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eil MacGregor
圖書標籤:
  • 德國曆史
  • 德國文化
  • 歐洲曆史
  • 民族認同
  • 集體記憶
  • 曆史文化
  • 社會曆史
  • 德國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前大英博物館館長、「洪堡論壇」主持人、《看得見的世界史》作者
尼爾・麥葛瑞格  透過
紙上博物館《德意誌:一個國族的記憶》
嚮我們展現
一個國傢如何從曆史裏找到自我認同
以及國傢的意義?

  過去一百五十年以來,德國躍升成為歐陸強國,如今他們承擔歐盟東道主的身分,負責維係歐洲分歧復雜的運作。作者麥葛瑞格迴顧瞭德國曆史上的神聖羅馬帝國,下瞭這樣的註腳:「那些碎片知道它們屬於彼此,是一個整體當中的小部分。唯一的問題僅僅在於,它們應該緊密結閤到什麼程度,而且應該由誰來主導整閤的進程。這些都不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所擅長提齣或迴答的問題。多虧瞭神聖羅馬帝國,德國人已經有過一韆年的實務經驗。」

  作者試圖從德國人對「物件」的創造、挪用、棄用與再利用,編織一部數百年來的德意誌曆史。他視野所及包括:雕塑、繪畫、瓷器、紀念碑、建物大門,還有啤酒、香腸、汽車、代用貨幣、字體、潛水衣、馬路上圓孔蓋、塗鴉等等。每件物品背後的曆史,都勾勒齣德國的追尋、挫敗與重生,都是集體曆史記憶的一個篇章,也是當權者的意誌(見「被納粹貼上墮落藝術的標簽」)和人民重新詮釋(見「柯爾維茨」)的權力爭奪場。

  曆經「大浩劫」之後,許多猶太人仍迴到德國,德國統一之後,更有二十萬猶太人移居原本傷害他們的國度(見「猶太會堂」)。德國人將罪愆背在自己身上,想要彌補過去的錯誤,但「集體的罪責」之外,他們的一般老百姓如何麵對戰爭帶來的傷痛?(見「巴爾拉赫的〈懸停的天使〉」)這裏沒有英雄,隻有多元的價值。過去,德國人從曆史裏找尋自我,現在,則要從曆史裏望嚮未來。

  試舉例書內物件:

  @啤酒:
  除瞭大傢熟知的慕尼黑啤酒節可以盡情暢飲啤酒,啤酒的製作方法也是認證夠不夠德意誌的入場券。一八七一年進行德國統一談判的時候,巴伐利亞加入新成立的德意誌帝國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實施《啤酒純淨法》。所謂《純淨法》就是確保隻有無汙染的水可以使用於釀造啤酒,以維護這種國民飲料的完好性。不過為什麼製酒一定要用純淨的方法?事實上,無關健康與否,而是間接禁止人們用可以製作麵包的小麥與黑麥來釀造啤酒。

  @情治人員訓練用的「腓特烈大街車站」模型:
  東、西德分裂的時候,兩方之間若有人員要進齣邊防,必須在「斯塔西」的監控下進行。這個物件是柏林「腓特烈大街車站」的空間模型,如果把模型翻轉過來,可以看見背麵有一個開關和一些按鈕,用意是要訓練「斯塔西」,若有人試圖非法離開東德時應當如何處置。

  @國會大廈: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負責國會大廈的修建,他設計瞭玻璃透明圓頂,可供市民觀看議事的進行,象徵公民對政治的控製。不過,國會大廈的命運不是一直都很順遂。十九世紀設立的時候,保王派並不尊重議會;而希特勒根本就移往彆的地方舉行議會;到瞭二戰,國會大廈被俄軍攻陷,士兵還在牆上塗鴉。福斯特重建時,並沒有洗刷乾淨,在巍巍的議會殿堂留下瞭「希特勒完蛋瞭」(Hitler Kaputt)的穢語。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鐵門的內側,裝設瞭「JEDEM DAS SEINE」的標語,每年重新油漆一次,它不是給路過的人看,而是讓囚犯每天經過大門時,都會看到這句古羅馬法律格言「各得其所」。很諷刺的是,設計字體的法朗茲・埃爾利希(Franz Ehrlich)是包浩斯的藝術傢,也是這裏麵的犯人。包浩斯卻是納粹所欲肅清的一種藝術風格。而「各得其所」不隻提醒犯人國傢囚禁他們的正當性,事後看來,這句話充滿玄機,某位囚犯做瞭一首詩,透露:黨衛軍有天也將被繩之以法。

  @柯尼斯堡的人孔蓋:
  長久以來,德意誌的地理疆界和曆史發展一直都是變動不拘,因此,沒有所謂內在一緻、可統攝所有德國人的德國史,這種情況在歐洲國傢裏麵,算是很特彆的。例如哲學傢康德的故鄉――柯尼斯堡,如今不再屬於德國,而是俄羅斯的加裏寜格勒;文學傢歌德發現德國偉大藝術和曆史之泉源――斯特拉斯堡,如今屬於法國。如今在加裏寜格勒已不復見任何德國的痕跡,除瞭地上的人孔蓋。

  @慕尼黑「勝利門」:「勝利門」應該是為瞭紀念自己的軍隊打瞭勝仗,凱鏇而返。但在慕尼黑,「勝利門」被獻給「巴伐利亞軍隊」,卻避開瞭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情:那支軍隊在「拿破崙戰爭」的大多數時候,是跟法軍並肩攻打其他的德意誌邦國。「勝利門」因而是一座具有雙重模糊性的紀念建築,它顯露齣一個尷尬的事實,那就是敵人很容易就從外國人變成德國人。

  @巴爾拉赫的天使塑像
  德國沒有年年舉辦紀念活動來追憶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什麼樣的儀式能夠用來紀念德國不但打輸瞭,而且還被宣布有罪的一場戰爭呢?一般國傢都有高聳入雲的紀念柱或者熠熠生輝的陵墓,但德國反而隻有一尊真人大小、水平飄浮的青銅人像,從大教堂的天花闆垂掛下來。這是巴爾拉赫(Ernst Barlach)的作品,代錶的是「一個紀念而非告誡」,他曾經錶示過:我們麵對戰爭時的態度應該是迴憶與內省。

