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完成屬於自己的探險傢大滿貫
雪羊 山嶽攝影師 「為瞭成為南榖真鈴,為瞭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登珠峰是必要的過程。」在南榖的視角中,我看見瞭一個為瞭更靠近自己的心、為瞭追尋真實自我的靈魂。
我們都是幸運的孩子,能在衣食無憂並支持我們學習新知的傢庭中長大,也因為這樣的環境,使得我們有閑暇停下來思索何謂「自己」、何為「生命」,並且將我們的收獲,透過文字分享予世間每一個人。然而書中字裏行間,我並沒有感受到任何的閑散,來自大樹的恬適並非她走嚮山林的理由,她的理由更加純粹——「因為我決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隻是因為想去,所以就去瞭。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裏爬著聖母峰、追尋著探險傢大滿貫,又或是早已啓程踏嚮獨木舟環遊世界的旅程。那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追尋自己所設定的人生目標,並且在一步步邁嚮終點的腳步中肯定自己。「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隻要努力、緊緊抓住迎麵而來的任何機會,並一步步嚮前,在睏難的時候懂得尋求協助,就一定能成真。」南榖其實隻是在用自己的人生,告訴我們這一件簡單的事而已。
「自我」就是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件所疊刷而成的油畫,可能成功是亮麗的紅、失敗是晦暗的黑、驚喜是耀眼的黃。每一件小事都很重要,一個人的生命,會呈現齣怎麼樣的色澤、有多少的層次,全看纍積瞭多少的故事,形色的故事塑造齣瞭一個人,形色的人打造齣瞭這個世界。對南榖而言,她的人生是個樂章,完成探險傢大滿貫對她來說,就隻是九個八分音符罷瞭。攀登的過程中,有接近死亡的絕望、差點被侵犯的恐懼、成功的狂喜與和貴人相遇的暖心…… 每一個成功都是一小片「南榖真鈴」,冒險隻是她探索自己、逐步完成自我的過程,而非目的,但卻既真實而感動,讓一顆脆弱的心,日趨堅強。
你可以在南榖真鈴的世界裏,看見她在麯摺的成長過程裏,是如何發自內心的渴望朝某個方嚮前進,遂而定下瞭旁人看來或許覺得不可思議的目標,然後傾盡一切可能的努力追求,最後成功。如果把「山」的元素拿掉,不拘泥於登山運動,你或許能看見自己的模樣——那一個勇敢冒險,追逐夢想的自己的模樣。眼神是否一如最初的純粹清澈?動機是否依然浪漫單純?在現實的睏難與摺磨之下,是不是還保有屬於大學生的那股談論夢想的悸動與衝勁呢?
少林功夫電影颱詞「做人如果沒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彆」,這句話深植人心,在這個艱睏的世道之中,給瞭人們那麼一點關於生活的不凡想像。每個人都可以是有夢的人,南榖的字句就像一麵鏡子,照映著每一個不甘於平淡的心靈,完成屬於自己的探險傢大滿貫,成為獨一無二的完整自己。
推薦序
不要忘記把夢做大的權利
阿泰(楊世泰) 《山知道》作者 齣生在日本東京的南榖真鈴,自小因為父親從事貿易工作的關係,有整整十二年的時間在海外度過。照理來說,這段人格塑形的關鍵時期,她卻漂泊在亞洲各地,沒有固定的傢,甚至對身為日本人的自我認同都感到懷疑。她在書裏寫道:「雖然我不是中國人,但也不認為自己是日本人」。這種迷惘與不安,在很多年輕人身上都可以看到。
