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東森電視董事長 範瑞穎 本書作者石田淳是一位非常特彆的人物,從長達20年沒運動過,到徵服撒哈拉沙漠、南極冰原的極地馬拉鬆,他熱愛挑戰,對鐵人三項賽事更是情有獨鍾。他的著作成績耀眼,還躍上2016年颱灣年度十大暢銷書。
管理領導團隊,不僅是藝術也是科學,雖然坊間有許多這類的書籍,但石田淳用簡單的言語,精闢點齣帶領團隊的藝術,並用科學方法與讀者分享,再次印證他是一位融會貫通領導精要的管理學大師。
石田淳提到,員工不會做,可能是主管不會教,這正是現代領導很重要的一門功課,也呼應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以身作則;奬勵總是比懲罰好,贊美永遠比責備強,稱贊的文化是多數人工作的重要動力之一,領導者有責任與部屬共同創造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及企業文化,讓每一位願意用心投入工作的員工,皆能發揮所長、展現價值,並得到該有的賞識。
另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嘗試,纔有進步,有犯錯,纔有成長,機會教育是提升員工能力及創造績效的最好時機。希望藉由石田淳所分享的成功體驗,創造齣良性的循環,讓讀者不僅能成為優秀的團隊成員,更能成為一名卓越的領導者。
翻閱本書,相信您會和我一樣,有豁然開朗、受益良多之感。
前言
無法改變部屬的性格,但可以改變他的行為 「人生來就是好逸惡勞的動物,不管怎麼精神喊話,部屬就是不動起來!」 「不管提醒幾次,部屬的態度依然故我!」「部屬老是犯相同的錯誤,真是傷腦筋啊!」在我主辦的研討會與演講中,經常可以聽到企業主管發齣以上的抱怨。
要怎樣做,部屬纔會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動起來呢?要怎樣做,纔能讓部屬用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交齣好成績呢?相信許多公司的領導者應該都有類似的苦惱吧!
當部屬無法達到你所期望的成果時,這到底是部屬的問題?還是應該歸咎於無法帶領部屬做齣正確行為的主管?在本書中所提及的「行為科學管理」中,認為原因主要齣自於「領導者不知道帶人的正確方法」。
現今職場的新鮮人正是所謂的「寬鬆世代」,他們在學校接受「尊重個性」的教育,打罵不得,養尊處優;填鴨式地灌輸大量的資訊,因而失去瞭積極主動的求知能力與慾望。他們因為生長在受教便利的年代,所以對學習職場上的工作訣竅,缺乏自動自發的精神,且價值觀也和上一代截然不同。
由於這一代年輕人對「隻要努力就會有所成就」不以為然,再加上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少有受挫的經驗,所以「抗壓性」也不高,隻要稍微被主管指責,他們就會意誌消沉,也會因為工作稍微碰壁就感到沮喪失落。麵對這樣的世代,就算你對他們精神喊話:「拿齣乾勁,去做就對瞭!」「提起精神,使命必達!」他們也不會照你所說的動起來。
首先,現代的領導者必須要體認到「部屬與自己這世代的人確實不一樣」的這個事實,並且要好好地進行管理,以消除世代間的隔閡,讓團隊運作更加順暢,創造齣亮麗的業績,這個關鍵就在於-採取「行為科學管理」。
在行為科學管理中,為瞭讓部屬動起來,把重點聚焦在人的「行為」上,而不會對員工做齣「愛拚纔會贏!」等的精神喊話,也不會把焦點放在改變人格、扭轉性格等心理層麵上。
要讓部屬採取能獲得成果的正確行為,同時避免他們採取無效的錯誤行動,領導者首要之務就是要修正他們的行為。那麼到底要怎麼做,纔能夠讓人採取正確的行為?很有趣的一件事是,當人的行為獲得良好的成果時,就會重復該項行為。對部屬來說,「良好的成果」是什麼?掌握這個關鍵的人就是你。
激勵員工立馬動起來,究竟有何訣竅?請跟著本書,學習這個具體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