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製發展曆程(1843-2015)

香港政製發展曆程(1843-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政製
  • 香港曆史
  • 政治發展
  • 憲政
  • 中英關係
  • 一國兩製
  • 基本法
  • 香港政治
  • 殖民地曆史
  • 香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香港政製發展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的熱點話題之一,對此的爭論曆久不衰。內地人也逐漸錶示關注。最重要的,從發展角度看,這個議題有其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關於香港政製發展的有關情況,包括香港迴歸前中英往來的外交文件和談判現都已公開,為本書的撰寫提供瞭條件。

  本書把香港的政製發展曆程分為三個階段:1843-1985是香港政製的漫長停滯期;1985-1997年是匆忙的政改期,而自迴歸以來則是政製發展期。

  本書作者在從事香港工作的二十餘年間(1989 年至2010年),基本上沒有離開過香港政製發展這一領域,包括中、英雙方的有關談判。由於有親身參與,對香港政製發展問題的來龍去脈,能夠有較透徹的分析。
 
曆史的河流:跨越世紀的社會變遷與製度重塑 本書聚焦於全球視角下,從工業革命初期至21世紀初,一係列重要國傢和地區在麵對現代化、全球化衝擊時,其內部政治結構、社會思潮以及法律體係所經曆的深刻而復雜的演變過程。 本書摒棄單一地域敘事,旨在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坐標係,探討權力、身份認同與治理模式如何在不同文明背景下相互作用、碰撞與融閤。 全書結構分為四大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剖析瞭特定曆史階段的關鍵議題: --- 第一部分:古典秩序的瓦解與現代國傢的萌芽 (約1750-1870)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歐洲大陸和北美洲,探討傳統等級製度如何被啓濛思想的洪流所衝擊,以及“民族國傢”這一現代政治形態是如何艱難地從封建殘餘中脫胎而齣。 1. 歐洲大陸的革命浪潮與法律重構: 重點分析瞭法國大革命不僅是政治權力的更迭,更是對社會契約觀念的根本性重塑。我們將細緻考察《拿破侖法典》對歐洲大陸私法體係的深遠影響,及其如何確立財産神聖性、契約自由等核心原則,從而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奠定法律基礎。同時,本書將對比德意誌邦國在統一進程中,如何平衡地方自治傳統與中央集權的需求,例如普魯士的官僚體係改革如何成為國傢效率的基石。 2. 北美洲的聯邦實驗與身份政治的早期形態: 我們將審視美國建國初期,中央權力與州權之間的持久張力。這不僅是地理上的劃分,更是對“人民主權”在廣袤疆域內如何有效實施的製度性探索。尤其關注19世紀中葉,圍繞奴隸製和州權展開的激烈辯論,如何反映瞭早期美國社會在種族、經濟利益和自由理念上的根本性分裂,並最終通過內戰完成瞭國傢形態的“再確認”。 3. 東方帝國的掙紮與“內生性現代化”的嘗試: 本部分引入瞭非西方世界的早期反應。例如,深入分析奧斯曼帝國在坦誌麥特改革中的努力,探究其試圖在不徹底顛覆伊斯蘭法傳統和蘇丹權威的前提下,引入西式軍事、行政和教育體係的內在矛盾與局限性。這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對自身文明身份在麵對西方技術與軍事霸權時的痛苦自我調適。 --- 第二部分:帝國主義的巔峰與全球治理的雛形 (約1870-1945)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全球權力結構進入瞭高度不穩定的帝國主義階段。本部分關注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如何加劇瞭主要大國間的競爭,以及現代民族主義如何被意識形態化並推嚮極端。 1. 法律工具化與殖民地治理模式: 本書將探討殖民強權如何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來固化其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不平等關係。通過比較英屬印度與法屬印度支那的間接統治與直接統治策略,分析其對當地傳統社會結構、土地所有權和法律習慣的“重構”效應。這些製度設計在追求資源掠奪的同時,也無意中播下瞭未來民族獨立運動的種子。 2. 社會主義思潮的崛起與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深入分析馬剋思主義理論如何從哲學思辨轉變為改造現實的政治綱領。重點考察俄國十月革命,不僅僅是政權的更迭,更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嘗試以國傢權力為工具,徹底消除私有製、建立基於集體所有製的經濟和政治體係的宏大社會實驗。我們分析其初期在經濟計劃、工人階級動員以及意識形態控製方麵的製度創新與遺留問題。 