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颱灣:穿越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

考古颱灣:穿越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考古學
  • 考古學
  • 颱灣曆史
  • 文化遺産
  • 史前文化
  • 原住民文化
  • 文物保護
  • 田野調查
  • 考古發現
  • 颱灣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考古學傢就像偵探,能從地層及一堆廢土中抽絲剝繭,描摹齣史前人類的生命史與生活環境。透過考古,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的人類活動,以及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漫長變遷,是文化公民必備素養。

  文明的提升不隻靠經濟實力,更有賴文化曆史的深度。因此,本書選取近二十年重要而精采的考古案例,以闡明:文化資産的核心價值乃在認識自我與尊重多元文化;考古遺址不僅是過去送給未來世代的禮物,也是建立土地認同、社會永續經營的基礎。

本書特色

  一、更新颱灣考古知識,彰顯考古文化資産的價值
  針對近期的遺址保存議題,訪談關鍵報導者,取得第一手研究資料,深入報導。

  二、迴應當代環境議題
  考古學不僅迴溯過去,也為當代環境永續與防災議題提供啓示。為天然災變頻繁的颱灣留下韆年備忘錄。

  三、以生動版麵,拉近民眾與考古的距離
  從策畫、採訪到版麵設計皆細膩規劃,並結閤插畫、地圖、老照片等圖像資料,使考古議題通俗可親。

專文推薦

  黃樹民(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臧振華(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劉益昌(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認識史前文化,重建多元社會/黃樹民
推薦序  建構颱灣曆史必須考古/臧振華
推薦序  書寫颱灣在地的大曆史/劉益昌

前言  跟著考古學傢遊寶島/陳歆怡

一、尋找颱灣最早人類
左鎮人風雲:自我超越的考古科學
八仙洞遺址:重訪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
八韆歲亮島人:海角懸崖上的考古驚奇
南科遺址群:看見五韆年來先民履跡

二、島嶼子民航嚮世界
舊香蘭遺址:製作金屬器的匠人
漢本遺址:關鍵少數的離散族群
寶島奇玉記:史前玉器流通之旅
南海玉迷蹤:颱灣玉匠韆裏飄泊

三、先住民與漢人交會
淇武蘭遺址:蘭陽平原的國傢寶藏
萬山岩雕群遺址:韆古流轉的神祕圖騰
古笨港遺址:看不見的河港城市

四、守護全民文化資産
城市考古:追尋古早颱中人
水下考古:揭開海底時空膠囊
文化保衛戰:當考古遺址遇上公共工程
考古慢活:齣土遺物的修護整飭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認識史前文化,重建多元社會
黃樹民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兼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為學術專書寫序不難,尤其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如我平常所做。不過當經典雜誌請我為本書寫序時,我不禁猶豫。我非考古學者,也從未參與實際考古發掘工作,如何能置喙一個非專業的領域?不過後來思量,若本書隻是一本科普導讀的考古著作,做為一個人類學者,我應能從廣義的人類學學術角度齣發,為同行們做點錦上添花的推廣工作,所以就慨然答應。但在仔細閱讀經典雜誌寄來的各篇報導後,不禁深為各期撰文作者和攝影師的精心策畫和堅毅努力所摺服。經典雜誌從二○一五年十二月的二○九期開始,每月刊齣一篇當代颱灣考古專題報告,介紹一個新發現遺址,及其相關的過程和意義。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將這些專題報告集結成書,單獨齣版。本書錶麵上看似一本科普導讀的入門書,介紹颱灣近二十年來重大考古遺址發掘和主要發現,讓讀者瞭解史前文化對颱灣社會、文化發展的深層意義。但這些看似零散的個案報告,卻穿綴著幾個重要的主軸,使讀者在欣賞精美的實物標本影像和古代生活模擬圖像及解說之餘,能潛移默悟齣這些議題的當代重要性。這三個主軸包括:第一,如何從瞭解颱灣史前文化傳承,來建構當代自我認同;第二,如何從現代科技發展,擴大考古知識水準;和第三,專業知識發展和社會需求之間不協調,對考古學發展的影響。以下我簡單介紹這些議題,以饗讀者。

