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和融閤(增訂三版)

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和融閤(增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阿富汗曆史
  • 中亞曆史
  • 文明碰撞
  • 文化融閤
  • 地區研究
  • 曆史學
  • 增訂版
  • 阿富汗
  • 三版
  • 中東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聽到阿富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阿富汗曾經讓二十世紀的軍事大國蘇聯為之喪膽,也曾經讓十九世紀的日不落國英國聞之色變,甚至連亞曆山大大帝都在阿富汗吃盡瞭苦頭。她一方麵全力抵抗外來的入侵者;另一方麵兼容並蓄,揉閤來自四方的文化。曆史證明阿富汗就像那擎天的玉柱,聳立在中亞的高原上。
帝國十字路口的百年烽煙:一部橫跨歐亞大陸的權力變遷史 圖書名稱:帝國十字路口的百年烽煙:一部橫跨歐亞大陸的權力變遷史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自中世紀晚期至近現代,橫跨歐亞大陸心髒地帶的一係列復雜權力博弈、文化交融與軍事衝突。它並非單純敘述某一個地理區域的曆史,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因地緣政治的特殊性而成為列強角力場域的文明交匯地。這些地區,如中亞的草原地帶、波斯高原的邊緣以及黑海東岸的古老貿易路綫,是不同帝國體係——從帖木兒的遺産到奧斯曼的擴張,再到沙皇俄國的南下和英國的東進——相互滲透、競爭與衝突的舞颱。 本書的敘事核心在於“權力變遷”這一主題。我們首先探討瞭遊牧民族與定居文明之間長期存在的張力。草原上的鐵騎如何周期性地打破既有的帝國秩序?定居的農業文明如何在其衝擊下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和適應?我們詳細分析瞭14世紀以來,帖木兒帝國在東方建立的短暫輝煌,以及隨後的薩菲王朝在波斯建立的什葉派伊斯蘭政權,這些政權在鞏固內部統一和抵禦外部入侵方麵所采取的復雜策略。 隨後,敘事重心轉嚮瞭“大博弈”時代的黎明。18世紀起,隨著歐洲列強的崛起,全球化的曆史進程加速,中亞和高加索地區逐漸被捲入全球權力結構的重塑之中。本書細緻描繪瞭沙皇俄國(後來的蘇聯)嚮南擴張的“帝國主義驅動力”——無論是齣於安全考慮、經濟利益(如對棉花和礦産的渴求),還是單純的民族主義情緒。與此同時,大英帝國則通過印度這一基地,構建瞭其抵禦俄國滲透的“緩衝帶戰略”。 我們深入剖析瞭支撐這些帝國擴張的內部邏輯和外部環境。例如,俄國貴族地主的土地需求如何驅動其嚮南方的軍事行動;英國殖民官僚體係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和金融手段,在遙遠的邊疆地區施加影響。本書特彆關注瞭那些位於權力真空地帶的、看似“邊緣”但實則至關重要的汗國和公國——布哈拉、希瓦、浩罕,以及高加索地區的諸民族——他們並非被動的受害者,而是積極地在不同的宗主國之間進行周鏇、結盟與反抗,試圖在夾縫中維護其有限的自主權。 在文化與社會層麵,本書探討瞭在持續的外部壓力下,這些地區的傳統社會結構如何瓦解與重組。伊斯蘭教在不同帝國統治下的角色發生瞭變化:在奧斯曼帝國,它與哈裏發製度緊密相連;在俄國,它被視為需要被“馴化”的異教元素;而在本土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它又成為瞭抵抗殖民影響的精神旗幟。我們考察瞭現代化嘗試——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如坦子麥改革的餘波,還是自下而上的意識形態鬥爭,如泛突厥主義和早期民族主義的興起,如何塑造瞭現代民族國傢的雛形。 本書的後半部分,重點轉嚮瞭20世紀初期的劇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撕裂瞭奧斯曼帝國的殘餘勢力,並為新的邊界劃分創造瞭機會。俄國內戰及其隨後蘇聯的建立,如何通過強製性的集體化和“民族區域化”政策,徹底重塑瞭中亞的社會經濟結構。這些後帝國時代的遺留問題——民族認同的模糊性、水資源分配的矛盾、以及被強加的政治實體——為後來的動蕩埋下瞭伏筆。 我們避免采用單一的、決定論的視角來解釋這一地區的復雜性。相反,本書強調瞭地方精英的能動性、意識形態的變異性以及全球經濟趨勢的不可預測性。通過對大量外交電報、私人信件、地方曆史記錄以及考古發現的交叉引用,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多層次、細緻入微的宏大敘事,展現瞭在歐亞大陸這一關鍵地帶,文明如何在劇烈的權力更迭中尋求生存、定義自身,並最終走嚮現代化的艱難曆程。讀者將從中看到,權力是如何像河流一樣,不斷改變其流嚮,衝擊著沿岸的文明結構,卻也催生齣新的、適應性更強的社會形態。這部曆史,就是一部關於適應、抵抗與最終身份重塑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平


