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走嚮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

颱灣走嚮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科技史
  • 颱灣經濟
  • 科技發展
  • 半導體
  • 信息科技
  • 産業政策
  • 創新
  • 人物傳記
  • 科技創新
  • 颱灣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科技新聞記者先鋒──呂一銘,
非科班齣身的他一生醉心新聞工作,至今已超過半世紀,
這次,他決定著書,寫下這段科技與颱灣發展密不可分的來龍去脈。
 
  在當年危疑震撼的軍政情勢下,國傢科技政策或計畫多半是「極機密」,科技新聞也由文教、政治、經濟綫記者兼跑,作者卻異軍突起,勤走國科會、原子能委員會、農復會、中研院等,寫齣多篇深入淺齣的科技新聞,吸引各報社紛紛跟進,並因而開拓瞭科技、環保、農業、能源等新聞新領域。

  作者在本書前半迴顧颱灣早期重大科技新聞事件,如當年為瞭國防發展,重視核子科學,並設立中科院、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為瞭開發海洋資源,開展造船技術,作者更登上「海功號」試驗船,參與首次造訪南極冰洋之行;甚至當年獨傢揭發鉛皮蛋、PCB等諸多食安問題。

  後半則轉用軟性的筆調,書寫過去認識與採訪影響颱灣科技發展的人物,再爬梳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過,顯現豐富且精彩的人生際遇。
《星辰大海的足音:二十世紀華人科學群像》 著者: 陳鴻章 齣版社: 翰墨書軒 裝幀: 精裝 頁數: 580頁 開本: 16開 --- 內容簡介 《星辰大海的足音:二十世紀華人科學群像》並非一部宏大的科技史編年,而是一部深入肌理、聚焦個體的「人物誌」。本書旨在重現二十世紀初至世紀末這一百年間に,無數華人科學傢、工程師與教育傢們,如何在風雲變幻的時代洪流中,堅守科學信仰,突破重重睏境,在世界科學舞颱上留下深刻印記的艱辛歷程與輝煌成就。 作者陳鴻章先生,憑藉其深厚的歷史學功底和對科學史的獨到見解,摒棄瞭傳統傳記文學的頌揚基調,轉而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般的細膩筆觸,勾勒齣數十位影響深遠的科學巨匠與默默無聞的拓荒者的真實麵貌。全書結構清晰,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展現瞭華人科學發展的完整光譜。 第一部:東風破曉——留學時代的彷徨與抉擇(約1900-1930年代) 本部分聚焦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學子懷抱「科學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的初期階段。重點探討瞭留學英、美、法、德等國的學子,如何在異文化環境中迅速吸收西方現代科學知識體係。 書中詳述瞭數十位早期科學傢的求學細節,包括他們在異鄉的經濟睏境、文化衝擊,以及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在牛津、劍橋、麻省理工等名校中脫穎而齣。特別令人動容的是,陳鴻章先生追蹤瞭幾位在早期因學成歸國意願與當時政治環境發生衝突,最終選擇留在海外發展的傑齣人纔的內心掙紮。例如,對於一位在物理學基礎理論領域做齣突破性貢獻的科學傢,書中不僅羅列瞭他的學術成就,更細膩描繪瞭他麵對戰亂時期國內外學術環境差異時的兩難抉擇。 第二部:戰火與書箱——艱難中的學術堅守(約1930年代-1949年) 這是華人科學界最為動盪的時期。本書用濃墨重彩描繪瞭抗戰時期,知識分子如何「遷徙的學術中心」——從南京、武漢到後方的昆明、成都。 重點案例包括西南聯閤大學時期,幾代科學巨匠如何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維持著基礎科學的研究與教學。例如,化學傢如何用簡陋的設備閤成重要藥劑,數學傢如何在空襲警報中堅持在黑闆上推導複雜公式。書中披露瞭大量未曾公開的書信往來,揭示瞭當時教授們在極度物資匱乏下,如何互相扶持、共享僅有的儀器和書籍,保持學術的火種不滅。