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西藏問題
  • 民國史
  • 邊疆政策
  • 民族政治
  • 藏族曆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政治史
  • 曆史學
  • 少數民族
  • 區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中國邊疆研究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要專著,曾入圍2007年國際亞洲學者研究大會(ICAS)人文類最佳圖書奬。在這部書中,林孝庭教授通過深入探討民國政府與西部邊陲地方政治勢力的互動關係,揭示瞭國民黨政權在對日抗戰前後與國共內戰期間等不同曆史階段,把原本幾乎不存在的中央政令與影響力,滲入包括西藏在內的中國西南與中亞內陸地區,逐步實現在這些地區的國傢建構。在作者看來,國民黨政府所謂的「邊疆」議題,並非全然是傳統上所認知的那種對一個中央政權不斷帶來侵擾的「邊患」議題,亦非完全是國民革命意識形態驅使下民族主義式的「族群政治」議題。相反的,一個本質上屬於地方性政權,政令與影響力皆有限,卻宣稱代錶全中國的國民黨政權,麵對近代西藏和其他邊疆地區的「主權」問題,靠的更多的是政治上與宣傳上的修辭,然而此種政治修辭流佈如此之廣、影響如此之遠,對1949年以後上至國傢政策,下至普通民眾的一般觀念都産生瞭深刻的影響。這本書對今人理解過去和現在的漢藏關係,有著相當高的價值。
《中原的鷹隼:中華民國空軍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與實踐(1937-1945)》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中,如何從篳路藍縷的初創階段,逐步建立並壯大於其空軍力量,並在極其嚴酷的條件下,對日寇的空中優勢進行殊死抵抗與戰略反擊的全景曆史。本書聚焦於1937年至1945年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航空委員會(後升格為軍政部航空署)所采取的各項重大政策、訓練革新、裝備采購、以及空軍將士在各個關鍵戰役中的英勇錶現與戰略貢獻。 本書的研究範疇涵蓋瞭從淞滬會戰初期的“血肉長城”式防禦,到武漢會戰中的戰略誤導與損失,再到遷往內陸後,如何依靠美援(如駝峰航綫和“飛虎隊”的組建),最終轉變為主動進攻與國土防衛相結閤的復雜曆程。我們著重考察瞭民國政府在空軍建設上麵臨的資源極端匱乏、技術嚴重落後、人纔培養斷層等多重睏境,以及在這些限製下,如何通過吸納外籍顧問、引進先進機型(如P-40、B-25等)並進行本土化改裝與維修,艱難地維係起一支具有現代空軍雛形的作戰力量。 第一部分:初創的代價與戰略的摸索(1937-1938) 抗戰爆發伊始,中華民國空軍規模極其有限,裝備多為型號老舊的教練機或少量尚可一戰的戰鬥機。本書詳細描繪瞭空軍在淞滬戰場上,以寡敵眾,對日軍機場、軍艦和地麵部隊進行敢死式攻擊的場景。重點分析瞭如“南昌空戰”、“南京保衛戰”期間,空軍為延緩日軍推進所付齣的慘重代價,以及中央政府如何迅速調整戰略,將空軍的重點從單純的空中攔截轉嚮對交通綫、後勤補給綫的破壞性打擊,以爭取時間進行工業和軍事重心的內遷。 我們特彆關注瞭早期空軍的指揮體係——航空委員會的運作模式,以及陳納德等外籍顧問在初期對戰術思想和人員訓練方麵的影響。本書通過對原始戰報、軍方往來電報的梳理,揭示瞭當時空軍高層在戰略決策上的掙紮:是集中力量進行防禦,還是分散兵力進行襲擾?這種摸索是建立在對自身實力清醒認知和對日軍空中力量發展速度的錯誤預估之上的。 第二部分:內遷、整訓與國際援助的曙光(1939-1941) 隨著戰綫後移,空軍力量在重慶和成都地區進行瞭重要的重組與休整。本部分詳細探討瞭國民政府如何利用有限的財政資源和國際外交渠道,爭取美、英等國的援助。重點介紹瞭“美國誌願航空隊”(A.V.G.,“飛虎隊”)在陳納德領導下,對中國空軍訓練模式和戰鬥哲學的滲透與改造過程。 本書不僅關注飛機的引進,更側重於維修、油料供應和基地建設的艱巨性。在日軍持續的戰略轟炸下,如何在分散、隱蔽的條件下維持空中作戰能力,成為核心議題。通過對空軍四大院校的檔案研究,展示瞭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中國飛行員、地勤人員和情報人員是如何在簡陋的環境中,培養齣新一代的戰鬥精英,為後續的反攻儲備力量。同時,本書也客觀分析瞭援助帶來的負麵影響,如對外國技術的過度依賴和內部管理上的摩擦。 第三部分:轉摺與協同——中美空軍的聯閤行動(1942-1945) 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戰場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部分詳述瞭美國第八航空軍進入中國後的戰略部署,以及中美空軍在“駝峰航綫”後勤保障體係下的協同作戰。重點分析瞭對日軍戰略目標(如兵工廠、重要港口)的聯閤精確打擊,以及在滇緬公路受阻後,空運對維係西南戰局的決定性作用。 本書詳細考察瞭中國空軍在1943年後,獲得美援P-40、P-51等先進機型後,其作戰性能發生的質變。從早期的“有去無迴”到後期的“把握戰機,主動齣擊”,空軍的心理和技術狀態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我們聚焦於緬北反攻中的空中支援,以及對日軍在華南地區地麵部隊的持續壓製,這些行動極大地減輕瞭陸軍的壓力,並為盟軍後續在東南亞的行動奠定瞭基礎。 結論:未竟的現代之路 本書的最後部分,總結瞭中華民國空軍在八年抗戰中的曆史功績,不僅在於其殲滅瞭多少敵機,更在於它在國傢瀕臨時,以一種近乎絕望的姿態,維係瞭國傢空中主權的象徵,並為中國空軍的現代化進程打下瞭殘酷而寶貴的實踐基礎。盡管戰爭結束後,空軍麵臨著重建與政治衝突帶來的新挑戰,但抗戰八年所積纍的經驗、犧牲的飛行員和留下的軍事遺産,構成瞭中國現代空軍精神的底色。本書旨在還原這段被戰火掩蓋的,充滿技術短闆、戰略睏境與民族英雄主義的空戰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孝庭

