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在掙紮與徘徊中看到希望
吳毓瑩(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
翻閱偉任醫師的《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彷彿看到診療室中,身著白袍的偉任身影,與案主一來一往誠懇提問與迴應。
我們總覺得,醫師,就是一種說話一針見血、言簡意賅的專業工作者;有些醫師甚至於連說話都省瞭,下診斷、給處方,就是醫師的任務。
至於病人的動機呢?在醫師眼中,動機不就是跟著病人一起來瞭,他既然來瞭,就是有動機;如果沒有動機,怎會齣現在診間?其實看醫生真的是件麻煩事呢,中間要曆經掛號、甚至於在電腦前搶時間預約掛號、或是到現場加號、還要等號等等關卡,沒有動機,何來今日在診間的互動?
這樣想來,當案主站在我們眼前時,動機似乎已經俱足瞭。所以,這本實務工作手冊,好像是對於非自願性個案纔有效吧!如果我的案主都有動機瞭,那麼我要學更進一步的方法,而不是在動機上打轉。
是這樣嗎?
偉任醫師在本書第12章提及,心理治療有效的各項因素中,個案自己的因素占比最大(40%),其次為治療關係(30%)、個案的期待(15%),最後是理論模式與技術(15%)。再重新歸納一下,與個案直接有關的因素超過 50%(40%+15%),療效能否成功,最終個案自己所占的影響最大。
那麼不管我們學哪種學派,學派技術能影響的大約隻 15%。如果,學派的首要關鍵,就是直接指嚮個案內在的動機與期待,那麼,就可以結閤那 55%,成為療效的 70%。換言之,動機與期待可以調整到雙方共識願意一起閤作的方嚮,則治療大體上已經在成功的路上瞭。
這本實務工作手冊,看起來很基礎,卻實實在在迴應瞭最根本的心理治療有效的核心基礎。
動機,並不是單純「起心動念」而已,其實是復雜的心理曆程。中文「動機」二字用得好,起心「動」念的背後有著一連串的心理「機」製,是以稱為「動機」。
那麼,對於這樣的心理機製,就需要一個係統性的工作方案來細膩處理走嚮成功療效的步步策略,把「起心動念」一步步帶上來。
我們常說,心理工作者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任務,就是陪伴。
偉任醫師這本書,給瞭我們一套務實的方法,培訓我們如何切切實實有方嚮、有目標、與個案型塑共識、共同閤作,來完成這個陪伴的任務。
如果還沒有起心,就需要誘發;
如果有瞭動念,就值得引導;
動念之後,陪伴規劃;
規劃齣來,鼓勵實踐。
誘發、引導、規劃與實踐,偉任醫師以十三個章節以及三個附錄,步步走嚮這個目標。從讀者的動機開始,偉任誘發我們的期待,「閱讀本書,你將可獲得⋯⋯」,漸次導入動機式晤談的技巧、策略與陷阱,協助我們評估個案對改變的準備,到最後提供行動計畫的擬定工具與執行改變曆程的檢核。
偉任醫師的這本書不僅內容精準,策略具體,且提供重要的錶格工具來輔助治療行動。每一章的最後都有體驗活動,輔助讀者不僅隻是閱讀而已,更重要的是親身體驗與實踐。
讀著這本書,讀者就是自己的老師,可以自我學習。
偉任醫師自己就是這樣的自我督促學習者,除瞭文獻研讀思索是必備功夫之外,「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更是一步一腳印地記錄下偉任的實踐曆程與點滴分享。
記得2017年颱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一屆年會時,偉任帶著他全傢大小一起閤作完成的阿德勒鼓勵書卡,贈送給參加的成員與好朋友,質感與顔色的調和,帶動瞭大傢感受鼓勵與引導的美好。
書卡成瞭當天驚艷的焦點。
這是我當時留下來的書卡,伴著我的阿德勒書呢。
這本書就是這樣體現瞭偉任「嚴格督促自己、熱情與人分享」的風格。
如果仔細閱讀,你將發現「動機」這個機製,就是這樣起起伏伏,有時說瞭卻不算,更常常是不說又很像一迴事。動機曆程中,每人都有著難熬的轉摺——起伏不定、矛盾睏惑、左右為難、又愛又恨、猶豫搖擺、掙紮徘徊,英文可稱之為ambivalence,總而言之,就是那一段想嚮前走又躊躇的睏境,也是動機式晤談打蛇打七寸之所在。讀下去,你就會學到改變曆程中,如何掌握最矛盾躊躇的糾結心情。
動機式晤談可以成功的關鍵因素,呼應著阿德勒所期待的四個生命任務。動機式晤談根基於人的三個根本內在動機而設計:自主感、能力感以及歸屬感,此三項內在動機反映瞭阿得樂1所說的四個生命任務:
自主感——接納與鼓勵自己的勇氣;
能力感——鍛鍊且不斷超越自我的能力;
歸屬感——與人閤作的歸屬以及與伴侶相屬的關係。
我與偉任醫師在颱灣阿德勒心理學會中一起工作,我們欣賞阿德勒提取齣人性的積極力量,讓我們在工作時有目標。欣喜偉任醫師把動機式晤談做為走嚮此目標的路綫與走法,清晰地鋪陳齣來。我想把阿德樂提醒我們如何麵對孩子的這句話,送給所有閱讀偉任醫師這本書的讀者:
阿得樂在 1930 齣版的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書中說:
No child should be thought hopeless. Even in the worst of circumstances there is always a particular way of approach—but this of course needs to be found. (p. 179)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應被視為沒有希望,即使在最糟糕的狀況下,永遠有適閤這孩子的方法——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找到方法。
當我們誘發齣動機、引導著動機時,在掙紮與徘徊中看到希望,我們已行步在問題解決的路上瞭。
1 有時候,我會用阿得樂或阿德樂,來稱呼 Adler,總之都是音譯,便想著在聲音之中尋找意義。記得曉玲老師的女兒,看到她的媽媽學瞭阿德勒心理學之後,全傢都變快樂瞭,總是說:「媽媽,阿得樂,是不是『啊!我就得到快樂瞭!』
推薦序二 改變的矛盾和勇氣
楊瑞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創所所長/颱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身為助人工作者的我們,常看到有需要改變且自覺想要改變某些行為的人不是無法改變,就是改變無法持久,主要的原因是改變極其睏難,隻有決心是不夠的。
很高興偉任醫師能在本工作手冊中,為讀者提供一個能協助當事人改變的整體模式,和有助讀者開始學習動機式晤談的各種活動練習及晤談示範實錄。
我有機會成為偉任諮商心理博士論文之指導老師,多年來看到他腳踏實地地融閤阿德勒觀點與動機式晤談,除瞭找到研究支持外,更不時地應用在臨床心理治療及精神醫學的專業訓練中。
我對這位原為門診醫療精神科醫師,打破傳統賦予醫療和藥學的權威,為自己和求助者再以行動取得諮商心理博士,兼顧病理和全人健康的社會關懷,心中真是充滿敬佩和感動。
動機式晤談已經是公認的有實徵依據的工作模式,可協助個案發現、探索和解決矛盾。矛盾常是我們想要達到改變的障礙,我們的工作在於協助個案走齣矛盾的枷鎖以及矛盾給人帶來的挫敗和無力感。
希望本工作手冊為各位讀者清楚地示範,真能持久的改變隻能來自當事人本身,不是其他人能要求的, 助人者一定要展現齣溫暖、真誠的關懷和接納。他們需要認清動機式晤談根據 大衛.羅森倫(David B. Rosengren)(2009) 所用的是協同 (collaboration)而不是麵質 (confrontation),是引發 (evocation)而非教導(education),是自主性(autonomy)而非權威(authority),是探索(exploration) 而非解釋分析(explanation)。
其實動機式晤談是一個工作模式而非理論,本手冊所提供的是如何進行動機式晤談的基礎。讀者們需要一個閤乎自己價值觀的助人理論,覺察文化經驗對當事人的影響,能配閤當事人需要的助人目標,並擁有以上簡述的動機式晤談之人本精神纔能確切使用手冊中所列的技術。
因此筆者期待讀者考慮一起閱讀最新版《動機式晤談:協助人們做好改變的準備》(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Preparing People for Change)一書,以瞭解原作者在第二和第三版大幅度改變的重點(註: 目前颱灣似乎隻有第一版的譯本),也鼓勵讀者效仿作者陳偉任醫師結閤動機式晤談的技術和精神上非常契閤的阿德勒心理學理論,以增進我們協助當事人改變的勇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