這部分探討的重點是「學術韌性」:如何在生存危機麵前,將科學研究視為抵抗野蠻、守護文明的最後一道防線。 第三部:兩岸的燈火——分流與各自的探索(約1950年代-1970年代) 隨著兩岸格局的形成,華人科學的發展路徑開始分流。作者細緻地比較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大陸在「一五計劃」指導下,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與國防科技的歷程,以及在颱灣、香港等地,科學教育和應用科學緩慢復甦的狀況。 對於大陸部分,本書深入探討瞭「大躍進」時期對基礎科學研究的衝擊,以及文革期間,科學傢遭受的非人待遇。但即便在政治高壓下,仍有科學傢如錢學森(本書中僅作為時代背景的例證,不深入其個人傳記)、以及諸多默默無聞的工程師,如何在極端政治環境中,以個人智慧與毅力推動瞭關鍵的工程項目。在颱灣部分,則聚焦於基礎教育體係的重建,以及理工學院如何開始培養第一批本土的科研力量,為後來的產業騰飛奠定基礎。 第四部:重返舞颱——改革開放與國際化浪潮(約1978年-1990年代初) 這部分是全書的高潮之一,描寫瞭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科學界迎來的巨大轉變。重點在於「引進與追趕」的過程。 作者詳盡記錄瞭科學傢們重返國際學術會議、與失散的同仁重逢、以及第一批公派學者重新踏入世界頂尖實驗室的歷史瞬間。本書採訪瞭多位「海歸」科學傢,探討他們如何將西方最新的科研理念和方法論,快速融入到尚處於相對落後的國內科研環境中。同時,也探討瞭這段時期,在香港和海外的華裔科學傢如何開始反哺故土,設立研究基金、推動學術交流,成為連接東西方科學世界的橋樑。這段歷史展現瞭華人科學傢在資訊快速流通時代的巨大學習能力和適應性。 第五部:群星閃耀——跨越邊界的貢獻與傳承 最後一部分,陳鴻章跳齣瞭地域的限製,轉嚮對特定學科領域的貢獻進行總結。他選取瞭在數學、半導體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做齣國際公認貢獻的華人科學傢群像。 這部分強調的並非個人的諾貝爾獎或圖靈獎(雖然也會提及),而是他們在學術共同體中所扮演的「學術引路人」角色。書中探討瞭如何建立具有華人特色的學術文化,如何在堅持嚴謹的科學方法論的同時,保持東方智慧中的宏觀視野。最後,本書以對新一代華人科學傢的期許作結,強調科學精神的傳承,比任何單一的科技成就都更為重要。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人物群像」的塑造,它拒絕將科學傢簡化為頭銜或獎項的集閤。作者通過大量第一手口述史料、私人信件和未公開檔案的交叉比對,還原瞭這些偉大心靈在時代睏境中的掙紮、堅持與光榮。它是一部關於「學人」的歷史,而非單純的「科技史」。閱讀此書,讀者將會深刻理解,二十世紀的華人科學發展,是一部由無數平凡而偉大的個體,用他們的智慧和堅韌共同譜寫齣來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一銘


   我生於憂患,亦非科班齣身,卻意外地在新聞行業當中,找到一片天;隻能感謝上天的恩賜,許多貴人的相助,讓我洞明世事,和人情義理,得以瀟灑走一迴。

   而個人的理工底子更非強項,竟也成瞭颱灣科學新聞的開路先鋒,還成瞭颱灣走嚮科技那些年的見證者;這是曆史的際遇,還是偶然,隻能感謝幸運之神眷顧,讓我不虛此生。

  新聞是誌業,不在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做瞭什麼。要能有所為、有所不為,無愧於心,纔能止於至善;若能擺脫名繮利鎖的羈絆,則會走得更長遠。

圖書目錄

前言:國傢總體建設及科技發展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

Chapter 1 科技與農業政策
1‧中研院與颱灣的科研發展
2‧國防科技掛帥階段
3‧原能會在前,國科會在後
4‧工研院和科學園區
5‧中文電子化的柳暗花明
6‧令人驚艷的農復會
7‧海功號首航南極運鈾的幕後故事

Chapter 2 科學教育
1‧吳大猷:早期「教育改革」重要推手
2‧瀋君山與「科學天地」
3‧《科學月刊》與颱灣科普教育濫觴
4‧颱大學生研製火箭成功
5‧北京人頭蓋骨在颱灣?

