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

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曆史
  • 颱灣文化
  • 木工
  • 博覽會
  • 古地圖
  • 颱北市
  • 懷舊
  • 建築
  • 設計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知道八十多年前,颱灣有過一場「至今都比不上」的大型博覽會嗎?
博覽會帶來人潮與錢潮,
而當時周圍店傢也無不使齣渾身解數,製作特色印章,爭相媲美,
供參觀民眾遊訪購物之餘,留下紀念的一記。

如果你沒看過,現在讓你看看,
還一次讓你看個過癮!!
  


陳柔縉全新作品
橫跨八十年時空,極緻珍藏版!!
日治史上最大博覽會,
超過300枚「珍稀紀念戳章」隆重齣土,首度披露!
官方紀錄未見、絕無僅有。

一九三五年颱灣博覽會期間,
一位專做外國人生意的木匠一個章一個章地,蓋得瞭三百多枚紀念章;
八十年後,一張老照片牽引著作者重啓泡過時光染液的集印簿,
以紀念章為翼,迴返日本時代,不僅止呈現商店的麵容,
還要繼續說那些始終說不完的故事……

█「10.10.10」
整個颱北有一支紀念章大軍,紮營插旗,駐守各地,
為博覽會助勢,也為颱灣效力,大聲宣傳。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颱灣博覽會」(簡稱颱博會),展期落在昭和十年十月十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共五十天,是日本自一八九五年治理颱灣以來的成果誇耀及實力的展現。整個颱博會規模之大,光是設於颱北市內的主會場便達數萬坪,各地方(包含北中南)亦設有地方館展齣鄉土特色,可說是颱灣全島動員起來參與史上最大的盛事。

█ 從紀念章上,我們看見三O年代颱灣的繁榮、活力,也看見那個年代民間的文化細膩度。
令人既贊嘆又感嘆,八、九十年前的美學竟強過戰後,甚至今日。

糖業館的紀念章上可見兩名年輕女性,分彆是盛裝和服的日本人以及著襲地旗袍、時髦高貴的颱灣女性;館內由分屬民間會社的多傢現代化糖廠參展,還備有免費的冷糖水給參觀民眾品嘗;專賣館的紀念章則呈現其獨特的高塔圓形外觀,進到館內濃濃的樹香撲鼻而來,除瞭樟腦,現場還有製菸實演,也可以一窺機器是如何自動幫酒瓶貼上標簽的;子供の國(孩童的國度)以其入口地標、塔頂有著桃太郎可愛塑像的「蓬萊塔」做為紀念章主圖,場內三韆坪的遊樂區舉辦琳琅滿目的餘興、娛樂活動,提供觀眾另一個益智、健體、遊戲的去處……

然而,書中介紹的不隻是颱博場館的戳章,
更將目光聚焦在當時民間特製的紀念章上──


日本時代最早的一枚紀念章是一九○二年的「萬國郵便聯閤加盟25年祝典」紀念郵戳,其後這樣的紀念郵戳雖連番現身,但隻有一些嚴肅的大日子纔有資格發行紀念戳章,或是仍有許多規矩要守,像是蓋得後貼瞭郵票隻能會場內投遞。到瞭一九三一年,風景名所紀念章纔開始冒齣頭,購買一錢半的郵票,就可以在郵局蓋得戳章,增添旅遊趣味,隔年全颱更有近三十個火車站也推齣紀念章饗客。而這一波風潮來到颱灣博覽會期間,更是整個大噴發,來到最高潮!本書主人翁楊雲源的集印簿,可說是展示瞭當年盛況:餐廳、電影院、照相館、書店、文具店、印章店、藥局、菓子店、皮鞋店、布店、咖啡店、旅館、市場、廟宇、神社、溫泉旅宿,全都登場瞭,於是紀念章的舞颱不再隻有郵戳和鐵道。

楊雲源的集印簿中,有多達三百個珍貴的「民間」颱博紀念戳章,是官方紀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颱灣博覽會誌》中所未見,珍貴的文化財!每個商傢的紀念章都製作精緻,極富特色,其綫條、文字、空間配置皆令人驚嘆於當時的美學與手工技術,沉迷其中,且八十多年前的蓋印至今仍色澤飽滿。

在設計上,可見商傢費盡心思凸顯自身特色的圖樣:藥局以單槓倒立的人加上增強體力字樣,呈現其主打項目;接骨院大喇喇地秀齣拿著看闆的骷髏人,確實讓人一目瞭然;洋雜貨店以一截著褲襪的長腿勾引目光;其他像是祝颱博字樣、颱灣島型輪廓、巨大的颱博牌樓也被融入構圖之中,有時還能看見以錶現南島風情的椰子樹或香蕉葉為襯。

這些颱灣博覽會紀念章,是如何吸引這名木匠滿懷熱情,跑來跑去,一個章一個章蓋,從北橫跨到南,從東奔走到西,還有士林、北投、草山,連基隆都去瞭三次呢!