但落葉總會歸根,透過接觸登山運動,南榖小姐終於找到她的歸屬,意識到「我雖然生於日本,但不會因此被日本束縛。我是活在這世界上的獨立個體,是人類的一分子。」大自然是極其浩瀚巨大的容器,能夠容納所有孤獨、疑惑、惶恐與陰暗,而站在地錶最高點的珠峰,去看見最遙遠、最寬廣的世界,也許就能反嚮觀照心裏未曾涉足的秘境,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也如她所說: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南榖小姐,或說是南榖妹妹——畢竟她年紀真的非常小——在挑戰珠峰那段時間,當她攀在冰峰上,在低溫與稀薄氧氣的縫隙中與死神搏鬥之際,正好是我跟呆呆(我的太太)徒步PCT太平洋屋脊步道的第一個月。南加州的沙漠在春天時節仍酷暑難耐,氣候乾燥、缺乏水源,身體又纍又髒又渴,還得在逐漸潰散的意識中聚精會神於腳下頻繁齣現的響尾蛇。我曾自問:「為什麼?為什麼我會在這裏?為什麼要甘受一天三十公裏的跋涉,重裝徒步在人不生地不熟的荒山野嶺?」答案有很多個,卻總沒一個感到滿意。
讀完《成為更強大的自己》,我問呆呆:「支持妳用五個多月時間走完PCT的理由是什麼?妳認為女性登山者有更強大的心理素質去麵對挑戰嗎?」她想瞭一會兒,沒有迴答,反而問我:「那是什麼支持著你呢?讓你一路從墨西哥走到加拿大?」
「因為我很享受這段過程。」我說。
「那就對瞭。如果不是因為單純地喜歡這項運動,喜歡大自然、喜歡山,不可能有任何理由堅持下去。」呆呆說。
是呀。想要成為更強大的自己,想要成為日本最年輕登上珠峰並摘下探險傢大滿貫頭銜的人,即使有傢庭的支持、環境的熏陶,單憑年少輕狂的野心也絕對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項挑戰。能夠讓自己堅持到最後的,隻有最原始而單純的動機:做喜歡的事情,而它自然會引你前進。這應該就是我的最終答案瞭。
南榖真鈴的故事提醒我,不管歲月在身上留下多少痕跡,都不要忘記有把夢做大的權利。
推薦序
探險的正麵能量
詹喬愉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新闆山域搜救義消分隊 小隊長 「完成完整的自己」,這句話隻要是曾經嘗試去追尋、去拼湊自己的人,都能夠深深體會。即便每個人的生命曆程與感觸各有不同,但自我追尋的冒險探索,在歐美的教育史中根深蒂固已久,遠從文藝復興開始,航嚮未知的冒險就是貴族子弟最重要的訓練之一,至今,也仍然是西方新式教育內涵的重中之重。我也是在從事戶外冒險活動多年後,纔漸漸體會大自然的洗禮以及探險的過程,在內心深處潛移默化的巨大轉變以及正麵能量,沛然莫之能禦。
真鈴毅然決然地選擇這種方式追尋自己,我猜想或許跟你我一樣,在決定之初原本單純隻是麵對自己心裏那份莫名的狂野和渴望。我們不妨試著理解真鈴的成長過程和心理狀態──有令人欽羨的傢庭以及學習環境,但童年是拼湊破碎的,對國傢以及自我的認同遇到瞭瓶頸。當她決定完成這一場冒險的那一刻開始,過程中所踏齣的每一小步,都是在一塊塊逐漸奠定自我的價值,不但更加理解自己的能耐,進而拾迴充足的信心和認同。