  近代中國政治、外交、軍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專傢,在冷戰時期美、中、颱三邊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研究領域卓有建樹。颱灣大學政治係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美國柏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傑齣訪問學者,於2008年獲選為英國皇傢亞洲學會院士。自2007年起獲聘為美國史丹佛大學鬍佛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至今,齣任鬍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主要論著有TibetandNationalistChina’sFrontier:IntriguesandEthnopolitics,1928–49(即本書的英文版)、ModernChina’sEthnicFrontiers:AJourneytotheWest、AccidentalState:ChiangKai-shek,theUnitedStates,andtheMakingofTaiwan(中譯本為《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颱灣的形塑》)、《颱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颱灣史1949–1988》等中、英文專著,以及學術文章百餘篇。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這本書,為我理解民國時期中國國傢構建的復雜性,提供瞭重要的視角。作者並沒有將“西藏問題”孤立齣來,而是將其置於民國政府“邊疆治理”與“民族政策”的宏大框架下進行考察。書中對民國政府試圖在西藏建立其管轄權,以及在此過程中所采取的一係列措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我尤其對書中對民國政府內部不同政治派彆在西藏問題上的立場和策略差異的梳理,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差異直接導緻瞭政策的搖擺和執行上的睏難,也反映齣當時國傢治理的內在張力。書中對於“邊疆”一詞在民國語境下的多重含義,以及“民族”概念如何被政治話語所塑造和利用,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讓我認識到,曆史的錶象之下,往往隱藏著更復雜的意識形態鬥爭。作者在處理敏感曆史議題時,展現齣的客觀審慎態度,使得本書在學術研究價值之外,更具有普世的啓示意義,讓我們得以更清晰地審視國傢在處理多民族復雜關係時所麵臨的挑戰與睏境。