3. 戰間期的國際法秩序嘗試: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的建立及其作為早期全球治理機製的嘗試。考察其在維護集體安全、處理殖民地托管等問題上的理論構想與實際操作的脫節,特彆是其對弱小國傢主權保護的局限性,為理解戰後聯閤國體係的建立提供瞭曆史參照。 --- 第三部分:冷戰格局下的意識形態對峙與非殖民化浪潮 (約1945-1989) 戰後世界被超級大國的意識形態二元對立所主導,但同時,被壓抑已久的亞洲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迎來瞭曆史性的爆發期。 1. 新興國傢的製度選擇與“發展主義”: 本書詳述瞭許多亞非國傢在獨立後麵臨的“製度睏境”——是選擇西方民主模式,還是傾嚮於一黨專政或軍事乾預?重點分析瞭在“不結盟運動”背景下,一些國傢如何試圖結閤國傢主導的經濟發展與有限的政治參與,形成瞭所謂的“威權發展模式”。例如,分析東亞地區在國傢資本主義框架下,通過強有力的行政規劃實現經濟起飛的經驗與代價。 2. 超級大國內部的社會運動與權利的拓展: 關注冷戰期間,西方社會內部的結構性張力。深入研究1960年代民權運動(如美國)和學生運動,這些運動不僅挑戰瞭現存的種族隔離或社會等級,更重要的是,它們迫使既有的法律和政治體係重新解釋“平等”與“公民身份”的內涵,推動瞭社會福利製度和人權觀念的深化。 3. 官僚體係的專業化與“技術官僚”的興起: 隨著社會問題的日益復雜化(如環境汙染、福利分配),探討瞭國傢治理能力對專業知識的依賴性增加。分析瞭這一時期,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官僚群體如何在政府決策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以及這與傳統政治傢之間的權力製衡關係。 --- 第四部分:全球化、信息革命與治理的未來形態 (約1990至今) 冷戰的結束並未帶來意識形態的終結,而是開啓瞭一個權力更加分散、信息流動速度空前的時代。本部分著眼於新世紀以來,國傢主權麵臨的新挑戰以及治理模式的適應性調整。 1. 經濟全球化對國傢財政與監管能力的衝擊: 分析跨國公司和金融資本的流動如何削弱瞭傳統國傢通過稅收和貨幣政策進行有效調控的能力。重點考察瞭國際組織(如WTO、IMF)在製定貿易和金融規則方麵權限的擴大,以及各國為適應全球市場競爭而進行的“規製趨同”或“去中心化”改革。 2. 信息技術與公共領域的重塑: 探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對傳統政治傳播渠道的顛覆。分析瞭信息爆炸如何同時催生瞭公民社會力量的壯大(如網絡問政、社會監督)以及虛假信息泛濫和極端化思潮傳播的風險。這要求政府發展新的數字治理和網絡安全策略。 3. 身份政治的再聚焦與社會凝聚力的挑戰: 在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地方的社群身份(基於地域、種族、宗教)重新被強化。本書將探討這一現象如何影響國傢內部的認同構建,以及在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框架下,如何平衡不同群體間的權利訴求與維護統一的公民身份之間的微妙關係。 --- 總結: 本書試圖提供一個宏大的框架,展示製度和權力結構是如何在曆史的“必要性”與“偶然性”的交織中塑造人類社會的。它提醒我們,任何政治體製的演變都不是綫性的,而是一場持續的、充滿妥協與張力的動態過程。讀者將從中獲得對現代世界諸多製度睏境的深刻洞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鳳超


  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係,新聞學碩士學位。

  曆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司長、司長、副主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彆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彆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委員,全國政協第十一屆港澳颱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特彆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香港特彆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圖書目錄

作者自識 /iii
引言 香港政製發展問題的由來   ix

第一章 漫長的停滯期(1843-1985)   001
一、港督的産生 /003
二、立法局的演變 /006
1. 初期的立法局
2. 首次引入「非官守議員」
3. 首次引入華人議員
4. 立法局組成的多元化
三、英國否決瞭香港的政製改革 /016
1. 港督寶寜的建議
2. 非官守議員的建議
3. 律師波洛剋的建議
4. 港督楊慕琦的建議
四、英國的決定:香港不進行政製改革 /022
1. 英國佔領香港島的目的
2. 數任港督在佔領香港地區中的作用
3. 二戰後英國對香港政製改革的主張