  英國牛津大學曆史學博士,曾任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第十大學、淡江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等校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員。現任教於四川大學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為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副會長,專研中國和歐洲文明史比較、西洋史學史、藝術史和科學史以及國際關係史。
 

圖書目錄

增訂三版序
增訂二版序
代 序
緒 言 世界聚焦阿富汗   1

第一章 黑色的星期二:不對稱戰爭的終結   3
第一節 世貿大廈被撞毀   4
第二節 五角大廈遭到撞擊   7
第三節 第四架被劫持的飛機   8
第四節 世貿中心損失慘重   10
第五節 發現嫌犯綫索   12

第二章 賓拉登和他在阿富汗的事業   13
第一節 賓拉登的事業   13
第二節 賓拉登傢族的經濟帝國   16
第三節 「基地」   18
第四節 賓拉登與塔利班的關係   20

第Ⅰ篇 阿富汗的地理、民族和語言   27

第三章 地理、地緣與生態環境   29
第一節 興都庫什山、高原與平原、大河流域等自然氣候條件   30
第二節 人口分佈與定居形式、生態環境問題   36

第四章 民族與語言集團   41
第一節 普什圖人、塔吉剋人   42
第二節 突厥語係民族   45
第三節 哈劄拉人與其他少數民族   46

第Ⅱ篇 阿富汗的文化和宗教   49

第五章 阿富汗的文化   51

第一節 文化形成的社會曆史環境   51
第二節 古代的文化淵源:絲綢之路、佛教與古典藝術   54
第三節 伊斯蘭教文化的崛起   57
第四節 現代阿富汗的文化復興   58

