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江大學學術演講錄‧上冊

滬江大學學術演講錄‧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
圖書標籤:
  • 滬江大學
  • 學術演講
  • 高等教育
  • 中國近代史
  • 文化史
  • 學術交流
  • 紀錄片
  • 史料
  • 口述歷史
  • 教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錄瞭民國時期部分專傢學者、社會名流等,在滬江大學的學術講演稿,以及滬江大學學生的部分講演稿、辯論稿。這些講演稿絕大部分是編者在國內各大圖書館收集所得,為第一手資料,非常珍貴。藉由文字記錄,反映瞭當時中西文化交流、滬江大學的學術氛圍,以及當時大學生的思想發展軌跡與情懷。
《時代的迴響: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的思想風貌與社會關懷》 本書導言: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二十世紀初葉,在中國社會經歷劇烈轉型的關鍵時期,一批傑齣的知識分子如何以其學術思想、社會實踐和精神風貌,共同塑造瞭中國現代化的初期麵貌。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這一群體在麵對內憂外患、傳統崩塌與現代思潮湧入時,所展現齣的深刻反思、艱難抉擇以及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沉關懷。這不僅是一部學術思想史的迴顧,更是一幅描繪時代精神與個體掙紮的群像畫。 第一部分:舊製崩潰與新學肇始(約 400 字) 清末民初,科舉製度的廢除標誌著舊時代學術體係的徹底瓦解,同時也為新式教育的興起和西學的傳播打開瞭大門。本部分將詳細梳理這一轉變過程中的思想脈絡。 首先,我們將考察引進西學的初期階段,特別是翻譯事業的發展對知識界認知世界的衝擊。從早期的實用技術介紹,到後期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理論體係的引進,這段歷史展現瞭中國知識分子從「師夷長技以製夷」到「體用之辨」的深刻轉摺。重點分析梁啟超等人如何以報刊雜誌為載體,將西方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潮融入救亡圖存的敘事中,試圖為古老的帝國尋找一條現代化的齣路。 其次,本書將探討傳統儒傢學術在麵對西方衝擊時所經歷的內部調適與爭議。在新的學術體係尚未完全建立之際,許多資深學者試圖在經典中尋找應對現代挑戰的資源,例如如何重新解釋「民本」思想以銜接民主理念,或是如何重建倫理學體係以適應新的社會結構。這種「古為今用」的努力,雖然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飽受批評,卻是當時知識分子試圖保持文化主體性的重要嘗試。 最後,本部分會比較不同地域(如京津、江南)在引進新學時的地域性差異與側重點,揭示思想傳播網絡的複雜性,並初步勾勒齣民國初期高等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清華學堂等)作為思想熔爐的角色定位。 第二部分:學術分流與思想的多元光譜(約 550 字) 隨著清朝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建立,知識界的分化日益明顯,學術研究開始走嚮專業化和精細化,同時各種意識形態的辯論也日益尖銳。 本部分深入剖析民國初期幾個重要的學術流派及其核心主張。重點關注「科學與玄學」的論戰,這場論戰不僅關乎認識論的基礎,更反映瞭知識分子對於西方理性主義與東方精神價值之間取捨的焦慮。我們將分析鬍適、陳獨秀等人如何高舉「科學」與「民主」的旗幟,主張徹底反對舊道德和舊文學,並探討其背後的社會心理動因。 與此同時,另一批學者則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上,試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術體係。例如,在史學領域,研究者開始採用新的史料學和社會科學方法,對中國歷史進行重估,從而產生瞭如「疑古辨偽」的風潮。在哲學領域,對唯物論和唯心論的探討也逐漸擺脫瞭純粹的西方哲學翻譯,開始與中國傳統的意識論相結閤。 此外,本書特別關注社會科學的興起。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的引進,直接挑戰瞭傳統的社會觀念。例如,對宗族製度、農村結構的田野調查,促使知識分子開始正視中國社會的底層現實,而非僅限於精英階層的政治變革。這些基於實證的觀察,為後來的革命思想提供瞭重要的社會學依據。 在政治思想層麵,自由主義(以《新青年》後期為代錶)、國傢主義(如嚴復晚期觀點的延伸)以及馬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構成瞭複雜的思想光譜。我們將比較這些思潮在知識界精英群體中的接受程度、論證邏輯以及它們在實際政治運動中的錶現。 第三部分: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與文化擔當(約 500 字) 知識分子在這一時期麵臨的核心睏境是如何平衡學術研究的獨立性與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本書的第三部分即聚焦於此「經世緻用」的傳統在現代學術語境下的重現與變異。 我們將探討知識分子如何從象牙塔走嚮公共領域。這體現在他們積極參與政治論壇、創辦教育機構、投身於教育實踐以及社會改革運動之中。學者的身份不再僅限於著書立說,更成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和道德的錶率。 其中,教育的理想與睏境是不能迴避的主題。探討諸如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如何在資源匱乏和政治乾預的雙重壓力下艱難維持。同時,對基礎教育普及的努力,以及對師範教育的重視,體現瞭知識分子試圖從根本上改造國民素質的雄心。 本書還會專門分析知識分子在文化認同危機中的角色。麵對西方文化的強勢衝擊,如何定義「中國性」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這不僅錶現為對國粹(如傳統藝術、文學)的搶救性保護,也體現在對民族精神的重塑上。一些學者主張激進的文化革命,試圖徹底揚棄過去;而另一些則力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搭建橋樑,尋求一條「中西調和」的道路。 總結而言,本書試圖描繪的,是一群在動盪時代中,肩負沉重思想負擔的先行者。他們在學術殿堂中激烈的思想交鋒,無疑是構建現代中國知識體係的奠基石,其遺產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我們理解中國的現代轉型。通過對這些思想光譜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更為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複雜而光榮的擔當。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一  薛明揚 1
序二 我的滬江歲月  徐中玉 5

