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粹義:智的追求

哲學粹義:智的追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思想
  • 智慧
  • 知識
  • 啓迪
  • 思考
  • 人生
  • 文化
  • 學術
  • 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翻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哲學普及化。哲學有它的難度及深度;也因為如此,哲學具有獨特的魅力,值得做終身的追求。但很可惜的是,哲學在颱灣不是一門受重視的學科知識。

  這看起來實用價值不高的學科知識卻有著特殊的實用價值。第一,哲學引領我們去做各種基本問題的探索,哲學的訓練要求我們認識自己及認識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從這個角度而言,哲學讓我們具有反思的能力,這種反思的能力對掌握人生的意義、定位及目標都有很大的助益。第二,哲學中的思辨精神能使我們做一個清明、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易受人操控的人,這是民主社會中的一項重要素養。第三,哲學的態度可促使我們去反思各種人類活動的性質及目標(包括知識的追求),這種態度對於社會的穩定及人類整體發展都會有正麵影響。

  我們希望透過淺顯且貼近中文使用者習慣的文字,來引領讀者進入哲學的世界,完成一般人都想要有的愛智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但昭偉


  學曆:英國Glasgow大學哲學博士、倫敦大學及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現職:颱北市立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曾任:學生事務長、教育學係主任

  學術專長:教育哲學、道德教育
 

圖書目錄

第七版原作者序 v
簡明版譯者序 vii

第一部分 什麼是哲學?
第一章 哲學活動 3
第二章 哲學史 13
第三章 哲學與經過檢驗的人生 25

第二部分 實在的追求(形上學)
第四章 形上學導論 39
第五章 錶象與實在 55
第六章 唯物論 73
第七章 觀念論 89
第八章 心物問題與人格同一性 107
第九章 自由暨決定論:人類主體的形上學 121

第三部分 知識的起源(知識論)
第十章 知識論導論 139
第十一章 確定性的追求 149
第十二章 相信你的感官 169
第十三章 摺衷之計 181
第十四章 知識與人類實踐:實用主義的傳統 195

第四部分 道德的世界(倫理學)
第十五章 倫理推論導論 209
第十六章 自我實現的道德 227
第十七章 以結果為準的道德 245
第十八章 以動機為準的道德 261

第五部分 社會與政治哲學
第十九章 社會與政治哲學導論 279
第二十章 自由與俗世的國傢 289
第二十一章 個人與國傢 303
第二十二章 人權 313
第二十三章 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 327

第六部分 藝術哲學(美學)
第二十四章 藝術哲學導論 343
第二十五章 藝術的價值 355
第二十六章 藝術即理想 367
第二十七章 美學與意識型態 385
索引 401
 

圖書序言

第七版原作者序

  這本哲學導論性質的書在1980年初問世,到今天(2010)已是第七版瞭。為瞭讓這本書能緊跟著哲學的發展和時代的更迭,我們特彆邀請James Petrik(任職於Ohio大學)加入作者行列。即使如此,本書仍然關注哲學中的一些傳統議題,諸如:惡的問題、個人權利與社群價值的對立、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唯物論和觀念論、人格同一性、自由與決定論等等。

  核心雖然不變,但在新的版本中,我們仍然做瞭一些較大的更動。我們將原來放在舊版第四部分(知識論)中的「錶象與實在」一章,改置於新版的第三部分(形上學)。第三部分中新加瞭「自由與決定論」(第14章),原來的第13章也做瞭較大幅度的改變。在舊版中,第13 章的重點完全置於心物問題,還包括瞭Richard Taylor 的選文;但在新版中,第13章增加瞭人格同一性的交待,也刪掉瞭Taylor的選文,新添瞭Alfred L. Lent 一篇論人格同一性的文章。總之,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中,第9、10兩章介紹瞭形上學的梗概,第11、12兩章分彆引介瞭兩個形上學理論(唯物論及觀念論),第13、14 兩章則呈現瞭三個重要的形上學問題(心物問題、人格同一性及決定論)。

  在新版的第四部分(知識論)中,我們新添瞭一章來說明古典的實用主義及其遺緒。這一章有William James的選文及Nathaniel Goldberg的文章。在Goldberg 的文章中,他援引瞭W. V. O. Quine 及Donald Davidson的主張,嘗試發展一套新康德主義的知識論。

  在第五部分(倫理學),我們刪掉瞭T. Hobbes的選文,將他所關心的問題(道德的必要性)安置在第20章。第23 章當中,原來就有的康德選文,我們則加長瞭它的篇幅。

  在第六部分(宗教哲學)中,我們加重瞭「存有論的論證」及「惡的問題」的討論。在第26章討論上帝存在的先驗論證中,我們增加瞭Spinoza及Leibniz的先驗主張。第28 章討論惡的問題中,改變的幅度也極可觀,舊版當中John Hick 的選文被James Petrik 的文章取代瞭。

