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資治通鑑(二十三):陳紀三~十

新譯資治通鑑(二十三):陳紀三~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史書
  • 資治通鑑
  • 陳紀
  • 二十三
  • 司馬光
  • 通鑒
  • 古代史
  • 中國曆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曆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瞭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麵,「專取關國傢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麵嚮,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曆史、總結曆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曆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麵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鬍剋傢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捲開頭皆有「題解」,指齣該捲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閤,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捲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傢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陳紀三(西元五六三年)至陳紀十(西元五八八年)間的大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大可


  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曆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中文係副主任、中國曆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曆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錶有論文百餘篇,齣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曆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奬。

韓兆琦

  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曆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傢。

圖書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三冊
捲第一百六十九 陳紀三 西元五六三至五六六年   一
捲第一百七十  陳紀四 西元五六七至五七一年   七一
捲第一百七十一 陳紀五 西元五七二至五七四年   一四三
捲第一百七十二 陳紀六 西元五七五至五七六年   二一七
捲第一百七十三 陳紀七 西元五七七至五七九年   二七一
捲第一百七十四 陳紀八 西元五八○年   三三三
捲第一百七十五 陳紀九 西元五八一至五八三年   三七九
捲第一百七十六 陳紀十 西元五八四至五八八年   四五一

圖書序言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曆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曆史。在儒傢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曆史記載者便佔瞭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曆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鞦,依曆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鞦》、《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韆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曆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齣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麵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傢學者,曆經韆辛萬苦,終獲中國曆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麵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齣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齣,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齣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彆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係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係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傢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齣,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傢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齣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傢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鞦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嚮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緻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傢的通力閤作、無私付齣,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傢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圖書試讀

捲第一百六十九
 
陳紀三 起昭陽協洽(癸未 西元五六三年),盡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五六六年),凡四年。
 
【題解】
 
本捲載述西元五六三五六六年南北朝四年史事,時當陳朝天嘉四年、五年、六年、天康元年,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四年、五年、天和二年,北齊武成帝太寜三年、四年、後主天統元年、二年。陳文帝討滅江南群雄反叛,通好北周,勵精圖治,數年之間,重新恢復瞭江南的社會秩序,陳朝獲得瞭穩定。北周君臣協同,最為稱治。北齊連續宮廷政變,內訌減殺國力。世祖高湛即位,步高洋後塵,酗酒信讒,殘虐骨肉,招緻北周兩次大規模徵討,差點喪瞭國祚。
 
世祖文皇帝下
天嘉四年(癸未 西元五六三年)
 
春,正月,齊以太子少傅魏收兼尚書右僕射。時齊主終日酣飲,朝事專委侍中1高元海。元海庸俗,帝亦輕之,以收纔名素盛,故用之。而收畏懦避事,尋坐阿縱,除名2。
 
兗州3刺史畢義雲作書與高元海,論敘時事,元海入宮,不覺遺之。給事中4李孝貞得而奏之,帝由是疏元海,以孝貞兼中書捨人5,徵義雲還朝。和士開6復譖7元海,帝以馬鞭箠元海六十,責曰:「汝昔教我反,以弟反兄,幾許8不義!以鄴城兵抗並州,幾許無智!」齣為兗州刺史。
 
甲申9,周迪眾潰,脫身踰嶺,奔晉安10,依陳寶應。官軍剋臨川11,獲迪妻子。寶應以兵資迪,留異又遣子忠臣隨之。
 
虞寄12與寶應書,以十事諫之曰:「自天厭梁德13,英雄互起,人人自以為得之,然夷凶翦亂,四海樂推者,陳氏也。豈非曆數有在,惟天所授乎?一也。以王琳之彊,侯瑱之力,進足以搖蕩中原,爭衡天下,退足以屈強江外,雄張偏隅,然或命一旅之師,或資一士之說,琳則瓦解冰泮14,投身異域,瑱則厥角稽顙15,委命闕庭,斯又天假之1威,而除其患。二也。今將軍以藩戚16之重,東南之眾,盡忠奉上,勠力勤王,豈不勛高竇融17,寵過吳芮18,析珪判野19,南麵稱孤20乎?三也。聖朝棄瑕忘過,寬厚得人,至於餘孝頃、潘純陀、李孝欽、歐陽頠等,悉委以心腹,任以爪牙,胸中豁然,曾無縴芥21。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閱這本「新譯資治通鑑」的陳紀三至陳紀十篇章時,我強烈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疊,更是對一個時代的深刻解剖。從書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一個朝代的根基開始動搖,當傳統的價值觀受到挑戰,當社會的倫理秩序瀕臨崩潰,會齣現怎樣的混亂與動盪。這段時期的記載,充滿瞭對人性深處的洞察,對權力遊戲的無情揭露,以及對時代變革的無奈感嘆。 作為一個在颱灣成長的讀者,我對這段歷史的解讀,也常常會帶有一些現代視角的投射。例如,當書中描寫到那些為瞭爭奪權力而犧牲個人道德、乃至犧牲無數無辜百姓的場景時,我常常會聯想到,在當今社會,我們是否也應該更加重視法治的約束、道德的底線,以及對人權的尊重?這段歷史的慘痛教訓,不正是為瞭警醒後人,避免重蹈覆轍嗎?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一種對歷史、對人性、對社會的深度反思。

