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

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十九世紀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西方視角
  • 傳記
  • 平裝
  • 印象中國
  • 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透過西洋藝術珍藏
神遊昔日錦綉中華

This treasured western art collection is a spiritual
journey into China's splendid past.


  本書主要收錄十九世紀的刻印畫英國畫傢Thomas Allom關於當時中國風貌的畫作,歐洲人對於中國的知識,有不少是從他的畫作中獲得,由於他對透視度的重視及擅長,畫中的建築,比用照片拍的更美,刻劃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較有名的圓明園、長城、景山、午門、運河、虎丘塔、雷峰塔、報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龍舟、燈籠、宴請、婚禮,乃至祭拜、擲骰子等,到處都是古老中華帝國的風光、建築及社會習俗。

  這些畫製作程序是,先由畫傢將畫完成,交給雕刻師,雕在木頭、石頭或鋼闆上,再由印刷工匠,一張一張印齣來,畫上往往也留下畫傢和雕刻傢的姓名。這種刻印畫早期都用木闆製版,紋理較粗,但到十九世紀,大概煉鋼技術較為成熟,刀較利、版較硬,錶現齣極精緻的刻功,明暗立體乍現,連畫中人物臉部明暗,身上衣著的刺綉,建築物梁上的花鳥都錶現得齣來。十九世紀末,照相術成熟瞭,用照相取代手繪,雕刻藝術傢、印刷工匠失去他們的功能和飯碗,但是他們所留下的印象是珍貴的,因為曆經歲月、戰爭的侵蝕,許多建築、景物已不復存在,具象的曆史隻能進入畫裏的空間,用思想去遊曆瞭。

  裘國英先生將蒐集不易的百餘幅珍藏畫作集結成冊,內容搭配中、英文解說,不僅有助於瞭解十九世紀中國的各種風貌,更難能可貴的是,無論從書的裝幀、用紙各種細節,他都親自參與、精心挑選,希望將這些細緻的畫作以接近原本的質感重現於讀者麵前。

  ‧本書分為精裝、平裝兩種版本。

  ‧由於藝術價值極高,因此精裝本封麵選用銀色質地的義大利星幻紙襯托齣畫作的雅緻,英文書名後加工燙霧白並打凹,書名頁前襯上一張法國珍珠彩描紙印製的中國城門牌樓,宛如步入一道藝術之門,非常值得珍藏。

  ‧ 平裝本代錶瞭裘國英先生想將高質感藝術推廣給普羅大眾的心意,封麵選用白色艷彩星幻紙來呈現畫作的細膩,英文書名後加工燙銀,讓讀者以物超所值的實惠價格,就能擁有品味絕佳的藝術收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裘國英


  1949年齣生於上海市,颱灣輔仁大學化學係畢業,企業經營者,愛好音樂、攝影及古籍收藏,曾遊曆全球五十餘國,經常觀察國際政治及撰寫相關文稿。除《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外,將陸續推齣同時期有關印度、埃及、中東、歐洲、美洲等英文版的類似書籍,以期對曆史建築景觀印象之保存,提供貢獻。

圖書目錄

導讀 重現十九世紀的曆史麵貌
自序 古董刻印畫裏的曆史實境
推薦序

1   道光皇帝大閱兵
2   圓明園正大光明殿
3   虎丘山帝王行宮
4   官老爺齣巡
5   官傢宅院
6   官員府邸
7   官府宴客
8   官宦女眷的生活娛樂
9   官傢庭院裏的雜耍錶演
10   大傢閨秀的閨房
11   長城的盡
12   萬裏長城
13   北海公園
14   西直門
15   普陀山普濟寺
16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
17   鎮江河口
18   鎮江銀島
19   七星岩
20   湖州的絲綢莊園
21   定海郊外
22   乍浦古橋
23   秦淮古橋
24   西湖
25   南京古城
26   江南寒泉山
27   浙江富春山
28   太湖碧螺峰
29   瓜島水車
30   石門
31   焦山行宮
32   揚州渡口
33   遠眺寜波城
34   五馬頭山
35   廣州街道實景
36   珠江黃塔
37   西樵山
38   海幢寺的碼頭和入口
39   海幢寺
40   肇慶府的峽山
41   韶州廣岩寺
42   從香山要塞遠眺澳門
43   太平昭關
44   媽閣廟
45   鼓浪嶼
46   廈門城門牌樓
47   賈梅士洞
48   澳門媽閣廟前
49   香港的竹渠
50   小布達拉宮
51   迎親隊伍
52   收受聘禮
53   中國商人的園林
54   麗泉行潘長耀彆墅
55   天津大劇院
56   野颱戲
57   二月初二迎春賽會
58   元宵燈節
59   端午龍舟賽
60   七月普渡
61   中鞦祭拜
62   重陽放風箏
63   插秧
64   蘇州府播種水稻
65   東昌府的米販子
66   寜波的棉花種植
67   茶藝茶文化
68   茶船裝貨
69   煮繭繅絲
70   養蠶人傢
71   染絲坊
72   賣菜船工與鸕鶿捕魚
73   英德煤礦
74   北京燈籠舖
75   臨清州踢毽子
76   布袋戲和皮影戲
77   通州賣茶和賣貓商人
78   天成路上叫賣膏藥
79   船工鬥鵪鶉賭博
80   鞭笞犯人
81   船過運河水閘
82   金壇縴夫
83   求簽問卦
84   從古墓遠眺廈門
85   廈門古墓
86   中國的墓地
87   墓地旁的擲骰子遊戲
88   赤城兵營
89   大黃口炮颱
90   鎮江西門激戰
91   晉江入口
92   奪取穿鼻
93   乍浦佛寺之戰
94   鎮海孔廟大門

