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這本書裏的部分篇目,讀者可能有一點眼熟,因為在二一二年齣版的《何謂文化》一書中齣現過。這次讓它們重新打理一番後再度現身,齣於一個有趣的理由。
這些年,網路上齣現大量掛著我名字的文章,都不是我寫的。但是,我用盡各種方法都說明不瞭,更阻止不瞭。有一個著名的大城市,甚至把一篇署有我名字的文章當作瞭考題,可見連那些命題教授也看走眼瞭。據一位朋友告訴我,美國紐約一傢華人餐廳花瞭不少力氣舉辦瞭一次「餘鞦雨詩文朗誦會」,他去聽瞭,發現那些詩文大多也是冒名之作,但都寫得不錯。
寫得不錯,為什麼要如此慷慨地「送」給我? 這件事我至今還沒有想明白。
在網上轟動的文章中,有一篇倒真是我寫的,那就是本書的第一篇〈門孔〉。此文經由無數網民推薦、轉發,産生瞭鏇風般的驚人效果。很多朋友告訴我,有一段時間,無論文化界內外,都在談這篇文章。我自己遇到的不少老熟人,也突然變得激動起來,說是讀到瞭平生最感動的文字。北京和上海的兩傢影視公司幾次三番來聯係,想將此文拍攝成影視作品。但我畢竟是內行,深知散文邏輯和影視邏輯的巨大差異,沒有同意。
這件事讓我覺得有點奇怪:〈門孔〉明明早就發錶瞭,為什麼卻在幾年後被「重新發現」? 當初收入此文的《何謂文化》一書,發行量和閱讀麵都非常大,為什麼讀過那書的朋友,仍然會對此文産生那麼特彆的「初讀興奮」?
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何謂文化》是一部綜閤文集,以一係列演講為主,又以一係列書法打底,〈門孔〉擠在裏邊被掩蓋瞭。這也正是很多綜閤文集的共同弊病:由於不同文體的交叉混雜,造成光亮迷離,彼此模糊。
因此,很多齣版界朋友反覆建議,單齣一本以《門孔》為題的書,書中隻收類似於該文的那種切身感受的「記憶文學」,也就是「親曆散文」。有一位齣版傢說,由於我交往的人物均有足夠的文化重量,因此這書也就成為一部感性的《中國文脈》當代版。是這樣嗎?我沒有把握。
為瞭使這本《門孔》煥然一新,我對那幾篇已經發錶過的舊文作瞭不少修改,又花費很大的心力加寫瞭幾篇長文。當然,因為是「記憶文學」,還必須讓我這個「記憶主角」也鞠躬上場,參與幾段關鍵迴憶,特彆是奉獻瞭那篇迴顧我和妻子情感曆程的〈單程孤舟〉。這也算是「交傢底」式的談心瞭,我自己頗為珍惜。
有瞭這篇文章「壓艙」,我也就可以把書名《門孔》的含義說得更透徹瞭。何謂「門孔」? 那就是:守護門庭,窺探神聖。
任何人,不管身處何時何地,都找得到這樣的「門孔」。
感謝讀者一路相伴。
餘鞦雨
丁酉深鞦之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