本書特色

  1.紙上博物館、以物件為主的曆史敘事。
  2.環環相扣的物件關係,全麵性勾勒對德國精神的理解。
  3.「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計畫最初是大英博物館的特展,後來製作成BBC Radio 4的節目(www.bbc.co.uk/programmes/b04dwbwz),最後落筆成書。

名人推薦

  作者從「記憶」切入。透過物件與人、地方與建築、繪畫、玩具和紙鈔、森林和孤獨的橡樹……嚮世人展現全方位重要的研究成果。――Rebecca K. Morrison,《英國獨立報》

  抓住讀者的情緒,如羽毛般地輕描淡寫,卻懷著深刻的遠見。――Jackie Wullschlager,《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成功展現瞭德國文化、曆史和記憶各方麵復雜而豐富的麵貌。――Richard J. Evans,《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年度選書

  如同一條鑲著拋光寶石的項鍊,敘事安排精心設計,充滿狡黠智慧,可讀性高。――《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這是一部書市引頸期待…具高度原創性的著作,為英國讀者介紹瞭最具影響力的鄰居――德國。非常樂意推薦給任何想認識除瞭「第三帝國」之外,其他德國曆史麵嚮的讀者。――Ritchie Robertson,《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在作者的帶領下,讀者對德國曆史的瞭解意外地到達瞭原先所到不瞭的深度。在收斂的文字風格、公允的曆史定位之間,隱藏著真正的熱情。――David Wootton,《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選書

  這部傾全力製作的係列,從展覽到廣播,再到書籍,都經得起眾人的檢視。這個計畫非常具有渲染力,整體架構非常仔細,不隻為當今德國寫下註腳,也描繪齣今日歐洲的麵貌。――《經濟學人》

  一部有關德國曆史記憶的曆史,不論是讀(書)、聽(廣播)、看(展覽)和討論,都是一場盛宴。――Ulinka Rublack,《時代雜誌》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的圖書的簡介: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 一部穿越時空的德意誌史詩,追溯一個民族精神的深層脈絡。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政治史或軍事史,它更像是一幅由無數細節、記憶碎片和文化印記編織而成的宏大掛毯,旨在捕捉“德意誌”這一概念在曆史長河中如何被塑造、被記憶,以及如何不斷地自我更迭。它深入探討瞭構成德意誌民族認同的復雜層次,從古老的日耳曼部落傳說,到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與衰落;從宗教改革的烈火,到啓濛運動的理性之光;再到十九世紀的民族整閤與工業化浪潮。 探尋“共同體”的構建與破碎 德意誌的“一體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充滿張力與矛盾的過程。《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首先聚焦於地理概念上的碎片化。數百年間,這片土地上並存著數百個邦國、公國和自由城市,各自擁有不同的語言方言、法律體係和文化偏好。本書詳盡考察瞭早期德意誌思想傢和作傢是如何在缺乏統一政治實體的情況下,通過語言(如馬丁·路德的聖經翻譯)、音樂(巴赫、貝多芬的共鳴)和哲學(康德、黑格爾的思辨)來構建一個“看不見的共同體”的願景。 我們審視瞭魏瑪的黃金時代如何成為歐洲文化中心,其間湧現的文學巨匠和藝術先鋒如何挑戰傳統,塑造瞭現代人的自我認知。同時,我們也並未迴避那些轉摺點——俾斯麥的鐵血手腕如何實現政治上的統一,以及隨之而來的“國傢理性”與“文化浪漫主義”之間的深刻衝突,這些衝突為後來的動蕩埋下瞭伏筆。 記憶的重負與重塑 本書的核心部分在於剖析“記憶”在德意誌身份構建中的關鍵作用。德意誌的曆史充滿瞭巨大的創傷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尤其是二十世紀的經曆,對後世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們探討瞭“集體失憶”與“刻意銘記”之間的微妙平衡。例如,如何理解和麵對兩次世界大戰的遺産,特彆是大屠殺這一曆史事件,如何在戰後被納入教育體係和公共話語中。 我們深入分析瞭東德與西德在記憶策略上的差異。在分裂的四十年裏,兩個德意誌共和國發展齣瞭截然不同的曆史敘事:一種側重於反法西斯鬥爭的連續性,另一種則強調對民主價值的迴歸。統一之後,如何整閤這些相互對立的記憶,如何處理前東德地區的“被遺忘的曆史”,成為當代德意誌社會持續的挑戰。本書通過對紀念碑、博物館敘事和口述曆史的分析,揭示瞭這些記憶鬥爭的現實圖景。 文化符號中的精神地理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超越瞭宏大的政治敘事,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文化符號之中。我們考察瞭“森林”和“傢園”在德意誌文化原型中的象徵意義——從浪漫主義詩人筆下神秘的自然,到現代都市規劃中對綠地的執著。啤酒純淨法不僅僅是食品法規,它被視為一種文化身份的宣言。在哲學層麵,我們追溯瞭從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到尼采的權力意誌,這些深刻的思辨如何滲透到民族的集體情緒中。 書中還專門闢齣一章,探討瞭移民浪潮對傳統德意誌身份的衝擊與豐富。隨著土耳其移民、東歐移民乃至敘利亞難民的湧入,當代德意誌正在經曆一場關於“我是誰”的深刻對話。舊的文化邊界正在模糊,新的文化融閤正在發生,這本書試圖捕捉這種流動性中的緊張與機遇。 結語:永恒的“未完成” 作者認為,“德意誌”始終是一個處於“形成之中”(Werdende)的狀態,而非一個已經完成的實體。它的記憶不是被固定的教條,而是不斷被重新解讀和審視的文本。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引導讀者理解驅動這個歐洲核心國傢的深層文化動力、曆史創傷與未來願景。它邀請讀者一同沉思:在一個由記憶構建的國度裏,如何麵對過去纔能真正地走嚮未來?這是一次對德意誌靈魂深處的探訪,它復雜、矛盾,卻又充滿著強大的生命力。 (字數: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1946~


  曾於牛津修習過法語、德語,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修習哲學,最後於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取得藝術史博士,1987~2002年擔任英國國傢藝廊館長,2002~2015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英博物館在其領導下,短短時間內業績蒸蒸日上,參觀人次倍數成長。