就讓我們隨著陳柔縉生動的文字,窺看那真真確確存在的文化繁景吧!!


【這本書好有特色】

(1)「紀念章身世考」,
啥乜(siánn-mí)!作者居然連遮嘛知影!!
這數百個紀念章上的綫索少到不能再少,有的僅有日文店號,更彆提配上設計怪趣的圖案,著實叫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作者陳柔縉費時兩年查詢史料,佐以鑽研颱灣生活史十餘年的內力,一個一個辨識這些紀念章,不但調查考究齣其來源,更生動地述說諸多逸事,讓人猶如穿越時空,與他們共舞。

(2)不隻是官方自嗨!從紀念章「店傢的位置」,
發現颱灣博覽會舉辦當時,可說是整個民間動員起來!!
書中共附有九張區域圖,作者查找密密麻麻的地圖及土地圖冊,盡可能標示齣眾多紀念章店傢的所在位置,並由此發現,除瞭博覽會會場周圍之外,更嚮外延伸、橫跨整個颱北,原來當時是島內所有人共同參與這場盛事!

(依照店傢的位置,共可分成二十五個區域,如城內的錶町、本町、榮町、京町與大和町;城北的北門町;西門的新起町、西門町、壽町、末廣町;大稻埕的太平町、日新町、禦成町、永樂町、上奎府町與建成町;其他區域還有大龍峒、士林、北投、草山、基隆……)

(3)隨書附贈兩張復刻版古地圖,敬請搭配使用,
認識颱灣史的趣味加倍哦~

★1號古地圖★『颱灣博覽會鳥瞰圖』(W45cm×H32cm):
完整呈現颱灣博覽會展館設施配置,包括第一會場、第二會場、大稻埕分場,以及草山分館。

★2號古地圖★『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W67cm×H90cm大型地圖):
詳細標示1935年颱北市職業明細(商傢店號),以及颱灣博覽會展館位置。

地圖使用方法:
瀏覽2號地圖時,讀者可先順著鐵道標記找到「颱北驛」(颱北車站),再往下找到「總督府」,在它的左方、紅色方框標記便是第一會場展館,可以看到公會堂(今中山堂)附近設有滿州館、産業館、林業館、朝鮮館、糖業館等。而在總督府右方,就是第二會場,那裏設有專賣館、愛知名古屋館、北海道館、子供の國(孩童的國度)、森永館(明治牛奶糖販賣所)、福建館、南方館等場館。

(4)Design by wangzhihong
全書裝幀由王誌弘設計,純粹、極緻,方寸間充滿瞭美感,與彼時的美學相互輝映,令人愛不釋手!書背採裸背綫裝,可完全攤平閱讀,使精采跨頁圖片完整呈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柔縉
颱灣大學法律係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現為專欄作傢、颱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總統的親戚》(1999)、《颱灣西方文明初體驗》(2005,榮獲聯閤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新聞局最佳人文圖書金鼎奬)、《宮前町九十番地》(2006,榮獲中國時報開捲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2016年紀念版)、《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2009,獲頒新聞局非文學類圖書金鼎奬;2016年全新增訂版)、《颱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2011)、《舊日時光》(2012)、《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迴憶錄》(2013)、《廣告錶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颱灣的摩登生活》(2015;獲文化部103年度編輯力齣版企畫補助)等。


相關著作:《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初版紀念簽名)》《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全新增訂版)》《颱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宮前町九十番地(十週年紀念版)》《廣告錶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颱灣的摩登生活》

攝影者簡介

王誌弘(全書裝幀)
颱灣平麵設計師,國際平麵設計聯盟(AGI)會員。1975年生於颱北,1995年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畢業。2000年成立個人工作室,承接包含齣版、藝術、建築、電影、音樂等領域各式平麵設計專案。2008與2012年,先後與齣版社閤作設立Insight、Source書係,以設計、藝術為主題,引介如荒木經惟、佐藤卓、橫尾忠則、中平卓馬與川久保玲等相關之作品。作品六度獲颱北國際書展金蝶奬之金奬、香港HKDA葛西薰評審奬與銀奬、韓國坡州齣版美術賞,東京TDC入選。著有《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

相關著作:《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初版紀念簽名)》

圖書目錄

自序

一、誰蓋瞭這些章?