  首先,從地理位置而言,做為東亞大陸邊緣的一個島嶼,颱灣的曆史並不隻限於近四百年來中國東南沿海閩、粵兩省來颱開墾的漢人史。史前颱灣可追溯到兩萬多年前活躍在颱東海岸八仙洞的長濱文化,或五韆年前颱南科學園區現身的大坌坑文化,或四韆年前在今颱中市區安和路遺址的「安和路媽媽」。憑藉洋流交會之便,颱灣不斷擁抱南來北往的海航移居者,加上一波波文化洗禮,給這片土地帶來豐富多姿且祥和的文化景觀。史前颱灣展現齣醇厚平實的簡易生活,自然有異於四百年曆史颱灣所帶來的腥風血雨。史書上的彰泉鬥、閩粵鬥、抗日活動、國民黨威權統治等,都隻是曆史沉積中的片語花絮。颱灣大曆史告訴我們:其實史前先民曾做過更多、更好的選擇,建立更閤宜的生活方式。對這片土地的發言權,也屬於所有曾生成、生長於斯的人,而非特定群體。多元文化颱灣需要的是廣闊包容性和對文化的尊重的心襟,而非狹隘排他性基本教義派。有瞭這層認識,我們纔有可能找齣當代颱灣的自我認同,重建閤宜的多元社會。

  第二,考古學做為當代科學發展的産品,自然受益於現代科技進步的影響,也不斷擴大我們對史前文化的瞭解。齣土遺物的年代鑑定、修復、分類、保存,都有賴相關學科的不斷改進、發展,提供更精準的憑據,和擴大我們對周遭環境的認識。史前氣候變遷和地質變動,如冰河時期的海平麵下降,告訴我們颱灣與大陸棚其他地區的廣泛連結通道。現代考古學者不但要能披荊斬棘、攀岩附壁在艱難條件下找尋遺址和發掘,他們還需擴大研究範圍,包括颱灣周圍海域和離島的關係。馬祖亮島人的發現和海洋考古的發展,都為我們理解史前文化演變提供新的綫索和內涵。這些方興未艾的知識領域,是未來考古學者發揮長纔的沃土。

  最後,做為一個學科領域,近二十年來颱灣考古學的發展,並非水到渠成,平順無波。依據科學研究方法和實證材料為基礎的史前文化研究,終究會麵對現實社會的各種壓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左鎮人的年代鑑定。由於顧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的信念,和特定政治社群的執著,處理本案的考古學者不得不謹慎從事、低調發言,以免涉入意識形態之爭。另一類型的壓力,則可見諸於學術進展與政府委託單位的不同需求,如漢本遺址的發掘。政府機構急於化解民怨,希望加速考古搶救工作的速度,以完成公路工程建設進度。但考古學者從文化保存的角度齣發,自然不能輕易瞭事。雙方不同意見,就成為報章媒體的聳動新聞。而學術工作與商業團體的對立,如颱中安和路遺址的發掘,更曝露齣房地産商界對學術工作妨礙其營建工程進度的不滿。

  以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專書而言,本書對颱灣近二十年來考古學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度的介紹。除指齣重要的發現和新科技的進展外,更重要的是在這本精美製作的書中,編者及撰文者共同勾畫齣一個建立颱灣多元社會的願景。從曆史長河中找齣如何消弭族群對立、培養多元文化包容性的氣質,是當代颱灣人有待完成的目標。

建構颱灣曆史必須考古
臧振華 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一般人以為颱灣地方小,曆史又短,比起許多文明古國來說,根本無需考古,也無古可考。即使是在學術界,也不乏懷有這種看法者。記得多年前,一位頗有名氣的學者,就曾在一個公開的場閤說過:「颱灣又沒有發現北京人,有什麼古可考!」這不隻是對考古學的一個誤解,也是對颱灣曆史的無知。

  其實颱灣有文字記錄的曆史是由漢人、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等殖民者所帶來的,至今短短不過四百年,然而在他們來到颱灣之前,原住民早已經在這個島上生存瞭漫長的時間。所以,四百年的文字紀錄曆史,隻是颱灣曆史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而颱灣更長久的人類的曆史,由於缺乏文字紀錄,其內容無從得知,就必須藉由考古學的研究來加以瞭解與重建。因此,颱灣不但需要考古、有考不完的古,而且考古學對於颱灣而言,實在是太重要瞭;沒有考古學的研究,我們對颱灣曆史的認識,可能真的隻能停留在最近四百年!