全球印象
讀後

圖書序言

導讀

重現十九世紀的曆史麵貌


  李鴻章曾以韆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來形容十九世紀中國所麵臨的問題,但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變化更為巨大,政治體製從帝製走嚮共和,又從共和走嚮共産與民主多元並存的體製;傳統傢族製度逐漸崩解,男女雖未完全臻於平等,但女子受教育及工作者愈來愈多;農業雖為根本,但工商蓬勃發展,傳統的市集逐漸被大的百貨公司及賣場所取代,交通縮短地域的距離,改變貿易型態,同時使人口逐漸往城市集中;文化方麵,傳統的儒傢思想自清末及五四運動以來遭到極大的挑戰,西方思潮如狂潮巨浪席捲整個中國。在一連串的變化中,有些給中國帶來正嚮的發展,有些則帶來極大的破壞或改變,許多珍貴的文物流失、許多偉大的建築被戰火所破壞,重構曆史的麵貌,成為我們這一代的使命與責任。

  如何重構十九世紀中國的麵貌,除瞭檔案、史料、迴憶錄、齣土文物之外,最重要的是圖像,包括照片、繪畫、版刻等,這些圖像具有賞析的作用,更有助於曆史建築的重建。然而,這些材料既稀有亦不容易取得,裘國英先生戮力蒐集古籍,此次蒐集十九世紀的刻印畫英國畫傢Thomas Allom(阿龍)的畫作,內容多元而精緻,有助於瞭解十九世紀中國的各種風貌。

  裘國英先生是輔大化學係畢業,是成功企業傢的典範,熱愛曆史、熱心公益、提攜後進,並且有執行力,平時喜歡蒐集古籍、周遊各國,具有世界觀,此次蒐集十九世紀中國的刻印畫,不僅保存,且將之齣版流通,對於保存史料與推廣貢獻卓著。

  本書主要以Thomas Allom的作品為主,他是十九世紀大英皇傢建築師,在倫敦設計瞭許多建築物,包括聖彼得教堂和諾丁山優雅的Ladbroke莊園。一八四三年在英國齣版《圖說中國帝國》(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有些翻譯成《百年前的中國》),這本書問世,立即成為英國,乃至歐洲著名以繪畫本呈現的中國曆史教科書,是西方主流社會瞭解中國的主要讀物。當時歐洲人關於中國的知識,有些從這部書中獲得,中國較有名的圓明園、長城、景山、午門、運河、虎丘塔、雷峰塔、報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龍舟、燈籠、宴請、婚禮,乃至祭拜、擲骰子等都經由這本書流布於歐洲。

  Thomas Allom的版畫比用相機拍攝更美,刻劃的內容相當豐富,到處都是古老中華帝國的風光、建築及社會習俗。有上層統治者的生活紀錄,如道光皇帝大閱兵、官員府邸、官老爺齣巡等;有庶民生活,如通州賣茶和賣貓商人、迎親隊伍、天津大劇院、端午龍舟賽、賣菜船工與鸕鶿捕魚、養蠶人傢等;有中國重要建築,如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鼓浪嶼、萬裏長城、北海公園、南京古城等,不僅可瞭解當時中國官宦富豪居住之精美,並可一窺庶民生活況味,帶領我們進入十九世紀中國各地的情境,猶如一部十九世紀中國的精美旅遊手冊。畫中有許多建築基於戰火或其他因素現已不復存在,如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廈門城門牌樓、南京古城、乍浦古橋等,雖經修建,然與十九世紀時期的實景仍有一段落差,這些版畫有助於重現當時曆史的麵貌。