二、紀念章的日本時代

三、木匠的「章之路綫」
A. 城內錶町
1. 萬屋旅館
2. 柴田自動車商會
3. 正々堂
4. ち々ぶや(秩父屋)
5. 吾妻旅館
6. 肥後屋旅館
7. 小林旅館
8. 日の丸館

B. 城內本町
9. 太陽館
10. 十一屋
11. 伊田商店
12. 颱北ホテル(颱北旅館)
13. 盛進商行
14. 中島商會
15. 小川紙商店
16. 三生堂
17. 福々堂
18. 新高旅館
19. 矢野商店
20. 明治旅館
21. 森田商會
22. 尚美閣
23. 龜甲萬
24. 花傢ホテル(花傢旅館)
25. 朝陽號
26. 攝津館

C. 城內榮町
27. 大丸旅館
28. 桐田商會
29. 金益發食堂
30. 新高堂書店
31. 生蕃屋
32. 小塚
33. 大阪商船颱北船客案內所
34. 榮町藥局
35. 大正堂
36. 岩田サンゴ店(岩田珊瑚店)
37. ヒカル食堂(光食堂)
38. 吉井印房
39. 颱灣日日新報社
40. 齣口商店

D. 城內京町
41. 文華堂
42. 榖山商店
43. 文林堂
44. 野田時計店
45. 大學堂
46. ヒゴヤ(肥後屋)
47. 大正堂
48. かるた傢(歌留多傢)
49. メロー商閤(商閤美露)
50. 南國物産商會
51. 田中珊瑚店
52. 學校美術社
53. 京町藥局
54. 文明商行
55. 小波
56. 蓬萊物産商會
57. 丸山寫真館
58. 太陽堂
59. 東京堂時計店
60. 文尚堂

E. 城內大和町
61. トモエ會館(巴會館)
62. 大和館
63. 和田メガネ店(和田眼鏡店)

F. 城北北門町
64. 梅屋敷
65. 大阪商船
66. 近海郵船
67. 集英旅館

G. 西門新起町
68. 西門市場
69. 三上洋雜貨
70. 山田時計店
71. 福本商店
72. 今井モスリン店(今井毛斯綸店)
73. 三光堂
74. 芳文堂印房
75. 禦國屋
76. 大道染料

H. 西門西門町
77. 芳乃館

I. 西門壽町
78. 富田ホネツギ(富田接骨)

J. 西門末廣町
79. 文化堂
80. 高倉寫真館
81. 太田商店

K. 大稻埕太平町
82. 四川ホテル(四川旅館)
83. 正文堂
84. アポロ(阿波羅)
85. 富文齋印舖
86. 勝芳商行
87. 光食堂太平町支店
88. 羅訪梅畫像寫真館
89. 鬥文齋
90. 藏文齋
91. 日信羅紗店
92. 林裕益洋品店
93. 菊元商行
94. 瑞祥
95. 尚古堂印房
96 高源發吳服店
97. 虎標永安堂
98. 義興隆
99. 太平食堂
100. 學文堂
101. 孔雀カフェー(孔雀咖啡館)
102. 周朝日商店
103. 寶香齋
104. 龍月堂
105. 廣文堂
106. 金同順
107. 泰美商行
108. 精華堂
109. 友文堂
110. 仁義堂

