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研究之風雲再起:中國一帶一路對西方及其知識體係的挑戰(二版)

發展研究之風雲再起:中國一帶一路對西方及其知識體係的挑戰(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一帶一路
  • 發展中國傢
  • 國際關係
  • 中國崛起
  • 西方視角
  • 知識體係
  • 地緣政治
  • 全球化
  • 發展研究
  • 中國外交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發展研究之風雲再起》嘗試以中國「一帶一路」議題,以瞭解全球地緣政治意涵,釐清中國挑戰美國霸權的意圖,更利用發展研究來挑戰西方知識體係二分法的弊病。長久以來,藉由西方(特彆是英格蘭)産製的特效鏡頭,我們透過觀看一幅世界景象的畫作來理解「過去」,在這畫中,東邊(尤其是中國)陰翳灰暗。

  「時間性」(temporality)有「片刻」的意涵,或指涉曆史上不算太長的時間。簡單說,基於「過去」纔能看得到「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整體的,此整體即「時間性」。時間性亦包括對若乾曆史事件取捨的可能,因為身處「現在」的我們,須透過對曆史事件的詮釋,纔能理解「過去」,並且,曆史的轉捩點,例如,1400-1500年,1780-1850年,與1950-2010年等,分彆有重要的曆史事件等待解釋。

  本書以600年、160年,與60年時間性的視角,來找迴未曾被挖掘齣重要事件的真相,或以不同觀點重加解釋。600年與160年視角讓我們看清楚東、西方兩大區域的興衰。60年的視角亦指齣「發展」須在強權羽翼下完成,從前如此,現在的「一帶一路」亦復如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宏仁  Vincent H. Shie


  學術界認識我的人不少,隻是未曾有過一麵之緣。

  或許是,在這些年裏,寫瞭幾本看起來隻能用「囂張」來形容二字的專書,像是,《發展研究的終結:21世紀大國崛起後的世界圖像》(颱北:五南,2013);《社會學冏很大:看大師韋伯如何誤導人類思維》(颱北:五南,2015);《顛覆你的曆史觀:連曆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颱北:五南,2017)。同儕或許認為書名讓人瞧不齣絲毫的輩分觀念,「學術倫理」缺場,可說根本不存在。

  在輔大社會係已逾十三載,未曾被詢問過是否願意擔任係主任一職?一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緣不好;不久後,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行政能力;接著,逐漸想起自己應該是撰寫不少令人厭棄的論點,導緻在學術界朋友寥寥可數。但這很難證明,因為彷彿自己在抱怨,在學術小圈裏,會做人比做研究還更重要。

  這幾年,忙於寫書,已無多餘時間撰寫能多投稿(高點數的)SSCI與TSSCI的期刊文章。所寫的專書或許可以用來提升自己,但光看標題已讓資深學者感到睏惑,而懶得去證駁其中各種論點。於是,升等之事遙遙無期。在今(2018)年5月的研討會裏,某位身著東海岸時髦短褲的前輩,對筆者論文以外的事情更感興味,勸戒申請升等時務必要留心,不能太過囂張。

  這本書,小學剛畢業的兒子說:「你一下子寫《終結》,你一下子寫《風雲再起》,彆人會說你是個怪人」。我隻能笑而不答。

  官網上,應該有些關於筆者的介紹,但看不齣筆者對學術的堅持。
 

圖書目錄

二版序
導論 600年,160年,與60年時間性的發展研究

第一部分 600年、160年時間性視角
第一章 嚮海亦嚮陸:中國「一帶一路」遺舊的再興
第二章 不隻亞丹‧斯密在北京,費爾南‧布勞岱爾也在這座城市裏
第三章 馬剋思在倫敦,霧裏看清中國
第四章 「自由」貿易與不「貿易」的自由
第五章 韋伯在海德堡:19世紀「新製度主義」的先驅

第二部分 60年時間性視角
第六章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國傢發展理論的挑戰
第七章 熊彼得在北京,尋找另類創新的可能
第八章 600年後的「一帶一路」:再返強權羽翼下的發展模式

