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麯

夜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黑一雄
圖書標籤:
  • 愛情
  • 音樂
  • 治愈
  • 成長
  • 青春
  • 校園
  • 暗戀
  • 文藝
  • 小說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如果讀者想要立刻愛上石黑一雄,應該去讀《夜麯》—吳明益 ◆《長日將盡》作者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石黑一雄 從義大利的廣場,到好萊塢旅館的貴賓樓層;從年輕的夢想傢,到露天咖啡座的樂手,再到過氣的明星;這些我們所看見的人物,都有著某種無可逃避的糾結。 優雅、親密且機智風趣,這部五重奏標誌著一個縈繞於心的主題——即使年華漸漸老去,曾經擁有的關係已然崩毀;或是一個青春的希望逐漸遠去,我們依然努力掙紮著,讓生命中的浪漫之火不會倏然熄滅。 ‧〈抒情歌手〉乘著小船緩緩漂流,在黑暗和燈火微明交替中,等待,繞著一圈又一圈,該以什麼方式走完將盡未盡的時光。 ‧〈或雨或晴〉綴著星光的夜晚,重新省視因現實遺失的初衷,音樂成為最關鍵的憑藉。因為缺席,所以更加深刻。 ‧〈莫爾文丘〉尚未完成的歌麯在山丘間隨風吹拂,消散在綿延敞開的景色裏。美麗而睏頓的大好時光,短暫邂逅的旅人,對比著遲暮的憂愁。 ‧〈夜麯〉深夜的寂靜在空氣中懸浮。舞颱簾幕緩緩開啓……職業演奏生涯裏,曾有兩次上颱獨奏時,竟忽然不知道該怎麼開始——而人生繼續在走。 ‧〈大提琴手〉被吹動的蕾絲窗簾揉糊瀉進的陽光,在許多神秘的午後,追尋演奏中難以言明的部分,陌生的心靈短暫交會,又各自走迴現實。 「這還是一本小說,隻是分成五個不同的樂章。也許,更好的說法是,這本書比較像是一張專輯唱片,你就是不希望有些歌被用單麯的方式發行。」——石黑一雄 石黑在這本小說集的首頁,題獻給他一直以來的經紀人德博拉.羅婕思(他的寫作老師安潔拉卡特在一九八○年介紹認識),一位在英國齣版界以邋遢、耐心、堅定又有品味而著稱的傳奇人物,或許就是要感謝她,這個獨具慧眼的伯樂,在三十年前將他拉離瞭無人聞問的泥沼,給予他信心,讓他找尋到瞭另一種聲音,另一種獨特而動人的歌唱方式,最終讓全世界的人都願意傾耳細聽,也都能夠為之著迷。――鄭至皓 名傢推薦 五首嘗試去撫慰無可撫慰孤獨靈魂的抒情詩……如同演奏夜麯時的主鏇律與伴奏,讓石黑一雄的文字在你心頭如歌流過。――吳明益 在有聲與無聲、音樂與靜謐之間,追尋著曖昧迷離的模糊地帶。 石黑一雄帶領我們沉醉在一個看似寫實,卻其實散發著朦朧、扭麯、夢樣的世界,去捕捉生命為愛心碎的瞬間。――鄭至皓 在這些充滿巨大情感力度的小說中,他揭露瞭隱藏在我們自以為是的安身立命之道背後,那個無底的深淵。──諾貝爾文學奬受奬理由 它們靜靜地走近你,卻讓你始終縈繞於心……這些珠玉般的篇章,隻能齣自於一位偉大編織者之手。──大衛•悉士頓《倫敦旗幟晚報》 石黑一雄的作品,有著如歌似的韻律,反覆齣現的主題,從而衍生齣不同的樣貌。字裏行間透齣音樂語言中指稱的高泛音,隱藏在看似單調實則豐滿的敘事底下;掩捲之餘卻頻頻迴響,餘音久久不散。──珍˙施玲《每日電訊報》 優雅且動人,展現瞭石黑一雄組閤感傷、節製與療癒的獨特能力。它是一部有關失意的故事,但卻將失意加以昇華,並賦予它成為一種人之常情。──瑪格麗特‧德拉布爾《衛報》 讓人愛不釋手。那些時光流轉與悠揚的音符,讓這趟旅程絕對值得。――剋莉絲提安‧豪斯《獨立報》 這些故事不是真的關乎音樂,無論從何種角度看,更像是感情關係的研究,關於名聲、成就等再現實不過的處境。――強納森‧柯伊《金融時報》 每一篇都以它獨特的方式令人心碎,但又帶有某種偉大喜劇的成分,並且都蘊含著石黑一雄作品中一貫擁有的吸引力。――《觀察者》 石黑一雄小說中的人物都好像似曾相識,無論是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名人;作者所述說的內容、情緒及想法,在在錶現瞭世界的真實模樣。――丹尼爾‧蓋瑞特《當代小說評論》 精心打造,沒有用上太多材料卻是驚喜連連,使讀者讀來感覺豐富、樂趣橫生。讀完不禁令人好奇,石黑一雄下次又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故事?――麥可‧葛拉《泰晤士報》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夜麯》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包含任何與該書直接相關的信息,字數在1500字左右: --- 《星火燎原:一個時代的見證與迴響》 導言:塵封的記憶與未竟的徵途 《星火燎原:一個時代的見證與迴響》並非僅僅是一部曆史編年史,它是一部跨越數十年風雲變幻的社會圖景的精心描摹。本書將讀者帶迴到一個充滿矛盾與激情的年代——一個舊秩序正在瓦解,新力量蓄勢待發的曆史轉摺點。這不是關於某一位偉人的獨白,而是關於無數普通人在宏大敘事背景下所展現齣的堅韌、掙紮與希望的集體肖像。 本書的核心在於其敘事策略的獨特性:它摒棄瞭綫性敘事的僵硬框架,而是通過一係列相互交織的個人故事、深度訪談的原始記錄,以及對當時官方文件、民間書信的細緻考據,構建起一個立體、多維度的曆史空間。我們試圖捕捉的,是“活著的曆史”——那些被主流史學常常忽略的細節、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衝刷但卻至關重要的微觀瞬間。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低語——社會結構的重塑 (約350字)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社會基礎的鬆動與重組。在新的意識形態滲透與舊有生活方式激烈碰撞的背景下,傢庭結構、社區關係乃至日常的道德觀念都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我們詳細考察瞭戰後初期土地改革對鄉村精英階層的影響,以及工業化初期,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湧入新興城市所帶來的“城市病”與文化隔閡。 此處的一個核心章節,深入剖析瞭文化符號的嬗變。例如,從傳統戲麯到新興的宣傳藝術的過渡,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而痛苦的適應期。通過對當時的劇本、宣傳海報乃至民間歌謠的分析,我們揭示瞭藝術如何成為意識形態交鋒的前沿陣地,以及普通民眾如何在接受新範式和固守舊習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點。我們特彆關注瞭教育體係的改革如何重塑瞭一代人的世界觀,以及這種重塑如何為接下來的社會運動埋下瞭伏筆。這裏的“低語”是壓抑的、未被充分錶達的,卻是為未來爆發積纍能量的關鍵。 第二部分:鋼鐵與汗水交織的篇章——工業化進程中的個體命運 (約400字) 工業化是塑造現代性的核心驅動力,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投嚮瞭工廠、礦井和建築工地這些“汗水之地”。我們沒有停留在對生産總值的枯燥統計上,而是力求還原工人們的真實生活體驗。 書中收錄瞭多位老一輩技術工人的口述曆史。他們描述瞭從學徒製到技術競賽,再到周期性生産高潮的全部曆程。這些敘述充滿瞭對技術本身的敬畏,也飽含著對工作環境惡劣、個人權利受限的無奈與反抗。我們通過對一次著名的“安全事故”的深度調查,揭示瞭在追求效率與保障人身安全之間的長期博弈。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這一時期女性角色的重大轉變。隨著大量女性進入工廠和公共服務領域,她們的身份認同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她們不僅是傢庭的維護者,也是工廠流水綫上的重要力量。我們審視瞭在新工作環境中産生的新的性彆關係與傢庭內部張力的復雜性,這些變化深刻地影響瞭後續的社會思潮。這些鋼鐵與汗水的故事,構建瞭一個既充滿成就感又飽含犧牲的時代側影。 第三部分:思想的疆域與日常的審視 (約450字) 曆史往往被宏大的政治宣言所定義,但本書堅持認為,思想的真正戰場是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第三部分側重於知識分子群體、學術機構以及文化圈層的動態。 我們詳細考察瞭在特定曆史時期,學術研究的範式如何被重塑,專業術語如何被賦予新的政治含義,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在理想主義與現實壓力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本書收錄瞭數封知名學者之間的私人信件,這些信件揭示瞭他們在公開聲明之外的真實疑慮和學術追求,為理解那個時代的思想生態提供瞭寶貴的內部視角。 更進一步,本書探索瞭“日常生活中的抵抗”。這種抵抗並非總是激烈的公開反抗,更多體現為對官方敘事的微妙偏離:例如,人們如何通過特定的服飾選擇、對特定文學作品的私下閱讀、或者對某種“非主流”生活方式的堅守來維護其個人自主性。我們分析瞭郵政記錄和鄰裏間的口頭傳播現象,這些“信息孤島”如何成為信息不對稱時代下,維持文化認同感的隱秘渠道。這一部分的觀察,提醒我們曆史的深度遠超政治頭條所能展現的廣度。 第四部分:迴響與遺産——時代的交匯點 (約300字) 尾聲部分,本書將目光投嚮瞭時代的交匯點——那些奠定瞭未來數十年發展基調的關鍵事件。這部分著重於分析前三個部分所鋪陳的社會、經濟和思想張力,是如何在一個或多個關鍵時刻爆發或沉澱下來的。 我們對幾次重要的集體行動進行瞭客觀梳理,重點分析瞭其導火索、組織結構以及最終産生的影響。這不僅僅是對事件本身的重述,更是對事件背後長期纍積的矛盾的溯源。我們探討瞭政策製定者如何應對這些新興的社會力量,以及這些應對措施又如何反作用於社會結構本身,形成一個動態的反饋循環。 最終,《星火燎原》力求提供一個更為豐富、更少二元對立的視角。它承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其成就的來之不易,也直麵其留下的深刻創傷與未決的議題。本書留給讀者的不是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一係列深刻的問題:我們如何理解那些在時代劇變中做齣抉擇的人們?我們從他們的掙紮中學到瞭什麼?以及,我們如何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這是一部獻給所有試圖理解過去、審視現在、並為未來承擔責任的讀者的曆史著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黑一雄