L. 大稻埕日新町
111. 蓬萊閣

M. 大稻埕永樂町
112. 霞海城隍廟
113. 興文齋墨局

N. 大稻埕上奎府町
114. 共田洋服店
115. 方圓軒
116. 廣華洋服店
117. 山本典正堂

O. 大稻埕禦成町
118. 禦成町市場

P. 大稻埕建成町
119. 颱灣ホテル(颱灣旅館)
120. 颱南旅館
121 大東ホテル(大東旅館)
122. 協誌洋服店
123. 嘉義閣ホテル(嘉義閣旅館)
124. 蓬萊ホテル(蓬萊旅館)

Q. 大龍峒圓山士林
125. 保安宮
126. 孔子廟
127. 円山駅(圓山火車站)
128. 円山動物園(圓山動物園)
129. 颱灣神社
130. 芝山巖
131. 劍潭古寺
132. 士林駅(士林火車站)

R. 北投
133. 草山循環バス(草山循環巴士)
134. 北投
135. 新樂園
136. 新薈芳
137. 沂水園
138. 天狗庵
139. 北投公共浴場
140. 吟鬆庵
141. 花月
142. 由喜鬆
143. 星乃湯

S. 草山
144. 草山
145. 巴旅館
146. 草山ホテル(草山旅館)
147. 山梅館
148. 多喜乃湯旅館
149. 眾樂園
150. 大屯ホテル(大屯旅館)

T. 鬆山莊
151. 日本航空輸送會社

U. 第一會場
152. 糖業館
153. 朝鮮館
154. 滿洲館

V. 第二會場
155. 專賣館
156. 第二文化施設館
157. 颱灣の警察
158. 消防
159. 鐵道案內所
160. 愛知名古屋館
161. 北海道館
162. 花蓮港案內所
163. 明治キヤラメル販賣所(明治牛奶糖販賣所)
164. コドモノクニ(孩童的國度)

W. 大稻埕分場
165.南方館
166.空中美人鯉魚猜參考館
167.福建館

X. 草山分館
168. 草山觀光館
169. 颱日觀光景點

Y. 基隆
170. 基隆駅(基隆火車站)
171. 基隆大阪商船
172. 基隆近海郵船
173. 基隆水族館

Z. 待考紀念章
174. お天気雪文(天氣香皂)
175. 天狗堂
176. 小野
177. 忠勇銘酒
178. 新京美人
179. 野崎小唄
180. タイヘイレコード(太平唱片)
181. RENGO
182. NISSHIN
183. ベルベット石鹼(天鵝絨香皂)
184. DURANT MOTORS(杜蘭特汽車公司)
185. 大山
186. 水手帽男孩
187. 珠綫
188. 杉山式冷凍機
189. 七福神
190. 颱灣種蛇參考館
191. 紅象

◎主要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很難想像當年有一個紀念章愛藏傢,
會在博覽會五十天會期中,遊走市街,蓋齣三百個章。
更難想像,曆經時代變換,薄薄的紙製本子可以挺過八十年,
而未經水害、日曝、人為丟失。
沒錯,真的是整整八十年。

自序

據我的朋友劉伯姬說,兩年前那一晚在她的辦公室,幾個編輯一起為一本書挑燈趕工,她督軍坐陣,但插不上手,就閑閑瀏覽朋友的臉書。老同事楊弘熙剛放上幾張黑白照,隻說是傢裏翻齣幾張老相片,其他沒多講什麼。其中一張,伯姬覺得有點眼熟,就Line給我,「你看看這是什麼?」

我當下一驚,我寫的《宮前町九十番地》一書就有相同照片。我趕快迴覆伯姬,請她翻看一下那本書某頁的附照,男女老少一群人郊遊,去新店溪搭屋形船。更迫不及待,問她是誰擁有這張照片,我要去拜訪。這本《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就這樣孕生瞭。

我到淡水河邊的楊傢,弘熙的爸爸楊穎川先生年近八十,童顔鶴發,潔淨不苟,有日本老先生的氣質。他拿齣父親遺留的舊物,我看到許多和《宮前町九十番地》傳主張超英傢藏相同的老照片。原來,那些相片上角落的那個人是楊弘熙的阿公楊雲源;原來,他是一位傢具木匠,日本時代領有木工執照。

我和楊爸爸也聊到張超英、楊雲源兩人之間的交集人物「張鴻圖」,他受香港英語教育,是戰前美商標準石油公司的颱灣支配人(總經理)。一九三六年,張鴻圖娶香港媳婦,楊雲源保留瞭那場豪門婚禮的喜帖。毫無褪色,品項完好,已經不足以得到我更多贊嘆瞭,喜帖英文、漢文並陳,纔是稀有珍貴。

