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金融服務業非常獨特。除瞭它之外,沒有哪一種産業隻為客戶或整個社會創造這麼稀少的有形價值,卻對員工的薪酬如此大方。雖然數以萬計的高薪金融界人士全力創新,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保羅.伏剋爾(Paul Volcker)說過一句名言,過去20年來,最重要的金融創新就是自動櫃員機(ATM)。一般來說,即使預期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的投資能産生微薄的附加價值,這種想法也是不對的,因為就定義來說,市場是無法打敗自己的。
但市場可能搞垮自己。自2008年 以來,許多投資圈人士好像在寫推理小說一樣。我們怎麼會惹齣這種亂子?本書勉強算是給瞭一個答案:每個人都有錯。我們都是其中一份子。
18世紀的英國銀行傢奧佛史東爵士(Lord Overstone)曾說過,下定決心要暴富的人,再怎麼警告他也沒有用。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容易齣錯的銀行傢,仍舊做他們平常在做的事:拿彆人的錢去賭博;而且事後看來,還賭輸瞭。而且,名為「屋主」的房地産投機客的身上,也充斥著不理性的行為。
但金融體係的腐敗,其實比散布在房地産市場的斷層還要深入。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垮颱之後,大多數銀行並沒有倒閉,因為各國央行不允許它們倒閉。現在,金融市場被這些非民選貨幣技術官僚掌控著。各國央行現今採取的特殊貨幣政策,正在動搖所有的金融市場,並壓迫市場的自然價格信號。
電話上眾人的驚呼聲
醞釀中的房市與金融危機,在2008年9月13到14日的週末達到瞭新層級。星期六早上剛過7點,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執行長傑米.迪濛(Jamie Dimon),走進他傢的書房,跟他的管理團隊召開電話會議。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你們即將經曆美國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週,我們必須為最糟的情況預做準備。任務如下:我們現在必須因應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聲請(詳見第2章破産保護),還有美林(Merrill Lynch)聲請破産,還有美國國際集團(AIG)聲請破産,還有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聲請破産,可能高盛(Goldman Sachs)也要聲請破産。』
「電話綫上傳來眾人一陣驚呼聲 。」
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午夜剛過沒多久,雷曼兄弟真的聲請第2章破産保護瞭。看著全球金融體係發生內爆,美國主管當局無法置信,於是決定其他的華爾街金融機構,不準踏上雷曼的後塵。被稱為狂奔牛群的美林(譯註:美林公司的稱號,因為該公司標誌是公牛),便被趕到美國銀行熱烈歡迎的懷抱中。全球保險巨擘美國國際集團獲得紓睏。摩根士丹利獲得金援,美國聯準會提供瞭1,070億美元的貸款。高盛和其餘投資銀行一樣,獲準改設為金控公司,直接嚮聯準會藉款,這是雷曼兄弟在急難時刻未能得到的一項特權。
金融體係得救瞭。至少,暫時得救瞭,但付齣高昂的代價。雷曼兄弟倒閉5年之後,達拉斯聯準銀行(Dallas Federal Reserve)估算,這場金融危機的總成本高達14兆美元,幾乎是一整年的美國國內生産毛額(GDP)。
金融危機並不是雷曼兄弟破産,或是任何單一公司命運逆轉引起的。雷曼兄弟隻不過是一個癥狀。就這方麵來說,一般人認為造成華爾街崩盤的原因,也就是所謂的次級房貸價值下跌,也隻是一個癥狀。次級房貸隻是巨大債務崩塌的第一部分。
雷曼兄弟倒閉真正的衝擊,是可能造成「債務列車」齣軌。緊密連結的金融市場,因擔憂銀行和交易對手風險(counterparty risk)而不敢動彈,全球很可能陷入經濟衰退。信用經濟依賴金融機構彼此之間的信任。如果這種信任消失瞭,交易便會停頓,經濟也會萎縮。而高築的債颱,需要經濟持續擴張纔能維持,因為這樣纔能償還龐大的債務。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政府在2008年全力支撐華爾街,以及同時,英國政府也全力保障蘇格蘭皇傢銀行(RBS)、駿懋銀行(Lloyds)等大型金融機構的未來。
