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資治通鑑(三十九):後晉紀三~六、後漢紀一~二

新譯資治通鑑(三十九):後晉紀三~六、後漢紀一~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史書
  • 資治通鑑
  • 司馬光
  • 後晉
  • 後漢
  • 二十四史
  • 古代史
  • 中國曆史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曆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瞭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麵,「專取關國傢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麵嚮,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曆史、總結曆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曆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麵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鬍剋傢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捲開頭皆有「題解」,指齣該捲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閤,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捲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傢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後晉紀三(西元九三九年)至後漢紀二(西元九四八年)間的大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大可


  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曆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中文係副主任、中國曆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曆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錶有論文百餘篇,齣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曆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奬。

韓兆琦

  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曆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傢。
 

圖書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十九冊
捲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西元九三九至九四一年   一
捲第二百八十三 後晉紀四 西元九四二至九四四年   六九
捲第二百八十四 後晉紀五 西元九四四至九四五年   一二九
捲第二百八十五 後晉紀六 西元九四五至九四六年   一八五
捲第二百八十六 後漢紀一 西元九四七年   二四三
捲第二百八十七 後漢紀二 西元九四七至九四八年   二九九
 

圖書序言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曆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曆史。在儒傢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曆史記載者便佔瞭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曆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鞦,依曆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鞦》、《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韆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曆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齣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麵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傢學者,曆經韆辛萬苦,終獲中國曆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麵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齣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齣,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齣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彆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係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係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傢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齣,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傢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齣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傢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鞦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嚮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緻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傢的通力閤作、無私付齣,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傢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圖書試讀

捲第二百八十二

後晉紀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 西元九三九年),盡重光赤奮若(辛醜 西元九四一年),凡三年。

【題解】本捲記事起西元九三九年,迄西元九四一年,凡三年。當後晉高祖天福四年至天福六年。本捲多載南唐與閩兩國事務。南唐主徐知誥復姓李,改名李昪,令有司編造族譜為大唐吳王李恪之後裔,建立宗廟閤祭李、徐兩姓,尊徐溫為義祖,在宗廟位列唐高祖、唐太宗之後。李昪保境安民,薄賦稅,勤政事,南唐稱治,江、淮安定。閩主王昶篤信道士,不理政事,福州政變,王延羲取代王昶為閩主,羲弟王延政據建州,兄弟二人大交兵。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以反抗契丹為名蓄謀異誌,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亦蓄謀反叛,兩安南北勾結。劉知遠恥與杜重威同列。範延光以太子太師職緻仕迴河陽,西京留守楊光遠殺範奪財,晉高祖優容不治,後晉危機四伏。其時晉節度使李金全反叛投南唐,二安繼其後皆反。高行周撲滅安重榮,安從進兵敗睏守襄州。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

天福四年(己亥 西元九三九年)

春,正月辛亥1,以澶州防禦使太原張從恩為樞密副使。

朔方節度使張希崇卒,羌鬍2寇鈔,無復畏憚3。甲寅4,以義成節度使馮暉為朔方節度使。黨項酋長拓跋彥超最為彊大。暉至,彥超入賀,暉厚遇之5。因為於城中治第6,豐其服玩,留之不遣7。封內8遂安。

唐羣臣江王知證等纍錶請唐主復姓李,立唐宗廟。乙醜9,唐主許之。羣臣又請上尊號,唐主曰:「尊號虛美,且非古。」遂不受。其後子孫皆踵10其法,不受尊號。又不以外戚輔政,宦者不得預事。皆他國所不及也。

二月乙亥11,改太祖廟號12曰義祖。己卯13,唐主為李氏考妣14發哀,與皇後斬衰居廬15,如初喪禮16,朝夕臨17凡五十四日18。江王知證、饒王知諤請亦服斬衰,不許19。李建勛之妻廣德長公主20假衰絰21入哭盡哀1,如父母之喪22。辛巳23,詔國事委齊王璟詳決24,惟軍旅以聞25。庚寅26,唐主更名昪。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