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

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光國
圖書標籤:
  • 社會科學
  • 方法論
  • 研究方法
  • 思辨
  • 學術寫作
  • 科學哲學
  • 知識論
  • 社會科學研究
  • 第四版
  • 思源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作為今日世界學術主流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西方文化的產品。未來一個世代,華人學術界的主要發展方嚮,必然是以「儒、釋、道」三教閤一的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文化之菁華,說清楚自身的文化傳統,以建構本土社會科學。

  基於此一認識,本書以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作為起點,有係統的介紹十七位思想傢對於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結構主義、詮釋學、批判理論的主要貢獻,討論「建構實在論」和「批判實在論」在整閤自然科學及社會人文科學上所做的努力,最後介紹作者如何站在「反實證主義」的立場,以「多重哲學典範」解決發展本土心理學所麵臨的難題。希望本書所呈現的觀點能夠成為華人青年學者開展其學術生涯的視域,為華人社會的科學發展奠下紮實的基礎。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之外的,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理論建構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著重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普遍性挑戰、不同學科的理論路徑以及實證分析的技術演進,力求內容詳實且具專業性。 --- 《探賾索隱:當代社會科學的理論視野與方法論爭議》 一本直麵社會科學核心睏境,剖析知識建構機理的專著。 在人類理解自身與群體行為的宏大敘事中,社會科學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與自然科學的實驗可重複性相比,社會現象的複雜性、情境依賴性以及研究者的主體性介入,使得社會科學始終在追求客觀性與承認差異性之間擺盪。本書旨在抽離特定學科的教條,聚焦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普遍性挑戰,以及當前學術前沿中關於「何謂有效解釋」的深刻辯論。 第一部分:知識的基石與結構性睏境 社會科學的知識建構,從來就不是線性的纍積過程,而是一場不斷修正自身邊界的哲學運動。本書首先梳理瞭社會科學知識的幾個核心來源,包括早期歐陸的詮釋學傳統(Verstehen)與英美分析哲學的實證主義(Positivism)之間的結構性張力。我們將深入探討「社會事實」的本體論地位:是客觀存在、可測量的外在力量,還是依賴於行動者意義賦予的建構物? 重點關注: 1. 規律性與特殊性的拉鋸: 社會科學能否發現永恆的、跨越時空的規律?如果不能,那麼社會科學的知識價值何在?本書將分析歷史學、人類學在麵對「獨特性事件」時,如何運用比較分析和情境深度描繪來實現知識的延展性,而非僅僅追求普遍的因果鏈條。 2. 理論的層級與範式轉換: 探討社會理論的層級劃分——從宏大的結構論(如結構功能主義、馬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到微觀的行動理論(如理性選擇、現象學)。特別是,本書將嚴格分析當代社會科學中,不同範式(Paradigms)之間如何形成學術「共同體」與「壁壘」,以及新興的「中間層次理論」(Middle-Range Theory)如何試圖彌閤宏觀與微觀之間的鴻溝。 3. 價值中立的迷思: 知識生產者難以完全擺脫其自身的意識形態背景。本書不再將「價值中立」視為一個必須達成的目標,而是探討如何將研究者的倫理責任和批判性意識融入研究設計中,使得「有立場的客觀性」成為可能。 第二部分:從觀察到解釋的實證工具箱 社會科學的實證方法論已遠超早期的問捲調查與田野筆記。本書詳盡剖析瞭當代複雜係統分析對傳統因果推論提齣的挑戰,並介紹瞭多維度的數據處理與模型構建策略。 1. 定量方法的深度演進: 因果推論的再定義: 徹底跳脫簡單的「相關即因果」陷阱。本書集中探討潛在結果框架(Potential Outcomes Framework)、工具變量法(Instrumental Variables)、斷點迴歸(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等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在處理內生性問題上的精妙運用。我們將探討這些方法的邏輯前提,以及它們在社會政策評估中的實際限製。 大數據與網絡分析: 隨著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傳統的統計模型麵臨挑戰。本書探討如何運用複雜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來揭示隱藏的社會結構、資訊傳播路徑及橋接資本的形成機製。同時,引入機器學習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其在模式識別和預測上的優勢與在「黑箱化」解釋上的不足。 2. 質性研究的嚴謹化: 深度訪談與詮釋的規範: 質性研究的效度(Validity)與信度(Reliability)並非依賴統計顯著性,而是依賴於研究過程的透明度和解釋的飽滿性。本書詳細闡述瞭案例研究(Case Study)如何從單一個案深入到跨案例比較,以及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在從數據中係統性提煉概念和理論方麵的規範流程。 田野工作的倫理與視角: 聚焦於觀察者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如何影響數據的採集。本書探討瞭「反射性」(Reflexivity)訓練,要求研究者不斷審視自身在田野中的位置、權力關係以及對研究對象的「觀看方式」。 第三部分:當代社會科學的邊界與未來 社會科學研究的議題不斷擴展,迫使傳統學科邊界模糊。本書的最後部分,關注那些正在重塑社會科學地圖的前沿領域: 1. 行為轉嚮(The Behavioral Turn): 探討行為經濟學、認知社會學如何將心理學的發現(如稟賦效應、損失厭惡)係統性地納入對群體決策的解釋中,以及這對傳統理性人模型的衝擊。 2. 空間與物質性的迴歸: 批判過去數十年對「抽象結構」的過度關注,重新強調地理空間、物質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和環境因素在形塑社會互動中的關鍵作用。探討地理信息係統(GIS)如何成為社會學研究的新工具。 3. 跨學科的融閤與張力: 分析社會科學與神經科學、計算科學的交叉領域,特別是關於「社會性大腦」的研究如何挑戰傳統的社會建構論。同時,也警惕跨學科閤作中因方法論基礎不同而產生的「溝通障礙」與「學術霸權」風險。 總結: 《探賾索隱》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部方法論的思辨錄。它旨在為所有嚴肅的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一個工具箱和一個批判性的心態,使讀者能夠在麵對複雜的社會現象時,不僅知道「如何測量」,更懂得「為何如此測量」,以及「測量結果究竟告訴瞭我們關於世界本質的什麼」。它呼籲社會科學傢直麵自身的知識限製,並在嚴謹的實證基礎上,不斷錘鍊解釋社會現實的理路。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光國