楊傢保存的文物帶給我的驚喜還沒結束。已逝的楊雲源在他三十二歲那一年,遇上一九三五年的颱灣博覽會。盛年遇盛會,他收藏瞭好多博覽會相關的繪葉書、地圖、廣告小冊。翻著翻著,大約一個虎口高的收藏已見底。最底下壓著一本筆記本,封麵泡過時光的染液,略顯暗沉,一翻開,內中卻是頁頁五顔六彩。筆記本的每一頁都布滿紀念章,形狀各種,有微笑的獵犬、古典的腳踏車、可愛的油畫顔料軟管。顔色也繽紛,甚至有很現代感的桃紅、Tiffany綠。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文字的力量,也讓我對曆史的理解,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作者以一個木匠的視角,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1935年颱灣博覽會的大門。我不再是被動地接收關於博覽會的枯燥信息,而是跟隨這位木匠的腳步,親身經曆著博覽會的點點滴滴。他可能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參與者,但他的雙手,卻為博覽會增添瞭不可或缺的光彩。書中對他工作的描寫,細緻入微,充滿瞭生活氣息和技術細節。我仿佛能聞到木屑的清香,聽到他錘鑿敲擊的節奏,感受到他專注的神情。他對於木材的瞭解,對於工藝的追求,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種種挑戰,都讓我深深地被吸引。而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和驚喜的,莫過於附贈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當這些古老而精美的地圖在我眼前展開,一種強烈的穿越感油然而生。我能夠對照著地圖,去尋找木匠曾經工作的區域,去感受那個時代颱北城市的脈搏。這些地圖,不僅僅是圖畫,它們是曆史的印記,是時代的見證,更是讓書中的文字,變得更加鮮活、更加立體。它們是解讀曆史的密鑰,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生活狀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細節之美,也看到瞭普通人身上蘊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

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細節決定一切”這句話在曆史研究中的分量。作者選取瞭一個極其平凡卻又極具代錶性的角度——一個木匠,來講述1935年的颱灣博覽會。初讀,我或許會覺得這隻是一個關於手工藝人的故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發現,這個木匠的每一次揮汗如雨,每一次精心的打磨,都摺射齣那個時代颱灣的社會風貌、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精神麵貌。書中對木匠在博覽會期間工作的描寫,細緻到令人發指。他如何與各種木材打交道,如何運用不同的工具,如何與工友協作,甚至是如何處理那些細小的工藝細節,作者都一一詳盡地呈現。我能感受到他手心的溫度,聽到他工具發齣的聲響,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工坊。而更讓我驚嘆的是,本書還附帶瞭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的復刻版古地圖。當把這些地圖鋪開,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木匠的每一個工作地點,都隱藏在這清晰的城市脈絡之中。我可以對照著地圖,去想象他在哪個區域進行木材加工,又在哪個角落為展館進行最後的裝飾。這些地圖,不僅僅是曆史文獻,它們更是串聯起書中文字與真實場景的絕佳媒介,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引人入勝。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也看到瞭普通人對宏大事件的獨特貢獻。

评分

《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驚喜連連”來形容。一開始,我以為這隻是一個關於博覽會的普通介紹,沒想到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一位木匠的眼睛——展開,為我呈現瞭一個彆樣的曆史畫捲。這位木匠,他的故事樸實無華,卻充滿瞭匠人的堅韌與智慧。書中對他在博覽會籌備期間的工作場景描寫得尤為細緻,從材料的選擇、工具的使用,到與工友們的交流,再到麵對技術難題時的思考與解決,都仿佛曆曆在目。我能感受到他對於木材的深厚感情,對於技藝的精益求精,以及對參與這次博覽會所抱有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更讓我驚嘆的是,本書還附贈瞭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的復刻版古地圖。這簡直是點睛之筆!當我將地圖展開,看著那些熟悉的(或者說,曾經熟悉的)街道名稱和建築輪廓,再結閤書中木匠的經曆,一種強烈的代入感撲麵而來。我仿佛可以站在地圖上的某個位置,迴望木匠當時的身影,或者想象他如何在城市的某個角落默默工作。這些古地圖不僅僅是曆史的遺物,更是理解書中文本內容的重要綫索,它們讓書中的故事不再是平麵化的文字,而是有瞭更廣闊的空間感和更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國傢的進步,以及背後無數普通人默默的奉獻。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博覽會,更是關於一個時代颱灣的集體記憶。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時光膠囊,將1935年的颱灣博覽會,用一種極其生動、極其人性化的方式呈現在我麵前。作者選擇瞭一個極其獨特的視角——一個木匠,來講述這個宏大的曆史事件。我之前從未想過,通過一個普通勞動者的眼睛,竟然能如此清晰地看到一個時代的脈絡。書中對木匠工作細節的描繪,簡直是栩栩如生。我能夠想象他如何挑選木材,如何運用各種工具,如何剋服技術上的難題,甚至如何在忙碌的博覽會期間,一絲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思考,都仿佛躍然紙上,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颱灣的活力與氣息。而本書最大的亮點,絕對是附贈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當我把這些古老而精美的地圖鋪開,一種強烈的曆史感瞬間將我包圍。我能夠對照著地圖,去尋找木匠工作的具體區域,去想象他當時的生活場景。這些地圖,不僅僅是曆史文獻,它們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書中的文字變得無比鮮活,讓整個故事充滿瞭空間感和真實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深度,也看到瞭普通勞動者對時代進程所做齣的貢獻。它是一部關於匠人精神、關於地方曆史、關於集體記憶的傑作。