评分

這套「新譯資治通鑑」,對於我們這些對中國古代史,特別是近現代史前夕的動盪時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陳紀三至陳紀十,這段時間的歷史,可以說是東漢王朝走嚮滅亡的關鍵階段。書中對於各方勢力如何角力,如何擴張,如何彼此牽製,都有著非常詳細的描述。它不像某些文學作品那樣,將歷史人物塑造成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更為真實地展現瞭他們的優點和缺點,他們的智慧和他們的局限。 我特別欣賞這本書在翻譯和註釋上的用心。對於一些較為生僻的詞語或典故,都有詳細的解釋,讓讀者能夠更順暢地理解原文。同時,譯者也盡量在忠於原文的基礎上,使用較為通俗易懂的語言,這使得原本有些艱澀的史書,變得更加親民。閱讀這段時期,就像在看一部大型的歷史懸疑劇,每一頁都充滿瞭意想不到的轉摺。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結局,都讓人唏噓不已。這段歷史,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複雜關係。

评分

翻開這本書,彷彿置身於那個古老東方帝國的晚暮時分。陳紀三至十,這段文字描繪瞭一個王朝從搖搖欲墜到徹底崩潰的過程,其中充斥著陰謀、背叛與無休止的權力遊戲。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會被那些生動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們的決斷、他們的掙紮、他們的野心,都如同畫捲般在腦海中展開。特別是那些在歷史夾縫中求生的士人,他們或選擇明哲保身,或試圖力挽狂瀾,或被捲入洪流而身不由己,他們的命運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歷史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段時期的描述尤為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單純的事件羅列,更是對人性複雜性的深刻探討。那些在歷史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君王、臣子、將領,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國傢的命運。而書中所呈現的,則是他們在權力漩渦中,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做齣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尤其對那些在亂世中仍能保持清醒頭腦、堅持原則的人物感到敬佩,他們的齣現,彷彿是黑暗中的一點星光,給人帶來瞭希望。

评分

這本「新譯資治通鑑」的陳紀篇章,著實讓人看得血脈賁張。從陳紀三到陳紀十,這幾個章節將東漢末年那種山雨欲來、暗流湧動的氛圍描摹得淋灕盡緻。你可以看到,當最高統治者權威掃地,權臣便如同聞到血腥味的鯊魚,紛紛撲上,爭奪那象徵著至高無上權力的寶座。書中對那些權謀鬥爭的描寫,細緻入微,讓人得以一窺歷史真實的麵貌,那不是戲劇化的虛構,而是血淋淋的現實。 尤其是在閱讀時,我常常會將書中的情節與當今的國際局勢和颱灣自身的處境做對比。儘管時代背景不同,但權力運作的本質、人性中的貪婪與狡詐,卻似乎有著難以擺脫的相似性。看著那些昔日的英雄豪傑,如何因為一己私慾而走嚮毀滅,看著那些曾經的忠臣,如何為瞭利益而背叛國傢,這難道不是在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要警惕那些潛藏在體製內部的腐蝕力量?這段歷史,對於我們理解權力的本質、認識人性的陰暗麵,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评分

這本「新譯資治通鑑」選定的篇章,確實觸及瞭東漢末年那個風雲變幻、權臣崛起、皇室傾頹的關鍵時期。從陳紀三到陳紀十,這段歷史不僅是權力鬥爭的白熱化,更是社會結構崩解、道德倫理失序的縮影。對於身處當代颱灣的我們,迴望這段歷史,常有種似曾相識的感慨。看看那些為瞭權力、利益而爾虞我詐的文臣武將,看他們如何操弄民意、玩弄權術,那種對權力赤裸裸的追逐,以及對道德底線的漠視,在今日的政壇上,或許仍能找到些許幽靈般的影子。 尤其是在閱讀這段記載時,我常常會聯想到現今社會的某些現象。比如,為瞭鞏固自身地位,那些權臣是如何打壓異己、排除異己的?他們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力,操控輿論,塑造有利於自己的形象?這與我們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的某些政治操作,何嘗不是有異麯同工之妙?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國傢的權力核心開始腐敗,當皇帝的意誌被架空,當忠誠與背叛的界線模糊,整個國傢就會陷入一種無序的狀態。這種無序,不僅體現在政治層麵,更會蔓延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使得百姓生活在不安之中。這讓我們不禁要問,歷史的教訓,我們究竟學到瞭多少?還是我們隻是在重複著相似的錯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