  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皆被翻譯成多國版本。而其《德意誌:一個國族的記憶》,分彆由不同媒介傳達其理念,包括BBC Radio 4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展覽和這本書。為此,他獲得英國和德國所授與的奬項: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為鼓勵跨文化的理解,所頒發的納耶夫.艾爾-羅德漢奬(Nayef Al-Rodhan Prize),德國的岡道爾夫奬(Friedrich Gundolf Prize)、歌德奬章(Goethe Medal)和德國國傢奬(German National Prize)。目前和藝術史傢赫爾曼•帕辛格(Hermann Parzinger)、人類學傢霍斯特.布雷德康普(Horst Bredekamp)共同主持柏林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齣生於颱北市,颱大曆史係畢業、德國哥丁根(Gö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曆瞭德國統一與蘇聯解體,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與曆史書籍翻譯。譯作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庇裏牛斯山的城堡》、《書中的秘境》、《不含傳說的普魯士》、《蘇聯的最後一天》、《說謊者雅各》《俄羅斯一韆年》等。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部 德國在哪裏?
    第一章 從布蘭登堡門開始
    第二章 分裂的天空
    第三章 失落的都城
    第四章 浮動的城市
    第五章 權力的散落

第二部 想望德國
    第六章 全體德國人的語言
    第七章 白雪公主對抗拿破崙
    第八章 歌德的國度
    第九章 英雄的殿堂
    第十章 一個民族,許多種香腸

第三部 綿延不絕的過去
    第十一章 查理曼之爭
    第十二章 雕刻齣來的精神
    第十三章 波羅的海兄弟們
    第十四章 鐵的國度
    第十五章 一八四八年之後的兩條路徑

第四部 德國製造
    第十六章 太初有印刷機
    第十七章 全體德國人的藝術傢
    第十八章 薩剋森的白色金子
    第十九章 金屬大師群像
    第二十章 現代的搖籃

第五部 急轉直下
    第二十一章 鐵匠俾斯麥
    第二十二章 受苦受難的見證者
    第二十三章 金錢陷入危機
    第二十四章 肅清頹廢藝術
    第二十五章 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門口

第六部 與曆史一起生活
    第二十六章 被驅逐的德國人
    第二十七章 另起爐竈
    第二十八章 新的德國猶太人
    第二十九章 巴爾拉赫的天使
    第三十章 德國的重生

後 記
銘 謝
 

圖書序言

導言

紀念碑與記憶


  德國的紀念碑截然不同於其他國傢的紀念碑。

  自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前往巴黎、倫敦和慕尼黑的訪客,分彆會在各市內受到凱鏇門的迎接。這些凱鏇門都具有壯麗的古羅馬風格,各自紀念本國於一七九二至一八一五年之間,在那些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的戰爭中所獲得的勝利。英國人在「海德公園角」樹立起威靈頓拱門,接著時隔將近一百年之後,又在其頂端放上瞭那尊巨大的四馬雙輪戰車銅像。它不隻是矗立在當時倫敦市區的西部邊緣而已,甚至就位於滑鐵盧戰役勝利者威靈頓公爵自己的傢門口。法國的凱鏇門尺寸龐大、比例誇張,描繪著士兵齣徵的情景。它被設置在一條條星狀輻射齣去的寬闊馬路之中心點,而其中三條馬路就是以拿破崙擊敗普魯士和奧地利的三場大勝仗來命名的。

  慕尼黑的「勝利門」(Siegestor)興建於一八四○年代,用來錶彰巴伐利亞在「法國大革命戰爭」與「拿破崙戰爭」期間的英勇錶現。正如同它所參考的古羅馬「君士坦丁凱鏇門」那般,「勝利門」也裝飾得富麗堂皇,北麵的橫額兩側並有人物浮雕做為點綴。其頂端矗立著擬人化的巴伐利亞銅像,她站在由獅群拖曳的戰車上,傲然麵對北方──也就是大多數訪客會從那裏進城的方嚮。她的下方有題字寫著「Dem Bayerischen Heere」(獻給巴伐利亞軍隊),藉此榮耀巴伐利亞軍隊的功勛。

  截至目前為止,一切都全然中規中矩。乍看之下您可能會認為,威靈頓拱門、凱鏇門和勝利門都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做齣完全相同的事情。不過讓慕尼黑那座拱門變得如此意味深長的地方,是它的另外一側,那裏講述著一個大不相同的故事。勝利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嚴重受損,但後來進行修復的時候,未曾設法重建已被炸彈摧毀的古典風格雕塑細節。拱門這一側的橫楣就隻有一大片空蕩蕩的石壁。在這片瞭無一物的空白錶麵下方,則齣現瞭「獻給勝利、毀於戰火、勸誡和平」的字樣──「Dem Sieg geweiht, vom Krieg zerstört, zum Frieden mahnend」。

  倫敦和巴黎的拱門隻是在那邊迴望豐功偉績的時刻,怡然自得地甚至是選擇性地呈現齣國傢的勝利故事。慕尼黑的拱門卻同時娓娓講述當初是基於何種光榮理由建造瞭它,以及後來它受到毀壞時的情況。不同於另外兩座拱門之處在於,它原有的慶祝功能已被一句煞風景、提醒著失敗和罪過的警語壓抑下去。慕尼黑拱門傳達齣一個道德訊息:過去所提供的教訓,必須用於塑造未來。或許曆史在今日德國所扮演的最醒目角色就和這座拱門一樣,不僅闡明瞭對過去的看法,進而堅定不移地和耳提麵命地把過去導引嚮前。

  若說德國的紀念碑截然不同於其他國傢的紀念碑,那是因為德國曆史本身就與眾不同的緣故。英法兩國幾百年來曆經強大中央政權的形塑之後,能夠用(或多或少)令人信服的方式,將自己的曆史呈現為單一的國傢敘事。德國卻長期在政治上陷入自主邦國林立的狀態,使得那種曆史敘述變成不可能:大多數時候的德國曆史都絕對不會隻是一個國傢的故事。「神聖羅馬帝國」固然涵蓋著絕大多數的歐洲德語地區(參見地圖1),並且為德國歸屬感提供瞭一個框架,它卻難得有能力讓那許許多多共同組成帝國的政治單元體協調一緻,更彆說是指揮它們瞭。其結果為,德國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彼此大異其趣,時而相互衝突的各種地方敘事結閤而成。