  日裔英籍小說傢。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八日生於日本長崎市,一九六〇年,父親赴英國國傢海洋學院從事研究,舉傢遷居英國。大學時代,石黑一雄進入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就讀,主修英文和哲學,畢業後赴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攻讀創意寫作學位,當時即練就細膩優雅的獨特文風。年輕時,尚未以作傢為業的石黑一雄曾短暫投入社福工作,小說作品如今已被翻譯超過三十種語言,他以「國際主義作傢」自居,由於移民作傢的特殊身分,並與另兩位印度裔小說傢維迪亞德哈爾.奈波爾(V. S. Naipaul)、薩魯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稱「英國文壇移民三雄」。論者以為石黑一雄是亞裔作傢中,少數不以移民背景或文化差異作為主要創作題材的作者,「移民身分」正是石黑一雄作品最隱晦且不被置諸題旨的「反高潮」,其作品不刻意操作亞裔的族群認同,往往關懷普遍的人情、感性經驗與個體的孤獨景況,深沉的特質使他被英國《衛報》評論為「最近乎卡夫卡小說世界」的當代作傢。一九九五年,因為對文學的卓越貢獻,獲英國皇室頒發文學騎士勛章(官佐勛章,簡稱OBE);一九九八年獲授法國藝術暨文學騎士勛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現為英國皇傢文學會研究員,與其妻女定居於倫敦。迄今石黑一雄有七部長篇小說:一九八二年《群山淡景》獲「英國皇傢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溫尼弗雷德.霍爾比奬(Winifred Holtby Prize);一九八六年《浮世畫傢》獲英國曁愛爾蘭圖書協會(Booksellers Association of the UK and Ireland)頒發「惠特布萊德」年度最佳小說奬(Whitbread Book of the Year Award),並獲英國布剋奬(Booker Prize)提名;一九八九年《長日將盡》獲英國布剋奬,並登上《齣版傢週刊》年度暢銷榜書單;一九九五年《無可撫慰》贏得「契爾特納姆」文學藝術奬(Cheltenham Prize);二〇〇〇年《我輩孤雛》入圍布剋奬提名;二〇〇五年《彆讓我走》入圍曼布剋奬(Man Booker Prize)最後決選名單,並獲「歐洲小說奬」(European Novel Award)。二〇〇五年齣版睽違十年的長篇新作《被掩埋的巨人》。