评分

這部《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讀來令人震撼,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揭示瞭民國政府在西藏這片特殊土地上所進行的復雜的政治博弈。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邊疆治理”和“民族政策”這兩個核心概念在民國時期是如何被理解和實踐的。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書中對民國政府在西藏設立行政機構、派遣官員、推行教育以及試圖進行經濟改造等一係列舉措的詳盡描述,讓我們看到瞭中央政府在試圖加強對邊疆地區控製的努力。然而,作者也毫不迴避地揭示瞭這些政策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礙,包括西藏地方政府的抵製、宗教勢力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的考量。這種辯證的分析方式,使得本書的觀點更為立體和深刻,也讓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西藏。書中對民國政府官員奏摺、外交電報等一手資料的細緻解讀,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窺探曆史真相的窗口,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宏大的曆史視野,無疑將本書提升到瞭一個很高的學術層次。

评分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這本書,讓我對民國時期中國邊疆治理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曆史事件,更是在揭示一種治理邏輯的形成與演變。書中對國民政府在1928年至1949年這關鍵二十餘年間,如何從理論層麵構建其對西藏的主權敘事,到如何在實踐層麵嘗試落實其邊疆與民族政策,進行瞭極其細緻的描繪。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民國政府官員的奏摺、外交電報、內部會議記錄等一手資料時,展現齣的敏銳洞察力。這些原始資料被作者巧妙地串聯起來,勾勒齣瞭民國政府決策層在麵對西藏問題時的糾結、嘗試與局限。書中對“邊疆”一詞在民國語境下的多重含義,以及“民族”概念如何被政治話語所利用和塑造,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不僅僅是曆史的學術研究,更是對政治符號和意識形態如何影響國傢行為的深刻洞察。書中對當時國際局勢,特彆是英、美、印等國在西藏問題上的微妙角力,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這使得本書的分析視角更為開闊,也更能體現齣曆史的真實復雜性。

评分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照齣瞭民國時期中國在處理邊疆問題上的深層矛盾與挑戰。作者以其嚴謹的史料考證和深刻的理論分析,將這一段復雜的曆史娓娓道來。我尤其被書中對民國政府“民族政策”的解讀所吸引,它並非簡單地套用現代的民族理論,而是深入探討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曆史語境下,中央政府如何試圖構建一個統一的國傢認同,以及這一過程中所麵臨的巨大睏難。書中對民國政府在西藏設立行政機構、派遣官員、推行教育以及試圖進行經濟改造等一係列舉措的詳盡描述,讓我們看到瞭中央政府在試圖加強對邊疆地區控製的努力。與此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這些政策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礙,包括西藏地方政府的抵製、宗教勢力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的考量。這種辯證的分析方式,使得本書的觀點更為立體和深刻,也讓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西藏。

评分

翻開《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年代,與民國政府一同審視著遙遠的邊疆。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未將西藏問題簡單地歸結為某個單一的民族矛盾或主權爭議,而是將其置於民國政府“邊疆治理”與“民族政策”的雙重框架下進行考察。作者深入挖掘瞭不同時期中央政府對西藏的認知演變,從最初的“藩屬”觀念到後來試圖構建統一的多民族國傢認同,這一轉變過程的細膩呈現,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對民國政府在西藏設立行政機構、派遣官員、推行教育以及試圖進行經濟改造等一係列舉措的詳盡描述,讓我們看到瞭中央政府在試圖加強對邊疆地區控製的努力。與此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這些政策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礙,包括西藏地方政府的抵製、宗教勢力的影響,以及地緣政治的考量。這種辯證的分析方式,使得本書的觀點更為立體和深刻。書中對檔案文獻的細緻解讀,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窺探曆史真相的窗口,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宏大的曆史視野,無疑將本書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學術層次。

评分

讀完《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我纔真正理解瞭民國時期中國邊疆治理的艱巨與復雜。作者以史學傢特有的宏大視角,將民國政府對西藏的政策,置於當時內憂外患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不僅僅關注瞭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和法律條文,更深入探討瞭這些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與西藏地方政府、宗教勢力以及社會現實的互動。我特彆被書中對民國政府內部關於“邊疆”與“民族”概念的認知演變,以及這些認知如何影響政策製定的過程所吸引。例如,文中對國民黨政府嘗試在西藏推行教育、經濟改革,以及其在維護國傢主權方麵的努力,都進行瞭詳盡的描述。然而,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這些政策所遭遇的巨大阻力,包括西藏地方政府的自治傳統、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復雜性。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曆史的真實麵貌,而非簡單的二元對立。書中引用的原始史料之豐富,考證之嚴謹,足以證明作者的學術功底,也讓本書在學術價值上無可挑剔。

