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柏.卡普蘭的所有旅途都必定是令人讚嘆不已的,不過,更為重要的是《西進的帝國》是目前唯一針對橫越美國的作品。一如凱魯亞克(Jack Kerouac)與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卡普蘭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見識到這個國家。高度推薦這本經典之作。 ──《冷戰》、《喬治.凱南傳》作者、普立茲傳記文學獎得主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美國資深記者、地緣政治專家、旅行作家。過去三十年間,他擔任《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記者,撰述可見於《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重要報章雜誌,觀點經常引發相關政治、媒體、學術界討論。他也曾擔任美國智庫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地緣政治分析主任、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客座教授、五角大廈國防政策委員會(Defense Policy Board)委員、華盛頓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資深研究員。《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兩度將他列入「全球百大思想家」之林。 卡普蘭曾實地採訪中東、兩伊戰爭、巴爾幹半島、前蘇聯與阿富汗戰爭等戰略要地與新聞前線,至今已有十數本關於外交事務、地緣政治及旅行相關書籍。在台出版作品包括《世界的盡頭》、《南中國海》、《地理的復仇》、《歐洲暗影》等書。
在二○○八年出版、具有開創性的一書《帖木兒之後:一四○五至二○○○年全球帝國史》(After Tamerlane: The Rise and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中,達爾文指出:「通常把帝國視為歐洲人的原罪,他們腐化了一個無辜的世界。」馬克思主義者以及日後的學院左派把帝國主義視為幾乎是所有政治罪惡的淵藪,且今日大學校園內的帝國主義一直與性別主義和種族主義劃上等號,犯下了程度相似的壓迫與剝削之罪。但是達爾文接著表示,事實是帝國從遠古開端起就一直與我們並存,且「幾乎是處於人類社會的普遍過程之中」。比起其他事物,貨品與想法的交換總是破壞了部分的社會,「使得部分社會不敵於內部崩潰,且為外人接管。」某些社會與其他社會之間存在著懸殊的軍事力量差距也扮演了某種角色,因此這個不同族裔社群都處於一個相同統治者之下的帝國,「在整個歷史中的大多時,帝國都是政治組織的預設模式。」由於地理的格局之故,建構出強大國家的能力就是無法平均分布。因此,大多數的文明進步是發生在帝國體系之下。伊斯蘭教的黃金年代就是個帝國年代,主要是在阿拔斯王朝(Abbasids)統治下,之後是處於規模縮小的法蒂瑪王朝(Fatimids)與哈夫斯王朝(Hafs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