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簡史:誰定義瞭瘋狂?(新版)

瘋狂簡史:誰定義瞭瘋狂?(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y Port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即使是瘋狂,他們的瘋狂也是時代的産物。

  ◎一本非典型的精神醫病史

  二十世紀初,《英國醫學期刊》以樂觀的語氣說:「比較1800年與1900年的醫學知識與技術,沒有一個醫學部門獲緻的進展比得上治療瘋狂的專科。」然而,在另一本更為專業的期刊(因此更具權威性?)《精神科學期刊》中,語氣就不是那麼樂觀瞭。這本期刊在同一年指齣「在瘋狂的治療上,醫學顯然無能為力」,「雖然醫學在十九世紀獲得極大的進展,但是相較之下,我們對於腦部精神功能的知識,依然非常不足。」在一個曾經把數萬名思覺失調癥患者送進毒氣室的世紀中,精神病患的醫療是否變得更人道瞭?什麼是理性?什麼是精神正常?都不是可以輕易迴答的問題。

  到瞭二十一世紀,精神醫學的功過依然存在極為不同的看法。

  認定誰是瘋狂的人,始終是一種社會的行為。所以本書環繞三個問題:在曆史中,哪些人會被認定為瘋狂?在當時的認知中,他們瘋狂的起因為何?社會又是如何處置這些瘋狂的人?

  作者波特為著名的醫學社會史學者,他最著名的,是鼓吹使病患自己發言,從病患的觀點齣發。因此,在《瘋狂簡史》中,他讓我們看到曆史上的瘋狂者,理解其話語中的隱義,以及這些瘋狂者如何去麵對、訴說、處理他們的處境、衝動、激情與記憶。波特試圖呈現齣這些被社會所驅逐的人如何與擁有社會權力的人抗衡;瘋狂者的妄想、精神醫學的神話,以及社會的意識型態,如何織就一個有意義的網絡。

  本書從隻有若乾考古學遺跡、以神魔力量解釋瘋狂的起源開始,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理性化醫學理論,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傳統對於瘋狂的禮贊,十七、十八世紀對於瘋人的監禁,精神醫學的興起,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有關瘋狂的理論,二十世紀的精神分析,最後來到現代精神醫學的治療模式。

  波特濃縮瞭他二十多年來的所見所得,除瞭錶達齣其個人對瘋狂相關課題的興趣,也不著痕跡地迴顧瞭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並點齣瘋狂史未來的研究導嚮。波特讓我們明白,瘋狂者的話語與行為並非僅由醫學論述與社會價值所決定,他們的言行也影響瞭他們身邊的人。

  或更正確地說,即使是瘋狂,他們的瘋狂也是時代的産物。

名人推薦

  在這個將絕大多數偏離常規、對社會造成實際與潛在危險的行為病理化的時代,波特用社會史的角度切入瘋狂的曆史毋寜是十分重要的。波特認為瘋狂並非單純是一個醫學上的問題,隻要醫生便可充分說明並處理。不過,在這個意義上,波特不是反醫學、反科學的,隻是曆史書寫帶齣的寬闊視野,以及文化和知識的廣度,或許讓他跳脫齣短視的盲點,進而造成一些改變。──王文基,本書導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伊‧波特(Roy Porter, 1946-2002)


  當代最富盛名的醫學社會史教授,《劍橋醫學史》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醫療史、精神醫學史,以及十八世紀社會思想史。就精神醫學史的領域而言,他曾關切過的議題也相當多樣:道德治療、療養院史、神經衰弱、歇斯底裏、瘋狂者的觀點、精神醫學史……等等。除瞭齣版二十多本專書外,精力同見聞過人的波特亦曾主編過上百件的齣版品及若乾專業刊物。此外,羅伊‧波特也是將「精神醫學史」建構成一門領域的主要學者。

  《瘋狂簡史》是羅伊‧波特的最後力作,他以迷人的文筆,對從古至今的瘋狂及其治療方法提齣完全不同的看法與角度,並透過作傢、藝術傢、病患診療者及瘋人的親身敘述,來瞭解現今有關如何定義與處置瘋狂的爭議之起源。

譯者簡介

巫毓荃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衛爾康醫學史研究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博士,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醫學史、精神醫學史與心理學史。
 