第六章 阿富汗的宗教   61
第一節 作為信仰的伊斯蘭教   61
第二節 塔利班政權下的宗教、文化與社會   63

第Ⅲ篇 上古時代   71

第七章 波斯帝國統治下的阿富汗   73

第一節 波斯帝國的統治   73
第二節 阿富汗的短暫獨立   75

第八章 希臘化時代的阿富汗   77
第一節 亞曆山大徵服阿富汗   77
第二節 阿富汗歸屬塞琉古王朝   81
第三節 希臘巴剋特裏亞王國   82

第九章 貴霜帝國統治下的阿富汗   89
第一節 從定居到建國   89
第二節 大月氏人統治時期中國與阿富汗的關係   91

第十章 薩珊波斯、懨噠人對阿富汗的統治   93
第一節 從薩珊波斯到懨噠   93
第二節 懨噠人對阿富汗的文化衝擊   95

第Ⅳ篇 中古時代   97

第十一章 中古初期的混亂局勢   99

第一節 政局不穩,戰事更迭   100
第二節 一位來自中國的訪客   101

第十二章 阿拉伯人對阿富汗的統治   103
第一節 阿拉伯的興起與統治阿富汗   103
第二節 阿拔斯王朝時阿富汗對獨立的追求   107

第十三章 濛古人的統治   115
第一節 從成吉思汗到閤贊汗   115
第二節 帖木兒王朝   118

第Ⅴ篇 十六至十九世紀   123

第十四章 濛兀兒和薩法維王朝統治下的阿富汗   125

第一節 濛兀兒王朝的統治   125
第二節 阿富汗對異族統治的反抗   128

第十五章 阿富汗民族國傢的形成   131
第一節 杜蘭尼王朝(1747-1842年)   131
第二節 杜蘭尼王朝的政治結構   134

第十六章 英國對阿富汗的兩次入侵   137
第一節 英國第一次入侵(1839-1842年)   137
第二節 英國第二次入侵(1878-1881年)   148

第十七章 阿富汗的再統一   155
第一節 鞏固統一的措施   155
第二節 對外關係   159
第三節 阿富汗青年的怒吼   161

第Ⅵ篇 二十世紀的阿富汗   165

第十八章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阿富汗   167

第一節 阿富汗的獨立(1919年)   167
第二節 二十世紀上半葉阿富汗的社會發展   171
第三節 二十世紀上半葉阿富汗的對外關係   176

第十九章 二十世紀下半葉的阿富汗   181
第一節 1950-1970年代:在蘇聯的影響下風雲變幻   181
第二節 1978-1989年:阿富汗政權的危機和蘇聯的齣兵   185
第三節 阿富汗的抵抗   199
第四節 蘇聯的撤兵   208

第Ⅶ篇 進入二十一世紀   213

第二十章 新世紀的第一場戰爭   215

第一節 英美聯軍和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   215
第二節 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   220
第三節 二十世紀末葉軍事革命的實驗場   224

第二十一章 阿富汗現代化的問題與反思   229
第一節 基本教義派和恐怖主義的根源   229
第二節 阿富汗問題的復雜性   235

第二十二章 戰後阿富汗   239
第一節 阿富汗的重建   240
第二節 賓拉登之死   245
第三節 阿富汗和解進程的開啓   253
後 記   271

附 錄   273
阿富汗國情資料   275
大事年錶   283
參考書目   28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小心翼翼地捧起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增訂三版)》,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便撲麵而來。書頁泛黃的質感,以及那封麵設計中透齣的滄桑感,都讓我仿佛穿越瞭時光的壁壘,與那些古老的文明對話。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的曆史,是理解其當下最直接有效的途徑。而阿富汗,這個位於亞歐大陸十字路口上的國度,其曆史本身就構成瞭一部波瀾壯闊的文明交融史。從瑣羅亞斯蒂亞的古老信仰,到佛教在犍陀羅地區的輝煌,再到伊斯蘭教的傳播,以及後來濛古鐵騎的席捲,每一次外來文明的到來,都不僅僅是徵服,更是深刻的融閤與重塑。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文明在阿富汗留下的獨特印記,比如建築、藝術、語言、宗教習俗,以及它們如何在當地文化的基礎上,演變齣獨具特色的阿富汗文明。書中“文明的碰撞與融閤”這個副標題,更是點燃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渴望知道,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是哪種文明的元素最終占據瞭主導?又是哪些元素被巧妙地吸收和轉化,形成瞭今天阿富汗獨特的文化景觀?這本增訂三版,想必也包含瞭不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更為詳盡的史料,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吸引力。

评分

拿到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增訂三版)》的時候,我心裏是既激動又充滿期待的。我對阿富汗這個國傢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情結,它仿佛是中國連接西方世界的一扇神秘的窗戶,而這扇窗戶後麵,一定隱藏著無數令人著迷的故事。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川流不息的商隊,是犍陀羅地區精美絕倫的佛像雕塑,是波斯帝國留下的雄偉建築,以及後來伊斯蘭文明帶來的獨特藝術風格。這些,都是阿富汗作為文明十字路口的生動證明。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幫我解開那些曆史的謎團,比如,在不同的文明浪潮衝擊下,阿富汗本土的文化是如何應對的?是堅守,是同化,還是在碰撞中找到瞭新的生命力?書中“文明的碰撞與融閤”這個主題,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描繪那些具體的曆史細節,如何讓我們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是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交流、甚至發生衝突。這本書的增訂三版,更讓我相信它的內容一定更加充實和權威,足以引領我進行一次深入的阿富汗曆史之旅。

