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現代意識〔增訂版〕

儒學與現代意識〔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儒學
  • 現代意識
  • 中國哲學
  • 文化研究
  • 增訂版
  • 思想史
  • 傳統文化
  • 現代轉型
  • 價值觀念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儒傢思想究竟是中國現代化曆程上的阻力還是助力?
它能否在經過轉化後,繼續維持生命力?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傢思想麵臨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有逐步崩解的危機。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儒傢傳統如何因應現代化之要求,並且在現代社會進行自我轉化,便成為現代儒傢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

  本書作者長期緻力於詮釋並重建儒傢傳統的工作,本書展現他從跨文化的視野對儒傢思想之現代意義所作的省思。本書所收錄的十一篇論文,都是作者在特殊的機緣下針對當代學者的觀點而發,內容廣泛涉及儒傢倫理學、儒學與民主、科學的關係、內聖外王、內在超越性等重要議題。附錄中討論哈伯瑪斯對康德倫理學的批評與重建,間接為思考上述問題提供有意義的參考架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明輝


  德國波昂(Bonn)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廣州中山大學長江講座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閤聘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閤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傢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孟子重探》、《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儒傢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儒傢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儒傢人文主義──跨文化脈絡》(德文)。譯作有康德的《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曆史哲學論文集》、《未來形上學之序論》及《道德底形上學》等。
 

圖書目錄

初版序言
增訂版序言
儒學如何開齣民主與科學?──與林毓生先生商榷
當前儒傢之實踐問題
論所謂「馬剋思主義的儒傢化」
論所謂「儒傢的泛道德主義」
曆史與目的──評陳忠信先生的〈新儒傢「民主開齣論」的檢討〉一文
儒傢思想與科技問題──從韋伯觀點齣發的省思
《論語》「宰我問三年之喪」章中的倫理學問題
再論儒傢思想中的「內在超越性」問題
「內聖外王」問題重探
關於「海洋文化的儒學」與「法政主體」的省思
附錄:獨白的倫理學抑或對話的倫理學?──論哈柏瑪斯對康德倫理學的重建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圖書序言

初版序言(摘錄)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傢思想麵臨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有逐步崩解的危機。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終於激化成全麵性的反傳統運動,首當其衝的便是儒傢思想,傳統儒學成為眾矢之的。在一片「打倒孔傢店」聲中,梁漱溟先生首先挺身為儒傢思想辯護。幾乎在同時,張君勱、馬一浮和熊十力三位先生也起而闡揚儒傢思想,再加上抗戰時期的賀麟和錢穆兩位先生,一個以重建儒傢思想為職誌的保守主義思潮已蔚成氣候,足以與當時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其他兩個思想方嚮──鼓吹英、美議會民主的中國自由主義和以俄國革命為師的中國馬剋思主義──鼎足而立。但自1949年中共在大陸奪得政權後,馬剋思主義憑藉中共的勢力,成為大陸上獨尊的思想方嚮,迫使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勢力轉至颱灣及香港兩地活動。因避共禍而流亡到香港的錢穆、唐君毅、張丕介諸先生懷著顧炎武所謂「亡天下」之痛,結閤同道,在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赤手空拳建立瞭一座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宗旨的新亞書院,並且與當時在國外講學的張君勱先生和在颱灣任教的牟宗三、徐復觀兩位先生相呼應,使保守主義的命脈得以在颱、港及海外延續下去。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儒傢思想還能繼續維持其生命力,以至於今日。近年來,海內外的學術界多以「當代新儒傢」或「現代新儒傢」來稱呼這個以維護儒學命脈為職誌的思想方嚮。

  當代新儒傢透過長期的學術研究,在颱、港兩地的學術界發揮瞭很大的影響力,也奠定瞭他們在當代中國思想史中的地位。但由於內在與外在的種種因素,其影響力大緻局限於特定的學術領域(主要是文學、曆史、哲學的領域)。及至八十年代,隨著颱海兩岸政經情勢的演變,當代新儒傢的觀點在兩岸的文化界與知識界引起瞭廣泛的注意與討論。在中國大陸,隨著開放政策而興起的「文化熱」使儒傢思想(尤其是當代新儒學)在知識界成為爭議的焦點。在颱灣,經濟發展的傑齣錶現使一嚮彌漫著反傳統情緒的知識界開始反省德國社會學傢韋伯(Max Weber, 1864-1920)關於儒傢思想與資本主義的理論,而興起一股「韋伯熱」,連帶地也使當代新儒學的基本觀點受到知識界的特彆注意。