譯者簡介

吳宜潔


  颱大外文係畢業,英國瑞汀大學兒童文學碩士。覺得人是最奧妙深邃的文本,期許自己能盡可能地詮釋、解讀。現為專職譯者,譯有「瑪麗.包萍」係列、《僞倫敦》、《夜麯》、《完美:一個背叛與重生的故事》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無可撫慰的抒情詩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幾年前我為石黑一雄《長日將盡》的中文版寫序時,曾提到那部小說對我而言很接近「帶著感傷韻味的敘事民謠」(ballad)。它的穿透力不在評價小說裏的人物,而是彷彿站在路邊的吟唱詩人,對著過往不停步的人群獨自訴說命運的不易理解、不可掌握和難以評斷。

  每當有人問我怎麼閱讀石黑一雄,或是如何進入他的作品情境時,我就想建議他們不妨把這些小說當成一張專輯來聽。不一定要按照一般小說敘事的理解模式,而是「聽」它們,你會發現從《群山淡景》、《長日將盡》到《彆讓我走》,都是音樂般的小說,或者說,具有音樂性格的小說。

  為免過於玄虛,我得解釋一下我所謂的「具音樂性格的小說」。這類小說的一個特質是受啓於音樂,可能是標題也可能是故事、情節啓發自某些麯子。其次,有的作者會刻意描述小說人物的音樂品味,藉主人公的音樂品味來形塑他們的性格。還有一種是作品本身具有「音樂感」,當然,那包括瞭作者的修辭與敘事節奏。我以為石黑一雄的作品三者兼具。

  石黑一雄曾在訪談時提到,當他即將完成《長日將盡》(1989)的初稿時,無意間聽到湯姆.威茲(Tom Waits)的〈Ruby’s Arms〉,這首歌讓他對小說的結局産生瞭新想法。〈Ruby’s Arms〉描寫的是一個軍人在天未亮的時分,帶走晾在曬衣繩上的圍巾,穿上靴子和毛夾剋,奔上第一班火車離開熟睡中愛人的故事。湯姆.威茲用他「浸入波本威士忌,燻製後」的沙啞嗓音,讓全麯彌漫在壓抑的情感中。在《長日將盡》的最後,石黑一雄讓一生嚴謹的史帝文斯軟化,隻不過一切已經太遲。當肯頓小姐說自己曾想過可以過另一種生活時(比方說和他共渡一生),史蒂文斯錶麵維持著紳士的祝福,但「那一刻,我的心都碎瞭」,那個尾聲與歌詞裏毅然決定離開,心卻徘徊不去的硬漢心聲並無二緻。Ruby是一個隱喻,它不隻是情人的名字,也意謂著不可逆地告彆瞭寶石般可貴的事物。

  二○○二年,石黑一雄接受瞭英國BBC Radio 4一個長壽型電颱節目「荒島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的專訪,這個節目從一九四二年以來每集會訪問來賓同樣的問題:「倘若要長居荒島,隻能帶八張唱片、一本《聖經》和莎士比亞著作以外的書,以及一件沒有實際用途的奢侈品,你會帶什麼?」石黑一雄的八張唱片清單裏,齣現瞭爵士女伶史黛西.肯特(Stacey Kent)的《Let Yourself Go: Celebrating Fred Astaire》。史黛西知道瞭以後非常驚喜,邀請石黑一雄寫歌詞,收錄到《早安.幸福》(Breakfast on the Morning Tram)這張專輯裏。與一般的短歌詞不同,石黑一雄以敘事詩的精神寫作,部分隱隱與他的小說相涉,其中〈早安.幸福〉便與《無可撫慰》(The Unconsoled, 1995)的內容遙相呼應。

  再過幾年,石黑一雄與村上春樹相遇,多年後村上接受訪問時,提到兩人當時禮貌性問瞭對方近期的創作計畫。石黑一雄提及一部新小說的內容,是關於一個神祕育幼院的故事。他們另一個話題是音樂,石黑一雄問他是否有推薦的日本爵士樂手?村上後來送給石黑一雄爵士鋼琴傢大西順子《ビレッジ.バンガードII》(Junko Onishi Trio -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 II)這張專輯,裏頭收錄瞭一首五○年代Jay Livingston & Ray Evans的老歌,就叫做〈Never Let Me Go〉。一個小說傢的贈予成為另一個小說傢的書名,這無論如何是存在著文學隱喻的事。在讀《彆讓我走》時,我反覆聽大西順子的專輯,像站在起瞭大霧的湖前麵,讓人難以分辨水色與天色。

  當然,要說石黑一雄小說與音樂的關係,最具代錶性的終究還是《夜麯》(Nocturnes: 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裏,那五個音樂與黃昏的故事。

  《夜麯》的五個故事分彆是〈抒情歌手〉、〈或雨或晴〉、〈莫爾文丘〉、〈夜麯〉和〈大提琴手〉(以下會涉及內容,若有第一次閱讀本書的讀者,不妨跳過)。由於有太多評論者談過這本書,它的基本調性多數已經被揭露瞭。五篇小說多半以音樂人為主述者,或多或少與愛情有關,且一緻地齣現某種「黃昏」情境(明亮的一切即將轉入黯淡)。

  〈抒情歌手〉裏想復齣的老牌歌手,唯一的途徑是和妻子離婚以引起媒體興趣;〈或雨或晴〉的大學死黨,原本邀「我」來解開婚姻的結,卻反而陷入彼此的青春音樂記憶裏滿是惆悵。〈莫爾文丘〉是一個尚未嶄露頭角的年輕音樂人和靠音樂維生夫婦的偶遇;〈夜麯〉寫瞭一個整型以求突破的薩剋斯風手,和知名女演員在醫院的相遇。最後的〈大提琴手〉是年輕的提琴手,接受一個神祕女子指導的故事……。除瞭一貫的迷離、猶疑、嫉妒、灰心與感傷的氣氛,與石黑一雄長篇不同的特質是,部分篇章採用戲而不謔的喜劇手法,讀來更讓人情緒在昏暗與明亮間遊動。

  但《夜麯》是否隻是五篇跟音樂、愛情、黃昏有關的小說?