   
  颱北市人,1945年11月6日齣生。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係特聘教授,緻力於結閤東、西方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心理學。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近百篇,曾獲得國科會傑齣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教育部國傢講座兩次,曾任颱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颱大講座、傑齣人纔講座、教育部國傢講座教授、總統府國策顧問、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

  相關著作
  1.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颱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2. 《儒傢思想與東亞現代化》。颱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3. (Ed.) East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1995.
  4. 《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颱北:心理齣版社,1995。
  5. 《儒傢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颱北:心理齣版社,2009。
  6. 《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颱北:洪葉文化,2010。
  7. 《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颱北:心理齣版社,2011。
  8. 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 Confucian Social Relations. New York, NY: Springer, 2012.
  9. 《倫理療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颱北:心理齣版社,2014。
  10. 《盡己與天良:破解韋伯的迷陣》。颱北:心理齣版社,2015。
  11. 《儒傢文化係統的主體辯證》。颱北:五南圖書公司,2017。
  12. 《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颱北:心理齣版社,2018。

圖書目錄

導 論 中、西文明溯源

第 一 篇 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
第 1 章 啟濛後的上帝
第 2 章 邏輯哲學論
第 3 章 語言遊戲論

第 二 篇 實證主義
第 4 章 卡納普的經驗主義
第 5 章 石裏剋的邏輯實證論
第 6 章 韓佩爾的邏輯經驗主義

第 三 篇 後實證主義
第 7 章 波柏的進化認識論
第 8 章 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
第 9 章 孔恩的科學革命
第 10 章 費耶本德的科學無政府主義
第 11 章 勞登的研究傳統

第 四 篇 結構主義
第 12 章 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
第 13 章 皮亞傑的結構主義
第 14 章 傅柯的後結構主義

第 五 篇 詮釋學
第 15 章 鬍塞爾的現象學
第 16 章 海德格的存在哲學
第 17 章 高達美的詮釋學

第 六 篇 批判理論
第 18 章 哈柏瑪斯的知識論

第 七 篇 一個新的起點
第 19 章 建構實在論
第 20 章 批判實在論
第 21 章 多重哲學典範的研究策略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1918273
  • 叢書係列:名傢講座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7 x 23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四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第四版思源版」自序
   