結 論 發展研究之風雲再起
附 錄 走齣薪資停滯的窘境

圖書序言

二版序

  去(2017)年5月得知《發展研究的終結:21世紀大國崛起後的世界圖像》一書即將售罄,五南圖書邀請筆者著手撰寫第二版。該書是筆者第一本專著,可以有這樣的成績,喜悅自是意料之外,因為曾聽前輩說過,這類的書,市場經常乏人問津。學術訓練讓我們習得評論他人觀點的技巧,一開始,筆者打算如此對待自己所著《發展研究的終結》一書,還真列舉齣不少該書的缺失或可加精進之處。不過,可能因為條列過多項目,幾經評估,在短時間之內,似乎難以執行,索性改弦更張,把這個批評的工作留給學術界的同儕。後來,筆者決定撰寫一本看起來不類似坊間發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的專書,遂自以為是地將「時間性」(temporality)納入這個領域之內。如此的話,或許可以將看似獨立的章節串連起來,但這是在今(2018)年1月份之後的事。在此之前,還無法知道能否藉由「時間性」的觀點,讓這本第二版的專書有個分析主軸。那麼,為何要談時間性呢?詳加考究一國(經濟體)如何達緻經濟(與其他方麵)的發展不就結瞭?當然,這樣也無不可,但筆者總覺得該嘗試點新的事物、觀點,否則,後浪推前浪,船過水無痕,沒有創新,就被淘汰而遭遺忘,這隻是早晚的事。

  時間性有「短暫」、「片刻」之意,或指在人類的曆史上不算太長的時間段落。簡單說,基於「過去」,我們纔能看到「未來」,這是說,「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實是整體的,這個整體就是「時間性」。更重要是,時間性也包涵對若乾曆史事件取捨的可能性,處於「現在」的我們,隻能透過解釋曆史事件,纔有辦法理解「過去」,而曆史的轉捩點,諸如,1400-1500年,1780-1850年,與1950-201年,或者在其他期間裏,一定有重要的曆史事件尚待(重新)解釋。本書以600年、160年,與60年時間性的視角,試圖找迴未曾被挖掘齣的真相,以不同觀點來解釋重要事件。具體言之,600年與160年視角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東、西方兩大區域的興衰;60年的視角則證明「發展」必須在強權羽翼下完成,60年前如此,現在的「一帶一路」亦復如此,齣人意料地,這兩者都與共産主義的擴張(與遏製)有關。不過,「過去」我們似乎一直被灌輸,一國(經濟體)必須愛拚纔會贏,當然,這些成功的、美好的故事所組成的「過去」,是比較適閤存留人們的記憶裏。

  加入時間性可以讓人有什麼新的看法?這得舉例說明,如果我們不知道「過去」曆史上西方(及其知識體係)如何美化「自由」貿易的意識型態,讓人們相信西方國傢如何為世界各民族的「未來」福祉而努力(但事實上是在極大化國傢利益);那麼,我們就難以理解最近美國川普政權為何要掀起美、中的貿易戰爭;也就更看不清楚「未來」各國(特彆是工業國傢)如何纍積自身財富,利用區域(經貿、政治或其他方麵)整閤,將餅做大,並且自己拿走最大一片?所以,身處「現在」的我們,藉著理解「過去」,纔看得到「未來」,這是時間性帶給研究者的好處,同時也影響曆史觀與世界觀。若果如此,那麼對發展研究感到興趣的讀者們,就可以開始踏上重新構築「過去」的旅程瞭。

  與第一版相近,要感謝的人幾乎一樣,但情誼曆久而彌新。在此,試著以簡言錶示最深謝忱。首先,廖育信博士超群的編輯能力,對為拙劣文筆所苦的謝某而言,彷彿是天賜之禮,三不五時,閱讀著他編修過的文章,奇蹟似也,一日疲憊消失無蹤。五南圖書劉靜芬副總編輯,以及其團隊成員編輯高丞嫻、封麵設計王麗娟等人,為此書的齣版勞心勞力,讓筆者內心的思路能躍然紙上,以最吸引人的形式展現齣來,謝某銘記在心。

  這些年的寫作人生,沒有傢人的支持一切都是徒勞。謝謝內子淑芳與兒子耘非的陪伴,這是難得的幸福。但你們從未喜歡擾人清夢的打字聲吧!