上冊

教育篇  1
滬江大學行畢業禮演說稿  唐文治 7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關係  約翰.杜威 9
在滬江大學的演講  保羅.孟祿 15
自然科學的社會屬性  葛學溥 19
教育與人生  李石岑 23
對於第十屆全國教育聯閤會的感想  硃經農 33
中國基督教教育問題  程湘帆 39
教會中學國文教學問題  孟憲承 43
明年之日蝕  斯戴生氏 51
社會與學校  陶行知 55
農村社會與農村教育  陶行知 59
歐美教育之新趨勢  劉湛恩 67
怎樣準備做一個新聞記者  嚴諤聲 73
上海女青年會支持下的女工教育  張淑義 85
教育測量之最近發展  瀋有乾 91
明天是孔子的生誕  錢基博 97
送民國三十三年畢業同學序  硃博泉 105
社會教育之目的與方法  陸麟書 109
文藝與現代生活  劉大傑 117
近代物理鳥瞰  塗羽卿 121
近五年來化學研究之異彩  徐作和 127
容量分析中之新指示劑  韓祖康 139

社會篇  147
傢庭交際之重要  硃友漁 157
高尚的理想和辦事的能力  白理斯 159
吾人對於社會之責任  黃炎培 161
理想傢庭  劉王立明 165
愛情、婚姻和傢庭的倫理  魏馥蘭 171
選擇與人生  硃維之 179
大學生齣路之我見  周雍能 183
青年女子的齣路  劉湛恩 187
從社會學上觀察鴉片之流禍  戴秉衡 191
青海的概況  石殿峰 199
川遊感想—理想工業區 中國的縮影  俞頌華 205
西北歸來之感想  江亢虎 209
先瞭解中國  格雷 221
青年與中華民族  格雷 225
美國男女交際上之風俗談  格雷 229
文明和資源—一個地理的因素  哈伯德 233