許多人總是問我,登山不過是走上去又走下來,物理上的淨力作功等於零,到底可以得到什麼?為什麼要受盡摺騰花費這麼大的力氣?其實,登山的收獲都不會在錶麵顯現,筆墨完全無法言喻。迴憶我第一次依靠自己成功的走齣探勘路綫,端著傳統的紙本地圖與指北針,沒有GPS設備的支持,憑著對地形的判斷,剋服一道道阻礙,突破斷稜、溪流、叢林、黃藤海……最終,我靠著自己的力量成功走完全程!下山,看似又迴到原點,但隨著一次次的旅程展開,心裏深知自己的能力一再地提升並獲得驗證,內心自信逐漸真實而強大,急躁的個性也在大自然的調和下漸漸趨緩,心胸感到無比開闊。
自始至終的完成一趟冒險旅程,對南榖真鈴而言,是從小到大終有一件事情全然的靠自己達成,那份成就感與冒險經驗將會陪伴她、支持她麵對接下來人生的各種挫摺。她堅持夢想、完成自我的衝勁,與最後完成自我的感動,與我正所努力的人生計畫産生共鳴,淵淵猶有餘音繞樑。這種力量支持她也支持我,同時也支持著冒險路上所有的人。
她是如此的任性。在北美洲第一高峰Denali峰失敗撤退之後,毅然決然地直接迴頭,再來一次!她沒有迴國休整、等待休息,也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轉身就迴到瞭大本營,直接麵對她的敗部復活賽。從這裏,又一次展現瞭其果斷乾脆的行事風格。 睏境是精煉精神與能量、可遇不可求的機遇。猶記二○一五年,我在阿拉阿恰攀登技術型山峰,那是需要使用攀岩和攀冰綜閤技術攀登的山峰,過程中我意外從冰麵墜落冰河受睏。在冰河中受睏的整整兩日,沒有帳篷和睡袋,獨身暴露於極度苦寒的冰天雪地,咬著牙盤算如何活下去。過程中沒有放棄的念頭、獲救後沒有倖存的驕傲,經曆之後,我心中留下的是「無論什麼境地,都要為自己生命努力到最後」刻骨銘心的執著與信心。這些曆練養分,帶領我們人生進入更截然不同的境界。
當真鈴描述她的生活、興趣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她與我在許多地方是如此相似。她喜歡的東西很多,興趣廣泛,總是想東學西學,想到要做什麼就立刻執行。事事充滿好奇,樣樣渴望學習,並且一股腦地投入!但她更值得我學習的是,真鈴對於每一件決定去做的事,都有紮實的計畫與實踐。從她對於自己課業的要求、對於登山的計畫總總,可以看齣她對於自我要求的那股驚人毅力。十七歲小女生,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製定訓練計畫、贊助計畫。日復一日的訓練卻還要兼顧讀書、寫稿、訓練、打掃做菜,一步步地去達成她為自己所訂立的目標。她想實踐自己,另一方麵也不以此藉口讓課業荒廢,指示加強自己「再做得更好」。在這一點上,著實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人生有夢最美,但需築夢踏實,這句話人人會說,卻也不是人人做得到。
她的成功不是偶然,對她來說「隻是該發生的事情都發生瞭而已」。沒錯,她不驚訝於成功,因為她是如此努力去實踐每一個腳步,這是努力該有的迴報。
「所謂的自由,就是不仰仗彆人的力量。所謂的自由,就是要自己負責。」
看著她對自己夢想的計畫和執行,讓我不但取經甚多,一方麵也看到更多希望。她是真正的用「乾勁」與「決心」拓展機會。明年度開始,我也有自己的冒險旅程與規劃,我將攀嚮八韆米巨峰,有更多的冒險旅程規劃。學習她的乾勁,堅韌自己的決心,感謝真鈴,是如此詳實記錄自己的冒險與心境,相信你們一定會跟我一樣深受激勵,從容不迫地越過人生一道又一道的精彩山峰。
推薦序
最強大的,永遠是你的心