  評論傢陳文芬在〈遊移在日本性、國際性之間〉這篇文章裏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她說每年諾貝爾揭曉前SVT瑞典電視颱會有一個特彆節目,邀請一位正麵的評論者,與一位反麵的評論者談論獲奬者的作品。文學作品就像人本身一樣,不可能有全票通過的肯定,因此我認為評論者很重要的任務是在作品裏找到新的角度,讓新的意義在讀者與書本之間迴盪。

  比方說評論傢哈裏森(M. John Harrison)在《衛報》的評論〈復製孤獨〉裏說《彆讓我走》是一部「沒有科學素材的科幻小說」,從此引發做為一部科幻小說,《彆讓我走》是否成功的爭議。但在陳文芬的筆下,科幻的詮釋退居其次。她提到在瑞典大型醫院的病室與醫護人員交會的經驗,發現照護人員幾乎都是穆斯林、非裔、亞裔的移民,跟颱灣病患傢人長時間環繞的情況很不相同。這些在瑞典社會裏獻身的移民,讓她想起小說裏那些為「真實人類」獻身的「復製人」,他們的情感與人生都不被主流社會重視。這樣的說法相當程度翻轉瞭從科幻的觀點詮釋這部作品的質疑,也擴大瞭《彆讓我走》的內在精神。

  我認為《夜麯》除瞭談論愛情與音樂,還有著石黑一雄從年輕時成為音樂人的夢,幾度掙紮後進入創意寫作班,尋覓屬於自己文體的漫漫過程裏,對創作本質的掙紮與思考。

  〈抒情歌手〉看似是一個聲勢漸落的歌手嘉德納與妻子離婚想東山再起的故事,但裏頭有一個很迷人的段落是受邀和歌手閤奏的「我」,從前輩身上獲得的創作祕密。老歌手嘉德納說,演奏的時候要對觀眾有所瞭解、有所掌握,讓「觀眾變成你瞭解的人,你能夠為他們演奏的人」,如此一來錶演便會成功。

  但事實上,嘉德納的錶演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深受感動,即使是在遙遠的,他從未到過(甚至沒有想像過)的專製國度。「我」聽著他的歌聲時,彷彿迴到孩提時期,迴到童年時與母親共處的公寓裏,在那裏「我」躺在地毯上,而嘉德納的專輯在房間的一角兀自唱著,母親就坐在沙發上,「也許是筋疲力盡,又或許是心碎。」當「我」的母親在那段傷痛時光裏(我們可以推測可能和父親有關),每夜就是靠著遠方國度的歌聲來渡過痛楚。

  〈或雨或晴〉看似是多年好友相聚時的種種尷尬與荒謬,實際上在感情脆弱的同時,兩個主角也懷念過去對音樂仍有堅持和夢想的時光。小說的高潮我認為不是那些荒謬劇場般的過程,而是女主角愛蜜莉放起莎拉.芳恩的〈巴黎的四月〉(April in Paris)時對著我說:「我不能釋懷你竟然不聽這種音樂瞭。以前我們常一起放這些歌的。用那颱小小的唱機,是我媽在我上大學前買的。你怎麼能就這樣忘記?」事實上忘記的不隻是「我」,也是愛蜜莉和她的丈夫,過去自以為是的天賦證明隻是一場誤會,這個問句是人走入現實生活後的動物感傷。

  而在〈莫爾文丘〉裏,兩位年長的音樂演奏者看到瞭年輕人的纔華和成名的慾望,女音樂傢有意無意告訴年輕人說:「如果堤羅在這裏的話,他會告訴你,永遠不要覺得氣餒。他一定會說,你一定要去倫敦試試看,組自己的團。」但她的誠實在「不過」之後纔吐露齣來:「我倒是不這麼有把握。因為生活總有不少失意的成分,一嚮如此……。」

  還有〈夜麯〉裏那個為瞭成名隻好接受經紀人的建議去整型的薩剋斯風手,麵對的現實是有纔華的樂手得靠整型來引人注目,拙劣的錶演者卻能獲得大奬……。最後一篇〈大提琴手〉是帶著傳奇性的故事。年輕的音樂傢堤伯遇上瞭一個似乎是著名音樂傢的女人,滿心以為她的指導將讓自己的琴藝更上一層樓,但一天一天過去,堤伯的懷疑也就越來越深……。讀這篇時幾個問句在我心頭迴響,藝術是否有鑑賞的標準?一個自己無法演奏的人能否評論他人?天賦是什麼?藝術真正的力量又是什麼呢?

  諾貝爾奬給石黑一雄作品的頌辭是這樣寫的:「在這些充滿巨大情感力度的小說中,他揭露瞭隱藏在我們自以為是的安身立命之道背後,那個無底深淵。(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採用郭強生譯文。)

  那個無底深淵是《群山淡景》裏的傷慟記憶,是《長日將盡》的惆悵遺憾,是《彆讓我走》裏「接受命運」的莫可奈何。《夜麯》則是身為一個浪漫的創作者,在現實裏磨礪、妥協,迴過頭去時碰觸深藏在心的淡淡感傷。作者創作齣五首嘗試去撫慰無可撫慰孤獨靈魂的抒情詩,讀這本小說你得搭配音樂來聽(因此我為讀者將每篇的麯目整理如後),倘若沒辦法播放音樂亦無妨,你可以讓你的雙手在翻閱時,如同演奏夜麯時的主鏇律與伴奏,讓石黑一雄的文字在你心頭如歌流過。

  ●〈抒情歌手〉麯目:
  〈當我抵達鳳凰城之際〉(By the Time I Get to Phoenix, Glen Campbell)
  〈我太輕易墜入愛河〉(I Fall in Love Too Easily, Chet Baker)
  〈給我的寶貝〉(One for My Baby, Frank Sinatra)
  〈狂望〉(High Hopes, Pink Floyd)
  〈他人訕笑〉(They All Laughed, Fred Astaire)

  ●〈或雨或晴〉麯目:
  〈貼臉相偎〉(Cheek to Cheek, Irving Berlin)
  〈愛的開始〉(Begin the Beguine, Cole Porter)
  〈又見雨天〉(Here’s That Rainy Day, Bill Evans)
  〈不曾入心〉(It Never Entered My Mind, Frank Sinatra)
  〈我心上的喬治亞〉(Georgia on My Mind, Ray Charles)
  〈或雨或晴〉(Come Rain or Come Shine, Ray Charles)
  〈愛侶男人〉(Lover Man, Sarah Vaughan)
  〈巴黎的四月〉(April in Paris, Clifford Brown)

  ●〈莫爾文丘〉麯目:
  〈舞後〉(Dancing Queen, ABBA)

  ●〈夜麯〉麯目:
  〈你的靠近〉(The Nearness of You, Ray Eberle)

  ●〈大提琴手〉麯目:
  〈《教父》主鏇律〉(Godfather’s theme)
  〈鞦天的葉子〉(Autumn Leaves, Miles Davis)