圖書目錄

新版譯序/巫毓荃
導讀:瘋狂中的理性/王文基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神與惡魔
第三章 理性化的瘋狂
第四章 愚人與愚行
第五章 監禁瘋人
第六章 精神醫學的興起
第七章 瘋人的抗議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世紀?
第九章 結語:現代中的古老問題?
譯名對照

 

圖書序言

導讀

瘋狂中的理性


  啊!一半有理,一半不正經!瘋狂中有理性!——莎士比亞,《李爾王》

  「著作等身」一詞不足以形容羅伊‧波特在醫療史、精神醫學史以及十八世紀社會思想史方麵的成就。就精神醫學史的領域而言,他曾關切過的議題也相當多樣:道德治療、療養院史、神經衰弱、歇斯底裏、對傅柯的瘋癲史之評價、瘋狂者的觀點、精神醫學史……等等。除瞭齣版二十多本專書外,精力同見聞過人的波特亦曾主編上百件的齣版品及若乾專業刊物。這本於二○○二年年初波特去世幾個星期前甫問世、如今被譯成中文的《瘋狂簡史》,壓縮瞭他二十多年來的所見所得。在結構上,此書以主題的方式呈現,介紹西方曆史中的瘋狂與瘋狂者,由於將讀者群設定為非專業人士,在文字與內容上力求深入淺齣。然而錶麵上看似淺顯且文雅的章節,不但錶達齣波特個人對瘋狂相關課題的興趣,也不著痕跡地迴顧瞭當下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並且點齣瘋狂史未來的研究導嚮。

  要以極短的篇幅書寫西方兩韆年來的瘋狂史必定有所取捨。拋開精神醫學傢所代錶的輝格進步史觀,以及反精神醫學運動者將精神疾病視為迷思這兩種主要取徑,波特主要關切的是三個主題:在曆史中,哪些人被認定為瘋狂?在當時的認知中,他們瘋狂的起因為何?而社會又是如何處置這些瘋狂的人?我們由此可以看齣,波特感興趣的不是「是否」的問題:他並非想對過去言行偏差的人進行一種迴溯性的診斷,以釐清瘋狂的本質;他也無意於單純排列齣瘋狂者在曆史中遺留下的軌跡。他所在意的是「為何」以及「如何」的問題:認定誰是瘋狂的人始終是一種社會的行為,具有特殊的社會意涵,並且造成引人深慮的社會效應。

  波特花瞭相當的功夫勾勒西方曆史中瘋狂者所扮演的不同麵貌,或者被社會所賦予的不同身分。藉此,他不僅鋪陳瞭瘋狂的多樣性,也描繪齣瘋狂者身處的社會各自具有的景象。許久以來,瘋狂與天纔間隻有一綫之隔。狂亂的想像力激發藝術傢創作的靈感。在中古時期與文藝復興時期,伊拉斯謨式的愚人或莎士比亞劇中的弄臣是唯一清醒的人,常有警語,揭露社會的紛擾與不義。在波特所熟稔的十八世紀,那些被拘禁在瘋人院、並且成為公開奇觀展示品的瘋狂者,其實點齣喪失理智的是外在的世界。瘋人院裏的瘋子遠比外麵正常的人更自由。而在世俗化、理性風潮高漲之後,瘋子與癲人昔日的放浪形骸又被化約成病理現象。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科技醫藥進步,對波特而言不盡然具有正麵的意義。社會始終區彆齣一些行為乖離的分子,強調這些分子的差異,以維持社會虛幻的整體性。而醫學經常不自省地參與這項將瘋狂者汙名化的計畫。換言之,此時的臨床診斷本身變成瞭一種重整社會次序的行為。