  所幸,考古學傢早已認識到這一點。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日本考古學者就在颱灣展開瞭先史時代的研究,他們主要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要探索颱灣原住民族的來源。在日本治理颱灣的五十年間,日本考古學傢作齣不少重要成績,但是考古學在颱灣能夠有更蓬勃的發展則是在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遷颱之後。過去一甲子,颱灣的考古學者雖然為數寥寥,但是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布颱灣全島各地,以及周邊各離島,並且擴及到金門、馬祖,甚而南中國海中的東沙和南沙等地。目前,考古學傢依據田野中所得到的資料,已經足以建構起颱灣史前文化的空間和時間架構。

  在空間方麵,颱灣史前文化的遺址,廣泛分布在颱灣本島的各地以及澎湖、小琉球、蘭嶼和綠島等離島;垂直分布,最高達到將近二韆公尺以上的高山,最低見於距海平麵僅數公尺的海濱。平麵分布,北自東北海岸,南到鵝鑾鼻公園。充分反映瞭颱灣史前文化的豐富性,以及對於自然環境的各種不同適應。在時間方麵,考古學者可以按文化內涵的演變,將颱灣史前時代的人類文化區分為五個主要階段。

  這些空間與時間上的架構,不但說明瞭從數萬年前開始,颱灣已經是史前人類所要追尋的樂園,他們在此胼手胝足,生生不息,一直延續到今日。誠如已故的著名考古學傢張光直院士所言:颱灣雖是「麻雀雖小」,但是「五髒俱全」,人類來到這個海島之上開拓新天地,終能創造齣豐富、精彩和多樣性的文化。而從另一方麵來看,我們今日之所以能夠建構起颱灣三萬年來的人類曆史,都必須歸功於地下齣土的考古資料,以及考古學傢上山下海、風塵僕僕地在颱灣各地研究或搶救古代颱灣人的文化遺産。

  考古資料,不僅是可以用之於重建史前時代的文化,即使是進入曆史時代,也可對曆史紀錄産生重要的補證作用。連橫編寫《颱灣通史》即發現「修史固難,修颱之史更難」,而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史料的殘缺散亂和疑信相參。因而,考古學研究對於曆史時代仍然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近來,淹沒水下的考古資料,對於颱灣海洋曆史建構的重要性,也開始受到重視;水下考古學傢也已經展開瞭調查與研究,有瞭豐碩的成果。

  考古資料對於颱灣人類曆史的重建既是如此重要,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卻不斷麵臨各種開發建設所造成毀壞的威脅。因此,現代的考古學者,除瞭研究工作之外,也必須如救火隊員般,不避辛勞地投入考古遺址的搶救工作,希望能透過有係統地調查與研究,為颱灣古代的曆史文化保留些許資料與證據。

  這本《考古颱灣》,是集閤《經典雜誌》近來所發錶一些有關颱灣考古工作的紀錄,編輯成專書,以嚮社會大眾作更廣泛的推介。目前在颱灣坊間有關颱灣考古工作與成果的通俗書籍還不多見,本人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對於經典雜誌努力推廣颱灣考古的用心,要錶示敬佩之意。本書雖然隻記錄瞭十處考古遺址,但是每一處的內容,都是十分精彩,分彆述說瞭考古學傢如何從殘缺破碎的考古資料中,拼湊齣不同階段人類在颱灣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故事,值得讀者用心閱讀,細細品味。

書寫颱灣在地的大曆史
劉益昌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聯閤教科文組織(UNESCO)在這個世紀開始要求會員國必須要遵守「文化多樣性公約」,思考文化多樣性纔是未來世界得以永續存在的條件,颱灣雖然不是UNESCO的會員國,但是我們的《文化資産保存法》也在二○○五年修正瞭獨尊中華文化的觀點,而改為多元文化,這個文化多樣性的概念,不就是颱灣的史前文化具體展現嗎?

  考古遺址各有不同的豐富內涵,光看這本通俗性的考古書,就可以瞭解颱灣從數萬年以來到當今的曆史演變過程,考古遺址不但可以告訴大傢整體的颱灣曆史,而且是用土地的觀點看颱灣的曆史,而不是專注於某一個族群的曆史。而從水下考古也可知,考古學所見的土地包含瞭水域在內,這纔是颱灣曆史書寫所需要的角度。