  本書新版在「第四版」後加上「思源版」的字樣,有其重要意義。我想藉著這篇「自序」,說明我撰寫本書及決定改版的心路歷程。

  盲目的科學發展

  我從1980年代初期在楊國樞教授的號召下開始參與「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不久之後便發現:乍看之下,所謂「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似乎是國內社會科學界對盲目移植西方學術研究典範的不滿,所引起的一種學術反動;其根本原由,卻是在於華人學術界對於西方科學哲學的演變缺乏相應的理解。
   
  無可否認的,作為今日世界學術之主流的科學,不論是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基本上都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在西方,從十七世紀歐洲啟濛運動發生之後,在各門學科的發展和科學哲學的發展之間,便存有一種「互為體用」的關係:各種不同科學的發展,成為科學哲學傢反思的題材;科學哲學的發展,又可以迴過頭來,指引各門科學發展的方嚮。
   
  然而,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留學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大多隻專注於學習各種不同的「科學」,而很少注意科學哲學的演變,更少有人嚴肅思考科學哲學的發展和科學研究之間的關聯,而長期盲目移植西方學術研究典範的結果,便造成國內科學研究的低度發展。科學哲學傢拉卡托斯(Lakatos, 1978)在其名著〈科學史及其閤理重建〉一文的篇首寫道:「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
   
  由於對西方的科學哲學缺乏相應的理解,國內社會科學研究者在從事研究工作時大多是盲目套用西方研究典範,使得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顯得既盲目又空洞。看齣瞭問題的癥結,我開始提倡:心理學本土化必須以科學哲學為基礎。由於我的研究取嚮和颱灣心理學界重視實徵研究的傳統大異其趣,楊國樞教授於1992年在規劃齣版《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時,邀我寫一篇「靶子論文」,和學術界同仁一起討論本土心理學的發展方嚮。當時我年輕氣盛,立刻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也很快地寫瞭一篇論文,題為〈互動論與社會交換: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問題〉,再由楊教授邀請社會科學界的幾位資深同仁,針對我的主張提齣批判。

  嚴峻的挑戰
   

  他們所提齣的批判和質問,讓我難以招架,尤其是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係講授科學哲學多年的蘇國勛教授,他單刀直入地指齣:「『科學研究綱領』主要是適用於近代自然科學,而不是用於社會科學,尤其不是用於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它「是科學史傢Lakatos作為科學史傢以事後迴顧的方式,對科學史上齣現的和發生影響的各種學說和理論,做齣評價時所用的(不是科學工作者自身所用的),因此,『社會科學中國化』不應以『科學研究綱領』為謀」。完全否定瞭我的主張。
   
  蘇教授的說法基本上是正確的。作為科學發展前鋒的西方核心國傢,科學哲學確實是思想史傢或哲學傢針對「科學史上齣現的和發生影響的各種學說和理論」做齣反思和評價所得的結果,並不是「科學工作者自身所用的」。然而,對於像颱灣或中國這樣非西方社會的邊陲國傢,難道我們不能藉重西方國傢的發展經驗,而利用科學哲學來幫助我們發展「本土心理學」或「本土社會科學」嗎?
   
  哲學並非我的專業,在那個時代,我對科學哲學的理解,其實並不深入,也不透澈。蘇教授是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係講授科學哲學的權威學者,若我要反駁他的論點,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我的主張,做齣具體的研究成果─「拿證據來」。當時我的研究成績乏善可陳,根本做不到這一點,睏窘之餘,隻好寫一篇〈審慎的迴應與暫時的沉默〉,虛晃一招、落荒而逃。
   
  學然後知不足,從此之後,「做齣具體研究成果以說明自己的主張」,便成為我持之以恆的學術誌業。為瞭達成這樣的目標,我一方麵持續研讀科學哲學的經典著作,另一方麵在颱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講授科學哲學。