林桶法
輔仁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

自序

古董刻印畫裏的曆史實境


  2016年中美南海海域衝突事件發生時,我在網路上想找一張地圖,希望能證明中國對該海域的長久主權,哪怕是找到一張洋人印製的中國地圖都行。結果找到早自十六、十七世紀,西洋人到中國來探索寫的遊記,有德文、荷蘭文、法文版本,雖然看不懂,但書中的插畫極為有趣,揭露齣當時的山川景物,以及民間生活,更有趣的是,當時西洋畫傢不會畫中國人,畫齣來的都是西洋身材、西洋臉,但穿著是中國服飾。

  那時照相術尚未問世,有錢的大佬到各地遊曆,帶著畫傢,看到有趣的景物,就畫下來,算是對當時的中國,做瞭珍貴的寫實紀錄。我們看到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古畫,寫意較多,用足夠透視感畫寫實的較少,尤其是從西洋人眼中看東方、看中國,似乎從畫裏仍透露齣他的驚艷與好奇。

  繼續搜索中,在網路上結交瞭在歐洲從事古董書畫買賣的人士,齣於他們熱心也是生意,代我嚮他們同業蒐集類似的書籍和零散插畫,我將其命名為「古董刻印畫」。

  這些畫製作程序是,先由畫傢將畫完成,交給雕刻師,雕在木頭、石頭或鋼闆上,再由印刷工匠,一張一張印齣來,畫上往往也留下畫傢和雕刻傢的姓名。這種刻印畫早期都用木闆製版,紋理較粗,但到十九世紀,大概煉鋼技術較為成熟,刀較利、版較硬,錶現齣極精緻的刻功,明暗立體乍現,連畫中人物臉部明暗,身上衣著的刺綉,建築物梁上的花鳥都錶現得齣來。

  十九世紀的刻印畫齣現最多的畫傢要屬英國的Thomas Allom,我給他取個綽號叫「阿龍」。其實阿龍是個建築師,許多倫敦的名邸都齣自他手,他也是英倫建築師學會的創辦人。

  阿龍的畫,遍及歐洲、中東、亞洲各地,估計他跑瞭不少地方,後來因在藝術及建築上的成就,被封為爵士。阿龍畫瞭不少建築景觀,由於他對透視度的重視及擅長,阿龍畫中的建築,比用照片拍的建築物更美、更誇張。從畫中,瞭解當時中國官宦富豪居住之精美,也將我們帶進當時空間,一窺庶民生活,真正進入十九世紀中國各地的情境,有幾張珍貴的鴉片戰爭實境,有如身臨戰況,令人震撼。

  十九世紀末,照相術成熟瞭,用照相取代手繪,雕刻藝術傢、印刷工匠失去他們的功能和飯碗,但是他們所留下的印象是珍貴的,因為曆經歲月、戰爭的侵蝕,許多建築、景物已不復存在,具象的曆史隻能進入畫裏的空間,用思想去遊曆瞭。

2017年夏

圖書試讀

1 道光皇帝大閱兵
 
清文宗道光皇帝每年元旦都要在北京的皇宮檢閱八旗禁衛軍。兵部要將領勇猛如虎,將領為士兵披上虎皮,並且在盾牌畫上猛獸的圖案。
 
閱兵式上隻見八旗軍官頭戴閃亮頭盔,頂部插著一根大約八英寸的羽冠,裝飾著金頂和花翎,他們身穿藍色或紫色絲袍,腳蹬黑緞做的靴子,刀劍的手柄、弓的彎角和火繩槍的槍托鑲著閃亮亮的寶石。各式旗幡迎風招展,士兵抬著轎子,打著燈籠,舉著龍旗,皇傢樂隊現場演奏,鑼鼓喧天,還有形狀像是龍、蛇、魚的吹奏樂器,伴著不計其數的竪笛和琵琶。
 
The Parade of Emperor Daoguang
 
Emperor Daoguang during Qing Dynasty reviewed the “Eight Banners” Guards every New Year’s Day in the Royal Palace in Beijing. Generals of the Ministry of War in feudal China were as brave as lions and they covered soldiers with tiger skins, painting beast patterns on their shields.
 
The parade witnessed the officers wearing shiny helmets, with about 8 inches of feathers on the top, decorated with golden tops and HuaLings (a kind of peacock feather). They are wearing blue or purple silk robes and black satin boots. Shiny bright jewels are inlaid in the handle of the sword, the corner piece of bows and the gunstock of matchlocks. All kinds of flags are fluttering in the wind. Soldiers are carrying sedan-chairs and holding lanterns as well as dragon flags. The live royal band performs with gongs and drums. There are some wind instruments in the shape of dragons, snakes and fish, accompanied by countless clarinets and pipas.
 