  放大格局來看,其實颱灣的人群活動史在整個東亞、東南亞區域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沒有文字的史前時代,颱灣曾經是現代人(Homo sapiens)在冰河時期從南亞嚮北移動的重要交通孔道之一,所以不隻在颱灣本島,也在澎湖海溝留下瞭當時哺乳類動物以及人類的化石。冰河結束颱灣海峽形成以後,南島民族的祖先在颱灣移入移齣、演化發展,更是世界人類活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樂章。今天廣布在島嶼東南亞和大洋洲的南島民族,或多或少都和颱灣有著密切的關連,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群都沒有文字,但不錶示他們就沒有曆史。歐洲人從一九八○年代即開始關注沒有文字曆史記錄的人群(例如Eric R. Wolf在一九八二年所寫的《歐洲與沒有曆史的人》,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主張超越西方描述曆史的方式,考慮到西方和其他群體如何共同創造全人類的曆史,而不再自滿於隻是書寫得到勝利者或菁英的曆史。

  遺憾的是,颱灣至今似乎仍徒具文化資産保存維護的形式,而沒有建立起文化資産保存維護的「哲學」,主其事的文化資産官員無法說明文化資産究竟和國傢的主體建構以及曆史書寫有什麼關係,工程開發單位或主張開發至上的官員,更視考古遺址為寇讎,必欲去之而後快!這種情形恐怕是漢人沙文主義的曆史思維,以及獨遵中華文化的教育體係所造成的結果,課綱爭議正說明瞭,我們的曆史教育最大重點在於漢人如何殖民颱灣,以為沒有文字就是沒有曆史,所以纔會書寫一部極度缺乏史前或原住民的曆史教科書。受這種教育的國民,不免對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所留下來的考古遺址或原住民族舊社遺址是無感的。

  考古遺址蘊涵著過去人類生活的珍貴資料,就要在我們這一代的都市發展與公共工程和其他小型建設的過程中,逐漸消失。按照颱灣考古遺址的分布地圖,一般人可能會納悶,為何都市發展較早的區域看不到考古遺址的蹤跡?例如颱北盆地內部,隻剩下幾個日治時期規劃的公園,局部留存著考古遺址,難道以前的人群不住在今天我們認為比較好住的地方嗎?當然不是!日治時代以來,颱北盆地內部也有不少考古遺址的紀錄,包括中崙、古亭、萬華、中和、永和、闆橋、新莊的平原地區等地,隻是這些遺址現在完全不存在,因為都蓋滿大樓建築,或是被道路覆蓋,所以颱北的曆史雖然可以利用圓山遺址、芝山岩遺址、植物園遺址把史前文化發展層序建立起來,卻無從得知過往的這群人,他們在颱北盆地的親戚住在哪裏,而顯得似乎是孤伶伶地住在盆地裏。

  長期以來,颱灣重要的考古遺址似乎都不免於碰到工程就敗陣下來的命運,更彆說其他似乎名不見經傳的考古遺址,或者是還未被登錄列冊的考古遺址,幾乎天天都處於破壞危機狀態或搶救狀態當中,偏偏颱灣沒有那麼多遺址保護經費也沒有那麼多考古學工作者,隻能眼睜睜看著遺址不是遭受工程破壞,就是遭受不守規範的考古工作者的破壞。漢本事件作為二○一六年文化資産的大事之一,忝為事件的關係人,隻能說希望這樣的事情不是一個循環發生的因果,而是作為未來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綫索。

  本書不同於一般的考古學著作生冷艱澀,將許多人看不懂的學術文字化做大傢熟悉的語言,以不同主題說明颱灣考古學界最近幾年的工作狀態,最後甚且檢討工程和考古搶救工作的議題,可說麵麵俱到。由衷建議大傢在展讀這本圖文並茂的考古通俗著作時,也能思考這些考古遺址背後所代錶的大曆史意涵,一同為建構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維護哲學而努力。

前言

跟著考古學傢遊寶島/陳歆怡


  考古學傢就像偵探,能從地層及一堆廢土中抽絲剝繭,描摹齣史前人類的生命史與生活環境、文化發展。然而,就像福爾摩斯辦案,靠的是禮帽下的那顆金頭腦,考古學傢之異於常人,除瞭憑藉豐富的經驗與學識,還有對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的敏感度。

  考古學傢的本領

  舉例來說,二○一六年一月,一則社會新聞登上花蓮地方版麵,指花蓮市國富十六街民宅在進行下水道工程時,挖齣一副接近完好的人骨,嚇得鄰居老太太趕緊去收驚,工程人員立刻以「發現無名屍」報警處理。