政治篇  235
什麼是「新文化」運動?  陳獨秀 243
中國之再造  孫中山 249
民國十三年之迴顧及吾人應有之覺悟  何伯丞 253
社會問題與社會革命  瞿鞦白 259
孫中山先生事略  惲代英 263
求學與雪恥  楊杏佛 271
革命與人生  瀋玄廬 279
李頓報告書的研究  餘日宣 285
戰爭與和平(一)  餘日宣 293
戰爭與和平(二)  塗羽卿 297
從教育上謀國難的齣路  陶行知 301
日帝國主義鐵蹄下的「滿洲國」教育  王某某 305
我們的東北  李次山 311
化學戰爭之前途及其可能性  邵稼麟 317
濟案的確實報告  羅世錡 321
國難的檢討  曹亮 325
基督徒學生與國難  吳耀宗 329
印度圓桌會議  艾德濛.霍華德 333
當前東西方之間的關係  高恩 337
美國憲法的起源  達徹 343
對中華民國當前政局的態度  李錦綸 34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289825
  • 叢書係列:中華文化思想叢書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說現代的學術會議是高度專業化、高度分流的,那麼像「滬江大學學術演講錄」這樣的早期彙編,呈現的可能是一種更為綜閤、更為廣泛的知識視野。我猜測,早期的學者在麵對有限的資源時,必須具備更強的通纔素質,纔能在不同領域間進行對話。這種「上冊」的標示,也暗示著內容的豐富性,讓人不禁好奇下冊又會收錄哪些關鍵性的講題。對於歷史愛好者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書,更像是一個時代知識結構的側寫,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特定時期,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世界、分析社會的。這種宏觀的視角,在當今碎片化的資訊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

這本「滬江大學學術演講錄‧上冊」,光是書名就充滿瞭一種懷舊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探究這座大學在那個年代究竟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我猜想,這類型的彙編,對於研究颱灣高等教育發展史的學者來說,或許是一份珍貴的史料。光是想像那泛黃的紙頁中,那些充滿時代烙印的學術思潮正在緩緩流動,就覺得引人入勝。這種將不同領域專傢的講稿集結成冊的方式,雖然在今日看來可能有些零散,但或許更能真實地反映當時學術界多元而蓬勃的樣貌。我特別好奇,在那個資訊相對不那麼流通的年代,這些演講是如何在學術圈內產生迴響與交流的,對於理解戰後初期颱灣學術的奠基過程,想必有獨到的參照價值。這類書籍的價值,不在於單一論述的完整性,而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歷史切麵的窗口。

评分

這本《滬江大學學術演講錄‧上冊》散發齣的那種「文獻感」,對於浸淫於颱灣史料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無法抗拒的誘惑。它不追求當下的流行,而是專注於記錄那些構成學術基石的原始論述。我預期裡麵的語言風格會帶有濃厚的時代印記,或許有些用詞遣字,用今天的標準來看會顯得有些生硬或過時,但這恰恰是研究語言變遷與學術典範轉移時的重要線索。如果能搭配一些當時的會議記錄或校史資料一同參照,這本演講錄的歷史價值將會被無限放大。它不隻是一個學校的記錄,更是我們理解颱灣高等教育如何從萌芽期走嚮成熟的一個關鍵側影。

评分

老實說,光從書名判斷,這本「滬江大學學術演講錄‧上冊」聽起來就是那種需要特定背景知識纔能完全消化的硬核文獻,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門檻稍高。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它承載的學術重量感是毋庸置疑的。我總覺得,翻閱這類跨領域的演講彙編,就像是走進瞭一個時光隧道,去聆聽那些奠基者們的聲音。它們或許不像現代的學術期刊那樣經過嚴格的同行審查機製,但其中蘊含的原始衝擊力,卻是現代學術論述難以企及的。特別是對於關心「滬江」這所學校發展脈絡的朋友們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能錯過的田野資料集。我期待能從中窺見不同學科是如何在新舊觀念的碰撞中,努力尋找齣屬於自己的定位與方法論,那種摸索的過程,纔是歷史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看著這本《滬江大學學術演講錄‧上冊》,心頭總會浮現一股對過往的敬意。在那個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年代,知識的傳遞與保存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這本「演講錄」能被整理成冊,本身就是一種對學術精神的緻敬。我個人對「演講錄」這種形式特別著迷,因為它捕捉到的是思維「活著」的當下狀態,而非事後潤飾過的定稿。我想像著聽眾席上的反應,那些或許當場就被提齣來的質疑與討論,這些「動態的知識現場」的氣氛,遠比靜態的文字來得生動。無論內容是偏嚮人文還是理工,它都記錄瞭彼時學者的熱情與對知識邊界的探索慾望,對於想瞭解颱灣學術史發展軌跡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難得的口述歷史的旁證資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