评分

這本書的質感,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不一般,沉甸甸的,封麵上的圖案也很有故事感,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古老文明在此地留下的痕跡。我一直對阿富汗這個地方充滿好奇,它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我想要去瞭解它的過去。我總覺得,作為一個連接東西方的重要地理位置,阿富汗的曆史一定充滿瞭各種文明的交織和碰撞。從古老的巴剋特裏亞王國,到佛教的興盛,再到伊斯蘭文明的傳入,以及後來濛古人、波斯人、突厥人的影響,這片土地見證瞭太多曆史的變遷。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夠詳細地闡述這些文明是如何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相互作用,是如何在衝突中學習,在融閤中發展,最終塑造瞭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阿富汗。我希望能夠從書中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文化衝擊力,以及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存,或者又為何會激起波瀾。這本增訂三版,意味著內容一定更加完整和有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它來瞭解阿富汗那豐富而復雜的曆史畫捲。

评分

當我看到《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增訂三版)》這本書時,一種曆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等待著我去探索。我一直覺得,阿富汗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它連接著東方與西方,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樞紐。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古老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是巴米揚大佛的宏偉,是伊斯蘭藝術的精美,以及無數王朝在此興衰更迭的畫麵。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地闡述,不同的文明,如波斯、希臘、印度、中亞遊牧民族,以及後來伊斯蘭文明,是如何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進行碰撞,又是如何相互影響,最終形成瞭具有獨特魅力的阿富汗文明。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生動的敘述,讓我能夠感受到那些曆史事件的脈搏,理解那些文化交流的細節。這本增訂三版,對我來說,意味著它不僅內容紮實,而且經過瞭最新的學術檢驗,讓我更加期待它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仿佛蘊含著一股來自遙遠過去的強大力量。我拿到《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增訂三版)》的時候,就被它封麵設計的意境所吸引,那種古老而又神秘的圖案,讓我立刻聯想到阿富汗那悠久的曆史和多元的文化。我一直認為,阿富汗是中亞地區一個非常特殊的地理和文化節點,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無數條文明的絲綫在此交織、碰撞、融閤。從亞曆山大東徵帶來的希臘化影響,到佛教在犍陀羅地區的傳播,再到伊斯蘭教的興起和傳播,以及後來與波斯、突厥、濛古等文明的長期互動,阿富汗的曆史注定是一部充滿戲劇性的文明交響麯。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解讀這些文明碰撞的具體過程,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在激烈的碰撞中,逐漸孕育齣阿富汗獨有的文化基因。這本書的增訂三版,讓我相信它所包含的內容一定更加豐富和深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過它來揭開阿富汗曆史的層層迷霧,感受那片土地上文明融閤的獨特魅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深邃的藍色背景上,用金色的綫條勾勒齣古老波斯壁畫的風格,仿佛瞬間將人拉迴到那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度。我拿到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增訂三版)》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我一直對中亞這片土地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阿富汗,這個被譽為“帝國墳場”的國傢,其曆史充滿瞭傳奇色彩和血淚交織。從亞曆山大大帝的徵服,到絲綢之路的繁榮,再到伊斯蘭文明的傳入,直至近現代的種種動蕩,阿富汗就像一塊被無數文明碾磨過的寶石,摺射齣復雜而迷人的光芒。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還沒能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目錄和前言,就足以讓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這本書的厚重。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不同文明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如何交融、影響,甚至相互激蕩的詳細闡述。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曾經輝煌的帝國,那些在此匯聚的商隊,以及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抗爭。這本書的增訂三版,也意味著它經過瞭時間的檢驗和內容的完善,這讓我更加相信其內容的可靠性和深度。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無數個閱讀的場景,想象著在安靜的午後,一杯熱茶,一本書,就能帶領我遨遊於浩瀚的阿富汗史之中,探索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秘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有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美感,仿佛在訴說著阿富汗那古老而又多舛的命運。拿到《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增訂三版)》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所吸引,我知道,這絕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曆史讀物。阿富汗,這個地處亞洲腹地的國度,它的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文明交融史。從亞曆山大東徵帶來的希臘文化,到佛教在犍陀羅地區的發展,再到伊斯蘭教的傳入,以及後來與波斯、突厥、濛古等民族的長期互動,阿富汗就像一個巨大的熔爐,不斷地接納、碰撞、融閤著來自四麵八方的文明元素。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這些文明碰撞的具體過程,它們是如何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留下各自的印記,又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最終塑造瞭今日阿富汗的獨特文化和社會麵貌。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阿富汗文明融閤的復雜性與獨特性。這本增訂三版,相信會讓我在探索阿富汗曆史的道路上,獲得更全麵、更透徹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就帶著一種古樸而又神秘的氣質,正如我對阿富汗這個國度本身的感覺。我一直認為,曆史不是枯燥的年代記,而是由無數鮮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事件和深刻的文化變遷所組成的宏大敘事。《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增訂三版)》這個名字,就已經預示瞭其內容將是多麼豐富而充滿張力。阿富汗,這個曾經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連接瞭東西方文明的命脈。在這裏,波斯帝國的餘暉與希臘化文化的痕跡交織,佛教的香火與伊斯蘭的清真寺並存,而遊牧民族的勇猛和定居文明的智慧,也在這片土地上相互激蕩。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這些不同文明之間,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復雜的互動,有時是和平的交流,有時是激烈的衝突,而最終,卻又在相互的碰撞中,催生齣新的文化形態。我期待書中能有精彩的細節描寫,能夠讓我感受到那些古代的市集,那些宏偉的佛塔,以及那些在戰火紛飛中依然堅守信仰的人們。增訂三版,意味著它經過瞭時間的沉澱,作者一定對史料進行瞭更深入的挖掘和更嚴謹的考證,這讓我對內容的質量充滿信心。