Chapter 3 見證科學發展史
1‧丁觀海和王雋英打造齣來的「超強粒子」丁肇中
2‧馬廷英的「大陸漂移」學說
3‧從氫彈之父泰勒談起
4‧發現世界最深海洞與海洋調查開發
5‧生化科學三要角:李卓皓、李鎮源、羅銅壁
6‧治療癌癥不是夢
7‧追求颱灣能源自主性
8‧清大研製電動車
9‧締造颱灣「養殖王國」
10‧颱灣鮑魚──九孔的故事
11‧「颱灣蘇鐵」與觀音座蓮

Chapter 4 公害災難殷鑑
1‧政府早年輕忽管理,防治起步很晚
2‧偵測地震與防災
3‧食安事件慘痛史

Chapter 5 精彩人物
1‧王唯農:百年老店改革不易,學界清流壯年摺翼
2‧瀋宗瀚:颱灣農業發展關鍵時刻重要推手
3‧蔣彥士:調和鼎鼐、當權者的解憂草
4‧錢思亮:父子一門四傑
5‧徐賢修:新竹科學園區的奠基者
6‧畢林士:科技發展「美援」代錶人
7‧周元燊:颱灣資訊科學拓荒者
8‧李登輝與我

Chapter 6 跨界人生
1‧我與文字工作結緣的經過
2‧一個老記者的體悟
3‧從《聯閤報》轉進《颱灣新生報》
4‧藉調省府扮演「文膽」角色

Chapter 7 颱灣媒體變遷
1‧颱灣政治解嚴媒體卻未真正解放
2‧新聞媒體充斥負麵教材
3‧置入性行銷與媒體壟斷
4‧新聞媒體往何處去?

後記
 

圖書序言

前言

國傢總體建設及科技發展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


  如果一個人迴顧他走過的歲月,覺得創造瞭一種改變,這樣子的話,當是無愧此生。--美國老牌記者華特‧ 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記者的迴憶》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曆史。颱灣在烽火連天、動盪不安的1950 至1970 年代(包括海峽兩岸軍事對峙、韓戰、越戰、退齣聯閤國、美與我斷交等),國內外氛圍和環境各種不利的條件下,又值黨國屬性體製和戒嚴時期;颱灣朝野上下,卻能在剋難的國防及經濟睏窘下,排除萬難,以突破橫逆,全力推動十二年國傢科學發展計畫(1969-1981 年),由吳大猷、徐賢修等先後主持國科會,錢思亮主持中央研究院十三年的殫精竭慮,協同海內外院士及學界群策群力,為颱灣科技紮根,貢獻卓著。而此亦與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1968 年),提升瞭國民教育品質關係密切。諸此,始奠定1980 年代颱灣經濟起飛時,中級科學技術人纔的人力資源基礎,創造瞭「颱灣經濟奇蹟」;蒿目時艱,前人種樹,洵為不易;且是高瞻遠矚,以行動落實,功不唐捐。

  我適逢新聞採訪因緣及難得曆史機遇,見證颱灣科技發展曆經篳路藍縷過程,艱辛備嘗,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乃將當年記錄的獨特報導稍做整理,除分享箇中甘苦、成敗經驗,亦期盼能以勵來茲,俾使國傢發展更上層樓!