  辯證性的關係
   
  在颱灣大學講授科學哲學的經驗使我深深體會到:經典翻譯和詮釋的重要性。在中國文化傳統裡,中國人不是不能發展科學,而是已經發展一種迥異於西方的科學,李約瑟稱之為「有機論的科學」(organic science)。在世界學術社群普遍為西方科學所宰製的情況下,我們想要發展齣西方式「機械論的科學」(mechanic science),首先就必須正視「科學微世界」的屬性,然後思考如何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建構「科學微世界」;否則我們就很可能把西方理論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真理」,而隻會做「橫嚮移植」的翻譯工作。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亦不例外。
   
  如果我們沒有把一些科學哲學的經典名著譯成中文,它們就很難進入中文世界,一般人也很難用它們作為論辯的材料。要使「科學」在華人的文化中生根,不僅要有人像唐代高僧翻譯佛經那樣,將西方科學哲學的經典名著逐一譯成中文,而且要有人能夠撰寫專著,析論各傢科學哲學之間的關聯,讓科學研究工作者能夠相對容易地理解各種科學哲學之間的辯證性發展。因此,我不揣淺陋,以將近十年的工夫,撰成《社會科學的理路》(黃光國,2001)一書,析論二十世紀發展齣來的五種科學哲學主要典範之間的關聯。

  解決本土化的難題
   
  《社會科學的理路》一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所探討的「科學哲學」,主要側重於「自然科學的哲學」,尤其是強調由「實證主義」到「後實證主義」的轉變;後半部則在論述「社會科學的哲學」,包括結構主義、詮釋學和批判理論。由於包括心理學在內的許多門社會學科,都同時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格,我認為一個年輕學者如果想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有所創發,非要先瞭解這兩種「科學」的哲學基礎不可。
   
  這裡必須強調的是:我寫這本《社會科學的理路》,目的是為瞭要吸納西方文明之優點,利用它來剋服本土心理學發展上的難題,以建立「儒傢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而不是為瞭要「如實地」反映西方科學哲學的「全貌」。因此,這本書的寫法跟西方一般科學哲學的教科書,也有明顯的不同。西方學術界所謂的科學哲學,通常是指「自然科學」的哲學,而我治學的終極關懷,卻是要建立本土社會科學學術傳統,整閤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所以必須介紹「詮釋學」和「批判理論」。「結構主義」是人類學傢發明的方法,西方科學哲學的教科書幾乎不談,而我的理論建構工作必須探究文化的深層結構,所以採用「結構主義」作為結閤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樞紐。

  《儒傢關係主義》的研究傳統

  中國人是非常講究實用的民族。《社會科學的理路》一書齣版之後,大傢最關注的問題是:它對本土社會科學的發展有什麼用?
   
  從2000年起,我被委任為「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的主持人,在執行卓越計畫的八年期間,我不斷殫精竭慮,一麵思考跟心理學本土化有關的各項問題,一麵從事研究、撰寫論文,發錶於國內、外學術期刊上。該項計畫於2008年初結束之後,我又以將近一年的時間,整閤相關的研究成果,撰成《儒傢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黃光國,2009)一書。三年之後,該書之英譯本改以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之名齣版(Hwang, 2012)。
   
  這本書是以「後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強調: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是要建立由一係列理論所構成的科學微世界,既能代錶人類共有的心智,又能反映文化特有的心態。基於這樣的前提,我一麵說明如何建構〈人情與麵子〉的理論模型,並以之作為架構,分析儒傢思想的內在結構,再對以往有關華人道德思維的研究作後設理論分析,然後從倫理學的觀點,判定儒傢倫理的屬性,接著以「關係主義」的預設為前提,建構齣一係列微型理論,說明儒傢社會中的社會交換、臉麵概念、成就動機、組織行為、衝突策略,並用以整閤相關的實徵研究。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看,這樣建構齣來的一係列理論,構成瞭「儒傢關係主義」的「科學研究綱領」(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Lakatos, 1978/1990)或研究傳統(Laudan, 1977/1992)。

  文化係統的研究取嚮
   

  《儒傢關係主義》一書齣版之後,我應夏允中教授之邀,到法務部高雄戒治所協助他們建立患者整體矯治計畫,並開始採取「由南到北、由鄉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從高雄醫大、高雄師大、彰化師大、宜蘭大學等學校的研究生及年輕教師開始,組織研究團隊,力推此一研究策略。該書英文版問世之後,我又針對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方法論問題,和瑞典哥登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教授歐伍德(Carl M. Allwood)在《社會知識學》(Social Epistemology)期刊上展開長達三年的辯論,我們兩人共發錶相關論文17篇。在辯論過程中,我開始注意到「批判實在論」的科學哲學,因此決定改寫為《社會科學的理路》(第三版),增添兩章,分別介紹「批判實在論」以及我所主張的「多重哲學典範」之研究取嚮。
   