2 圓明園正大光明殿
 
十九世紀的中國,大清帝國威儀天下,北京城裏巍峨的宮室、櫛比的府第錯落有緻,經常接待外國藩使的圓明園尤為富麗堂皇。占地十一平方英裏的公園裏,假山池沼、流觴麯水與超過三十組的獨立宮殿渾然一體。
 
建築在四英尺高花崗岩颱階上的正大光明殿,四周環以紅漆圓木支撐著簷頂,內排柱子的間隔部分砌著四英尺高的磚牆,磚牆上方鑲著格子框架,框架裏糊著高麗紙,可根據氣溫變化自由開關。宮殿地麵的工藝簡單樸素,鋪著漂亮的灰色地磚,呈棋盤式排列。大殿正中,髹金龍椅雄踞,門前放置兩麵大鼓,皇帝駕到時,隨即咚咚響起。

用户评价

评分

「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這個書名簡直就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瞬間把我拉迴到那個動盪不安卻又充滿故事的年代。想像一下,在那個時期,中國正處於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西方的船堅炮利帶來的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壓迫,更是思想、文化、科技的全方位衝擊。書裡會不會描繪齣當時的知識分子如何看待這些變化?他們是堅持傳統,還是積極學習西方?我又很好奇,在那個交通不便、資訊相對閉塞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獲取「印象」的?是通過口耳相傳、還是少量的書籍報刊?平裝版的設計,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很親民的書,就像一位老友,願意跟我分享他所見所聞的那個時代的中國,細細地訴說著,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被淹沒的點點滴滴,也希望能從中讀到當時社會的脈動,感受到那份歷史的重量與傳承。

评分

《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這個標題,讓我想到瞭許多歷史影像和文學作品。這個世紀,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轉型的時代。從內部看,清朝的統治麵臨著內憂外患,農民起義、社會動盪,人民的生活想必艱辛。而外部,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打開瞭中國的大門,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書中會不會描繪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態?那些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室貴族,他們的奢靡與無奈;那些行走在街頭巷尾的商販百姓,他們的勤勞與睏苦;那些在戰場上廝殺的將士,他們的勇猛與犧牲。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呈現齣那種複雜而多元的社會風貌,不隻是冰冷的史實,更希望看到有溫度的人文關懷。平裝版的設計,也讓我覺得非常實惠,就像一本可以隨手翻閱的史書,隨時能為我開啟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史的脈絡。

评分

這本《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對歷史的無限遐想。我想像著,在那個遙遠的十九世紀,中國經歷瞭怎樣的內外劇變?我想到瞭大清帝國,那個曾經輝煌一時的王朝,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時,是如何掙紮求存的?書中會不會有關於鴉片戰爭的描寫,那場改變中國近代史命運的戰爭,其背後的權力角力、外交斡鏇、以及對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都讓人心生嚮往。我也好奇,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又呈現齣怎樣的景象?有沒有像林則徐、魏源這樣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知識分子,他們提齣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等思想,是否能在書中有更深入的闡述?同時,我也很想知道,在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普通民眾的生活又是如何?他們的希望、他們的恐懼、他們在變革中的掙紮與適應,或許纔是最真實的「中國印象」。平裝版的形式,也讓人感覺更貼近生活,彷彿捧著一本記載著無數故事的日記,等著我去細細品讀。

评分

這本《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光是聽名字就讓我有種歷史的厚重感。十九世紀的中國,那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我想像著,那是一個古老帝國在現代化浪潮中的掙紮與蛻變。歐洲的工業革命成果,透過一次次的海上航行,傳入中國,但也伴隨著殖民的陰影。書中會不會有關於當時的開埠城市、外國租界、或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精彩描寫?那種新舊思想的碰撞,傳統價值觀的動搖,以及新興事物的齣現,肯定會讓讀者大開眼界。我尤其好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影響的?有沒有齣現一些新的思想流派,或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的聲音?平裝版的選擇,也讓我覺得這本書是為瞭讓更多人能夠輕鬆接觸到這段歷史,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著讀者一同探索那個充滿變數的中國。

评分

哇,這本《印象中國十九世紀》(平裝版)封麵設計就很有味道,讓人一看就對書中的內容充滿好奇。雖然我還沒機會翻開內頁,但光是這標題,我就聯想到許多歷史課本上、甚至是一些老照片裡描繪的那個時代的中國。想像一下,那應該是個充滿巨變的年代吧?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國內的風起雲湧,從農耕社會到開始接觸西方文明的衝擊,一切都應該是那麼的深刻且複雜。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描繪齣當時人們的生活樣貌,不隻是政治經濟的大事,更想瞭解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娛樂方式、他們的價值觀念,是如何在這巨大的時代洪流中被形塑或改變的。是不是有那些充滿智慧的文人墨客,在動盪中依舊揮灑筆墨,記錄下時代的悲歡離閤?或是那些辛勤勞作的農民,在土地上默默耕耘,他們的希望與睏境又是如何?平裝版的設計也讓人覺得很親切,方便隨時翻閱,就像一位老朋友,靜靜地訴說著一段被遺忘的故事。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十九世紀中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