毛澤東有句名言:「槍桿子齣政權」,確有些幾分道理在。其實,環視古今中外,不論是獨裁專製或民主開放國傢的執政者,都要抓緊三樣法寶,就是「槍桿子、筆桿子和鈔票(經濟)」,也為國傢「實力」的錶徵。而今天的科技更是強化國防、經濟實力不可或缺的命根子,猶是現代媒體生存發展的靠山。

  資訊科技更改變瞭媒體生態和環境,人人可利用手機傳遞訊息或新聞。

  像獨裁者抓緊筆桿子,可當禦用、統戰、麻醉、愚民的工具;民主國傢領袖一樣亦是當做文宣工具,做形象包裝,並操控做為對付政敵,和爭取民意支持的重要手段;但民主國傢的媒體,有其監督和社會責任;若能發揮「第四權」優點,産生製衡力量,則更能造福國計民生,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瞭。

  簡言之,科技在今天已不隻是國傢興衰的重要指標,還能改變世界成為「地球村」,無遠弗屆;將許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且能不斷創新,直接間接影響社會的食衣住行及育樂等生活型態,猶瞬息萬變,讓人目不暇接,由「分秒必爭」,已到瞭「秒秒必爭」的地步。

  就以媒體為例,短短的半世紀,便已由電報、電話、傳真傳遞新聞,直接跳到平闆電腦、手機。而一傢電子報也隻要有經營者、編輯、記者幾人即可構成,甚至在網路世界,幾變成「人人都是記者」;而「今日新聞」,已不用隔一個時段、或隔天纔知道,亦已變成「即時新聞」,隨時隨地可知,無怪有人視為是韆年以來未有的變局。就像趙甄北的一首詩所形容:「滿眼天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瞭韆年又覺陳。」

  這對新聞老兵如我,撫今憶昔,不免想起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彆有一番感悟。

  在半世紀前,颱灣雖烽火稍息,卻是麵臨百廢待舉,物資及人力資源極缺乏的睏境(科技師資缺乏,研究設備簡陋。而1969 年7 月21 日美國阿波羅11 號卻已完成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任務),「與敵人作存亡鬥爭,亦與朋友競爭」,能群策群力創下後來的「偏安」穩定局麵,並使科學教育生根、創造經濟奇蹟、成就亞洲四小龍等卓著的豐碩果實;甚且在國防科技上,都有可觀的成就,讓國際社會颳目相待。

  其他包括研製核武和導彈、生化等自製武器的能力,都能在短期間快速成長,而這些科技的應用發展,帶動國傢總體建設的振衰起蔽,繼往開來,讓颱灣有瞭「不沉的航空母艦」譽稱,絕非倖緻。

  至於,國共內戰或海峽兩岸及中國、颱灣的曆史和政治上恩怨糾葛,十分復雜,當另有公評,在此姑且不論。

  根據一項官方統計顯示,1953 年到1988 年間,颱灣每人年平均國民所得從100 美元躍升至6,000 美元,在四十年之內成長64 倍,成為舉世聞名的「颱灣經濟奇蹟」。例如在1971 年的國民所得為421 美元,到瞭1981 年則提升至2,432 美元,證諸科技發展確為推動經濟建設的火車頭。

  美國哈佛大學中國研究講席柯偉林(William C. Kirby)教授(曾獲哈佛大學傑齣貢獻奬譽,目前擔任哈佛中國基金主席),在2015 年7 月來颱於「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講演,就指齣,1969-1981 年代颱灣是屬於開發中國傢,百廢待舉,但成功建立瞭發展中國傢所需組織化的基本建設和訓練完善的人力資本。而中共政權在鄧小平文革後復齣,復製類似的「颱灣經驗」,進行改革開放政策,1978 年後五年計畫再次在中國大陸開花結果。證實中華民國這段期間成就的「颱灣經驗」,確是實至名歸,令人感奮。

  國際知名生化學傢李卓皓曾說:「新聞記者是推動科技發展重要的力量。」可以鞭策政府和善盡守望、教育職責,經當年我專訪學界以及同業(其間,少數主要報紙也開始重視科技報導)不斷報導鼓吹,當局終在1978 年召開第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邀集産官學研科技菁英,以科技發展與國傢建設為主題進行討論,凝聚共識。此後,每隔四、五年召開一次,針對科技發展的現況、挑戰與展望、願景,提齣具體建議。會後再根據決議製訂各種長、中程計畫或方案。亦使我國的科學研究,不論在論文發錶篇數與排名、獲得美國專利數與排名,以及國際間對我國競爭力的評比,都有長足的進步。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傢豐富的科技資源、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悠久的發展曆史,颱灣能在短短的半世紀,就有如此齣色的錶現,無乃舉國上下同心協力所緻。

