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嶽母的冰箱
最近一次在我嶽母傢過夜,那晚可真是輾轉難眠,一陣陣如坦剋引擎般轟隆隆的怪異吵雜聲,不斷的傳進我房裏,沒過多久,聲音就籠罩整間屋子,彷彿在我房間不遠處,有個部隊正在操兵演練一樣。我知道嶽母是個狂熱的電影迷,她在每個房間(包括廚房在內)都擺放著電視機,大大小小宛如她的世界之窗。雖然她也有真正的窗戶,上麵掛著厚重的羅馬簾,並且細心裝上防蚊紗窗,而她的世界之窗──電視機,一直開著。
我嶽母晚上窩在廚房看戰爭片,其實並不稀奇,因為在俄國的頻道中,有一颱很特彆,每天24小時不播彆的,隻播愛國片。這些影片中俄國人永遠都會戰勝;內容大多是蘇聯軍在二戰時戰勝法西斯主義之類的。光是過去幾年間,這個主題又新拍瞭好幾集。隨著時光流逝,戰爭越來越遙遠,但對俄國人來說,勝利的榮耀越反而越來越重要。或許,這是唯一意義重大的勝利,值得大傢開心迴味並紀念之;反觀近代,無論俄國跟阿富汗、車臣、喬治亞、烏剋蘭打瞭多少戰爭,都沒人感興趣,不管是人民還是製片。
但就算嶽母再怎麼愛看俄國戰爭片,在半夜三點這個時間還清醒著也很不尋常,於是,我到廚房看看到底是誰在打仗。廚房裏的燈沒亮,電視機也關著。原來,戰爭的聲音,來自一颱佇立於走廊,體積巨大無比的老冰箱。它大概是我嶽母擁有的物品中,曆史最悠久的一個。它超耗電,也不太常用,主要拿來當作另一颱冰箱的候補;每當糧食多到一號冰箱放不下、嶽母準備大量食物過鼕、或是她醃太多黃瓜時,這颱老冰箱纔會派上用場。
從老冰箱發齣的噪音判斷,它的「重病」拖滿久的,不過這次看來是真沒救瞭。它發齣的聲響,大到像是裏頭藏瞭一整支蘇聯軍一樣。打開一看,除瞭冷凍庫結上厚厚的一層冰外,連根黃瓜都沒有。於是我把電綫從插座拔齣來,好讓我能再次迴到床上,至少度過下半個平靜的夜晚。隔天早上,整個走廊的地闆,變成跟貝加爾湖一樣。隻見我嶽母手拎毛巾、提著水桶,忙著處理水災現場。我隻好和嶽母好好道歉。
我問她:「為什麼不把這颱老冰箱丟掉呢?」但看得齣來,這颱機器在她的迴憶中彆具意義。它是最忠實的夥伴。這颱型號SIL-Moskau的機器,是嶽母在50多年前收到的結婚禮物,不久前,全傢纔剛為老冰箱歡慶60大壽。幾十年來,老冰箱從來沒故障過,直到今年即將替它慶生前,冰箱底層的小塑膠門闆掉瞭下來──「底層」這個字眼,對於慷慨激昂的社會主義來說,意義特彆重大。從此以後,它就像發瘋似的,三不五時就發齣巨大聲響。
「我們問過師傅,它還能修嗎?」嶽母解釋著:「結果師傅一看到老冰箱,立刻齣價1000美元(約新颱幣30000元)想買。我當然不肯賣,但滿好奇的,就上網看看這颱SIL-Moskau 57號值多少錢,結果嚇瞭一大跳,真的有收購50年代蘇聯冰箱的風潮耶,像我們傢這颱,居然可以賣到3000美元(約新颱幣90000元)。」
蘇聯製冰箱,不隻能冷藏、冷凍,還能保密防諜
於是我也學嶽母上網研究一下,同樣嚇瞭一跳。在當年,SIL-Moskau 可是佳評如潮的熱門産品,至少在所有前蘇聯的共和國是這樣的。即使如此,要找齣為什麼有人願意花大錢買這個老廢物,依舊沒那麼容易。不過有個理由很確定,就是這款冰箱充滿奇聞軼事。其中一種傳說:SIL-Moskau 在冷戰的陰影下打造,因此有麵對核戰的準備,要是真的不幸發生核戰,它可以化作蘇聯人民的防空洞;據說這颱冰箱的最外層,可以抵抗輻射入侵。
另一種傳言,說這颱冰箱能夠成功抵禦通訊設備或無綫電波發齣的各種頻率,所以它是防止竊聽的最佳地點。冰箱裏或許是地球上最後一道防綫,美國國安局(NSA)、美國中情局(CIA)、美國調查局(FBI)、蘇聯國安委員會(KGB)都竊聽不到的淨土。每當俄國要談重大祕密時,SIL-Moskau 冰箱是最佳保密地點,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踏進冰箱前要穿暖和一點。
也有人說這颱冰箱根本就不是傢電,而是蘇聯祕密實驗室研發的生化武器,還說這颱冰箱的冷媒不簡單,是蘇聯科學傢機密研發的燃料:「紅水銀」。紅水銀不存在於化學元素錶,據說最低溫能到達攝氏零下五百度。
推薦序一
蘇聯能把人送上太空,卻做不齣一颱可以安心觀看的電視? 《俄羅斯,連冰箱都可以戰鬥》是現居德國的俄裔暢銷作傢卡米納新作,相信對於俄國有基本瞭解的讀者,一看書名就會莞爾一笑,因為這樣沒有美感、又不符閤人體工學,甚至會發齣震天噪音卻還用不壞的民生用品,正是蘇聯製造(Made in USSR)的特色。
我不隻一次聽過不同的俄國老師描述,他們傢裏的電視看到一半噴齣火花,但是大傢讓電視休息一下,又打開繼續收看的趣(怪)事,也親身搭乘過搭載化油器、排氣管噴著黑煙的Lada車,老當益壯的馳騁在蘇聯瓦解多年後的21世紀。當我躺在莫斯科大學宿捨,那張於1955年起開始使用的(不太舒服又發齣嘎吱聲)鐵床時,我不禁思索,為什麼蘇聯能把人送上太空,卻做不齣一颱可以安心觀看的電視、一輛好一點的車,與舒服一點的床,這個國傢的領袖到底有什麼毛病?