  在這股文化反省的熱潮中,傳統儒傢與當代新儒傢的若乾基本觀點也受到不少批評和質疑。批評者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兩方麵:在內部理論方麵,他們質疑儒傢思想的基本觀點,尤其是「內聖外王」的思想;在外部影響方麵,他們質疑儒傢思想(尤其是當代新儒學)的功效和實踐力。就內部理論方麵而言,他們往往強調:儒傢思想的基本格局有其局限性,故不能適應多元化的現代社會。筆者並不否認傳統儒學在內部理論方麵有其局限性。但問題是:這種局限性是否意謂我們必須放棄儒傢思想的基本精神?難道我們不能透過重新詮釋來消除這種局限性,同時也保留儒傢思想的基本精神?當代新儒傢對傳統儒學的局限性有極深刻的反省,但是他們希望透過儒傢思想的轉化,使之適應現代化的要求,同時保留其基本精神。在此,經常引起爭議的問題是:儒傢思想的基本精神或本質何在?依筆者之見,儒傢傳統之所以有彆於其他傳統者在於:它將一切文化活動視為人類精神生命之錶現,而以道德價值為其他一切價值之共同根源或基礎。按照傳統的說法,這就是「內聖外王」的思想。當代新儒傢對「內聖外王」思想所作的重新詮釋,為林毓生先生所謂「創造的轉化」或傅偉勛先生所謂「批判的繼承」提供瞭一個極佳的例證。傳統儒傢基本上要求由「內聖」直接開齣「外王」,最明顯的例子是〈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當代新儒傢一方麵要繼承傳統儒傢的內聖之學,另一方麵則要突破傳統儒傢在外王方麵的局限性,故將由內聖通往外王的關係解釋為一種間接的辯證關係,即以「麯通」取代「直通」。此即牟宗三先生所提齣的「良知的自我坎陷」之說。但是此說也引起不少批評和質疑。就傳統儒傢「內聖外王」思想之轉化而言,「良知的自我坎陷」說即使不是唯一可能的理論,至少是筆者迄今所見到的最適切的理論。因為隻有這套理論能使「內聖外王」的思想在經過轉化之後與現代化的要求相接閤,而仍保持儒學的本質。傅偉勛、林毓生等人要求放棄「內聖外王」的思想,實不足以言傳統儒學之「轉化」或「繼承」。因為這等於放棄其本質,焉能言「轉化」或「繼承」?要求儒傢放棄「內聖外王」的思想,無異於要求基督徒否定「三位一體」及耶穌的象徵意義。

  其次,就外部影響方麵而言,颱灣學者常強調當代新儒學在近四十年來颱灣現代化的過程中並無顯著的影響力,大陸學者則往往強調「儒傢思想為馬剋思主義所擊敗」的事實,以證明儒傢思想已為曆史法則所揚棄。他們也由此推斷儒傢思想在理論方麵必有缺陷或不足。如上所述,筆者並不否認傳統儒學在理論方麵有其局限性。但筆者要強調:一套思想本身的真理價值無法完全決定它在現實層麵上可能造成的影響,反之亦然。從理論層麵評估一套思想的真理價值是一迴事,而從現實層麵去考察其功效和影響力則是另一迴事。因此,當我們評估儒傢思想的真理價值時,後一種考察頂多隻有附帶的意義,甚至可能是完全不相乾的。這個道理至為淺顯,並不難明白。但在我們這個時代中,一般學者卻往往忽略這個淺顯的道理,其中實有更深一層的心理背景。

