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七世紀夏尊昂旺•南嘉(一五九四-一六五一)創立所謂「政治的」不丹之後,不丹鄰國也相繼發生內政與外交上政治地位的重大改變。一直到一九五O年代早期,不丹人仍將西藏視為獨立政體,對錫金的狀況也是一樣,後者直到一九七五年才併為印度的一部分。不丹仍與阿霍姆王國(Ahom)、庫奇•比哈爾王國(Cooch Behar)統治者進行獨立自主的交涉,直到這兩個王國先後被英國併吞、合併為阿薩姆邦和孟加拉邦的一部分為止。不丹對於這些王國的直接政治影響力、干預並介入其間事務的能力,於一八六四年英不戰爭之後斷然中止,並於一八六五年簽署「辛楚拉條約」(Treaty of Sinchula)予以確認。如果尼泊爾與西藏等喜瑪拉雅政體能與不丹形成聯盟,那麼在英國兩度將勢力延伸至喜瑪拉雅區域之前,也許還會考慮一下。然而,所有想要促使喜瑪拉雅諸國被迫共同對抗英國統治的企圖,包括西藏在內,最後都沒能成功,西方殖民勢力利用老謀深算的外交手段與優良的現代化新型武器,在政治與經濟上宰制世界的各個不同地區。「分治」(divide and rule)策略極其成功地運用於印度次大陸,包括喜瑪拉雅地區的國家。一方或另一方受到英國人的分化所影響,而未能形成對抗英軍的聯盟。中國人則似乎只對掌控西藏有興趣,宣稱該區域為中國的一部分,否則這個地區是唯一有能力組織出有效抵抗西方殖民野心的區域政體。一旦落入印度帝國手中,孟加拉王國與阿薩姆王國即不復獨立之日。有關不丹與這些昔日王國的久遠關係,旅居不丹的法國學者馮斯娃斯•彭瑪黑(Francoise Pommaret)考察了一些詳細的歷史記載,顯示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期間,不丹與庫奇•比哈爾王國和阿薩姆王國之間存在著貿易往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