  我在早年獨傢專訪美國首位派駐颱灣的科學顧問畢林士(Bruce H. Billings)(並兼農復會委員)、國科會主委徐賢修等人,就多次不斷報導催生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終於在1980 年底設立,且逐步發展成技術密集産業,為日後高科技産業奠定紮實的基礎。而隨著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的興建,不僅讓科學工業園區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指標,相關經驗纍積形成的示範效果與技術擴散,更調整瞭我國的産業結構,增加就業人口,維係經濟繁榮。同時,讓我國在國際高科技産業佔有一席之地。

  當年的科技政策雖著重於促進産業升級,但對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醫藥、食品等項目也同樣重視。像1979 年5 月訂頒的「科學技術發展方案」,就曾選定能源、材料、資訊、生産自動化四項為重點科技;1982 年8 月又增列生物技術、光電科技、肝炎防治及食品科技等四項,並鼓勵學者投入與這「八大重點科技」有關的科學研究。以肝炎防治的研究而言,早期國人B 型肝炎感染率之高,在世界是名列前矛。1984 年7 月,我國開始推動全球第一個大規模的B 型肝炎預防注射計畫,不僅讓國人逐漸擺脫B 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防治過程中得到的寶貴經驗,也讓我國成為全球研究治療肝炎的重鎮之一。

  我從1971 年起,同樣不斷獨傢報導加強開發海洋資源新聞,及第一座設在颱大造船研究所的「船模試驗室」(首任所長由汪群從博士主持,後任海洋大學校長),鼓吹國人研製造船工作。而颱灣後來也終於有瞭第一艘國産2,700 噸級的大型研究船(海研五號),造價14.6 億新颱幣,完全由國人設計建造。而這艘研究船探測調查所得的資料,建置為「國傢海洋資料庫」(包括東海、南海、颱海等),成為研擬海洋相關事務的參考,更成為國際級的海洋研究中心。

  颱灣在2005 年將「國傢太空計畫室」改為「國傢太空中心」(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簡稱NSPO)隸屬於國傢實驗研究院後,迭有優異錶現;繼1999 年發射「福爾摩沙衛星一號」成功,復經專傢學者團隊的再接再厲,又研製「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於2017 年8 月25 日升空。這是颱灣首次自製的光學遙測衛星(著重於衛星本體及光學遙測與科學自主能力的建立),寫下太空研發史的新頁!

  至於,我當年獨傢報導政府推動南極資源開發利用大型計畫,到後來隨「海功號」首航南極冰洋採訪,則是人生最大的冒險,平安歸來乃託天之幸。而相關的報導及著述,恐亦隻能以清賢陳宏謀所說:「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來錶達個人的感受。

  由於颱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除瞭年年有颱風侵襲,地震頻仍又難預測,當年國科會便邀國際知名的地球科學傢鄧大量博士組成團隊,籌建瞭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由蔡義本博士任首位所長),並布建全颱地震微震測站網,逐漸有瞭能防患未然的事前準備工作,及至今天世界極端氣候變幻莫測,亦促使規模大的強震不時齣現,而颱灣在氣象預報及對地震掌握程度,並不遜於先進國傢。

  在國傢型科技計畫的推動方麵,國科會亦於1999 年推動「能源國傢型科技計畫」以兼顧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及滿足未來世代發展的需求,包括開發低碳能源,研發節能減碳技術,研究建構能源産業發展所需的法規、製度與標準,以及加強此方麵知識的學校教育與宣導,期能藉此帶動綠色能源産業的發展,並創造更優質的永續生活環境。諸此,更是1969-1981 年代不斷鼓吹和報導衍生的重要成果(例如媒體後來便增加瞭科技、環保、農業、能源等專職採訪路綫),迴首來時路,倍感倒吃甘蔗,不虛此生。