第二章 匆忙的政改期(1985-1997)   037
一、七十年代香港外部環境的重要變化 /038
二、七十年代英國對香港的戰略部署 /040
三、麥理浩的施政與英國對港戰略的對接 /042
四、麥理浩訪京:投石問路 /046
五、快速啓動的代議製改革 /051
1. 英國企圖延長新界的租期
2. 代議製改革的切入點——設立區議會
3. 立法局結束全部議員委任的曆史
六、中英磋商政製銜接的七份書麵信息 /065
1. 中方強調:香港政製改革必須同基本法銜接
2. 立法局首次引進直選議席的數目
3.1995年選舉委員會的組成
4. 立法會議員的國籍限製
5. 立法會的分開計票
七、英方改變對華對港政策 /082
1.「蘇東波事件」
2.「兩局共識」
3.「居英權計劃」
4.「香港人權法案條例」
5.「 新機場建設」
6.「 政改方案」
7. 公佈七份外交函件
八、從春暖花開到雪壓青鬆——中英關於1994/1995 年選舉安排的談判 /128
1. 會談的緣起
2. 談判伊始,枝節橫生
3. 會談破裂的節點
4. 中方做瞭「一拍兩散」的準備
5. 尾聲
九、匆忙政製改革催生政黨並形成政黨政治 /148

第三章 政製發展期(1997-2015)   155
一、第一任行政長官的産生 /156
1. 籌委會的設立
2. 推委會的組建
3. 第一任行政長官人選的産生
二、第二任行政長官的産生和補選新的行政長官 /166
1. 董建華先生成功連任
2. 行政長官的補選
3. 補選的行政長官産生
三、第三任行政長官的産生 /183
四、 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政製發展作齣「解釋」和第一個決定 /190
五、政製博弈的第一個迴閤 /195
六、政製博弈的第二個迴閤 /200
1. 行政長官的報告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第二個決定
2. 特區政府的建議方案
3. 泛民陣營的方案
4. 政製發展前進瞭一步
七、第四任行政長官的産生 /223
八、政製博弈的第三個迴閤 /228
1. 行政長官的報告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第三個決定
2. 政治風雨中齣颱的「單普選」方案
3. 政製發展再停步
九、特區立法機關的産生 /241
1. 臨時立法會的産生及工作
2. 第一屆立法會的産生
3. 第二屆立法會的産生
4. 第三屆立法會的産生
5. 第四屆立法會的産生
6. 第五屆立法會的産生

後記 /267
主要參考書目 /269

圖書序言

作者自識

  1. 香港政製發展問題(香港亦稱「政改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的熱點話題之一,對此的爭論曆久不衰。內地人也逐漸錶示關注。最重要的是,從發展角度看,這個議題有其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關於香港政製發展的有關情況,包括香港迴歸前中英往來的外交文件和談判,現都已公開,為本書的撰寫提供瞭條件。這本小冊子力圖簡明扼要講清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重要史實和基本看法,與讀者交流。

  2. 為方便香港和內地讀者閱讀,書中對有關背景和常識作瞭各有側重的介紹和闡釋。對一些問題的關鍵處,注意瞭要有一定的細節份量。

  3. 我在從事香港工作的二十餘年間(1989年至2010年),基本上沒有離開過香港政製發展這一領域,包括中、英雙方的有關談判。參與和沒有參與大不一樣。參與瞭有現場感,對此後齣版的有關著述和披露的資料,就有瞭些許辨其可信度的能力和判斷其精確度的條件。這對我的寫作大有裨益。

  4. 筆者參與的有關工作,必要時在本書註釋中加以交代;有些事例及資料,會對某些問題的闡述更有説服力,但因尚未解密或現在很難徵詢當事人的意見,隻好忍痛割愛。有少量資料和數據是因工作需要而隨手記下的,當時沒有注明來源,成書時就更無法一一注明瞭。特此説明並緻歉意。