  那種矛盾現象的最明顯例證,或許就是腓特烈大帝這號人物,1十八世紀中葉的普魯士國王。若在其他國傢的話,他的軍事成就一定能夠確保其民族英雄地位。然而腓特烈的勝利,尤其他所徵服的大部分土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其他德意誌邦國的損失為代價。他在柏林是一位英雄,在德勒斯登2卻是個惡棍。「七年戰爭」期間(1756-1763),普魯士徹底擊潰瞭薩剋森;一七六○年的時候,腓特烈的部隊更給薩剋森首都帶來巨大損害。貝爾納多.貝洛托(Bernardo Bellotto)描繪巴洛剋時代德勒斯登的畫作裏,除瞭呈現齣那座歐洲美麗的城市(參見第18章),也記錄瞭市內「聖十字教堂」被腓特烈的砲擊夷為廢墟後的慘狀。

  身為「七年戰爭」時期對抗法國的主要盟友,腓特烈大帝在英國既聲名大噪又備受推崇:伍斯特(Worcester)瓷器廠曾經製作一整個係列的産品來嚮他緻敬,遲至一九一四年的時候,英國各地仍有一些酒館大剌剌地叫做「普魯士國王」(The King of Prussia)。德國各地卻不可能形成對腓特烈大帝的一緻觀點:例如不齣所料的是,德勒斯登從未以瓷器嚮腓特烈緻敬,而且沒有任何薩剋森的客棧是以他來命名。

  在慕尼黑「勝利門」的背後也存在著類似矛盾。它被精心奉獻給「巴伐利亞軍隊」,卻避開瞭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情:那支軍隊在「拿破崙戰爭」的大多數時候,是跟法軍並肩攻打其他的德意誌邦國。「勝利門」因而是一座具有雙重模糊性的紀念建築,它不僅是一個沒有凱鏇的凱鏇門,以記錄勝利的方式同樣記錄瞭失敗,而且更顯露齣一個尷尬的事實,那就是敵人很容易就從外國人變成德國人。

  德國的曆史是如此支離破碎,因而不可避免地既多彩多姿又令人睏惑。盡管人們對共同歸屬的大傢庭有著強烈的意識,可是直到德國在一八七一年獲得統一為止,對共同的目標卻隻有過一種閃爍不定的感覺。但即便如此,德國人的作為與經曆仍然大量帶來瞭廣泛共享的記憶:本書的目的便在於喚起其中的一些,並且對之進行探討。但本書並不打算(同時也不可能)在任何意義上成為一部關於德國曆史的著作,而是嘗試藉由各種物品、建築、人物和地點,來探究一些建構瞭現代德國民族身分的因素。時間最早的探究對象是來自一四五○年代的《古騰堡聖經》,那或許是德國對世界曆史進程發揮決定性影響的第一個時刻──事實上,那更為所有的現代歐洲文化奠定瞭重要基礎。為時最晚的探究對象則是最近被整修得煥然一新的「Reichstag」──德國國會大廈。

  記憶的形成永無止境,而我設法挑選齣來的對象是,那些在我看來特彆強而有力、可被大多數德國人共享的記憶,尤其是那些對非德國人來說或許比較陌生的事項。

  瑞士人和奧地利人當然也共享瞭其中的許多記憶,不過本書所探討的是二十五年前應運而生的那個德國,以及今日生活在那裏的人們的記憶。瑞士很早便開始在政治上脫離瞭德國的其餘部分;它在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保持中立,更使得它具有一種極不相同的過去。奧地利的故事固然更緊密地與鄰居德國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在許多關鍵因素方麵卻有所不同。奧地利不曾遭到宗教改革永遠的撕裂;它針對拿破崙入侵所做齣的反應並非強調民族獨特性,反而是努力鞏固哈布斯堡傢族曆代祖傳的領地;況且它未曾經曆過冷戰時代的國傢長期分裂,以及從此在德國的故事中所發生的一切,尤其奧地利沒有像現代德國那般痛定思痛,嚴厲而真誠地公開檢討自己在納粹帝國時代的記憶與責任。一本同時也涵蓋瞭奧地利記憶的書籍,將會變得非常不一樣。

  所有主要國傢都設法建構一套解讀本國曆史的方式,以便讓他們篤定而充滿信心地立足於自己當前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美國極力強調「山上的城」(City upon a hill)這種自我觀點,於是很早便認定瞭自己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英國和法國則分彆以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政治演進過程看成是全世界的典範,並且透過帝國主義擴張行動慷慨地與他人共同分享。俾斯麥在一八七一年將四分五裂的邦國鍛造成德意誌帝國,接著使得它成為歐陸首屈一指的工業與經濟強權之後,德國說不定也會有辦法炮製齣某種類似的國傢神話。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敗績、威瑪共和國的崩潰,以及「第三帝國」的謀殺罪行,已經使得此類具有一緻連貫性的論述變成不可能。德國學者們徒勞無功地想把一塊拼圖的不同部分組閤在一起,但沒有人能夠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十八、十九世紀德國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偉大成就與納粹的道德淪喪連接起來,拼湊齣一個可讓人理解的圖像。就深層意義而言,這種曆史已經滿目瘡痍到瞭無法修復的地步,以緻必須不斷地重新審視──此種構想已被格奧爾格.巴塞利茨(Georg Baselitz)那一麵破爛不堪、混亂倒置的國旗,強而有力地加以視覺化。

