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重現十九世紀的曆史麵貌 李鴻章曾以韆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來形容十九世紀中國所麵臨的問題,但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變化更為巨大,政治體製從帝製走嚮共和,又從共和走嚮共産與民主多元並存的體製;傳統傢族製度逐漸崩解,男女雖未完全臻於平等,但女子受教育及工作者愈來愈多;農業雖為根本,但工商蓬勃發展,傳統的市集逐漸被大的百貨公司及賣場所取代,交通縮短地域的距離,改變貿易型態,同時使人口逐漸往城市集中;文化方麵,傳統的儒傢思想自清末及五四運動以來遭到極大的挑戰,西方思潮如狂潮巨浪席捲整個中國。在一連串的變化中,有些給中國帶來正嚮的發展,有些則帶來極大的破壞或改變,許多珍貴的文物流失、許多偉大的建築被戰火所破壞,重構曆史的麵貌,成為我們這一代的使命與責任。
如何重構十九世紀中國的麵貌,除瞭檔案、史料、迴憶錄、齣土文物之外,最重要的是圖像,包括照片、繪畫、版刻等,這些圖像具有賞析的作用,更有助於曆史建築的重建。然而,這些材料既稀有亦不容易取得,裘國英先生戮力蒐集古籍,此次蒐集十九世紀的刻印畫英國畫傢Thomas Allom(阿龍)的畫作,內容多元而精緻,有助於瞭解十九世紀中國的各種風貌。
裘國英先生是輔大化學係畢業,是成功企業傢的典範,熱愛曆史、熱心公益、提攜後進,並且有執行力,平時喜歡蒐集古籍、周遊各國,具有世界觀,此次蒐集十九世紀中國的刻印畫,不僅保存,且將之齣版流通,對於保存史料與推廣貢獻卓著。
本書主要以Thomas Allom的作品為主,他是十九世紀大英皇傢建築師,在倫敦設計瞭許多建築物,包括聖彼得教堂和諾丁山優雅的Ladbroke莊園。一八四三年在英國齣版《圖說中國帝國》(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有些翻譯成《百年前的中國》),這本書問世,立即成為英國,乃至歐洲著名以繪畫本呈現的中國曆史教科書,是西方主流社會瞭解中國的主要讀物。當時歐洲人關於中國的知識,有些從這部書中獲得,中國較有名的圓明園、長城、景山、午門、運河、虎丘塔、雷峰塔、報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龍舟、燈籠、宴請、婚禮,乃至祭拜、擲骰子等都經由這本書流布於歐洲。
Thomas Allom的版畫比用相機拍攝更美,刻劃的內容相當豐富,到處都是古老中華帝國的風光、建築及社會習俗。有上層統治者的生活紀錄,如道光皇帝大閱兵、官員府邸、官老爺齣巡等;有庶民生活,如通州賣茶和賣貓商人、迎親隊伍、天津大劇院、端午龍舟賽、賣菜船工與鸕鶿捕魚、養蠶人傢等;有中國重要建築,如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鼓浪嶼、萬裏長城、北海公園、南京古城等,不僅可瞭解當時中國官宦富豪居住之精美,並可一窺庶民生活況味,帶領我們進入十九世紀中國各地的情境,猶如一部十九世紀中國的精美旅遊手冊。畫中有許多建築基於戰火或其他因素現已不復存在,如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廈門城門牌樓、南京古城、乍浦古橋等,雖經修建,然與十九世紀時期的實景仍有一段落差,這些版畫有助於重現當時曆史的麵貌。
林桶法
輔仁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
自序
古董刻印畫裏的曆史實境 2016年中美南海海域衝突事件發生時,我在網路上想找一張地圖,希望能證明中國對該海域的長久主權,哪怕是找到一張洋人印製的中國地圖都行。結果找到早自十六、十七世紀,西洋人到中國來探索寫的遊記,有德文、荷蘭文、法文版本,雖然看不懂,但書中的插畫極為有趣,揭露齣當時的山川景物,以及民間生活,更有趣的是,當時西洋畫傢不會畫中國人,畫齣來的都是西洋身材、西洋臉,但穿著是中國服飾。
那時照相術尚未問世,有錢的大佬到各地遊曆,帶著畫傢,看到有趣的景物,就畫下來,算是對當時的中國,做瞭珍貴的寫實紀錄。我們看到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古畫,寫意較多,用足夠透視感畫寫實的較少,尤其是從西洋人眼中看東方、看中國,似乎從畫裏仍透露齣他的驚艷與好奇。
繼續搜索中,在網路上結交瞭在歐洲從事古董書畫買賣的人士,齣於他們熱心也是生意,代我嚮他們同業蒐集類似的書籍和零散插畫,我將其命名為「古董刻印畫」。
這些畫製作程序是,先由畫傢將畫完成,交給雕刻師,雕在木頭、石頭或鋼闆上,再由印刷工匠,一張一張印齣來,畫上往往也留下畫傢和雕刻傢的姓名。這種刻印畫早期都用木闆製版,紋理較粗,但到十九世紀,大概煉鋼技術較為成熟,刀較利、版較硬,錶現齣極精緻的刻功,明暗立體乍現,連畫中人物臉部明暗,身上衣著的刺綉,建築物梁上的花鳥都錶現得齣來。
十九世紀的刻印畫齣現最多的畫傢要屬英國的Thomas Allom,我給他取個綽號叫「阿龍」。其實阿龍是個建築師,許多倫敦的名邸都齣自他手,他也是英倫建築師學會的創辦人。
阿龍的畫,遍及歐洲、中東、亞洲各地,估計他跑瞭不少地方,後來因在藝術及建築上的成就,被封為爵士。阿龍畫瞭不少建築景觀,由於他對透視度的重視及擅長,阿龍畫中的建築,比用照片拍的建築物更美、更誇張。從畫中,瞭解當時中國官宦富豪居住之精美,也將我們帶進當時空間,一窺庶民生活,真正進入十九世紀中國各地的情境,有幾張珍貴的鴉片戰爭實境,有如身臨戰況,令人震撼。
十九世紀末,照相術成熟瞭,用照相取代手繪,雕刻藝術傢、印刷工匠失去他們的功能和飯碗,但是他們所留下的印象是珍貴的,因為曆經歲月、戰爭的侵蝕,許多建築、景物已不復存在,具象的曆史隻能進入畫裏的空間,用思想去遊曆瞭。
2017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