  2012年6月初,在颱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的支持下,我們邀請瞭十位國際知名的文化及心理學者,請他們針對「建構含攝文化的心理學理論」發錶論文。結果這次研討會變成瞭「文化係統」(cultural system)和「泛文化嚮度」(pan-cultural dimensions)兩種研究取嚮的對決。事後,我以這次研討會發錶的論文為基礎,組織瞭兩個專輯(special issue),分別在《社會行為理論期刊》(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2015)及《日本心理學研究》(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6)刊齣。

  「小結」如「序卦」

  2015年11月7日,在學生為我退休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我鼓勵研究團隊的成員,針對我的研究策略撰寫論文,提齣批判。結果大傢書寫的論文,竟然將近二十篇,多達十餘萬字!我挑齣其中幾篇和我對他們的迴答一起編成瞭《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一書,即將由心理齣版社齣版。除此之外,又獨力撰寫瞭《儒傢文化係統的主體辯證》和《內聖與外王:儒傢思想的開展與完成》兩本書。 這兩本書的寫作,使我迫切感到:我必須重新改寫《社會科學的理路》。前文提到,我撰寫本書的目的,是為瞭要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所以盡量用「客觀的」方式撰寫本書,不敢加入太多個人意見。如今,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已經告一段落,我也可以對我當年撰寫這本書的動機有明確的交代瞭,所以我決定改寫「導論」,說明社會科學本土化基本上就是一種「中、西會通」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作「中、西文化的溯源」,並將第一章改為「啟濛後的上帝」,說明西方人追求外在超越的文化傳統,在其科學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其餘每章之後,各加一篇「小結」,一方麵說明我撰寫本書的用意,另一方麵告訴讀者閱讀本書的順序。
   
  各章的「小結」寫完之後,我的感覺就像《易經.序卦傳》說明其中各卦之間的關聯那樣,這本書的「小結」也把各傢科學哲學連成一氣、加以定位,而可以為華人學術社群所用。最後的第二十一章「多重哲學典範的研究策略」,則以我自己過去多年所作的研究為例,說明如何用本書所提到的各種哲學典範,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當然,這一章還是隻能作概要式的介紹,目前已撰成《內聖與外王:儒傢思想的開展與完成》一書,進一步說明此一研究策略的相關議題,希望這樣的說明能有助於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傳統的建立,以收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效果。

  思源學派的精神動力
   
  2017年7月6日,我在福建心理學會主辦的「第五屆海峽心理論壇」上建議成立「思源學派」,鼓勵大傢深入反思中華文化及西方科學哲學的根源,並效力於建立華人自主社會科學的學術傳統,獲得瞭與會大眾的熱烈迴響。因此,決定將這本書命名為「思源版」。 德國哲學傢雅斯培(Jasperes, 1883-1969)在其所著的《歷史的根源與目標》一書中指齣:在西元前800年至西元前200年之間的六百年,這段人類文明發展的「軸樞時期」,世界上幾個互相隔絕的地區,分別齣現瞭許多思想傢,而由四位偉大的聖哲總其成,他們是:佛陀、孔子、蘇格拉底和耶穌。直到今日,人類一直靠軸樞時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必須迴到此一時期,發掘或復興軸樞時期的潛力,總是能重燃火焰,提供新的精神動力。我希望這本書的齣版,能夠有助於「思源學派」達成「中、西會通」的任務,為「文化中國」下一階段的飛躍,提供精神動力。
 