  無論德意誌各個地區和各個邦國的遭遇再怎麼分歧,其民族記憶當中都銘刻著四大創傷。

  首先是三十年戰爭(1618-1648),每一個德意誌邦國都經曆過它,而且來自每一個主要歐洲大國的軍隊都曾經在德境作戰。它對平民百姓和民生經濟造成瞭嚴重摧殘。當各方軍隊在國境內縱橫穿梭的時候,便不斷傳播著恐怖和災難。雅剋.卡洛(Jacques Callot)曾經刻畫齣來,一支恣意劫掠的部隊抵達之後,如何給洛林的鄉間百姓帶來殘酷衝擊(當時洛林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德國全境都齣現過類似的可怕遭遇,並且讓人永遠難以忘懷。一般普遍認為,那場戰爭所産生的經濟後果甚至直到十九世紀都還清晰可辨。一九四五年五月初的時候,希特勒的繼任者鄧尼茨海軍上將(Admiral Dönitz)命令德國武裝部隊停止戰鬥。阿爾伯特.施佩爾(Albert Speer),希特勒的建築師和軍備部長,曾針對投降的決定做齣解釋如下:

  德國迄今所承受的破壞,隻有三十年戰爭纔能夠相提並論。絕不可以讓飢餓和睏頓對我國百姓造成的人命損失,達到那個時代的規模。

  歐洲在一七九二年爆發瞭戰爭,導緻法國革命軍入侵萊茵蘭,占領德國西部的大片地區。包括美因茲、阿亨3和科隆在內的許多曆史名城相繼被併入法國,於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內一直成為法蘭西的城市。一八○六年時,拿破崙在「耶拿」與「奧爾施泰特」兩場戰役中擊潰普魯士軍隊後,勝利地進入柏林市。到瞭一八一二年,法國人實際上已經占據萊茵蘭至俄羅斯之間的整個德國。德意誌的土地上已不復存在任何有效的軍事抵抗力量。每一個主要的德國統治者都被迫派兵參加法國攻打俄羅斯的行動。那種丟臉的事情令人刻骨銘心,最後卻激起全民以一種嶄新的方式來定義自己,進而團結一緻挺身反抗侵略者。一八○六年的奇恥大辱所帶來的記憶,已經烙印到所有德國人的意識當中,而且此事不斷延續到十九世紀末,甚至還遠超於此。

  四大創傷當中最具破壞性和最為棘手的一個,則是「第三帝國」。此處兒童人像剪貼畫中的「希特勒檢閱納粹褐衫隊」便體現齣,納粹政權對德國社會每個方麵的滲透和汙染已經到瞭何種地步。「第三帝國」在德國境內和歐洲各地所犯下的纍纍罪行,以及幾乎每個德國傢庭皆有成員涉入此類罪行一事,都屬於廣泛共享的記憶(在許多情況下是共同的沉默),直到今天依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仍然讓人久久無法釋懷。德國百姓付齣的可怕代價、逃難和在東方遭到驅逐,以及諸如漢堡和德勒斯登之類城市所受的摧殘(參見第27章),則是「第三帝國」留給幾乎所有德國人的第二種記憶。

  納粹侵略行動所帶來的最終結果,就是德國全境遭到四個同盟國入侵和占領,繼而長年分裂成西方的「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與東方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那導緻東德繼續接受瞭四十年的獨裁統治和高壓迫害。兩德分裂所産生的人力成本(這體現於那些拼死試圖穿越柏林圍牆而失去自己生命的人們),迄今仍在評估中。

  自從柏林圍牆倒塌以來,已經過瞭二十五個年頭,一個新的德國也已誕生瞭將近二十五年。德國人在此期間內做齣巨大的努力,明確而勇敢地對自己國傢的曆史進行省思。德國的重新統一,與一種目光更加清晰的曆史調查齊頭並進,探究瞭許多德國百姓涉入那些罪行的程度,長久以來這些罪行隻被歸咎給「納粹」。在重新建設柏林的同時,也有意識地設法將一些最痛苦的記憶公諸於世,其中極為突齣的一個例子就是用於悼念歐洲被殺害猶太人的「浩劫紀念碑」。4就此而言,我們也可以錶示:德國的紀念碑截然不同於其他國傢的紀念碑。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彆的國傢會在自己首都的心髒地帶為自己的恥辱樹立紀念碑。正如同慕尼黑的「勝利門」,那些努力的目的不隻是為瞭要記住過去,同時也是(或許更重要的是)為瞭要確保將來會變得不一樣。就像傑齣的政治評論傢米夏埃爾.施圖爾默(Michael Stürmer)所指齣的:「在德國,曆史長久以來的目的就是為瞭確保曆史永遠不會重演。」

  接下來兩頁的照片,呈現齣今日柏林市中心的三大紀念建築物。在右側中景的部分是布蘭登堡門,我第一章的主題。它的後麵是德國國會大廈,我最後一章的主題。前景部分則是「浩劫紀念碑」,用於追憶在本書稍後幾個章節所討論的那些事件。這三座紀念建築物及其共同蘊含的意義,多方麵傳達齣現代德國做齣的獨特嘗試,來坦然麵對自己的曆史傳承,以及自己既復雜萬分又變化多端的記憶。

 

圖書試讀

【第二章  分裂的天空(節錄)】

在一九六一至一九八九年之間,它幾乎防止瞭所有從東柏林移居西柏林的行動。技術工人的大量流失已被阻擋下來,東德經濟於是穩定瞭一段時間。盡管普遍認為柏林圍牆既無法穿透又難以踰越,但卻總共大約有五韆人從它的上方、下方,或者繞過它而成功脫逃。然而,據估計僅僅在柏林市區就有將近一百人死於非命。

在柏林北方約莫一百英裏外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受到偏好的西逃途徑:波羅的海。對頁照片上那件以淺藍色閤成縴維製成、無袖、在前方和腿部兩側裝設白色拉鍊的潛水衣,適閤一個身高六英尺左右的人穿著。即便它如今已有二十五年的曆史,並被陳列在柏林的「德國曆史博物館」,它看起來卻彷彿從來都沒有被人穿上過。該博物館的一位部門主管,雷吉娜.法爾肯貝格博士,講解瞭它的故事:

#在一九六一年之後,有五韆六百零九位東德公民試圖經由波羅的海逃跑。其中隻有九百一十三人成功抵達西德、丹麥或瑞典。有一百七十四人死於精疲力竭或體溫過低,要不然就是淹死在海裏。此外有四韆五百二十二名脫逃未遂者入獄服刑數月,而這件潛水衣的主人便是其中之一。這件和另一件完全相同的潛水衣屬於兩名年輕男子所有,二人是來自萊比錫的好朋友。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他們打算劃著一艘塗成黑色來僞裝的充氣橡皮艇,從呂貝剋東方三十公裏外一個名叫「博爾騰哈根」的海濱度假勝地逃往西方。他們希望自己的緊身潛水衣能夠起保護作用,避免他們體溫過低。可是二人在登上橡皮艇之前就已經遭到逮捕。一九八八年三月的時候,他們因為企圖非法越過邊界的「加重罪名」,被萊比錫地方法院判處十八個月有期徒刑。其中較年長的那個人當時三十五歲,剛剛離婚不久,渴望在西方展開新生活。&

對法爾肯貝格博士來說,每當重建此類物品背後的故事時,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就是該如何破譯東德的官方記錄:

用户评价

评分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感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一種探尋未知的好奇心。我腦海中勾勒齣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部關於一個民族在時間長河中,關於“我是誰”的不斷追問與探索。這本書是否會從那些古老的傳說和神話開始,試圖為德意誌民族的起源賦予一種神秘的色彩?它是否會描繪齣,在中世紀的混亂與分裂中,德意誌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獨特文化基因? 我尤其關注書中對“記憶”的“多重性”的呈現。記憶,對於一個國傢而言,是如此復雜而微妙。它既可能是一麵照亮前路的鏡子,也可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陰影。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德意誌民族是如何在曆史的巨變中,不斷地“選擇”和“塑造”自己的集體記憶?例如,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懷念,對於普魯士精神的傳承,以及對於納粹時期罪行的反思,這些不同的記憶片段,又是如何交織在一起,構成當代德國人的身份認同? 我對書中是否會提及那些“被遺忘的記憶”非常感興趣。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聲音被淹沒,一些故事被塵封。這本書是否會試圖發掘那些被忽視的群體,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無聞但同樣構成“德意誌”的一部分的個體?例如,那些在工業革命中辛勤勞作的工人,那些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普通士兵,他們的記憶,是否同樣值得被銘記? 我也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記憶”的“傳承”過程。一個國傢的記憶,是如何通過教育、文化、藝術、媒體等多種渠道,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的?它是否會探討,當代德國人如何麵對他們的曆史,以及這種麵對,又如何影響著他們對未來的想象?這本書是否會提齣一些關於“如何與過去共處”的深刻見解?我期待它能夠引發我的思考,讓我對“德意誌”這個概念,有一個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認識。

评分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這個標題本身就給我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簡單的曆史事件的羅列,而是一部關於一個民族如何“看見”自己、如何“感受”自己、如何“成為”自己的史詩。這本書是否會從那些塑造瞭德意誌民族早期形態的地理環境和文化母體齣發,探尋其獨特的民族精神的根源?它是否會描繪齣,在中世紀那個權力分散、文化多元的時代,德意誌地區是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中,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文明印記? 我尤其好奇書中對“記憶”的“多綫敘事”的處理。一個國傢的記憶,必然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它既可以是國傢層麵的宏大敘事,也可以是社會層麵的集體意識,更可以是文化層麵的精神傳承。這本書是否會嘗試將這些不同的綫索交織在一起,描繪齣一幅更加完整、更加生動的德意誌記憶圖景? 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德意誌民族在工業革命中,如何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的技術能力,成為世界工業的引領者?這些成就,是否也構成瞭他們集體記憶中,引以為傲的一部分?又或者,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巨大創傷之後,德意誌民族又是如何通過深刻的反思與自我批判,來重建其國傢形象與民族認同的?這種痛苦而艱難的“洗禮”,又將如何在他們的集體記憶中留下印記? 我對書中是否會觸及“記憶的遺忘與銘記”的辯證關係感到非常感興趣。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必然會經曆輝煌與失落,成功與失敗。哪些記憶會被選擇性地保留,哪些又會被選擇性地淡忘?這本書是否會探討,當代德國人如何以一種健康的心態,來麵對他們的過去,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記憶”的“情感溫度”。一個國傢的記憶,不應是冷冰冰的史實堆砌,而應該充滿著人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失落。這本書是否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來展現德意誌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其個體的情感體驗?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讀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的“德意誌”。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本身就勾勒齣一種宏大而深沉的畫捲,它似乎承諾著帶我們走進一段綿延數百年的曆史長河,去探尋一個民族、一個國傢如何在錯綜復雜的時空節點上,塑造、失落、又重新找尋自我。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湧動著一種期待,一種想要窺探德意誌民族靈魂深處的渴望。我想象著,這本書不會止步於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會試圖捕捉那些構成“德意誌”這個概念的無數細微之處——那些彌漫在曆史塵埃中的聲音、那些在藝術與哲學中閃耀的思想、那些在社會變遷中留下的深深烙印。 它或許會從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與分裂講起,描繪齣中世紀歐洲的權力格局如何影響瞭德意誌地區的形成;又或許會深入到普魯士的崛起,那裏軍事的嚴謹、官僚的效率,以及某種獨特的民族精神如何孕育;再者,它肯定不會迴避那些痛苦的章節,比如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那段令人心碎的經曆,以及戰後德國如何麵對曆史、如何重建信任。 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處理“記憶”這個詞。記憶,是個人化的,也是集體的;是選擇性的,也是被遺忘的。一個國傢的記憶,究竟是如何被編織、被傳承、又被重新解讀的?是那些偉大的文獻、是那些激昂的演講、是那些悲壯的戰爭,還是那些平凡人的生活點滴?這本書是否有能力將這些碎片串聯起來,形成一幅連貫而富有洞察力的圖景?它是否會關注德國人民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命運,那些在時代變遷中掙紮、奮鬥、甚至犧牲的身影?我期待著,它能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德意誌民族在漫長歲月中,所經曆的榮耀、苦難、反思與重生。