  5. 本書所寫,僅為筆者一傢之言,文責自負。歡迎讀者賜教。

王鳳超
2017年3月

圖書試讀

引言  香港政製發展問題的由來
 
在香港的語境中,「政製」這兩個字是「政治體製」的略稱,早在港英管治時期就常用瞭。由於內地普通話和香港廣東話發音不同,內地不用這個簡稱,還是用全稱「政治體製」或「政治製度」。如果內地也用這個簡稱,在口語中會産生「政製」與「政治」區分不齣來的情況。在普通話中,「製」和「治」是同音字,而在廣東話中,卻是兩個音。這是兩地語言上的差彆而産生的某些詞匯上的區彆。
 
一般而言,政治體製主要是指政權的組織形式和其運行規則。它是一切有政權組織社會的運作樞紐。就香港地區而言,迴歸前,港英的政製就包括總督製度,決策、立法的諮詢製度以及行政、司法製度等。其憲製性文件為《英皇製誥》和《皇室訓令》。香港迴歸祖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彆行政區基本法》(以下簡稱「香港基本法」或「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區的憲製基礎。香港特彆行政區政製的主要內容包含在香港基本法第四章「政治體製」中,涉及行政長官,行政、立法、司法機關以及區域組織、公務人員製度等。

在任何一種社會製度中,其政製一旦確立,一般都保持長時期的相對穩定,這是一個社會有序運作、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政治體製本身的內在要求。例如,英國議會選舉法頒佈於1406年,以後實施瞭四百多年未變。美國總統選舉的基本製度是「選舉人團製」,實行瞭二百多年一直保持穩定。在此期間,美國國會先後否決瞭七百餘項要求取消「選舉人團製」的法案。香港特區也是如此。香港特區政製的絕大多數內容,根據香港基本法的規定,五十年不變。
 
最近幾年,香港特區流行一個概念,叫「政製發展」,已成為香港社會一個中心政治議題。既然香港特區的政製五十年不變,為什麼還要發展呢?「發展」不就是「變」嗎?從根本上說,這源於香港基本法的有關規定。
 
在香港基本法規定的香港特區政製中,關於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的産生辦法,留有發展空間,是個相對動態的要素,具體指香港基本法第45條、第68條和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的有關規定。
 
香港基本法第45條規定:
 
香港特彆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産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如同流水般自然,卻又飽含深意,尤其是在探討香港身份認同與政治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的章節。作者並沒有將政治發展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香港社會文化的變遷之中,探討瞭不同時期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演變,以及這種認同如何反過來影響著政治訴求和製度設計。我被書中對六十年代學生運動、七十年代廉政公署成立以及八十年代社會運動的描繪所打動。這些事件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裏程碑,更是香港社會集體意識覺醒的標誌。作者對這些事件背後的人性、動機和深遠影響的分析,讓我對香港的政治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瞭普通市民在塑造曆史進程中的力量。

评分

《香港政製發展曆程(1843-2015)》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香港政治發展的復雜性與時代印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香港政製發展中的“漸進式”與“突破式”兩種模式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在梳理百餘年曆史時,不僅關注瞭那些標誌性的事件和製度變遷,更深入地分析瞭這些變化背後的驅動力、阻力以及其對香港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從殖民政府時期對香港精英的有限吸納,到迴歸後對不同政治力量的整閤與協調,書中呈現瞭一幅充滿張力的畫麵。作者對於香港政治文化中“務實”與“理想”的張力,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的探討,都極具啓發性。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嚴謹的考證和深刻的見解,尤其是在探討香港政製改革中的各種嘗試和挑戰時。我被書中對每一次重大政治改革背後所付齣的努力、所麵臨的阻力以及最終所取得的成果(或未果)的細緻描寫所吸引。作者並沒有迴避改革過程中齣現的種種睏難和爭議,而是將其呈現為香港政治發展的一部分。例如,書中對普選問題多年來的演變,從早期的有限嘗試到後來的大規模社會運動,都做瞭詳盡的記錄和分析。我看到瞭香港社會在爭取更大政治參與權方麵的不懈努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麯摺。

评分

這本書在呈現香港政治發展曆程的同時,也觸及瞭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我被書中關於不同社會階層在政製發展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所吸引。從早期華人大班的有限參與,到中産階級的崛起,再到普羅大眾的政治訴求,作者都給予瞭充分的關注。書中對功能組彆製度的産生及其爭議,以及其對香港政治格局的影響,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認識到,香港的政製發展並非僅僅是抽象的製度設計,而是深深植根於其獨特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利益分配之中。作者通過對這些社會層麵的考察,讓我看到瞭政治製度背後的人性和利益博弈。

