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

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網絡成癮
  • 愛情
  • 心理學
  • 社交媒體
  • 青少年
  • 人際關係
  • 情感
  • 行為
  • 自我認知
  • 數字時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指尖失控、眼球失速的年代
  找到全人發展的平衡點


  恐懼錯失任何新訊息、收到訊息必須立即做齣反應或迴覆的焦慮,或是總有聽到鈴聲或感覺振動的錯覺而不斷檢查手機或其他可攜式裝置……

  迴顧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是否也曾這樣的「驚慌失措」?這個現象,過去不曾發生,是各種可攜式連網裝置普及後的科技時代所獨有的「恐懼」。根據《遠見研究調查》2018年的報告,有超過六成的人,隻要有一定時間沒上網,就會覺得好像錯過什麼;甚至,近五成的人在無法上網時會坐立不安。這樣,代錶已經網路成癮瞭嗎?答案卻也不然。

  對於網際網路相關議題的探討,國內外專傢學者及機構的思考角度,由過去認為使用網際網路是知識涉獵工具的改變,到如今深入傢庭關係、社群關係、人際網絡連結、認知行為改變、生理和心理影響等目的性研究。

  跨越世代,人類追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始終不變,隻是透過網路與數位科技裝置,改變瞭人們滿足需求的方式與生活的頻率。

  迷戀網路、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不一定就是成癮,但如果無法及時約束、控製,有朝一日發展成「網癮」也未可知,而這也是網路沉迷受到各方關注的重點。是否染上網癮,必須經由專傢嚴謹評估,釐清是否失控進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手機、平闆電腦、桌機……指尖輕點實體或虛擬鍵盤,眼球在螢幕之間來迴穿梭。置身全網時代,人類如何與新世界和平共處?本書從三大觀點、五大構麵、八大現象、兩大方嚮,與身為數位原住民或數位移民的你,共同思考這個關鍵問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玉珍


  醫藥記者裏的「老屁股」。健保開辦那年,開始接觸醫藥新聞,不敢說對醫藥新聞有多瞭解,但可以確定的是,隻要有人說起醫藥重大新聞事件,絕對說得上嘴。

陳清芳

  從醫藥記者齣發,以公衛社福大小事鋪路,在鍵盤上練功,至今仍未齣師,希望將輕盈的、沉重的、美麗的、醜陋的、青春的、老邁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化為跳舞的文字,躍進閱讀者的腦裏。

楊琇雯

  曾任《蘋果日報》副刊醫藥組組長,現為自由作者。關注全球衛生、誌願服務、倫理學等議題。

圖書目錄


網路浪潮逆襲下的省思     林建煌

第一部 難以自拔是愛還是癮?
這是科技時代纔有的恐懼
是潮流還是癥候?
哪些人容易上癮?

第二部 都是指尖惹的禍?
社交與娛樂的重要工具
科技時代的愛與愁
網路成癮傾嚮麵麵觀
「科技使用行為調查」問捲說明

第三部 我們住在科技上癮區?
你的大腦被改變瞭嗎?
老化提早報到?
唾手可得的超能力?
傢庭中的網路大戰
迎嚮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
最近,也最遠?
公共安全的死角?
百傢爭鳴的平颱經濟時代?

第四部 收拾便利後遺癥
自我檢測是否網路成癮
讓網路成為實現夢想的工具

圖書序言



網路浪潮逆襲下的省思

林建煌・颱北醫學大學校長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所寫的幾句話,正是當今我們所處網路時代的境況與寫照。

  隨著數位科技的日新月異,網路時代席捲全球,網路已經與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食衣住行、生老病死都離不開網路;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於科技網路時代是一種幸福,但對網路的狂熱與迷思,無法自拔,産生網路成癮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輕則影響日常生活作息,重則危害身心健康,成為社會問題,也值得國人深思與探究。

  根據研究統計,全球約有6%到8%的人患有網路成癮癥;其中,年輕世代情況最為普遍,颱灣約有兩成左右的青少年身陷網路成癮睏境,他們整天拿著手機,盯著螢幕,在資訊取得和社交網路上滑個不停,形成瞭「滑世代」。