  至於第八部分(社會與政治哲學),做變更的地方有:論人權的第36 章取代瞭舊版當中對少數族群權利的討論。如此的變更能反映全球時局的變化。

  第九部分(東方思想)中,討論的重點從原有的東方宗教思想轉移到東方的哲學。第41章則是全新的一章,交待的是佛教的空論。

  最後,我們要感謝幫助本書完成的人,尤其是兩位編輯Maggie Barbieri及Saraswathi Muralidhar。
 
David Stewart
H. Gene Blocker
James Petrik

簡明版譯者序

  翻譯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哲學普及化。哲學有它的難度及深度;也因為如此,哲學具有獨特的魅力,值得做終身的追求。但很可惜的是,哲學在颱灣不是一門受重視的學科知識。之所以如此的主要理由,大緻如下:(1) 哲學的實用性看起來不高,在一片教育與就業應做緊密結閤的呼聲下,哲學的實用價值備受質疑;(2) 華人的生活圈中本來也以實用作為價值的規準,哲學在我們各級入學考試當中從來就缺席,也不是就業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因為被認定為沒有就業及應試的價值,所以在教育中就不被重視;也因為不被看重,所以不會成為就業及應試的門檻。);(3) 哲學所關注的是各種人類活動及探究當中的基本問題,因為是基本問題的處理,所以經常流於抽象晦澀及不易瞭解;(4) 哲學的精神是思辨,但這思辨的精神卻不為國人所熟悉,甚至為許多國人所排斥;(5) 今天的哲學內容以西方哲學為主,其中的專有名詞與術語對許多人而言,顯得陌生、奇怪及不易親近。

  但細想之下,這看起來實用價值不高的學科知識卻有著特殊的實用價值。第一,哲學引領我們去做各種基本問題的探索,哲學的訓練要求我們認識自己及認識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從這個角度而言,哲學讓我們具有反思的能力,這種反思的能力對掌握人生的意義、定位及目標都有很大的助益。第二,哲學中的思辨精神能使我們做一個清明、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易受人操控的人,這是民主社會中的一項重要素養。第三,哲學的態度可促使我們去反思各種人類活動的性質及目標(包括知識的追求),這種態度對於社會的穩定及人類整體發展都會有正麵影響。

  就是秉持著這種對哲學的認知,使得我們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抱持著如履薄冰的心情。我們希望透過淺顯且貼近中文使用者習慣的文字,來引領讀者進入哲學的世界,完成一般人都想要有的愛智之旅。

  這本書的翻譯是集體閤作的成果。由於哲學知識的積纍,今天很少人能單槍匹馬地完成一本教科書性質的哲學概論(從本書的作者有三位就可見一斑)。同理,也很難有哪位譯者能單獨去翻譯一本體例完備的西文哲學概論。

  我的作法是依本書的各部分性質先去找學有專精的譯者,在譯完初稿之後(大約費時一年),由本人擔任校閱補正的工作,再交予譯者確認。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前後校閱過五次。其中,若碰到問題還會徵詢其他學者的意見與協助。我也請我的大學部學生及研究生協助閱讀,務必求文字的流暢、精準及首尾一貫。書成後在民國102年齣版,全書達750餘頁,適閤大學部整學年的課程。後來考慮有些學校的「哲學概論」隻有二學分一學期,所以就將原書中的部分章節予以剔除,以方便教學。在這書中,和我閤作的譯者有黃文定(第一及第四部分)、王嬿翔(第二部分第4-7 章)、但漢威(第三部分第10-13 章)、劉藍芳(第14章)、陳貴正(第14 章)、張鍠焜(第六部分)、李真文(第五部分)。協助我校閱的有:高梅瑄、劉藍芳、劉意婷、蔡如雅、李譽緻、錢芝萱、王禹茹、遊思浩、塗宜廷、硃奕融、邱巧茹、吳峻逸、李淙基、李旻儒、張博文、林郡慧、洪韶吟、郭晏輔、李威、陳奕儒。其中,劉藍芳盡瞭最大的力氣,讓我非常感激。在我艱睏時伸齣援手的有蘇永明、Martin Schonfeld、陳貴正及蔡如雅。我尤其要提蘇永明教授,他藉我由Robert Audi擔任主編的哲學辭典的中文翻譯(中文翻譯由林正弘教授主持),時間長達兩年多,他的大方讓我永難忘懷。

  最後要特彆感謝颱灣師範大學的林逢祺教授及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發行人於雪祥先生。沒有他們的推薦及督促,我根本不會想去從事如此的工作;翻譯的工作辛苦,是我最不願意去做的一項事情。

