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求共眠: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

速求共眠: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閻連科
圖書標籤:
  • 非虛構
  • 生活
  • 情感
  • 成長
  • 治愈
  • 隨筆
  • 個人經曆
  • 自我探索
  • 內心
  • 真實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卡夫卡文學奬得主、作品最常被議論的作傢閻連科,首次與影視結閤,以一部紀實小說,寫齣三種麵貌──真實、寫作、編導 ★真相與謊言交織,窺探寫作創作背後的祕辛! 一段被遺忘而重新啓動的故事,一個陷入寫作瓶頸的作傢,一群決定現身說法的主角人物們,他們當中,誰說的是真話?誰坐壁上觀?而誰又鬼話連篇? 嘴上造謠是犯罪,筆下造謠是文章學問。 你要在你筆下多造些好謠,多說些好假話,把咱河南人寫得好一些…… 一樁三十多年前的真人真事鄉村農傢公案,作品最受爭議的作傢閻連科將之寫成中篇小說〈速求共眠〉,三十年後,當年公案主角戀上相差三十多歲的女大高材生,這段被網民們宣稱是「農工與女大生」、「蟑螂與鳳鳳的畸戀」、「北方豬與南方鮮花的對戰」超越年紀、道德倫理的老少忘年戀,在微信文章上引起關注與熱議。而作傢則在編、導、演的聚會上,公開討論與再製成劇本,企圖以此正式進軍電影圈。 於是,如楚門秀般,從生活現實走嚮電影藝術的真人實事,經過一個月實地田野調查,一對一訪談,閻連科以如剝橘子般層層扣疊、虛實交錯的寫作模式,完成《速求共眠》這部同名電影劇本。 然而,事實真如作傢所寫?還是背後另有隱情? 三十年前的偉大愛情,與三十年後的美好畸戀;文字工作者及電影工作者的心理拉鋸戰;每一字、每一句,真亦假、假亦真,讓人分辨不清,甚至摸不著頭緒。 《速求共眠》是閻連科作品中,最不一樣也最顛覆想像的閱讀感受。以一部電影創作的行為藝術作為開端,講述真實事件改編的小說主角們各懷鬼胎、工於心計,而劇作傢又如何從中去無存菁,或說重新構思以完成劇本的種種過程。這當中,作傢、編劇與導演,全被推上沒有開關的電影創作跑步機,讀者你我也被強行拉入情節裏,置身於其中,一同與之悲喜交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閻連科


  1958年齣生於中國河南省嵩縣,1978年應徵入伍,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係、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1979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誌》、《日熄》等10餘部;中、短篇小說15部,散文、言論集12部;另有《閻連科文集》17捲。是中國最有影響也最受爭議的作傢。曾先後獲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奬,第三屆老捨文學奬和馬來西亞第12屆世界華文文學奬;2012年入圍法國費米娜文學奬短名單和英國國際布剋奬短名單。2014年獲捷剋卡夫卡文學奬。

  2015年《受活》獲日本「推特」文學奬,2016年再次入圍英國國際布剋奬短名單,同年《日熄》獲香港紅樓夢文學奬。其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義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蘭、挪威、瑞典、捷剋、塞爾維亞等20幾種語言,在海外齣版外文作品近百本。2004年退齣軍界,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作傢和香港科技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客座教授及榮譽博士。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走嚮謝幕的寫作


  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寫作的無意義。
  審美就像裸體外的紗幔,在馬虎的眼裏美成一首詩,而當你再定睛細看之後,僅就還有醜陋而已。
  沒有意義而還要寫作,正如人活著不能不吃飯;而寫作,從本質上說,是作傢要餵食自己的內心,而不是餵食讀者的需要。

  若不寫作,人就真的死瞭。
  然而寫作,也無非是證明你還活著罷瞭。
  活著就是活著。在活著的今天,談論寫作的神聖是多麼虛僞與奢侈。

  有的人說,我要寫一本死後能做枕頭的書,那是真心和真話;而我要說瞭,那就是一個笑話瞭!

  經常懷疑,我一生的寫作,就是一場笑話吧。

  若不是到瞭這個年齡,熱瞭吹風,冷瞭烤火或蹲在暖氣片的邊上操著袖子發呆和發呆,久而久之會覺得無聊、無聊和無聊,我就真的不再寫作瞭。

  到瞭這個年齡,纔知道寫作在我是選錯瞭職業。明白瞭,但已經沒有再可選擇的機會瞭。剩下的,就是握著筆桿年邁、衰老和等死吧。而在這還沒有衰老前,就是吃飯、走路和讓筆桿隨身而動著。

  見過兩次史鐵生。第一次是在他傢,他笑著對我說:「連科,我以為世界文學的高峰已經過去瞭。二十世紀的文學就是從拋物綫的高峰嚮下滑。」

  第二次是在彆人傢,我抬他的輪椅上颱級。上去後他拉起我的手,很重很重地握瞭握:「少寫點!」他是笑著說的這個話。可在那笑裏,有著很濃的對文學的揶揄和真誠。

  對文學,還有什麼比他說的「少寫點!」更有悟覺和意味深長呢?!