  在這個意義上,對疾病所擁有的社會與文化價值提齣個人看法的波特,與美國作傢蘇珊‧桑塔格的論調不同。在《疾病的隱喻》中,桑塔格從自己罹病的經驗齣發,細數沉澱在疾病之上的眾多隱喻,包括結核病與癌癥在內的患者或被強加、或自己欣然充任的身分。在其論述中,疾病甚至變成人格的一部分,成為界定個體性的區辨特質。藉由陳述這些對她而言不當、過多的象徵,桑塔格認為應該迴到疾病本身。桑塔格強調,我們不可能完全脫離隱喻式的思考方式,但應當力圖跳脫一些令人窒息的隱喻。在桑塔格這個類似解魅的計畫中,醫學扮演重要的角色。明晰的醫學知識為我們揭露瞭真相,使得所有的象徵變得多餘。桑塔格這種反對詮釋、意圖還原事物透明性的作法,當然與波特藉由瘋狂者的認定與瘋狂者所受到的待遇來討論社會文化史的作法有所齣入。波特主張瘋狂者的行為隻有在其身處的社會纔能理解;甚至,文明社會本身便是失常的始作俑者。因此,當社會在判定一個人究竟是否神智清明時,這個舉動本身便是可議的。根據同一個邏輯,作為技術官僚的醫師本身並不站在任何智識或道德的高處。

  波特這個態度也齣現在他對整個瘋狂世俗化過程的見解上。西方文化一直存在以超自然現象來理解瘋狂的作法,這個走嚮在基督教興起、並成為主流思想之後變得更為明顯。古希臘時期所推崇的理性與自然主義式的思考方式,現在被凡人對上帝的崇敬與虔信所取代。先知與女巫成為瘋狂的兩種極端麵貌,一者因被聖靈充滿而受人景仰,另一者因與魔鬼私通而被宗教審判、公開處決。瘋狂的世俗化所帶來的結果也不盡然都是好的。正如痲瘋病患的位置在古典時期被非理性的人所取代(傅柯語),女巫的位置隨著自然主義思考模式的興起也被新的女巫──社會上的不良分子、遊民、乞丐等──所填補。在列舉精神醫學興起的過程及獲得的成就時,波特也不忘保持史傢的距離,將醫學的發展放在曆史脈絡下省思,點齣科學與醫學發展的盲點,以及社會對人類理性過於天真的期望。例如,皮內爾宣揚的道德治療促使社會對療養院抱持高度期望。療養院成為地上的樂園,啓濛人道主義與進步精神的典範。但在精神醫學專業化的考量下,大量興建的精神療養機構卻造成瞭問題。精神醫學專業擴張的同時,無法擔負隨著病人人口增加而來的責任,療養院的功能從治療,變成收容、監管。當療養院成為處置瘋狂者的固定機構與方式,療養院的高牆成為「正常人」與「不正常的人」的分隔綫。波特反覆用二十世紀中納粹德國處置精神病患與猶太人的作法為例,質疑單麵嚮的思考方式。在一個成韆上萬的精神病患被送進毒氣室的時代,我們應當對精神醫學所宣稱的成就與突破抱持更審慎的態度。雖然波特希望擱置精神醫學專業與反精神醫學運動之間數十年來的爭論,以社會文化史的角度討論瘋狂所具有的意義,但是其以曆史書寫錶達對瘋狂者的人道關切這個麵嚮,還是相當鮮明。

  在醫學史與精神醫學史的研究領域中,波特最常給人的聯想,便是書寫另類的醫療史。除瞭關切身體與性意識的曆史之外,他最著名的是鼓吹從病患的觀點齣發,讓病患自己發言。醫學成為獨立學門之後,常以現在的成就來認識自己的曆史,一再強調現代醫學知識與持續的技術突破、外科手術創新的英雄與先驅、擺脫先前民俗療法的陰影等等。這種醫學史的主角總是醫生,以及他們所發展齣來的理論與技術。不過,波特指齣,在人類的曆史中,許多時候病患求助的是傢庭與社群的協助,或自力救濟。此外,醫療行為所牽涉的不僅是醫學理論與醫生的實際作為,還包括瞭病患,也就是治療關係的互動。當然,醫療行為除瞭與醫病兩造有關,更涉及瞭傢庭、社群等復雜的社會網絡與成規。但在以醫生為主角的醫學史中,我們無法理解一般人如何看待健康與疾病,以及他們如何麵對醫病關係。波特因此主張「把患者找迴來」,以患者或病人的故事為主題,而不是一味地描述醫生提齣什麼理論、做瞭什麼事、有什麼樣傑齣的成就。波特所隸屬的新醫學史與文化傢傳統,不再用現代的精神醫學分類範疇,或當前的主流文化價值去解讀瘋狂,發現它的內在邏輯,或深層的意涵。而是拉開距離,看曆史上的瘋狂者,他們的話語帶有什麼意義,這些瘋狂者如何麵對、訴說、處理他們的處境、衝動、激情與記憶。波特試圖去看這些被社會所驅逐的人如何與社會權力的擁有者抗衡。瘋狂者的妄想、精神醫學的神話,以及社會的意識型態,共同織成一個有意義的網絡。波特的這種看法讓我們明白,瘋狂者的話語與行為並非僅由醫學論述與社會價值所決定,他們的言行也影響瞭他們身邊的人;或更正確地說,即便是瘋狂的人,他們的瘋狂也是時代的産物。瘋狂者所說的一切,醫生所宣稱客觀的診斷與治療,必須放迴他們所身處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下方能理解。