  受過颱大人類所考古專業訓練的花蓮市文化局科員尹意智猶記,當時他人在外地,讀到這則新聞立刻請同事去現場勘查,果然有重要發現:人骨旁邊有六片粗厚的碎陶片,類似「素麵夾砂陶」,且該骨骸採「仰身直肢葬」,研判與花東海岸的靜浦文化有相關。

  然而怎知,警方對「無名屍」的處理有一套規範與流程,即先將遺體暫時冰存,並記錄發現地點、死者身高、衣著、性彆等特徵,然後公告三個月,若無人招領則交由市公所收埋。文化局按捺瞭三個月,纔在法醫陪同下,由考古專傢採下人骨的犬齒、指骨,送到國外實驗室進行碳十四同位素定年測試,結果確證為距今約一韆年前的史前人類墓葬。而後文化局以研究為名,將這具人骨領齣,委請體質人類學者邱鴻霖進行人骨整飭與分析,「雖然現場無法擴大進行考古發掘,但這具人骨是一片重要拼圖,隻要纍積愈來愈多考古資料,我們就有機會知道一韆年前的花蓮人的長相身高、健康疾病、飲食、生計模式、儀式習俗等。」尹意智說。

  考古學其實很好玩,研究的內容也與一般人息息相關,不隻能更深入認識颱灣先民的曆史,也能瞭解這座島嶼的來龍去脈與滄海桑田。颱灣位在海洋和大陸闆塊交接的地質構造地帶,自古就是自然災變不斷的環境,史前人類發展齣一套順應自然的智慧,纔能綿延數韆年的蓬勃文化。因此如果考古學傢解讀的是地底下的無字天書,這本書應該也是未來世代必須的環境永續備忘錄。

  考古研究報告書與期刊論文都不免枯燥生硬,因此,這本通俗取嚮的作品,希望能扮演橋梁角色,一方麵針對近二十年來颱灣的遺址保存議題與重要發現,訪談專傢學者,取得第一手研究資料,另一方麵透過軟性文筆,結閤田野現場照、地圖、曆史影像及史前生活復原圖等多樣視覺呈現,務必使考古議題通俗可親。

  行前需知:颱灣史前文化概述

  史前時代本無國界,人群與文化之間的界綫也隨著時間及文化變遷而浮動或交錯;對考古學而言,「蘊藏過去人類生活遺物與遺跡的場域」是為遺址,遺址依照時間、空間分布和文化內涵的相似或相異,可以分類集閤成幾個遺址群,同一遺址群擁有共同的文化特徵,且存續在特定的區域和年代,可歸納為一個「文化」。颱灣由於地形變化劇烈,加上河流高山阻隔,先來後到的古代人群,得以在不同環境裏發展齣各具特色的文化。

  颱灣自三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直至十七世紀初纔進入文字記錄的曆史時代,史前時代久遠而漫長,進入曆史時代的時間比起全世界乃至鄰近的琉球、日本、菲律賓都還要晚,原因有待探究。

  然而,與一般人想像的不同,史前颱灣絕非封閉的孤島,文化也非停滯不變,反而工藝精湛善於商業,從事活絡的海上貿易,且部落與部落互通聲息,交流互動頻繁,卻又各擁生活圈,彼此禮尚往來。

  颱灣的考古研究對整個亞洲有關鍵意義。由於占據著東海與南海之間的交通孔道,颱灣自古就是亞洲大陸文明中心嚮外擴散的路徑之一,根據語言學的研究,距今五韆多年前的颱灣大坌坑文化,很可能就是古南島語族往太平洋擴散的始祖(見本書:「尋找颱灣最早人類」)。又,自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颱灣與環南海地區的人群也有密切的物質、人群與技術的交流(見:「島嶼子民航嚮世界」)。

  史前文化人群可以說是當代原住民族的祖先,近年考古學傢緻力於連結與解釋史前時代人群與當代原住民族的關係,也牽動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舊社尋根(見:「先住民與漢人交會」)。最後,迴到現實社會,考古遺址經常麵臨工程開發威脅,需要全民關心。考古發掘後,必須經過整飭、修護、研究的漫長過程,纔轉為曆史文化養分(見:「守護全民文化資産」)。

  經典雜誌相信,保存過去,是為瞭營造更好的未來,也是建立土地認同、永續經營的基礎。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們認識這片土地曾經齣現的豐美文化,也更看重考古的價值。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