  到後來,我經常鸚鵡學舌地說:「世界文學的高峰在十九世紀已經過去瞭。」可是說著說著間,我發現問題瞭。我不認為世界文學的高峰在十九世紀已經走過去,後來的寫作,都是拋物綫的下行之滑落。

  我以為,二十世紀的文學同樣也是世界文學之高峰。是另外一個新高峰。是擺脫瞭十九世紀文學舊有羈絆的一個再高峰。二者孰高孰低,幾無可比,如一個人姓張好還是姓李好,南轅北轍,無可論說。

  十九世紀偉大的作品無不是直接或間接地去寫人的靈魂的。而二十世紀間,多都在書寫人的靈魂時,更多的關注通嚮靈魂那作傢各自不同的路。拿二十世紀文學談人的靈魂和世界之復雜,它是要輸給十九世紀的。可拿十九世紀的文學談作傢那通嚮靈魂的路─什麼敘述結構呀、腔調節奏呀、前流後派呀、創造主義呀,那十九世紀就輸瞭。所以說,我絲毫不懷疑十九世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最高峰。我是說,二十世紀的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一個新高峰。

  扯遠瞭;也說得大瞭些。

  該說說我們自己瞭─忽然就發現,如果鬥膽把我們的寫作放在世界文學這個平颱上,果然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談論小說中的靈魂,我們壓根不能和十九世紀文學比;可是說每個作傢那去往靈魂的路,我們又總是忙著拾人牙慧而少有自己的創造和修路的鎬。想到此,就不免一陣心寒和惆悵,像一個鄉下人精心設計、花錢費力,用幾十年的時間,在鄉村蓋瞭一棟洋洋自得的樓。可是有一天,他到瞭城裏去,纔發現那高樓漫山遍野,大鬍同與小巷子,都是他傢樓房的模樣兒。而且無論哪一傢的哪一棟,幾乎都比他傢的樓房好。

  當代文學可能就是這樣兒。

  好在我們中國實在是大,人口也著著實實多。倘若我們不和中文以外的作品相比較,也是能發現當代作品的韆好萬好來。

  可是怎麼能夠不去比較呢?哪個當代作傢沒有讀過外國文學並從中汲取營養呢?像我這種人,老實說,若論中外文學對自己的影響時,比例應該為四六開。說西方文學對我這代作傢的影響大於本國文學傳統之影響,不知會不會有人罵我們是走狗和漢奸,可情況,確實又是這樣兒。

  不講這些扯秧子的話,說現在。說說我自己。

  開頭說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寫作無意義,我不是說中國文學無意義,而是說越來越感到我自己的寫作無意義。

  這個最初的無意義和越來越覺得的無意義,是從前年寫作《日熄》開始的。

  真的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麼覺得文學的無力和無趣。在這兒,絕不是說文以載道好。而是說,當小說無趣到人們在茶餘飯後都想不起來它的存在時,那是真的沒有意義瞭。

  想一想,今天的現實富得像是一個礦,而小說的內容卻窮得隻有幾粒鵝卵石。

  想一想,我們處在一個盛産故事的時代裏,可我們的故事卻隻能在離開今天後的迴憶中。

  想一想,我們正處在現實的巨大漩渦內,可幾乎每一個作傢都隻能站在岸上眼巴巴的望,且還生怕渾水濕瞭自己的腳。

  想一想,我們以為我們的寫作正在鼎盛期,可在三年、五年前,或十年、八年前,創作的高峰卻已悄然而彆,笑瞇瞇地離我們越來越遠瞭。

  狄更斯說:「世界這麼大,它不僅能容下我們,也能容下彆的人。」套而言之即:「文壇這麼大,它容下瞭彆的人,也容下瞭我們這些人。」之所以我們還在寫,是因為彆人允許我們寫。

  我們還似乎很活躍。其實是我們沒有關心彆人的活躍纔覺得自己很活躍。

  年輕的作傢早就登颱瞭,而且在舞颱中央瞭。我們不過是左睜一隻眼、右閉一隻眼的佯裝不知或者看不見。不是因為他們寫得不好纔顯得我們好,而是人傢關心我們的好,而我們沒有關心人傢的好。

  現在似乎到瞭一代人謝幕的時候瞭。

  雖然因為舊情的牽扯我們還在寫,但真的彆忘瞭年輕作傢已經寫得很好、很好瞭。之所以我們沒有最後謝幕和下颱,是因為中國太大、文學舞颱也足夠寬敞和寬敞;而不是因為我們在某些很少、很短的年月裏,果真的一部比一部寫得好。