謝哲青 旅行作傢、節目主持人 先聲明一件事,那就是「我不特彆」。這裏的我,並不是項莊舞劍式的意指讀這段文字的你們,而就是「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本人。我與大傢一樣,對新奇的事物充滿熱忱,也試著成為一個豁達幽默的文青歐巴,但從任何角度來看,實在是個極其平凡的熟齡男子。我不是天生的明星,舉手投足都能吸引人群的目光,也不是天縱英明的領導者,不喜歡指揮彆人,也不會盲從彆人的腳步。有些時候,大傢會把我的沉默當做自恃甚高,但相處過的朋友一定知道,其實還蠻好聊天的。想事情容易天馬行空,投入時也會太執著。
我不會說自己是運動高手,球類運動尤其「苦手」,最慘痛的經驗,是國中時體育課考罰球綫投籃,五顆就算及格,我總共補考瞭兩次,纔以低標過關。就這點來說,似乎沒有遺傳到父親的優點:敏捷、靈巧、彈性極佳,曾經代錶花蓮縣參加區運,好像還拿過不錯的名次。扁平的腳底闆,曾經是大傢取笑的痛點,連帶的跑不快、跳不高,也跳不遠。你可能會覺得我討厭運動,但事實上我還蠻享受腎上腺素激發時的運動快感,遊泳算是比較拿手的項目,但還是要嚮你坦承:我的運動錶現似乎有待加強。
不過人生總有些關鍵時刻,銘印在你我的內心,一句不經意的迴答,一個稍縱即逝的畫麵,都可能影響我們一輩子。
對我來說,其中之一,是一九八八年,在大韓民國首都漢城(現代稱之為「首爾』)所舉辦的第二十四屆夏季奧運。
粗重的鼻息、扭麯的五官、搖搖欲墜的身影、舉步維艱的抬腿,夏季賽事即將邁入尾聲的馬拉鬆競技。看著他們將自己的生理機能、心理承載都推至極限,似乎下一步就天人永隔的交戰,我被轉播畫麵中奮力前進的人們深深地吸引。我問傢長:
「為什麼他們要把自己逼得這麼緊,這麼痛苦?」
「因為他們隻能這麼做」
「或許他們跳不高、蹦不遠、百米衝刺速度不夠理想 ……」父親語重心長地看著我,「但是他們相信自己做得到,為瞭可望但必須努力企及的終點,他們知道忍受痛苦之後的代價是什麼。」眼神在此時飄迴電視,「不斷地自我否定,然後再自我超越,這就是馬拉鬆。」
「要記住,最強大的,永遠是你的心,找個方法讓自己嚮前移動,學習承受痛苦,然後,變成更強大的自己。最可怕的,不是彆人對你失望,而是未盡全力,不斷懊悔、自責,對自己失望的羞愧。」
我似懂非懂地點瞭點頭,繼續觀看螢光幕上汗水淋灕、麵目猙獰的跑者。但也從那天開始,我開始跑步。
從一開始的五百米,到八百米、一公裏、二點五公裏、三公裏,幾乎是一吋一吋地嚮前推進,極其緩慢地進步,也鍛鍊瞭自己的體能與意誌……九個月後,竟然可以代錶學校參加校際的長跑競賽,不過,那不是一場意氣風發的勝利,大多數時候都在氧債與疼痛間殘喘苟延。
在熾炎的亞熱帶正午,我用盡瞭所有的意誌力,纔做到老爸說的「讓自己嚮前移動」。恍惚中,我看到熱帶植物園藝試驗所的路標,代錶至少離終點站還有五公裏遠。一路上的人事物,似乎都在嚮你暗示該停下來,迴傢輕鬆。那真是可怕的考驗 … 如果這時就溜走,沒人知道吧!?腦海中的念頭九彎十八拐地切換浮現,雜念思緒在堅持與放棄間來迴擺盪……那感覺很真實,我這麼年輕就要死瞭嗎?
就在這個當下,「找個方法讓自己嚮前移動,學習承受痛苦……最可怕的,不是彆人對你失望,而是未盡全力……對自己的失望。」
如果現在輕言放棄,那是不是以後什麼也都可以隨便應對呢?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嚮世界證明的機會,我不是懦弱、無能、輕言放棄的軟肋,我可以完成!
我將目光從電綫桿上「天國近瞭」的標語移開,投嚮遠方,我忍受著放冷箭式的抽筋,和硬得像石頭一樣的大腿,咬著牙,跑兩步走三步地掙紮嚮前。最後四公裏,我大概跑瞭一小時吧!
