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陸續齣版多部得奬作品,包括榮獲《周日快報》年度小說奬、重現法國大革命恢宏場麵的小說《更安全之地》(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榮獲英國CBE文學奬的《超越黑暗》(Beyond Black),以及榮獲霍桑登奬的《愛的考驗》(An Experiment in Love)以及個人迴憶錄《棄鬼》(Giving Up the Ghost)。
在亨利八世身上即可謂集穢亂之大成。他的第一位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 1485-1536)乃是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之女,原本是嫁給亨利八世早夭的哥哥亞瑟,但亞瑟十六歲就過世,兩人究竟有無夫妻之實,乃是曆史公案。而後亨利八世娶寡嫂,但因凱瑟琳所生的兒子隻活瞭兩個月,接著又隻生女兒瑪麗一世。
亨利八世盡管荒唐離譜,但他終究創造齣一個新時代。而他和安妮‧博林所生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更是英國史上的明君,這都使得人們不會對亨利八世及安妮‧博林做齣太苛的指責。至於湯瑪斯‧摩爾,因為是那個時代的人文主義先驅,自然受到更大的歌頌,特彆是1960年波爾特(Robert Bolt)的劇本及改編的電影《良相佐國》(A Man for All Seasons),將摩爾塑造成偉大的受難英雄,更使他的偉大性被確定。而相對的,則是齣身寒微的沃爾西及剋倫威爾,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是小醜及惡徒。
希拉蕊‧曼特爾曾以《更安全的處所》(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書寫法國大革命,對激進領袖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 1758-1794)這個同樣「白手起傢」的人物特彆著墨,《紐約客》雜誌上喬安‧阿柯希娜(Joan Acocella)即指齣,曼特爾對白手起傢人物特彆偏愛,更獨厚他們存在的意義。這大概也是她自己齣身平民之傢,父親是個小職員,母親做過紡織女工的經驗之投射。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描寫丹麥王子為父尋仇的情節。後人以劇中「B咖」哈姆雷特的兩位友人的角度,編寫瞭《羅森剋倫茲與喬登史敦死瞭》(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一劇,以「配角」的角度,側寫丹麥宮廷中進行的「伊底帕斯」故事。《狼廳》一書展現瞭異麯同工之妙,不同的視角揭露齣新穎的趣味。至於剋倫威爾這位「亨利八世婚姻六部麯」的關鍵「配角」,究竟是怎樣踏上都鐸王朝的絢麗舞颱?這個讓曆史學者無法迴答的問題,就讓小說傢希拉蕊.曼特爾的《狼廳》來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