記得剛開始學俄文時,還是蘇聯解體不久的1996年,那時的我對俄國的文化與曆史都抱持著強烈濃厚的興趣,像是一個海綿,拚命去吸取課堂上所能學到的一切,但是剛被掃進曆史垃圾堆的蘇聯時代除外,卻被我以一種嘲弄的眼光,去看待1917到1991年之間所發生的一切。
卡米納也一樣,且他對現在的普丁政權,同樣嗤之以鼻,字裏行間都可以看得齣作者的不滿與奚落。
不過,隨著在莫斯科求學,於俄羅斯旅行,至前蘇聯的幾個加盟共和國採訪,與到海參崴工作,我接觸到許許多多懷念前蘇聯的人,起先感到詫異,後來開始爬梳,驚訝的發現蘇聯存在的那些年,並不是純然的悲劇,而且這個帝國戛然而止,也並非真的不得不然,而是正如前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剋維奇(Stanislau Stanislavavich Shushkevich)親口告訴我的一樣:「僅是葉爾欽要滿足自己的野心而已。」
隻是不論蘇聯或俄羅斯,對於眾多人來說,嚮來都霧裏看花一般,坊間有關書籍不是太生硬,就是太膚淺。作者在10月革命100週年的今天,以輕鬆詼諧的筆調,描寫市井小民的生活瑣事,並放大來看過去紅色帝國的社會主義,與當今俄羅斯聯邦的資本主義,種種既可笑又可悲的現象,對於想多認識這個占世界陸地六分之一麵積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本優良的入門書。
天下雜誌《換日綫》「From Russia我在俄羅斯上班」專欄作傢/裴凡強
推薦序二
打破沉默──外冷內熱的俄羅斯民族 某天下班收到來自於大是文化的推薦序邀請信,除瞭湧現欣喜之情,更是受寵若驚,在此誠摯感謝大是文化予以賞識,讓本人有機會在與老一輩俄國工程師共事、持續受蘇聯思維薰陶的每一天,下班時刻能細細品味,當前德國最受歡迎的俄羅斯暢銷作傢──維米爾‧卡米納的最新經典之作,並憶起自己在俄國生活四年多來,所經曆的故事與文化共鳴。
本書作者以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傢電──據說具有抵抗輻射、麵對核戰準備、於冷戰時期問世的──大冰箱所發齣的巨大噪音,夜裏隨著老冰箱的聲響,帶著讀者搭上返迴蘇聯時代的時光列車。這個故事頗能體現,颱灣人戲稱俄羅斯人為戰鬥民族的精神。隨著一則又一則,看似平淡又驚奇的俄羅斯日常,在有趣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的故事背後,作者清晰點齣從蘇聯到俄羅斯的差異,更滿足瞭多數人對於這個世界強權的好奇。
作者離鄉前往德國柏林後的隔年,蘇聯的旗幟忍痛揮彆世界舞颱,從此俄國走過迎接資本社會的陣痛期,如鎖鏈般牽動著今日俄國成形的所有元素。27年後再次迴眸,俄國為多數人不知的過去與反差,書中看似跳躍,彼此間卻深深緊密連結的主題,超乎想像的輕快筆觸,將曆史背景所賦予的意義,轉為淺顯易懂的生動文字,與彷彿再現的電影場景,讓我們能領略俄羅斯人生命曆程中的精髓。
在進入俄文圈子以前,精確的說,若非命運的捉弄,讓我意外的進入文化大學俄文係就讀,我甚至從來沒想過有一天,這個離颱灣如此遙遠的神祕國度,竟成瞭我生命中最深刻、最挫摺,與俄國魂碰撞以認識自我的旅程,讓我深受的受到啓濛,並慢慢滲透至我的內在。旅俄四年多,如同人生的第一份考試捲,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何謂異鄉生活孤寂與剋服文化衝擊。為何當初會選擇隻身前往俄國?這是結束四年旅俄生活、迴颱灣後最常被提及的問題。如果沒有當初的勇敢選擇,如今我就沒有勇氣接下這份推薦序的邀稿,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坐在書桌前寫下這段文字、與你們分享。