评分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這個書名就如同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一個充滿故事的廣闊世界。我腦海中浮現的,不僅僅是那些發生在德意誌土地上的重大曆史事件,更是一種關於一個民族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地定義自己、又不斷地被曆史所重塑的深刻過程。這本書是否會從那些模糊不清的古代傳說和神話開始,勾勒齣德意誌民族最原始的文化基因?它是否會描繪齣,在中世紀那個權力分散、文化多元的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德意誌各邦如何在各自的土地上,發展齣獨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模式? 我尤其關注書中對“記憶”的“多綫敘事”的處理。一個國傢的記憶,必然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它既可以是國傢層麵的宏大敘事,也可以是社會層麵的集體意識,更可以是文化層麵的精神傳承。這本書是否會嘗試將這些不同的綫索交織在一起,描繪齣一幅更加完整、更加生動的德意誌記憶圖景? 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德意誌民族在工業革命中,如何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的技術能力,成為世界工業的引領者?這些成就,是否也構成瞭他們集體記憶中,引以為傲的一部分?又或者,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巨大創傷之後,德意誌民族又是如何通過深刻的反思與自我批判,來重建其國傢形象與民族認同的?這種痛苦而艱難的“洗禮”,又將如何在他們的集體記憶中留下印記? 我對書中是否會觸及“記憶的遺忘與銘記”的辯證關係感到好奇。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必然會經曆輝煌與失落,成功與失敗。哪些記憶會被選擇性地保留,哪些又會被選擇性地淡忘?這本書是否會探討,當代德國人如何以一種健康的心態,來麵對他們的過去,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記憶”的“情感溫度”。一個國傢的記憶,不應是冷冰冰的史實堆砌,而應該充滿著人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夢想與失落。這本書是否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來展現德意誌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其個體的情感體驗?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一個有溫度、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深度的“德意誌”。

评分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這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力量,似乎要將我拉入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敘事。我期待的,不是那種枯燥的年代記,而是一種能夠觸及靈魂的講述,關於一個民族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記,又如何與這些印記共存。這本書是否會從那些孕育瞭德意誌民族最初形態的地理與文化土壤講起,追溯到那些古老的傳說與信仰?它是否會描繪齣,在神聖羅馬帝國那漫長的曆史畫捲中,德意誌地區所經曆的權力鬥爭、文化融閤與分裂的痛苦? 我對書中對“記憶”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交織呈現非常感興趣。曆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如何去理解、去感受、去記憶,卻是充滿主觀性的。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德意誌民族在麵對重大曆史事件時,其集體情緒和心理是如何變化的?比如,在統一的輝煌時刻,他們體驗到瞭怎樣的民族自豪感;在戰爭的深淵中,又承受瞭怎樣的痛苦與絕望。 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隱藏的記憶”,那些在官方敘事中不常被提及,但卻深刻影響瞭德意誌民族性格的元素?例如,宗教改革帶來的思想解放,啓濛運動對理性精神的追求,以及在科學技術領域的不斷創新,這些是否都被視為“德意誌記憶”的一部分? 我對書中是否會討論“記憶的重塑”與“記憶的固化”感到好奇。一個國傢,在經曆曆史的變遷後,其集體記憶必然會發生變化。哪些記憶會被選擇性地保留,哪些又會被選擇性地遺忘?這本書是否會探討,當代德國人如何以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他們的過去,並從中汲取力量? 我也期待,書中能展現齣“記憶”的“個體化”維度。雖然是“一個國傢的記憶”,但背後一定是由無數個體的生命故事串聯而成。這本書是否會通過一些鮮活的人物故事,來展現德意誌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生活圖景,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奮鬥?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我仿佛與那個曾經的德意誌,有過一次深刻的對話。

评分

拿到《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其中蘊含的曆史厚度。翻開書頁,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幅模糊的畫麵:古老的城堡,戰場上的狼煙,以及那些在曆史舞颱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麵孔。這本書是否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探訪那些塑造瞭“德意誌”的地理空間?從萊茵河畔的古老城鎮,到勃蘭登堡平原的廣袤土地,再到柏林的都市繁華與傷痕。 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地理環境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德國人民的性格和發展軌跡。例如,德國地處歐洲中心,既是交通要道,也常常成為兵傢必爭之地,這種地理位置是否塑造瞭他們既渴望開放交流,又時刻保持警惕的復雜心理?書中對於“記憶”的描繪,我想象中會是多層次的。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宏大的事件敘述,更會去挖掘那些深藏在文化、藝術、甚至民間傳說中的痕跡。那些歌德筆下的浪漫情懷,貝多芬交響樂中的激昂與憂傷,是否都承載著德意誌民族獨特的精神基因?我又不禁思考,書中會如何處理“集體失憶”與“刻骨銘心”的對比?德國社會對於納粹時期曆史的態度,是本書必然會涉及的重要篇章,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深刻的反思,而非簡單的陳述。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一個民族如何在承受瞭如此巨大的曆史創傷後,重新找迴自我,並在世界舞颱上扮演新的角色?它是否會觸及那些關於身份認同、民族自豪感與曆史罪責的復雜情感? 我對書中對於“記憶”如何“被塑造”和“被繼承”的過程尤為感興趣。是通過教育、是通過紀念碑、是通過文學作品,還是通過傢庭代際的口述傳承?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是否會打破綫性時間,而是以一種更加碎片化、更加主觀的方式來呈現?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讓我們不僅僅是瞭解曆史,更是去感受曆史。

评分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這個標題讓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的畫麵:古老的城堡,咖啡館裏的哲學傢,戰場上的炮火,以及柏林牆的倒塌。我期待的,不是一份枯燥的年錶,而是一部關於一個民族如何在曆史的跌宕起伏中,不斷地尋找和定義自身的深刻探尋。這本書是否會從那些日耳曼部落的傳說和早期基督教的傳入講起,追溯德意誌民族精神的最早源頭?它是否會描繪齣,在中世紀那個紛繁復雜的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德意誌各邦如何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地域特色? 我尤其關注書中對“記憶”的“多重性”處理。記憶,對於一個國傢而言,就像一條復雜而深刻的河流,它既有奔騰嚮前的力量,也有迴溯往昔的深沉。這本書是否會嘗試從不同的維度,來展現德意誌民族的集體記憶?例如,從政治角度看,它可能包括帝國的崛起與衰落,兩次世界大戰的輝煌與慘痛,以及戰後德國的分裂與統一;從文化角度看,它可能包括歌德、席勒的浪漫主義,康德、黑格爾的哲學思辨,以及巴赫、貝多芬的音樂輝煌。 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被選擇性遺忘的記憶”,那些在官方敘事中不常提及,但卻深刻影響瞭德意誌民族性格的元素?例如,在宗教改革中,思想的解放如何改變瞭社會的結構;在工業革命中,科技的進步如何重塑瞭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對書中是否會討論“記憶的建構與解構”感到好奇。一個國傢的集體記憶,並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經過一係列的選擇、詮釋和傳播過程。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德意誌民族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通過政治宣傳、教育體係、媒體傳播等方式,來“建構”和“解構”其集體記憶的? 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記憶”的“情感色彩”。一個國傢的記憶,不應是冰冷的史實,而應該充滿著人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夢想與失落。這本書是否會通過一些生動的個體故事,來展現德意誌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其個體情感的體驗?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一個有溫度、有血有肉的“德意誌”。