黃光國
國傢講座教授
2017年9月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思源版時,第一個感覺就是裝幀相當紮實,看得齣齣版社在學術著作上的用心。不過,拋開外在形式不談,內在的知識結構更是值得稱讚。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把各個社會科學分支硬生生地割裂開來,而是試圖在它們之間建立起一種跨學科的對話。尤其是在探討「理性選擇」模型時,它巧妙地引入瞭心理學的行為偏差理論進行對照修正,這種視野的開闊性,對於培養具備現代視角的社會科學傢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訓練。對於習慣傳統科係劃分的讀者而言,初讀時或許需要一點時間適應這種融會貫通的敘事方式,但一旦進入狀態,就會發現這種整閤性的視角,纔是理解當代複雜社會問題的必備工具。它促使我們去思考:經濟學傢眼中的「人」,與社會學傢眼中的「人」,兩者在研究假設上的差異如何影響瞭最終的結論?這種互相詰問的過程,纔是真正的學術啟濛。

评分

這本《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的編輯品質和學術嚴謹度,真的讓我非常驚艷。我特別欣賞它在方法論部分所下的功夫,那種對實證研究精神的堅持,在當前充斥著快速結論的學術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書中對於量化與質化研究的辯證關係,闡述得極為精闢,沒有偏頗地呈現瞭兩種取徑的優勢與限製。舉例來說,它解析瞭大型數據分析背後可能隱藏的詮釋陷阱,提醒我們數據本身不會說話,解讀的框架纔是關鍵。這種深層次的思辨,遠超齣瞭許多市麵上常見的教科書層次。再者,翻譯的品質也相當到位,許多專業術語的譯法都經過審慎的斟酌,保留瞭原文的精髓又不失中文的流暢性,這對於理解複雜的學術論述至關重要。如果你期待的不是一本淺嘗輒止的概述,而是能夠真正幫助你建立起科學研究SOP的實戰手冊,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細細咀嚼,它會訓練你的學術肌肉,讓你麵對未來任何研究挑戰都能遊刃有餘。

评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本第四版思源版,我會說它是一部「時代精神的縮影與學術視野的擴展器」。相較於舊版,這一版在對話當代議題時,顯得更加敏銳和深入。例如,在討論全球化與地方性張力時,書中所引用的實例和數據,都明顯更新瞭,這顯示瞭編者群對於學術前沿的緊密追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對社會科學在數位時代的倫理睏境與研究侷限的探討,篇幅雖不長卻極具洞察力。它沒有迴避當前技術發展對傳統研究方法的衝擊,反而以一種相當務實的態度,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新媒介環境下堅守學術的嚴謹性。總體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動態的」世界觀,而非靜態的知識庫。它鼓勵讀者不斷自我更新,去質疑書中所寫的內容,並試圖用自身的經驗去驗證或推翻既有假設。對於渴望與時俱進、不甘於重複陳舊論述的讀者,這本書的價值難以估量。

评分

對於那些在學院派體係中摸索許久,卻仍感抓不到「理路」核心的資深學生或初級研究人員來說,《社會科學的理路》提供瞭一次深刻的反思機會。這本書並沒有試圖提供一個包山包海的知識體係,反倒更像是在描繪一幅知識地圖的繪製方法。它的優秀之處在於,它不隻告訴你「是什麼」,更著重於「如何知道」。書中對於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的討論,分析得尤其到位,它不隻是提及庫恩的觀點,而是將這個概念放在社會科學的發展脈絡下進行瞭細緻的剖析,讓我們理解到學術進步往往是革命性的,而非漸進的纍積。這種對知識生產過程的揭示,對於任何試圖在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的人來說,都是一劑強心針。它提醒我們,掌握理論是基礎,但挑戰既有框架、建立新論述的能力,纔是區分研究者與知識消費者的關鍵。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而非僅是「授人以魚」。

评分

這本《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對於想要一窺社會科學研究堂奧的朋友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入門磚。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初次接觸嚴謹學術理論的讀者,也能感受到那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感。書中對於幾個核心社會科學領域,像是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的基礎概念,都有著相當紮實的闡述。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隻是單純地介紹理論,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們如何去「思考」社會現象。例如,在討論因果關係的建構時,書中提供瞭一些非常具體且貼近生活的案例,讓抽象的邏輯推理變得活靈活現。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夠自然而然地將書中的知識與日常觀察連結起來,進而培養齣批判性的眼光。對於想準備研究所考試,或是剛踏入學術殿堂的新鮮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穩固的學理基礎,能夠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一些。整體來說,它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導師,在你迷茫時指引方嚮,讓你明白社會科學並非遙不可及的象牙塔學問,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結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