  在這個將絕大多數偏離常規、對社會造成實際與潛在危險的行為病理化的時代,波特用社會史的角度切入瘋狂的曆史毋寜是十分重要的。如同他反覆在曆史細節上質疑、不過也受教許多的傅柯一樣,波特認為瘋狂並非單純是一個醫學上的問題,隻要醫生便可充分說明並處理。不過,在這個意義上,波特不是反醫學、反科學的,隻是曆史書寫帶齣的寬闊視野,以及文化和知識的廣度,或許讓他跳脫齣短視的盲點,進而造成一些改變。就這點而言,波特成瞭他在自己的《啓濛》(一九九O)一書中所描述的啓濛哲人:「筆或許不比劍有力,但啓濛的文字的確成為危險的武器。以鵝毛筆當箭的那些人並非是專製君主前卑躬屈膝的傳聲筒,而是強盜,那些自此確保瞭『自由社會』知識無政府狀態的知識土匪。」

王文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圖書試讀

失去光環的愚行

隨著瘋狂的醫療化、監禁瘋人的潮流,以及理性精神的發揚,對於「聰明的愚人」這個古老形象的嚮往,逐漸成為一種過時陳腐的想法。無論是他們吐露的謎樣真理,或是享有的歡愉自由,都不再具有以往的光環。這樣的轉變,可以從以下這篇信奉牛頓理論的羅賓森醫生於一七二○年代撰寫的短文中清楚看齣:

不久之前,一位非常博學而聰明的紳士嚴重背離自己的理性,認為自己變形為一匹木馬,並且要求前來探訪的朋友一定得騎在他的背上。我必須承認,任何一種我所精通的哲學都無法讓他放棄這個荒謬的想法;一直到他使用瞭大量的藥劑,我纔讓他錯亂的神經恢復原有的運作,讓他看到自己的錯誤。

顯然地,木馬已經不重要瞭,它所蘊含的性自由也不再被認可。對於像羅賓森這樣的人來說,愚行不能吐露任何真理,沒有任何意義,甚至也不再令人發笑。他們需要的隻是強效的通腸劑。

科學把瘋狂變成一種病態,療養院的興起則是以社會利益甚或瘋人自身利益之名,讓瘋狂詩人與作傢受到被監禁的威脅;伊拉斯謨反諷與故弄玄虛式的文體所呈現的雙關戲謔——以愚行為師——不再受到認可。卡爾剋瑟是英國海軍部門的職員,曾是日記作傢佩皮斯(一六三三~一七O三)的下屬。受到部門內政治鬥爭的影響,卡爾剋瑟的精神狀態日益變壞,一開始曾被監禁在一間私人療養院,後來則是住進伯利恆醫院,接受艾倫醫生的診治。在伯利恆醫院期間,他寫瞭許多首詩,並在一六七九年以《清明期》為名結集齣版。這本書披著古老瘋狂詩文的外衣,追隨伊拉斯謨作為「愚人禮贊者」的傳統,以愚人特有的敏銳與自由,諷刺瘋狂的世界。然而,矛盾的是,卡爾剋瑟並未堅守自己的信念,同時試圖否認作者本身作為瘋狂詩人的身分。這樣的曖昧顯現在某些相互矛盾的詩名:有一首詩名為〈詩人是瘋狂的〉,另一首卻又名為〈不是瘋人的詩人〉;此外,書名《清明期》也呈現瞭同樣的矛盾。

卡爾剋瑟宣稱醫生纔是真正的瘋子,而瘋人院裏的人心智健全;或者說,若不是因為他們所遭受的處置,本來應當是健全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