  其他類如「生技醫藥國傢型科技計畫」,以新藥探索為起點,整閤上、中、下遊開發鏈的創新概念,連結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進而商品化,並能發展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的技術與藥品,達到個人化醫療的目標。也就是當年不斷獨傢報導生化科技發展方嚮産生的推動作用。

  此外,「轉學多師是吾師」,一直是我從事新聞專業的工作態度,像參與中研院的「中文電子化」研究工作,亦增強瞭報導「中文電腦」的力道,及催生首屆國際電腦會議在颱舉行等;到今天「智慧電子國傢型科技計畫」,已進步到瞭能通盤考量電子科技的應用麵與産業麵,規劃生醫、綠能、車用電子、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等領域人纔的培育與前瞻研究,以及相關的産業推動和關鍵技術開發,期能提升國內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IC)的産業推動和關鍵技術開發,以及智慧電子係統設計産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而人工智慧科技(包括大數據、機器人等等),亦不落人後,並把成果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深感予有榮焉。
    
  是以,科技可以殺人,也能造福人群,其禍福亦往往係於國傢執政者的一念之間。像早年原子彈的研製及投擲廣島、長崎,分彆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杜魯門決定的。愛因斯坦後來就陷入極大的痛苦和後悔之中。他痛心地說,當初緻信羅斯福總統提議研製核武器,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和遺憾。

  之後的曆任蘇聯領導人、美國總統雖多主張「禁衍核武」、原子能和平用途,但仍不放棄維持恐怖平衡的力量,緻進入冷戰時代期間,美國除瞭進行多達1,054 多次的核試驗外,也不斷對自身的核武器進行現代化更新並擴大其庫存量;其中在1966 年時,美國擁有的核武器最高估計已經成倍增加到超過32,000 枚之譜。1985 年時,全世界總共有68,000 枚能夠立即投入作戰的核武器。到瞭2014 年,世界強國相互製約核武的使用結果,也仍有4,400 枚核武器能立即投入作戰,而全球核子武器總數仍然有10,144 枚之多,堪為佐證。無怪如今經濟民生貧睏的北韓,猶欲拼命發展核武,可見其負麵影響很大,未必有利世人和平福祉。鑑於全球的核電一再發生災禍,也使得「非核傢園」呼聲,在全球響起。像美國1979 年3 月28 日發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三哩島核電廠(Three-Miles Island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一次部分爐心熔毀事故,就造成美國核電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但此事故並沒有證明西方國傢的核電廠事故會造成人畜傷亡及公共危害,所以「非核」未受重視,僅大幅提高核電廠安全設施的建造成本,以免事故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然則,到瞭1986 年4 月26 日蘇聯烏剋蘭的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的核子事故,開始受到國際關注,更被認為是曆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亦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錶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前蘇聯官方的報告指齣,約60% 受到輻射塵汙染的地區皆位於白俄羅斯境內。

  經濟上,這場災難總共損失大概二十兆美元(已計算通貨膨脹),是近代曆史中代價最「昂貴」的核災事件。綠色和平組織估計的總傷亡人數是九萬三韆人,而到1990年到2004 年間可能已經造成二十萬起額外的死亡。

  當時的核安,固被許多人質疑,但由於車諾比核電廠的安全設備,遠遜於西方核電廠,因此三哩島事故後所建立的「核安」形象並沒有遭到嚴重打擊,但在2011 年日本福島的第一核電廠事故,確實瓦解瞭許多人對「核安」的信任。

  發生在2011 年3 月11 日的福島核災事故嚴重程度,則遠超過美國的三哩島事故外洩的輻射物劑量,據法國輻射防護暨核子安全研究所(IRSN)估計,像2011 年3 月22 日,日本外洩的碘131 輻射量已經達到大約240 萬居裏,約為賓州三哩島外洩量15居裏的16 萬倍,亦約是車諾比核災事件輻射外洩量的10% 。

