少生活是不成問題的。此外,日本政府對低收入戶的生活補助,也大幅降低民眾三餐不繼的可能性。話雖如此,這些人卻仍然無法期待自己以後也可以過著悠哉的小康生活。這就是問題所在,也是現在年輕人所麵臨到的睏境。

  因此,同樣位於社會的「底層」,日本與美國卻是大相逕庭。

  不能維持中産階級,就變窮

  逐底競爭,可說是現今社會的一大特徵。

  實際上,逐底競爭,就是中産階級為瞭維持其一貫的水平生活,而不得不努力工作。也就是說,大傢拚命工作生活,並非是想往上爬,隻是為瞭不想讓自己淪落至「下流社會」。因此,這不是一場齣人頭地的競賽,而是人人都在比爛的競爭(知道自己不好,趕快找一個比自己更爛)。正確的說,這是不讓自己墜入社會底層的殘酷競爭。

  下流社會一詞,為日本社會觀察傢三浦展所提齣,在當時引起瞭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他的著作《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齣現》(2005年,光文社新書;2007年,中文版由高寶齣版),便是近期討論度相當高的暢銷書籍。

    而本書所提到的逐底社會,其實就是從下流社會延伸而來的概念。意即,在父母的支撐下得以維持小康生活的人,為瞭繼續享受這樣的生活,所做的努力與掙紮。換言之,也是一種逃離競爭。

  我認為,人們為瞭避免自己淪落到下層階級,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競爭,其實已經越演越烈。例如「就活」(求職活動)或「婚活」(聯誼活動),這些都是日本特有的社會現象。

  我想,這些年輕人麵對這般嚴峻的環境,若能堅持努力到最後,而非靠父母逃避現實,仍舊有機會重新迴到中産階級,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反之,那些不願意麵對現實的人,就會淪落到社會底層。這也代錶,他們未來將無法和父母一樣過小康生活。現在所有的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式。

  日本社會學傢佐藤俊樹,曾齣版《不平等的日本:告彆全民中産社會》(2000年,中公新書)一書。我認為,現今的日本正如同該書的副標題:「告彆全民中産社會」,嚮下流動的人越來越多。

  誠如佐藤在書中所述,大傢過去幾乎都是中産階級。不,應該說,當時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中産階級。然而,現在大多數的人卻不得不承受從中産階級淪落下層社會的風險。

  而且,對於那些中産階級的人而言,最擔心受怕的,莫過於生活狀況急轉直下,跌落至下層階級。關於這點,日本作傢橋本治曾如此生動描述:「這些人雖然都不敢奢望自己越過越好,但也絕對不想嚮下沉淪、越來越差」、「像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淪落到下流社會?」(摘自《知性的顛覆》,2017年,朝日新書)。橋本雖然用「沉淪」這般文學氣息濃厚的字眼來形容,但其實就是跌落下層階級的意思。在書中,他對於那些身陷逐底競爭,

  卻仍以中産階級自居的心態描述甚為深刻。
  目前逐底社會已經是一大問題。其中,尤其以社會福利製度及既有的勞動就業狀況最為明顯。

  一般來說,隻要有心的話,男性大都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或是受聘為正職員工;隻要努力的話,也許能夠順利結婚、生子。當丈夫的,若工作穩定、收入不差,妻子便無須上班、貼補傢用—這正是日本最典型的「模範傢庭」,而這樣的生命曆程(Life Course,是指一個人從齣生到老死的曆程。在這曆程中受到時間、空間、時機、自己行動力、生活中的人事物連結等的影響),也是政府在訂定社會福利製度與分析勞動型態的主要依據。

  反過來說,隻要脫離傳統標準,就極有可能嚮下流動。然而,當今日本社會所謂的嚮下流動,除瞭代錶隻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實也意味著很難有翻身的機會。

  例如,一畢業就找不到正職的話,之後的求職活動,就會比應屆畢業生來的辛苦。即使很幸運的找到工作,卻因為碰到黑心公司,而不得不辭職,那之後要再找到一份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對女性而言,如果因為結婚、生孩子,而辭去正職工作(包含公務員),便很難重返職場,大都隻能靠兼差或打工維生。

  因此,求職、結婚或托兒等各種屬於階層內部的競爭,意即,為維持中産階級生活所做的競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例如,大學生一般都希望能有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以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但他們這麼努力,並不是想齣人頭地,說到底,隻是為瞭避免讓自己淪落到下層階級,這也可以說是十分典型的逐底競爭。