评分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漫步在香港政治發展的長河中。作者在梳理1843年至2015年間香港政製演變脈絡時,展現瞭極強的邏輯性和宏觀視野。我對於書中關於殖民時期行政主導模式的形成,以及其如何影響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早期港英政府的“傢長式”管治,以及其在平衡殖民利益與本地發展之間的策略,都被描繪得鞭闢入裏。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對早期土地政策、法律體係建立以及公共服務供應的探討,都讓我看到瞭殖民統治在塑造香港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作用。這種對宏觀趨勢和微觀細節的結閤,使得整本書的分析更具說服力。

评分

《香港政製發展曆程(1843-2015)》並非一本枯燥的政治教科書,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洞察力。當我讀到關於九七迴歸後,香港政治體製在“一國兩製”框架下的運作時,我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挑戰與演變。書中對迴歸後初期,香港政製如何適應新憲製秩序,以及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我尤其關注關於政黨發展、立法會運作以及行政長官選舉製度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香港政治生態的影響。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呈現瞭不同觀點和爭議,讓我能夠更客觀地認識到,任何政治體製的建立和演變都充滿著動態和不確定性,需要不斷地磨閤和調整。

评分

翻開這本書,仿佛置身於那些波濤洶湧的曆史浪潮之中,尤其是書中對20世紀中葉香港政治轉型期的細緻梳理,讓我深感震撼。從二戰後,隨著中國內地政治格局的變動,以及冷戰的國際背景,香港的政治生態開始悄然發生變化。書中對戰後初期“共黨威脅論”如何影響殖民政府政策,以及如何推動華人精英參與地方治理的分析,都非常到位。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間接民主”萌芽的章節,比如市政局和區議會的逐步建立,以及它們在爭取市民權益方麵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段曆史描繪成一帆風順的進步,而是深刻地揭示瞭在不同利益群體、不同政治訴求之間的博弈與妥協。讓我對“代議製”在殖民地語境下的特殊含義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這本《香港政製發展曆程(1843-2015)》如同一扇曆史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在政治格局上跌宕起伏的漫長畫捲。從1843年鴉片戰爭的陰影籠罩下,英國殖民統治的開始,到2015年那個充滿爭議與希望的時代,這本書細膩地勾勒齣瞭每一個關鍵節點。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早期殖民政府運作機製的描述所吸引。那些關於港督的權力如何被界定,立法局和行政局的早期組成及其職能,以及它們如何與殖民地官僚體係互動,都展現瞭一種在異域土地上建立統治秩序的復雜過程。作者並沒有迴避殖民統治的陰暗麵,比如早期對原住民的政策,但同時也客觀地呈現瞭其在法律、行政和城市規劃等方麵的“貢獻”,這種平衡感是閱讀過程中非常重要的。

评分

《香港政製發展曆程(1843-2015)》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視角來理解香港政治的過去和現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香港在不同國際環境下所經曆的政治調整的分析。從二戰後的國際格局變化,到冷戰的全球影響,再到九十年代末的全球化浪潮,作者都將這些外部因素與香港的內部政治發展巧妙地聯係起來。書中對香港在英美等國政治理念影響下的發展,以及其與中國內地政治體製的互動,都做瞭細緻的梳理。這種全球視野和本土實踐的結閤,讓我對香港政治的獨特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看到瞭其在復雜國際關係中的定位。

评分

閱讀《香港政製發展曆程(1843-2015)》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每一次翻頁都帶來新的感悟。特彆是關於中英談判和香港迴歸前後政治體製演變的章節,其深度和廣度令人稱贊。作者不僅詳盡地記錄瞭九十年代香港政治體製的每一次改革,從功能組彆的設計到普選問題的爭議,還將這些改革置於中英兩國復雜的政治博弈和國際關係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我被那些關於《中英聯閤聲明》的細節、關於“一國兩製”構想的形成過程,以及在迴歸過渡期齣現的種種政治摩擦所吸引。書中對當時香港社會各界對政治前途的討論、對未來的憧憬與憂慮,也做瞭極為生動的呈現,讓我能夠體會到那個時代香港人的復雜心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