  最後,將此書獻給最尊敬的洪鎌德教授,十年的提攜與教誨,今生難忘。

謝宏仁
  於輔仁大學社會學係
  羅耀拉大樓SL302室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帶一路」這個議題,近幾年來在中國大陸乃至全球都引起瞭巨大的討論,但很多時候,討論都停留在錶麵的政治經濟層麵,缺乏深入的理論反思。這本書的副標題「中國一帶一路對西方及其知識體係的挑戰」,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思考的重點。我常常覺得,我們對「一帶一路」的理解,常常被西方主流的敘事所框架,無論是積極的贊揚還是消極的批評,都很難跳脫齣既有的西方視角。這本書的「挑戰」二字,讓我看到瞭作者試圖打破這種睏境的雄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西方知識體係」的?這是否包括瞭啓濛思想、自由主義經濟學、或者是後殖民理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而「一帶一路」又是在哪些方麵,以何種方式,對這些根深蒂固的西方觀念構成瞭衝擊?是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自由市場和民主製度的“中國模式”?還是它通過實踐,暴露瞭西方理論在解釋全球南方發展睏境時的局限性?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發展議題的讀者,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新的思考維度,能夠幫助我跳齣西方中心主義的迷思,更準確地把握「一帶一路」的復雜性及其對全球秩序的深遠影響。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發展研究之風雲再起:中國一帶一路對西方及其知識體係的挑戰(二版)》本身就給我一種強烈的時代感和學術使命感。「風雲再起」這四個字,似乎概括瞭當前世界格局的動蕩與重塑,而「一帶一路」正是這場大風雲中的一個重要變量。我特彆關注它對「西方知識體係」的「挑戰」。長期以來,我們學習發展理論,往往是以西方學者的著作作為主要參照,而「一帶一路」作為中國主導的一個全球性倡議,它的齣現,不可避免地會與西方既有的發展敘事産生張力。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來闡述這種挑戰?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差異,還是政治治理理念的不同?抑或是文化價值觀上的碰撞?更深層次的,它是否會迫使西方反思其自身在理解全球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見和局限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分析,而不是流於錶麵。尤其是在「二版」的加持下,作者很可能已經對初版的觀點進行瞭更嚴謹的論證和更全麵的補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能夠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勢,以更開放和批判的眼光來審視「一帶一路」及其在全球範圍內帶來的深刻變革。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確實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發展研究之風雲再起」這幾個字,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張力,仿佛預示著一場新的學術風暴即將來臨。尤其是在「二版」這個細節上,可以看齣作者對這個議題的持續關注和深入鑽研,想必內容一定經過瞭相當程度的修正與深化,不再是初版的青澀模樣。我特彆期待作者在「一帶一路」這個核心議題上,能如何解讀它對西方世界所帶來的「挑戰」。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於從西方的理論框架來理解發展,習慣於西方定義的進步模式。但「一帶一路」的齣現,明顯是一種繞開或者說重塑既有遊戲規則的嘗試,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擴張邏輯的另一種可能。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具體的研究領域,比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甚至是文化研究的角度,來剖析這種「挑戰」的根源與錶現?它是否僅僅是地緣政治上的角力,還是觸及到瞭西方知識體係的根本性預設?比如,西方對於“現代化”的定義是否過於單一?“發展”是否就隻能沿著一條道路前進?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審視自身、反思既有知識的絕佳機會,甚至可能啓發我們用更開放、更具批判性的視角,去理解這個正在迅速變化的世界。

评分

《發展研究之風雲再起:中國一帶一路對西方及其知識體係的挑戰(二版)》這個書名,光是聽起來就非常有吸引力,尤其是「風雲再起」這個詞,感覺像是要揭示一個正在發生的重大轉變。「一帶一路」的影響力毋庸置疑,但它究竟如何「挑戰」西方的知識體係,這纔是讓我覺得特彆有研究價值的部分。我總覺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西方所塑造的。從經濟發展到社會進步,很多定義和標準都源自西方。而「一帶一路」的齣現,似乎在很多方麵都與這些既有的認知産生瞭不小的衝突。我好奇,作者會如何界定「西方知識體係」?是指其經濟學理論,還是政治學理論,甚至是哲學思想?這本書有沒有可能指齣,西方的一些理論在解釋「一帶一路」所帶來的現象時,顯得力不從心,甚至齣現偏差?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佐證「一帶一路」是如何在實踐層麵,對西方的一些長期以來的觀念構成衝擊,並且能否提齣一些新的分析工具或理論視角,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正在發生的全球性變局。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國際關係和發展議題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認識這個新時代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评分

坦白說,初次看到《發展研究之風雲再起:中國一帶一路對西方及其知識體係的挑戰(二版)》這個書名,我內心是有些許期待,但也有一些保留。畢竟,「風雲再起」這個詞語帶有很強的文學色彩,而「挑戰」二字,在近幾年被提及的次數實在太多,難免會讓人覺得是否又是一篇泛泛而談的文章。但是,當我知道這是「二版」,並且它著力於探討「一帶一路」對「西方知識體係」的挑戰時,我的興趣便被大大激發瞭。我最關心的,是作者如何將「一帶一路」的實踐,與西方學術界一些長期被奉為圭臬的理論進行對話,甚至是碰撞。例如,西方發展理論中關於“現代化路徑”的綫性敘事,是否已經被「一帶一路」的多元化實踐所打破?西方經濟學關於“比較優勢”和“全球化”的論述,是否需要重新審視在「一帶一路」所構建的新型國際經濟關係中的適用性?我希望作者不是簡單地羅列「一帶一路」帶來的經濟或政治影響,而是能夠深入到知識論和認識論的層麵,去揭示它如何動搖瞭西方在定義“發展”和“進步”上的話語權。這本書能否提供一種全新的分析框架,讓我們能夠擺脫對西方理論的依賴,從而更清晰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