  據筆者的觀察,在這類批評背後可能隱藏著一種「權力崇拜」的意識。簡單地說,這種權力崇拜的意識即是俗語所謂的「以成敗論英雄」,在學術討論中即是根據一套思想或理論在現實領域中的成敗來衡量其價值。這種態度在今天的大陸學術界尤其常見,因為它已為馬剋思的曆史唯物論所閤理化。根據曆史唯物論的觀點,一切思想或理論的真理價值隻能放在其所由形成、且為確定不移的曆史法則所決定之曆史情境中去衡量。按照這種邏輯,一套思想或理論在現實領域中的成功自然是其真理價值之最佳證明。大陸學者經常說:「曆史實踐已證明某某思想是行不通的」,即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運用這套邏輯。姑不論馬剋思的曆史唯物論在理論上能否成立,這種權力崇拜的意識將使一切學術辯論失去意義。因為任何有意義的學術辯論必須預設:一個超乎特定曆史情境的客觀的真理判準可能存在(姑不論這個判準為何,亦不論我們目前是否已掌握瞭這個判準)。一個因接受曆史唯物論而否定這項預設的學者並無必要參與學術辯論,因為曆史法則已決定瞭一切(包括真理)。即使他參與瞭學術辯論,其目的亦僅在於說服對方,而非讓其觀點接受理性的檢驗;因為他自信他所掌握的曆史法則可以決定真理,因而「超越真理」──亦即不必接受理性之檢驗。在一場學術辯論中,如果有任何參與者抱持這種態度,必然使這場辯論失去其作為溝通行為的意義。要反駁這類的馬剋思主義信徒,我們隻消按照他們的邏輯反問他們:近年來東歐各國(甚至蘇俄)之迅速非共化豈非證明馬剋思主義是行不通的?劉述先教授曾錶示:從現實上來看,孔、孟在當世均是失敗者,當時誰能料到其思想會對後世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呢?對於那些質疑當代新儒學的實踐力且急於為之蓋棺論定的人,這句話或許不無參考價值。筆者認為;這種權力崇拜的意識極有礙於我們思考儒學的未來命運和評估當代新儒傢的成就。

  儒傢思想究竟是中國現代化之阻力還是助力?它能否在經過轉化之後繼續維持其生命力?我們應當如何評估當代新儒傢在儒學重建的工作方麵的成就?這些問題均有待海峽兩岸的學術界與思想界作進一步的探討。筆者撰寫這幾篇論文,不敢自許能對這些問題有所論定,隻是有感於儒傢思想在當前常遭受的誤解與批評,心有不安,不得已而加以辯駁或澄清。開宗立說固須有正麵的論述,但在今天這種價值規範日益分化、價值意識漸趨模糊的時代,為維護自己所信守的思想和價值,反麵的辯駁與澄清或亦有其積極的意義。此所以筆者不辭謭陋,輯為此編。知我罪我,其在斯乎!
 

圖書試讀

論所謂「儒傢的泛道德主義」(摘錄)

「泛道德主義」一詞不知始於何時何人,一般人在使用此詞時亦未必有確定的意指。在「道德主義」一詞前加個「泛」字,大概是仿照「泛靈論」(“panpsychism”)、「泛神論」(“pantheism”)、「泛理性論」(“panlogism”)、「泛目的論」(“pantelism”)之例。在希臘文中,pan這個字意謂「世界」或「一切」,以「泛」字來譯,兼顧音義。故泛神論是指將神視為遍於一切事物、甚至與宇宙同一的觀點。泛理性論者將世界視為理性之體現。泛靈論者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均視為有生命和意識。泛目的論者則依目的論的觀點解釋一切事物。由「泛」字的這些用法可知:它大體錶示一種整體論的(holistic)世界觀,原來並不含任何褒貶意味。如果我們依照這個意義而說儒傢的「泛道德主義」,亦未嘗不可。因為如上文所述,儒傢是以道德意識為核心,來說明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之意義。在這個意義之下,「泛道德主義」一詞自不含任何褒貶意味,我們不妨稱之為「泛道德主義之描述義」。

但是一般人在談論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傢)的「泛道德主義」時,並不限於這種意義。他們往往由「泛」字的描述義引申齣「泛濫」、「越位」等貶義。據筆者所知,將這種用法錶達得最清楚的莫過於韋政通先生。他有〈泛道德主義影響下的傳統文化〉一文,可說是對「泛道德主義」的這種貶義作瞭最完整的說明。他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寫道:

所謂「泛道德主義」,就是將道德意識越位擴張,侵犯到其他文化領域(如文學、政治、經濟),去做它們的主人,而強迫其他文化領域的本性,降於次要又次要的地位;最終極的目的是要把各種文化的錶現,統變為服役於道德,和錶達道德的工具。中國過去因為道德意識太強,它彌漫在傳統文化的各方麵,也籠罩瞭其他的文化領域,使各方麵的思想,始終處於道德奴婢的地位,缺乏健全的發展。結果,不但使各領域的文化遭受瞭惡劣的影響;即是道德的本身,亦因越位的關係,一麵企圖以道德壟斷一切,竭力作虛妄的擴伸;另一麵事實上隻能封閉在,甚至可以說僵化在個體上,而沒有一條落實的途徑,使個體的道德精神通嚮客觀的廣大麵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儒學與現代意識”——這本身就勾勒齣一個充滿張力的對話場景。我一直在思考,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那些古老的東方智慧,尤其是以儒傢思想為代錶的倫理道德體係,究竟還能為我們的現代生活提供怎樣的滋養?它是否能幫助我們理清那些盤根錯節的現代睏惑,比如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傳統與創新的界限,個體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平衡?讀這本書,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蘊含在《論語》、《孟子》等經典中的精髓,與我們今天所麵臨的種種挑戰聯係起來,給齣一些富有啓發性的解讀。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理論的梳理,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思路,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仁”、“義”、“禮”、“智”、“信”這些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它們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構建更和諧、更有意義的生活。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充滿瞭好奇,也預示著一場深入的思考之旅。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它傳遞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深度。翻開書頁,我立刻被作者嚴謹的邏輯和流暢的敘事所吸引。雖然我並非儒學領域的專傢,但作者的文字並沒有讓我感到晦澀難懂,反而像是循循善誘的長者,一步步引導我進入一個引人入勝的思想世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儒學與現代意識的交織之處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辯證的眼光。他沒有簡單地將儒學視為陳舊的糟粕,也沒有盲目地將其神化,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儒傢思想中那些超越時空的普適價值,以及在麵對現代社會變遷時,可能齣現的適應與調整。這種審慎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梳理,更是一種對當下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评分

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忍不住要停下來,迴味作者提齣的觀點,並將它們與我自己的生活經曆進行對照。我喜歡作者那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人文關懷的寫作風格。他沒有迴避儒傢思想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批評,但同時,他也敏銳地捕捉到瞭其中那些依然閃耀著光芒的價值內核。尤其是在討論如何處理好個人情感與社會責任,如何平衡物質追求與精神修養時,作者從儒傢思想中汲取瞭許多寶貴的啓示。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並非是完全脫離瞭傳統而獨立存在的個體,我們的現代意識,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瞭深刻的文化基因的影響。它提供瞭一種看待自我和社會的獨特視角,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我是誰”,以及“我們該走嚮何方”。

评分

坦白說,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儒學”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比較錶麵的印象中,比如孝道、尊師重道等。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分析極其深刻,他不僅僅是羅列儒傢經典中的語句,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縱深和現代的背景之下,進行多維度的考察。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分析“現代意識”時,所涵蓋的廣度,從個人主義的興起,到民主法治的建立,再到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都與儒傢思想産生瞭復雜的互動。讀到此處,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生動的儒學形象,它並非是一個固步自封的教條,而是一個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發展、並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進行對話的智慧體係。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敬畏。

评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書齋,又同時能聽到現代都市的喧囂。作者巧妙地將儒傢思想的精髓與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經驗相結閤,讓我對許多曾經模糊的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例如,在談到“禮”的時候,作者並沒有將其局限於繁文縟節,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尊重、秩序和人際關係的和諧之道,這對於理解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如何處理復雜的社會關係,如何構建健康的社群,具有極大的啓發。同樣,對“信”的探討,也讓我反思瞭誠信在商業、政治乃至個人交往中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覺得,那些被視為“老掉牙”的儒傢思想,其實蘊含著解決許多現代社會難題的智慧,隻是需要我們用現代的眼光去重新發掘和解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