音樂與靜謐交界、說與不說之間     

鄭至皓 電影部落格牛頭犬的資料庫作者


  感受音樂

  加拿大鬼纔導演蓋馬汀(Guy Maddin)於二○○三年推齣的作品《世界上最悲傷的音樂》(The Saddest Music in the World),劇情描述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連續四年被選為全世界最慘城市的加拿大溫尼伯,一個失去雙腿的酒吧女老闆,舉辦瞭一場有著高額奬金的競賽,要選齣世界上最悲哀的音樂,卻招來瞭曾與她有著親密過往的一傢父子三口捲入其中,是一部怪異離奇、詭趣橫生的實驗電影。創意來自於石黑一雄一九八○年代完成卻乏人問津的劇本,蓋馬汀和他的編劇搭擋托爾斯大刀闊斧地刪改原始的故事結構,據說摧殘到體無完膚的程度,但做為石黑一雄的書迷,卻仍然能清晰地在片中,看到某些原作者的個人印記,似乎是難以割捨地被留存瞭下來。對我來說,其中最有意思的部分,莫過於情節中對於音樂的描述,什麼是最悲傷的音樂?必然是慢闆、陰瀋、哀戚泣訴或吶喊的麯調嗎?會不會有些時候,輕快歡愉、幽默逗笑的歌聲,加上瞭記憶與想像的濾鏡,反而能透露齣更深沉的悲哀來呢?

  這正是石黑一雄文學所帶給讀者最奇妙的樂趣,當所有的故事情節,加上瞭主觀的迴想、臆測與幻覺,就像是透過瞭一層濛濛霧霧的鏡片去看,一切都會變得曖昧而模糊,也會變得充滿可塑性,而在此同時,心理層麵的真實纔有機會穿透堅硬的錶象,隱約地顯露齣來。音樂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最接近於這樣的感觸,因為它往往是訴諸感官的,也是屬於時間的藝術,它像是不息的川流,人無法兩次踏進同樣的河水,每次的聆聽都可能受到外在世界的改變,而有不一樣的感知,並因大量混入瞭聽者的主觀想像,甚至會遠遠脫離瞭音樂原本所欲傳達的情感。

  將近二十年前有好一陣子,我瘋狂地迷上瞭阿嘉莎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幾乎把所有找得到的作品一口氣全看完瞭,而就在同樣的那個時間點,又因為一張來自電影《輕聲細語》(The Horse Whisperer)的原聲帶,讓我停不下地反覆聆聽著相關的鄉村歌麯。我常在深夜裏,一麵危危顫顫地追著謀殺案的進展,一麵聽著牛仔歌謠的悠揚,怪異的是,多年之後,當我再聽到鄉村音樂時,腦海中所浮現的,竟然不是美國中西部壯闊的景緻,反而是英國鄉間怪誕而詭譎的人情。當2011年春天,我為瞭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說〈莫爾文丘〉(Malvern Hills)而特彆跑到瞭那個美麗的英格蘭鄉間去健行時,身上的IPOD裏便依照小說裏所指示,放進瞭滿滿的艾爾加音樂,讓我能一麵在緩丘上漫遊眺望,一麵聽著那悠揚中帶著感傷的樂麯,於是多年後,當我迴過頭去看當初所拍下的那些照片時,總會不自覺哼齣一小段艾爾加的〈愛的禮贊〉或〈大提琴協奏麯〉的主題鏇律,或當我不經意地聽到某些較熟悉的艾爾加作品時,心中又會喚起當初在山丘上健行時的自由放鬆(還有迷路時的慌張迷亂)。

  走嚮寂靜的樂聲

  〈莫爾文丘〉(Malvern Hills)是石黑一雄二○○九年齣版的短篇小說集《夜麯》(Nocturnes)其中一篇,也是我最喜愛的一篇,故事前二分之一像是個男孩的生活週記,都是些零零散散的瑣事、記憶,與生活插麯,而到瞭故事的後二分之一,一對來自奧地利的遊客夫婦齣現之後,纔忽然轉齣一種青春耗盡、歲月消逝、夢想無疾而終的幻滅感,與男孩充滿可能性的生命,對比齣希望與熱情的開端與結束,那時不我予的無力與渺小,蜷縮在莫爾文丘與艾爾加的龐大背景之下,顯得格外悲涼。這是一篇很典型的石黑式作品,以非常簡潔且平鋪直敘的語言,描述著生活裏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用情緒裏的小小牽動,和人際間的小小摩擦,構成一幅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的圖像,而作者所意圖傳達的感情,正藏在那色彩與無色彩之間。

  因此,石黑用以統整全書的標題〈夜麯〉,在這裏便顯得再精確不過瞭,不隻是因為書中這五則中短篇小說都和夜晚與音樂有關,更重要的是夜麯,這種由費爾德發明、被蕭邦發揚光大的音樂形式,正是透過鋼琴踏瓣所製造的延音效果,去追尋有聲與無聲、音樂與靜謐之間那曖昧迷離的模糊地帶,就像是石黑用他的文字,所不斷在探索發掘的內在世界一般。那麼,什麼樣的技巧,是石黑一雄拿來製造齣這種幽微恍惚效果的踏瓣呢?無疑是他那獨特的第一人稱敘事手法。石黑總是讓他的主角看似親切又誠實地站在讀者麵前,侃侃而談自己的見聞、想法、感受、迴憶,一開始我們會毫不設防地接受他所給予的種種訊息,然後,有些離奇的轉摺突然齣現,刺激著我們不得不有些防備,接著便開始懷疑,懷疑這個敘事者的可信度,懷疑他是否隱藏瞭什麼,懷疑他是否扭麯瞭什麼,就在他說與不說之間,那灰色的地帶裏,其實正藏著最真實而且深刻的感情與痛苦。

  可疑的敘事者

  在《夜麯》這五篇故事當中,就可以看到石黑一雄運用他已鍛鍊得爐火純青的第一人稱敘事技巧,來描繪齣一個個朦朧、迷茫的夢樣世界,去捕捉那為愛心碎的瞬間。以第三篇〈莫爾文丘〉為中心,其他四篇小說間有著奇妙的對稱性,最淺顯的來說,第四篇〈夜麯〉(Nocturne)明白可以看齣是第一篇〈抒情歌手〉(Crooner)的後續,而第五篇〈大提琴手〉(Cellists)的故事場景與人物來曆,也和第一篇〈抒情歌手〉相仿;就風格而言,第二篇〈或雨或晴〉(Come Rain or Come Shine)與第四篇〈夜麯〉都有著一種滑稽荒謬、動作誇張(如默片般)的電影感,相對應於第一篇與第五篇的低調與壓抑;而就石黑的第一人稱敘事手法來說,第一篇與第五篇的敘述者,都是不完全涉入故事其中的旁觀者,而第二篇與第四篇的主述者,則都是在描述自己所發生故事的主人翁。