评分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一書,給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的充實,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一直對西藏這片土地抱有濃厚的興趣,但過往的瞭解多來自於零散的傳說和片段的敘述。這本書如同撥雲見日的燈塔,照亮瞭我對民國時期西藏曆史的認知盲區。作者在開篇便確立瞭宏大的敘事框架,將民國政府對西藏的管轄,置於當時整個中國內憂外患的時代洪流之中。從中央政府的行政機構在西藏的設立與運作,到與西藏地方政府在宗教、經濟、軍事等層麵的互動,每一個細節都被作者 meticulously 考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民國政府“民族政策”的解讀,並非簡單地套用現代的民族主義理論,而是深入剖析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曆史語境下,中央政府如何嘗試將西藏納入國傢政治版圖的復雜過程。書中對國民黨政府內部不同政治力量在處理西藏問題上的博弈,以及這種博弈如何影響最終政策的製定,進行瞭極為細緻的分析。這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的演進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而非單一力量的驅動。書中的論證嚴謹,史料翔實,讀來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又能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

讀罷《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我深感震撼,仿佛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曆瞭民國政府在西藏這片神秘土地上錯綜復雜的角力。作者以其紮實的史料考證和深邃的洞察力,描繪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書中對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關係的梳理,絕非簡單的政治敘事,而是將曆史事件置於更廣闊的地緣政治、民族主義思潮以及國際格局的大背景下進行剖析。我尤其被作者對國民黨政府內部不同派係在西藏問題上的態度差異以及其政策搖擺的細緻描摹所吸引。書中對於“邊疆”與“民族”這兩個概念在民國語境下的內涵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中央政府的對藏政策,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事件的著作,更是一次關於國傢主權、民族認同以及地緣政治戰略的深刻反思。書中引用的檔案資料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許多塵封的細節被重新揭示,為理解這一時期的西藏曆史提供瞭全新的視角。作者在處理復雜敏感的曆史議題時,展現齣的客觀審慎態度,使得這本書在學術研究價值之外,更具有普世的啓示意義,讓我們得以更清晰地審視國傢在處理多民族復雜關係時所麵臨的挑戰與睏境。

评分

從《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民國時期西藏。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政治事件敘述,而是將民國政府在西藏的種種作為,置於“邊疆治理”與“民族政策”這兩個核心概念的交織中進行考察。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內部關於如何定義“邊疆”、如何理解“民族”的討論,以及這些討論如何影響其對西藏的政策走嚮,進行瞭極為細緻的梳理。例如,文中對國民黨政府試圖在西藏推行現代化改革,包括教育、經濟、軍事等方麵的努力,都進行瞭深入的描寫,同時也毫不迴避地揭示瞭這些改革所麵臨的巨大挑戰和局限性。書中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反應、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以及當時國際社會尤其是英、美等國的介入,都給予瞭充分的關注,使得本書的分析視角更為開闊。作者通過對大量珍貴史料的細緻解讀,為我們呈現瞭一個既充滿挑戰又充滿可能性的時代圖景,讓人不禁對曆史的進程産生更深的思考。

评分

這部《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真是引人入勝,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我一直對民國時期那段模糊不清的西藏曆史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用翔實的史料和精煉的文字,為我一一揭開瞭謎底。作者並沒有將民國政府與西藏的關係簡單化,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在“邊疆治理”和“民族政策”兩條綫索上的復雜交織。書中對於國民黨政府內部不同派係在對藏問題上的態度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導緻政策的搖擺和執行的睏難,進行瞭極為細緻的描摹。例如,文中對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在經濟、軍事、宗教等方麵的互動,以及雙方之間長期存在的信任危機,都進行瞭深入的刻畫。我尤為欣賞作者對當時民國政府官員在處理西藏問題時,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和睏境的描繪。這些官員並非冷冰冰的政治符號,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在曆史的洪流中,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應對挑戰。本書的敘述風格十分平實,但字裏行間卻透露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態度,使得本書在提供曆史真相的同時,也引發瞭讀者對於國傢治理、民族關係等議題的深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