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秘境,曆史流沙》是根植於鄉土的、在地的,對這塊土地兼有理智與感情的認同,真誠的關懷,以及自然、環境與人文自然而然的融閤,或吾人應有作為的期許。題材中選取瞭具有意涵的景點、動物、植物、風物、人物、成長的記憶、地方的曆史、習俗,以及社會發展的足跡,而其共通點則是「情」的挹注與綰閤,書中呈現的是一片有情天地。
正修大學校長——龔瑞璋
序二
「淨」思人文之美 餘優遊於佛學約四分之一世紀,深喜淨土法門,於生離死彆,感受頗深。今閱覽又丘大作,其情感細緻而具策勵之功,雖躲藏於文學之間,然風塵烙印,點裂之痕,矗聳山壯之美;柔良厚情,虔敬省悟,揮灑迴望之思。俗語繩非木之鋸,水非石之鑽,蓋積漸使然耳。今又丘關愛生活,思索生命,點滴在心,著為文字,藉以感染學子。吾忝為其師,聊寄數字,楮短意長,惟在推薦之耳。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 國立屏東大學中文係教授——陳劍鍠
序三
走讀秘徑的況味 本書是作者生命經驗的集錦,結閤文字的經綫與記憶的緯綫,織就颱灣社會變遷的脈動、地景曆史的積澱、民情風俗的獨特、山水自然的神韻,以及傢族親情的眷戀。透過素樸溫潤的筆調,引領讀者走入時間的秘「徑」,從中體察生命美學的秘「境」,蘊含豐盈的鄉土情感與人生況味,值得細讀品賞。
國立屏東大學中文係教授——林秀蓉
序四
感受纏綿易化的情感 那天晚上東北季風吹落玫瑰與茉莉,我把它們葬瞭,在夜來香花苞下,然後走迴工作室,泡一杯咖啡,考慮要不要加糖加奶精,最後決定翻開又丘的《秘境,曆史流沙》,往她的靈魂深深處,走去。
閱讀又丘的文章可以發現,她的情感細膩又容易感染,宛如纏綿易化的棉花糖,瞅起來如此綿密,摸起來如此柔軟,進入身體立刻化成淡淡的暈染,從山的曆史,風的記憶,點嚮麵的足跡,火熱的情與戀戀不去,以及迴望時的虔敬與自省。
細膩的情順著手指溢到筆,追根究底的記錄每座山、每間廟、每陣風的淵源來曆,記錄自己與景與人與果肉蜂蜜蛤蜊的互動與影響,偶爾問一下莒光列車有沒有更年輕,問一下老鄰居的龍眼乾口感是否風味不減,金黃稻穗爆成的米香是否依舊芬芳,又丘問自己的記憶,一次次問自己的情,與感。
人總是容易感到孤單寂寞,又丘的文字背後也隱藏瞭愁,但她把愁凝在筆的腳,從打狗山的猴起步,走到婆婆媽媽交趾陶與紅磚,從氣勢磅礡的嶺,踱到連環驚險的望,她用生命的雙腿擴展生命的世界,也用和順故事與優美文詞涵養自己的精彩扉頁,並引領讀者進入她的靈魂,望見自己的靈魂,以及眾人曾經遺失遺忘的靈魂。
春暖花已開,雖然雨紛紛時又將落,但這就是宇宙萬物的循環,所有美的壞的,溫柔的絕情的,平淡的濃膩的,總會不斷地在你我麵前重演,重點是如何保留保護屬於自己的秘境,並在東北季風停於曆史流沙時,與又丘一起輕彈縴指,顫動頭頂的滿天星光。
高雄市港都文藝學會理事長——李文義
序五
醉在秘境中 醉瞭,我醉瞭,醉在文字風景,醉在隨文字氳氤而齣的氛圍裏。
其實和又丘極熟,熟到許多事我都側耳聽過,也彷彿身曆其境。清明連假前忙過為父親靈骨起掘奉安一事,在颱中夜深人靜時閱讀《秘境,曆史流沙》,書中〈清明掛紙〉一文深摯情意如水一般流淌心間,父親的影像便又浮現,可父女一場已然陰陽兩隔,所有要說的想說的隻能遙對空中。又丘與我都是父親先母親早走好些年,那思念我明白。
有些心情因人因時因地而激越,身為作者的又丘書寫時如是,而讀者的我閱讀時何嘗不也如此。《秘境,曆史流沙》這書分成五輯共二十九篇,除瞭寫情也寫景也寫意,在在處處都是又丘日常生活所見所想。舉凡距離又丘與我住處不遠的滯洪池公園,許多我不曾留意到的細節,又丘慧眼獨具看見瞭特殊風情,從而由筆尖流洩,清麗晨景裏的大葉欖仁、小葉欖仁,而我卻僅僅隻是走過,忽略瞭仰起頭打聲招呼。
想來又丘是個擅長細細整理記憶的人,許多她由走過的地景地貌,都能钜細靡遺詳盡記錄,苗栗山城諸多極富時代意義的景點在本書各輯裏再一次活躍齣生命,勝興如是,龍騰亦如是。又丘以飽含樸質的生命本質呈現生活,番薯、番薯藤、番薯簽穿插其間,童年時光或許清貧,但甜美滿足,固然沒能有現今五光十色的休閑娛樂,但田間來去村野縱橫後的身心純然愉悅,無論是暫居客係社會,或身處閩式傢庭,成長的美好經驗都能支撐著恰如其分的扮演為人女兒、為人姐妹、為人姑姨、為人友朋的各式角色。
或許有座秘境如《湯姆的午夜花園》一般存在於與又丘之間,於是文字裏描述的人情景物很自然便上瞭心,此番再次夜讀,彷如茶湯入喉,淡然迴甘。尤其讀至〈熟睡瞭─我的母親〉與〈迴望相思〉兩篇,脈動顯然快頻於往常,深刻體會到與最親愛的母親永彆的心情,又丘的母親與我的母親分彆於前年底與去年春辭世,我們思念往生佛國的老母親情形或有相近,想著想著談著談著就要紅瞭眼眶,許許多多思念化作祝福,祝福辛勞一生的母親離苦得樂自在淨土。
又丘營造瞭一處秘境,這秘境滿是文字,滿是文字蘊含延展的情意,我讀瞭,微醺,茫茫就醉。
文字創作者——妍音
序六
生命長河涓滴流露 本書透露著作者細膩的感情和動人的纔情,像說故事一般陳述個人生命中最有漣漪的片片往事。書中描繪的人情、事故和景物,是我們四、五十年代同年齡人所共有的記憶,迴味起來倍感生動、溫馨;對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來說,則是很棒的曆史故事,可以作為文化尋根的教材。我鼓勵讀者學習本書作者的典範,多和自己內心深層對話,挖掘心靈秘境裏存在的許多美好經驗值,成為讓人讀你、自讀韆遍也不倦的好故事。
健康管理/企業管理顧問——陳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