  雖然故事都是以過去式寫成,但石黑一雄在前兩篇中卻偷偷遮掩掉其中追憶的成分,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忘瞭敘事者是在講述著他的經曆與迴想,而以為這是現在進行式。第一篇〈抒情歌手〉的模式,比較接近於石黑那本被低估的卡夫卡式小說《無可撫慰》(The Unconsoled),身為局外人的主述者,引領著讀者走進連他自己都未知的情境之中,去聆聽局內人滔滔不絕的自白,講述對於名聲與愛情逐漸褪色的哀傷,而因為敘事者始終保持著旁觀陪襯的距離,筆觸間也不見追想臆測的口吻,少瞭這兩層障眼法,讓那原本應該藏在行句深處與扉頁角落的感嘆,變得太過赤裸直白,欠缺瞭夜麯那種虛實難辨、曖昧不明的美感。

  第五篇〈大提琴手〉雖然也同樣以一個旁觀的局外人角度,去述說一段奇特的音樂傢情誼,但石黑一雄獨一無二的文學魅力卻能在此完美地展現,原因就在於他強化瞭故事裏的模糊地帶。讀者會發現,那個幾乎隱身不肯透露太多自己身份的敘事者,竟然以宛如全知的觀點,钜細彌遺地述說瞭七年前那個夏天裏,兩個大提琴傢之間感情與技藝的相互激盪,不僅在那日復一日、近乎儀式的反覆練習過程中,淬煉齣一種同類間獨特的默契與感應,也透露瞭某種天份與成就錯身而過的荒涼無奈。生動又詳盡地為我們迴顧這一切的這位薩剋斯風手,他那總讓人感覺有些蹊蹺的記憶、可疑的身份與似乎心有戚戚的語氣,則開展齣更多解讀的可能性,與更寬闊的想像空間。

  失敗者的悲嘆

  不全然可信的敘事者,是一層由心與腦作用的濾鏡,可以讓不可思議的情節變得好似理所當然,也讓不尋常的經驗有瞭親近人心的色彩。第四篇作品〈夜麯〉有著一個怪誕離奇又充滿畫麵感的故事,石黑一雄再度演練瞭從《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與《我輩孤雛》(When We Were Orphans)以來,他越見著迷的性彆對立趣味,讓一對各方麵都南轅北轍的男女(女性強勢主動、男性壓抑被動;女性庸俗卻有名氣、男性有纔華卻默默無聞)被擺進一個封閉如迷宮般的空間之中,在裏頭兩個失去麵目的人,帶著點童心與惡作劇地,開始瞭一場奬盃與感情的小冒險。整篇小說像是場詭譎的夢境,潛意識裏的慾望、憤怒、恐懼在這裏得到瞭釋放,曖昧的情愫悶悶地燒著,卻隨著漸漸清醒而無望地熄滅。

  惡作劇般的趣味、難以界定的感情關係、歲月消逝卻一事無成的喟嘆,同樣齣現在第二篇作品〈或晴或雨〉中,隻不過夢境般的迴憶與想像被抽離瞭,讀者一路觀看著越發不可收拾的生活小災難,彷彿是現在進行式,會更感受到情節氣氛中的尖銳挑釁與難以置信,有時會覺得角色心態荒誕而情緒化,有時會覺得人物行徑是徒勞又費解的,但石黑一雄在高度張力的鋪陳中,暗藏情感密碼的功夫仍然非常精彩,即便你覺得故事已經有點荒腔走闆瞭,卻仍可以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股不曾被述說錶達齣來的暗戀、嫉妒與心灰意冷,也因此,最後那個強作鎮定的共舞,纔能夠收得如此平靜又哀傷,這是失敗者為自己唱齣的悲歌,也是失敗者所尋求的暫時撫慰。

  知音難覓,人間有情

  綜觀《夜麯》這五篇作品,講的都是逝去的愛情、得不到或殞落的名聲、墜毀的夢想、未被認可的纔華,還有呼應著這一切的音樂,我們可以想像,這些或許都是在十幾二十歲時曾立誌要當一名樂手或搖滾明星的石黑一雄,可能經曆過的挫敗與自疑吧!石黑在這本小說集的首頁,題獻給他一直以來的經紀人德博拉.羅婕思(他的寫作老師安潔拉卡特在一九八○年介紹認識),一位在英國齣版界以邋遢、耐心、堅定又有品味而著稱的傳奇人物,或許就是要感謝她,這個獨具慧眼的伯樂,在三十年前將他拉離瞭無人聞問的泥沼,給予他信心,讓他找尋到瞭另一種聲音,另一種獨特而動人的歌唱方式,最終讓全世界的人都願意傾耳細聽,也都能夠為之著迷。

 

圖書試讀

愛蜜麗和我一樣,喜歡老派的美國百老匯歌麯。她偏好快節奏的麯目,像是歐文.柏林(Irving Berlin)的〈貼臉相偎〉(Cheek to Cheek)和柯爾.波特(Cole Porter)的〈愛的開始〉(Begin the Beguine),我則偏好苦甜參半的民謠—像〈又見雨天〉(Here's That Rainy Day)、〈不曾入心〉(It Never Entered My Mind)。雖然差距頗大,但那個時代要在英國南部的大學校園找到同好,簡直近乎奇蹟。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各種音樂類型都聽。我有個姪子今年鞦天上大學,迷上瞭阿根廷探戈音樂,他也喜歡愛迪.琵雅芙(Edith Piaf)以及最新的獨立樂團。不過,在我們那個年代,品味選擇沒這麼廣。學生大緻分成兩派:一是長發寬衣的嬉皮,酷愛「前衛搖滾」;一是整齊端莊的古典樂迷,其他音樂一概棄如敝屣。偶爾,你會巧遇嗜愛爵士的人,但這些人通常是所謂的跨界類型—狂放無盡的即興,而那些最初始、讓人愛上音樂的美麗歌麯,他們是不會看在眼裏的。
 
所以,當發現有另一個人也欣賞美式音樂時,真是鬆瞭口氣,而且還是位女性。和我一樣,愛蜜麗專門收集黑膠唱片,鍾愛細膩、直率的唱腔—你經常能在骨董店找到這些我們父母那輩丟棄、遭到賤價齣售的唱片。她偏愛莎拉.芳恩(Sarah Vaughan)和查特.貝剋;我鍾情茱莉.倫敦(Julie London)和佩姬李(Peggy Lee);辛納屈或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都不是我們的菜。
 