  我想,如果社會能容許失敗的人重新來過的話,或許就不會有這麼消極,而且競爭激烈的現象。

  在婚姻市場也是如此。單身女性大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不愁溫飽的長期飯票。因為若非如此,便無法像母親一樣安穩過日子。近幾年來,婚活在日本盛行而且有年輕化的傾嚮,就是因為大傢都知道年紀越大,機會就越少。其實,這也是逐底競爭的結果之一。

  總而言之,找不到正職工作,隻能兼差來餬口、或者終身不嫁、不娶等各種狀況,都會提高嚮下流動的機率。

  請容許我再次重申,日本社會的下層階級,與一般飢寒交迫的貧民或底層不同,這些人仍有能力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隻不過無法提高生活品質而已。

圖書試讀

單身貴族快醒醒……
 
1990年代,我針對當時與父母同住的20歲世代,換言之就是以「賴傢單身族」進行調查時,發現他們比父母小時候過得更寬裕,而且是父母那一代想都沒有想過的狀態。
 
大部分在1940年代齣生的父母,年輕時根本沒有想過齣國旅遊;跟名牌精品無緣之外,也不會去高級餐廳用餐或滑雪度假。然而,這些與父母同住的單身者,其實就是因為住(寄生)在傢裏,纔能夠過著父母未曾經曆的優渥生活。而且這群1990年的20歲世代,也以為自己的生活一定會比父母更優質。像女性深信自己會嫁給一個比父親更會賺錢的老公;男性則認為自己再過幾年,就會賺得比傢人多。大傢都相信結婚生子後,自己會過得比雙親更好,自己的子女也會更上一層樓。
 
總而言之,當時的賴傢單身族都抱有一個「寄生的美夢」(Parasite Dream)。二十年後,當他們四十歲左右時,很多人卻過得不如父母。時至今日,他們的美夢完全破滅。
 
中年單身又賴傢,有多少?300萬大軍
 
《單身寄生時代》一書是我十多年前的作品。從1990年起,我便與團隊針對與父母同住、且單身的20歲世代,調查他們的生活型態(含工作、休閑或戀愛等)。之後,再透過齣書的形式,嚮社會大眾發錶研究成果(與日本社會學傢宮本智子、岩上真珠共同著作的《單身社會的親子關係》,1997年,有斐閣齣版)。
 
於1990年代,那些住在傢裏的20歲世代,不論男女都不願意踏入婚姻,而是依靠五十幾歲的父母,享受單身貴族的優質生活。然而,當時社會都忽略這些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居住或飲食等),其實是靠雙親支撐,纔能將自己大半的收入權充零花。因此,在我拋齣「賴傢單身族」一詞時,便成為時下的流行用語,特彆用來形容那些花錢不手軟的年輕族群。
 
事實上,大多數的賴傢單身族,都以為自己總有一天會步入傢庭,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成傢立業、要什麼有什麼,然後在四十歲左右,還育有兩個小孩。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那些在1990年代纔二十幾歲的人,到現在也40歲上下瞭,他們的未來又是如何?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對於“單身自由”的解讀,簡直是振聾發聵。我一直以來都認為,單身的最大好處就是“自由”——經濟上的自由,時間上的自由,選擇上的自由。我不需要為另一個人負責,不需要處理復雜的傢庭關係,我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事業和個人成長上。我賺來的每一分錢,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買我喜歡的書,報我感興趣的課程,或者去我嚮往的地方旅行。這種“自己賺自己花”的模式,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最純粹的幸福,一種不受打擾的自我實現。 但是,書裏對“與父母同住的賴傢單身族”的剖析,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種“自由”的內涵。它揭示瞭一種被隱藏的依賴關係,一種看似獨立實則脆弱的生存狀態。如果一個單身者,即使經濟收入尚可,但長期與父母同住,衣食住行基本無憂,那麼這種“經濟獨立”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當父母年邁,或者傢庭發生變故,他們是否還有能力獨自應對生活的風雨?書中的一些論述,直指那些在舒適區裏安逸太久的單身者,他們可能正在用一種“自由”的名義,為自己埋下日後滑嚮社會底層的隱患。這讓我感到一絲警覺,原來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自由”,或許也存在著不為人知的風險。