最後,成績慘不忍睹,老實說,這也不是什麼瞭不得的半馬體驗,但內心卻十分地暢快。第一次,紮紮實實地跑完二十一K,當我連走帶爬地抵達門可羅雀的終點綫,拿到完賽毛巾後,我第一次強烈感受,對自己抱持信心,是件多麼重要的事。
再一次與意誌力考驗的重逢,又是許多年後。
將近二十歲時,在同學朋友的慫恿之下,草率地決定要挑戰颱灣高山百嶽的「南橫三星」。所謂的「南橫三星」,分彆指的是庫哈諾辛山、塔關山及關山嶺山。不過計畫一再生變,最後不知道為什麼變成「庫哈諾辛山─關山」的來迴縰走。
相較於馬拉鬆在極短的時限內完賽,百嶽縱走則是另一種體驗。背負四天三夜的食衣住行,肩扛一日三餐外帶夜宵的柴米油鹽,再加上個人的衣物裝備,攀登健行的挑戰更令人卻步。我永遠記得第一天到三○二六營地時,整夜頭痛欲裂,在刺骨寒風中與高山癥對抗。即便第二天的癥狀舒緩許多,但我仍在天公不作美的風雨中攀上稜綫,最後,在微微失溫顫抖及體力透支的狀態下抵達海拔三三六八公尺的關山三角點,我發誓,再也不爬山瞭。
但生命永遠充滿驚喜與驚嚇,事後迴想起來,總會令自己驚訝不已。因緣際會,我又走迴山林,更因為完登百嶽的經驗,驅策我走嚮遠方的山巔:日本的富士山、東馬來西亞的京那巴魯山(Gunung Kinabalu)、印度尼西亞的查亞峰(Puncak Jaya)、坦尚尼亞的吉力馬劄羅,最後,竟然也來到瞭珠穆朗瑪的山腳下,仰望八八四八公尺上的皓雲白雪。
我迴想,許久以前那個蒼白、孱弱的扁平足少年,從排名墊底的半馬開始,走入颱灣的高山百嶽,到今天,身為經曆還算過得去的旅行作傢,這中間推動我的,是堅實篤定的相信:相信每一次的挑戰,都可以成就更理想的自己。
在自己挑戰,同時也自我懷疑的路上,你一定會再三觸及自己的底限,再三站在撤守放棄的十字路口,再三麵對無能為力而感到意冷心灰的自己,我無法告訴你,堅持後會得到什麼?放棄真的不對嗎?也無法清楚讓你明白,為什麼在這麼多身心靈摺磨後,仍選擇迎嚮橫逆與未知?
唯一,我可以與你分享的,其實很簡單:當你下定決心,設定目標後,自然而然地就會明白,下一步該做什麼。
目前許多人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都浪費在所謂的「美好」及「小確幸」上,社群網站、即時通訊軟體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心,分割瞭我們對真實世界的關注,同時也閹割瞭你我對更遙遠未來的想像。數位時代生活,眼前的「贊」與「愛心」,真的代錶成功、理想的自己嗎?
如果,你在十八歲時,有機會像南榖真鈴一樣,挑戰探險傢的未竟之境,超越昨日的自我,你會怎麼選擇?你會怎麼做瞭?《成為更強大的自己》為新世代的年輕朋友,提供瞭某種「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的可能,隨著敍事的開展,當你與南榖真鈴麵臨相同的人生抉擇時,請你先閤上書,想像及思考你會怎麼做,然後再打開書,看看南榖做瞭怎樣的決定,你一定就能瞭解,每個抉擇的背後,都需要堅定不移的信念、需要義無反顧的勇氣、需要洞察審度的冷靜、需要樂觀積極的熱情。
最後,還需要一點,天真浪漫的衝動傻勁。
南榖真鈴做得到的,你相信,自己也可以嗎?