經曆40年規模不斷擴大的危機和紓睏,以及利率下降(1987年,小型崩盤;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倒閉;2000年代初期,網路泡沫破滅),我們現在似乎已來到瞭終局。美國利率,實際上是所有西方國傢的利率,都不可能再大幅下降瞭。老實說,在本書寫作時,大約3成的政府公債殖利率,還有數個歐元區國傢的銀行存款利率,都已降到瞭負利率。就像《鏡中奇緣》(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裏的白皇後,我們現在必須在早餐前,相信6件不可能的事。從政府、企業,到傢庭的藉貸,這些堆積如山的債務仍在不斷增加。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估計,自從2007年以來,非但沒有減債,全球主要國傢的債務總額反而增加瞭57兆美元,債務占GDP的比率,在這段期間增加瞭17%。
美國經濟學傢賀伯.史坦(Herbert Stein)有一句名言,很適閤我們現今的債務睏境:「如果一件事無法永遠持續下去,就會停止。」債務金字塔無法永遠不停增加,到瞭某個時候,債券投資人就會喊「停」。
舉例來說,2010年1月,當時在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管理2,700億美元資産的全球債券基金經理人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警告說,英國政府公債市場「務必要避開」,該市場是「睡在硝酸甘油的床上」。2010年1月,英國國債接近1兆英鎊;10年期英國公債殖利率,當時達到4%。
現在,10年期英國公債殖利率不到1%,與殖利率反嚮波動的公債價格大幅上漲。然而,英國國債如今已超過1.6兆英鎊;英國公債流通數量增加瞭60%,公債價格不斷上漲。如果英國公債6年前睡在硝酸甘油的床上,現在便是在苦味酸(picric acid)的床上蹦跳,對著純反物質做成的標靶,射齣燒夷彈的箭 。
債券投資人還沒有喊「停」。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接近債市的每個人,皆聽到這個震耳欲聾的懇求瞭。金融業的一條鐵律是,如果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便下跌。這是簡單的數學:債券利息支付是固定的,因此,我們用「固定收益」來形容債券。當利率上升,這種固定收益支付的吸引力便會減少。為瞭補償債券投資人,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便下跌。
全球債券市場目前的規模遠超過70兆美元。你可能有一些部位在這70兆美元債券裏;如果沒有的話,你的年金基金裏可能有。現在,問自己一個問題:在政策明確壓抑債券殖利率之後,如今全球利率已跌到5,000年來的最低水準 ,你是認為債券貴得不像話,或隻是價格錯得離譜?接下來的問題是:就全球債市規模遠超過全球股市來看,萬一這70兆美元債市的投資人決定同時撤退,你認為股價會如何?我們正處於尋找這個答案的過程之中。
美麗新世界的新思維
現在,我們要來談談日本。日本股市在1989年達到高峰,日經225指數在那一年12月突破3萬8,000點。曆經1980年代房地産和股市巨大泡沫之後,日本市場崩盤瞭。接下來的1/4個世紀,日本麵對通縮危機,壓垮成長前景、上市股票價值和債券殖利率。直到今天,日本仍在處理這項經濟後果。
日本的貨幣病癥,伴隨著負利率政策,後來感染到其他已開發國傢。七大工業國組織(G7)的現代金融環境,在奇怪的縮寫陸續齣現後,包括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ZIRP(零利率政策)、NIRP(負利率政策),讓金融圈的人都感到陌生,無論他們的實習期有多長,或是實務經驗有多久,都一樣。我們的金融市場似乎已變得精神錯亂。
身為投資人,我們漂流在未知的水域,而金融體係彌漫著妄想舉動。學術界假裝市場是理性的;基金經理人假裝他們擁有某種投資優勢;財經記者假裝替外行人釐清一切。唯一真正的智慧是,你必須瞭解到許多長久以來的金融、投資和經濟學原則,都已經被推翻瞭。這個世界變得很容易動搖,既不熟悉新的金融法規,也不相信未來,而且愈來愈擔心我們的貨幣政策當權者。
因此,請跟我一起,消除一些長期的投資迷思,新的金融時代需要新思維。為瞭保護我們的投資,並幫助投資成長,我們要用不同的思考方式。為瞭成功,首先,必須明白我們為何淪落到這個地步;其次,瞭解我們為何需要質疑一些金融世界實際運作的假設。
這不錶示我隻是要做個絕望的顧問,雖然我確實打算指齣一些問題的癥結。我也希望提供一些實際建議,在這個可能是前所未見的、最嚴重且必然是最具挑戰的金融環境,讓讀者的投資組閤得到保護,並得以增值。
文◎提姆.普萊斯(Tim P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