评分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這個書名就仿佛一個開啓曆史寶藏的鑰匙,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腦海中浮現的,不僅僅是那些發生在德意誌土地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一種關於一個民族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地塑造自我,又不斷地被曆史所塑造的深刻體驗。這本書是否會從那些模糊不清的古代傳說和神話開始,勾勒齣德意誌民族最原始的文化基因?它是否會描繪齣,在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的時代,那些零散的邦國如何在各自的土地上,發展齣獨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模式? 我尤其關注書中對“記憶”的“流變性”的描繪。記憶,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被新的解讀所影響,甚至被選擇性地修改。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德意誌民族在其漫長的曆史中,是如何不斷地“重新定義”和“重新敘述”自己的集體記憶的?例如,從對普魯士精神的崇尚,到對納粹時期罪行的深刻反思,再到戰後德國如何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融入歐洲,這些都是“德意誌記憶”的重要變遷。 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沉默的記憶”,那些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中被遮蔽的聲音?例如,那些在工業革命中遭受剝削的工人階級,那些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苦難的平民百姓,他們的經曆,是否也被視為“德意誌記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對書中是否會討論“記憶的療愈與傳承”感到好奇。一個國傢,在經曆過曆史的傷痛後,如何纔能實現真正的療愈?又如何將那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有效地傳承給下一代?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與沉重的曆史和解”的深刻洞見? 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記憶”的“多元化”視角。一個國傢的記憶,不應該是單一的聲音,而應該是來自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聲音的匯聚。這本書是否會嘗試呈現,不同社會群體對於“德意誌記憶”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一個更加全麵、更加 nuanced 的“德意誌”形象。

评分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這個書名,立刻在我心中激起瞭對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歐洲巨人産生無限好奇。我腦海中盤鏇著無數的疑問:這本書會如何定義“德意誌”?是地理概念,是民族概念,還是文化概念?它是否會追溯到那些日耳曼部落的起源,探尋德意誌民族最古老的根源? 我對書中對“記憶”的處理方式充滿期待。記憶,對於一個國傢而言,既是寶貴的財富,也可能是沉重的包袱。這本書是否會像一位細緻的考古學傢,一層層剝離曆史的塵埃,揭示齣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或者那些被選擇性保留的片段?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會如何呈現德意誌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從神聖羅馬帝國的四分五裂,到德意誌帝國的統一與擴張,再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深淵,以及戰後的分裂與統一。這些戲劇性的轉摺,必然留下瞭深刻的記憶印記。它是否會聚焦於那些關鍵的人物,比如俾斯麥的鐵腕,希特勒的煽動,以及戰後那些重建傢園的領導者? 我也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處理“記憶”的“情感維度”。一個國傢的記憶,必然充滿瞭喜悅、悲傷、榮耀、屈辱、希望與絕望。它是否會通過文學、藝術、音樂等形式,來展現德意誌民族復雜的情感世界?例如,那些錶現戰爭的殘酷,或歌頌民族精神的詩歌,是否會在這本書中占據一席之地? 我對書中對於“失落的記憶”與“永恒的記憶”的探討非常感興趣。一個國傢,不可避免地會經曆輝煌與衰落,那些曾經的輝煌是否會被遺忘,而那些曾經的傷痛,又是否會成為永恒的警示?這本書是否會試圖迴答,德意誌民族是如何在曆史的動蕩中,不斷地找尋和重塑自我身份的?它是否會觸及到,當代德國人如何理解和繼承他們的曆史,以及這種理解和繼承,又如何影響著他們的未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角度、深層次的視角,讓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這個復雜的國傢。

评分

《德意誌:一個國傢的記憶》,僅僅是這個標題,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充滿瞭對一個民族過去與未來的無限遐想。我期望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曆史事件的脈絡,更是一種對“德意誌”這個概念進行深度剖析的旅程。它是否會從那些塑造瞭德意誌民族早期形態的地理與文化土壤齣發,探尋其獨特的民族精神的根源?它是否會描繪齣,在中世紀那個權力分散、文化多元的時代,德意誌各邦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中,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文明印記? 我尤其關注書中對“記憶”的“多重性”處理。記憶,對於一個國傢而言,就像一條復雜而深刻的河流,它既有奔騰嚮前的力量,也有迴溯往昔的深沉。這本書是否會嘗試從不同的維度,來展現德意誌民族的集體記憶?例如,從政治角度看,它可能包括帝國的崛起與衰落,兩次世界大戰的輝煌與慘痛,以及戰後德國的分裂與統一;從文化角度看,它可能包括歌德、席勒的浪漫主義,康德、黑格爾的哲學思辨,以及巴赫、貝多芬的音樂輝煌。 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被選擇性遺忘的記憶”,那些在官方敘事中不常提及,但卻深刻影響瞭德意誌民族性格的元素?例如,在宗教改革中,思想的解放如何改變瞭社會的結構;在工業革命中,科技的進步如何重塑瞭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對書中是否會討論“記憶的建構與解構”感到好奇。一個國傢的集體記憶,並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經過一係列的選擇、詮釋和傳播過程。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德意誌民族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通過政治宣傳、教育體係、媒體傳播等方式,來“建構”和“解構”其集體記憶的? 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記憶”的“情感色彩”。一個國傢的記憶,不應是冰冷的史實,而應該充滿著人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夢想與失落。這本書是否會通過一些生動的個體故事,來展現德意誌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其個體情感的體驗?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一個有溫度、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深度的“德意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