  尤其我,是真的江郎纔盡、纔情枯竭瞭。寫作的難,就像超齡女人要生孩子般。
 
  我到瞭一個寫作的焦慮期和掙紮期。

  無論焦慮和掙紮的原因是什麼,每次提筆都感到有手拤在脖子上,讓人呼吸不上來,使筆難以落下去。這如一個人沉在水裏的憋氣樣,倘若能夠浮齣水麵換口氣,也許還有一段距離可以遊,如若換不過來氣,那就隻有憋死在水下邊。

  掙紮著。

  焦慮著。

  不求痛快和暢遊,隻求能讓人換口氣。
  《速求共眠》就是一次嘗試換氣、緩氣的小呼吸。

  倘是生命讓我緩氣和換氣瞭,那就再繼續努力寫下去。倘是不讓緩氣和換氣,就此擱筆也亦未可知呢。

  誰知道?

  天知道。

  年齡、生命、感受力和支撐力,創造力的衰退和最後一根稻草的脫手,都在警告著一代作傢─或者僅僅是我自己寫作的落幕和卸颱。

  真的甘心就此打住嗎?
  重新啓程的事,又哪有那麼容易哦。
 
  魯迅說,孩子一齣生,就一天天靠近著死。這麼說,一個作傢一落筆,他就開始一個字、一個字,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地走嚮寫作的落幕和卸颱瞭。

  準備好瞭要落幕扔掉的筆;也準備好瞭再次啓程的努力心。緩口氣,換口氣,要麼重新開始,要麼就此謝幕。

  在走嚮謝幕的路道上,多半會碰到一堵走不齣去的鬼打牆;可也許,命運好瞭會突然有個新舞颱?

  誰知道?鬼知道!

  反正作好謝幕的準備就是瞭。
 
二○一七年七月十九日 於日本伊豆川端康成的腳印上

圖書試讀

一 閃念
 
1

 一麵說著淡薄名利,一麵渴求某一天名利雙收─我在這高尚和虛僞的夾道上,有時健步如飛,有時跌跌撞撞,頭破血流,猶如一條土狗,想要混進貴婦人的懷抱,努力與僥倖成為我嚮前的雙翼。所不同的是,當土狗在遭到貴婦人的一腳猛踹時,會知趣地哀叫著迴身走開,躲至空寂無人的路邊,惘然的望著天空,思索著牠應有的命運,而最終夾著尾巴孤獨地走嚮荒哀流浪的田野。而我,會在思索之後,舔好自己的傷口,重新收拾起僥倖的行囊,再一次踏上奮不顧身的名利之途,等待著從來沒有斷念的閃念與想願。
 
終於,我又一次想到瞭李撞。
 
我傢鄉的這個人物,已經多次以原型的身分齣現在我的寫作中。在我一生最重要的作品裏,都有著他的生活之原型。我還曾以小說的筆法,紀實的方式,寫過一部小說叫《速求共眠》,可惜那時我以虛構的名義發錶瞭。如果那時我讀過《冷血》那本書,我一定會以非虛構的方式使它麵世走進讀者的視野裏。那樣兒,也許我會果真的一夜成名,暴得名利,說不定早就是名滿天下的一個非虛構的大師瞭,何至於直到今天,我還在文壇為微名小利而營營苟苟、偷偷竊竊,活得像牢籠中要光無光、要滅不滅的豆油燈。
 
要知道,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故事和文學。文學隻能在時代的預熱中率先點燃纔能名眾而經典。所以,好的作傢都是時代未來的巫師或者算命師。可惜這個道理被我參悟到時我已年過半百瞭,除瞭名利,我已經看透藝術那玩藝:世界上所有的藝術,都是名利的西裝或者中山裝。隻要名利大到足夠的砝碼上,隨手放在地上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也會被世人以為是行為藝術的飛輪和先驅。還有達利的畫,恐龍靈異類的破電影。一切的藝術都在反覆證明著一條規律:藝術的鄉愁是名利;而名利的故鄉是藝術。如此,一個作傢或導演,是從藝術走嚮名利,還是從名利走嚮藝術,這又有什麼差彆呢?基於這樣果敢而明瞭的想法,在我五十歲生日的前一夜,失眠給我送來瞭神賜的靈感之大禮。那是六月十三日的深夜,窗外的北京,被夜色的燈光浴洗得如KTV的包間,朦朧的歡樂,掩蓋著一個城市的憂傷。而我,躺在輾轉反側的床上,重溫著煩惱、傷痛的哀歌,伸手去床頭尋摸失眠靈的藥瓶時,摸到瞭在那兒沉默瞭一夜的手機。
 
黑夜讓我想到瞭手機上的手電筒。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