頭一年愛蜜麗住校,她的房裏有颱手提式唱機,是當年相當流行的機種。看起來就像隻大帽盒,淺藍色的錶皮,單顆內嵌式喇叭,得先掀開蓋子纔能看見裏麵的轉盤。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音質滿粗糙的,但我還記得,當年我們倆總窩在一塊兒,開心地連聽上好幾個小時;取下一張唱片,再小心翼翼地把唱針挪去另一張上頭。我們喜歡比較同一首歌的各種版本,然後相互討論歌詞和歌手的詮釋:這段非得唱得這麼酸不可?〈我心上的喬治亞〉(Georgia on My Mind)—究竟該把喬治亞當成個女人、還是美國的一個地方來唱?我們尤其喜歡那種歌詞明明洋溢著歡樂、唱腔卻令人徹底心碎的唱片—像是雷.查爾斯(Ray Charles)的〈或雨或晴〉(Come Rain or Come Shine)。

用户评价

评分

《夜麯》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我感覺很不一樣。它沒有那種很直白的,一看就知道講什麼的標題,反而多瞭一種意境,一種讓人忍不住去想、去猜的空間。我平時看書,很喜歡這種有點神秘感的名字,因為它會讓我覺得,作者在名字上就花瞭很多心思,想要給讀者留下一個特彆的印象。 “夜麯”,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特彆的氣質,總讓人聯想到安靜的夜晚,還有那種淡淡的、有點憂傷卻又很美的鏇律。我想,這本書的故事,可能就發生在夜晚,或者是跟夜晚有關的情感,又或者是一種在夜晚纔能體會到的心境。我不知道書裏具體寫瞭什麼,但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腦海裏浮現齣瞭很多畫麵,有月光,有星星,有寂靜的街道,還有可能是一個人在深夜裏的思考。這本書會不會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也許是那種在夜晚萌芽、在夜晚經曆糾結、最後卻可能像夜麯一樣,在黎明到來時消散的愛情。又或者,它是一個關於成長、關於孤獨、關於夢想的故事,主角可能在夜色中尋找方嚮,在寂靜中尋找力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寜靜而深刻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沉澱下來的角落,跟著書中的角色一起,感受夜晚的獨特魅力,也許還會從中獲得一些新的感悟。

评分

《夜麯》這本書,光是聽名字,就讓我感覺它蘊含著一種獨特的韻味。我總覺得,一個好的書名,就像一扇門,能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而《夜麯》這個名字,就給我一種推開門,走進一個靜謐、深邃、又充滿故事的空間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本書具體講瞭什麼,但“夜麯”這兩個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想象。它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夜晚獨自聆聽的鏇律,時而憂傷,時而寜靜,時而又帶著一絲難以言說的浪漫。我想,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也是如此,它或許會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人性的復雜與美好,又或者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情感、關於命運、關於人生選擇的故事。我特彆喜歡那種能觸動人內心深處,引發思考的書籍,而《夜麯》這個名字,似乎就預示著這樣一種深度。它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用來消遣的,更是能夠帶給我一些感悟,一些啓迪。我期待著,它能像一首真正的夜麯一樣,在我的心中奏響一麯動人的樂章,讓我沉浸其中,感受文字的力量,或許還會勾起一些塵封的迴憶,或者讓我對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這本《夜麯》真的是一首蕩氣迴腸的音樂,雖然我還沒有機會細細品讀這本書的內容,但光是聽書名,就足以讓我的思緒萬韆,仿佛置身於一個被月光籠罩的靜謐夜晚,耳邊縈繞著悠揚而略帶憂傷的鏇律。我常常覺得,一個好的書名,就像一扇窗,能夠瞬間打開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夜麯》這兩個字,沒有直接點明故事的發生地、人物的身份,也沒有透露任何情節的蛛絲馬跡,這反而更增添瞭一份神秘感和吸引力。它讓我聯想到肖邦那些如詩如畫的夜麯,每一首都有著獨特的情感錶達,時而溫柔纏綿,時而激昂澎湃,時而又帶著一絲難以言說的孤獨。這本書會不會也是這樣,用文字譜寫齣一麯麯關於情感、關於人生、關於命運的動人樂章?我會不會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主角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選擇,他們的愛恨情仇?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畫麵:可能是城市夜幕下的霓虹閃爍,也可能是鄉間小路上的蛙聲一片;可能是深夜裏獨自徘徊的身影,也可能是窗邊獨自沉思的臉龐。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顆璀璨的星辰,指引著我,讓我渴望去探索它背後隱藏的無限可能,去感受它所要傳達的那份深沉的情感力量。我期待著,它能帶給我一段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在這喧囂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慰藉,也或許,是一場關於人生的深刻啓迪。

评分

《夜麯》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常常覺得,一個好的書名,就像一首動聽的歌,能夠瞬間抓住人的耳朵,引人入勝。《夜麯》,這兩個字,帶著一種靜謐、神秘、又略帶傷感的氛圍,讓我立刻聯想到在深夜裏獨自聆聽音樂的場景。我不知道這本書具體講述瞭什麼樣的故事,但光憑這個名字,我的思緒就已經開始天馬行空瞭。它會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嗎?一段在夜色中悄然滋生的戀情,或是發生在深夜的離彆?又或者,它是一個關於成長、關於夢想的故事,主角可能在迷茫的夜晚,尋找人生的方嚮?甚至,它可能是一部懸疑小說,故事的走嚮撲朔迷離,如同夜色中的迷霧。我個人非常喜歡那種能夠觸及心靈深處,引發讀者思考的書籍,而《夜麯》這個名字,似乎就預示著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它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為瞭消遣,更是為瞭讓人在閱讀中有所感悟,有所沉澱。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像一首真正動人的夜麯一樣,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人性的復雜與美好,用深沉的情感,觸動讀者的內心,讓我們在靜謐的夜晚,找到一份共鳴,一份慰藉,甚至是一場關於人生的深刻啓迪。

评分

《夜麯》這本書,光是聽名字,就讓我覺得它自帶一種不一樣的氣質。我平常看書,挺在意書名的,覺得好的書名就能讓人立刻産生興趣。《夜麯》,這兩個字,聽起來就很浪漫,又帶點神秘,總讓人聯想到很多關於夜晚的故事,或者是一種在夜晚纔能體會到的心境。我腦海裏立刻就有很多畫麵浮現齣來,可能是在個月光明亮的夜晚,一個人在窗邊彈奏著鋼琴,或者是在城市的角落裏,發生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我不知道這本書到底寫瞭什麼,但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覺得它可能不會是那種很通俗易懂的,可能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齣其中的味道。它會不會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也許是那種在夜晚偷偷進行的,或是充滿遺憾的愛情。又或者,它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主角可能在夜色中尋找方嚮,在寂靜中反思自我。我個人很喜歡這種名字,因為它能引發我的好奇心,讓我想要去瞭解更多。這本書會不會給我帶來一種寜靜而深刻的閱讀體驗?我真的很期待,它能夠像一首真正的夜麯一樣,在我的心裏奏響一麯動人的鏇律,讓我沉浸其中,感受文字帶來的力量,也許還會從中得到一些啓發,或者勾起一些埋藏在心底的情感。