评分

當我拿起《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這本書時,我抱著一種相對輕鬆的心態,想著或許能瞭解到一些關於颱灣博覽會的趣聞軼事。然而,這本書所帶給我的,卻是一次深刻的、觸及靈魂的體驗。作者並沒有選擇用宏大的曆史敘述來展開,而是聚焦於一個普普通通的木匠。這個選擇,極其巧妙且充滿力量。透過這位木匠的視角,我們看到瞭一個不一樣的颱灣博覽會。他不是一個決策者,也不是一個公眾人物,他隻是一個用雙手去創造、用汗水去澆灌的勞動者。書中對他製作展品過程的描寫,極其詳盡,充滿瞭技術性和藝術性。我仿佛能觸摸到他手中打磨過的木頭,聽到他鋸木時發齣的沙沙聲,感受到他在深夜燈光下專注的身影。這不僅僅是關於一件件展品的誕生,更是關於一種精神的傳承——對技藝的尊重,對工作的熱愛,對傢園的責任。而附贈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更是將這種體驗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當我把地圖鋪在桌上,對照著書中的文字,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木匠可能工作的區域,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城市脈絡。這些古老的地圖,不僅僅是紙上的印記,它們是承載瞭無數故事和記憶的載體,它們讓書中木匠的奮鬥,不再是孤立的敘述,而是與整個城市的變遷、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每一個曆史時刻的輝煌,都離不開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個體,他們的付齣,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评分

《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讓我顛覆瞭對曆史書籍的刻闆印象。我本以為會是一篇枯燥的史料堆砌,結果卻被一個木匠的視角深深吸引。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直接描述博覽會的盛況,而是通過一個普通木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來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情和人們的情感。這位木匠,他可能不會齣現在任何曆史記錄的顯眼位置,但他用自己的雙手,為博覽會貢獻瞭最實在的力量。書中對他工作的描繪,充滿瞭真實感和藝術感。我能想象到他手中木屑飛揚的場景,聽到他刨刀的低鳴,感受到他對每一個細節的專注。他不僅僅是在完成一項任務,更是在用自己的技藝,講述一個關於成長、關於奉獻的故事。而本書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附贈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當我將這些精美的地圖鋪展在桌麵,仿佛穿越瞭時空。我可以對照著地圖,去尋找木匠曾經工作過的痕跡,去感受那個時代颱北的城市脈絡。這些地圖,不僅僅是曆史的佐證,它們更是讓書中的文字,變得更加鮮活、更加立體。它們是通往那個年代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細微之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宏大敘事背後,那些無數平凡個體的閃光點。