评分

當我把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增訂三版)》捧在手裏,一種厚重的曆史感便撲麵而來。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力量,仿佛濃縮瞭阿富汗這片土地上悠久而麯摺的文明發展史。我一直認為,阿富汗是理解中亞乃至世界曆史變遷的一個絕佳切入點,因為它地處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曆來是各種文明交匯、碰撞、融閤的舞颱。從古代的巴剋特裏亞王國,到佛教在犍陀羅地區的繁盛,再到伊斯蘭教的傳播,以及後來濛古帝國、帖木兒帝國等在此留下的印記,阿富汗的曆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文明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獨特痕跡,比如建築風格、藝術形式、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等,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發生演變,又是如何最終形成瞭具有阿富汗特色的文明融閤體。我渴望通過閱讀,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的火花,以及它們在融閤過程中所産生的深刻影響。增訂三版,無疑意味著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完善,我對此充滿瞭期待。

评分

收到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增訂三版)》的時候,我第一眼就被它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將古老圖騰和現代地圖元素巧妙融閤的設計,仿佛在訴說著阿富汗穿越古今、連接東西的地理和文化意義。我一直覺得,阿富汗的曆史,是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等眾多古老文明交匯融閤的絕佳案例,是一部活生生的“文明大觀園”。從亞曆山大東徵帶來的希臘化浪潮,到貴霜帝國時期佛教的鼎盛,再到伊斯蘭教的傳入和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的興衰,每一次的變遷,都像是給這片土地留下瞭深刻的烙印。我迫切地想瞭解,書中是如何細緻地梳理這些文明碰撞的脈絡,是如何展現它們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最終形成獨特文明融閤體。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能有深刻的分析,揭示齣文明融閤背後的驅動力,以及這種融閤對阿富汗社會、文化、政治格局産生的長遠影響。這本書的增訂三版,無疑代錶著作者對這一領域有著持續的投入和更新,我非常期待從中獲得更全麵、更深入的洞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