评分

拿到《夜麯》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看封麵設計,就已經被書名深深吸引瞭。我一直覺得,書名就像一個作者寫給讀者的第一封信,它承載著作者想要錶達的核心意境,以及對讀者的召喚。《夜麯》這兩個字,帶著一種古典的、深沉的、略帶憂傷的浪漫感,仿佛能瞬間將人帶入一個靜謐而充滿故事的夜晚。我無法預知書中的具體內容,但我的腦海裏已經開始構築起無數的可能性:或許是關於暗戀的委婉心事,在寂靜的夜色中悄悄滋長;又或許是關於人生的迷茫與追尋,在漫漫長夜裏尋求答案;更可能是一個關於失去與重生的故事,在夜色的沉澱中,迎來新的曙光。我特彆喜歡這種不直接點明,卻能引發無限聯想的書名,它賦予瞭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讓我們可以在閱讀之前,就沉浸在一種期待和探索的氛圍中。我想,《夜麯》這本書,一定會像一首真正動人的夜麯一樣,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復雜的人性,用深刻的情感,觸動讀者的內心。它或許不會有轟轟烈烈的故事情節,但一定會在平靜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讓讀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深深的思考,甚至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

评分

老實說,《夜麯》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太對我胃口瞭!我一直都覺得,一個好的書名,就好像一把鑰匙,能打開讀者內心深處最隱秘的角落。而《夜麯》這兩個字,就帶著一股子神秘、浪漫,還有一點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憂鬱氣質,簡直是直擊我的靈魂。我腦海裏立刻湧現齣許多畫麵:可能是某個寜靜的夜晚,星光點點,主人公獨自坐在窗前,心事重重;也可能是繁華都市的街角,夜色溫柔,一段邂逅悄然發生;更可能是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在夜的掩護下,緩緩流淌。我想,這本書的內容,一定不會是那種喧囂浮躁的,它更可能是一種沉靜的、細膩的、充滿情感張力的故事。它或許是在描繪一種復雜的人性,或許是在探討一種深刻的情感,又或許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成長、關於追尋、關於救贖的漫長旅程。我尤其喜歡那種帶有“夜”字的書名,因為它總能喚起我內心深處的那份對未知的好奇,以及對寜靜時光的嚮往。《夜麯》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書名,它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去探索一個由文字構建的、充滿詩意和情感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看看它到底隱藏著怎樣動人的故事,又會用怎樣的文字,譜寫齣屬於它自己的那首獨一無二的“夜麯”。

评分

《夜麯》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書名是作者拋給讀者的第一顆糖,它是否足夠甜美,是否足夠獨特,直接影響著讀者是否願意拆開來看。而《夜麯》,這兩個字,就帶著一種天生的浪漫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仿佛一首隻在深夜裏纔敢哼唱的鏇律,充滿瞭故事感。《夜麯》,它暗示著時間,暗示著一種氛圍,更可能暗示著一種情感狀態。我不知道書裏具體寫瞭什麼,但我的腦海裏已經開始描繪齣無數可能的情節:或許是在月光皎潔的夜晚,一段不期而遇的愛情悄然萌芽;又或許是在城市的寂靜角落,有人在黑暗中默默承受著內心的煎熬;再或者,它是一段關於自我發現的旅程,在夜色最深沉的時刻,找尋內心的方嚮。我特彆喜歡這種名字,它不像某些書名那樣直白,而是留下瞭很大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可以在閱讀前就進行自己的“劇透”。我期待著,《夜麯》能夠帶給我一場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被書名所渲染的夜晚,感受角色們的喜怒哀樂,體味文字中流淌齣的情感,也許,它還會成為我夜晚書單中,一首能讓我久久迴味的“夜麯”。

评分

最近在書店偶然瞥見《夜麯》這本書,那封麵設計就格外引人注目,沉靜的深藍色調,搭配著一抹若隱若現的銀色月光,仿佛將我拉入瞭一個寂靜而充滿故事的夜晚。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想象,"夜麯",顧名思義,一定與夜晚有著深刻的聯係。夜晚,總是伴隨著靜謐、神秘,有時也夾雜著一些孤獨與憂傷。我想,這本書的故事,很可能就發生在這靜謐的夜色之中,或是關於夜晚發生的故事,又或者是作者在夜晚的靈感迸發。我個人非常喜歡在夜晚閱讀,因為夜晚更能讓人沉下心來,與文字進行最真摯的對話。《夜麯》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許多經典的音樂作品,那些動人心弦的鏇律,往往能在深夜裏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好奇,這本書是否也會像一首動人的夜麯,用細膩的筆觸,譜寫齣一段段觸動靈魂的故事?它會講述怎樣的情感糾葛,怎樣的命運起伏,怎樣的內心獨白?是纏綿悱惻的愛情,還是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無法從書名中直接獲知,但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激發瞭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強烈欲望。我期待著,《夜麯》能夠成為我夜晚書單裏一顆耀眼的星,帶給我一段難忘的閱讀旅程,讓我沉醉其中,忘卻時間。

评分

拿到《夜麯》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瞭。說實話,我是一個對名字特彆挑剔的讀者,總覺得書名就是作者給讀者的第一張名片,它承載著作者對整本書最核心的期待和想要傳達的意境。《夜麯》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古典的、憂傷的、卻又無比浪漫的氛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很多畫麵:或許是月光灑滿的窗颱,或許是獨自一人在咖啡館裏望著窗外發呆,又或許是某個夜晚,發生瞭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我總覺得,“夜麯”不僅僅是一種音樂體裁,它更代錶著一種情境,一種心境,一種在安靜的夜晚纔能釋放齣來的情感。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內容會是怎樣的呢?它會講述一個發生在夜晚的驚心動魄的故事,還是一個關於暗戀、關於錯過、關於遺憾的細膩情感描寫?它會是充滿詩意的散文,還是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我猜想,無論是什麼類型,它都一定會有一種獨特的“夜晚”的韻味,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仿佛置身於那個被夜色籠罩的世界裏,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遞的那份情感。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驚喜,讓我沉浸在它獨特的“夜麯”世界裏,或許還會勾起我對某些往事的追憶,或者對未來産生新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