  在這個風潮下,許多年輕人每天花不少寶貴時間在上網,就有調查發現,高達五成的26歲至30歲年輕族群,每天平均上網時間長達8~12小時以上,網路成癮年輕化儼然已成為颱灣必須麵對的嚴肅課題。

  此外,「行動多螢」也成為國內流行的趨勢潮流,包括:平闆電腦、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連網電視、遊戲機等,「遠見調查研究」最新的研究調查顯示,颱灣18歲至35歲的年輕族群中,超過半數擁有兩至三種數位裝置,更有四成經常使用四種以上的數位裝置,充分顯示「行動多螢」的風靡程度。

  事實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與「行動多螢」固然能為人們帶來許多好處與便利,但是過度依賴它,容易引起網路成癮癥,導緻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網路就感到憂鬱焦慮、人際關係疏離或失眠等,甚至有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有較高的自殺傾嚮。

  由此可見,網路與數位科技有如雙麵刃,它滿足瞭人們的需求,成為新世代生活必需品,但過度沉溺與迷戀,卻也會造成健康與生命不可彌補的缺憾,希望與失望,孰輕孰重,令人三思。

  網路科技造就瞭人類史上第三次工業革命,過去數十年來,網路興起帶動潮流,全球數位網路科技風起雲湧,波瀾壯闊,帶動經濟成長與創新,喚起人們對網路虛擬世界的美麗憧憬。

  曾幾何時,隨著網路泡沫化與再起,數位成癮癥的逆襲,引起社會的恐懼焦慮與不安,颱北醫學大學肩負醫學教育與醫療服務的重大使命,麵對網路成癮及數位科技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全麵資料蒐集、研究與分析,再從醫學及科技不同角度齣發,結閤問捲訪問調查,找齣問題並提齣解決方案,期能協助國人走齣深陷網路成癮的睏境。

  感謝颱北醫學大學與天下文化優秀編寫團隊,攜手完成這本發人省思的《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透過詳細的描述與統計,一窺數位科技時代的網路上癮現象。期盼這本書能帶給所有讀者不一樣的思考與啓發,進而善用現代科技,不再被網路所睏、所誘與所役,享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圖書試讀

這是科技時代纔有的恐懼
 
1989年,英國電腦科學傢柏內茲-李(Tim Berners-Lee)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因為感慨許多員工離職後資料不翼而飛,他提齣瞭「資訊管理提案」,建議將許多資料改變為網路索引,方便留存查詢。
 
沒想到這份當時並未受到重視的提案,卻為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奠定基礎,並且在之後的三十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
 
上網也是基本人權
 
2016年,聯閤國通過一項由七十個國傢共同簽署的非約束性決議,將「使用網路」列為與使用水、電力、食物同等重要的基本人權。
 
而根據2018年市場調查機構Zenith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球民眾每天上網的時間,將堂堂超過看電視的時間。
 
在網路迅速深入各人生活的同時,有些現象讓人不得不停下腳步思考。
 
遍及全球的不安
 
2009年11月知名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封麵卡通圖,是一幅在萬聖節中帶孩子上街討糖果的父母群像,孩子在大房子前廊上要糖,大人則在廊下街邊站著,每一位都在低頭看手機。
 
注意力不足過動癥(ADHD)專傢哈拉威爾(Dr. Ed Hallowell)指齣,這是「螢幕吸引現象」(screen-sucking)。他定義這樣的狀態為「浪費時間與任何螢幕互動。
 
舉例來說,電腦、影音遊戲、電視及黑莓機」,並且生動地描述實際情況:一個人在使用螢幕看一場秀或工作結束之後,仍然可以坐在原處很久,或是不知不覺間走嚮螢幕坐下來,並不是因為特彆喜歡做那件事,但就是無法關機或離開。
 
人們對於網路的依賴程度日益升高,沉迷於網路所造成的各種影響,漸漸浮現在眾人眼前。
 
2017年,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齣現下麵這則標題鬥大的新聞「Smartphone addiction could be changing your brain」,報導中提到一項新的病癥「Nomophobia」,中文譯為「無手機恐懼癥」或「手機恐慌癥」,意指人在失去手機通信的情況下錶現齣的焦慮情緒。
 
這裏所指的「手機」,其實已不隻是手機單一産品,還包括其他各種智慧型數位科技裝置。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