评分

這本書,讓我徹底愛上瞭“曆史細節”這個概念。《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就如同一顆顆精美的珍珠,串聯起瞭一段被忽視的曆史。作者以一個木匠的身份作為切入點,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高明的選擇。我仿佛能透過他的眼睛,看到那個時代颱灣的另一麵:不是宏大的政治決策,也不是經濟數字的增長,而是普通勞動者的辛勤付齣和精湛技藝。書中對木匠工作過程的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他如何選擇不同種類的木材,如何運用各種傳統工具,如何剋服技術難題,如何與同事們相互協作,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對“匠人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能感受到他指尖傳來的木材的紋理,聽到他揮舞工具發齣的清脆聲響,甚至能想象他在夜深人靜時,為完成一件作品而全神貫注的樣子。而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附贈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當我把這些珍貴的古地圖攤開,瞬間就被那個時代的城市風貌所震撼。我可以根據書中的描述,在地圖上找到木匠工作的具體區域,感受到他對這座城市的貢獻。這些地圖,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它們更是讓書中的文字,變得無比真實和生動。它們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也讓我對普通勞動者的價值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這本書,絕對是一次令人拍案叫絕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關於博覽會的故事,更是通過一位木匠的視角,展現瞭一個時代的側影,一幅生動的颱灣畫捲。我從未想過,一個普通的木匠,他的視角,竟然能如此深入人心,如此充滿力量。書中對木匠工作細節的刻畫,簡直是入木三分。從他如何選擇木材,如何運用各種工具,如何剋服技術上的難題,到他與同事之間的互動,都寫得極為真實、細膩。我能感受到他指尖傳來的木紋的溫度,聽到他刨刀劃過木頭的聲音,甚至想象他如何在無數個夜晚,在微弱的燈光下,一絲不苟地完成手中的工作。他不僅僅是在製作展品,他更是在用自己的雙手,為颱灣博覽會,為颱灣的形象,貢獻自己的力量。而本書最讓我驚喜和震撼的,莫過於附贈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當我把這些精美的古地圖鋪展在眼前,一種強烈的曆史感瞬間將我淹沒。我能夠對照著地圖,想象木匠當時可能工作的地點,感受那個時代颱北的城市肌理。這些地圖,不僅僅是插圖,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們讓書中的文字變得更加鮮活,讓木匠的故事更加立體。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普通人的偉大,看到瞭技藝的魅力,更看到瞭一個時代颱灣的蓬勃生機。它是一部關於曆史、關於匠人、關於傢園的溫情史詩。

评分

這本《一個木匠和他的颱灣博覽會》真是一本意想不到的寶藏!讀之前,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木匠手藝或者博覽會曆史的枯燥讀物,沒想到它所呈現的,卻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一群人的溫情故事。書的開篇就以一個非常質樸的木匠視角,將我帶迴到瞭那個動蕩卻又充滿希望的年代。透過他粗糙卻靈巧的雙手,我仿佛能感受到木頭紋理的溫度,聽到刨花落地的聲音,甚至聞到木材特有的清香。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將這位普通木匠在籌備和參與颱灣博覽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他不僅僅是在製作展品,更是在用自己的技藝和心血,為這個即將展現在世界麵前的“颱灣”添磚加瓦。書中對博覽會細節的描述尤為精彩,那些我們如今隻能在泛黃的照片中窺見的建築、裝置,在木匠的眼中,都有著彆樣的生命。他如何剋服材料的限製,如何與時間賽跑,如何在一件件作品中傾注對傢鄉的熱愛與自豪,這些都讓我深受感動。而書中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附贈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當我將它們鋪展開來,看著那密密麻麻的街道、標誌性的建築,再對照書中木匠的工作場景,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妙感覺油然而生。仿佛我也可以站在博覽會的高處,俯瞰那片曾經熙熙攘攘、充滿生機的土地,而我的目光,也能追尋到那個默默奉獻的木匠的身影。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深入曆史的旅行,一次對普通人偉大貢獻的緻敬。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颱灣博覽會”,不再僅僅是一個曆史名詞,而是承載瞭無數個體夢想與努力的生動畫捲。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超我想象。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文獻,也不是一本純粹的傳記,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和古地圖精心繪製的,關於那個時代颱灣的立體畫捲。作者以一個木匠的視角切入,將我們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拉迴到微觀的個體經驗。這位木匠,不是什麼名垂青史的偉人,他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匠人,卻在颱灣博覽會這樣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上,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木匠工作細節的描繪,那種對材料的理解,對工具的熟悉,以及在製作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與解決之道,都寫得非常真實。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指尖傳來的木材的粗糙感,聽到他錘鑿敲擊的節奏,甚至能想象他加班加點、汗流浹背的場景。書中對於博覽會的描述,也並非隻是羅列數據和事件,而是通過木匠的眼睛,展現瞭這個盛會是如何一點點成型,如何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當翻開附贈的1935年《颱灣博覽會紀念颱北市街圖》和《颱灣博覽會鳥瞰圖》復刻版古地圖時,我感覺自己像是擁有瞭打開那個時代大門的鑰匙。地圖上的每一個街區,每一棟建築,都與書中的描述産生瞭奇妙的呼應。我能對照著地圖,想象木匠在某個街角忙碌的身影,也能在鳥瞰圖中,找到他可能參與建造的展館。這種圖文結閤的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曆史的真實感。它讓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去感受。這本書讓我明白,宏偉的曆史事件,是由無數個體的努力和汗水堆砌而成的,而每一個普通人,都有可能成為曆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