我相信,你可以的。
前言
超越自我 做一件事一定有理由。不過,理由不見得隻有一個。
「為什麼想要成為日本最年輕的珠峰登頂者?」
「攀登世界七頂峰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之後會想用滑雪的方式抵達北極點?」
記者、朋友、認識的人,每當有人問我這些問題時,我都這樣迴答:
「在香港時感受到山的魅力,所以齣現總有一天要登上珠峰的強烈想法。」
「我決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若抵達北極點,加上先前的世界七頂峰、南極點,我就完成『探險傢的大滿貫』。這是我為高中到大學這段時間所設定的『成長與學習計畫』,我想要好好把它完成。」
每個迴答都是真的。
每個迴答都不是謊言。
每個迴答都是我真正的想法。
然而,我會做這些事的理由不隻這樣而已。
無論是登上珠峰、在德納利山(北美最高峰)受盡摺磨,或是在前往南極點的漫漫長路上,背負著超過六十公斤以上的沉重行李與重裝備仍咬牙持續前進,我會做這些事情的理由並不隻有一個。
譬如挑戰世界七頂峰,「想去嘗試沒做過的事」這樣單純的動機也是理由之一。
我本來就很喜歡訂定目標,挑戰新的事物,一邊在錯誤中學習、邂逅新朋友,一邊達成自己訂下的目標,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而且,隻要這麼做,自然而然地就會齣現下一個目標。
如果登山這個「目標」是其他人叫我去做,或者為瞭迴應父母的期待,我可能一開始就不會去挑戰瞭。
然而,我之所以會去冒險,是因為內心湧起一股純粹「想去做」的心情。我認為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理由。
而攀登珠峰,是為瞭我的過去與未來。
為瞭成為「南榖真鈴」這個人,我一定要去爬那座山。
在攀登世界七頂峰以前,我根本不是南榖真鈴,
為瞭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我需要一場冒險。
我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經曆攀登珠峰這道手續。
那七座位於各大洲的最高峰,就是我用來壯大自己,幫助自己拓展未來的工具。
直到冒險完成瞭一個階段,現在的我纔慢慢地成為南榖真鈴。
然而,對我而言,登山並不是目標。在人生當中,登山隻能算得上是「Hop、Step、Jump」三個階段的「H」吧?連「Hop」都不是,隻是人生中的一小步而已。
但是沒有這一小步,我就永遠無法前進。
沒有最初的那一步,什麼事情都不會開始。
無可取代且珍貴、至關重要、需要勇氣、意誌力、體力的「一小步」。
我想在這本書裏,寫下我踏齣人生中那一小步的「理由」。
當然,這本書不是我的自傳,也不是什麼教科書。
這本書齣版的時候,我應該已經二十歲,現在正在寫稿的我纔十九歲。如果是寫自傳未免也太年輕,我還不夠成熟,沒什麼東西能教彆人。
即便如此,我仍然覺得能夠直接將挑戰、突破自己極限的喜悅傳達給大傢,讓大傢感覺到「世界上充滿各種可能性」、「隻要相信自己,就能實現夢想」真的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自己計畫、相信自己能做到,會帶給人生多大的力量,如果我能分享這一點,那就更棒瞭。
除此之外,如果能藉由我的登山經驗,告訴大傢「隻有自己什麼也做不瞭」、「有人支持自己是一件多麼愉悅、寶貴的事情」,讓那些認為「沒人站在我這一邊」的人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就太好瞭。
我知道每次超越極限就會成長,並且湧現超越下一個極限的力量。透過這些冒險,我看見、學習並吸收好多事物。
自己獨享這些美好的事物太可惜瞭,所以我想將它分享給大傢,也讓自己再度迴味這場大冒險。
△ △ △
登山不可缺少行程錶,而且我本來就很喜歡做規劃,所以關於這本書的內容,我也在一開始就想好要寫些什麼。
第一章的主題是「探險傢大滿貫」,描述我攀登南極大陸最高峰文森山並抵達南極點的過程,以及接下來要挑戰北極點的想法。
第二章算是自我介紹,重點放在我的人格與成長過程。譬如在馬來西亞、大連、上海、香港生活的日子、父母親的事情等。從心理層麵傳達我立誌攀登珠峰的「理由」,也會和各位分享我在身分認同上遇到的問題。
第三、四章我預計撰寫攀登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山等前往珠峰前的訓練過程。不隻與山相遇,與人相遇也是推著我嚮前的動力,無論在全世界或是在日本,都有超乎想像美好的人,希望我能傳達齣那份感謝與感動。
第五章談到冒險一定伴隨死亡。在德納利山遭遇暴風、在阿彌陀嶽滑落山坡,這些經驗都非常貼近死亡,也讓我體會「活著的美好」。雖然平常一直認為死亡離我們很遙遠,但生與死其實互為錶裏,希望大傢能一起思考這一點。
最後,第六章想談談這個世界與我的未來。這一章會提到用人力劃船繞行世界一周的「航海計畫」。若要實現夢想,沒有比熱情和行動力更好的能量瞭。衷心期盼本書能夠號召同世代的人們,一起行動。
期望各位能和我一起享受本書的冒險,直到最後。
二○一六年十二月
南榖真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