  哲學這門知識博大精深,我纔疏學淺,譯文當中不免有錯,尚祈海內外方傢不吝指教。
 
但昭偉
民國105 年5 月15 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嗯……我是在書店裏偶然翻到的,當時它擺在哲學區一個比較顯眼的位置。封麵設計簡潔,書名“哲學粹義:智的追求”也頗具吸引力,總覺得能從中汲取一些深刻的智慧。迴傢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一開始就被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古老的思想所睏擾,感覺像是在迷宮裏行走,找不到方嚮。我努力去理解那些術語,去梳理作者提齣的邏輯鏈條,但總感覺隔靴搔癢。那些關於存在、意識、知識的探討,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讀者來說,顯得有些高深莫測。我試圖聯係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佐證書中的觀點,但往往發現自己理解得不夠透徹,有些觀點甚至讓我産生瞭新的疑問。書中的一些論證過程,也讓我覺得過於理論化,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導意義。我承認,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需要暫停,去查閱一些背景資料,去迴味前麵章節的內容,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綫索。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種清晰的思維模式,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但目前看來,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而非一本操作手冊。我還在努力,希望能逐漸撥開雲霧,領略其真正的精髓。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關於“為什麼”的問題充滿好奇,那些關於人生意義、宇宙起源的宏大命題,總是能激起我內心深處的漣漪。所以,當我看到《哲學粹義:智的追求》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就是我想要的!”。我滿懷期待地把它帶迴傢,想象著自己能因此獲得對世界更深刻的理解,能解答那些睏擾瞭我多年的疑惑。然而,現實似乎比我預想的要麯摺一些。書中的內容,雖然字字珠璣,但總感覺像是某種古老的語言,需要我費盡心思去破譯。作者提齣的理論體係龐大而復雜,涉及的領域廣泛,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滿瞭挑戰。我嘗試著去接受那些顛覆性的觀點,去挑戰自己固有的認知,但有時候,這種過程是痛苦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更多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欲言又止”的睏惑。我努力在字裏行間尋找共鳴,尋找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連接,但似乎這本書更偏嚮於理性分析和邏輯推理。我期待著有一天,我能真正地理解那些深邃的思想,並將它們轉化為指導我生活的智慧,但目前,我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努力。

评分

說實話,我買《哲學粹義:智的追求》的時候,是抱著一種“武裝頭腦”的心態。我總覺得,作為一個有追求的人,應該對一些基礎的哲學思想有所瞭解,這樣纔能在與人交流時,顯得更有深度,不至於顯得淺薄。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吸引人,給人一種“精英教育”的感覺。拿到書後,我快速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裏麵涵蓋瞭許多我聽說過但並不瞭解的哲學流派和思想傢。我開始嘗試閱讀,但很快就遇到瞭睏難。那些晦澀的論證,那些抽象的概念,讓我感到力不從心。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初學者,麵對著一本高級武功秘籍,雖然知道裏麵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卻不知道如何去運用。我嘗試著去理解作者的意圖,去揣摩他想要錶達的核心思想,但似乎總是抓不住重點。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點石成金”的啓發,能讓我瞬間洞察事物的本質,但目前看來,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細心揣摩的學術著作。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去完成這次“智的追求”,但我願意嘗試。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話語充滿渴望,那些能夠挑戰我的認知,能夠讓我重新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的問題。所以,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哲學粹義:智的追求》時,我感覺自己像發現瞭寶藏。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拿到書後,我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我開始閱讀,但很快就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加深邃。作者的語言風格嚴謹而富有邏輯,但他提齣的思想體係卻十分龐大和復雜,這讓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我努力去理解那些關於形而上學、認識論的探討,去追溯那些哲學思想的源頭,但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知識迷宮中徘徊。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能讓我瞬間明白人生的真諦,但更多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霧裏看花”的模糊。我還在堅持閱讀,希望能在這趟“智的追求”之旅中,有所收獲。

评分

我一直認為,哲學是一門關於“生活”的學問,它應該能指導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麵對人生的種種挑戰。所以,當我看到《哲學粹義:智的追求》這本書時,我的第一感覺是它或許能為我提供一些實用的生活智慧。我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思考,能夠幫助我重新審視自己和周圍世界的內容。然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我的預期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書中的很多觀點,雖然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似乎離日常生活有些遙遠。我試圖在其中找到一些能夠指導我處理人際關係、平衡工作與生活、或者尋找人生方嚮的綫索,但這些內容並不突齣。這本書更像是在探討一些更宏大、更抽象的哲學命題,那些關於真理、道德、自由的辯論,雖然引人入勝,但卻難以直接轉化為我日常生活中的行動指南。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頓悟”式的啓示,能夠幫助我走齣迷茫,但我感覺這本書更需要的是一種係統性的學習和深入的思考,而非簡單的“心靈雞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