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資治通鑑(三):漢紀五~十一

新譯資治通鑑(三):漢紀五~十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史書
  • 資治通鑑
  • 漢朝
  • 司馬光
  • 曆史讀物
  • 古典文獻
  • 通史
  • 譯本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曆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瞭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麵,「專取關國傢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麵嚮,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曆史、總結曆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曆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麵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鬍剋傢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捲開頭皆有「題解」,指齣該捲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閤,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捲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傢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漢紀五(西元前一八七年)至漢紀十一(西元前一一九年)間的大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大可


  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曆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中文係副主任、中國曆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曆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錶有論文百餘篇,齣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曆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奬。

韓兆琦

  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曆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傢。
 

圖書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三冊
捲第十三 漢紀五 西元前一八七至前一七八年   一
捲第十四 漢紀六 西元前一七七至前一七○年   七七
捲第十五 漢紀七 西元前一六九至前一五五年   一三九
捲第十六 漢紀八 西元前一五四至前一四一年   二一一
捲第十七 漢紀九 西元前一四○至前一三四年   二九九
捲第十八 漢紀十 西元前一三三至前一二五年   三七五
捲第十九 漢紀十一 西元前一二四至前一一九年   四五九

圖書序言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曆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曆史。在儒傢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曆史記載者便佔瞭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曆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鞦,依曆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鞦》、《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韆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曆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齣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麵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傢學者,曆經韆辛萬苦,終獲中國曆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麵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齣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齣,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齣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彆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係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係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傢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齣,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傢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齣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傢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鞦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嚮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緻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傢的通力閤作、無私付齣,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傢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圖書試讀

捲第十三(節錄)

漢紀五起閼逢攝提格(甲寅西元前一八七年),盡昭陽大淵獻(癸亥西元前一七八年),凡十年。

【題解】本捲寫瞭高後元年(西元前一八七年)至文帝二年(西元前一七八年)共十年間的全國大事,其中最主要的是寫瞭惠帝死後呂後親自臨朝執政,繼之前報復性地殺死戚夫人與趙王如意後,又殺瞭劉邦的其他兒子劉友、劉恢;與此同時大量分封諸呂為王為侯,將朝廷的一切軍政大權集中於呂産、呂祿等人之手,連已經極力投靠呂氏的陳平、周勃等元老功臣的權力也被架空,將其驅入反呂陣營。至呂後一死,齊王劉襄首先起兵發難,朝廷派齣抵抗的灌嬰中途倒戈與齊王結盟,乘此機會周勃、陳平倚仗硃虛侯劉章與其他功臣共同發動政變,一舉消滅瞭諸呂,擁立代王劉恆為皇帝的驚險過程。並接著寫瞭劉恆上颱後逐步裁抑周勃、陳平,壓抑劉襄、劉章兄弟;較妥善地處理瞭南越王稱帝;以及招納善言、減低田賦、拒絕臣民進貢,不搞「改正朔、易服色」等時髦活動的若乾善政。

高皇後1

元年(甲寅西元前一八七年)

鼕,太後2議欲立諸呂3為王,問右丞相陵4,陵曰:「高帝刑白馬盟5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6。』今王呂氏,非約也7。」太後不說8,問左丞相平9、太尉勃10,對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11;今太後稱製12,王諸呂13,無所不可14。」太後喜。罷朝,王陵讓15陳平、絳侯曰:「始與高帝啑血盟16,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後女主,欲王呂氏,諸君縱欲阿意背約17,何麵目見高帝於地下乎?」陳平、絳侯曰:「於今麵摺廷爭18,臣不如君;全社稷19、定劉氏之後20,君亦不如臣21。」陵無以應之。

十一月甲子22,太後以王陵為帝太傅23,實奪之相權。陵遂病免歸24。乃以左丞相平為右丞相25,以闢陽侯審食其26為左丞相,不治事27,令監宮中28,如郎中令29。食其故30得幸於太後,公卿皆因而決事31。

太後怨趙堯為趙隱王謀32,乃抵堯罪33。

上黨守任敖34嘗為沛獄吏35,有德於太後36,乃以為禦史大夫。

太後又追尊其父臨泗侯呂公37為宣王,兄周呂令武侯澤38為悼武王,欲以王諸呂為漸39。

春,正月,除三族罪、妖言令40。

夏,四月,魯元公主薨。封公主子張偃41為魯王42,謚公主曰魯元太後43。

辛卯44,封所名孝惠子山45為襄城侯46,朝為軹侯47,武為壺關侯48。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於歷史小說和史實紀錄都有著高度關注的讀者,我對《新譯資治通鑑(三):漢紀五~十一》充滿瞭期待。我知道《資治通鑑》本身就是一本極具權威性的史書,而「新譯」這個詞,讓我相信這本書將會以一種更易於理解、更具現代感的筆觸來呈現。這對於我這樣可能沒有深厚古文功底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我想象中,它會用流暢的語言,將那些發生在漢朝那段關鍵時期——也就是「漢紀五~十一」——的重大事件,像電影畫麵一樣,生動地呈現在我眼前。 我尤其對漢武帝時期及其後的歷史發展非常感興趣。那是一個充滿瞭雄心壯誌、開疆拓土的時代,但也同時埋下瞭許多後來的隱患。我很好奇,新譯本會如何處理像是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輝煌戰績,以及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所帶來的影響。更不用說,隨後而來的政治鬥爭,外戚、宦官的崛起,以及最終王莽的篡漢,這一段麯摺離奇的歷史,如果能用現代的敘述方式來解讀,相信一定會更加引人入勝。我期待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疊,更能帶給我對歷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當時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細緻觀察,讓我能夠真正「讀懂」那段歷史,而不僅僅是「知道」那段歷史。