綜觀多數人對俄羅斯的印象,多數來自於戲謔或有些嘲諷的刻闆印象,讓我們錯失與之交流並更深入瞭解的機會。「俄國人看起來很冷漠,好像都不愛笑!」、「俄國人是不是都沉迷於酒精、與伏特加為伍?」、「俄國人好像時常緬懷過去,細數那個曾屬於他們世界霸權的帝國時代?」在俄國生活的最後一年,我開始經營部落格,至今收到無數封相關訊息及詢問,主要多來自於颱灣及香港的粉絲,而這些渴望更瞭解俄國的人,終於找到能不斷丟齣各種疑問的發聲平颱,我也樂於從這些提問中,找齣多數人對俄羅斯內在生活及外在信仰,亟欲深入挖掘的部分,作為參考並加以撰文。
此時此刻能與正在閱讀本書的你,透過文字的力量交流,實屬有幸。願你們亦能如我沉浸於本書,跟隨作者生命音符飄揚的律動,啓航這段潛入戰鬥民族內在世界的和平旅程。而我相信你們也迫不及待的想閱讀本書,與作者一同乘著時光機,迴溯過往、奔嚮未來、尋找答案。
「我的莫斯科留學生活日記」版主/張庭瑜
導讀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隻能二選一嗎? 本書作者維米爾‧卡米納在蘇聯解體前一年,與妻小旅居柏林至今,他曾在蘇聯社會主義體製下生活23年,其後西方社會的生活經驗,給予觀察新俄羅斯發展的絕佳視域。從舊蘇聯到新俄羅斯,並不是一刀可以切割得開來,曆史的延續性一一浮現。
蘇聯解體暴露其政權的種種缺失,諸如人民缺乏自由、物質生活貧乏等。解體後的10年是總統葉爾欽執政,實行快速而全麵的財産私有化,以為脫離社會主義後,隻要進入資本主義就是天堂,但是多數人更貧窮,國傢的經濟和軍力大幅跌落。其後由普丁接任兩任總統、一任總理,目前是第三次當選總統,任期剩不到半年,若連任可再執政6年。拜能源漲幅之賜,普丁執政時期的經濟條件改善許多,軍力也跟著提升,參與不少國際事務,但是人民獲得自由瞭嗎?生活真的改善瞭嗎?本書作者以巧妙的文筆寫作,令人一篇接著一篇閱讀下去,不忍稍作休息。
蘇聯解體初期,去過俄羅斯的國人親身體會到,何止電冰箱可以戰鬥,很多鄉間馬路塵土飛揚且崎嶇不平,「這哪是給汽車走的,是方便坦剋車前進的路吧!」再看看物資缺乏的狀況,很難想像教室裏連黑闆都沒有,是以三夾闆取代;也看不到闆擦,是以抹布取代。這可是世界著名大學的設備,物質條件如此差,俄國人卻是視若無睹,他們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寶藏。
對照今日擁有全世界新增多名富豪的俄國,作者提到紅場隻剩下營利作用,充滿各種名牌。其實聖彼得堡也不遑多讓,昔日涅夫斯基大道有很多書店,早已被昂貴的餐廳和精品店取代。社會主義被趕走瞭,怎麼換來的是這樣的資本主義?人們不禁迴想蘇聯時期種種的好。
蘇聯時期的失業率近乎零、物價毫無波動、人民的基本生活無缺──包括物質和精神生活、免費的教育和醫療……可以說從搖籃到墳墓,由國傢包辦一切。更可貴的是,他們有拯救全人類的偉大事蹟,和追求人世間最美好社會的誌業,相信共産主義可以打倒資本主義。至於真理?不是有個《真理報》嗎?每天報導的當然是「真理」!蘇聯是個封閉的國傢,國傢告訴人民的一切無從比較,今天俄羅斯的媒體仍受到強力乾預。
蘇聯在1936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社會,而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也是蘇聯。冷戰時期唯一能與美國對峙的超級強國是蘇聯,分彆領導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今日的俄羅斯呢?2014年3月18日剋裏米亞併入俄羅斯,是普丁總統的偉大政績。「超級普丁」(SUPERPUTIN)允諾俄國人民一個未來:迴歸社會主義,還是繼續追隨那駕馭不住的資本主義?究竟是什麼樣的未來,俄國人民還需要耐心等待、等待、再等待。
輔大曆史係教授/周雪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