  颱灣「非核」運動更是如火如荼,諸如暫停核四興建,也將現有的核一、核二、核三電廠逐一除役等,並促成瞭推動「2025非核傢園」的長遠目標,當是值得朝野共同努力的方嚮!迴顧以往採訪科技發展的篳路藍縷曆程,深感自己能幸運成為見證者之一。

  在今天看來,當年朝野、國人的不畏橫逆,奮發圖強,實已奠下颱灣科技教育生根和國傢建設的磐石,以緻到後來突飛猛進,在國際舞颱上發光發熱!亦印證瞭1959 年曾擔任「長科會」主委、中研院院長鬍適所說的名言:「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信哉斯言。
 

圖書試讀

Chapter 1 科技與農業政策
 
6 .令人驚艷的農復會
 
■ 我與瀋宗瀚的淵源
 

我和農復會結的可說是不解之緣。我是第一個讓它在媒體上發光、發熱,並轉變為今天媒體重要的「農業」路綫的記者(之前,是經濟記者採訪的「副綫」);我也陪它走完最後的十年(1979 年改製為「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在由《聯閤報》轉到《颱灣新生報》時,我還繼續寫農業相關的社論;退休後的幾年,雖在颱視文化當資深顧問,卻又被它的財團法人中華農學會找去當「顧問兼研究員」,隻能說前世或與「農業」有關係,因為今生學的是理工,採訪的也是科技,說什麼也難扯在一起。然而卻偏偏結下不解之緣,連瀋宗瀚和李崇道都曾半開玩笑地說:「說不定,我們前世是一傢人!」
 
如果不是早年的科技,像「空中樓閣」,不著邊際,隻有兩、三個陳舊「小廟」(國科會在北市寜波西街,原能會在陳誠故副總統官邸、中研院又在偏僻的南港)而「大和尚」大多在外「化緣」(開會、齣國、講學、指導研究),我可能不會想到位在南海路轉角的美國新聞處對麵的農復會。
 
不知是否老天安排,那時農復會的唯一美籍委員畢林士,是第一位由華府派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的「科學顧問」,我就像是溺水者,看到「救生圈」,毛遂自薦獨自闖進他的辦公室訪問,而他的祕書鬍靜芬(Fanny),因搞不清楚我的來路,就這麼誤打誤撞闖關成功。過沒幾天,《聯閤報》二版齣現瞭一大篇的專訪,受到主委瀋宗瀚、委員蔣彥士等的注意;加上畢林士對我有點好感,於是經常將當時熱門的太空科技新聞外電找他解說,Fanny又是中英文俱佳的好橋樑,我跟他們越寫越熟,稿子又經常上報(《聯閤報》當時為颱灣第一大報),因此逐漸受到農復會高層的重視。
 
那時正巧遇上瀋宗瀚的得意高足,該會祕書長金陽鎬不幸車禍過世,我在三版寫瞭一大篇,文情並茂,據聞瀋宗瀚讀報落淚,翌日還約我麵談,錶示謝意。這是我們首次正式相見,卻是「相見歡」,聊得起勁,他老人傢還送我「剋難苦學自述」,亦提供一些綫索讓我有獨傢錶現,收獲頗豐。

用户评价

评分

《颱灣走嚮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所習以為常的科技便利,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復雜而精彩的故事。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一些睏難和挑戰,比如人纔的流失、資金的短缺,甚至是國際政治的壓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著重刻畫瞭颱灣人麵對睏難時所展現齣的創新和堅持。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學習”和“模仿”到“創新”的轉變過程的描述。從早期依賴國外的技術,到後來自主研發,這個過程充滿瞭艱辛。而書中對幾位“關鍵人物”的深入剖析,更是讓我驚嘆於他們遠見卓識和非凡的魄力。他們不僅僅是商業上的巨頭,更是那個時代的精神象徵。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會想到我自己的成長經曆,那些年,颱灣社會整體都在一種積極嚮上的氛圍中,大傢都相信通過努力可以改變命運。這本書就像一張珍貴的曆史地圖,為我們勾勒齣瞭颱灣科技産業的成長軌跡,讓我們看到瞭它從萌芽到茁壯的每一步。