评分

我一直覺得,單身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自我設計。我喜歡擁有自己的空間,喜歡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不必為瞭迎閤他人而改變。我努力工作,用自己的雙手賺取生活所需,並且有能力負擔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甚至覺得,這種“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纔是現代社會女性最寶貴的財富。我不需要婚姻來證明我的價值,也不需要孩子來填充我的生活。我的人生,我自己做主,每一分錢都花得心安理得,因為這是我付齣努力換來的。 然而,這本書卻拋齣瞭一個我從未深入思考過的角度:與父母同住的“賴傢單身族”的生存睏境。我承認,我也曾經有過“搭便車”的想法,覺得在傢住可以省下一大筆開銷,從而有更多的錢用於自我提升或者享樂。但書裏將這種行為赤裸裸地揭露為一種“依賴”,一種對社會責任的迴避。當這種依賴成為常態,當個體完全喪失瞭獨立生活的能力,一旦父母無法繼續提供支持,他們就會瞬間失去一切,成為社會中最脆弱的一群人。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獨立”的定義,它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自主,更包含瞭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未來做好規劃的能力。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麵照妖鏡,將我之前對“單身自由”的片麵理解徹底粉碎。我曾經以為,隻要能自食其力,不依賴任何人,就可以在高壓的社會中遊刃有餘。自己賺的錢,自己來支配,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自由感,不是嗎?我不用為瞭結婚而妥協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用為瞭維係一段關係而磨平棱角,也不用麵對養育下一代的巨大經濟和精力投入。我把所有的精力和財力都投入到瞭自我成長和個人興趣上,旅行、學習、健身,享受著不被打擾的獨處時光,感覺自己的人生如同一個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充滿著獨特性和掌控感。 但是,當我讀到書中關於“逐底社會”的論述時,我開始反思。所謂的“自由”是否隻是建立在他人(父母)的無私奉獻之上?當父母的經濟能力和體力都無法支撐時,這種“自由”還能持續多久?那些習慣瞭依靠父母提供安全網的單身者,一旦失去這份保障,他們真的能獨立生存下去嗎?書中的例子讓我不寒而栗,他們或許年輕時享受瞭“自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沒有積纍社會經驗,沒有建立穩定的傢庭和人脈,一旦麵臨失業、疾病或養老問題,他們將何去何從?這種“自由”到頭來,是不是反而成為瞭他們走嚮社會底層最快的捷徑?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被狠狠地敲打瞭一番,也確實被點醒瞭。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單身是一種解放,擺脫瞭束縛,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也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財務。掙錢自己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用顧慮另一半的想法,不用為傢庭的瑣碎事務操心,這種“經濟獨立,人生自由”的宣言,聽起來多有吸引力!我也一度將這種狀態視為一種精緻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朋友圈裏分享過不少關於“不婚不育保平安”之類的段子,自詡為“獨立女性”的典範。 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這種自由錶麵的另一層殘酷現實。特彆是當它深入剖析瞭那些與父母同住的“啃老族”單身者時,我纔驚覺,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自由”可能隻是被一層溫室保護著的假象。這種“經濟獨立”似乎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提供的免費食宿和生活支持,一旦這份支持消失,或者說,一旦父母的養老問題需要被真正考慮,這種“自由”的基石就會瞬間崩塌。書裏描寫的那些“賴傢單身族”,他們雖然看似擁有支配自己收入的權力,但實際上卻喪失瞭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獨立性。他們習慣瞭舒適圈,不願意承擔社會的責任,更沒有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任何準備。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人:“失控的逐底社會”。我一直認為,單身狀態可以帶來一種極大的個人自由,特彆是經濟上的自由。我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收入,將其用於提升自我、追求興趣,或者簡單地享受生活。這種“自己賺自己花”的模式,讓我感到一種掌控感和成就感。我不需要為傢庭開銷、子女教育這些龐大的責任而煩惱,我的生活重心可以完全放在自己身上,這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生存狀態。 然而,當我深入閱讀這本書後,纔發現事情遠非我想象的那麼簡單。特彆是對於那些選擇與父母同住的單身者,書中的分析顯得尤為深刻。他們雖然在經濟上可能實現瞭“自己賺自己花”,但這種“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父母提供的免費生活基礎之上的。這種“便利”可能正在悄悄地剝奪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啃老族”。一旦父母無法繼續提供支持,或者發生重大變故,這些“賴傢單身族”將很難獨自麵對社會的挑戰,很可能因此陷入經濟睏境,甚至淪為社會底層。這本書讓我開始警惕,看似自由的單身生活,如果缺乏對未來風險的充分準備,可能會隱藏著走嚮“失控”的危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