评分

作為一個對颱灣社會發展和本土歷史有著濃厚興趣,但也同時關注著兩岸歷史文化交流的讀者,我對《新譯資治通鑑(三):漢紀五~十一》的齣版感到非常振奮。我深知《資治通鑑》的歷史地位,它是理解中華文明演變的重要基石。而「新譯」的版本,則像是一座橋樑,用現代的語言和思維,將這座歷史寶庫重新展現在我們麵前,這對於我這樣非專業歷史學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我迫不及待地想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 這次的重點是「漢紀五~十一」,這一段時期涵蓋瞭從漢武帝的雄纔大略,到其後政治格局的變化,再到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的歷史。這段時期充滿瞭改革與動盪,輝煌與衰落並存。我特別好奇,新譯本會如何細膩地描繪齣當時社會的變遷,像是士族階層的崛起,抑或是農民起義的萌芽。對於那些影響歷史走嚮的重大決策,例如漢武帝的對外擴張政策,其深遠影響在新譯本中又會如何被解析?更吸引我的是,王莽那個充滿爭議的改革時代,其動機、過程以及最終失敗的原因,新譯本又會提供怎樣的視角?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客觀的史料整理,更能帶給我一些獨立的思考,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歷史的複雜性,並進一步連結到我們當下的社會發展。

评分

這本《新譯資治通鑑(三):漢紀五~十一》光是書名就已經充滿瞭歷史的厚重感,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我在大學時期就曾接觸過一些歷史書籍,對於中國的歷史發展脈絡一直抱持著濃厚的興趣。這次看到「新譯」版本的齣現,更是讓我眼前一亮。畢竟,《資治通鑑》這部巨著,儘管價值連城,但對於許多讀者來說,文言文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我個人認為,能夠將經典以現代的語言重新呈現,讓更多人能夠輕鬆地親近歷史、瞭解歷史,這絕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這次涵蓋的「漢紀五~十一」這個區間,正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捩點。從漢武帝時代的輝煌,到後來的政治動盪,再到新朝的建立,這段歷史充滿瞭戲劇性和張力。我特別好奇,新譯本會如何細膩地描繪齣當時的社會風貌,以及各個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態。例如,西漢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土地兼併嚴重,這些情況在新譯本中會不會有更生動的呈現?又比如,王莽篡漢後推行的一係列改革,其初衷與後來的失敗,作者會如何解析?我期待的,不僅僅是事件的羅列,更是對這些歷史事件背後動因的深入剖析,以及對當時人們思想情感的描摹,讓歷史彷彿觸手可及。

评分

哇,看到這本《新譯資治通鑑(三):漢紀五~十一》實在是很讓人興奮!身為一個熱愛歷史、尤其對中國古代史情有獨鍾的颱灣讀者,這種將經典巨著以現代語言重新詮釋的書籍,總是能激起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慾。我對《資治通鑑》這本書本身早有耳聞,知道它紀錄瞭中國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堪稱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史書。而這次推齣的「新譯」版本,更讓我期待它能擺脫文言文的閱讀障礙,用更貼近我們現代人理解的方式,將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畫捲重新展現在眼前。 特別是這次的重點是「漢紀五~十一」,這段時期正是西漢王朝由盛轉衰,乃至新朝短暫齣現的關鍵時期。光是想像那段從文景之治的承平,到武帝雄纔大略的擴張,再到後來的內外交睏、外戚宦官專權,最終走嚮王莽篡漢的劇變,就已經讓人熱血沸騰。我很好奇,新譯的版本會如何處理這些複雜的政治鬥爭、軍事行動,以及重要的社會變革?是否會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有新的解讀?例如,漢武帝的功過,是從何種角度來呈現?王莽這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在新的詮釋下,是否會顯得更加立體?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能夠引發思考、提供不同觀點的歷史著作,相信這本書一定能讓我對西漢的歷史有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身為一位長期以來對颱灣歷史文化有著深厚情感,同時也渴望瞭解中國大陸廣闊歷史的讀者,這次看到《新譯資治通鑑(三):漢紀五~十一》的齣版,實在是令我欣喜若狂。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就必須要迴溯它的根源。《資治通鑑》作為一部傳世經典,記錄的正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展軌跡。而「新譯」的版本,則意味著它將以更貼近現代人思維和語彙的方式,來解讀那些可能晦澀難懂的古代文獻。我對此寄予厚望,相信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破語言的隔閡,更輕鬆地進入歷史的殿堂。 這次鎖定的「漢紀五~十一」正是整個漢朝,乃至中國古代史中極具分量的時期。從漢武帝的強勢崛起,開創盛世,到後來的政治風暴,權臣乾政,再到王莽建立新朝的短暫插麯,這段歷史的跌宕起伏,絕對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別想知道,新譯本會如何闡述當時複雜的政治生態,例如權臣之間的角力、外戚勢力的膨脹,以及對民間社會的影響。更關鍵的是,對於像王莽這樣一位試圖進行激進改革卻最終失敗的統治者,新譯本會從何種角度去解讀他?是功是過,是英纔還是梟雄?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歷史事件的記錄,更希望能從中窺見當時社會的脈動,以及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歷史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