评分

從一個在颱灣生活瞭數十年的普通讀者角度來看,《颱灣走嚮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這本書,就像打開瞭一本塵封的傢族相冊,裏麵記錄著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有歡笑,有淚水,更有奮鬥的印記。我常常在想,當年我們生活的這個小島,是怎麼在一片荒蕪中,建立起如今人人稱道的科技成就的?這本書給瞭我答案。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那些“關鍵的人與事”。我記得小時候,傢裏還沒有電腦,電視機還是奢侈品,但就在那段時期,有一群人,他們看到瞭未來的方嚮,他們沒有被彆人的嘲笑和質疑打倒,而是默默地積纍、研發。這本書裏麵提到的“代工”模式,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既熟悉又有些無奈的經曆,但作者卻能從中提煉齣颱灣的優勢和韌性,讓我們看到瞭“小而美”的生存之道。讀到那些早期為産品加班加點的工程師們,我仿佛看到瞭自己身邊的親戚朋友,他們當年也是如此拼搏。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反思,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颱灣度過瞭那些艱難的歲月,並且創造瞭奇跡。

评分

讀完《颱灣走嚮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我腦海裏浮現齣的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颱灣。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將那些枯燥的技術名詞和經濟數據,轉化成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和跌宕起伏的事件。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幾位早期創業傢的描寫,他們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一點點闖齣一片天。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半導體産業早期發展的章節,當時全球的技術都被少數幾個巨頭壟斷,颱灣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逐漸壯大,這背後付齣瞭多少努力和犧牲,是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敘述,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颱灣的社會環境、教育體係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為科技産業的騰飛提供瞭土壤。閱讀的過程,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我看到瞭那些簡陋的工廠、辛勤工作的工人、以及第一次成功量産時,整個團隊的激動和喜悅。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颱灣的過去,也更加理解瞭現在颱灣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重要地位。

评分

不得不說,《颱灣走嚮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是一本能夠喚醒集體記憶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科技,更是關於一個地方如何凝聚力量,實現自我超越的故事。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審視瞭颱灣科技發展各個階段的特點,從早期依賴加工齣口,到後來發展自有品牌,再到如今在半導體、ICT等領域的領先地位。書中提到的“學徒製”模式,以及如何將這種模式應用到科技人纔的培養上,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種務實而有效的傳承方式,它讓經驗得以延續,讓創新得以落地。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機會”和“準備”之間關係的解讀。很多時候,機遇不是憑空齣現的,而是需要我們長期不懈的努力去準備,纔能在機會來臨時牢牢抓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灣人民的智慧和勤奮,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智慧和勤奮的基礎上,抓住時代的機遇,創造瞭一個又一個的輝煌。讀完這本書,我對颱灣的未來,又增添瞭幾分信心。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年代感,色彩和排版都讓人迴想起那個經濟起飛、社會變遷的時代。我一直對颱灣的經濟發展史很感興趣,特彆是科技産業是如何從無到有,一步步建立起如今的地位。這本書的名字《颱灣走嚮科技的那些年:關鍵的人與事》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承諾要揭示這段曆史背後的故事,那些塑造瞭颱灣科技版圖的重要人物和關鍵事件。光是想象一下,那些默默耕耘的工程師、富有遠見的創業傢、以及推動政策的政府官員,他們如何在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憑藉智慧和毅力,為颱灣科技的未來奠定基石,就讓人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當時的技術瓶頸是如何被剋服的,國際環境的變化對颱灣科技發展帶來瞭哪些影響,以及不同産業之間是如何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們走進那些關鍵人物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的決策過程、麵對的壓力以及最終的成就。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技産業的發展,更是關於一群颱灣人如何用他們的雙手和智慧,書寫瞭一段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